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1674A - 影音系统 - Google Patents

影音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1674A
CN108141674A CN201680060103.4A CN201680060103A CN108141674A CN 108141674 A CN108141674 A CN 108141674A CN 201680060103 A CN201680060103 A CN 201680060103A CN 108141674 A CN108141674 A CN 108141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udio
display device
converting uni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01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大辅
三好哲
小泽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41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6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2Spatial or 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f loudspeak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 B06B1/0607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multiple elements
    • B06B1/062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multiple elements on one surface
    • B06B1/0629Square arr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 B06B1/064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a single piezoelectric element
    • B06B1/066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a single piezoelectric element with an electrode on the sensitive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04R17/005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using a piezoelectric polym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04R7/06Plane diaphrag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or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SSTEREOPHONIC SYSTEMS 
    • H04S2400/00Details of stereophonic systems covered by H04S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S2400/11Positioning of individual sound objects, e.g. moving airplane, within a sound fie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影音系统。所述影音系统包括:电声转换单元,具备电声转换膜,将电声转换膜以弯曲方式进行支撑,并且将电声转换膜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振动区域,所述电声转换膜具有: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及薄膜电极,分别层叠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以及投影影像的屏幕或作为影像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至少1个电声转换单元配置于显示装置的与显示影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且多个振动区域排列于显示装置的背面的整个面,输入到电声转换单元的声音数据中包含振动区域的位置信息。

Description

影音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显示影像的显示装置和再生声音的电声转换单元的影音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进行电影院中的影像及音响的再生的影音系统、或接收地面广播等电视广播的影像并再生影像及音响或者再生记录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码通用光碟))等记录介质的影像及音响的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显示器装置中,为了再生具有临场感的音响,使用多个扬声器,设为2声道或5.1声道等多声道来虚拟地再现声源的位置。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般电影院中的扬声器的布局,记载有以围绕观众席即观众的方式,将左右的前置扬声器、中置扬声器及后置扬声器等多个扬声器多声道配置。
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视频画面的周围垂直排列有2个语音变换器的视频显示装置,记载有通过确定视频平面上的语音信号的知觉起源(声源)的位置,选择2个以上与声源的水平位置相对应的扬声器,并用选择的扬声器再生声音,由此在选择的扬声器的位置之间的视频平面上生成伪声音图像。
并且,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将多个影像同时画面显示于影像显示部,在画面显示多个影像的各位置设定影像的虚拟声源的位置,使用多个扬声器再生好像在听觉上或视听觉上再现从虚拟声源产生语音的状态似的语音信号。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如下:通过将电声转换膜安装于柔性显示器或屏幕的背面侧并用作扬声器,能够从显示画像的方向再生声音,从而能够提高临场感,该电声转换膜具有: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及薄膜电极,配置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221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80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5168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109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使用多个扬声器来设定虚拟声源并再现从虚拟声源产生声音的状态的音响系统中,根据视听位置无法适当再现虚拟声源,影像与声源位置不一致,因此无法进行声音的定位,存在得不到充分的临场感的问题。
并且,仅通过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侧配置扬声器,无法使声音具有充分的立体感,临场感不充分。
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种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并提供一种能够从与影像相应的位置产生声音,从而更能提高临场感的影音系统。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包括:电声转换单元,具备电声转换膜,将电声转换膜以弯曲方式进行支撑,并且将电声转换膜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振动区域,所述电声转换膜具有: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及薄膜电极,分别层叠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以及投影影像的屏幕或作为影像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至少1个电声转换单元配置于显示装置的与显示影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且多个振动区域排列于显示装置的背面的整个面,输入到电声转换单元的声音数据中包含振动区域的位置信息,由此能够解决上述课题,并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结构的影音系统。
(1)一种影音系统,其包括:
电声转换单元,具备电声转换膜,将电声转换膜以弯曲方式进行支撑,并且将电声转换膜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振动区域,所述电声转换膜具有: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及薄膜电极,分别层叠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以及
投影影像的屏幕或作为影像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
至少1个电声转换单元配置于显示装置的与显示影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且多个振动区域排列于显示装置的背面的整个面,
输入到电声转换单元的声音数据中包含振动区域的位置信息。
(2)根据(1)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根据显示于显示装置的影像,从排列于显示装置的背面的多个振动区域中选择至少1个振动区域来产生声音。
(3)根据(1)或(2)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多个振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于在显示装置中显示影像的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为80%以上。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振动区域为四边形。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具有4个以上振动区域。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具有多个具有1个振动区域的电声转换单元,多个电声转换单元排列于显示装置的背面。
(7)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电声转换膜为具有多个夹持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薄膜电极的组并且形成有多个振动区域。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用于电影院、家庭影院、数字标牌、全息投影术及柔性有机EL显示器中的任意一个。
发明效果
根据这种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从与影像相应的位置产生声音,从而能够提高临场感的影音系统。
附图说明
图1A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影音系统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1B是图1A的侧视图。
图2A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声转换单元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B是图2A的B-B线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声转换膜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电声转换膜的制作方法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4B是用于说明电声转换膜的制作方法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4C是用于说明电声转换膜的制作方法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4D是用于说明电声转换膜的制作方法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4E是用于说明电声转换膜的制作方法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5A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影音系统的其他一例的主视图。
图5B是图5A的侧视图。
图6A是示意性地表示图5A的影音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声转换膜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B是图6A的B-B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影音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有时基于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来进行,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实施方式。
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的前后所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的范围。
本发明的影音系统为如下影像显示系统,其包括:电声转换单元,具备电声转换膜,将电声转换膜以弯曲方式进行支撑,并且将电声转换膜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振动区域,所述电声转换膜具有: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及薄膜电极,分别层叠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以及投影影像的屏幕或作为影像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至少1个电声转换单元配置于显示装置的与显示影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且多个振动区域排列于显示装置的背面的整个面,输入到电声转换单元的声音数据中包含振动区域的位置信息。
图1A中示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影音系统的一例的主视图,图1B中示出图1A的侧视图。
图1A及图1B所示的影音系统100具有显示影像的显示装置102和整个面地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作为再生声音的扬声器的多个电声转换单元(以下,也称为“转换单元”)40。
在图示例的影音系统100中,40个转换单元40以5行×8列的矩阵状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整个面。
本发明中的转换单元40中,将在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层叠薄膜电极而得到的电声转换膜用作振动板,所述高分子复合压电体为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转换单元40将电声转换膜以弯曲的方式进行支撑,通过对电声转换膜施加电压而电声转换膜沿面内方向伸长或收缩,从而电声转换膜向上方(声音的放射方向)移动或者向下方移动,并且通过重复该伸缩而产生的振动而在振动(声音)与电信号之间进行转换。
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与显示影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的整个面的多个转换单元40中,根据显示于显示装置的影像,向各转换单元40输入声音数据而产生声音。
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首先,对显示装置102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102为投影来自投影仪或放映机等的影像的屏幕、或液晶显示器或影像显示装置。
作为屏幕并没有限定,能够利用由树脂等形成的白色或银色等片状物等用作投影仪用屏幕的各种公知的屏幕。
并且,作为影像显示装置也没有限定,能够利用公知的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等。
在此,显示装置102优选为使声音从背面侧向显示影像的面侧透过的显示装置。
接着,对转换单元40进行说明。
图2A中示出示意性地表示转换单元40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B中示出图2A的B-B线剖视图。
如上所述,转换单元40中将电声转换膜(以下,也称为“转换薄膜”)用作振动板。
如图所示,转换单元40为平板型扬声器,图2B中的上下方向为转换薄膜10的振动方向即声音的放射方向。图3(A)是从转换薄膜10的振动方向观察的图。
该转换单元40构成为具有转换薄膜10、壳体42、粘弹性支撑体46及按压部件48。
转换薄膜10为具有压电性且根据电场的状态而主面发生伸缩的压电薄膜,通过以弯曲的状态得到保持而将沿薄膜面的伸缩运动转换成与薄膜面垂直的方向的振动,从而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在此,转换单元40中所使用的转换薄膜10为如下转换薄膜,其具有: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及薄膜电极,层叠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
关于转换薄膜1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壳体42为与按压部件48一同保持转换薄膜10及粘弹性支撑体46的保持部件。壳体42为由塑料或金属或木材等形成的一面开放的箱型框体。在图示例中,壳体42为薄型的六面体形,最大的面中的一个为开放面。并且,开放部为正四边形。壳体42在内部容纳粘弹性支撑体46。
另外,在转换单元中,壳体42的形状(即转换单元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方筒状,能够利用圆筒状或底面为长方形的方筒状等各种形状的框体。
粘弹性支撑体46具有适当的粘性和弹性,用于将转换薄膜10以弯曲的状态进行保持,并且通过在转换薄膜10的任一部位均赋予一定的机械偏压而将转换薄膜10的伸缩运动无浪费地转换成前后运动(与转换薄膜的面垂直的方向的运动)。
在图示例中,粘弹性支撑体46为具有与壳体42的底面大致相同的底面形状的四角柱状。并且,粘弹性支撑体46的高度大于壳体42的深度。
作为粘弹性支撑体46的材料,只要具有适当的粘性和弹性,且不妨碍压电薄膜的振动而适当地变形,则并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一例,可以例示出羊毛毛毡、包含人造纤维或PET的羊毛毛毡等非织造布、玻璃棉、或聚氨酯等发泡材料(发泡塑料)、聚酯羊毛(polyester wool)、将多张纸重叠而得到的材料、磁流体、涂料等。
粘弹性支撑体46的比重并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粘弹性支撑体的种类适当选择即可。作为一例,当使用毛毡作为粘弹性支撑体时,比重优选为50~500kg/m3,更优选为100~300kg/m3。并且,当使用玻璃棉作为粘弹性支撑体时,比重优选为10~100kg/m3
按压部件48用于将转换薄膜10以按压于粘弹性支撑体46的状态进行支撑,是由塑料或金属或木材等形成的在中央具有开口部的正四边形的板状部件。按压部件48具有与壳体42的开放面相同的形状,并且开口部的形状为与壳体42的开放部相同的正四边形。
在转换单元40中,如下构成:在壳体42中容纳粘弹性支撑体46并利用转换薄膜10覆盖壳体42及粘弹性支撑体46,以利用按压部件48将转换薄膜10的周边与壳体42的开放面接触的状态,将按压部件48固定于壳体42。
另外,将按压部件48固定于壳体42的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使用螺丝或螺栓螺母的方法、使用固定用夹具的方法等各种公知的方法。
在该转换单元40中,粘弹性支撑体46的高度(厚度)厚于壳体42的内表面的高度。即,在固定转换薄膜10及按压部件48之前的状态下,粘弹性支撑体46成为比壳体42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
因此,转换单元40中,越靠近粘弹性支撑体46的周边部,粘弹性支撑体46越是以被转换薄膜10向下方按压而厚度变薄的状态得到保持。即,以转换薄膜10的主面的至少一部分弯曲的状态得到保持。由此,在转换薄膜1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弯曲部。在转换单元40中,该弯曲部成为振动区域。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弯曲部也称为振动区域。
此时,在转换薄膜10的面方向上,优选按压粘弹性支撑体46的整个面而使厚度整个面地变薄。即,优选转换薄膜10的整个面被粘弹性支撑体46按压并支撑。
并且,如此形成的弯曲部优选从中心朝向周边部而其曲率缓慢变化。由此,使共振频率分散,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宽带化。
并且,在转换单元40中,粘弹性支撑体46越靠近按压部件48,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越被压缩的状态,但通过静态粘弹性效应(应力松弛),在转换薄膜10的任一部位均能够将机械偏压保持为恒定。由此,将转换薄膜10的伸缩运动无浪费地转换成前后运动,因此能够得到平面状的转换单元40,其为薄型且可得到充分的音量,并且声学特性优异。
在这种结构的转换单元40中,转换薄膜10的与按压部件48的开口部相对应的区域成为实际振动的区域。即,按压部件48为规定振动区域的部位。因此,图2所示的转换单元40具有1个振动区域。
使用具有压电性的转换薄膜的转换单元一般与振动板具有圆形状的锥形扬声器相比,容易加大相对于单元整体大小的振动板的相对大小,容易实现小型化。
并且,优选转换单元40的转换薄膜10侧的面与弯曲部相似。即,优选按压部件48的外形与开口部的形状相似。
另外,在转换单元40中,由转换薄膜10而产生的粘弹性支撑体46的按压力并没有特别限定,以面压低的位置上的面压计,优选设为0.005~1.0MPa,尤其优选设为0.02~0.2MPa左右。
而且,粘弹性支撑体46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定,但按压之前的厚度优选为1~100mm,尤其优选为10~50mm。
并且,在图示例中,设为利用具有粘弹性的粘弹性支撑体46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利用至少具有弹性的弹性支撑体的结构即可。
例如,可以设为具备具有弹性的弹性支撑体来代替粘弹性支撑体46的结构。
作为弹性支撑体,可以例示出天然橡胶或各种合成橡胶。
在此,图3(A)所示的转换单元40利用按压部件48将转换薄膜10的周边整个区域按压于壳体4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即,利用转换薄膜10的转换单元也能够利用如下结构:不具有按压部件48,例如在壳体42的4处的角部利用螺丝或螺栓螺母、夹具等将转换薄膜10按压/固定于壳体42的上表面。
并且,在壳体42与转换薄膜10之间可以设置O形圈等。通过具有这种结构,能够带来阻尼效果,能够防止转换薄膜10的振动传递到壳体42而得到更优异的声学特性。
并且,利用转换薄膜10的转换单元也可以不具有容纳粘弹性支撑体46的壳体42。
例如,也能够利用如下结构:在具有刚性的支撑板上载置粘弹性支撑体,覆盖粘弹性支撑体后载置转换薄膜10,并将与之前相同的按压部件载置于周边部。接着,利用螺丝等将按压部件固定于支撑板,由此与按压部件一同按压粘弹性支撑体。
另外,作为支撑板的大小,可以大于粘弹性支撑体,另外,作为支撑板的材质,通过使用聚苯乙烯或发泡PET或碳纤维等的各种振动板,还能够期待进一步放大转换单元的振动的效果。
另外,转换单元并不限定于按压周边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利用将粘弹性支撑体46与转换薄膜10的层叠体的中央通过某些机构进行按压的结构。
即,转换单元只要是以转换薄膜10弯曲的状态得到保持的结构,则能够利用各种结构。
或者,也可以设为将转换薄膜10贴附于树脂薄膜并赋予张力的(使其弯曲的)结构。通过设为由树脂薄膜保持的结构,并使其能够以弯曲的状态进行保持,从而能够制成柔性扬声器。
或者,也可以设为将转换薄膜10贴在弯曲的框架上的结构。
并且,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例子中,设为使用按压部件48将转换薄膜10按压并支撑于粘弹性支撑体46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使用大于壳体42的开口面的转换薄膜10将转换薄膜10的端部在壳体42的背面侧进行固定的结构。即,也可以用大于壳体42的开口面的转换薄膜10覆盖壳体42和配置于壳体42内的粘弹性支撑体46,将转换薄膜10的端部向壳体42的背面侧进行拉伸,由此将转换薄膜10按压于粘弹性支撑体46并赋予张力而使其弯曲,从而将转换薄膜的端部在壳体42的背面侧进行固定。
或者,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使用具有气密性的壳体,用转换薄膜覆盖壳体的开放端进行封闭,以向壳体内导入气体而对转换薄膜施加压力使其膨胀成凸状的状态,或者以使壳体内成为负压而使其凹陷成凹状的状态进行保持。
并且,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转换单元40中,转换薄膜10设为被粘弹性支撑体46按压而以主面弯曲成凸状的状态得到保持的结构,但如此将转换薄膜10以弯曲的状态进行保持的结构并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也可以在转换薄膜10本身形成凸部而使其弯曲。作为凸部的形成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各种公知的树脂薄膜的加工方法。例如,能够通过真空加压成型法、压花加工等形成方法来形成凸部。
接着,对转换单元中所使用的转换薄膜进行说明。
图3是概念性地表示转换薄膜10的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转换薄膜10具备具有压电性的片状物的压电体层12、层叠于压电体层12的一个面的下部薄膜电极14、层叠于下部薄膜电极14上的下部保护层18、层叠于压电体层12的另一个面的上部薄膜电极16及层叠于上部薄膜电极16上的上部保护层20。
在转换薄膜10中,压电体层12由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形成。
如图3概念性地所示,形成压电体层12的高分子复合压电体为将压电体粒子26分散于含有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基质24中而成。另外,本说明书中,“常温”是指0~50℃左右的温度区域。
并且,优选压电体层12经历极化处理。
在此,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压电体层12)优选为具备以下必要条件。
(i)可挠性
例如,当以携带用途,像报纸或杂志等文档那样以轻轻地弯曲的状态进行抓握时,不断地从外部受到数Hz以下的比较缓慢引起的严重的弯曲变形。此时,若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硬,则相应地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在高分子基质与压电体粒子的界面产生龟裂,结果有可能导致被破坏。因此,要求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具有适当的柔软度。并且,若能够将应变能以热形式向外部扩散,则能够松弛应力。因此,要求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具有适当大的损耗角正切。
(ii)音质
扬声器中,使压电体粒子以20Hz~20kHz的音频频带的频率振动,通过其振动能,整个振动板(高分子复合压电体)成为一体而进行振动,由此再生声音。因此,为了提高振动能的传递效率,要求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具有适当的硬度。并且,若扬声器的频率特性平滑,则最低共振频率f0随着曲率的变化而变化时的音质的变化量也变小。因此,要求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损耗角正切适当大。
综上,要求具有柔性的扬声器中所使用的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相对于20Hz~20kHz的振动展现硬度,而相对于数Hz以下的振动展现柔软度。并且,要求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损耗角正切相对于20kHz以下的所有频率的振动适当大。
一般而言,高分子固体具有粘弹性松弛机制,伴随温度上升或频率下降,大规模的分子运动被观测为储存弹性模量(杨氏模量)的下降(松弛)或损失弹性模量的极大(吸收)。其中,通过非晶区的分子链的微布朗运动而引起的松弛被称作主分散,出现非常大的松弛现象。引起该主分散的温度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最显著地出现粘弹性松弛机制。
在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压电体层12)中,通过将玻璃化转变温度在常温的高分子材料、换言之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用于基质,实现相对于20Hz~20kHz的振动展现硬度,而相对于数Hz以下的缓慢的振动展现柔软度的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尤其,在适当地显现如上性质等观点上,优选将在频率1Hz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常温即在0~50℃的高分子材料用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基质。
作为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能够利用公知的各种高分子材料。优选使用通过动态粘弹性试验而获得的在频率1Hz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在常温即0~50℃下具有0.5以上的极大值的高分子材料。
由此,在高分子复合压电体通过外力而轻轻地弯曲时,最大弯曲力矩部中的高分子基质/压电体粒子界面的应力集中得以缓解,能够期待高可挠性。
并且,高分子材料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而获得的在频率1Hz下的储存弹性模量(E’)优选在0℃下为100MPa以上,并且在50℃下为10MPa以下。
由此,能够减小在高分子复合压电体通过外力轻轻地弯曲时所产生的弯曲力矩,同时能够相对于20Hz~20kHz的声学振动展现硬度。
并且,若高分子材料在25℃下具有10以上的相对介电常数,则更优选。由此,在将电压施加于高分子复合压电体时,更高的电场被施加于高分子基质中的压电体粒子,因此能够期待较大的变形量。
然而,其另一方面,若考虑确保良好的耐湿性等,则也优选相对介电常数在25℃下为10以下的高分子材料。
作为满足这种条件的高分子材料,可以例示出氰乙基化聚乙烯醇(氰乙基化PVA)、聚乙酸乙烯酯、聚偏二氯乙烯-共聚丙烯腈、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聚乙烯基甲基酮及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等。并且,作为这些高分子材料,也能够优选利用HYBRAR 5127(KURARAY CO.,LTD.制造)等市售品。其中,优选使用具有氰乙基的材料,尤其优选使用氰乙基化PVA。
另外,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混合)多种。
使用这种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基质24根据需要可以同时使用多种高分子材料。
即,以调整介电特性或机械特性等为目的,粘弹性基质24中除了氰乙基化PVA等粘弹性材料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其他介电性高分子材料。
作为能够添加的介电性高分子材料,作为一例,可以例示出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及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氟类高分子、亚乙烯基二氰-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氰乙基纤维素、氰乙基羟基蔗糖、氰乙基羟基纤维素、氰乙基羟基短梗霉聚糖(pullulan)、甲基丙烯酸氰乙酯、丙烯酸氰乙酯、氰乙基羟乙基纤维素、氰乙基直链淀粉(amylose)、氰乙基羟丙基纤维素、氰乙基二羟丙基纤维素、氰乙基羟丙基直链淀粉、氰乙基聚丙烯酰胺、氰乙基聚丙烯酸酯、氰乙基短梗霉聚糖、氰乙基聚羟基亚甲基(cyanoethyl polyhydroxymethylene)、氰乙基缩水甘油短梗霉聚糖、氰乙基蔗糖及氰乙基山梨糖醇等具有氰基或氰乙基的聚合物、丁腈橡胶或氯丁二烯橡胶等合成橡胶等。
其中,优选使用具有氰乙基的高分子材料。
并且,在压电体层12的粘弹性基质24中,除了氰乙基化PVA等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材料以外还添加的介电性聚合物并不限定于1种,也可以添加多种。
并且,除了介电性聚合物以外,以调整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目的,可以添加氯乙烯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丁烯、异丁烯等热塑性树脂、或酚醛树脂、尿素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醇酸树脂、云母等热固性树脂。
另外,以提高粘着性为目的,可以添加松香酯、松香、萜烯、萜烯酚醛、石油树脂等增粘剂。
在压电体层12的粘弹性基质24中,添加氰乙基化PVA等粘弹性材料以外的聚合物时的添加量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以在粘弹性基质24中所占的比例计优选设为30重量%以下。
由此,不损害在粘弹性基质24中的粘弹性松弛机制且能够显现所添加的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因此在提高高介电常数化、耐热性、提高与压电体粒子26或电极层的密合性等观点上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并且,可以以提高压电体层12的介电常数为目的,向粘弹性基质24中添加电介质粒子。
电介质粒子包含在25℃下的相对介电常数为80以上的具有高相对介电常数的粒子。
作为电介质粒子,例如可以例示出锆钛酸铅(PZT)、钛酸钡(BaTiO3)、氧化钛(TiO2)、钛酸锶(SrTiO3)、锆钛酸铅镧(PLZT)、氧化锌(ZnO)、钛酸钡与铁酸铋(BiFeO3)的固溶体(BFBT)等。其中,在具有高相对介电常数的观点上,作为电介质粒子,优选使用钛酸钡(BaTiO3)。
电介质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下。
并且,电介质粒子相对于粘弹性基质与电介质粒子的合计体积的体积分数优选为5~45%,更优选为10~30%,尤其优选为20~30%。
压电体粒子26包含具有钙钛矿型或纤锌矿型结晶结构的陶瓷粒子。
作为构成压电体粒子26的陶瓷粒子,例如可以例示出锆钛酸铅(PZT)、锆钛酸铅镧(PLZT)、钛酸钡(BaTiO3)、氧化锌(ZnO)及钛酸钡与铁酸铋(BiFe3)的固溶体(BFBT)等。
另外,这些陶瓷粒子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
这种压电体粒子26的粒径根据转换薄膜10的尺寸或用途适当选择即可,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优选为1~10μm。
通过将压电体粒子26的粒径设在上述范围,在能够兼顾高压电特性和挠性、能够提高耐电压等观点上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另外,在图3中,压电体层12中的压电体粒子26均匀且有规则地分散于粘弹性基质24中,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即,压电体层12中的压电体粒子26只要优选均匀地分散,则也可以不规则地分散于粘弹性基质24中。
在转换薄膜10中,压电体层12中的粘弹性基质24与压电体粒子26的量比根据转换薄膜10的面方向的大小或厚度、转换薄膜10的用途、对转换薄膜10要求的特性等适当设定即可。
在此,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压电体层12中的压电体粒子26的体积分数优选设为30~70%,尤其优选设为50%以上,因此,更优选设为50~70%。
通过将粘弹性基质24与压电体粒子26的量比设在上述范围,在能够兼顾高压电特性和挠性等观点上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并且,在转换薄膜10中,压电体层12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定,根据转换薄膜10的尺寸、转换薄膜10的用途、对转换薄膜10要求的特性等适当设定即可。
在此,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通过减薄压电体层12的厚度来减轻自重所引起的挠曲并且减轻重量,从而能够提高压电薄膜对施加电压的追随性而提高声压或音质。并且,能够赋予柔软性。另一方面,若压电体层12的厚度过薄,则在连续施加电压时或施加高电压时,刚性有可能发生局部性的短路。并且,刚性有可能降低。
从上述观点而言,压电体层12的厚度优选为5μm~100μm,更优选为8μm~50μm,尤其,进一步优选为10μm~40μm,尤其优选为15μm~25μm。
另外,如上所述,压电体层12优选经历极化处理(poling)。关于极化处理,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3所示,转换薄膜10具有如下结构:在这种压电体层12的一面形成有下部薄膜电极14,在其上形成有下部保护层18,在压电体层12的另一个面形成有上部薄膜电极16,且在其上形成有上部保护层20。在此,由上部薄膜电极16和下部薄膜电极14形成电极对。
另外,转换薄膜10除了这些层以外,例如还可以具有从上部薄膜电极16及下部薄膜电极14引出电极的电极引出部、或覆盖压电体层12的露出区域而防止短路等的绝缘层等。
作为电极引出部,可以设置薄膜电极及保护层向压电体层的面方向外部以凸状突出的部位,或者也可以去除保护层的一部分而形成孔部,并向该孔部中插入银浆料等导电材料,使导电材料与薄膜电极电导通而制成电极引出部。
另外,在各薄膜电极中,电极引出部并不限定于1个,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电极引出部。尤其,在去除保护层的一部分并向孔部插入导电材料而制成电极引出部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更可靠地确保通电,优选具有3个以上的电极引出部。
转换薄膜10具有如下结构:以电极对即上部薄膜电极16及下部薄膜电极14夹持压电体层12的两面,并以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夹持该层叠体。
如此,被上部薄膜电极16及下部薄膜电极14夹持的区域根据所施加的电压而被驱动。
在转换薄膜10中,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包覆上部薄膜电极16及下部薄膜电极14,并且具有赋予压电体层12适当的刚性和机械强度的作用。即,在本发明的转换薄膜10中,由粘弹性基质24和压电体粒子26形成的压电体层12相对于缓慢引起的弯曲变形显出非常优异的可挠性,另一方面,根据用途存在刚性或机械强度不足的情况。为了弥补该不足,转换薄膜10设置有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
另外,下部保护层18及上部保护层20仅仅是配置位置不同,而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说明中,无需区分下部保护层18及上部保护层20的情况下,将两个部件也统称为保护层。
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各种片状物,作为一例,可以优选例示出各种树脂薄膜。其中,出于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及耐热性等原因,优选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醚酰亚胺(PEI)、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三乙酰纤维素(TAC)及环状烯烃类树脂。
其中,从在150℃以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下显出优异的耐热性等观点而言,优选使用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碳酸酯、三乙酰纤维素。由此,能够防止施加电压时的发热所引起的外观损伤,或者能够承受在高温下的放置试验及驱动试验。
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定。并且,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的厚度基本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在此,若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的刚性过高,则不仅限制压电体层12的伸缩,可挠性也受损,因此除了要求机械强度或作为片状物的良好的操作性的情况以外,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越薄越有利。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若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的厚度为压电体层12的厚度的2倍以下,则在兼顾刚性的确保和适当的柔软性等观点上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例如,当压电体层12的厚度为20μm且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由PET形成时,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的厚度优选为4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其中优选设为15μm以下。
在转换薄膜10中,在压电体层12与上部保护层20之间形成有上部薄膜电极(以下,也称为上部电极)16,在压电体层12与下部保护层18之间形成有下部薄膜电极(以下,也称为下部电极)14。
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是为了对转换薄膜10(压电体层12)施加电场而设置的。
另外,下部电极14及上部电极16仅仅是大小及配置位置不同,而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说明中,无需区分下部电极14及上部电极16时,将两个部件也统称为薄膜电极。
在本发明中,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的形成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各种导电体。具体而言,可以优选例示出碳、钯、铁、锡、铝、镍、铂、金、银、铜、铬及钼等、或它们的合金、氧化铟锡等。其中,可以优选例示出铜、铝、金、银、铂及氧化铟锡中的任意一个。
并且,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的形成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真空蒸镀或溅射等气相沉积法(真空成膜法)、或通过镀敷实施的成膜、或贴附由上述材料形成的箔的方法等各种公知的方法。
其中,尤其出于能够确保转换薄膜10的可挠性等原因,通过真空蒸镀而成膜的铜或铝的薄膜优选用作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其中,尤其优选利用通过真空蒸镀形成的铜的薄膜。
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并且,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的厚度基本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在此,与前述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相同,若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的刚性过高,则不仅限制压电体层12的伸缩,可挠性也受损,因此若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在电阻不会变得过高的范围,则越薄越有利。
在此,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若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的厚度与杨氏模量的乘积低于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的厚度与杨氏模量的乘积,则可挠性不会严重受损,因此优选。
例如,在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由PET(杨氏模量:约6.2GPa)形成且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由铜(杨氏模量:约130GPa)形成的组合的情况下,若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的厚度为25μm,则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的厚度优选为1.2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下,其中优选设为0.1μm以下。
并且,薄膜电极不必与压电体层12(下部保护层18和/或上部保护层20)的整个面对应地形成。
即,也可以为如下结构:薄膜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小于压电体层12,且在转换薄膜10的周边部,压电体层12与保护层直接接触。
或者,在整个面形成有薄膜电极的保护层无需与压电体层12的整个面对应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可以设为将与压电体层12直接接触的第2保护层另设置于保护层的表面侧的结构。
并且,也可以设为以提高密合力、提高可挠性等为目的而在薄膜电极与压电体层12之间进一步设置涂布层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涂布层既可以涂布于薄膜电极上,也可以涂布于压电体层12上。
在该情况下,作为高分子成分,能够使用聚(甲基)丙烯酸、聚氨酯、聚酯聚烯烃、PVA、聚苯乙烯等热塑性树脂或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其中,为了提高声学性能,优选使用介电性高分子。具体而言,能够优选使用前述高分子等。并且,除了高分子成分以外,还可以添加高电介质粒子或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交联剂等。
并且,在图示例中,转换薄膜10的层结构设为具有压电体层12、层叠于压电体层12的一个面的下部薄膜电极14、层叠于下部薄膜电极14上的下部保护层18、层叠于压电体层12的另一个面的上部薄膜电极16及层叠于上部薄膜电极16上的上部保护层2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除了这些层以外,例如还可以具有覆盖压电体层12的露出区域而防止短路等的绝缘层、或包覆薄膜电极的着色层等。
例如,具有着色层时的层结构设为具有压电体层12、层叠于压电体层12的一个面的下部薄膜电极14、层叠于下部薄膜电极14上的下部着色层、层叠于下部着色层上的下部保护层18、层叠于压电体层12的另一个面的上部薄膜电极16、层叠于上部薄膜电极16上的上部着色层及层叠于上部着色层上的上部保护层20的结构即可。
通过具有着色层,能够使上部薄膜电极16及下部薄膜电极14的锈无法从外部视觉辨认。
从能够使薄膜电极的锈无法从外部视觉辨认的观点而言,着色层的透射密度优选为0.3以上,更优选为0.5以上。
另外,透射密度是作为透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比率而测量的光学密度,透射密度0.3时的透射率为约50%,透射密度0.5时的透射率为约30%。
并且,着色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下,更优选为100nm以下,其中尤其优选设为40nm以下。
并且,着色层优选电阻率低,优选为1×10-7Ωm以下。
着色层的形成材料只要满足上述透射密度,并且不会因锈等而发生变色,则并没有特别限定。
具体而言,作为着色层的形成材料,可以例示出铟、镍、钛、铝、金、铂、铬等金属、炭黑(CB)、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等无机颜料、喹吖啶酮类、偶氮类、苯并咪唑酮类、酞菁类、蒽醌类有机颜料、内部具有空孔的具有散光性的部件等。
从上述透射密度、厚度及电阻率的观点而言,作为着色层的形成材料,优选使用金属,其中更优选镍。
并且,着色层的形成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根据上述材料,利用各种公知的方法形成即可。
例如,当使用金属作为着色层的形成材料时,能够利用通过真空蒸镀或溅射等气相沉积法(真空成膜法)或镀敷进行的成膜、或贴附由上述材料形成的箔的方法等。从能够更薄地形成的观点而言,更优选通过真空蒸镀来形成。
并且,当使用颜料作为着色层的形成材料时,能够利用涂布法、印刷等。
并且,也能够利用转印预先形成的着色层的方法。
并且,并不限定于在上部电极16侧及下部电极14侧分别具有着色层的结构,也可以为在至少一侧具有着色层的结构。
如上所述,转换薄膜10具有如下结构:以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夹持将压电体粒子26分散于含有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基质24中而成的压电体层12,进而夹持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
这种转换薄膜10优选在常温下存在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而获得的在频率1Hz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成为0.1以上的极大值。
由此,即使转换薄膜10从外部受到数Hz以下的比较缓慢引起的较大的弯曲变形,也能够有效地将应变能以热形式向外部扩散,因此能够防止在高分子基质与压电体粒子的界面产生龟裂。
转换薄膜10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而获得的在频率1Hz下的储存弹性模量(E’)优选在0℃下为10~30GPa,且在50℃下为1~10GPa。
由此,转换薄膜10能够在常温下在储存弹性模量(E’)中具有较大的频率分散。即,能够相对于20Hz~20kHz的振动展现硬度,而相对于数Hz以下的振动展现柔软度。
并且,转换薄膜10的厚度与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而获得的在频率1Hz下的储存弹性模量(E’)的乘积优选在0℃下为1.0×106~2.0×106(1.0E+06~2.0E+06)N/m,且在50℃下为1.0×105~1.0×106(1.0E+05~1.0E+06)N/m。
由此,转换薄膜10在不损害可挠性及声学特性的范围内能够具备适当的刚性和机械强度。
另外,转换薄膜10优选在根据动态粘弹性测定而得到的主曲线上,在25℃、频率1kHz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为0.05以上。
由此,使用转换薄膜10的扬声器的频率特性变得平滑,也能够减小最低共振频率f0随着扬声器的曲率的变化而变化时的音质的变化量。
接着,参考图4A~图4E对转换薄膜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A所示,准备在下部保护层18上形成有下部电极14的片状物11a。该片状物11a通过利用真空蒸镀、溅射、镀敷等在下部保护层18的表面形成铜薄膜等作为下部电极14来制作即可。
当下部保护层18非常薄而操作性差等时,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带有隔板(临时支撑体)的下部保护层18。另外,作为隔板,能够使用厚度25~100μm的PET等。另外,在薄膜电极及保护层的热压接之后且即将形成侧面绝缘层或第2保护层等之前去除隔板即可。
或者,也可以将在下部保护层18上形成有铜薄膜等的市售品用作片状物11a。
另一方面,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氰乙基化PVA等具有氰乙基的高分子材料(以下,也称为粘弹性材料),另外添加PZT粒子等压电体粒子26,并进行搅拌而分散,从而制备涂料。有机溶剂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二甲基甲酰胺(DMF)、甲乙酮、环己酮等各种有机溶剂。
准备前述片状物11a,且制备涂料之后,将该涂料流延(涂布)到片状物,并使有机溶剂蒸发而进行干燥。由此,如图4B所示,制作在下部保护层18上形成有下部电极14且在下部电极14上形成有压电体层12的层叠体11b。
该涂料的流延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滑动式涂布机或刮刀等公知的方法(涂布装置)全部都能够利用。
或者,若粘弹性材料为如氰乙基化PVA那样能够加热熔融的物质,则将粘弹性材料加热熔融,并向其中添加/分散高分子材料及压电体粒子26而制作熔融物,通过挤出成型等,在图4A所示的片状物11a上挤出成片状,并进行冷却,由此可以制作如图4B所示的在下部保护层18上具有下部电极14且在下部电极14上形成有压电体层12的层叠体11b。
另外,如上所述,在转换薄膜10中,粘弹性基质24中除了氰乙基化PVA等粘弹性材料以外,还可以添加PVDF等高分子压电材料。
在向粘弹性基质24中添加这些高分子压电材料时,在上述涂料中溶解要添加的高分子压电材料即可。或者,向上述加热熔融的粘弹性材料中添加要添加的高分子压电材料并进行加热熔融即可。
制作在下部保护层18上具有下部电极14且在下部电极14上形成有压电体层12的层叠体11b之后,优选进行压电体层12的极化处理(poling)。
压电体层12的极化处理的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公知的方法。作为优选的极化处理的方法,可以例示出图4C及图4D所示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如图4C及图4D所示,在层叠体11b的压电体层12的上表面12a上,隔开间隔g例如1mm而设置能够沿着该上表面12a移动的棒状或丝线状电晕电极30。而且,将该电晕电极30和下部电极14连接于直流电源32。
另外,准备保持层叠体11b加热的加热机构,例如热板。
此后,在压电体层12通过加热机构加热而保持为例如温度100℃的状态下,将数kV例如6kV的直流电压从直流电源32施加于下部电极14与电晕电极30之间而产生电晕放电。另外,在维持间隔g的状态下,沿着压电体层12的上表面12a移动(扫描)电晕电极30而进行压电体层12的极化处理。
在利用这种电晕放电的极化处理(以下,为了方便,也称为电晕极化处理)中,电晕电极30的移动中使用公知的棒状物的移动机构即可。
并且,在电晕极化处理中,移动电晕电极30的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即,可以固定电晕电极30,并设置使层叠体11b移动的移动机构,使该层叠体11b移动而进行极化处理。该层叠体11b的移动中也使用公知的片状物的移动机构即可。
另外,电晕电极3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1根,也可以使用多根电晕电极30来进行电晕极化处理。
并且,极化处理并不限定于电晕极化处理,也能够利用对要进行极化处理的对象直接施加直流电场的通常的电场极化。但是,进行该通常的电场极化时,在极化处理之前需要形成上部电极16。
另外,在该极化处理之前,可以实施使用加热辊等使压电体层12的表面变平滑的压光(calender)处理。通过实施该压光处理,能够顺畅地进行后述的热压接。
以此方式进行层叠体11b的压电体层12的极化处理,另一方面,准备在上部保护层20上形成有上部电极16的片状物11c。该片状物11c通过利用真空蒸镀、溅射、镀敷等在上部保护层20的表面形成铜薄膜等作为上部电极16来制作即可。
接着,如图2(E)所示,以使上部电极16朝向压电体层12的方式将片状物11c层叠于结束了压电体层12的极化处理的层叠体11b。
另外,用热压装置或加热辊对等,将该层叠体11b与片状物11c的层叠体以由上部保护层20和下部保护层18夹持的方式进行热压接而制作转换薄膜10。
就这种转换薄膜10的制造而言,可以使用切割片状的上述片状物来进行制造,也可以以辊至辊(Roll to Roll,以下也称为RtoR)方式进行。
如周知,RtoR是从将长形的原材料卷绕而成的卷中拉出原材料,一边沿长度方向进行输送一边进行成膜或表面处理等各种处理后,将处理结束的原材料再次卷绕成卷状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图1A及图1B所示的影音系统100中,在上述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排列有多个转换单元40。
具体而言,在图1A及图1B所示的影音系统100中,40个转换单元40沿显示装置102的背面的面方向以5行×8列的矩阵状大致均等地排列于背面的整个面。
并且,各转换单元40以将产生声音的转换薄膜10侧(振动区域侧)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相对的方式配置。
另外,多个转换单元40在面方向上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显示影像的区域即可。
输入到以此方式排列的多个转换单元40的声音数据中包含转换单元40的位置信息,根据显示于显示装置的影像输入声音数据,并根据影像产生声音。
具体而言,对配置于在显示装置102的影像显示面的面方向上显示于显示装置102的影像上显示有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上的转换单元40输入从成为该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产生的声音的数据,由该转换单元40产生从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产生的声音。
例如,在人物发音的影像的情况下,对配置于发音的人物的脸部(或嘴边等)的位置上的转换单元40输入该人物发音的声音的数据,由该转换单元40再生该人物发音的语音。
并且,当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在显示于显示装置102的影像上移动时,以配合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移动而依次改变产生声音的转换单元40的方式,对各转换单元40输入声音数据。
如上所述,在使用多个扬声器设定虚拟声源来再现从虚拟声源产生声音的状态的音响系统中,根据视听位置无法适当再现虚拟声源,影像与声源位置不一致,因此无法进行声音的定位,存在得不到充分的临场感的问题。
并且,仅通过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侧配置扬声器,无法使声音具有充分的立体感,临场感不充分。
相对于此,本发明的影音系统中,如上所述,输入到多个转换单元40的声音数据中包含转换单元40的位置信息,对配置于在显示于显示装置102的影像中显示有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上的转换单元40输入从成为该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产生的声音的数据,由该转换单元40产生从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产生的声音,因此影像与声源位置一致,能够得到充分的临场感。
在此,如此使用配置于在显示于显示装置102的影像上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上的转换单元40来再生从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产生的声音时,需要在显示装置102的显示影像的整个区域配置转换单元40,因此需要以覆盖显示影像的整个区域这样的高密度排列多个转换单元40。
然而,当使用现有的锥形扬声器或利用一般的压电薄膜的压电扬声器等,并以覆盖显示影像的整个区域这样的高密度排列有多个扬声器时,扬声器彼此间的距离相近,因此相邻的扬声器彼此间相互影响,存在产生串扰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锥形扬声器由于在面方向上的振动板的形状为圆形,因此无法以高密度排列实质上产生声音的区域即振动区域,有时无法从显示有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产生声音,因此有时会产生声音与影像的位置偏移。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使用如下转换薄膜40,其使用转换薄膜10作为振动板,该转换薄膜10具有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的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和夹持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薄膜电极,因此即使将多个转换薄膜40以高密度配置于显示装置102的显示影像的整个区域而转换薄膜40彼此间的距离相近,也不易产生串扰,各转换薄膜40能够适当地再生声音。
并且,当使用上述转换薄膜10作为振动板时,能够使振动区域成为四边形,因此能够以高密度排列振动区域,能够从显示有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适当地产生声音。
由此,本发明的影音系统能够再生具有临场感的声音。
并且,与现有的锥形扬声器相比,将上述转换薄膜10用作振动板的转换单元40能够使厚度变得更薄,因此即使与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器等薄型显示器组合也能够减薄整体的厚度。并且,与现有的锥形扬声器相比,能够减轻转换单元40的重量,因此即使与薄型显示器组合也能够减轻重量。
在此,从能够从显示有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适当地产生声音等观点而言,多个转换薄膜40的振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于显示装置102的显示影像的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并且,使用配置于在显示于显示装置102的影像上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上的转换单元40来产生从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产生的声音时,可以使用1个转换单元40来产生声音,也可以使用2个以上的转换单元40来产生使用。
例如,当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在影像上的大小大于1个转换单元40时,可以从位于显示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上的2个以上的转换单元40产生声音。
并且,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转换单元40的数量为多个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定,根据显示装置102的大小、转换单元40的大小等适当设定即可。
另外,转换单元40的数量越多,越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从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产生声音,能够提高所谓的声音的分辨率。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转换单元40的数量,需要减小各转换单元40的大小,但若转换单元40过小,则有可能产生可再生频带变狭窄等问题。
因此,优选转换单元的数量为4个以上。
并且,转换单元40可以以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也可以以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分开规定的距离的方式配置。
并且,输入到转换单元40的声音数据预先根据影像数据赋予有要再生的转换单元的位置信息即可。
并且,影像数据及声音数据可以记录于薄膜、硬盘驱动器、闪存器、DVD、蓝光光碟等各种记录介质来提供,或者也可以经由通信线路来提供。
在此,在图1A所示的影音系统100中,设为1个转换单元40具有1个振动区域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使用具有多个振动区域的转换单元40的结构。
在图5A及图5B中示出一例。
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影音系统的其他一例的主视图,图5B是图5A的侧视图。
图5A及图5B所示的影音系统110具有显示影像的显示装置102和整个面地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多个转换单元112。
在图示例的影音系统110中,40个转换单元112以5行×8列的矩阵状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整个面。
转换单元112具有转换薄膜114来代替转换薄膜10,除此以外,具有与转换单元40相同的结构。
该转换单元112分别具有2个振动区域114a、114b。即,影音系统110在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排列有80个振动区域。
图6A中示出示意性地表示转换薄膜114的一例的俯视图,图6B中示出图6A的B-B线剖视图。
图6A及图6B所示的转换薄膜114构成为具备具有压电性的片状物的压电体层12、形成于压电体层12的一个面(图示例中为上表面)的2个上部薄膜电极16a、16b、分别形成于上部薄膜电极16a、16b上的2个上部保护层20a、20b、形成于压电体层12的与上部薄膜电极16a、16b相反的一面的下部薄膜电极14a、14b、形成于下部薄膜电极14a、14b上(图2中为下表面)的下部保护层18及侧面绝缘层60。
另外,在图6A中省略图示侧面绝缘层60。
并且,转换薄膜114分别具有2个上部薄膜电极、下部薄膜电极及上部保护层,除此以外,具有与转换薄膜1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以下主要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转换薄膜114具有如下结构:在压电体层12的一面形成有第1上部薄膜电极16a、第2上部薄膜电极16b,在其上分别形成有第1上部保护层20a、第2上部保护层20b,在压电体层12的另一个面的分别与第1上部薄膜电极16a、第2上部薄膜电极16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1下部薄膜电极14a、第2下部薄膜电极14b,在其上形成有下部保护层18,在第1上部保护层20a、第2上部保护层20b的端部及第1上部保护层20a、第2上部保护层20b的周边设置有覆盖压电体层12的侧面绝缘层60。在此,由第1上部薄膜电极16a和第1下部薄膜电极14a形成第1电极对,由第2上部薄膜电极16b和第2下部薄膜电极14b形成第2电极对。
即,转换薄膜114具有如下结构:分别以电极对(上部薄膜电极16及下部薄膜电极14)夹持压电体层12的规定的区域,并以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夹持该层叠体。
如此,被第1上部薄膜电极16a及第1下部薄膜电极14a(第1电极对)夹持的区域以及被第2上部薄膜电极16b及第2下部薄膜电极14b(第2电极对)夹持的区域分别根据所施加的电压而被驱动(振动)。
如此,夹持于电极对的区域分别成为振动区域。并且,将被第1电极对夹持的区域设为第1振动区域114a,将被第2电极对夹持的区域设为第2振动区域114b。
即,转换薄膜114具有分别通过不同的信号而被驱动的2个振动区域。
此时,在本发明中,压电体层12为将压电体粒子38分散于由在常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36中而成,各振动区域的振动不会互相干渉,因此即使在1张转换薄膜114上形成有多个振动区域的情况下,各振动区域也能够分别产生良好的声音。
因此,即使构成为将多个使用具有多个振动区域的转换薄膜114的转换单元112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使用配置于在显示于显示装置102的影像上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上的振动区域来再生从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产生的声音的情况下,影像与声源位置也会一致,能够得到充分的临场感。
通过利用使用具有多个振动区域的转换薄膜114的转换单元112,能够进一步增加振动区域的数量,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从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的位置产生声音,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谓的声音的分辨率。
在此,在图5A及图5B所示的例子中,设为1个转换单元112具有2个振动区域114a、114b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具有3个以上的振动区域的结构。即,转换薄膜可以设为压电体层夹持于3个以上的电极对的结构。
并且,在图示例中,设为将多个使用具有多个振动区域的转换薄膜114的转换单元112排列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将1个使用具有多个振动区域的转换薄膜114的转换单元112配置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结构。
即,可以设为将1个使用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的整个面相对应的大小的转换薄膜的转换单元配置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结构,该转换薄膜与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的整个面对应地排列有多个振动区域。
作为以多个电极对夹持压电体层12的结构的转换薄膜114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一例,在上述转换薄膜10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真空蒸镀等在保护层(下部保护层18、上部保护层20)的表面形成薄膜电极(下部薄膜电极14、上部薄膜电极16)而制作片状物11a、11c时,将薄膜电极以规定的形状、配置进行图案化来形成即可。
本发明的影音系统能够用作电影院的屏幕及扬声器。并且,本发明的影音系统也能够用作家庭影院、数字标牌、全息投影术及柔性有机EL显示器等中的显示装置和扬声器。
并且,作为转换单元,利用使用如下转换薄膜的转换单元,在该转换薄膜中,以薄膜电极夹持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的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因此能够赋予转换单元可挠性,从而能够与投影仪用屏幕或柔性有机EL显示器等具有可挠性的显示装置适当组合。
并且,也可以将2.1声道或5.1声道等现有的扬声器系统与本发明的影音系统组合来利用。
例如,在显示于显示装置的影像中没有显示成为声音的产生源的人物(声源)的场面中再生来自该声源的声音时,即在影像的外侧存在声源的场面中,可以与现有的扬声器系统相同,设定虚拟声源来再生声音,另一方面,在显示于显示装置的影像中显示有声源的场面中再生来自声源的声音时,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影音系统再生声音。
以上,对本发明的影音系统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和变更。
实施例
以下,举出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通过前述图4A~图4E所示的方法制作出图3所示的转换薄膜10。
首先,以下述组成比将氰乙基化PVA(CR-V,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造)溶解于甲乙酮(MEK)中。然后,向该溶液中以下述组成比添加PZT粒子,并用推进式混合器(转速2000rpm)使其分散而制备出用于形成压电体层12的涂料。
·PZT粒子…………1000质量份
·氰乙基化PVA…………100质量份
·MEK…………600质量份
另外,PZT粒子使用了将市售的PZT原料粉在1000~1200℃下烧结之后,将其以平均粒径成为3.5μm的方式进行了破碎及分级处理的粒子。
另一方面,准备了在厚度4μm的PET薄膜上真空蒸镀厚度0.1μm的铜薄膜而成的片状物11a及11c。即,在本例中,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为厚度0.1m的铜蒸镀薄膜,上部保护层20及下部保护层18为厚度4μm的PET薄膜。
另外,为了在工艺中得到良好的操作,PET薄膜使用了厚度50μm的带有隔板(临时支撑体PET)的薄膜,在薄膜电极及保护层的热压接之后去除了各保护层的隔板。
使用滑动式涂布机,在该片状物11a的下部电极14(铜蒸镀薄膜)上涂布了预先制备的用于形成压电体层12的涂料。另外,涂料以干燥后的涂膜的膜厚成为20μm的方式涂布了涂料。
接着,将片状物11a上涂布涂料而得到的物体在120℃的烘箱中进行加热干燥,从而使MEK蒸发。由此,制作出在PET制的下部保护层18上具有铜制的下部电极14且在其上形成有厚度为20μm的压电体层12(压电层)的层叠体11b。
通过图4C及图4D所示的前述电晕极化,对该层叠体11b的压电体层12进行了极化处理。另外,将压电体层12的温度设为100℃并将6kV的直流电压施加于下部电极14与电晕电极30之间而产生电晕放电来进行了极化处理。
在进行了极化处理的层叠体11b上,以在上部电极16(铜薄膜侧)上涂布0.3μm氰乙基化短梗霉聚糖与氰乙基化PVA的混合体(CR-M,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造)而得到的薄膜的涂布面朝向压电体层12的方式层叠了片状物11c。
接着,使用层合装置,将层叠体11b与片状物11c的层叠体在120℃下热压接,由此将压电体层12和上部电极16及下部电极14粘接而制作出平坦的转换薄膜10。
将所制作的转换薄膜10组装于壳体42中而制作出转换单元40。
在此,转换单元40中的振动区域的大小设为200mm×200mm。
壳体42为一面开放的箱型容器,使用了外尺寸210mm×210mm、开放面的大小200mm×200mm、深度4mm、高度6mm的铝制的矩形容器。
并且,在壳体42内配置了粘弹性支撑体46。粘弹性支撑体46设为装配前的高度25mm、密度32kg/m3的玻璃棉。
并且,按压部件48使用了开口部的大小200mm×200mm的铝制的板状部件。
将转换薄膜10以覆盖粘弹性支撑体46及壳体42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并利用按压部件48固定周边部,并且利用粘弹性支撑体46赋予转换薄膜10适当的张力和曲率。
另一方面,作为显示装置102,使用了屏幕。
显示装置102的显示面的大小为623mm×1107mm。
在该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以2行×5列的矩阵状排列振动区域的尺寸为200mm×200mm的10个转换单元40而制作出影音系统100。即,振动区域的数量为10个。
多个转换单元40的振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于显示装置102的显示面的面积的比例为60%。
[实施例2]
在显示装置102的背面侧以3行×5列的矩阵状排列了15个转换单元4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出影音系统100。即,振动区域的数量为15个。
多个转换单元40的振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于显示装置102的显示面的面积的比例为90%。
[实施例3]
使用了具有2个振动区域的转换薄膜114,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制作出如图5A所示的影音系统110。
具体而言,作为片状物11a及11c,在厚度4μm的PET薄膜上将厚度0.1μm的铜薄膜进行图案化,并通过真空蒸镀来形成。铜薄膜的大小为90mm×200mm且形成于2个部位。使用了以此方式制作出的片状物11a、11c,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制作出转换单元114,并制作出影音系统110。即,振动区域的数量为30个。
多个转换单元40的振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于显示装置102的显示面的面积的比例为88%。
[比较例1]
在显示装置102的周围配置市售的5.1声道的扬声器系统(Pioneer Corporation制造,HTP-S767)而作为影音系统。
[评价]
<立体感>
向所制作的影音系统100输入某一电影的影像信号及声音信号,通过影像与声音的位置一致而能够进行声音的定位来感官评价了声音是否有立体感。
评价通过20个人的感官评价来进行,将评价为有立体感的人数为18个人以上的情况设为评价A,将16个人以上且少于18个人的情况设为评价B,将14个人以上且少于16个人的情况设为评价C,将少于14个人的情况设为评价D。
另外,对于实施例1~3,分别预先根据影像来制作输入到各转换单元(振动区域)的声音数据,并配合影像信号的再生而将该声音数据输入到各转换单元来进行了评价。
将结果示于表1。
[表1]
振动区域的数量 相对于显示面的面积比 评价
实施例1 10 60% C
实施例2 15 90% B
实施例3 30 88% A
比较例1 - - D
由表1可知,与比较例相比,本发明的影音系统的实施例的,其声音的立体感的评价高,富有临场感。
并且,由实施例1与实施例2的对比可知,优选多个振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于在显示装置中显示影像的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为80%以上。
并且,由实施例2与实施例3的对比可知,通过使用具有多个振动区域的转换单元来增加振动区域的数量,能够提高声音的分辨率,能够进一步提高声音的立体感。
由以上结果可明确本发明的效果。
符号说明
10、114-电声转换膜,11a、11c-片状物,11b-层叠体,12-压电体层,14、14a、14b-下部薄膜电极,16、16a、16b-上部薄膜电极,18-下部保护层,20、20a、20b-上部保护层,24-粘弹性基质,26-压电体粒子,30-电晕电极,32-直流电源,40、112-电声转换单元,42-壳体,46-粘弹性支撑体,48-按压部件,60-侧面绝缘层,100、110-影音系统,102-显示装置,114a、114b-振动区域。

Claims (8)

1.一种影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声转换单元,其具备电声转换膜,将所述电声转换膜弯曲而支撑,并且将所述电声转换膜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振动区域,所述电声转换膜具有: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其将压电体粒子分散于由在常温下显出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粘弹性基质中而成;及薄膜电极,其分别层叠于所述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两面;以及
投影影像的屏幕或作为影像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
至少1个所述电声转换单元配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与显示影像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且多个所述振动区域排列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背面的整个面,
输入到所述电声转换单元的声音数据中包含所述振动区域的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根据显示于所述显示装置的影像,从排列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背面的多个所述振动区域中选择至少1个所述振动区域而产生声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振动区域的总面积相对于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影像的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为8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所述振动区域为四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具有4个以上所述振动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具有多个如下的所述电声转换单元,所述电声转换单元具有1个所述振动区域,
多个所述电声转换单元排列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所述背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中,
所述电声转换膜具有多个夹持所述高分子复合压电体的薄膜电极的组并且形成有多个振动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影音系统,其用于电影院、家庭影院、数字标牌、全息投影及柔性有机EL显示器中的任意一种。
CN201680060103.4A 2015-10-21 2016-10-14 影音系统 Pending CN1081416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7028 2015-10-21
JP2015-207028 2015-10-21
PCT/JP2016/080535 WO2017069055A1 (ja) 2015-10-21 2016-10-14 映像音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674A true CN108141674A (zh) 2018-06-08

Family

ID=58557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0103.4A Pending CN108141674A (zh) 2015-10-21 2016-10-14 影音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1774B2 (zh)
JP (1) JP6373510B2 (zh)
CN (1) CN108141674A (zh)
DE (1) DE112016004292B4 (zh)
WO (1) WO201706905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2293A (zh) * 2019-03-25 2019-06-07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终端喇叭的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67172A (zh) * 2019-06-28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显示装置及终端
US10922047B2 (en) 2019-03-25 2021-02-16 Shenzhen Skyworth-Rgb Electronic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terminal speaker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3132874A (zh) * 2019-12-31 2021-07-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振动膜和具有该柔性振动膜的显示设备
CN114206221A (zh) * 2019-07-26 2022-03-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听诊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66209B1 (ko) 2017-04-29 2021-06-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91311B1 (ko) 2017-07-07 2022-04-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필름 스피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EP3613514A1 (en) * 2018-08-20 2020-02-2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flexible vibration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flexible vibration module
US10951992B2 (en) 2018-12-31 2021-03-16 Lg Display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572760B (zh) * 2019-09-05 2021-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20210121979A (ko) * 2020-03-31 2021-10-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진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4550A (ja) * 1991-11-26 1993-09-21 Sony Corp 収録方式および再生方式
JP2009017438A (ja) * 2007-07-09 2009-01-22 Toyota Info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情報伝達装置
CN103262275A (zh) * 2010-12-17 2013-08-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43365A (zh) * 2011-09-30 2014-06-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声转换膜、柔性显示器、声带麦克风以及乐器传感器
WO2014157351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電気音響変換器、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用スクリー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134B (zh) 2010-03-23 2023-06-09 杜比实验室特许公司 音频再现方法和声音再现系统
EP3893521B1 (en) 2011-07-01 2024-06-19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audio signal generation, coding and rendering
JP2013051686A (ja) 2012-09-18 2013-03-14 Sharp Corp 映像提示装置、映像提示方法、映像提示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047384B2 (ja) 2012-11-28 2016-12-21 一般財団法人ファインセラミックスセンター セリア−ジルコニア複合酸化物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93772B2 (ja) * 2013-03-28 2016-09-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声帯マイクロフォンおよび楽器用センサ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4550A (ja) * 1991-11-26 1993-09-21 Sony Corp 収録方式および再生方式
JP2009017438A (ja) * 2007-07-09 2009-01-22 Toyota Info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情報伝達装置
CN103262275A (zh) * 2010-12-17 2013-08-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43365A (zh) * 2011-09-30 2014-06-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声转换膜、柔性显示器、声带麦克风以及乐器传感器
WO2014157351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電気音響変換器、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用スクリーン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2293A (zh) * 2019-03-25 2019-06-07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终端喇叭的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62293B (zh) * 2019-03-25 2021-01-12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终端喇叭的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922047B2 (en) 2019-03-25 2021-02-16 Shenzhen Skyworth-Rgb Electronic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terminal speaker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0267172A (zh) * 2019-06-28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显示装置及终端
US11689861B2 (en) 2019-06-28 2023-06-2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ound produc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rminal
CN114206221A (zh) * 2019-07-26 2022-03-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听诊器
CN113132874A (zh) * 2019-12-31 2021-07-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振动膜和具有该柔性振动膜的显示设备
CN113132874B (zh) * 2019-12-31 2024-04-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振动膜和具有该柔性振动膜的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4292T5 (de) 2018-07-19
US20180229271A1 (en) 2018-08-16
JP6373510B2 (ja) 2018-08-15
DE112016004292B4 (de) 2019-03-07
WO2017069055A1 (ja) 2017-04-27
US10341774B2 (en) 2019-07-02
JPWO2017069055A1 (ja)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1674A (zh) 影音系统
JP6297204B2 (ja) 高分子複合圧電体、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US9440259B2 (en) Electroacoustic conversion film, electroacoustic converter, flexible display, and projector screen
US10038134B2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tion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tion film
US9761784B2 (en) Electroacoustic converter film, flexible display, vocal cord microphone, and musical instrument sensor
US10224477B2 (en) Electroacoustic conversion film web, electroacoustic conversion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acoustic conversion film web
JP5993772B2 (ja)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声帯マイクロフォンおよび楽器用センサー
JP6505845B2 (ja)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
WO2016017632A1 (ja)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CN114026154B (zh) 高分子复合压电体、压电薄膜、压电扬声器、柔性显示屏
JP6193194B2 (ja)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WO2020261911A1 (ja) 高分子複合圧電体、圧電フィルム、圧電スピーカー、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
WO2015152015A1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JP6495866B2 (ja) スピーカーユニット
JP6450014B2 (ja)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JP6297223B2 (ja)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JPWO2016136591A1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システム
TW202100574A (zh) 高分子複合壓電體、壓電薄膜、壓電揚聲器、可撓式顯示器
CN117813841A (zh) 压电膜及压电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