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1716A -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11716A
CN108111716A CN201711095252.7A CN201711095252A CN108111716A CN 108111716 A CN108111716 A CN 108111716A CN 201711095252 A CN201711095252 A CN 201711095252A CN 108111716 A CN108111716 A CN 1081117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hotographing element
photographic device
live view
still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952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工藤泰则
菊地哲央
原聪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11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17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3/00Measuring distances in line of sight; Optical rangefinders
    • G01C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224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related to virtual studio applications
    • H04N5/2226Determination of depth image, e.g. for foreground/background sepa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在使用机械快门来进行静态图像摄影的摄像装置中,能够实现连拍速度提高和像丢失减少并且进行可靠的测距等。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机械快门,其能够使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以及显示部,其根据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该摄像装置在通过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在该开始之后,检测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在该检测之后,根据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等。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机械快门来进行静态图像摄影的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摄像装置的一例,公知有数字单镜头照相机。
数字单镜头照相机通常具有焦平面快门(下面简称为“快门”),通过该快门来控制静态图像摄影的曝光时间。另外,数字单镜头照相机具有将成像在摄像元件上的像显示在显示设备上的称为实时取景的功能,利用该功能来进行取景。
在这样的数字单镜头照相机中,在实时取景过程中进行测距、测光、人物识别等被摄体分析,确定静态图像摄影的镜头位置、曝光量。这里,快速进行静态图像摄影与实时取景的切换在对四处移动的被摄体进行取景上是重要的。然而,若在快门遮挡着摄像元件的一部分的状态下进行实时取景,则担心实时取景显示的画质劣化。另外,若使用摄像元件的一部分被遮光的帧(帧图像)进行测距运算,则会成为错误判断(错误的合焦判断)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静态图像摄影之后,在待机到快门可靠地全开之后进行实时取景。
作为数字单镜头照相机的一例,公知有如下的照相机。在该照相机中,在将快门装置的开口部从被遮蔽的状态朝向全开状态开始打开之后,在该开口部处于达到全开之前的开口了规定量的状态时,开始来自摄像元件的图像信号的取入,进行对焦单元的动作、曝光确定单元的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照相机中,认为其目标是在静态图像摄影之后,快门从关闭的状态(摄像元件被遮光的状态)开始打开,在将快门驱动到快门叶片(下面也简称为“叶片”)不会对成像在摄像元件上的像造成影响的位置之后立即开始来自摄像元件的图像信号的取入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60188号公报
在以成像在摄像元件上的像为依据对被摄体的合焦状态进行判断的AF(自动对焦)控制中,若以来自被摄体的光线的一部分被快门叶片遮挡的像为依据进行合焦状态的判断,则有可能会使该判断为错误判断。因此,需要以快门处于全开时的像为依据对合焦状态进行判断。
另外,在以想到了耐性、经年劣化、严酷条件导致的快门驱动速度的降低和在快门全开后叶片弹起而一部分的叶片临时进入图像框内这些问题的可靠性高的照相机为目标的情况下,期望在尽可能接近全开的位置配置对快门位置(叶片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另一方面,从指示来自摄像元件的图像信号的取入开始到实际上开始取入为止的转变时间根据摄像元件而不同。例如,在采用该转变时间需要1.5ms的摄像元件的情况下,为了使该转变时间不会对照相机的响应造成影响,应当在距快门处于全开的时刻的1.5ms之前指示图像信号的取入开始。在该情况下,当根据通常的数字单镜头照相机的帘速(快门叶片的速度)进行计算时,需要在画面中央(图像框中央)存在快门叶片的时刻产生快门位置检测信号。然而,这样的话,所检测的快门位置远离应该检测的快门全开位置,因此具有例如在快门全开后叶片弹起而使摄像元件的一部分被遮光的情况下无法检测快门位置等课题。
并且,为了使定时与显示设备的显示周期一致,有时有意地使静态图像摄影后的图像信号取入开始定时延迟几ms左右会有助于提高包含照相机的显示在内的响应。
难以确定传感器配置,使得上述转变时间相应的时间对照相机的响应不造成影响且进行可靠的AF控制。
另外,关于快门驱动和实时取景显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于实时取景显示的快门开口定时的有关内容,但没有提出与在将快门向关闭方向驱动的期间能够持续实时取景显示的帧相关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在使用机械快门来进行静态图像摄影的摄像装置中,提供能够实现连拍速度提高和像丢失减少并且进行可靠的测距(根据需要而进行测光和被摄体分析等)的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和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该摄像装置具有:机械快门,其能够进行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的控制;全开检测单元,其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测距运算单元,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以及控制单元,其通过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机械快门来控制静态图像的摄影和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测距运算单元使用由上述全开检测单元检测到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之后的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来进行测距运算。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一方式中,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上述控制单元在由上述测距运算单元进行了测距运算之后开始关闭上述机械快门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二方式中,所述摄像装置具有调节上述摄影镜头的开口的光圈,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由上述测距运算单元进行了测距运算之后开始上述光圈的驱动。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一方式中,上述摄影镜头具有能够调节焦点的对焦透镜,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由上述测距运算单元进行了测距运算之后,在上述摄像元件进行摄像的中途的情况下,在获取到该帧的摄像元件的输出之后开始上述对焦透镜的驱动,上述显示部根据上述帧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和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该摄像装置具有:机械快门,其能够进行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的控制;全开检测单元,其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测光运算单元,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测定被摄体的明亮度;以及控制单元,其通过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机械快门来控制静态图像的摄影和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测光运算单元使用由上述全开检测单元检测到上述机械快门为全开之后的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来进行测光运算。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五方式中,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上述控制单元在由上述测光运算单元进行了测光运算之后开始关闭上述机械快门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五方式中,所述摄像装置具有调节上述摄影镜头的开口的光圈,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由上述测光运算单元进行了测光运算之后开始上述光圈的驱动。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五方式中,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由上述测光运算单元进行了测光运算之后,在上述摄像元件进行摄像的中途的情况下,在获取到该帧的摄像元件的输出之后上述显示部根据上述帧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四或第八方式中,上述摄影镜头具有能够调节焦点的对焦透镜,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获取到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之后进行上述对焦透镜的驱动。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在第一或第五方式中,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从静态图像的摄影后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显示部的显示定时而设定上述规定时间。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机械快门以及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机械快门能够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该控制方法为: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在上述开始之后,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在上述检测之后,根据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或测光运算。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提供如下的控制方法,在第十一方式中,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进行了上述测距运算或上述测光运算之后关闭上述机械快门。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提供一种记录介质,其是记录有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摄像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所述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机械快门以及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机械快门能够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所述处理为: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在上述开始之后,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在上述检测之后,根据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或测光运算。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提供如下的记录介质,在第十三方式中,所述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还执行如下处理: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进行了上述测距运算或上述测光运算之后关闭上述机械快门。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效果:在使用机械快门来进行静态图像摄影的摄像装置中,能够实现连拍速度提高和像丢失减少并且进行可靠的测距(根据需要而进行测光和被摄体分析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2A是对快门单元的一系列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第一部分)。
图2B是对快门单元的一系列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第二部分)。
图2C是对快门单元的一系列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第三部分)。
图2D是对快门单元的一系列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第四部分)。
图2E是对快门单元的一系列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第五部分)。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0:机身单元;101:快门单元;102:摄像元件;103:摄像元件驱动IC;104:图像处理IC;105:SDRAM;106:背面液晶监视器;107:背光源;108:通信连接器;109:记录介质;110: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1: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12:照相机操作开关;200:镜头单元;201:(201a、201b)摄影镜头;202:光圈;203:镜头驱动机构;204:光圈驱动机构;300:EVF单元;301:EVF液晶;302:背光源;303:目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显示部,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机械快门,其能够进行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的控制;全开检测单元,其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测距运算单元,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以及控制单元,其通过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机械快门来控制静态图像的摄影和实时取景的摄像。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显示部,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机械快门,其能够进行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的控制;全开检测单元,其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测光运算单元,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测定被摄体的明亮度;以及控制单元,其通过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机械快门来控制静态图像的摄影和实时取景的摄像。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数字照相机(下面简称为“照相机”)的结构例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包含机身单元100、镜头单元200、以及EVF单元300。
镜头单元200借助于设置在机身单元100的前表面上的未图示的镜头安装部而装卸自如,在该照相机中可以更换。
镜头单元200包含摄影镜头201(201a、201b)、光圈202、镜头驱动机构203、以及光圈驱动机构204。
摄影镜头201被镜头驱动机构203内所具备的未图示的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动机沿光轴方向驱动。光圈202被光圈驱动机构204内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步进电动机驱动。通过该光圈驱动机构204对光圈202的驱动来进行穿过摄影镜头201的光量的调节。镜头驱动机构203和光圈驱动机构204等镜头单元200内的各部被后述的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控制。
机身单元100包含如下的结构。
经由镜头单元200内的摄影镜头201和光圈202入射到机身单元100的来自未图示的被摄体的光束(穿过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穿过打开状态的快门单元101而成像在摄像元件102上。快门单元101是设置在镜头单元200的光轴上的焦平面式的快门单元。摄像元件102将所形成的被摄体像光电转换为模拟电信号。通过摄像元件102来进行的光电转换被摄像元件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103控制。摄像元件驱动IC 103将被摄像元件102光电转换后的模拟电信号转换为用于供图像处理IC 104进行处理的数字电信号。图像处理IC 104将被摄像元件驱动IC 103转换后的数字电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
在图像处理IC 104上连接有摄像元件102、摄像元件驱动IC 103、作为存储区域的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105、背面液晶监视器106、从背面将光照射到该背面液晶监视器106内的液晶的背光源107、以及经由通信连接器108的记录介质109等,这些构成为能够提供电子摄像功能和电子记录显示功能。
记录介质109是各种半导体存储卡或外置的硬盘驱动器(HDD)等外部记录介质,安装成能够经由通信连接器108与机身单元100进行通信并且能够进行更换。
另外,在图像处理IC 104上也连接有用于控制机身单元100内的各部和镜头单元200内的各部的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具有对连拍摄影时的摄影间隔进行计测的未图示的计时器等,除了整个照相机的动作的控制之外还具有计数、模式设定、检测、判定、以及运算等功能。例如,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使对用户(摄影者)的照相机动作状态的告知显示在背面液晶监视器106上。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测距运算单元、测光运算单元和控制单元可以通过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来实现。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例如具有CPU和存储器,通过CPU执行保存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来实现测距运算单元、测光运算单元和控制单元的功能。在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上连接有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11、照相机操作开关(SW)112、以及未图示的电源电路等。
另外,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和镜头单元200的各部(镜头驱动机构203和光圈驱动机构204等)被电连接为通过镜头单元200安装在机身单元100上而能够经由未图示的通信连接器发送/接收信号。
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11对快门单元101中的未图示的前帘和后帘的移动进行控制,并且与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之间交换对快门单元101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的信号和前帘全开时的信号或后帘全开时的信号等。
照相机操作开关112由开关组构成,该开关组包含例如指示摄影动作的执行的释放开关、将摄影模式切换为连拍摄影模式或通常摄影模式等的模式变更开关、切换电源的接通/断开的电源开关等用户操作照相机所需的操作按钮。
未图示的电源电路将作为电源的未图示的电池的电压转换为照相机的各电路单元所需的电压并提供给各电路单元。
EVF单元300包含EVF液晶301、从背面将光照射到该EVF液晶301的背光源302、以及目镜303,用户能够通过目镜303来观察例如实时取景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构成为在背面液晶监视器106或EVF液晶301中均能够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用户能够根据摄影状况而选择显示在哪一个上。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摄影动作和实时取景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摄影动作以如下方式进行。
首先,由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对图像处理IC 104进行控制,当从摄像元件102和摄像元件驱动IC 103输出的图像数据(数字电信号)输入给图像处理IC 104时,图像处理IC104将该图像数据保存在作为临时保存用存储器的SDRAM 105中。另外,SDRAM 105也用作用于供图像处理IC 104进行图像处理的工作区域。另外,图像处理IC 104也能够进行将该图像数据转换为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数据等的图像处理,并保存在记录介质109中。
快门驱动控制电路111当从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接收到用于驱动控制快门单元101的信号时,控制快门单元101而使快门单元101进行开闭动作。此时,对来自摄像元件102和摄像元件驱动IC 103的图像数据进行规定图像处理并记录在记录介质109中,由此完成摄影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实时取景动作以如下方式进行。
来自摄影镜头201的光束被引导到摄像元件102。摄像元件102例如以每秒60张左右(60帧/秒)的比例连续地进行曝光,此时,通过图像处理IC 104将从摄像元件102和摄像元件驱动IC 103输出的图像数据转换为视频信号并提供给背面液晶监视器106,从而能够使被摄体的动态图像显示在背面液晶监视器106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将该视频信号提供给EVF液晶301,使被摄体的动态图像显示在EVF液晶301上。这样的显示是公知的,被称为“实时取景显示”。以下,有时也将“实时取景”或“实时取景显示”简称为“LV”。
另外,在进行LV动作时,由于来自摄影镜头201的光束始终被引导到摄像元件102,因此能够使图像处理IC 104根据从摄像元件102和摄像元件驱动IC 103输出的图像数据而进行被摄体的明亮度的测光处理、针对被摄体的公知的测距处理。以下,将这样由图像处理IC 104和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根据从摄像元件102和摄像元件驱动IC 103输出的图像数据而进行的被摄体的明亮度的测光处理称为“LV测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快门单元101进行说明。
快门单元101具有如下结构:包含前帘、后帘、前帘用PI(Photo interrupter:光电遮断器)、以及后帘用PI,在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状态时,设置在前帘的前端的部件对前帘用PI进行遮光并且设置在后帘的前端的部件对后帘用PI进行遮光。以下,将前帘用PI称为“PI(F)”(“F”是First的首字母),将后帘用PI称为“PI(S)”(“S”是Second的首字母)。
另外,在快门单元101中,前帘和后帘各帘通过公知的方法来驱动。因此,这里不对帘的驱动方法进行特别说明,但也可以例如通过在用于使帘移动的部件上设置弹簧,通过电动机旋转力而累积弹簧的力,在曝光时释放弹簧的力这样的通常方法来进行驱动,也可以像日本特开2006-047345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14-191225号公报等所记载的那样在曝光时直接通过致动器来进行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通过使用弹簧的通常方法来驱动帘。
图2A、图2B、图2C、图2D、以及图2E是对从摄像元件102被曝光的状态到进行静态图像摄影的曝光动作,然后摄像元件102再次处于被曝光的状态为止的快门单元101的一系列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A示出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的状态(下面也称为“A:全开”)。在该状态下,前帘和后帘被卷起,PI(F)和PI(S)被遮光。此时,摄像元件102没有被前帘和后帘覆盖的部分,处于曝光的状态。另外,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全开检测单元来检测。该全开检测单元可以通过检测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的传感器来实现。
另外,打开到能够驱动前帘和后帘的范围时(即全开状态时)的快门单元101的开口并不由前帘和后帘确定,而由快门单元101的外装等其它部件确定。将此时的开口定义为图像框,将其上端和下端分别定义为图像框上端和图像框下端。
图2B示出静态图像摄影的曝光动作前的快门单元101的状态(下面也称为“B:曝光紧前”),示出在静态图像摄影的曝光动作之前,前帘被向帘驱动方向(图2B的箭头方向)驱动,从而由前帘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仅PI(S)仍被遮光。
图2C示出静态图像曝光过程中的快门单元101的动作(下面也称为“C:曝光移动”)。在静态图像曝光过程中,在曝光时前帘向帘移动方向(图2C的箭头方向)打开使摄像元件102曝光,后帘再次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通过此时的前帘和后帘的移动开始定时来控制曝光摄像元件102的时间。
图2D示出曝光完成后的快门单元101的状态(下面也称为“D:曝光后”)。在该状态下,前帘处于全开状态,PI(F)被遮光。另外,摄像元件102处于被后帘遮光的状态。
图2E示出打开后帘的动作(下面也称为“E:返回中”)。在该动作中,由于后帘向帘返回驱动方向(图2E的箭头方向)移动,摄像元件102从遮光状态变化到曝光状态。在该动作中,PI(F)仍被遮光。然后,当该动作完成时,返回到图2A的状态(“A:全开”的状态)。
接下来,使用时序图(图3)和流程图(图4和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在图3中,从上到下依次示出快门单元101中的前帘和后帘的动作、快门单元101中的PI(S)的状态(输出信号状态)、用于变更镜头单元200的光圈202和对焦位置(摄影镜头201的位置)的驱动定时、摄像动作、以及显示设备动作。
另外,在图3中的前帘和后帘的动作中,虚线表示前帘的动作(前帘前端的移动),实线表示后帘的动作(后帘前端的移动)。“移动开始位置”表示曝光时的帘移动开始位置,“移动完成位置”表示曝光时的帘移动完成位置。“中央”表示图像框的中央。
另外,在图3中,PI(S)在后帘处于全开状态(PI(S)被设置在后帘前端的部件遮光的状态)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在后帘未处于全开状态时输出“高电平”信号。显示设备是进行LV显示的背面液晶监视器106或EVF液晶301。
在图3所示的前帘和后帘的动作中,在“B:曝光紧前”的状态下,前帘前端和后帘前端位于比图像框下端靠外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前帘正处于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的状态,后帘处于全开状态。接下来,进行用于获取静态图像的“C:曝光移动”。这里,前帘前端被从遮光位置驱动到全开位置,后帘前端相对于前帘延迟地被从全开位置驱动到遮光位置。另外,前帘前端和后帘前端在到达移动完成位置之后临时向图像框上端方向移动是表示前帘和后帘在图像框外弹起。在“D:曝光后”中,前帘处于全开状态,后帘正处于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的状态。然后,为了进行LV动作,进行打开后帘的动作(“E:返回中”)。在通常的焦平面快门中,为了具有将曝光方向(曝光时帘移动方向)的力累积在弹簧等上的作用而需要扭矩。这在通过使用弹簧的通常方法来进行帘驱动的快门单元101中也是同样的。因此,图3的“E:返回中”也示出返回驱动与曝光方向的驱动相比速度变慢。之后,后帘到达图像框下端而处于“A:全开”的状态,在图3中示出到再次返回到“B:曝光紧前”为止的状态。另外,前帘前端和后帘前端在返回到移动开始位置之后临时向图像框下端方向移动是表示前帘和后帘在图像框外弹起。
在图3所示的PI(S)的状态下,在“B:曝光紧前”中,由于后帘处于全开状态,因此PI(S)的输出为“低电平”信号。在曝光之后,在后帘开始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的时刻,PI(S)的输出为“高电平”信号,在“A:全开”的状态下再次为“低电平”信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前帘从“D:曝光后”到“B:曝光紧前”之前为止维持全开状态的结构。由此,由于是在这期间当后帘处于全开时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的结构,因此在图3中省略与PI(F)的状态相关的记载。
另外,在作为快门单元101而采用有时在曝光之后前帘处于全开之后前帘再次进入图像框内从而前帘的一部分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的快门单元的情况下,检测到PI(F)和PI(S)这两者被遮蔽的状态(“低电平”信号输出状态)时为“A:全开”的时刻。
在图3所示的驱动定时中,在曝光之后,将光圈202从静态图像摄影用(静态图像曝光用)的光圈值驱动到LV动作用的光圈值。为了在曝光之后进行AF,期望景深较浅。因此,在向LV动作用的光圈值的驱动中,基本上将光圈202驱动到开放侧。另一方面,在从LV动作到静态图像摄影的动作中,在从LV动作用的光圈值变更到静态图像摄影用的光圈值的情况下,基本上为开放或者缩窄光圈202的动作。然后,将摄影镜头201驱动到以LV动作时的测距结果为依据而确定的镜头位置。实际上以在焦点位置根据光圈值而移动的情况下根据光圈值来校正镜头位置的方式进行驱动,但由于用于校正的镜头驱动用于维持对焦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圈驱动过程中不进行镜头驱动,在图3中省略表述。
在图3所示的摄像动作中,摄像元件102在“B:曝光紧前”将累积在像素中的电荷全部清除,之后,累积在打开快门单元101时入射的光量作为电荷。在“C:曝光移动”之后,传送累积在像素中的电荷,通过图像处理IC 104而生成静态图像。然后,不论快门单元101是否处于全开,都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开始LV动作的连续取入(连续的来自摄像元件102的信号的取入)。关于这里的规定时间,设定了用于使来自摄像元件102的周期的取入定时与后述的显示设备的显示周期一致的等待时间。即,在由图像处理IC 104以摄像元件102的输出为依据生成图像的时刻,该图像立即显示在显示设备上,图3所示的()中的数字表示摄像元件102的帧(摄像帧)与显示设备的帧(显示帧)之间的对应。
在图3所示的显示设备动作中,显示设备以规定周期对以成像在摄像元件102上的像为依据而生成的图像进行显示(LV显示)。在没有该图像的情况下,进行黑显示。
这里,对图3所示的PI(S)、摄像动作、以及测距动作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图3中,为了从“D:曝光后”恢复到LV动作而将后帘从遮光状态开始打开,但在到“A:全开”之前已经开始了LV显示。(1)和(2)的帧处于后帘的一部分正在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的状况,在显示设备上显示被摄体的一部分较暗的图像。然而,即使从消隐(黑显示)起输出(显示)一部分被遮光时的帧,只要之后显示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时的帧,则明亮度的变化方向沿一个方向(从暗至明的方向),不会使用户产生违和感,在一边观察显示图像一边追踪被摄体的情况下,由于像丢失减少,因此是有利的。但是,不使用一部分被遮光时的帧(帧图像)进行测距。
在到达“A:全开”之后,在PI(S)的输出为“低电平”信号之后所获取的帧(3)能够用于测距。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像元件102而采用具有能够获取相位差的像素的摄像元件(具有相位差AF功能的摄像元件)。由此,在图像处理IC 104对帧(3)的帧图像进行处理时,能够根据相位差的输出来对合焦状态和合焦的摄影镜头201的位置进行运算。这里,若正常地完成了运算,则准备下一个静态图像摄影,开始将前帘向遮挡摄像元件102的方向驱动(参照图3的“开始向曝光紧前转变”。此时,也可以驱动光圈202。于是,在上述运算的完成时刻,处于取入中途的帧(4)为一部分被遮光的帧图像,但即使通过缩窄光圈202而显示较暗的图像,由于在“B:曝光紧前”是到变为消隐(黑显示)为止逐渐变暗的显示,因此,其结果是看起来不会产生违和感。在上述运算之后,在处于取入中途的帧(4)的取入完成之后,停止LV动作的连续取入。然后,在该取入停止之后,驱动摄影镜头201(参照图3的“开始镜头驱动”)。这是因为,镜头驱动中的帧在显示的外观上存在问题,因而采用不显示镜头驱动中的帧的结构。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在步骤(下面简称为“S”)401中,当通过照相机操作开关112的电源开关的操作而接通照相机电源时,电源被提供给照相机内的电路。由此,控制用微型计算机110、图像处理IC 104、摄像元件驱动IC 103等启动,进行摄像元件102、镜头单元200、EVF单元300等的初始化。
在S402中,进行实时取景准备处理。在实时取景中,通过摄像元件102的感光度(下面也称为“摄像感光度”)以及电子快门速度、镜头单元200内的光圈位置(光圈202的位置),来调节入射到摄像元件102的光量,但在开始实时取景时被摄体亮度未知。因此,在该实时取景准备处理中,以基于规定摄像感光度以及电子快门速度和规定光圈位置的设定的摄像输出(来自摄像元件102和摄像元件驱动IC 103的输出)为依据进行LV测光,利用所获得的测光值来确定实时取景的开始帧的曝光。
在S403中,开始实时取景显示。由此,用户能够通过窥视EVF单元300的目镜303来确认被摄体像,也能够通过观察背面液晶监视器106来确认被摄体像。
在S404中,进行LV测光,根据所获得的测光值而进行曝光更新的控制,使得实时取景的曝光成为目标的曝光。
在S405中,通过照相机操作开关112的释放开关的操作来对释放是否“接通”进行判定。
在S405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进行S406至S408的处理,然后,处理前进到S409。另一方面,在S405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S409。
在S406中,确定静态图像曝光。更详细地说,根据在S404中获得的测光值来确定静态图像摄影的光圈值、快门速度、以及摄像感光度。
在S407中,根据实时取景的帧图像而对合焦状态进行运算(进行测距),并对静态图像摄影时的摄影镜头201的位置进行运算。
在S408中,进行静态图像摄影处理。关于该处理的详细使用图5在后面说明。
在S409中,通过照相机操作开关112的电源开关的操作来对照相机电源是否“断开”进行判定。
在S409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S404,在S409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结束照相机的动作。
在这样的图4所示的动作中,只要释放未“接通”,就定期地反复进行LV测光和实时取景的曝光更新(S404),进行控制以始终为目标曝光。
图5是示出静态图像摄影处理(S408)的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当开始静态图像摄影处理时,首先同时开始S501的处理、S502的处理、S504的处理,并列地进行S501的处理、S502和S503的处理、S504和S505的处理。然后,在S501的处理、S503的处理、S505的处理结束之后,处理前进到S506。在图5中,通过以上下平行的两条线夹入并列进行的S501的处理、S502和S503的处理、S504和S505的处理的表述,来表示这样的处理过程。
在S501中,进行光圈驱动。这里,进行用于从实时取景的光圈值(LvAv)变更到在上述的S406或后述的S516中确定的静态图像摄影的光圈值(静态图像Av)的光圈驱动。
在S502中,停止LV动作的取入。
在S503中,为了使静态图像的焦点合焦,将摄影镜头201驱动到在上述的S407或后述的S513中运算出的镜头位置。这里,在连拍动作持续的期间,存在在后述的S513的测距运算结束(S515:测距运算结束)时摄像元件处于摄像的中途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获取到该帧的摄像元件的输出之后,开始S503的对焦透镜的驱动,根据获取到的帧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图3)。另外,存在在进行了后述的S516的测光/曝光运算之后摄像元件处于摄像的中途的情况。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在获取到该帧的摄像元件的输出之后根据获取到的帧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另外,即使在完成摄像元件的整个1帧的输出的获取之前,也可以在获取到一部分的输出(例如多行的输出)的状态下进行图像处理而开始实时取景显示。
在S504中,关闭快门单元101的前帘,利用前帘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
在S505中,将累积在被遮光的状态下的摄像元件102中的电荷清除,而成为在之后的快门单元101打开的期间入射到摄像元件102的光量作为电荷被累积的状态(摄像静态图像累积开始的状态)。
在S506中,进行静态图像曝光。这里,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的前帘首先打开,在经过在S406中确定的静态图像曝光所需的曝光时间之后,由快门单元101的后帘再次对摄像元件102进行遮光。
在S507中,开始光圈驱动。这里,开始用于从静态图像摄影的光圈值(静态图像Av)变更到实时取景的光圈值(LvAv)的光圈驱动。
在S508中,开始打开快门单元101的后帘的动作(后帘打开驱动)。
在S509中,进行摄像静态图像的取入。更详细地说,将处于被后帘遮光的状态时的摄像元件102的输出经由摄像元件驱动IC 103而传送到图像处理IC 104。然后,由图像处理IC 104将该输出转换为图像,并经由通信连接器108记录在记录介质109中。
在S510中,开始LV动作的取入。该LV动作的取入在与显示设备的驱动周期一致的时刻开始,以在取入之后立即显示图像。
在S511中,进行用于测距的帧的取入开始等待。例如,也可以在使连拍速度高速化的情况下进行LV动作的取入开始后的第一帧的取入开始等待。或者,也可以在使连拍速度低速化的情况下,为了空出连拍间隔而待机规定时间,进行之后要取入的帧的取入开始等待,尽可能使用接近下一个静态图像摄影的帧的帧来进行测距。
在S512中,对后帘是否处于全开状态且在S507中开始的光圈驱动是否完成进行判定。通过该判定,能够对此后成像在摄像元件102上的像是否是处于与实时取景的光圈值(LvAv)对应的光圈状态且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状态时的像进行判定。
另外,在S511和S512中,帧的取入开始定时例如也可以在摄像元件102的积分开始定时之前。或者,也可以将处于帧的开始点的摄像元件102的垂直同步信号作为帧的取入开始定时。
在S512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S511,在S512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S513。
在S513中,使用在S512的判定结果为“是”之后取入的帧来进行测距运算。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摄像元件102是具有能够获取相位差的像素的摄像元件,因此在1帧中获取被摄体的对焦状态。然后,根据所获得的对焦状态来计算为了使焦点对准被摄体而需要的镜头驱动量(摄影镜头201的驱动量)。此时的镜头驱动量也是向使焦点对准被摄体的镜头位置驱动的镜头驱动量。
另外,在用户通过照相机操作开关112的操作来设定手动对焦模式而手动地进行对焦的情况下,不需要用于测距的帧和测距运算。然而,即使在该情况下,为了使连拍中的显示的外观与测距时相同,也可以事先获取后帘全开后的1帧。
在S514中,对S513的测距运算是否正常地完成(结束)进行判断。更详细地说,对快门单元101是否维持着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以及是否通过S513的测距运算而检测到正常的合焦状态进行判断。
在S515中,根据S514的判断结果而对S513的测距运算是否正常地完成(结束)进行判定。更详细地说,根据S514的判断结果而判定是否快门单元101维持着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且通过S513的测距运算而检测到正常的合焦状态。
但是,在S514和S515中,在设定了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在S514中,仅对快门单元101是否维持着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进行判断,在S515中,根据该判断结果而仅对快门单元101是否维持着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进行判定。
在S515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S511,在S515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S516。
在S516中,以在S509中获得的摄像元件102的输出(静态图像)为依据对测光值进行运算,根据该测光值来确定下一帧的静态图像摄影的光圈值、快门速度、以及摄像感光度。另外,测光值也可以是以在S512的判定结果为“是”之后取入的帧为依据来进行运算的。另外,在S516中,也可以进一步使用在S512的判定结果为“是”之后取入的帧来进行人物识别等被摄体分析。
在S517中,对是否维持着释放“接通”进行判定。
在S517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S501、S502、以及S504,在S517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静态图像摄影处理返回。
在这样的图5所示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中,只要维持着释放“接通”,就反复进行静态图像摄影(进行连拍摄影)。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具有检测快门单元101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的传感器(PI(F)和PI(S))而适当地进行与摄像控制的协作,由此能够实现连拍速度提高和像丢失减少并且进行可靠的测距(根据需要而进行测光和被摄体分析等)。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的一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不同。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中,通过时间计算等来进行测距运算的正常完成(结束)判断。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中,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参照图5)同样地进行S501至S510的处理。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S503中,为了使静态图像的焦点合焦,将摄影镜头201驱动到在上述的S407(参照图4)或后述的S601中运算的镜头位置。
在S510之后,进行S601至S603的处理。
在S601中,在帧取入时使用后帘处于全开状态时的帧来进行测距运算。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摄像元件102也是具有能够获取相位差的像素的摄像元件,因此在1帧中获取被摄体的对焦状态,根据该对焦状态而计算为了使焦点对准被摄体而需要的镜头驱动量(摄影镜头201的驱动量)。此时的镜头驱动量也是向使焦点对准被摄体的镜头位置驱动的镜头驱动量。
在S602中,对S601的测距运算是否正常地完成(结束)进行判断。更详细地说,在用于S601中的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时刻,通过时间计算来对后帘是否处于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以及在S507中开始的光圈驱动是否完成进行判断。
具体而言,在S601的测距运算的完成时刻,在下述式(1)的关系式成立的情况下,判断为在用于S601中的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时刻后帘处于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
Ta>Tb式(1)
这里,Ta是检测到PI(S)的“低电平”信号输出之后的经过时间。
Tb是用于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时间与测距运算时间的合计时间。
该式(1)在从用于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开始到当前为止的时间比从后帘处于全开状态到当前为止的时间短的情况下成立,在该情况下,判断为在用于S601中的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时刻后帘处于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
另外,在Tb中,用于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时间也可以为从摄像元件102的积分开始定时紧前到帧取入结束为止的时间。或者,也可以将具有余量而作为帧开始点的摄像元件102的垂直同步信号作为帧的取入时间的开始定时。测距运算时间是从用于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结束到测距运算是否正常地完成(结束)的判断开始时(S602的判断开始时)为止的时间。在考虑到时间测定误差等而到判断开始时为止具有时间的余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Tb设为再加上该余量的时间后的时间。
另外,在S507中开始的光圈驱动是否完成的判断也能够通过事先计测从光圈驱动完成到当前为止的时间而同样地进行。
并且,在S602中,也进行是否在S601中正常地检测到合焦状态的判断。
另外,在S601和S602中,在设定了手动对焦模式而不需要用于测距运算的帧的情况下,判断为在考虑到连拍中的显示的外观而获取后帘全开后的1帧之后测距运算正常地完成(结束)。在该情况下,在下述式(2)的关系式成立的情况下,判断为测距运算正常地完成(结束)。
Ta>Tc式(2)
这里,Ta像上述那样,Tc是1帧的帧取入时间。
在该式(2)中,与式(1)的不同是在右边不包含测距运算时间,但为了成为与进行测距运算的情况相同的连拍中显示的外观,也可以将Tc设为再加上相当于测距运算时间的固定时间后的时间。
在S603中,根据S602的判断结果而对测距运算是否正常地完成(结束)进行判定。更详细地说,根据S602的判断结果而判定是否在用于S601中的测距运算的帧的取入时刻后帘处于全开状态(PI(S)处于遮光状态)且在S507中开始的光圈驱动已完成并且在S601中正常地检测到合焦状态。
在S603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S601。
另一方面,在S603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参照图5)同样地进行S516和S517的处理。
根据进行这样的静态图像摄影处理的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快门单元101,不限于焦平面式的机械快门,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的机械快门。
以上,本发明不直接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实施阶段中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来具体化。另外,通过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删除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构成要素中的几个构成要素。并且,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

Claims (14)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摄像元件和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机械快门,其能够进行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的控制;
全开检测单元,其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
测距运算单元,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以及
控制单元,其通过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机械快门来控制静态图像的摄影和实时取景的摄像,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测距运算单元使用由上述全开检测单元检测到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之后的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来进行测距运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上述控制单元在由上述测距运算单元进行了测距运算之后开始关闭上述机械快门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具有调节上述摄影镜头的开口的光圈,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由上述测距运算单元进行了测距运算之后开始上述光圈的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由上述测距运算单元进行了测距运算之后,即使在上述摄像元件进行摄像的中途,上述显示部也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5.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摄像元件和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机械快门,其能够进行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的控制;
全开检测单元,其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
测光运算单元,其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测定被摄体的明亮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通过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机械快门来控制静态图像的摄影和实时取景的摄像,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测光运算单元使用由上述全开检测单元检测到上述机械快门为全开之后的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来进行测光运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上述控制单元在由上述测光运算单元进行了测光运算之后开始关闭上述机械快门的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具有调节上述摄影镜头的开口的光圈,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由上述测光运算单元进行了测光运算之后开始上述光圈的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由上述测光运算单元进行了测光运算之后,即使在上述摄像元件进行摄像的中途,上述显示部也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9.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摄影镜头具有能够调节焦点的对焦透镜,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获取到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之后进行上述对焦透镜的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从静态图像的摄影后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上述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显示部的显示定时而设定上述规定时间。
11.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机械快门以及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机械快门能够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
在上述开始之后,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
在上述检测之后,根据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或测光运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进行了上述测距运算或上述测光运算之后关闭上述机械快门。
13.一种记录介质,其是记录有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使摄像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所述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机械快门以及显示部,该摄像元件将通过摄影镜头而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该机械快门能够使上述摄像元件处于遮光状态和曝光状态,该显示部根据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所述处理为:
在通过上述摄像元件拍摄了静态图像之后,开始实时取景的摄像,
在上述开始之后,检测上述机械快门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
在上述检测之后,根据通过实时取景的摄像而得到的上述摄像元件的输出而进行测距运算或测光运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还执行如下处理:在进行静态图像的连拍摄影时,在进行了上述测距运算或上述测光运算之后关闭上述机械快门。
CN201711095252.7A 2016-11-25 2017-11-09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81117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9352A JP2018084772A (ja) 2016-11-25 2016-11-25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6-229352 2016-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1716A true CN108111716A (zh) 2018-06-01

Family

ID=62190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95252.7A Pending CN108111716A (zh) 2016-11-25 2017-11-09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52612A1 (zh)
JP (1) JP2018084772A (zh)
CN (1) CN10811171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81124A1 (ja) * 2017-03-30 2018-10-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21130801A1 (ja) * 2019-12-23 2021-07-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523A (zh) * 1999-04-05 2000-10-11 株式会社理光 具有近距离摄影功能的照相机
JP2012205946A (ja) * 2012-07-31 2012-10-25 Heiwa Corp 遊技機
US20120274835A1 (en) * 2009-11-30 2012-11-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ain body
CN103475811A (zh) * 2012-06-06 2013-12-25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镜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74563A (zh) * 2013-03-27 2015-11-18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焦平面快门
CN106101495A (zh) * 2015-05-01 2016-1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523A (zh) * 1999-04-05 2000-10-11 株式会社理光 具有近距离摄影功能的照相机
US20120274835A1 (en) * 2009-11-30 2012-11-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ain body
CN103475811A (zh) * 2012-06-06 2013-12-25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镜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2205946A (ja) * 2012-07-31 2012-10-25 Heiwa Corp 遊技機
CN105074563A (zh) * 2013-03-27 2015-11-18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焦平面快门
CN106101495A (zh) * 2015-05-01 2016-1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84772A (ja) 2018-05-31
US20180152612A1 (en) 2018-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0923B (zh) 摄像设备和控制摄像设备的方法
CN103152519B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US7911502B2 (en) Digital camera using a focal-plane shutter
CN100458553C (zh) 摄像装置和透镜装置
CN101247476B (zh) 单反式电子摄像装置
CN101534396A (zh) 能够控制闪光灯强度的数字成像设备和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CN108024053A (zh) 摄像装置、焦点调节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00428784C (zh) 数字照相机
US6839087B1 (en) Exposure controller of a digital camera
CN101132481B (zh) 可对动态图像进行显示或记录的数字照相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2685393A (zh) 数字照相机及其曝光控制方法
CN107786806A (zh) 摄像装置和焦点调节方法
CN105594196B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N108111716A (zh)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JP4391782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のノイズリダクション装置
JP4070909B2 (ja) 電子カメラのホワイトバランス制御量算出装置
JP2007312196A (ja) ライブビュー可能なカメラ
JP2006339902A (ja) ファインダ装置及びカメラ
CN101968596A (zh) 摄像装置
JP2009219085A (ja) 撮像装置
CN109073958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可换镜头
JP2008306490A (ja) 撮像装置
JP2017005495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312197A (ja) ライブビュー可能なカメラ
JP2000121922A (ja) カメラの被写体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