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5926A -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5926A
CN108145926A CN201611105104.4A CN201611105104A CN108145926A CN 108145926 A CN108145926 A CN 108145926A CN 201611105104 A CN201611105104 A CN 201611105104A CN 108145926 A CN108145926 A CN 108145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sulation layer
thermal insulation
hole
shap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051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chang County Xiang Kai Shuangcai Big Mold Factory
Original Assignee
Xinchang County Xiang Kai Shuangcai Big Mold Fac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chang County Xiang Kai Shuangcai Big Mold Factory filed Critical Xinchang County Xiang Kai Shuangcai Big Mold Factory
Priority to CN2016111051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4592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145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5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38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B29C33/3842Manufacturing moulds, e.g. shaping the mould surface by mach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7Mould cavity walls, i.e. the inner surface forming the mould cavity, e.g. lin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38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B29C33/3842Manufacturing moulds, e.g. shaping the mould surface by machining
    • B29C33/3857Manufacturing moulds, e.g. shaping the mould surface by machining by making impressions of one or more parts of models, e.g. shaped articles and including possible subsequent assembly of the parts
    • B29C2033/3864Spraying at least one layer to create the mou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具制造方法:在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中,即使在设于模具的贯通孔内贯穿有贯通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生隔热层的缺口等问题。该模具包括:模具主体,在其内壁面具有凸状部;隔热层,其配置于上述内壁面;贯通孔,其沿上述模具主体的厚度方向贯通上述凸状部,能够供贯通构件贯穿,上述贯通孔的外周位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的内侧。优选上述贯通孔的位于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下。

Description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及该模具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热塑性树脂比金属等其他材料轻,并且容易通过注塑成型法等来形成期望的形状,因此在汽车等所使用的电气零部件及电子零部件、办公设备、食品的容器、饮料的容器等各种领域内被使用。
在如注塑成型法那样将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填充到模具内来得到期望形状的树脂成型体的情况下,在模具的模腔表面形成有用于付与树脂成型体图案、形状的图案、形状。
为了提高上述模腔表面的形状、图案向树脂成型体的转印性,已知有如下方法:对热塑性树脂进行改良,或者在热塑性树脂中混合特定的添加剂,或者提高模具温度。
特别是,提高模具温度的方法在不需要对材料进行改良这一点上是有效的。然而,若提高模具温度,则成为具有可塑性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的冷却固化所需要的时间变长,通常成型效率会下降。
因此,在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了利用热导率较小的隔热层将模具的内壁面覆盖的模具、即隔热模具。
对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隔热模具,除了能实现上述那样的转印性的改良以外,还适合于需要提高模具温度的情况(例如,成型性的改善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155876号公报
然而,为了在树脂成型体成型后能够容易地从模具取出成型体,而使用了推杆,该推杆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被设于模具的贯通孔。若在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内使用推杆,则在模具的内部的、贯通孔的边缘的部分处,隔热层与推杆之间发生摩擦。而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该摩擦而使隔热层上出现缺口等。
另外,为了把握在成型时模具内的树脂的状态,而在设于模具的贯通孔内设置温度计、压力表等传感器。在向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安装该传感器时,由于贯通孔与传感器之间的间隙非常窄,因此在将传感器插入时,在贯通孔的边缘的部分处,隔热层与传感器之间发生摩擦。而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该摩擦而使隔热层上出现缺口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技术:在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中,即使在设于模具的贯通孔内贯穿有贯通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生隔热层的缺口等问题。
本发明人发现,在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中,在设于模具的贯通孔内贯穿有贯通构件的情况下,会发生隔热层的缺口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反复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发现若为如下这样的模具,则能够解决以上的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该模具包括:模具主体,在其内壁面具有凸状部;隔热层,其配置于上述内壁面;贯通孔,其沿上述模具主体的厚度方向贯通上述凸状部,能够供贯通构件贯穿,上述贯通孔的外周位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的内侧。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模具。
(1)一种模具,该模具为在内壁面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该模具具有自上述内壁面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在上述贯通孔内贯穿有贯通构件的状态下,上述隔热层与上述贯通构件之间不接触,并且上述贯通构件的靠模腔侧的端面与模腔表面平齐。
(2)根据(1)所述的模具,其中,该模具包括:模具主体,在其内壁面具有凸状部;贯通孔,其沿上述模具主体的厚度方向贯通上述凸状部;贯通构件,其用于贯穿上述贯通孔,上述贯通孔的外周位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的内侧。
(3)根据(2)所述的模具,其中,上述贯通孔的位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下。
(4)根据(2)或(3)所述的模具,其中,上述凸状部的侧面为自顶面向上述内壁面下降的倾斜面,上述隔热层为利用喷镀法形成的隔热层。
(5)根据(2)或(3)所述的模具,其中,上述凸状部的侧面包括:垂直面,其自顶面向上述内壁面垂直地下降;倾斜面,在上述顶面与上述垂直面之间的相交线为上述垂直面的上端时,该倾斜面自上述垂直面的下端向上述内壁面下降,上述隔热层为利用喷镀法形成的隔热层。
(6)根据(4)或(5)所述的模具,其中,上述凸状部的顶面与上述倾斜面之间所成的外角的角度为45°以下。
(7)一种模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模具的制造方法包括:隔热层形成工序,在该隔热层形成工序中,在模具主体的内壁面形成隔热层,该模具主体具有设于其内壁面的凸状部;除去工序,在该除去工序中,其用于自上述隔热层的表面起将隔热层的一部分除去或者将隔热层的一部分和上述凸状部的一部分除去;贯通孔形成工序,在该贯通孔形成工序中,形成自上述凸状部的顶面沿上述模具主体的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上述除去工序为这样的工序:以上述贯通孔的位于上述顶面的开口的外周位于比上述顶面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将隔热层的一部分除去或者将隔热层的一部分和上述凸状部的一部分除去。
(8)一种模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模具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在该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中,自模具主体的凸状部的顶面沿凸状部的高度方向形成贯通孔,该模具主体具有设于其内壁面的凸状部;第二隔热层形成工序,在该第二隔热层形成工序中,将用于覆盖贯通孔及贯通孔的外周的遮挡件(日文:マスク)配置于上述顶面,之后在上述内壁面形成隔热层;遮挡件除去工序,在隔热层形成后将上述遮挡件拆下,上述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为这样的工序:以上述贯通孔的位于上述顶面的开口的外周位于比上述顶面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贯通孔。
本发明的模具或者利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模具为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在设于模具的贯通孔内贯穿有贯通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生隔热层的缺口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图,图1的(a)是立体图,图1的(b)是MM剖面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有贯通孔的模具主体的内部的立体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NN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形成有隔热层的状态下的模具主体的内部的图,图3的(a)是立体图,图3的(b)是OO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模具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与图1及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模具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凸状部的尺寸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图,图1的(a)是立体图,图1的(b)是MM剖面的剖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有贯通孔的模具主体的内部的立体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NN剖面的剖视图。图3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形成有隔热层的状态下的模具主体的内部的立体图,图3的(b)是OO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模具1包括模具主体10、贯通孔11、隔热层12。在形成模具外形的模具主体10设有贯通孔11,该贯通孔11将模腔和模具1的外部之间贯通,并且,在模具主体10的内壁面配置有隔热层12。其中,模具1为分割成两部分的模具,但分割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其中,模腔是指模具内部的用于填充树脂的整个空间。
如图2的(a)所示,模具主体10具有凸状部101,该凸状部101设于模具主体10的内壁面。
在模具主体10的内部具有成为模腔的空间。模具主体10具有内壁面F1(以下,有时称作面F1)和为模具1的外侧面的面F2。如后述那样,模腔表面几乎全部为隔热层12的表面,在形成隔热层12时,可以利用隔热层12形成树脂成型体的形状,但优选预先将面F1的形状形成为付与树脂成型体形状的形状。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成两部分的模具1的形成有贯通孔11的那一部分模具具有自该模具的内壁面的边缘延伸的凸缘部。该凸缘部的表面的一部分构成模具合模面的一部分。并且,在后述的隔热层利用喷镀法形成的情况下,优选凸缘部的表面中的成为模具合模面的一部分的面与内壁面侧的面之间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上。
另外,关于另一面F2,其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只要结合模具合模的容易度等来适当决定即可。
凸状部101自面F1向模具1的内部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状部101为梯形,具有顶面F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梯形的凸状部101的侧面与顶面F3之间所成的外角的角度θ为45°以下。其中,凸状部101的数量、大小等也不特别限定,只要调整到期望的数量、期望的大小即可。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状部101位于模具1的内壁面的侧面,但凸状部101的位置并不特别限定,能够在期望的位置设置凸状部101。
贯通孔11为将模具主体10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自凸状部101的顶面F3沿模具主体1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的贯通孔11。
能够将贯通构件贯穿在贯通孔11内。对于贯通构件,能够列举出推杆、温度计/压力表等传感器。在贯通构件贯穿在贯通孔11内的状态下,贯通构件的靠模腔侧的端面与模腔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中,在图1~图3及图6中,省略了对贯通构件的图示。
如图3所示,隔热层12配置于面F1。隔热层12配置于整个面F1还是配置于面F1的一部分并不特别限定,通常,优选设于整个面F1,以使隔热层12带来的效果能够均匀地作用于树脂成型体。另外,如图3所示,还可以在凸状部101的侧面也形成隔热层12。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贯通孔11的外周R1没有形成后述的隔热层12。因此,贯通孔11的外周位于比顶面F3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即,贯通孔11的外周R1与隔热层1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b)所示,在凸状部101的顶面F3没有形成隔热层12,并且贯通孔11的位于顶面F3的开口的外周R1位于顶面F3内,因此贯通孔11的外周R1与隔热层12之间隔有一定的间隔。在贯通孔11的形成工序中,为了提高凸状部101 的强度以能够抑制凸状部101的缺口等问题,只要使顶面F3的外周R2与贯通孔11的外周R1之间的间隔d大于0mm即可,优选为0.1mm以上。另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如后述那样,在将用于覆盖贯通孔11及贯通孔11的外周的遮挡件配置在顶面F3上、形成隔热层的情况下,优选间隔d至少为0.2mm左右,以使顶面F3作为用于稳定地载置遮挡件的台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若间隔d过大,则无法隔热的范围过度扩大,而有可能导致设置隔热层失去意义。因此,为了使没有形成隔热层的范围(无法隔热的范围)尽可能窄小,优选间隔d为0.5mm以下。在此,若顶面F3的外周R2和贯通孔11的外周R1均为圆心位于同一位置的正圆,则上述的间隔d是恒定的,但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间隔d不是恒定的。在此情况下,优选贯通孔11的外周R1的到顶面F3的外周R2的最短距离为最大的位置处的上述间隔d为0.5mm以下。
隔热层12的厚度并不特别限定,可以结合构成隔热层12的材料的隔热效果等来适当决定。并且,隔热层的厚度也可以不是恒定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层12为模腔面。
隔热层12的期望热导率根据用途等的不同而不同,但特别优选为2W/m·K以下。
构成隔热层12的材料并不特别限定,只要为热导率较低、具有与高温的树脂组合物接触也不会发生问题的程度的耐热性的材料即可。
作为满足隔热层12的期望耐热性及热导率的材料,能够例示出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较高且热导率较低的树脂、多孔氧化锆等多孔陶瓷。以下,说明上述的材料。
作为聚酰亚胺树脂的具体例子,能够列举出均苯四酸(PMDA)系聚酰亚胺、联苯四羧酸系聚酰亚胺、使用了偏苯三酸的聚酰胺-酰亚胺、双马来酰亚胺系树脂(双马来酰亚胺/三嗪系等)、二苯甲酮四羧酸系聚酰亚胺、乙炔封端聚酰亚胺、热塑性聚酰亚胺等。其中,特别优选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隔热层。作为聚酰亚胺树脂以外的优选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四氟乙烯树脂等。另外,隔热层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四氟乙烯树脂以外的树脂、添加剂等。
作为多孔氧化锆所含有的氧化锆,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为稳定化氧化锆、部分稳定化氧化锆、未稳定化氧化锆中的任意一种。稳定化氧化锆是指立方晶相氧化锆在室温下也能够稳定的氧化锆,强度及韧性等机械特性、耐磨耗性优良。另外,部分稳定化氧化锆是指正方晶相氧化锆在室温下也残留一部分的状态,在受到外部应力时发生从正方晶相向单斜晶相相变的马氏体相变,特别是能够抑制因拉伸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龟裂的增长,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另外,未稳定化氧化锆是指利用稳定剂无法稳定的氧化锆。另外,也可以使从稳定化氧化锆、部分稳定化氧化锆及未稳定化氧化锆中选择出的至少两种以上组合来进行使用。
作为稳定化氧化锆、部分稳定化氧化锆所含有的稳定剂,能够采用以往公知的常见稳定剂。例如能够列举出氧化钇、氧化铈、氧化镁等。稳定剂的使用量也不特别限定,其使用量能够结合用途、使用材料等来适当设定。
另外,还能够使用除多孔氧化锆以外的多孔陶瓷,但多孔氧化锆与其他的多孔陶瓷相比耐久性较高。因此,若采用形成有由多孔氧化锆构成的隔热层12的模具1,则不易发生隔热层12的变形等问题,因此能够连续成型的成型体的数量增多,成型体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对于用于形成隔热层12的原料,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除含有上述的氧化锆、稳定剂以外,还可以含有以往公知的添加剂等。
<模具的制造方法>
在本发明中,上述模具1的制造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但优选利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本发明的模具。以下,以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为例,说明本发明的模具的制造方法。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其中,图4是仅表示凸状部101附近的图。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包括隔热层形成工序、除去工序和贯通孔形成工序。
[隔热层形成工序]
在隔热层形成工序中,在模具主体10的内壁面形成隔热层12。隔热层12的形成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结合构成隔热层12的材料等适当采用较佳的条件。
本实施方式的隔热层形成工序为将图4的(a)的状态形成为图4的(b)的状态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的隔热层形成工序中,在凸状部101的表面也形成隔热层12。
例如,能够列举出如下方法:在构成隔热层12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较高、热导率较低的树脂的情况下,将能够形成高分子隔热层的聚酰亚胺前体等聚合物前体的溶液涂布于面F1及凸状部101的表面(在本说明书中,有时称作“隔热层形成面”),之后进行加热使溶剂蒸发,并继续进行加热使其聚合化,由此形成聚酰亚胺膜等的隔热层的方法;使耐热性高分子的单体、例如使均苯四酸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蒸镀聚合的方法;或者,针对平面形状的模具,采用适当的粘接方法或者利用粘接带状的高分子隔热膜,在模具主体10的隔热层形成面上粘贴高分子隔热膜,来形成隔热层12的方法。另外,也能够在形成聚酰亚胺膜之后,在该聚酰亚胺膜的表面上形成作为金属系硬膜的铬(Cr)膜、氮化钛(TiN)膜。
并且,在构成隔热层12的材料为多孔氧化锆等多孔陶瓷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喷镀法。通过采用喷镀法,容易将多孔氧化锆等的热导率调整到期望的范围内。并且,也不会发生在多孔氧化锆等的内部形成过多气泡而导致隔热层12的机械强度大幅度降低等问题。像这样,利用喷镀形成隔热层12,从而隔热层12的构造适合于本发明的用途。
利用喷镀形成隔热层12、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首先,使原料熔融成液体。使该液体加速撞击在隔热层形成面上。最后,使撞击并附着于隔热层形成面的原料固化。通过这样,能够形成非常薄的隔热层12。使熔融后的原料进一步撞击在该非常薄的隔热层12上并使其固化,由此能够调整隔热层12的厚度。其中,使原料固化的方法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冷却方法,也可以只是通过放置来进行固化。另外,喷镀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从电弧喷镀、等离子体喷镀、火焰喷镀等以往公知的方法中适当选择较佳的方法。
[除去工序]
除去工序为这样的工序:自利用上述隔热层形成工序形成的隔热层12的表面起将隔热层12的一部分(有时也为隔热层12的一部分和上述凸状部的一部分)除去。隔热层除去工序为从图4的(b)的状态形成为图4的(c)的状态的工序。
在本工序中,首先,自隔热层12的表面起沿隔热层12的厚度方向对隔热层12进行去除。若继续对隔热层12进行去除则顶面F3露出。在本工序中,只要将位于顶面F3上的隔热层12除去即可。之后,若继续进行除去工序,则凸状部101自顶面F3起以沿凸状部101的高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隔热层的厚度方向为同一方向)变薄的方式被除去。在除去工序中,在进行到顶面F3之后,沿隔热层12的厚度方向继续进行什么程度的去除例如需要结合贯通孔11的开口的大小等因素而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1的开口的外周R1位于比顶面F3的外周R2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在除去前的顶面F3的外周R2不能包围贯通孔11的开口的外周R1的情况下,进行除去工序直到外周R2能够包围外周R1的程度。
进行除去工序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结合构成隔热层12的材料、构成凸状部101的材料等适当采用较佳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利用金刚石研磨膏等进行研磨的方法。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了以隔热层12的表面与凸状部101的顶面F3平齐的方式将隔热层12、凸状部101除去的例子,但也可以以隔热层12的厚度与凸状部101的高度不一致的方式进行除去工序,还可以以隔热层12内出现厚度不同的部分的方式进行除去工序。
[贯通孔形成工序]
贯通孔形成工序为将凸状部101沿其厚度方向(凸状部101的高度方向)贯通而形成能够供贯通构件贯穿的贯通孔11的工序。并且,贯通孔形成工序为从图4的(c)的状态形成为图4的(d)的状态的工序。
贯通孔11以沿凸状部101的高度方向贯通凸状部101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本工序中,以在顶面F3的外周R2与贯通孔11的外周R1之间设有一定间隔的方式在顶面F3上形成贯通孔11。用于形成贯通孔11的具体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采用机械加工等通常的方法。
在形成贯通孔11之后,使贯通构件贯穿在贯通孔11内,从而完成了本实施方式的模具。
<模具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
除上述的模具的制造方法以外,以下的方法也能够制造本发明的模具。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图。利用图5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时,有时适当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在该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中,从模具主体10的凸状部101的顶面F3沿凸状部101的高度方向形成贯通孔11;第二隔热层形成工序,在该第二隔热层形成工序中,将用于覆盖贯通孔11及贯通孔11的外周的遮挡件配置在顶面F3上,并在内壁面形成隔热层;遮挡件除去工序,在形成隔热层之后将上述遮挡件拆下。
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为从图5的(a)的状态形成为图5的(b)的状态的工序。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用于从模具主体10的凸状部101的顶面F3沿凸状部101的高度方向形成贯通孔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形成工序同样地,以顶面F3的外周R2与贯通孔11的外周R1之间设有一定间隔的方式形成贯通孔11。
第二隔热层形成工序为这样的工序:在从图5的(b)的状态形成为图5的(c)的状态之后,进而形成为图5的(d)的状态。在本工序中,首先,在贯通孔11上配置遮挡件2。该遮挡件2用于使在贯通孔11的内部及贯通孔11的开口的外周R1不形成隔热层。在此,只要利用遮挡件2将贯通孔11和贯通孔11的开口的外周R1覆盖即可,在顶面F3上遮挡件2的外周与贯通孔11的外周R1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多长需要结合用途等适当决定。例如,能够列举出以遮挡件2的外周与顶面F3的外周R2重合的方式设定上述长度。其中,所使用的遮挡件2并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遮挡件。
接下来,在遮挡件2的表面和模具主体10的内壁面形成隔热层12。隔热层12的形成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的隔热层12的形成方法相同。
遮挡件除去工序为从图5的(d)的状态形成为图5的(e)的状态的工序,其为从形成有隔热层12的模具将遮挡件2拆下的工序。将遮挡件2拆下,使贯通构件贯穿在贯通孔11内,从而完成了本实施方式的模具。
<本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模具及模具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以下的效果。
在面F1上具有凸状部101和隔热层12,凸状部101具有贯通孔11。通过在凸状部101上设置贯通孔11,能够容易地实现在贯通孔11的外周R1没有形成隔热层12的状态。若为在贯通孔11的外周R1没有形成隔热层12的状态,则即使使贯通构件贯穿在贯通孔11内,也不会发生隔热层12被贯通构件削掉等问题。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模具,贯通孔11的位于凸状部101的顶面F3的外周R1与凸状部101的顶面F3的外周R2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下。若上述间隔为0.5mm以下的程度,则上述间隔的调整也不困难,并且,对于用于制造小型的成型体的模具,也不易发生因在凸状部101的顶面F3的一部分上没有形成隔热层12而引起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的模具1中,凸状部101的侧面为自顶面F3向模具的内壁面下降的倾斜面。通过形成这样的倾斜面,即使在利用喷镀法形成隔热层1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所形成的隔热层12的厚度不均等问题。从容易形成隔热层12的观点而言,优选凸状部101的顶面F3与倾斜面之间所成的外角的角度θ为45°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模具1的制造方法,利用如下工序、即自隔热层12的表面起沿隔热层12的厚度方向将隔热层12的一部分除去或者将隔热层12的一部分和凸状部101的一部分除去的工序,能够调整外周R1与外周R2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在贯通孔11的外周R1没有形成隔热层12的状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模具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各种实施方式来进行实施。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模具主体10的底的角度为90°,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的模具1A那样平缓地倾斜。优选如图6所示那样以模具主体10A的底的角度为45°以下的方式进行调整。这是因为容易利用喷镀法形成隔热层12。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模具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还能列举出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图7是表示与图1及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模具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模具1B包括模具主体10B、贯通孔11、隔热层12。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模具1B,除模具主体10B具有凸状部101B来代替凸状部101以外,其余的部分与模具1相同。因此,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模具1B中的与模具1不同的点。
凸状部101B自面F1向模具1B的内部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状部101B具有顶面F3,凸状部101B的侧面由如下部分构成,即:垂直面,其自顶面F3向面F1垂直下降;倾斜面,在顶面F3与上述垂直面之间的相交线为上述垂直面的上端时,该倾斜面自上述垂直面的下端向面F1下降。构成凸状部101B的侧面的倾斜面与顶面F3之间所成的外角的角度θ为45°以下。更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那样。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凸状部的尺寸的放大图。在隔热层12利用喷镀法形成的情况下,从容易进行该形成的角度而言,在图8中,优选凸状部101B的垂直面的高度d1、凸状部101B的倾斜面向高度方向投影的尺寸d2和凸状部101B的倾斜面向面F1方向投影的尺寸w1满足d2≤w1,更优选满足d1/d2≥1。其中,凸状部101B的数量、大小等也不特别限定,只要调整到期望的数量、期望的大小即可。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状部101B位于模具1B的内壁面的侧面,但凸状部101B的位置并不特别限定,能够在期望的位置设置凸状部101B。
在本发明中,模具1B的制造方法并不特别限定,在利用图4或图5说明的模具1的制造方法中,将凸状部101替换成凸状部101B,由此能够制造模具1B。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模具1B及模具1B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以下的效果。
在模具1B中,凸状部101B的侧面不仅具有倾斜面还具有垂直面,因此与模具1的情况相比,隔热层12的厚度变薄的部分较少。因此,利用模具1B能够更好地确保凸状部101B附近的隔热效果。
在基于图4制造模具1B的情况下,在自隔热层12的表面起沿隔热层12的厚度方向将隔热层12的一部分除去的工序中,在进行到顶面F3之后,即使继续进行该除去操作,顶面F3的外周R2的大小也能暂时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凸状部101B的侧面具有垂直面。因此,即使除去隔热层12过多,形成有隔热层12的范围的大小、面积也不会立刻发生变化。并且,此时,顶面F3的外周R2与贯通孔11的外周R1之间的间隔d也保持不变。因此,在设计模具的阶段,能够决定上述间隔d,即使除去隔热层12过多,没有形成隔热层的范围(无法隔热的范围)也不会扩大。并且,即使使贯通构件贯通在贯通孔11内,也不会发生隔热层12被贯通构件削掉等问题。
另外,其他的效果与利用模具1及模具1的制造方法时得到的效果相同。
此外,在图1的(b)或图3的(b)所示的分割成两部分的模具1中的靠没有形成贯通孔11的一侧的模具主体10、图6所示的分割成两部分的模具1A中的靠没有形成贯通孔11的一侧的模具主体10A及图7所示的分割成两部分的模具1B中的靠没有形成贯通孔11的一侧的模具主体10B在合模面上均具有用于配置隔热层12的凹部。该凹部为由如下部分限定而成的空间:自模具合模面向上述凹部的底面下降的倾斜面、在上述模具合模面与上述倾斜面之间的相交线为上述倾斜面的上端时被上述倾斜面的下端包围的底面以及上述模具合模面的延长面。也可以在上述倾斜面与上述模具合模面的延长面之间设置与上述模具合模面垂直地自上述模具合模面向上述底面延伸的垂直面。通过像这样设置垂直面,与不设置垂直面的情况相比,隔热层12的厚度变薄的部分较少,从而能够确保隔热效果更好。
没有形成贯通孔11的模具能够基于图4所示的制造方法进行制造。即,能够采用这样的方法:在该模具的内壁面上形成隔热层12之后,将隔热层12的一部分除去直到模具合模面露出。在此,如上述那样,若在倾斜面与模具合模面的延长面之间设置有上述垂直面,则即使除去隔热层12过多,形成有隔热层12的范围的大小、面积也不会立刻发生变化。另外,在隔热层12利用喷镀法形成的情况下,从容易进行该形成的角度而言,优选倾斜面与模具合模面之间所成的外角的角度为45°以下。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模具;10、10A、10B、模具主体;101、101B、凸状部;11、贯通孔;12、隔热层;2、遮挡件。

Claims (8)

1.一种模具制造方法,该模具制造方法为在内壁面形成有隔热层的模具制造方法,其中,该模具具有自上述内壁面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在上述贯通孔内贯穿有贯通构件的状态下,上述隔热层与上述贯通构件之间不接触,并且上述贯通构件的靠模腔侧的端面与模腔表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制造方法,其中,该模具制造方法包括:
模具制造方法主体,在其内壁面具有凸状部;
贯通孔,其沿上述模具制造方法主体的厚度方向贯通上述凸状部;
贯通构件,其用于贯穿上述贯通孔,上述贯通孔的外周位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贯通孔的位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与上述凸状部的顶面的外周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具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凸状部的侧面为自顶面向上述内壁面下降的倾斜面,上述隔热层为利用喷镀法形成的隔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具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凸状部的侧面包括:垂直面,其自顶面向上述内壁面垂直地下降;倾斜面,在上述顶面与上述垂直面之间的相交线为上述垂直面的上端时,该倾斜面自上述垂直面的下端向上述内壁面下降,上述隔热层为利用喷镀法形成的隔热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模具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凸状部的顶面与上述倾斜面之间所成的外角的角度为45°以下。
7.一种模具制造方法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模具制造方法的制造方法包括:
隔热层形成工序,在该隔热层形成工序中,在模具制造方法主体的内壁面形成隔热层,该模具制造方法主体具有设于其内壁面的凸状部;
除去工序,在该除去工序中,自上述隔热层的表面起将隔热层的一部分除去或者将隔热层的一部分和上述凸状部的一部分除去;
贯通孔形成工序,在该贯通孔形成工序中,形成自上述凸状部的顶面沿上述模具制造方法主体的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上述除去工序为这样的工序:以上述贯通孔的位于上述顶面的开口的外周位于比上述顶面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将隔热层的一部分除去或者将隔热层的一部分和上述凸状部的一部分除去。
8.一种模具制造方法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模具制造方法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在该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中,自模具制造方法主体的凸状部的顶面沿凸状部的高度方向形成贯通孔,该模具制造方法主体具有设于其内壁面的凸状部;
第二隔热层形成工序,在该第二隔热层形成工序中,将用于覆盖贯通孔及贯通孔的外周的遮挡件配置于上述顶面,之后在上述内壁面形成隔热层;
遮挡件除去工序,在隔热层形成后将上述遮挡件拆下,上述第二贯通孔形成工序为这样的工序:以上述贯通孔的位于上述顶面的开口的外周位于比上述顶面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贯通孔。
CN201611105104.4A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81459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5104.4A CN108145926A (zh)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5104.4A CN108145926A (zh)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5926A true CN108145926A (zh) 2018-06-12

Family

ID=62470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05104.4A Pending CN108145926A (zh) 2016-12-05 2016-12-05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459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08740A (zh) 导热性片材及导热性片材的制备方法
CN106796920B (zh) 散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4000110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ceramic article by injection molding
KR101679544B1 (ko) 탄소-결합된 또는 수지-결합된 정형 내화성 제품의 생산을 위한 배치, 그러한 제품의 생산 방법, 상기 유형의 제품 및 마그네시아 스피넬 지르코늄 옥사이드의 용도
US20090017155A1 (en) Apparatus for injection molding
CN108145926A (zh) 一种模具制造方法
TW201534449A (zh)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金屬樹脂複合體
CN103781607B (zh) 模具及模具的制造方法
US20130217855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d
Khecho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fused silica pastes for direct ink writing
US20120094147A1 (en) Highly corrosion-resistant and wear-resistant member with thermalsprayed layer formed thereon and thermal-sprayed layer forming powder for forming the same
JP5519869B2 (ja) 金型
KR20070021860A (ko) 플라즈마 용사법에 의해 제조된 내마모성이 우수한알루미나-티타니아계 코팅층
JP5559320B2 (ja) 金型の製造方法
KR100597932B1 (ko) 박판용 용강(溶鋼: molten steel)의 연속주조방법
JP2013056517A (ja) 樹脂複合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複合成形体
JP2009140784A (ja) 気密端子の製造方法
JP6085450B2 (ja) 入れ子の製造方法
KR102071944B1 (ko) 내플라즈마용 치밀 세라믹 코팅막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6975602B2 (ja) 遠心噴霧法粉末製造用ディスク
KR101110368B1 (ko) 내열 충격저항성 산화물 소결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0160201A (ja) 金属ボ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031269A (ja) マシナブルガラスセラミック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i et al. Strength Evaluation of Joint Formed by Powder Injection Molding
JPS59232836A (ja) フイルムインサ−ト射出成形用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