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6035B - 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76035B
CN108076035B CN201611080110.9A CN201611080110A CN108076035B CN 108076035 B CN108076035 B CN 108076035B CN 201611080110 A CN201611080110 A CN 201611080110A CN 108076035 B CN108076035 B CN 1080760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friend
making
platform identity
ident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801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76035A (zh
Inventor
谈德华
魏锡钏
许家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76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60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760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60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04L51/046Interoperability with other network applications or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48Message addressing, e.g. address format or anonymous messages, alia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for supportin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94Address books, i.e. directories containing contact information about correspond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identity of one or more communicating identities is hidden
    • H04L63/0421Anonymous communication, i.e. the party's identifiers are hidden from the other party or parties, e.g. using an anonymiz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04L2101/365Application layer names, e.g. buddy names, unstructured names chosen by a user or home appliance n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30Profiles
    • H04L67/306User profi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包括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及第二用户间执行好友配对后,发出交友邀请信息,第一用户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及第一用户使用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平台身分与第二用户的平台身分交友。第一用户在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前是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

Description

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保护用户真实身分的匿名交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进步,实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IM)已经普遍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时通信是一种透过网络进行实时通信的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实时地传递文字信息、档案、语音与视讯交流。通常以网站、计算机软件或行动应用程序的方式提供服务,例如脸书(Facebook)的聊天室,连我(Line)的信息通信功能等等。藉由实时通信的技术,多个用户间可以将信息以指定的方式传输,或是以广播的方式传输。
传统的实时通信中,用户仅能拥有单一账户。此单一账户的数据绑定了用户的真实数据。举例而言,脸书的聊天室必须要登入脸书的账户才能使用。当用户创立脸书的账户时,脸书的服务器会利用用户真实的手机号码,以简讯的方式发送验证码。用户必须要再透过真实的电子邮件,以输入验证码的方式启动账户。因此,当用户拥有脸书的账户时,所有真实的数据都会绑定于单一账户中。当用户与另一位用户结交朋友时,用户必须要传送具有身分数据的邀请信息给另一位用户,并等待另一位用户进行验证。当另一位用户收到邀请通知后,也只能用单一账户回复交友信息(例如接受或是拒绝)。因此,由于用户仅能以单一账户作为窗口而接收或响应交友信息。因此,对于用户的生活圈而言,容易受到打扰。并且,如前述,由于传统的实时通信绑定了用户的真实数据,因此用户在交友时,容易泄漏真实的个人资料给对方,导致用户数据被盗用的风险性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包括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及第二用户间执行好友配对,发出交友邀请信息,第一用户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及第一用户使用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平台身分与第二用户的平台身分交友。第一用户在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前是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包括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及第二用户间执行好友配对,发出交友邀请信息,第一用户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及第一用户使用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指定平台身分与第二用户的第二指定平台身分交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交友系统,执行第一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
图3是图1的交友系统,执行第二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
图4是图1的交友系统,执行第三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
图5是图1的交友系统,执行第五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
图6是图1的交友系统,执行第六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
图7是图1的交友系统,执行第九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交友系统
UE1及UE2 用户装置
MF1及MF2 界面
L 连结
S201至S208 步骤
S301至S310 步骤
S401至S407 步骤
S501至S512 步骤
S601至S609 步骤
S701至S706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系统100的示意图。交友系统100包括第一用户装置UE1以及第二用户装置UE2。在交友系统100中,第一用户装置UE1以及第二用户装置UE2可为任何具备通信能力的两装置。具有通信能力的装置可为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等。第一用户装置UE1以及第二用户装置UE2透过连结L传输数据。连结L可为任何有线或是无线形式的连结,例如行动通信网络连结、无线保真连结、蓝芽连结或传输线连结等等。第一用户装置UE1可包括界面MF1,第二用户装置UE2可包括界面MF2。界面MF1以及界面MF2可显示各种信息。例如,界面MF1可显示第一用户的身分信息、第一用户装置UE1收到交友邀请的通知信息、第一用户的电话簿信息、第一用户的联络人信息等等。界面MF1可为在第一用户装置UE1上的触控屏幕所显示的界面,因此第一用户可利用界面MF1执行各种不同的交友操作。类似地,界面MF2可显示第二用户的身分信息、第二用户装置UE2收到交友邀请的通知信息、第二用户的电话簿信息、第二用户的联络人信息等等。界面MF2可为在第二用户装置UE2上的触控屏幕所显示的界面,因此第二用户可利用界面MF2执行各种不同的交友操作。在交友系统100中,第一用户装置UE1以及第二用户装置UE2可利用应用程序执行两用户彼此交友的功能。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利用应用程序来引导两用户的交友过程,任何利用软件、硬件、甚至云端系统来引导两用户的交友过程皆属于本发明所揭露的范畴。然而,为了描述简化,交友系统100使用执行应用程序的方式来引导交友过程。在交友系统100中,第一用户可为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的定义为不具备应用程序所对应的账号的用户。第一用户也可为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的定义为具备应用程序所对应的单一账号的用户。第一用户也可为多重身分的用户。多重身分的用户的定义为具备应用程序所对应的多重账号的用户。同理,第二用户可为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或多重身分的用户。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及第二用户皆为多重身分的用户时,界面MF1可显示第一用户的五个身分,例如约翰1、约翰2、约翰3、约翰4及约翰5。界面MF2可显示第二用户的四个身分,例如乔治1、乔治2、乔治3及乔治4。为了保护用户的真实身分(例如用户的真实姓名以及个人资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两用户创立虚拟的平台身分。接着,交友系统100会引导两用户使用虚拟的平台身分进行交友,因此对于用户而言,真实的身分或是个人资料将不会被曝光。为了描述完整,本发明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会考虑第一用户及/或第二用户为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或多重身分的用户,其所有交友的组合模式。
如前述,第一用户可为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或多重身分的用户。第二用户也可为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或多重身分的用户。为了定义明确,在本发明中,第一用户不具平台身分,其代号为A1。第一用户具有单一平台身分,其代号为B1。第一用户具有多重身分,其代号为C1。第二用户不具平台身分,其代号为A2。第二用户具有单一平台身分,其代号为B2。第二用户具有多重身分,其代号为C2。换句话说,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所有交友的组合模式有九种可能。以下将详细描述这九种可能的交友模式。
第一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A1不具平台身分,且第二用户A2不具平台身分的交友模式。当第二用户A2是第一用户A1的电话簿上的联络人时,应用程序会根据第一用户A1的电话簿的好友名单,经检查后自动发出交友邀请。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根据电话簿的联络人进行交友邀请,任何根据公司企业内部的通讯簿、社交平台上的好友清单、粉丝团的好友推荐名单、个人资料的配对、大数据分析的朋友建议列表、地域性服务器(Location-basedServer)分析的相近网友等等方式发送交友邀请,皆属于本发明所揭露的范畴。为了描述简化,以下的实施例将根据电话簿进行说明。由于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A2不具平台身分,因此当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A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A2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A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A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A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A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A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A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A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A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A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并且,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A1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交友系统100也会引导第二用户A2创立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换句话说,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A1变为具有单一平台身分的第一用户B1或是具有多重身分的第一用户C1。交友系统100也会引导第二用户A2变为具有单一平台身分的第二用户B2或是具有多重身分的第二用户C2。此时,第一用户A1及/或第二用户A2可以确认交友,也可以选择拒绝交友。若是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A2确认交友,则第一用户A1可以根据前述交友系统100的指示,将其身分状态升级为第一用户B1或C1。第二用户A2可以根据前述交友系统100的指示,将其身分状态升级为第二用户B2或C2。因此,原第一用户A1将可用升级的第一用户B1或C1的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一个平台身分交友。同理,原第二用户A2将可用升级的第二用户B2或C2的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中的一个平台身分交友。因此,原第一用户A1以及原第二用户A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二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A1不具平台身分,且第二用户B2具有单一平台身分。类似地,当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B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B2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B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B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A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B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A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B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A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A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B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B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B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二用户B2是否要以匿名模式进行交友。若第二用户B2选择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二用户B2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换句话说,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后的第二用户B2,其身分状态就变成了第二用户C2。接着第二用户C2(原第二用户B2)可由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A1的交友邀请。反过来说,若第二用户B2选择非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第二用户B2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A1的交友邀请。在第一用户A1收到第二用户B2的响应后,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A1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换句话说,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A1变为具有单一平台身分的第一用户B1或是具有多重身分的第一用户C1。此时,第一用户A1可以确认交友,也可以选择拒绝交友。若是第一用户A1确认交友,则第一用户A1可以根据前述交友系统100的指示,将其身分状态升级为第一用户B1或C1。因此,原第一用户A1将可用升级的第一用户B1或C1的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一个平台身分交友。因此,原第一用户A1以及原第二用户B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三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A1不具平台身分,且第二用户C2具有多重身分。类似地,当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C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一用户A1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C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C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A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C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A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A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C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A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A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C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C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C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二用户C2要选择哪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A1的交友邀请。接着,第二用户C2可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A1的交友邀请。在第一用户A1收到第二用户C2的响应后,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A1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换句话说,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A1变为具有单一平台身分的第一用户B1或是具有多重身分的第一用户C1。此时,第一用户A1可以确认交友,也可以选择拒绝交友。若是第一用户A1确认交友,则第一用户A1可以根据前述交友系统100的指示,将其身分状态升级为第一用户B1或C1。因此,原第一用户A1将可用升级的第一用户B1或C1的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一个平台身分交友。因此,原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C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四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B1具有单一平台身分,且第二用户A2不具平台身分。第四种交友模式对应第二种交友模式,仅是将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脚色互换。为了描述完整,下文仍针对第四种交友模式进行详细说明。当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A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A2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A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A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B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A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B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A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B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B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A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A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A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二用户A2创立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换句话说,若第二用户A2确认交友,则第二用户A2可以根据前述交友系统100的指示,将其身分状态升级为第二用户B2或C2。接着,原第二用户A2将可用升级的第二用户B2或C2的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中的一个平台身分交友。在第一用户B1收到第二用户A2的响应后,第一用户B1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一用户B1选择确认交友,则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一用户B1是否要以匿名模式进行交友。若第一用户B1选择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B1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换句话说,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后的第一用户B1,其身分状态就变成了第一用户C1。接着第一用户C1(原第一用户B1)可由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一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A2的交友邀请。反过来说,若第一用户B1选择非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第一用户B1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A2的交友邀请。因此,原第一用户B1以及原第二用户A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五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B1具有单一平台身分,且第二用户B2具有单一平台身分。类似地,当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B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B2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B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B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B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B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B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B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B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B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B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B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B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二用户B2是否要以匿名模式进行交友。若第二用户B2选择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二用户B2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换句话说,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后的第二用户B2,其身分状态就变成了第二用户C2。接着第二用户C2(原第二用户B2)可由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B1的交友邀请。反过来说,若第二用户B2选择非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第二用户B2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B1的交友邀请。在第一用户B1收到第二用户B2的响应后,第一用户B1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一用户B1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一用户B1是否要以匿名模式进行交友。若第一用户B1选择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B1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换句话说,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后的第一用户B1,其身分状态就变成了第一用户C1。接着第一用户C1(原第一用户B1)可由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一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B2的交友邀请。反过来说,若第一用户B1选择非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第一用户B1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B2的交友邀请。因此,原第一用户B1以及原第二用户B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六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B1具有单一平台身分,且第二用户C2具有多重身分。类似地,当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C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一用户B1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C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C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B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C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B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B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C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B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B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C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C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C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二用户C2要选择哪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B1的交友邀请。接着,第二用户C2可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B1的交友邀请。在第一用户B1收到第二用户C2的响应后,第一用户B1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一用户B1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一用户B1是否要以匿名模式进行交友。若第一用户B1选择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B1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换句话说,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后的第一用户B1,其身分状态就变成了第一用户C1。接着第一用户C1(原第一用户B1)可由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一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C2的交友邀请。反过来说,若第一用户B1选择非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第一用户B1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C2的交友邀请。因此,原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C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七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C1具有多重身分,且第二用户A2不具平台身分。第七种交友模式对应第三种交友模式,仅是将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脚色互换。为了描述完整,下文仍针对第七种交友模式进行详细说明。当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A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二用户A2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A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A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C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A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C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A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C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C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A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A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A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二用户A2创立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换句话说,若第二用户A2确认交友,则第二用户A2可以根据前述交友系统100的指示,将其身分状态升级为第二用户B2或C2。接着,原第二用户A2将可用升级的第二用户B2或C2的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中的一个平台身分交友。在第一用户C1收到第二用户A2的响应后,第一用户C1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一用户C1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一用户C1要选择哪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A2的交友邀请。接着,第一用户C1可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一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A2的交友邀请。因此,第一用户C1以及原第二用户A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八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C1具有多重身分,且第二用户B2具有单一平台身分。第八种交友模式对应第六种交友模式,仅是将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脚色互换。为了描述完整,下文仍针对第八种交友模式进行详细说明。当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B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并引导第二用户B2创立平台身分。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B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B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C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B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C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B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C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C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B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B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B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二用户B2是否要以匿名模式进行交友。若第二用户B2选择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二用户B2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换句话说,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后的第二用户B2,其身分状态就变成了第二用户C2。接着第二用户C2(原第二用户B2)可由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C1的交友邀请。反过来说,若第二用户B2选择非匿名模式进行交友,则第二用户B2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C1的交友邀请。在第一用户C1收到第二用户B2的响应后,第一用户C1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一用户C1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一用户C1要选择哪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B2的交友邀请。接着,第一用户C1可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一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B2的交友邀请。因此,第一用户C1以及原第二用户B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第九种交友模式为第一用户C1具有多重身分,且第二用户C2具有多重身分。当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C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交友系统100会提示某人可以成为好友。举例而言,当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B2进入交友系统100时,第二用户C2会收到来自第一用户C1的交友邀请,若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不在第二用户C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只会显示出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以代表第一用户C1的身分。若第一用户C1的电话号码在第二用户C2的通讯簿上,则界面MF2会显示出第一用户C1的昵称(通讯簿上的名称或对应的绰号),以代表第一用户C1的身分,反过来说也是类似的特性。接着,交友系统100会通知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C2彼此即将交友的信息。此时,第二用户C2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二用户C2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二用户C2要选择哪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C1的交友邀请。接着,第二用户C2可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一用户C1的交友邀请。在第一用户C1收到第二用户C2的响应后,第一用户C1可以选择确认交友或是拒绝交友。若第一用户C1选择确认交友,交友系统100会进一步询问第一用户C1要选择哪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C2的交友邀请。接着,第一用户C1可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一指定平台身分响应第二用户C2的交友邀请。因此,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C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在上述的九种交友模式中,交友系统100会确认双方用户的交友意愿,只要单方的用户拒绝交友,交友程序即被终止。换句话说,双方用户成功缔结朋友关系的条件在于双方用户都同意对方的交友邀请。为了整合说明,上述的九种交友模式可以使用表A的矩阵型式列出,其中A1→A2表示第一用户A1邀请第二用户A2交友、A1→B2表示第一用户A1邀请第二用户B2交友、A1→C2表示第一用户A1邀请第二用户C2交友、B1→A2表示第一用户B1邀请第二用户A2交友、B1→B2表示第一用户B1邀请第二用户B2交友、B1→C2表示第一用户B1邀请第二用户C2交友、C1→A2表示第一用户C1邀请第二用户A2交友、C1→B2表示第一用户C1邀请第二用户B2交友、C1→C2表示第一用户C1邀请第二用户C2交友。表A可以表示为下:
Figure BDA0001166733580000121
表A
上述九种交友模式的方法可简略地包括搜寻方式以及邀请步骤的流程。如前述,搜寻方式可为根据公司企业内部的通讯簿、社交平台上的好友清单、粉丝团的好友推荐名单、个人资料的配对、大数据分析的朋友建议列表、地域性服务器(Location-basedServer)分析的相近网友等等方式自动进行好友配对,并自动发送交友邀请。而邀请步骤于上述的实施例中已经详述。然而,本发明的交友方法不限制于使用自动搜寻好友的机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使用手动搜寻好友的机制。举例而言,假设第二用户C2开启了”允许被搜寻的权限”,且第一用户B1利用手动的方式搜寻到了第二用户C2。此时,对于第一用户B1而言,获得的信息仅为”第二用户C2被搜寻到”。第一用户B1并无法获得任何有关于第二用户C2的个人信息。并且,若第一用户B1欲想与第二用户C2结交朋友,则第一用户B1可手动地发送交友邀请给第二用户C2,而继续前述第六种交友模式的交友方法。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交友方法,以下将针对上述九种交友模式的流程进行描述。然而,如前述(可参考表A),第二种交友模式对应于第四种交友模式。第三种交友模式对应于第七种交友模式。第六种交友模式对应于第八种交友模式。仅是将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脚色互换。因此,以下的流程图,将针对第一种交友模式、第二种交友模式、第三种交友模式、第五种交友模式、第六种交友模式以及第九种交友模式进行说明。而第四种交友模式、第七种交友模式及第八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将省略说明。应当明了的是,以下所述的流程步骤,其步骤顺序并不局限于本发明所揭露的范畴。举例而言,第一用户以及第二用户创立平台身分的顺序、第一用户以及第二用户响应交友邀请的顺序等等,任何合理的步骤变动皆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图2是交友系统100,执行第一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第一种交友模式包括步骤S201至S208,如下所示:
步骤S201: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A2间执行好友配对;
步骤S202:发出交友邀请信息;
步骤S203: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A2是否接受交友邀请?若否,执行步骤S204;若是,进入步骤S205;
步骤S204:中止交友。
步骤S205:第二用户A2创立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
步骤S206:第二用户(身分状态为B2或C2)使用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中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207:第一用户A1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
步骤S208:第一用户(身分状态为B1或C1)使用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第一种交友模式的详细过程已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若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A2彼此都接受对方的交友邀请,则交友系统100会根据步骤S205以及步骤S207,引导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A2创立平台身分。因此,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A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图3是交友系统100,执行第二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第二种交友模式包括步骤S301至S310,如下所示:
步骤S301: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B2间执行好友配对;
步骤S302:发出交友邀请信息;
步骤S303: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B2是否接受交友邀请?若否,执行步骤S304;若是,进入步骤S305;
步骤S304:中止交友。
步骤S305:第二用户B2是否使用匿名模式响应交友邀请?若是,进入步骤S306;若否,进入步骤S308;
步骤S306:第二用户B2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
步骤S307:第二用户(身分状态为C2)使用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中的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并进入步骤S309;
步骤S308:第二用户B2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309:第一用户A1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
步骤S310:第一用户(身分状态为B1或C1)使用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第二种交友模式的详细过程已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若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B2彼此都接受对方的交友邀请,则交友系统100会根据步骤S306至步骤S310,引导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B2创立平台身分。然而,第二用户B2也可以选择使用非隐匿模式,利用当下唯一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因此,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B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图4是交友系统100,执行第三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第三种交友模式包括步骤S401至步骤S407,如下所示:
步骤S401: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C2间执行好友配对;
步骤S402:发出交友邀请信息;
步骤S403: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C2是否接受交友邀请?若否,进入步骤S404;若是,进入步骤S405;
步骤S404:中止交友。
步骤S405:第二用户C2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406:第一用户A1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
步骤S407:第一用户(身分状态为B1或C1)使用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第三种交友模式的详细过程已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若第一用户A1及第二用户C2彼此都接受对方的交友邀请,则交友系统100会根据步骤S406,引导第一用户A1创立平台身分。由于第二用户C2本为多重身分的用户,在第二用户C2可以自由选择适合的指定身分响应交友邀请的条件下,第一用户A1以及第二用户C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图5是交友系统100,执行第五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第五种交友模式包括步骤S501至步骤S512,如下所示:
步骤S501: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B1及第二用户B2间执行好友配对;
步骤S502:发出交友邀请信息;
步骤S503:第一用户B1及第二用户B2是否接受交友邀请?若否,进入步骤S504;若是,进入步骤S505;
步骤S504:中止交友。
步骤S505:第二用户B2是否使用匿名模式响应交友邀请?若是,进入步骤S506;若否,进入步骤S508;
步骤S506:第二用户B2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
步骤S507:第二用户(身分状态为C2)使用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中的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并进入步骤S509;
步骤S508:第二用户B2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509:第一用户B1是否使用匿名模式响应交友邀请?若是,进入步骤S510;若否,进入步骤S512;
步骤S510:第一用户B1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
步骤S511:第一用户(身分状态为C1)使用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中的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512:第一用户B1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第五种交友模式的详细过程已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若第一用户B1及第二用户B2彼此都接受对方的交友邀请,则交友系统100会根据步骤S506至步骤S510,引导第一用户B1及第二用户B2创立平台身分。然而,第一用户B1及/或第二用户B2也可以选择使用非隐匿模式,利用当下唯一的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因此,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B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图6是交友系统100,执行第六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第六种交友模式包括步骤S601至步骤S609,如下所示:
步骤S601: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B1及第二用户C2间执行好友配对;
步骤S602:发出交友邀请信息;
步骤S603:第一用户B1及第二用户C2是否接受交友邀请?若否,进入步骤S604;若是,进入步骤S605;
步骤S604:中止交友。
步骤S605:第二用户C2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606:第一用户B1是否使用匿名模式响应交友邀请?若是,进入步骤S607;若否,进入步骤S609;
步骤S607:第一用户B1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
步骤S608:第一用户(身分状态为C1)使用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中的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609:第一用户B1使用当下唯一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第六种交友模式的详细过程已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若第一用户B1及第二用户C2彼此都接受对方的交友邀请,则交友系统100会根据步骤S606至步骤S607,引导第一用户B1创立平台身分。然而,第一用户B1也可以选择使用非隐匿模式,利用当下唯一的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由于第二用户C2本为多重身分的用户,在第二用户C2可以自由选择适合的身分响应交友邀请的条件下,第一用户B1以及第二用户B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图7是交友系统100,执行第九种交友模式的流程图。第九种交友模式包括步骤S701至步骤S706,如下所示:
步骤S701: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C1及第二用户C2间执行好友配对;
步骤S702:发出交友邀请信息;
步骤S703:第一用户C1及第二用户C2是否接受交友邀请?若否,进入步骤S704;若是,进入步骤S705;
步骤S704:中止交友。
步骤S705:第二用户C2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步骤S706:第一用户C1由多重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响应交友邀请。
第九种交友模式的详细过程已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若第一用户C1及第二用户C2彼此都接受对方的交友邀请,则交友系统100会引导第一用户C1及第二用户C2由各自的多重身分中,选择出适合的指定身分进行交友。因此,第一用户C1以及第二用户C2的真实身分将可以被保护。
应当了解的是,上述多种交友方法的流程中,只有第一用户以及第二用户都接受对方的交友邀请时才能结交朋友。然而,本发明的交友方法在任何时间点都可以拒绝交友。举例而言,若第一用户及/或第二用户在创立至少一个平台身分前选择了拒绝交友,则交友程序即被中止。
综上所述,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具有保护用户真实身分的匿名交友方法。交友系统在执行交友程序时,会引导第一用户及/或第二用户创立平台身分。由于第一用户及/或第二用户创立的平台身分可为例用虚假的姓名、非真实的数据或是昵称来创造身分。因此,对于第一用户及/或第二用户而言,真实的个人资料或是姓名不会被公开,故本发明的交友方法具有保护用户真实身分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及第二用户间执行好友配对;
所述第一用户发出交友邀请信息至所述第二用户;
根据所述交友邀请信息,所述第二用户由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平台身分发送同意响应信息至所述第一用户;
在所述第一用户接收到所述同意响应信息后,所述第一用户创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及
所述第一用户使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平台身分与所述第二用户交友;
其中所述第一用户在创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平台身分前是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且所述第一平台身分及所述第二平台身分对于所述第一用户及所述第二用户是两非真实的身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二用户创立所述第二平台身分,其中所述第二用户的所述平台身分是所述第二平台身分,且所述第二用户在创立所述第二平台身分前是不具平台身分的用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二用户使用匿名模式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其中所述第二用户的所述平台身分是所述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中的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且所述第二用户在创立所述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前是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二用户是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且所述第二用户的所述平台身分是所述单一平台身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二用户是多重身分的用户,且所述第二用户的所述平台身分是由所述多重身分中选择出的所述平台身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不在所述第二用户的通讯簿上时,所述交友邀请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电话号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在所述第二用户的通讯簿上时,所述交友邀请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在通讯簿内对应的绰号。
8.一种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电话簿,在第一用户及第二用户间执行好友配对;
所述第一用户发出交友邀请信息至所述第二用户;
根据所述交友邀请信息,所述第二用户由至少一个第二平台身分中选择一个第二指定平台身分发送同意响应信息至所述第一用户;
在所述第一用户接收到所述同意响应信息后,所述第一用户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及
所述第一用户使用所述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一平台身分中的第一指定平台身分与所述第二用户的所述第二指定平台身分交友;
其中所述第一指定平台身分及所述第二指定平台身分对于所述第一用户及所述第二用户是两非真实的身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二用户使用匿名模式创立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其中所述第二用户在创立所述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前是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所述第二指定平台身分是所述至少一个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中的额外的第二平台身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是单一平台身分的用户,且所述第二用户的所述第二指定平台身分是所述单一平台身分。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是多重身分的用户,且所述第二用户的所述第二指定平台身分是由所述多重身分中选择出的所述第二指定平台身分。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不在所述第二用户的通讯簿上时,所述交友邀请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电话号码。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在所述第二用户的通讯簿上时,所述交友邀请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在通讯簿内对应的绰号。
CN201611080110.9A 2016-11-14 2016-11-30 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 Active CN1080760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7039 2016-11-14
TW105137039A TWI647647B (zh) 2016-11-14 2016-11-14 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6035A CN108076035A (zh) 2018-05-25
CN108076035B true CN108076035B (zh) 2020-12-25

Family

ID=62108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80110.9A Active CN108076035B (zh) 2016-11-14 2016-11-30 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3579B2 (zh)
CN (1) CN108076035B (zh)
TW (1) TWI6476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8851A (zh) * 2019-05-07 2019-08-16 甄十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的交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85012B2 (en) * 2009-05-07 2014-11-11 Match.Com,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nonymity in a video/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ession over a network
CN104394169A (zh) * 2014-12-11 2015-03-04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双方采用匿名方式发送私信方法及服务器
CN104639556A (zh) * 2015-02-16 2015-05-20 北京晶乐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群聊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04734941A (zh) * 2014-12-05 2015-06-24 北京晶乐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实名/匿名切换的即时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05681154A (zh) * 2014-11-17 2016-06-15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即时通信软件中发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27360A (zh) * 2015-03-27 2016-10-12 邓民立 使用即时消息服务以建立可匿名的信道的系统与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6799B2 (en) * 2002-06-14 2007-06-26 Cingular Wireless Ii, Llc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location-based services within a wireless network
DE602005022635D1 (de) * 2005-08-19 2010-09-09 Telecom Italia Spa Verwaltung einer anonymen kommunikation zwischen benutzern auf der basis von kennungen drahtloser verbindungen mit kurzer reichweite
US20070106627A1 (en) * 2005-10-05 2007-05-10 Mohit Srivastava Social discovery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0583839C (zh) * 2006-04-20 2010-0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单帐号多身份即时消息通信和存在业务的方法及系统
US20090125521A1 (en) * 2007-11-08 2009-05-14 William Pet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presentation of multiple-identities of a user in a social networking environment
WO2009085194A2 (en) * 2007-12-19 2009-07-09 Vmac, Llc Instant messaging market interface
CN102510551B (zh) * 2011-09-30 2015-06-03 奇智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讯工具中好友自动推荐的方法及装置
CN102594721B (zh) * 2011-12-09 2013-09-1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匿名交友方法、系统和网络服务器
CN102594733B (zh) * 2012-02-24 2014-01-0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匿名交友的实现方法、系统和装置
US20130282810A1 (en) * 2012-04-24 2013-10-24 Samuel Lessin Evaluating claims in a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US20130282812A1 (en) * 2012-04-24 2013-10-24 Samuel Lessin Adaptive audiences for claims in a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CN102843421B (zh) * 2012-07-12 2015-09-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社交网络应用中用户关系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US8972605B2 (en) * 2012-11-07 2015-03-03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ecure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service
KR20140113813A (ko) * 2013-03-14 2014-09-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에서 액세스 포인트를 이용한 근접 친구를 찾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150067055A1 (en) * 2013-07-24 2015-03-05 Mandeep Khera Method and system of an anonymous online social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85012B2 (en) * 2009-05-07 2014-11-11 Match.Com,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nonymity in a video/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ession over a network
CN105681154A (zh) * 2014-11-17 2016-06-15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即时通信软件中发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34941A (zh) * 2014-12-05 2015-06-24 北京晶乐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实名/匿名切换的即时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04394169A (zh) * 2014-12-11 2015-03-04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双方采用匿名方式发送私信方法及服务器
CN104639556A (zh) * 2015-02-16 2015-05-20 北京晶乐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群聊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06027360A (zh) * 2015-03-27 2016-10-12 邓民立 使用即时消息服务以建立可匿名的信道的系统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8330A (zh) 2018-05-16
TWI647647B (zh) 2019-01-11
CN108076035A (zh) 2018-05-25
US10003579B2 (en) 2018-06-19
US20180139185A1 (en)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5497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human network management service in mobile terminal
JP6312795B2 (ja) 社交の通信システム
US9264104B2 (en) Sharing of information common to two mobile device users over a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link
US939203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user relationship in 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
WO2015123599A1 (en) Enhancing reachability in internet protocol communications
KR101064735B1 (ko) 수신인 불특정 메시지 교환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US1173654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ximity-based contact transfer
EP2950263A1 (en) Method for managing privacy and security in a social network, by checking shared data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users
US20130227018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dentification in a Social Network Using a Mobile Telephone Number
JP2016516314A (ja) 電話番号連動基盤の電子名刺伝送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CN106411703B (zh) 一种信息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8076035B (zh) 具有匿名功能的交友方法
WO202022768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ximity-based contact transfer
US20190260705A1 (en)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overing computerized connections between persons and generating computerized introductions
KR20150067700A (ko) 다수의 메신저를 통합한 통합 메신저
KR101989174B1 (ko) 개인데이터 공유 장치 및 방법
KR100462191B1 (ko) 휴대전화 정보교환 시스템을 이용한 메신저 서비스 방법
KR101243854B1 (ko) 인맥 관계를 이용한 미팅 서비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456674B1 (ko) 스마트폰 사용자의 구인구직 정보를 폰 주소록에 저장된 인맥에게 제공하는 방법
US2015028881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nding communication requests to registered users via cellular network
KR20120009777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 저장된 전화번호를 이용한 소셜 네트워크 서비스 방법 및 이러한 방법을 제공하는 장치
KR102088464B1 (ko) 홈페이지와 연동하는 대화 서비스 방법
KR20160117884A (ko) 지인의 결혼식을 통한 만남 주선 스마트폰 어플리케이션 및 그 방법
CN117957827A (zh) 在通信平台中建立新连接
KR20150037797A (ko) 스마트 단말 간의 연락처 기반 실시간 연락처 관리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