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92603A -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92603A
CN108092603A CN201711491172.3A CN201711491172A CN108092603A CN 108092603 A CN108092603 A CN 108092603A CN 201711491172 A CN201711491172 A CN 201711491172A CN 108092603 A CN108092603 A CN 108092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ower system
electric power
system based
concrete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911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志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149117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92603A/zh
Publication of CN108092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9260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20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nergy storag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5Casing or ring with bayonet engagement
    • H02J13/0003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H02S20/24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at roof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包括能源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储电模块以及转换模块;其中所述逆变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是通过防雷安装组件能够通过安装支架减小在雷雨天气中雷电对发电稳定性的干扰,增加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二是通过设置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相连接,外接头能够在接头组件的快捷拆卸安装的作用下,实现外接头与光伏逆变器之间的快捷对接和拆卸,从而使得光伏逆变器在与外接器件之间连接使用时更加的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光伏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光伏防雷安装支架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不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接近枯竭,不管人类采取多么先进的节能技术,矿物能源仍旧会不断消耗,人类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增加能源持续供给能力、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逐步恢复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大力发展。向太阳能包括其衍生的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索取电力是人类对电力需求的最终归宿。可再生能源发电会成为将来电力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优点已众所周知。
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永续、用之不尽的自然能源受到人们的青睐,它的应用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还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大多数家庭利用太阳能主要是聚热,而少有的太阳能给家庭供电主要针对家庭中的一些大型交流用电器,供电方式单一,不能够同时给一些电子产品提供便捷的电源。
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由季节、时段、环境瞬间突变造成发电、供电的间歇和不稳定,其对电网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将来以分布式电源形式存在的诸如家庭光伏发电、住宅小区光伏发电、企事业办公大楼光伏发电、企业厂房(包括加油站顶棚等)光伏发电的大面积普及推广后,其对大电网的影响度也势必上升。例如:在恶劣的雷雨天气中雷电对光伏组件的干扰,导致发电、供电的间歇和不稳定,对居民正常用电的生活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能够通过安装支架减小在雷雨天气中雷电对发电稳定性的干扰以及便于拆卸更换和维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包括能源模块,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且所述能源模块为若干太阳能板之间、以及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之间均通过节点依次排列形成,且所述节点还包括边缘节点、中节点和底节点,三者之间配合作用将若干所述太阳能板排列连接后安装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上;智能控制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计量模块,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模块;储电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以及逆变器,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将所述储电模块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以及所述逆变器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和交流用电器使用;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包括监控模块,其还包括互感器、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和电流检测装置,由所述智能控制模块母线上的信号通过所述互感器后,一方面流入所述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中用以接收及解析直流载波信号,另一方面流入所述电流检测装置用以测量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且直流母线信号通过互感器后,再一方面流入拉弧信号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直流母线上是否出现拉弧现象;其中,所述逆变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盖合于所述壳体上的壳盖以及与设置于所述凹槽内的接孔对接的接头组件,且所述接头组件的另一端与外接头连接;其中所述接头组件包括接线本体,其包括线端头和旋接件,所述线端头设置于所述接线本体一端,所述旋接件与所述线端头连接;以及套管,套设于所述接线本体外侧,其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两端对称的所述第一套管分别与所述接孔和所述外接头连接;所述第二套管位于所述线端头处,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能源模块为设置于屋顶端的所述太阳能板阵列组成,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防雷固定;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为控制器,且控制芯片是为单片机;且所述计量模块能够与外接检测装置连接测量供电参数。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雷安装组件还包括基座、立柱以及梁,所述基座内埋设置有对称的螺栓,且若干不同长度的所述立柱通过所述螺栓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通过螺母锁紧;以及,所述梁包括斜梁和横梁,所述斜梁与所述立柱的顶端连接,且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若干所述横梁通过螺栓与设置于所述斜梁的上表面;所述立柱与所述斜梁之间通过角钢件连接,且由螺栓完成所述角钢件与所述斜梁之间的锁紧。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横梁延伸的方向与所述斜梁倾斜方向垂直,且所述横梁为“U”字型梁件;以及所述边缘节点还包括压件、螺钉、螺帽以及垫片,所述压件的顶端将所述太阳能板下压,其下端通过所述螺钉、所述螺帽以及所述垫片之间配合与所述横梁连接构成所述边缘节点;所述中节点为相邻两块所述太阳能板之间通过对称的两个所述压件分别压住后,通过所述螺钉、所述螺帽以及所述垫片配合与所述横梁连接构成;所述底节点还包括接套和套孔,所述套孔设置于所述接套上与所述横梁上的开口对应,且通过螺栓实现连接,能够将相邻所述横梁之间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基座的底面与屋面相接触,且其底面还设置防水卷材;其中所述太阳能板通过所述横梁平行所述斜梁设置。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线端头为所述接线本体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凸块、固定销、限位块以及弹片;若干所述第一凹槽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线端头的边缘环面上,所述固定销与所述凸块设置于所述端头的侧面,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固定销连接,所述弹片与所述凸块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旋接件与所述线端头相适应,其还包括第二凹槽、旋转空间、固定孔、限位槽以及对钩件,所述第二凹槽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边缘环面上,所述旋转空间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一侧面,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对钩件均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另一侧面,且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旋接件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所述旋转空间与所述限位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散热发生装置,所述散热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壳体内部散热元器件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侧面上,且分布于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侧面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设置于所述壳盖上表面,且与所述壳体内电子元件对应连接,将数据显示后以读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一是通过防雷安装组件能够通过安装支架减小在雷雨天气中雷电对发电稳定性的干扰,增加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二是通过设置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相连接,外接头能够在接头组件的快捷拆卸安装的作用下,实现外接头与光伏逆变器之间的快捷对接和拆卸,从而使得光伏逆变器在与外接器件之间连接使用时更加的方便快捷;三是通过安装节点的方式将太阳能板阵列连接安装与防雷安装组件上适用于混凝土屋顶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原理框架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中防雷安装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中阵列太阳能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中边缘节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中节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中底节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中光伏逆变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光伏逆变器中通风口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所述光伏逆变器中快接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接线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套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线端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旋接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旋转空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套管端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锁定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第二通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锁定组件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所述接头组件中锁定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的第一通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的第二套管中内螺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的第二套管中外螺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多段对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上、下、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同样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或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2提供的一种基于光伏的家庭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该供电系统包括能源模块100、智能控制模块200储电模块300转换模块400。具体的,能源模块100通过防雷安装组件101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100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100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充电模块201、放电模块202、计量模块203,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模块,其中充电模块201、放电模块202为内部电路连接组成的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储电模块3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201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4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403以及逆变器404,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将所述储电模块300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202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403以及所述逆变器404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403a和交流用电器404b使用。进一步的,所述能源模块100为设置于屋顶端的太阳能板102阵列组成,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101防雷固定;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为太能能控制器,且控制芯片是为单片机;且所述计量模块203能够与外接检测装置连接测量供电参数。需要说明是,在本实施例中直流转换器403是指过DC/DC变换器变换成各种直流电,且逆变器404是指直流转交流DC-AC逆变器,通过二者间的电流变换。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板102上将其转化为电能,在充电模块201的作用下储存在储电模块300中,以备交变电流后供交直流用电器用,智能控制模块200的核心芯片可以是单片机或DSP。当交直流用电器需要用电工作时,放电模块202将储电模块300,本实施例中采用蓄电池组,因此蓄电池组中的电能分两路供给用电器:一路经过直流转交流DC-AC逆变器变换成交流电供给交流用电器404a;另一路经过DC/DC变换器变换成各种直流用电器403a,当供电系统运作时,通过计量模块203外接计量装置,例如双向电表测得供电系统运作时的相关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监控模块204,其还包括互感器204a、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204c和电流检测装置204d,由智能控制模块200母线上的信号通过互感器204a后,一方面流入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中用以接收及解析直流载波信号,另一方面流入电流检测装置204d用以测量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且直流母线信号通过互感器204c后,再一方面流入拉弧信号检测装置204e用以检测直流母线上是否出现拉弧现象,需要说明的是:直流母线的交流成分通过互感器204a耦合后输入到拉弧信号检测装置204e中。
光伏发电系统包括若干电池板以及与这些电池板相对应的直流母线。采集到相应电池板的参数转换为直流载波信号发送到直流母线,故直流载波信号通过直流母线发出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直流母线上的信号通过互感器204a后,一方面流入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用以接收及解析发出的直流载波信号,根据约定的协议将其转换成电池板的电压温度等参数消息;另一方面流入拉弧信号检测装置204e用以判断直流母线上是否出现拉弧现象,通过对直流母线的交流成分进行解析来判断电流回路是否有拉弧现象产生;再一方面流入电流检测装置204d用以测量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204c发出的另一路直流载波信号通过互感器204a向直流母线发送。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的测量是通过电流检测装置204d的感应传感器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而进入电流检测装置204d实现。另外,另一路直流载波信号的发送是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204c通过互感器204a向直流母线发送直流载波信号以实现双向通信的目的。
实施例2
如图3为本发明防雷安装组件10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为了降低恶劣天气降对伏供电系统稳定性的干扰,本实施例中包括防雷安装组件101还包括基座101a、立柱101b以及梁101c。具体的,其中基座101a内埋设置有对称的螺栓101a-1,且若干不同长度的立柱101b通过螺栓101a-1设置于基座101a上并通过螺母锁紧,该基座101a为混凝土基内设置钢筋筑成;以及,梁101c包括斜梁101c-1和横梁101c-2,斜梁101c-1与立柱101b的顶端连接,且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若干横梁101c-2通过螺栓与设置于斜梁101c-1的上表面;立柱101b与斜梁101c-1之间通过角钢件101d连接,且由锁件完成角钢件101d与斜梁101c-1之间的锁紧。横梁101c-2延伸的方向与斜梁101c-1倾斜方向垂直,且横梁101c-2为“U”字型梁件。基座101a的底面与屋面相接触,且其底面还设置防水卷材101e;其中太阳能板102通过横梁101c-2平行斜梁101c-1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该锁件采用螺栓、螺钉或者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参照图4~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适用于混凝土屋顶的太阳能板102与防雷安装组件101之间的连接节点方式,与第一个实施例还有一不同之处在于:能源模块100为若干太阳能板102之间、以及太阳能板102与防雷安装组件101之间均通过节点103依次排列形成,且节点103还包括边缘节点103a、中节点103b和底节点103c,三者之间配合作用将若干太阳能板102排列连接后安装于防雷安装组件101上。具体的,边缘节点103a还包括压件103a-1、螺钉103a-2、螺帽103a-3以及垫片103a-4,压件103a-1的顶端将太阳能板102下压,其下端通过螺钉103a-2、螺帽103a-3以及垫片103a-4之间配合与横梁101c-2连接构成边缘节点103a;中节点103b为相邻两块太阳能板102之间通过对称的两个压件103a-1分别压住后,通过螺钉103a-2、螺帽103a-3以及垫片103a-4配合与横梁101c-2连接构成;底节点103c还包括接套103c-1和套孔103c-2,套孔103c-2设置于接套103c-1上与横梁101c-2上的开口对应,且通过螺栓实现连接,能够将相邻横梁101c-2之间连接。通过上述连接节点与防雷安装组件101之间安装方式因此能够适用于混凝土屋顶上。
进一步参照图8~10,在本实施例中该供电系统中光伏逆变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500、壳盖600、散热发生装置1000、通风口1100以及显示单元1600。具体的,壳体500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501,以及盖合于壳体500上的壳盖600,且壳盖600和壳体50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本实施例中凹槽501内还设置有接孔501a,且接头组件A的一端与接孔501a连接,另一端与外接头B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接头组件A内部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线,通过导线包被后与外接头B之间连接,而外接头B能够与外界的电器装置或者另外的接头相连接,如此实现了外接电器件和光伏逆变器的电传输,且在特殊环境下例如外接电器件与光伏逆变器之间距离不满足实际需要时,此时需要增加导线长度或者缩短长度,因此接头组件A能够实现快速的接头安装和拆卸,即快捷方便的满足了外接电器件与光伏逆变器之间距离的变化。且还包括散热发生装置1000,散热发生装置1000设置于凹槽501内且与壳体500内部散热元器件相连接。以及还包括通风口1100,通风口1100设置于壳体500侧面上,且分布于壳体500的至少一侧面上。还包括显示单元1600,显示单元1600设置于壳盖600上表面,且与壳体500内电子元件对应连接,将数据显示后以读取。
实施例3
如图11~12,在本实施例中该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700以及套管800,套管800套设于接线本体700的表面。具体的,接线本体700包括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线端头701设置于接线本体700的一端,旋接件702与线端头701连接;进一步的,线端头701为接线本体700上一端沿内径方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其可与接线本体700一体式设置,也可通过焊接等高强度的连接方式与接线本体700的一端连接,为了实现相邻两段的接线本体700之间的连接,旋接件702与线端头701相连接构成待对接的其中一段接线本体700,由此相邻的两段接线本体700通过对称的旋接件702实现连接。以及套管800,套设于接线本体700外侧,套管800还包括第一套管801和第二套管802,第二套管802位于线端头701处,且套设于第一套管80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801直接套设于接线本体700上,接线本体700能够在第一套管801内被车辆上的牵引件,此处例如刹车踏板牵引后在第一套管801内移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进一步的,第二套管802套设于第一套管801上且能够在其上滑动,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二套管802对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套管801的多段连接,且对接完成后接线本体700能够在第一套管801内被牵移动。
实施例4
如图13~15,进一步为了实现多段接线本体700在旋转对接前的初始状态下限位,以及能够在对接后接线本体700在套管800中的牵引移动,且旋转对接后的复位,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线端头701还包括第一凹槽701a、凸块701b、固定销701c、限位块701d以及弹片701e,以及与线端头701相对应配合的旋接件702还包括第二凹槽702a、旋转空间702b、固定孔702c、限位槽702d以及对钩件702e。具体的,该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700以及套管800,套管800套设于接线本体700的表面。具体的,接线本体700包括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线端头701设置于接线本体700的一端,旋接件702与线端头701连接;进一步的,线端头701为接线本体700上一端沿内径方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其可与接线本体700一体式设置,也可通过焊接等高强度的连接方式与接线本体700的一端连接,为了实现相邻两段的接线本体700之间的连接,旋接件702与线端头701相连接构成待对接的其中一段接线本体700,由此相邻的两段接线本体700通过对称的旋接件702实现连接。以及套管800,套设于接线本体700外侧,套管800还包括第一套管801和第二套管802,第二套管802位于线端头701处,且套设于第一套管80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801直接套设于接线本体700上,接线本体700能够在第一套管801内被车辆上的牵引件,此处例如刹车踏板牵引后在第一套管801内移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进一步的,第二套管802套设于第一套管801上且能够在其上滑动,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二套管802对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套管801的多段连接,且对接完成后接线本体700能够在第一套管801内被牵移动。其中线端头701为接线本体700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701a、凸块701b、固定销701c、限位块701d以及弹片701e;若干第一凹槽701a(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其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线端头701的边缘环面上,固定销701c与凸块701b设置于端头701的侧面,且限位块701d与固定销701c连接,弹片701e与凸块701b连接。以及还包括第二凹槽702a、旋转空间702b、固定孔702c、限位槽702d以及对钩件702e,第二凹槽702a与第一凹槽701a相对应设置,其也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旋接件702的边缘环面上,旋转空间702b设置于旋接件702的一侧面,限位槽702d与对钩件702e均设置于旋接件702的另一侧面,且固定孔702c设置于旋接件702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旋转空间702b与限位槽702d。
进一步的说明上述各部件对应的位置关系以及所处的状态,其中固定销701c插入固定孔702c内,且固定销701c末端的限位块701d位于限位槽702d完成限位,此时凸块701b位于旋转空间702b内;且凸块701b与旋转空间702b为相适应的扇形结构,初始状态下的弹片701e能够一端抵触凸块701b,另一端抵触旋转空间702b侧壁,受力时凸块701b挤压弹片701e变形,此时凸块701b能够在旋转空间702b内旋转,再此过程中,弹片701e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因此其具有形变恢复的趋势,即实现对接后拆卸过程中的复位。
实施例5
如图16~19,为了实现套管800和接线本体700的限位配合,在转动套管800时带动线端头701的转动,即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的相对转动,从而将弹片701e挤压至极限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套管801还包括套管端头801a以及第二套管802套设于所述套管端头801a上,二者之间还设置锁定组件900。具体的,该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700以及套管800,套管800套设于接线本体700的表面。接线本体700包括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线端头701设置于接线本体700的一端,旋接件702与线端头701连接;进一步的,线端头701为接线本体700上一端沿内径方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其可与接线本体700一体式设置,也可通过焊接等高强度的连接方式与接线本体700的一端连接,为了实现相邻两段的接线本体700之间的连接,旋接件702与线端头701相连接构成待对接的其中一段接线本体700,由此相邻的两段接线本体700通过对称的旋接件702实现连接。以及套管800,套设于接线本体700外侧,套管800还包括第一套管801和第二套管802,第二套管802位于线端头701处,且套设于第一套管80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801直接套设于接线本体700上,接线本体700能够在第一套管801内被车辆上的牵引件,此处例如刹车踏板牵引后在第一套管801内移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进一步的,第二套管802套设于第一套管801上且能够在其上滑动,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二套管802对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套管801的多段连接,且对接完成后接线本体700能够在第一套管801内被牵移动。其中线端头701为接线本体700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701a、凸块701b、固定销701c、限位块701d以及弹片701e;若干第一凹槽701a(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其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线端头701的边缘环面上,固定销701c与凸块701b设置于端头701的侧面,且限位块701d与固定销701c连接,弹片701e与凸块701b连接。以及还包括第二凹槽702a、旋转空间702b、固定孔702c、限位槽702d以及对钩件702e,第二凹槽702a与第一凹槽701a相对应设置,其也为六个环形排列设置于旋接件702的边缘环面上,旋转空间702b设置于旋接件702的一侧面,限位槽702d与对钩件702e均设置于旋接件702的另一侧面,且固定孔702c设置于旋接件702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旋转空间702b与限位槽702d。进一步的说明上述各部件对应的位置关系以及所处的状态,其中固定销701c插入固定孔702c内,且固定销701c末端的限位块701d位于限位槽702d完成限位,此时凸块701b位于旋转空间702b内;且凸块701b与旋转空间702b为相适应的扇形结构,初始状态下的弹片701e能够一端抵触凸块701b,另一端抵触旋转空间702b侧壁,受力时凸块701b挤压弹片701e变形,此时凸块701b能够在旋转空间702b内旋转,再此过程中,弹片701e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因此其具有形变恢复的趋势,即实现对接后拆卸过程中的复位。
其中第一套管801还包括套设于线端头701上的套管端头801a,且套管端头801a包括凸条801a-1以及滑槽801a-2,滑槽801a-2依次均匀设置于所述套管端头801a的表面,凸条801a-1依次均匀设置于套管端头801a的内表面,且凸条801a-1对应位于两套管端头801a之间,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6所示,凸条801a-1和滑槽801a-2各为三个对应间隔排列。进一步的,参照图20~21中,第二套管802套设于套管端头801a上,且二者之间还设置锁定组件900,锁定组件900包括弹性件901、锁定环902以及锁定条903,弹性件901一端被套管端头801a的末端限位,一端与锁定环902连接,其可以是弹簧;锁定条903依次排列设置于锁定环902的内表面。本实施例中需要解释的是,在套管端头801a套设于线端头701上的初始状态下,第一凹槽701a与第二凹槽702a之间错位设置,且凸条801a-1位于第一凹槽701a内,且其末端被错位的第二凹槽702a中非凹槽部分限位,该种设置方式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套管端头801a与线端头701之间的限位,且不与旋接件702之间限位,能够实现线端头701与旋接件702的相对转动;二是线端头701被第二凹槽702a中非凹槽部分限位限位在初始状态下不能被牵引转动。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弹片701e被压至极限时,锁定条903进入第二凹槽702a中完成锁定,此处的锁定相对于弹片701e具有的恢复力设置,在锁定状态下弹片701e虽具有恢复力但被锁定不能恢复形变,当解除锁定后被压缩的弹片701e不受束缚恢复形变,实现复位至初始状态。具体的,参照图17中,在初始状态下,滑槽801a-2与第一凹槽701a对应连通,二者构成锁定槽904,且锁定条903相适应设置于锁定槽904内,其末端被错位的第二凹槽702a中非凹槽部分限位,当转动至弹片701e被挤压极限,推动锁定条903进入第二凹槽702a中完成对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相对转动的转动。
参照图22~25所示,此处提供本发明所述接头组件A的安装过程:具体的,初始状态为第一凹槽701a与第二凹槽702a之间错位设置;第二状态为,接线本体700两端能够通过旋接件702对接,在初始状态下,两端的对钩件702e开口旋向相反,当旋接件702发生旋转时,至两端的对钩件702e相互抵触限位无法旋转;在第二状态下时,线端头701能够发生相对于旋接件702转动,弹片701e被逐渐压缩至极限,其为第三状态:参照图21中,锁定槽904与第二凹槽702a之间解除错位设置,二者构成第二通道M,推动套管端头801a致锁定条903进入第二凹槽702a内完成锁定;参照图22中,第一凹槽701a与第二凹槽702a之间解除错位设置,二者构成第一通道S,凸条801a-1能够在通道S内自由滑动;参照图23~24,第二套管802还区分为内管802a和外管802b,内管802a外表面设置内螺纹802a-1,且外管802b内表面设置外螺纹802b-1以及末端设置挡块802b-2,通过内、外表面设置螺纹结构完成两端第二套管802的对接,当两端第二套管802完成对接时,挡块802b-2与套管端头801a相互抵触对弹性件901发生形变后具有的恢复力进行限制,使得弹性件901一直处于拉伸状态,当需要拆卸时,与安装时相反方向转动第二套管802使其螺纹结构打开,通过弹片701e和弹性件901完成复位。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源模块(100),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101)设置于家庭屋顶端,能够接收太阳能且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家庭电能的供应源;且所述能源模块(100)为若干太阳能板(102)之间、以及所述太阳能板(102)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之间均通过节点(103)依次排列形成,且所述节点(103)还包括边缘节点(103a)、中节点(103b)和底节点(103c),三者之间配合作用将若干所述太阳能板(102)排列连接后安装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上;
智能控制模块(200),其输入端与所述能源模块(100)的输出端连接,能够将来源于所述能源模块(100)转化的电能控制输出,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充电模块(201)、放电模块(202)、计量模块(203),三者均作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模块;
储电模块(3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所述充电模块(201)将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中接收的电能存储备用;以及,转换模块(400),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还包括直流转换器(401)以及逆变器(402),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将所述储电模块(300)中存储的电能通过所述放电模块(202)分别输送至所述直流转换器(401)以及所述逆变器(402)中对应供给直流用电器(401a)和交流用电器(402a)使用;
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还包括监控模块(204),其还包括互感器(204a)、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载波脉冲信号发送装置(204c)和电流检测装置(204d),由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母线上的信号通过所述互感器(204a)后,一方面流入所述载波脉冲信号检测装置(204b)中用以接收及解析直流载波信号,另一方面流入所述电流检测装置(204d)用以测量直流母线的直流电流值;且直流母线信号通过互感器(204c)后,再一方面流入拉弧信号检测装置(204e)用以检测直流母线上是否出现拉弧现象;
其中所述逆变器(402)包括内部设置有电子元件和散热元器件的壳体(500),所述壳体(500)的一侧端面向内方向切除后形成凹槽(501)、盖合于所述壳体(500)上的壳盖(600)以及与设置于所述凹槽(501)内的接孔(501a)对接的接头组件(A),且所述接头组件(A)的另一端与外接头(B)连接;其中所述接头组件(A)包括接线本体(700),其包括线端头(701)和旋接件(702),所述线端头(701)设置于所述接线本体(700)一端,所述旋接件(702)与所述线端头(701)连接;以及套管(400),套设于所述接线本体(700)外侧,其包括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两端对称的所述第一套管(401)分别与所述接孔(501a)和所述外接头(B)连接;所述第二套管(402)位于所述线端头(701)处,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401)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模块(100)为设置于屋顶端的所述太阳能板(102)阵列组成,并通过防雷安装组件(101)防雷固定;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00)为控制器,且控制芯片是为单片机;且所述计量模块(203)能够与外接检测装置连接测量供电参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安装组件(101)还包括基座(101a)、立柱(101b)以及梁(101c),
所述基座(101a)内埋设置有对称的螺栓(101a-1),且若干不同长度的所述立柱(101b)通过所述螺栓(101a-1)设置于所述基座(101a)上并通过螺母锁紧;以及,所述梁(101c)包括斜梁(101c-1)和横梁(101c-2),所述斜梁(101c-1)与所述立柱(101b)的顶端连接,且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若干所述横梁(101c-2)通过螺栓与设置于所述斜梁(101c-1)的上表面;
所述立柱(101b)与所述斜梁(101c-1)之间通过角钢件(101d)连接,且由螺栓完成所述角钢件(101d)与所述斜梁(101c-1)之间的锁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01c-2)延伸的方向与所述斜梁(101c-1)倾斜方向垂直,且所述横梁(101c-2)为“U”字型梁件;以及,
所述边缘节点(103a)还包括压件(103a-1)、螺钉(103a-2)、螺帽(103a-3)以及垫片(103a-4),所述压件(103a-1)的顶端将所述太阳能板(102)下压,其下端通过所述螺钉(103a-2)、所述螺帽(103a-3)以及所述垫片(103a-4)之间配合与所述横梁(101c-2)连接构成所述边缘节点(103a);
所述中节点(103b)为相邻两块所述太阳能板(102)之间通过对称的两个所述压件(103a-1)分别压住后,通过所述螺钉(103a-2)、所述螺帽(103a-3)以及所述垫片(103a-4)配合与所述横梁(101c-2)连接构成;
所述底节点(103c)还包括接套(103c-1)和套孔(103c-2),所述套孔(103c-2)设置于所述接套(103c-1)上与所述横梁(101c-2)上的开口对应,且通过螺栓实现连接,能够将相邻所述横梁(101c-2)之间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01a)的底面与屋面相接触,且其底面还设置防水卷材(101e);其中所述太阳能板(102)通过所述横梁(101c-2)平行所述斜梁(101c-1)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头(701)为所述接线本体(700)一端上沿内径向外扩张的部分,其还包括第一凹槽(701a)、凸块(701b)、固定销(701c)、限位块(701d)以及弹片(701e);
若干所述第一凹槽(701a)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线端头(701)的边缘环面上,所述固定销(701c)与所述凸块(701b)设置于所述端头(701)的侧面,且所述限位块(701d)与所述固定销(701c)连接,所述弹片(701e)与所述凸块(701b)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接件(702)与所述线端头(701)相适应,其还包括第二凹槽(702a)、旋转空间(702b)、固定孔(702c)、限位槽(702d)以及对钩件(702e),
所述第二凹槽(702a)环形排列设置于所述旋接件(702)的边缘环面上,所述旋转空间(702b)设置于所述旋接件(702)的一侧面,所述限位槽(702d)与所述对钩件(702e)均设置于所述旋接件(702)的另一侧面,且所述固定孔(702c)设置于所述旋接件(702)的中心,贯穿并连通所述旋转空间(702b)与所述限位槽(702d)。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发生装置(1000),所述散热发生装置(1000)设置于所述凹槽(501)内且与所述壳体(500)内部散热元器件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口(1100),所述通风口(1100)设置于所述壳体(500)侧面上,且分布于所述壳体(500)的至少一侧面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单元(1200),所述显示单元(1200)设置于所述壳盖(600)上表面,且与所述壳体(500)内电子元件对应连接,将数据显示后以读取。
CN201711491172.3A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Withdrawn CN1080926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91172.3A CN108092603A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91172.3A CN108092603A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92603A true CN108092603A (zh) 2018-05-29

Family

ID=62181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91172.3A Withdrawn CN108092603A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92603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092811U (zh) * 2015-10-22 2016-03-16 深圳索日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屋顶结构
CN205195312U (zh) * 2015-04-28 2016-04-27 周国文 一种具有防雷光伏控制器的光伏用电系统
CN205320025U (zh) * 2016-01-12 2016-06-15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监控系统及具有所述光伏监控系统的光伏发电系统
CN205753450U (zh) * 2016-07-05 2016-11-30 杭州索乐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的太阳能离并网发电系统
CN205883066U (zh) * 2016-08-18 2017-01-11 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功率逆变器功率电感新型散热结构
WO2017130668A1 (ja) * 2016-01-29 2017-08-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20170271912A1 (en) * 2014-12-16 2017-09-21 Sinewatts, Inc. Dispatchable photovoltaic panel with fully integrated energy storage and grid interactive power convers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71912A1 (en) * 2014-12-16 2017-09-21 Sinewatts, Inc. Dispatchable photovoltaic panel with fully integrated energy storage and grid interactive power conversion
CN205195312U (zh) * 2015-04-28 2016-04-27 周国文 一种具有防雷光伏控制器的光伏用电系统
CN205092811U (zh) * 2015-10-22 2016-03-16 深圳索日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屋顶结构
CN205320025U (zh) * 2016-01-12 2016-06-15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监控系统及具有所述光伏监控系统的光伏发电系统
WO2017130668A1 (ja) * 2016-01-29 2017-08-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205753450U (zh) * 2016-07-05 2016-11-30 杭州索乐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的太阳能离并网发电系统
CN205883066U (zh) * 2016-08-18 2017-01-11 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功率逆变器功率电感新型散热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5885A (zh) 一种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一体化控制装置
CN201875619U (zh) 一种智能路灯
CN101459346A (zh)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CN109524985A (zh) 一种基于风光储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08092603A (zh)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CN108183679A (zh)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彩钢屋顶监控供电系统
CN108111095A (zh)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混凝土屋顶供电系统
CN108092602A (zh) 一种基于新型逆变器的彩钢屋顶供电系统
CN204244173U (zh) 一种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一体化控制装置
CN206110525U (zh) 光伏雨棚
CN201360157Y (zh)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CN202839671U (zh) 集成模块式光伏接线盒
CN206023365U (zh) 一种用于jp柜上的组合发电装置
CN205377369U (zh) 基于光伏阵列和储能单元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
CN205986710U (zh) 一种新型节能多源发电装置
CN112542982B (zh) 一种建筑幕墙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15256613U (zh) 一种组装式机舱罩
CN212137375U (zh) 一种用于油井生产的多能互补发电装置
CN212323066U (zh) 一种高效能的高压储能系统
CN201221724Y (zh) 分布式风光互补路灯系统
CN108258985A (zh) 一种适用于彩钢屋顶的光伏供电系统
CN108206665A (zh) 一种基于拆卸式板架的防雷家庭供电系统
CN108183503A (zh) 一种便于连接汇流箱的光伏供电系统
CN108023533A (zh) 一种适用于混凝土屋顶的光伏监控供电系统
CN108173513A (zh) 一种适用于彩钢屋顶的光伏监控供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