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06468B - 换热器、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06468B CN108106468B CN201711049198.2A CN201711049198A CN108106468B CN 108106468 B CN108106468 B CN 108106468B CN 201711049198 A CN201711049198 A CN 201711049198A CN 108106468 B CN108106468 B CN 1081064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flow channel
- port
- sealing
-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zig-zag bend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28F3/10—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the margi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片主体,形成于换热片主体内且层叠设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将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相对的两端分别密封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流体进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流体进口相对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端且呈错位设置。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于所述第一流道外侧用以配合第一密封部的第一固定件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流道外侧用以配合第二密封部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第一流道两侧的换热片主体卡持配合,所述第二固定件与第二流道两侧的换热片主体卡持配合。所述换热器组件具有所述换热器。如此,使得换热器的各部件之间配合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换热器组件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生活或者工业生产中,很多设备都设有设备柜,设备柜中通常集成有大量的电子元器件,这些电子元器件在工作时会向设备柜中大量放热,因此需要对设备柜进行散热。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端设备都会配置一个制冷系统,通过制冷系统来调控设备柜运行过程中的温度,但是由于整个制冷系统零部件多,如果某一零件故障,而制冷系统停止运行,则会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且维修难度及费用都会较高。
为了节省成本,相关技术中可使用一种简易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呈凹凸形设置,具有凹槽和凸肋,所述凹槽和凸肋平行并连续排列,所述换热器还设有插置在所述凹槽内的支架,以及粘合所述支架及所述凹槽内壁的黏胶,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支架以及黏胶将凹槽一端密封,然而,该种换热器在长时间工作后,所述黏胶容易被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至不具有粘合性,易导致漏风,进而降低了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好的换热器、换热器组件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片主体,其截面呈波形;流体通道,包括层叠形成于所述换热片主体内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及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流道设有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相对的第一端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流道设有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相对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流体进口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相对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端且呈错位设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对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端且呈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密封部,插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内将所述第一端口闭合;第二密封部,插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流道内将所述第二端口闭合;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第一固定件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截面均呈U形,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端口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卡持配合,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端口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卡持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一流道延伸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口后端的第一本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上下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一卡壁,两个所述第一卡壁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1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二流道延伸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二固定件设有位于所述第二端口前端的第二本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上下两侧分别向后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卡壁,两个所述第二卡壁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1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夹角的角度为3°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封部设有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密封片及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密封片两侧边缘的至少一侧边缘突出而成的突起,所述突起与所述第一端口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抵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密封片至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卡壁自由末端至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突起位于每个所述第一密封片的在自由末端和/或者中间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封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密封片,所述多个第一密封片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密封部设有多个第二密封片,所述多个第二密封片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密封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密封片在所述换热器的两端相对错开设置。
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前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处前端的第一风循环设备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处后端的第二风循环设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风循环设备与所述第二风循环设备均为轴流式风循环设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组件还设有一个外壳,所述外壳设有遮挡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处的第一侧壁以及遮挡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处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对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风循环设备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开孔内的第一风扇,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开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对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风循环设备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第二风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还设有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顶壁和底壁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顶壁以及底壁之间的收容腔,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第二风循环设备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换热器固定在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一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壁、顶壁以及底壁一体成型。
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包括设备柜以及与其配合的前述换热器组件,所述设备柜设有柜壳、位于所述柜壳内的柜腔,所述柜壳设有贯穿的第三开孔以及贯穿的透气孔,所述第一风循环设备对应设于所述第三开孔处,所述透气孔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对应连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均在插置有第一密封部的所述第一端口外侧以及插置有第二密封部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外侧分别卡持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迫使所述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与第一密封部以及第二密封部配合,从而更好的提高了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相互隔离密封的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器及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片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密封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圆圈内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沿图6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以及设备柜配合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换热器;1-换热片主体;2-流体通道;21-第一流道;211-第一流体进口;212-第一流体出口;213-第一端口;22-第二流道;221-第二端口;222-第二流体出口;223-第二流体进口;3-密封件;31-第一密封部;311-第一主体部;312-第一密封片;313-第一突起;314-第二突起;32-第二密封部;321-第二主体部;41-第一固定件;411-第一本体部;412-第一卡壁;42-第二固定件;421-第二本体部;422-第二卡壁;200-换热器组件;5-外壳;50-收容腔;51-第一侧壁;511-第一开孔;512-第一通孔;52-第二侧壁;521-第二开孔;522-第二通孔;53-第三侧壁;54-第四侧壁;55-顶壁;56-底壁;61-第一风循环设备;611-第一风扇;62-第二风循环设备;621-第二风扇;900-设备柜;91-柜壳;911-第三开孔;912-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换热器100,所述换热器100包括一整片截面呈波形凹凸成型的换热片主体1、层叠形成于所述换热片主体1内的流体通道2,所述流体通道2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道21和至少一个第二流道22,相邻的所述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道22被所述换热片主体1上下分隔不连通。所述换热片主体1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流道21内的内壁面(未标号)以及与所述内壁面相背的外壁面(未标号),所述换热片主体1还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流道22内的内壁面(未标号)以及与所述内壁面相背的外壁面(未标号),其中,朝向所述第一流道21的所述内壁面即为所述第二流道22的所述外壁面,朝向所述第二流道22的内壁面即为所述第一流道21的所述内壁面。具体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可以为铝片或者铝箔。不同温度的流体可以在相邻的所述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道22内通过所述换热片主体1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形成在所述换热片主体1上的多个第一流道21以及多个第二流道22,所述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道22沿上下方向交错排列设置,具体的,奇数层为第一流道21,偶数层为第二流道22。在本发明中,所述流体为气体,例如,所述第一流道21为热风通道,所述第二流道22为冷(或常温)风通道,热空气可以在所述第一流道21内与所述第二流道22内的冷(或常温)空气进行换热,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21为冷(或常温)风通道,第二流道22为热风通道。
请参图1至图3所示,每个所述第一流道21设有位于前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流体进口211、位于后端的第一端口213以及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与所述第一端口213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流体出口212。每个所述第二流道22设有位于前端的第二端口221、位于后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流体进口223以及连通所述第二端口221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3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流体出口222。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3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前后两端且相互错位设置,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221与所述第一端口213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前后两端且相互错位设置。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2的开口方向相反,即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开口向左,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2开口向右。
本发明中,第一流体通过第一流体进口211进入所述第一流道21内,第二流体通过第二流体进口221进入第二流道22内,当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换热后,所述第一流体再由第一流体出口212排出,所述第二流体经由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2排出。即所述第一流体以及第二流体的流通路线大致呈L形。将第一流体进口211设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前端,第二流体进口223设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后端,使得第一流体自前端进入第一流道21内,第二流体自后端进入第二流道22内,从而避免了第一流道21与第二流道22之间流体串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换热效率。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度,即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长端,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短端。同样,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2也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长端,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1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短端。如此设置,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互相换热后,所述第一流体得以迅速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排出所述换热器100,所述第二流体得以迅速通过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2排出所述换热器100,从另一方面而言,也能够提高所述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请参图4至图6以及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100还设有固定于所述换热片主体1上的密封件3,所述密封件3包括插置于每个所述第一端口213内将每个所述第一端口213封闭的第一密封部31以及插置于每个所述第二端口223内将所述第二端口223封闭的第二密封部32。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换热器100的前端,所有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与外界连通,所有所述第二端口221被所述第一密封部31封闭。沿所述第一流道延伸的前后方向,在所述换热器100的后端,所有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3与外界连通,所有所述第一端口211被所述第二密封部32密封。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流道21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流道22的后端之间不连通,所述第一流道21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流道22的前端之间同样不连通,从而保证了所述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道22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相互隔绝不连通。所述第一密封部31与第二密封部32在前后方向阻碍了气体的流动。
请参图2、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密封部31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3一侧的第一主体部31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1一侧沿左右方向延伸而成的至少一个第一密封片312及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密封片312上下两侧边缘的至少一侧边缘向上或者向下突出而成的突起(未标号)。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部311上下延伸而成的长条状第一主体。所述第一密封部31设有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1的右侧边缘向右延伸的多个相互之间间隔排列的所述第一密封片312,每个所述第一密封片312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主体部311所在平面大致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片312设有与所述第一主体部311连接的一端以及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界定所述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末端,其中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密封片312的自由末端设有自所述自由末端的上下两侧向上及向下外突的第一突起313,所述第一突起313呈台阶状。位于中间的每个第一密封片312的中间部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向上及向下突出的第二突起314,所述第二突起314呈突条状。所述第一突起313与所述第二突起314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密封部31与所述第一流道21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的配合更稳定,从而增强了所述换热器100的稳定性,使其不易晃动,结构稳定。所述第一密封部31将多个所述第一端口213密封时,每个所述第一密封片312沿左右方向插至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21的底部,每个所述第一密封片312的上下两侧的第一突起313或者所述第二突起314与所述内壁面过盈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密封片312沿前后方向将所述第一流道21后端封闭,即所述第一端口213封闭。所述多个第一密封片312之间上下间隔的距离大致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3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距离相同。
所述第二密封部3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密封部31的结构大致相同。所述第二密封部32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一侧的第二主体部321、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一侧向左延伸而成的多个第二密封片(未标号),所述多个第二密封片(未标号)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密封片(未标号)沿左右方向插至所述第二流道21的底部,所述第二密封片(未标号)的上下两侧的第一突起(未标号)或者第二突起(未标号)与所述内壁面过盈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密封片(未标号)沿前后方向将所述第二流道22前端封闭,即所述第二端口211封闭。所述多个第二密封片(未标号)之间上下间隔的距离大致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距离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换热器100前端的多个第二密封片(未标号)与位于所述换热器100后端的所述多个第一密封片312相对错位设置。例如,所述换热器100的偶数层流体通道2的前端均被所述第二密封片(未标号)密封,所述换热器100的奇数层流体通道2的后端均被所述第一密封片312密封。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了所述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道22之间沿前后方向相互隔绝互不连通。
参图1至图2以及图6至图7所示,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口213外侧的第一固定件41,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口221外侧的第二固定件42,所述第一固定件41与所述第二固定件42结构相同,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41与所述第二固定件42的截面均呈U形。所述第一固定件41卡持于所述第一流道21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固定件42卡持于所述第二流道22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的外壁面上。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所述第一端口213处均卡持有一个所述第一固定件41,所有所述第二端口221处均卡持有一个所述第二固定件42。所述换热器100的前后端,所述第一固定件41与所述第二固定件42错开设置。
所述第一固定件41与所述第二固定件42结构相同,分别设有遮罩于所述第一端口211或者第二端口213外的第一本体部411和第二本体部421、自所述第一本体部411和第二本体部421上下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一卡壁412和第二卡壁422。所述第一、第二本体部411、421以及所述第一、第二卡壁412、422均为片状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41的两个所述第一卡壁412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a,所述第二固定件42的两个所述第二卡壁422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a,所述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0°~10°。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夹角a的角度为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角度进行调整。如此设置,加大了所述第一固定件41的夹持力,当第一固定件41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口213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外壁面上时,所述第一卡壁412能够迫使位于所述第一端口213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向所述第一流道21内移动,从而提升了所述换热片主体1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密封片312之间的干涉配合,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密封件31的密封效果更好。所述第二固定件42在所述第二端口221处的功效与前述第一固定件41的功效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中,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密封部31的所述第一密封片312至所述第一本体部411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卡壁412自由末端至至所述第一本体部411的距离。所述第二密封部32的所述第二密封片312至所述第二本体部421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卡壁422自由末端至至所述第二本体部421的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换热器100的第一固定件41、第一密封件31以及第一流道21之间结构配合更牢固,所述第二固定件42、第二密封件32以及第二流道22之间结构配合更牢固,加强了所述换热器100的稳定性。
请参图8所示,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200,包括外壳5、安装在外壳5内的所述换热器100、设于所述换热器100的第一流体进口211处的第一风循环设备6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3处的第二风循环设备62。具体的,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风循环设备61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处的第一风扇611,所述第二风循环设备62包括设于第二流体进口223处的第二风扇621,所述第一风扇611用以驱动第一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1进入所述第一流道21内,所述第二风扇621用以驱动第二流体通过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3进入所述第二流道22内。
所述外壳5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处的第一侧壁51、与所述第一侧壁5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5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51与所述第二侧壁52的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以及左右连接所述第一侧壁51与所述第二侧壁52的顶壁55和底壁56。所述第一侧壁51、第二侧壁52、第三侧壁53、第四侧壁54、所述顶壁55以及所述底壁56共同形成具有收容腔50的所述外壳5。所述换热器100、所述第一、第二风循环设备61、62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50内,所述换热器100固定在所述底壁56上。所述第二侧壁52位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2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51、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壁52、顶壁55以及底壁56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侧壁51上设有贯穿的第一开孔511以及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对应连通的第一通孔512,所述第一风扇611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孔处511,所述第二侧壁52上设有第二开孔521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2对应连通的第二通孔522,所述第二风扇621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孔处521。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换热器组件200结构简单且适配性高。
请参图9所示,为本发明的所述换热器组件200在设备柜900中的应用,所述设备柜900设有柜壳91、位于所述柜壳91内的柜腔(未标号)、安装于所述柜腔内的电子元器件(未图示)。所述柜壳91设有贯穿的第三开孔911以及贯穿的透气孔912,所述换热器组件200的第一侧壁51贴靠所述柜壳91,所述第三开孔911与所述第一开孔511对应连通,所述透气孔912与所述第一通孔512对应连通。当然,所述设备柜900的柜腔内有需要进行散热的热源,所述热源可以为运行中发热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电子元器件例如可以是CPU、GPU、印刷电路板等,举例而言,所述设备柜900可以是机柜、服务器、计算机或电控箱。所述设备柜900可为集成了众多电器元件的设备柜,或者安装有机床控制的设备柜,或者安装有服务器的设备柜等。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扇611与所述第三开孔911对应,当所述设备柜900运行时,启动所述换热器组件200内的第一以及第二风循环设备61、62,通过所述第一风扇611将所述柜腔内的第一气体驱动通过所述第一流体进口212进入所述第一流道21内,所述第二风扇621将外界第二气体驱动并通过所述第二流体进口223进入所述第二流道2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体为柜腔内的热空气,所述第二气体为相对第一气体温度较低的外界常温空气,所述第一流道21为热通道,所述第二流道22为冷通道。相邻的所述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道22内的所述第一气体与所述第二气体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通过第一流体出口212及所述透气孔912返回至所述柜腔内,换热后的所述第二气体通过第二流体出口222及所述第二通孔522返回外界。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换热器100设有将所述第一流道21一端封闭的第一密封部31以及将所述第二流道22一端封闭的第二密封部32,同时,所述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道22之间被所述换热片主体1分隔,使得相邻的第一流道21与第二流道22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隔绝不连通,在所述换热器组件200工作时,可避免混合在第一流体或者第二流体内的灰尘、杂质或者水分进入所述设备柜900内,避免了对设备柜900中的电子元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的保证了设备柜900的安全运行环境。所述设备柜900仅需要配备所述换热器组件200,通过第一风循环设备61以及第二风循环设备62和第一流道21以及第二流道22的配合,即可使得所述设备柜900内的空气和外部空气循环,能耗低,且结构简单,更换维护简易。另,所述换热器100通过设置卡持于所述第一端口213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的外壁面上的所述第一固定件41,从而加强了所述第一密封部31与第一端口213两侧换热片主体1内壁面的干涉配合。通过设置卡持在所述第二端口221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的外壁面上的所述第二固定件42,从而加强了所述第二密封部32与所述第二端口221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1内的干涉配合,提高了所述换热器100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所述换热器100的第一流道21与所述第二流体道22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提高所述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另外,也同时提升了所述换热器100各部件之间的配合牢固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片主体,其截面呈波形;
流体通道,包括层叠形成于所述换热片主体内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及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流道设有第一流体进口、第一流体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相对的第一端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流道设有第二流体进口、第二流体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相对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流体进口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相对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端且呈错位设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对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端且呈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方向相反;
第一密封部,插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内将所述第一端口闭合;
第二密封部,插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流道内将所述第二端口闭合;
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第一固定件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截面均呈U形,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端口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卡持配合,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端口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卡持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流道延伸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口后端的第一本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上下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一卡壁,两个所述第一卡壁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流道延伸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二固定件设有位于所述第二端口前端的第二本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上下两侧分别向后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卡壁,两个所述第二卡壁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10°。
4.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角度为3°。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设有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密封片及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密封片两侧边缘的至少一侧边缘突出而成的突起,所述突起与所述第一端口两侧的所述换热片主体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流道延伸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密封片至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卡壁自由末端至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位于每个所述第一密封片的自由末端和/或者中间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密封片,所述多个第一密封片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密封部设有多个第二密封片,所述多个第二密封片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密封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密封片在所述换热器的两端相对错开设置。
9.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处前端的第一风循环设备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流体进口处后端的第二风循环设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循环设备与所述第二风循环设备均为轴流式风循环设备。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设有一个外壳,所述外壳设有遮挡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处的第一侧壁以及遮挡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处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对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风循环设备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开孔处的第一风扇,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开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对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风循环设备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处的第二风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设有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顶壁和底壁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顶壁以及底壁之间的收容腔,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第二风循环设备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换热器固定在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一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壁、顶壁以及底壁一体成型。
13.一种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设备柜设有柜壳、位于所述柜壳内的柜腔,所述柜壳设有贯穿的第三开孔以及贯穿的透气孔,所述第一风循环设备对应设于所述第三开孔处,所述透气孔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对应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49198.2A CN108106468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换热器、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49198.2A CN108106468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换热器、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06468A CN108106468A (zh) | 2018-06-01 |
CN108106468B true CN108106468B (zh) | 2020-01-21 |
Family
ID=62207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49198.2A Active CN108106468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换热器、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1064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97295A (zh) * | 2018-09-03 | 2019-02-0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热交换器及烘烤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48638A (zh) * | 2004-09-28 | 2007-10-03 | 株式会社T.Rad | 换热器 |
CN102022947A (zh) * | 2009-09-22 | 2011-04-20 | 珠海佳一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带有梳形支架的凹凸形长城式换热器 |
CN203884116U (zh) * | 2014-01-21 | 2014-10-15 | 珠海佳一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长城式换热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59649B2 (en) * | 2004-03-11 | 2007-01-09 | Thermal Corp. |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JP4916857B2 (ja) * | 2006-12-07 | 2012-04-18 |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 耐圧性熱交換器 |
-
2017
- 2017-10-31 CN CN201711049198.2A patent/CN1081064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48638A (zh) * | 2004-09-28 | 2007-10-03 | 株式会社T.Rad | 换热器 |
CN102022947A (zh) * | 2009-09-22 | 2011-04-20 | 珠海佳一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带有梳形支架的凹凸形长城式换热器 |
CN203884116U (zh) * | 2014-01-21 | 2014-10-15 | 珠海佳一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长城式换热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06468A (zh) | 2018-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51426B2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blade server | |
CN106931541B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WO2017026169A1 (ja) | 電池パック | |
KR101185567B1 (ko) |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냉각장치 | |
JP2014053277A (ja) | バッテリーシステム | |
CN102216871A (zh) | 防粉尘及抗振动的产业用电脑 | |
WO2019234948A1 (ja) | 冷却システム | |
CN103673140A (zh) | 空调器、空调器室外机及其电器盒 | |
US20090277614A1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heat conduction structure thereof | |
CN108106468B (zh) | 换热器、换热器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在设备柜中的应用 | |
US9253919B2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9222899B (zh) | 监护仪 | |
KR20130085633A (ko) |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냉각장치 | |
CN210924340U (zh) | 液冷板的集成部件以及液冷服务器 | |
CN210694711U (zh) | 通过型材散热的车用功放器 | |
CN110928388A (zh) | 液冷板与线路板的集成部件以及液冷服务器 | |
CN116406110A (zh) | 计算设备 | |
CN215413278U (zh) | 散热组件、电控盒和空调器 | |
KR101267015B1 (ko) | 전기전자 장비용 냉각 장치 | |
JP7126411B2 (ja) | 熱媒体加熱装置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5298881A (zh) | 电池装置 | |
CN220023254U (zh) | 计算设备 | |
KR100552472B1 (ko) | 전자기기용 냉각장치 | |
CN212164021U (zh) | 一种散热装置及散热器 | |
WO2022168539A1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28 Address after: 310018 289-1, No.12 Baiyang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c.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3 No. 12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JIA ELECTRO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