CN108155459A -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55459A
CN108155459A CN201611104723.1A CN201611104723A CN108155459A CN 108155459 A CN108155459 A CN 108155459A CN 201611104723 A CN201611104723 A CN 201611104723A CN 108155459 A CN108155459 A CN 1081554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etal
feed
radiating element
mimo antenn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047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55459B (zh
Inventor
杨广立
李祎昕
汤小俊
杜传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Interconnect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047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554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55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55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55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55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4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using equipment having another main function to serve additionally as an antenna, e.g. means for giving an antenna an aesthetic asp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包括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包括金属壳体以及金属片,其中,金属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金属背板和金属边框,金属边框环绕金属背板;金属片与金属壳体合围形成非闭合的腔体,金属片的外周与金属边框之间具有至少一间隙和至少一开口部,非闭合腔体通过一馈电单元被直接馈电或耦合馈电。第二天线位于开口部,通过一第二馈电单元被馈电。本发明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通过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组成高隔离度的MIMO天线装置,从而实现在全金属外壳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领域,尤其涉及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无线通信设备上,全金属外壳因其外观美观、结构强度大、导热性能优越等优势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无线通信设备一般通过天线装置进行电磁信号传输,然而天线装置在信号接收以及发送时容易受到金属外壳的屏蔽和干扰。
为了克服信号屏蔽和干扰,现有技术中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外壳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金属部分与非金属间隔。天线辐射单元设计在机壳的非金属间隔,从而天线的辐射不被金属部分屏蔽或最大程度减少了金属外壳的影响。然而,这种现有技术并无法实现完整金属外壳,而是加入了部分非金属外壳以降低对天线辐射的屏蔽,因此不仅影响了美观度以及结构强度,也使得加工工艺变得复杂,增加了成本。
同时,多入多出技术(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指的是在发射端采用多根发射天线,接收端采用多根接收天线)日渐成为无线通信设备的关键技术。为了实现MIMO工作,需要使用两个或多个工作在相同频率的接收及发射天线。
因此,提供一种信号收发不受干扰且外壳完全为金属的无线通信设备成为了技术难点。进一步在上述无线通信设备中使用MIMO技术,并且保证多个天线之间不发生互相干扰成为行业中长期困扰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在其外壳为完全的金属的情况下,同时在天线装置中使用MIMO技术,并能够有效地进行信号收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包括金属壳体,金属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金属背板和金属边框,金属边框环绕金属背板;金属片,金属片与金属壳体合围形成非闭合的腔体,金属片的外周与金属边框之间形成至少一间隙和至少一开口部,非闭合腔体通过一第一馈电单元被直接馈电或耦合馈电;第二天线位于开口部,第二天线通过一第二馈电单元被馈电。
优选地,金属片的外周具有与金属壳体相邻的四边,其中一边与金属壳体之间形成开口部,其余三边中的至少一边与相邻的局部金属边框之间形成一条形间隙。
优选地,其余三边各自与相邻的局部金属边框之间形成一条形间隙。
优选地,三条条形间隙连通。
优选地,三条条形间隙不连通。
优选地,第二天线与金属壳体以及金属片均不连接。
优选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第一辐射单元,第一辐射单元通过第二馈电单元被馈电;第二辐射单元,第二辐射单元接地,第二辐射单元耦合第一辐射单元。
优选地,第一辐射单元包括相连的第一带状导线、第二带状导线以及第三带状导线,第一带状导线、第二带状导线以及第三带状导线形成U型;第二辐射单元包括第四带状导线,第三带状导线与第四带状导线平行。
优选地,第一辐射单元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容与第一辐射单元串联连接。
优选地,第二辐射单元的长度等于第二天线工作频段波长的1/4。
优选地,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一第二可调电容,第一辐射单元连接第二可调电容。
优选地,间隙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连接金属边框与导电片外周的连接臂。
优选地,第一天线还包括第一可调电容,设置于间隙的范围内,第一可调电容电连接金属边框和金属片。
优选地,第一天线具有相对强电磁场区域和相对弱电磁场区域,馈电单元设置于相对强电磁场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移动通信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和电路板;电路板通过第一馈电单元耦接金属壳体或者导电片,电路板通过第二馈电单元连接第二天线。
优选地,第二个方面的移动通信设备还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设置于金属片的相背于金属背板的一侧。
优选地,第二个方面的移动通信设备还包括信号收发装置,信号收发装置与电路板电连接,信号收发装置用于输出功率以使第一馈电单元或第二馈电单元向天线装置馈电以及接收天线装置收到的信号。
由于使用了以上技术,本发明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通过由非闭合腔体构成的第一天线,协同第二天线接收以及发出信号,从而能够在不干扰信号收发的情况下,实现移动通信设备全金属外壳设置。
第二天线独立于第一天线,从而保证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有良好隔离度,共同实现MIMO功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本发明的特性和优点更为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在第一馈电单元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a-4d为本发明的第一天线包括不同条形间隙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天线的第一模态的电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天线的第二模态的电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在第二馈电单元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天线的频率回波损耗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的仿真测试下频率效率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设备的模块图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移动通信设备
10 天线装置
101 第一天线
1011 金属壳体
10111 金属背板
10112 金属边框
1012 金属片
10121 第一馈入端
1013 间隙
10131 条形间隙
1014 开口部
1015 连接臂
1016 第一可调电容
102 第二天线
1021 第一辐射单元
10211 第一带状导线
10212 第二带状导线
10213 第三带状导线
10214 第一电容
10215 第二馈入端
1022 第二辐射单元
10221 第四带状导线
1023 第二可调电容
1024 载体
11 第一馈电单元
12 电路板
13 第二馈电单元
14 显示装置
15 信号收发装置
21 相对强电磁场区域
22 相对弱电磁场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详细的说明。尽管本发明将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相反,对本发明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另外一些实例中,对于大家熟知的结构和部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0包括第一天线101以及第二天线102。其中第一天线101为主天线,第二天线102为分集天线,第二天线102独立于第一天线101工作,即第二天线102与第一天线101在物理上或电器上均不连接,从而保证第一天线101与第二天线102有良好隔离度,不会相互干扰,使得天线装置10实现MIMO功能。
首先对第一天线101进行介绍。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在第一馈电单元处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天线101为一个非闭合的腔体,包括金属壳体1101以及金属片1012,金属片1012与金属壳体1101合围形成非闭合的腔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01的形状为长方体,容易想到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01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金属壳体1101包括金属背板10111和金属边框10112,金属边框10112环绕金属背板10111。其中,金属背板10111与金属边框10112一体成形,也就是说,金属背板10111与金属边框10112之间没有缝隙,也没有现有技术中的非金属间隔。
本实施例中,金属片1012为长方形,具有相连接的四条边。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片1012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菱形或是梯形。
金属片1012的外周与金属边框10112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间隙1013和至少一个开口部1014,也就是说,第一天线101是非闭合的,以使得当第一天线101通过第一馈电单元11被直接馈电或耦合馈电时,第一天线101能够发出一定频率的信号。在本发明中,至少一个间隙1013形成于金属片1012的外周与金属边框10112之间,而不是形成于金属片1012上等其他位置,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天线装置10的金属壳体的完整性,且便于加工,另一方面该位置不会因为在金属片1012相背于金属背板10111的一侧设置其他部件,例如显示装置,而对信号收发产生影响。
这里的直接馈电是指第一馈电单元11通过与第一天线101直接接触而向第一天线101馈电,耦合馈电是指第一馈电单元11通过不直接接触第一天线101的方式第一天线101馈电。本实施例采用了直接馈电的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天线101的内部设置电路板12,第一馈电单元11的一端连接电路板12,以从电路板12获得激励电流。第一馈电单元11的另一端直接连接金属片1012,从而直接激励第一天线101在特定谐振频率谐振。作为另一种实施直接馈电的实施方式,第一馈电单元11的另一端可以直接连接金属壳体1101。在直接馈电时,第一馈电单元11可以由弹簧探针、金属弹片或是导线实现。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耦合馈电的方式,例如,第一馈电单元11为一个设置在电路板12上的耦合部件,该耦合部件不连接第一天线101但激励腔体100在特定谐振频率谐振。
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主要由非闭合腔体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决定。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形状为长方体的腔体100具有长a,宽b以及高c,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f1满足以下公式:
m,n,p=0,1,2,3,4…(整数)
其中,v是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同一个第一天线101具有多个模态(mode),不同m,n,p的组合代表了不同模态,不同的模态对应了不同的谐振频率,即第一天线101具有多个工作频率。
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还受到间隙1013的长度以及数量的影响。金属片1012的外周具有与所述金属壳体1011相邻的四边,其中一边与金属壳体1011之间形成开口部1014,其余三边中的至少一边与相邻的局部金属边框10112之间形成一条形间隙10131。随着条形间隙10131的数量增多以及总长度增长,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降低。图4a-4d为本发明的第一天线包括不同条形间隙时的俯视示意图。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之一,如图4a所示,金属片1012的一条边与相邻局部的金属边框10112形成了一条条形间隙10131。该一条条形间隙10131的位置不限于图4a所示的位置,而是可以形成于开口部1014位置之外的金属片1012的任意一条边与相邻局部的金属边框10112之间。
作为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b所示,金属片1012相连接的两条边各自与相邻局部的金属边框10112形成一条条形间隙10131,该两条条形间隙10131连通。该两条条形间隙10131的位置也不限于图4b所示的位置。
作为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c所示,金属片1012其余三边各自与相邻的局部金属边框10112之间形成一条形间隙10131,该三条条形间隙10131不连通。
作为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d所示,金属片1012其余三边各自与相邻的局部金属边框10112之间形成一条形间隙10131,三条条形间隙10131连通,即三条条形间隙10131首尾相接连通呈环形。
通过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出,将间隙1013设置为金属片1012外周的至少一边与相邻的局部金属边框10112之间条形间隙10131,一方面可以保证全金属外壳的整体设置,另一方面在需要调整第一天线101谐振频率时,调整条形间隙10131的数量或长度即可,相对于其他间隙的设置方式,调整更为简单加工方便。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采用了如图4d所示的间隙1013设置方式,即第一天线101包括一个开口部1014以及三条连通的条形间隙10131。然而根据以上描述可看出,由于随着条形间隙10131的数量增多以及总长度增长,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降低,可以通过设计第一天线101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配合设计间隙1013的数量以及长度来使得第一天线101在特定频率下工作。
在实际使用时,通常需要根据需求进一步调整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继续参考图2,第一天线101还包括一个连接臂1015。连接臂1015设置在间隙1013的范围内,连接臂1015连接金属边框10112与金属片1012的外周。连接臂1015沿金属片1012外周方向的长度小于任意一条间隙1013沿金属片1012外周方向的长度。设置连接臂1015能够提高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从而可以通过设置连接臂1015来进一步调整第一天线101的谐振频率。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设置了一个连接臂1015,然而在实际使用时,连接臂1015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并不以此限。
通常,天线装置的工作频率需要满足一定的带宽需求,例如目前移动终端天线装置的主流通信协议LTE(Long Term Evolution,4G长期演进)的低频带宽需要覆盖260MHz。为了满足天线装置10的带宽需求,继续参考图2,第一天线101还包括第一可调电容1016,第一可调电容1016设置于间隙1013的范围内,连接金属边框10112和金属片10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可调电容1016的容值范围是1-5pF。第一可调电容1016的容值为1pF时,第一天线101包括第一模态对应谐振频率960MHz以及第二模态对应谐振频率2.2GHz。第一可调电容1016的容值为5pF时,第一天线101包括第一模态对应谐振频率700MHz以及第二模态对应谐振频率1.74GHz。因此,当第一可调电容1016的容值范围是1-5pF时,第一天线101包括第一模态对应谐振频率700MHz-960MHz以及第二模态对应谐振频率1.74GHz-2.2GHz,从而通过第一可调电容1016使得第一天线101的工作频率满足带宽需求。
通过条形间隙10131以及连接臂1015的设置,能够有效地调整第一天线101的工作频率至所需频率。通过第一可调电容1016能够保证第一天线101的工作频率满足所需要的带宽。
图5a-5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天线的不同模态的电磁场分布示意图。图5a示出了第一天线的第一模态的电磁场分布,图5b示出了第一天线的第二模态的电磁场分布。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第一天线包括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和相对弱电磁场区域22,其中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相较于相对弱电磁场区域22具有更高的电磁场强度。第一馈电单元11设置在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内,从而使得第一馈电单元11对第一天线101有较佳的激励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天线101第一模态的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与相对弱电磁场区域22的位置与第一天线101第二模态的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与相对弱电磁场区域22的位置不完全重叠。为了使得第一天线101在第一模态与第二模态都有较好的信号收发效果,因此第一馈电单元11较佳地设置在第一天线101第一模态的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与第一天线101第二模态的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重叠的区域。继续参考图2,图5a以及图5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馈电单元11向第一天线101直接馈电,金属片1012具有与第一馈电单元11连接的第一馈入端10121,第一馈入端10121位于金属片1012的一条短边的中央,从而第一馈电单元11设置在第一天线101的第一模态的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与第一天线101第二模态的相对强电磁场区域21重叠的区域。
下面介绍第二天线102的结构。
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在第二馈电单元处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2以及图6所示。第二天线102位于开口部1014,第二天线102通过第二馈电单元13被馈电。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02被第二馈电单元13直接馈电。第二天线102为独立天线,可以通过载体1024设置在电路板12上,第二天线102与金属壳体1011以及金属片1012均不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天线102独立于第一天线101工作,两者互不干扰,从而使得天线装置10成为具有高隔离度的MIMO天线装置,实现多接收多发射的功能。
第二天线102包括第一辐射单元1021以及第二辐射单元1022。第一辐射单元1021与第二辐射单元1022分别具有不同的谐振频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辐射单元1021的谐振频率与第一天线101的第一模态对应谐振频率相同,第二辐射单元1022的谐振频率与第一天线101的第二模态对应谐振频率相同。
第一辐射单元1021通过第二馈电单元13与电路板12连接,从而被第二馈电单元13直接馈电。第一辐射单元1021包括相连的第一带状导线10211、第二带状导线10212以及第三带状导线10213,第一带状导线10211、第二带状导线10212以及第三带状导线10213形成U型。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辐射单元1021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
第一辐射单元1021与金属壳体1011以及金属片1012在物理上以及电气上均不连接,从而保证第二天线102独立于第一天线101工作。
第一辐射单元1021的带状导线的总长度需要满足其谐振频率波长的1/2,然而在设计空间受局限时,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辐射单元1021包括第一电容10214,第二馈电单元13与第一电容10214以及第一辐射单元1021上的第二馈入端10215依次串联连接。从而,第一带状导线10211、第二带状导线10212以及第三带状导线10213可等效为一个电感(L),与第一电容10214(C)产生的谐振频率f2满足以下公式: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电容10214的方式使得第一辐射单元1021的带状导线的总长度缩短,从而在设计空间狭小时,也能第二天线102在特定频率工作。
第二天线102还包括第二可调电容1023,类似于第一天线101中的第一可调电容1016的作用,第二可调电容1023与第一辐射单元1021的第三带状导线10213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辐射单元1021的工作频率满足带宽需求。
继续参考图2以及图6,第二辐射单元1022耦合第一辐射单元1021,第二辐射单元1022的一端接地,第二辐射单元1022包括第四带状导线10221,第四带状导线10221与第三带状导线10213平行。
第二辐射单元1022与金属壳体1011以及金属片1012在物理上以及电气上均不连接,从而保证第二天线102独立于第一天线101工作。
在本实施中,第四带状导线10221设置在第一带状导线10211与第三带状导线10213之间,从而节省了设计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带状导线10221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
第二辐射单元1022的第四带状导线10221的长度等于第二辐射单元1022工作频段波长的1/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等于是近似等于的涵义,可以包括一定的误差值,并不要求严格等于某一个数值,对于本文中他处出现的等于也具有以上同样的解释。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天线的频率回波损耗图。如图7所示,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入射功率与反射功率之比,纵坐标值越小表明该频率下的发射效率越强。第二天线102具有谐振频率700MHz-960MHz以及谐振频率1.7GHz-2.2GHz。从图7可以明显地看出,第一天线101能够独立于第二天线102在特定工作频段工作。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的模拟仿真测试下频率效率示意图。如图8所示,横坐标为频率值,纵坐标为效率值,在本实施例中,天线装置10在900-940MHz频率的模拟仿真效率为40%以上,在1.835GHz-2.195GHz频率的模拟仿真效率为50%以上。由此能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10在外壳为完全的金属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101以及第二天线102组成了具有高隔离度的MIMO天线装置,能够有效地在工作频率进行信号收发,实现多接收多发射的功能。除了本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02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通过螺旋型天线或是超材料天线实现,但需要满足第二天线102为独立天线,即与金属壳体1011以及金属片1012在物理上以及电气上均不连接。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设备的模块图示意图。如图9所示,移动通信设备1包括天线装置10、电路板12、第一馈电单元11、第二馈电单元13、显示装置14以及信号收发装置15。
其中,天线装置10为MIMO天线,用于发出或接收通讯信号,包括第一天线101以及第二天线102。移动通信设备1的后壳即为天线装置10的第一天线101的金属壳体1101,包括一体成型的金属背板10111和金属边框10112。天线装置10的具体结构如上文中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电路板12通过第一馈电单元11耦接金属壳体1101或者金属片1012,即第一馈电单元11设置在电路板12上,电路板12向第一馈电单元11输送激励电流,第一馈电单元11向第一天线101直接馈电或是耦合馈电。电路板12通过第二馈电单元13连接第二天线102,并向第二天线102输送激励电流。
信号收发装置15与电路板12电连接,当移动通信设备1需要发出信号时,信号收发装置15输出功率,并通过电路板12使第一馈电单元11以及第二馈电单元13分别向天线装置10的第一天线101以及第二天线102馈电。当天线装置10的第一天线101或第二天线102接收到信号,信号收发装置15接收天线装置10收到的信号。
显示装置14设置于天线装置10的金属片1012的相背于金属背板10111的一侧。金属片1012也可用同时作为显示装置14的屏蔽片,用于屏蔽对显示装置14的干扰电磁场。
移动通信设备1通常还包括其他的模块或是部件,例如处理器,音频输入输出模块等,其他模块或是部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移动通信设备的部件,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可知,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0以及包括天线装置10的移动通信设备1,包括第一天线101以及第二天线102,其中第一天线采用一体成型的金属背板10111以及金属边框10112,与金属片1012一起合围形成非闭合的腔体,并通过在该非闭合的腔体上设置间隙1013、连接臂1015以及第一可调电容1016有效地实现了第一天线101在特定工作频率进行信号收发。第二天线102独立于第一天线101工作,包括第一辐射单元1021以及第二辐射单元1022,第一辐射单元1021以及第二辐射单元1022与金属壳体1011以及金属片1012均不连接。
因此,天线装置10或移动通信设备1的外壳无需加入非金属部分,真正实现了信号收发不受干扰且外壳完全金属化,提高了美观度以及结构强度,简化了加工工艺,降低了成本。第一天线101与第二天线102相互独立工作,并一起构成具有高隔离度的MIMO天线装置,实现多接收多发射的功能。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
所述第一天线包括
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金属背板和金属边框,所述金属边框环绕所述金属背板;
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与所述金属壳体合围形成非闭合的腔体,所述金属片的外周与所述金属边框之间形成至少一间隙和至少一开口部,所述非闭合腔体通过一第一馈电单元被直接馈电或耦合馈电;
所述第二天线位于所述开口部,所述第二天线通过一第二馈电单元被馈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片的外周具有与所述金属壳体相邻的四边,其中一边与所述金属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开口部,其余三边中的至少一边与相邻的局部所述金属边框之间形成一条形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余三边各自与相邻的局部所述金属边框之间形成一条形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三条所述条形间隙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三条所述条形间隙不连通。
6.如权利要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金属壳体以及所述金属片均不连接。
7.如权利要6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
第一辐射单元,所述第一辐射单元通过所述第二馈电单元被馈电;
第二辐射单元,所述第二辐射单元接地,所述第二辐射单元耦合所述第一辐射单元。
8.如权利要7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辐射单元包括相连的第一带状导线、第二带状导线以及第三带状导线,所述第一带状导线、第二带状导线以及第三带状导线形成U型;
所述第二辐射单元包括第四带状导线,所述第三带状导线与所述第四带状导线平行。
9.如权利要7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辐射单元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辐射单元串联连接。
10.如权利要7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辐射单元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天线工作频段波长的1/4。
11.如权利要7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一第二可调电容,所述第一辐射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可调电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连接所述金属边框与所述导电片外周的连接臂。
13.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还包括第一可调电容,设置于所述间隙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可调电容电连接所述金属边框和所述金属片。
14.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具有相对强电磁场区域和相对弱电磁场区域,所述馈电单元设置于所述相对强电磁场区域内。
15.一种移动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入多出天线装置和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馈电单元耦接所述金属壳体或者所述导电片,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二馈电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天线。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金属片的相背于所述金属背板的一侧。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号收发装置,所述信号收发装置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信号收发装置用于输出功率以使所述第一馈电单元或第二馈电单元向所述天线装置馈电以及接收所述天线装置收到的信号。
CN201611104723.1A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Active CN1081554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4723.1A CN108155459B (zh)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4723.1A CN108155459B (zh)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55459A true CN108155459A (zh) 2018-06-12
CN108155459B CN108155459B (zh) 2020-06-30

Family

ID=62470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04723.1A Active CN108155459B (zh)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5545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9754A (zh) * 2019-12-31 2020-04-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天线设置方法
CN112212559A (zh) * 2019-07-11 2021-01-12 青岛智动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冰箱
CN114566790A (zh) * 2021-12-30 2022-05-31 深圳市飞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讯网关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5531A (ja) * 2010-01-28 2011-08-11 Nec Corp アンテナ及び携帯無線端末
CN102956953A (zh) * 2011-08-17 2013-03-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929513A (zh) * 2014-04-24 2014-07-16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触摸屏天线的手机
CN104377444A (zh) * 2014-11-27 2015-02-25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可调电容进行阻抗匹配的移动终端宽带天线
CN104468894A (zh) * 2014-12-05 2015-03-2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5016663U (zh) * 2014-10-09 2016-02-03 苹果公司 腔体天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5531A (ja) * 2010-01-28 2011-08-11 Nec Corp アンテナ及び携帯無線端末
CN102956953A (zh) * 2011-08-17 2013-03-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929513A (zh) * 2014-04-24 2014-07-16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触摸屏天线的手机
CN205016663U (zh) * 2014-10-09 2016-02-03 苹果公司 腔体天线
CN104377444A (zh) * 2014-11-27 2015-02-25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可调电容进行阻抗匹配的移动终端宽带天线
CN104468894A (zh) * 2014-12-05 2015-03-2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ENG CHEN, PING WANG, AND GUANGLI YANG: "A Compact Tri – band Antenna at GPS and WLAN a/b/g Frequencies for Tablet With Full Metal Housing",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PSURSI)》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2559A (zh) * 2019-07-11 2021-01-12 青岛智动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冰箱
CN112212559B (zh) * 2019-07-11 2022-02-18 青岛智动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冰箱
CN111029754A (zh) * 2019-12-31 2020-04-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天线设置方法
CN114566790A (zh) * 2021-12-30 2022-05-31 深圳市飞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讯网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55459B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32267B (zh) 电子装置
JP6374971B2 (ja) アンテナユニット及び端末
EP3531502B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2832448B (zh) 具有多频特性的多入多出天线
CN111987432B (zh) 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JP5162012B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とこのアンテナ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7084823B2 (en) Integrated front end antenna
CN108336478B (zh)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N107645043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206236793U (zh) 具高隔离度的天线系统
CN107645054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110620290B (zh) 一种多天线结构及移动通讯设备
CN111987431B (zh) 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08155459A (zh) 一种多入多出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N11351755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1146592A (zh) 天线结构及终端
JP585913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携帯情報端末
CN108075220A (zh) 终端天线组件以及手机
US10553939B2 (en) Radiating element of antenna and antenna
KR20090050566A (ko) 차량 내 설치되는 mimo 시스템
WO2017168632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8155474A (zh) 一种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N108155470A (zh) 一种天线装置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N103887606B (zh) 天线装置和用于形成天线装置的方法
KR102529334B1 (ko) Mimo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mimo 안테나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