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306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73061B
CN108073061B CN201710718806.8A CN201710718806A CN108073061B CN 108073061 B CN108073061 B CN 108073061B CN 201710718806 A CN201710718806 A CN 201710718806A CN 108073061 B CN108073061 B CN 1080730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image forming
temperature
forming apparatus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188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73061A (zh
Inventor
高桥一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073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3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73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3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部、加热部、风扇、引导件、控制部。图像形成装置将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加热部配置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加热部至少以第一温度和低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这两个温度驱动。风扇产生风。引导件将从所述风扇产生的所述风引导至所述加热部。在控制所述加热部而以所述第一温度驱动的所述加热部以所述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所述风扇和所述引导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多功能复合机(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以下称为“MFP”。)以及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装置。定影装置具备热辊及带。带架设于多个辊。定影装置在热辊和带之间形成压印部。定影装置通过热辊的热量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将定影装置控制为定影模式和消色模式。通过定影模式,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通过消色模式,将调色剂图像从记录介质消色。在消色模式中,使热辊的温度比定影模式时高。例如,在从定影模式切换至消色模式时,加热热辊。另一方面,在从消色模式切换至定影模式时,使热辊空转而自然冷却。但是,由于仅通过热辊空转的话,冷却时间变长,因此,有可能出现用户无法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将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加热部,配置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并且至少以第一温度和低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这两个温度驱动;风扇,产生风;引导件,将从所述风扇产生的所述风引导至所述加热部;以及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加热部而使以所述第一温度驱动的所述加热部以所述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风扇和所述引导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外观图。
图2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3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6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7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加热部、风扇、引导件、控制部。图像形成部将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加热部配置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加热部至少以第一温度和低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这两个温度驱动。风扇产生风。引导件将从所述风扇产生的所述风引导至所述加热部。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加热部而使得以所述第一温度驱动的所述加热部以所述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风扇和所述引导件。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此外,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构成付与相同的符号。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例的外观图。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为复合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形成在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上的图像,生成数字数据(图像文件)。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数字数据,使用调色剂将图像形成在片材上。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显示部110、图像读取部120、图像形成部130以及片材托盘140。
显示部110作为输出接口工作进行文字、图像的显示。显示部110也作为输入接口工作,从用户接收指示。例如,显示部110为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
例如,图像读取部120为彩色扫描仪。彩色扫描仪中有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Image Sensor,CIS)、电荷耦合装置(Charge Coupled Devices,CCD)等。图像读取部120使用传感器读取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生成数字数据。
图像形成部130使用调色剂将图像形成在片材上。图像形成部130基于由图像读取部12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设备接收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例如,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为被称为硬拷贝、打印输出等的输出图像。
片材托盘140将用于图像输出的片材向图像形成部130供给。
图2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构成的一例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为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为五连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调色剂的示例,有消色调色剂、非消色调色剂(通常的调色剂)、装饰性调色剂等。消色调色剂具有由于外界刺激而消色的特性。“消色”是指,通过与纸张的底色不同的颜色(不仅包含有彩也包含白色以及黑色等无彩)形成的图像在视觉上不可见。例如,外界刺激为温度、特定波长的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消色调色剂当达到特定的消色温度以上时消色。消色调色剂在消色后当达到特定的复原温度以下时显色。
消色调色剂只要具有上述特性,可以使用任意调色剂。例如,消色调色剂的色剂可以为无色染料。消色调色剂可以适当组合显色剂、消色剂、变色温度调节剂等。
并且,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低于非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在此,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是指,后述的消色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非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是指,后述的黑白调色剂模式时或者彩色调色剂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
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低于消色调色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在此,消色调色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是指,后述的消色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扫描部2、图像处理部3、曝光部4、中间转印体10、清洁刮片11、成影部12~16、一次转印辊17-1~17-5、供纸部20、二次转印部30、定影装置32以及排纸部33。以下,当不区分是哪个一次转印辊时,仅简单表述为一次转印辊17。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由于将片材从供纸部20向排纸部33输送,因此,将供纸部20侧作为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将排纸部33侧作为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转印中有第一转印工序和第二转印工序。在第一转印工序中,一次转印辊17将各成影部的感光鼓上的调色剂所形成的图像转印于中间转印体10。在第二转印工序中,二次转印部30通过层叠于中间转印体10上的各色调色剂,将图像转印于片材。
扫描部2读取形成在作为扫描对象的片材上的图像。例如,扫描部2读取片材上的图像,生成红(R)、绿(G)、蓝(B)的三原色图像数据。扫描部2将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出至图像处理部3。
图像处理部3将图像数据转换为各色的颜色信号。例如,图像处理部3将图像数据转换为黄(Y)、品红(M)、青(C)、黑(K)的四色图像数据(颜色信号)。图像处理部3基于各色的颜色信号控制曝光部4。
曝光部4将光照射(曝光)至成影部的感光鼓。曝光部4具备激光、LED等曝光光源。
中间转印体10为环状的带。中间转印体10向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调色剂的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体10的表面。
清洁刮片11除去附着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调色剂。例如,清洁刮片11为板状的部件。例如,清洁刮片11为聚氨酯树脂等的树脂制。
成影部12~16使用各色(在图2的示例中为五色)的调色剂形成图像。成影部12~16沿着中间转印体10依次设置。
一次转印辊17(17-1~17-5)在将由各成影部12~16形成的调色剂的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时使用。
供纸部20输送片材。
二次转印部30为二次转印体的具体例之一。二次转印部30具备二次转印辊30a及二次转印对置辊30b。二次转印部30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调色剂所形成的图像转印至片材。
定影装置32通过加热及加压,使被转印至片材上的调色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于片材。通过定影装置32而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从排纸部33排出至装置外部。
接着,对于成影部12~16进行说明。成影部12~15分别收容对应于彩色印刷用四色的各色的调色剂。彩色印刷用的四色为黄(Y)、品红(M)、青(C)及黑(K)的颜色。彩色印刷用四色的调色剂为非消色的调色剂。成影部16收容消色调色剂。成影部12~15和成影部16虽然所收容的调色剂不同,但构成相同。因此,代表成影部12~16,对于成影部12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其他成影部13~16的说明。
成影部12具备显影器12a、感光鼓12b、带电器12c以及清洁刮片12d。
显影器12a收容显影剂。显影剂中包含调色剂。显影器12a使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12b。
感光鼓12b为载像体(载像单元)的具体例之一。感光鼓12b在外周面上具有感光体(感光区域)。例如,感光体为有机光导体(OPC)。
带电器12c使感光鼓12b的表面均匀带电。
清洁刮片12d除去附着在感光鼓12b上的调色剂。
接着,对于成影部12的动作的概略进行说明。
感光鼓12b通过带电器12c以预定的电位带电。接着,从曝光部4向感光鼓12b照射光。从而,在感光鼓12b中,被照射光的区域的电位发生变化。由于该变化,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感光鼓12b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影通过显影器12a的显影剂显影。即,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形成通过调色剂显影的图像(以下称为“显影图像”)。
形成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的显影图像通过与感光鼓12b对置的一次转印辊17-1,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0上(第一转印工序)。
接着,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第一转印工序进行说明。首先,与感光鼓12b对置的一次转印辊17-1将感光鼓12b上的显影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接着,与感光鼓13b对置的一次转印辊17-2将感光鼓13b上的显影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这种处理在感光鼓14b、15b、16b中也进行。此时,各感光鼓12b~16b上的显影图像以相互重合的方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10。因此,在通过成影部16后的中间转印体10上,重叠转印有各色的调色剂所形成的显影图像。
不过,在进行仅使用非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成影部12~15工作。通过这种工作,仅使用非消色调色剂的显影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体10。并且,在进行仅使用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成影部16工作。通过这种工作,仅使用消色调色剂的显影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体10。
接着,对于第二转印工序进行说明。向二次转印对置辊30b施加电压(偏压)。因此,在二次转印对置辊30b及二次转印辊30a之间产生电场。通过该电场,二次转印部30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显影图像转印至片材。
图3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图。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定影装置32、风扇60、引导单元70、温度传感器80及控制部101(参照图6)。此外,符号90、91、92、93表示形成片材的输送路径的输送路径形成部。符号94、95、96表示输送片材的输送辊。
以下,对于定影装置32进行详述。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32具备加热辊40(加热部)以及加压单元50。
首先,对于作为加热单元的加热辊40进行说明。
加热辊40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图像形成部130的下游侧。加热辊40以后述的两个目标温度驱动。加热辊40为环状的定影部件。加热辊40具有弯曲的外周面。也就是说,加热辊40呈圆筒状。加热辊40具有金属制的辊。例如,加热辊40在铝制的辊的外周面具有氟树脂等的树脂层。加热辊40能够以第一轴40a为中心旋转。在此,第一轴40a表示加热辊40的中心轴线(旋转轴线)。
此外,定影装置32还具备加热加热辊40的热源(未图示)。例如,热源可以为热头等电阻发热体、陶瓷加热器、卤素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等。热源的位置既可以配置于加热辊40的内部,也可以配置于外部。
接着,对于加压单元50进行说明。
加压单元50具备多个辊51、52、带53(旋转体)以及加压垫54(加压部件)。
多个辊51、52配置于带5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辊51、52由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构成。此外,多个辊51、52既可以为相同的辊,也可以为不同的辊。
多个辊51、52分别能够以平行于第一轴40a的多个旋转轴51a、52a为中心旋转。多个辊51、52配置于有利于形成压印部41的位置。
第一辊51相比第二辊52配置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第一辊51呈圆柱状。例如,第一辊51为铁等金属制的辊。第一辊51能够以平行于第一轴40a的第一旋转轴51a为中心旋转。在此,第一旋转轴51a是指第一辊51的中心轴线。
第二辊52相比第一辊51配置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第二辊52呈圆柱状。例如,第二辊52为铁等金属制的辊。第二辊52能够以平行于第一轴40a的第二旋转轴52a为中心旋转。在此,第二旋转轴52a是指第二辊52的中心轴线。
带53与加热辊40对置。带53架设于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带53呈环状。
带53具备基层53a和脱模层(未图示)。例如,基层53a由聚酰亚胺树脂(PI)形成。例如,脱模层由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PFA)等氟树脂形成。此外,带53的层构造没有限定。带53中包含薄膜状部件。
加压垫54呈长方体状。例如,加压垫54由耐热性的聚苯硫醚树脂(PPS)、液晶聚合物(LCP)、酚醛树脂(PF)等树脂材料形成。加压垫54配置于隔着带53与加热辊40对置的位置。加压垫54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被向加热辊40施力。加压垫54抵接于带53的内周面,将带53按压于加热辊40而形成压印部41。也就是说,加压垫54通过向加热辊40侧按压带53的内周面,在带53和加热辊40之间形成压印部41。
以下,对于加热辊40等的旋转方向进行说明。
加热辊40通过电机(省略图示)向箭头R1方向旋转。也就是说,加热辊40相对于加压单元50独立,向箭头R1方向旋转。
带53从动于加热辊40而向箭头R2方向旋转。即,带53通过抵接于向箭头R1方向旋转的加热辊40的外周面而从动地旋转。
第一辊51从动于带53而向箭头R3方向旋转。第二辊52从动于带53而向箭头R4方向旋转。即,第一辊51及第二辊52通过抵接于向箭头R2方向旋转的带53的内周面而从动地旋转。
接着,对于风扇60进行说明。
风扇60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风扇60产生风。风扇60通过风冷却定影装置32。风扇60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32的下游侧。风扇60设置于输送路径形成部90。风扇60从未图示的空气取入口取入外气而向定影装置32送风。例如,风扇60为螺旋桨式风扇(轴流风扇)。此外,风扇60也可以为多叶片式风扇以及涡轮风扇等离心风扇。
接着,对于引导单元70进行说明。
引导单元70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32的下游侧。引导单元70将风扇60产生的风向加热辊40引导。并且,引导单元70切换片材的输送路径。平行于第一轴40a的支承轴91a设置于输送路径形成部91。引导单元70能够围绕支承轴91a转动。具体而言,引导单元70通过以支承轴91a为中心向箭头Q1的方向转动,将片材的输送路径切换为箭头V1的方向。另一方面,引导单元70通过以支承轴91a为中心向箭头Q2(参照图5)的方向转动,将片材的输送路径切换为箭头V2(参照图5)的方向。
图4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70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引导单元70具备引导件71、切换部件72、卡止部件73以及连结部件74。例如,引导单元70由树脂材料形成。引导件71、切换部件72、卡止部件73以及连结部件74通过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
引导件71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32的下游侧。引导件71将风扇60产生的风向加热辊40引导。引导件71与切换部件72一体地形成。
切换部件72切换片材的输送路径。切换部件72具备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15个)切换板72a。多个切换板72a在与输送路径交叉的第一方向X1上隔开间隔配置。就相邻的两个切换板72a的间隔而言,第一方向X1上中央的间隔大于两侧的间隔。从第一方向X1观察,切换板72a具有朝向定影装置32呈凸状的V字形(参照图3)。多个切换板72a具有实质上彼此相同的外形。
引导件71与多个切换板72a连接。引导件71以架设相邻的两个切换板72a之间的方式在第一方向X1上具有长度。引导件71具备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引导板71a、71b、71c(第一引导板71a、第二引导板71b以及第三引导板71c)。多个引导板71a、71b、71c在与第一方向X1交叉的第二方向X2上隔开间隔配置。引导板71a、71b、71c呈在第一方向X1上具有长度的同时、在第二方向X2上具有厚度的长方形板状。多个引导板71a、71b、71c具有实质上彼此相同的外形。
卡止部件73在第一方向X1上配置于引导单元70的两端。卡止部件73具备能够转动地卡止于支承轴91a的卡止片73a。
连结部件74将在第一方向X1上配置于切换部件72的两端的切换板72a和卡止部件73连结。连结部件74呈在第二方向X2上具有厚度的长方形板状。连结部件74的厚度比引导板71a、71b、71c的厚度厚。
图5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70的工作说明图。
引导单元7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能够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此,第一位置为将风扇60产生的风引导至定影装置32的压印部41的位置(参照图3)。在图3的第一位置上,风通过多个引导板71a、71b、71c朝向压印部41沿箭头W1、W2、W3的方向流动。在此,箭头W1表示在第一引导板71a和第二引导板71b之间通过的风的流向。箭头W2表示在第二引导板71b和第三引导板71c之间通过的风的流向。箭头W3表示在第三引导板71c和支承轴91a之间通过的风的流向。
第二位置为将风扇60产生的风引导至与定影装置32的压印部41不同的部分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位置为将风向温度传感器80侧引导的位置(参照图5)。在图5的第二位置上,风通过多个引导板71a、71b、71c朝向温度传感器80侧沿箭头W1、W2、W3的方向流动。
在图3的状态下,引导单元70通过以支承轴91a为中心向箭头Q1的方向转动,与输送路径形成部93重合。在此,设定连结支承轴91a的中心和压印部41的下游端的虚拟直线L1。在图3的状态下,多个引导板71a、71b、71c沿虚拟直线L1设置。从而,风被多个引导板71a、71b、71c朝向压印部41引导。
在图5的状态下,引导单元70通过以支承轴91a为中心向箭头Q2的方向转动,与输送路径形成部92及输送辊94重合。在此,设定连结支承轴91a的中心和输送路径形成部92的斜面的虚拟直线L2。换言之,虚拟直线L2为输送路径形成部92的斜面的法线,其为通过支承轴91a的中心的虚拟线。在图5的状态下,多个引导板71a、71b、71c沿虚拟直线L2设置。虚拟直线L2朝向加热辊40的与压印部41相反一侧(即,温度传感器80侧)延伸。从而,风被多个引导板71a、71b、71c朝向温度传感器80侧引导。
接着,对于温度传感器8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80配置于定影装置32附近。温度传感器80检测定影装置32的温度。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80与加热辊40对置。例如,温度传感器80为放射温度计等非接触温度计。温度传感器80检测加热辊40的温度。温度传感器80的检测结果(加热辊温度)作为加热辊温度的温度信号向风量控制部101c(参照图6)输出。
接着,对于由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种类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以如下所示的三个模式执行印刷。
·黑白调色剂模式:以非消色的单黑色的调色剂形成图像。
·彩色调色剂模式:以非消色的黑白调色剂及彩色调色剂形成图像。
·消色调色剂模式:仅通过消色调色剂形成图像。
关于通过哪个模式进行图像形成,用户通过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示部110能够进行选择。
在黑白调色剂模式中,通过使用黑色(K)的非消色调色剂的成影部工作而形成图像。黑白调色剂模式为用户希望印刷一般的黑白图像时选择的模式。例如,在重要的资料等而纸不再利用并想保管等的情况下使用。
在彩色调色剂模式中,通过使用黄(Y)、品红(M)、青(C)以及黑(K)的各个非消色调色剂的四个成影部工作而形成图像。彩色调色剂模式为用户希望打印彩色图像时选择的模式。
在消色调色剂模式中,通过仅使用消色调色剂的成影部工作而形成图像。消色调色剂模式为再利用形成有图像的纸的情况下选择的模式。
将定影装置32控制为定影模式和消色模式。通过定影模式,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通过消色模式,将调色剂图像从片材消色。在消色模式中,使热辊40的温度比定影模式时高。即,后述的控制部101以至少两个以上的目标温度使定影装置32工作。具体而言,在后述的存储器104中存储定影装置32的两个目标温度。控制部101根据选择的模式从存储器104中调出目标温度,使定影装置32工作。两个目标温度为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在此,第一温度为消色模式时的温度。第二温度为定影模式时的温度。即,第二温度为低于第一温度的温度。
如图1所示,显示部110具备将定影装置32从消色模式切换至定影模式时使引导单元70工作的按钮150(操作部)。
接着,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
图6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6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部以能够通过系统总线100进行数据通信的方式连接。
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部的动作。控制部101通过执行程序而执行各种处理。控制部101从显示部110取得用户输入的指示。控制部101基于取得的指示执行控制处理。
网络接口102与其他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网络接口102作为输入接口工作,接收从其他装置发送来的数据。并且,网络接口102也作为输出接口工作,向其他装置发送数据。
存储装置103存储各种数据。例如,存储装置103为硬盘或者SSD(Solid StateDrive,固态硬盘)。例如,各种数据为数字数据、设定画面的画面数据、设定信息、任务以及工作日志等。数字数据为图像读取部120生成的数据。设定画面为用于进行引导单元70的工作设定的画面。设定信息为关于引导单元70的工作设定的信息。
存储器104临时存储各功能部所使用的数据。例如,存储器104为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04临时存储数字数据、任务以及工作日志等。
接着,对于将定影装置32从消色模式切换至定影模式时的引导单元70的工作进行说明。
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第一温度驱动的加热辊40以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01控制风扇60和引导单元70。通常,风扇60和引导单元70停止。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第一温度驱动的加热辊40以第二温度驱动的定时,控制部101驱动风扇60和引导单元70。
控制部101具备进行使引导单元7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摆动的控制的摆动控制部101a。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第一温度驱动的加热辊40以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摆动控制部101a进行使引导单元70摆动的控制。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消色模式驱动的加热辊40以定影模式驱动的情况下,摆动控制部101a进行使引导单元70摆动的控制。即,在将定影装置32从消色模式切换至定影模式时,摆动控制部101a进行使引导单元70摆动的控制。从而,来自风扇60的风被引导单元70的多个引导板71a、71b、71c朝向压印部41和温度传感器80侧交替引导。例如,在将定影装置32从消色模式切换至定影模式时,用户通过选择定影模式而按下按钮15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使引导单元70摆动。也就是说,将引导单元70交替切换至图3的状态和图5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定影装置32为消色模式的情况下,摆动控制部101a不使引导单元70摆动。
接着,对于对应于温度传感器80的检测结果的引导单元70的工作进行说明。
控制部101还具备对比部101b及风量控制部101c。
对比部101b对比温度传感器80的检测结果和预先设定的阈值。例如,阈值被设定为消色模式时的温度以下且定影模式时的温度以上。也就是说,阈值被设定为第一温度以下且第二温度以上。
风量控制部101c基于对比部101b的对比结果,当定影装置32的温度高于所述阈值时,以使得引导至加热辊40的风量变多的方式控制风扇60。即,当加热辊温度高于阈值时,风量控制部101c以使得引导至加热辊40的风量变多的方式增大风扇60的输出。
此外,当定影装置32为消色模式时,风量控制部101c可以以使得引导至加热辊40的风量变少的方式减小风扇60的输出。例如,当定影装置32为消色模式时,风量控制部101c可以关闭风扇60。
不过,在从消色模式切换至定影模式时,也可考虑使加热辊40空转而自然冷却。但是,由于仅是加热辊40空转的话,冷却时间变长,因此,有可能出现用户无法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时间。
根据实施方式,具备图像形成部130、加热辊40、风扇60、引导件71、控制部101。图像形成部130将图像形成于片材。加热辊40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图像形成部130的下游侧。加热辊40至少以第一温度和低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这两个温度驱动。风扇60产生风。引导件71将风扇60产生的风向加热辊40引导。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第一温度驱动的加热辊40以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01控制风扇60和引导件71。通过以上的构成,发挥以下的效果。在以第二温度驱动加热辊40时,通过风扇60的风,能够冷却加热辊40。因此,与仅通过加热辊40的空转而自然冷却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定影装置32的冷却时间。从而,能够抑制用户无法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时间的产生。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引导件71将风更可靠地朝向加热辊40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缩短定影装置32的冷却时间。
由于引导单元70能够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因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将引导单元70保持于固定位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避免定影装置32被局部冷却的情况。例如,在第一位置,能够将风朝向压印部41引导,能够冷却压印部41附近。另一方面,在第二位置,能够使风从温度传感器80侧迂回,能够冷却定影装置32的外周部。从而,能够均等地冷却定影装置32整体。
引导件71通过与切换部件72一体地形成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将引导件71与切换部件72分别独立设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装置构成。并且,由于能够充分地确保切换部件72的周边空间(风的导风空间),能够更为有效地将风朝向加热辊40引导。
控制部101通过进行使引导单元7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摆动的控制,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将引导单元70仅保持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的某一方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避免定影装置32被局部冷却的情况。例如,能够交替地反复压印部41附近的冷却和加热辊40的外周部的冷却。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均匀冷却定影装置32整体。
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第一温度驱动的加热辊40以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01通过进行使引导单元70摆动的控制,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使引导单元70在适当的定时自动摆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定影装置32。
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消色模式驱动的加热辊40以定影模式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01通过进行使引导单元70摆动的控制,发挥以下的效果。在向定影模式切换时,由于能够使定影装置32的温度顺畅地成为恰当的温度,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用户无法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时间的产生。
风扇60及引导单元70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加热辊40的下游侧,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不过,由于图像形成部130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加热辊40的上游侧,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风扇60及引导单元70的配置空间的可能性。与此对比,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图像形成部130不会成为妨碍,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风扇60及引导单元70的配置空间。并且,由于也能够充分地确保风的导风空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风朝向加热辊40引导。
切换部件72具备在与输送路径交叉的第一方向X1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切换板72a,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使切换板72a和片材在多处接触,因此能够稳定地输送片材。
引导件71与多个切换板72a连接的同时,以架设相邻的两个切换板72a之间的方式在第一方向X1上具有长度,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通过引导件71将通过相邻的两个切换板72a之间的风朝向加热辊40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冷却定影装置32。并且,由于多个切换板72a通过引导件71连结,因此,能够提高引导单元70的刚性。
引导件71具备在与第一方向X1交叉的第二方向X2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引导板71a、71b、71c,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引导件71仅具备一个引导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风的整流效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风朝向加热辊40引导。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定影装置32。
当加热辊40的温度高于所述阈值时,控制部101以被引导至加热辊40的风量变多的方式控制风扇60,从而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在恰当的定时自动增大风扇60的风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定影装置32。
以下,对于变形例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32不限于在加热辊40内具备热源。例如,热源也可以配置于加压垫54侧或者辊51、52侧。
定影装置32不限于灯加热方式。例如,定影装置32可以为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带的导电层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IH方式)。
加压部件不限于长方体状的加压垫54。例如,加压部件可以为具有弯曲的外周面的辊。
多个辊51、52不限于由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构成。例如,多个辊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多个辊构成。
第一辊51及第二辊52不限于通过抵接于在加热辊40的旋转下旋转的带53的内周面而从动旋转。例如,第一辊51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方可以相对于加热辊40独立旋转。即,加热辊40可以抵接于在第一辊51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方的旋转下旋转的加热辊53的外周面而从动旋转。
引导单元70不限于可动式。例如,引导单元70也可以为固定式。
引导件71不限于与切换部件72一体地形成。例如,引导件71可以相对于切换部件72独立地设置。
不限于控制风扇60的输出。例如,也可以是,当风扇60的电源接通时,以额定输出驱动风扇60。
摆动控制部101a不限于在将定影装置32从消色模式切换至定影模式时进行使引导单元70摆动的控制。例如,可以在彩色调色剂模式中,在使定影装置32从第一温度降温至第二温度时,进行使引导单元70摆动的控制。
在此,将使非消色调色剂定影于普通纸的模式称为“普通纸模式”。将使非消色调色剂定影于比普通纸厚的厚纸的模式称为“厚纸模式”。将厚纸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作为“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将普通纸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作为“普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通过使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低于普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发挥以下的效果。通常,由于厚纸相比普通纸难以定影,有时使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高于普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但是,在使厚纸的输送速度比普通纸的输送速度慢的情况下,如果使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高于普通纸模式的定影温度的话,则可能由于厚纸过热而引起定影不良。与此对比,根据本变形例,由于即使在使厚纸的输送速度比普通纸的输送速度慢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厚纸过热,因此,能够避免定影不良的产生。
可以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普通纸模式驱动的加热辊40以厚纸模式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01控制风扇60和引导单元70。即,可以在变更定影装置32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例如,下调的情况下),控制部101驱动风扇60和引导单元70。换言之,可以为了在模式变更时下调定影装置32的温度,控制部101驱动风扇60和引导单元70。例如,在将定影装置32从消色模式切换至消色调色剂模式时,通过驱动风扇60,能够缩短首张复印时间。
引导件71不限于具备三个引导板71a、71b、71c。例如,引导件71可以具备四个以上的多个引导板。引导板的数量可以适当变更。
图7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引导单元170具备引导件171、切换部件72、卡止部件73以及连结部件74。引导件171具备多个(例如,本变形例中为两个)引导板171a、171b。多个引导板171a、171b在与第一方向X1交叉的第二方向X2上隔开间隔配置。引导板171a、171b呈在第一方向X1上具有长度的同时、在第二方向X2上具有厚度的长方形板状。多个引导板171a、171b具有实质上彼此相同的外形。
根据本变形例,与具备三个引导板71a、71b、71c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引导单元170的简单化及轻量化。
图8为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引导单元270具备引导件271、切换部件72、卡止部件73以及连结部件74。引导件271为一个引导板。引导件271呈在第一方向X1上具有长度的同时、在第二方向X2上具有厚度的长方形板状。
根据本变形例,与具备两个引导板171a、171b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引导单元270的简单化及轻量化。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具备图像形成部130、加热辊40、风扇60、引导件71、控制部101。图像形成部130将图像形成于片材。加热辊40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图像形成部130的下游侧。加热辊40至少以第一温度和低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这两个温度驱动。风扇60产生风。引导件71将风扇60产生的风向加热辊40引导。在控制加热辊40而使以第一温度驱动的加热辊40以第二温度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01控制风扇60和引导件71。通过以上的构成,发挥以下的效果。在以第二温度驱动加热辊40时,通过风扇60的风,能够冷却加热辊40。因此,与仅通过加热辊40的空转而自然冷却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定影装置32的冷却时间。从而,能够抑制用户无法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时间的产生。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将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
加热部,配置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并且至少以第一温度和低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这两个温度驱动;
风扇,产生风;
引导件,将从所述风扇产生的所述风引导至所述加热部;以及
控制部,当所述控制部发生切换以在所述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之间驱动所述加热部时,控制所述风扇和所述引导件;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与所述加热部对置的旋转体,
在所述加热部和所述旋转体之间形成压印部,
所述引导件能够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将所述风引导至所述压印部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将所述风引导至与定影装置的压印部不同的部分的位置;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切换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切换部件,
所述引导件与所述切换部件一体地形成;
所述切换部件具备在与所述输送路径交叉的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切换板,
所述引导件与所述多个切换板连接,并以架设相邻的两个所述切换板之间的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所述引导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摆动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所述控制部发生改变以从所述第一温度至所述第二温度驱动所述加热部时,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所述引导件摆动的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发生改变以从消色模式至定影模式驱动所述加热部时,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所述引导件摆动的控制,所述消色模式是使所述图像从所述记录介质消色的模式,所述定影模式是使所述图像定影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及所述引导件配置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件具备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引导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所述控制部以被引导至所述加热部的风量变多的方式控制所述风扇。
CN201710718806.8A 2016-11-07 2017-08-21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8073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15344678A 2016-11-07 2016-11-07
US15/344,678 2016-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3061A CN108073061A (zh) 2018-05-25
CN108073061B true CN108073061B (zh) 2021-08-20

Family

ID=62159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18806.8A Active CN108073061B (zh) 2016-11-07 2017-08-2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7306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5412A (zh) * 2011-08-26 2013-03-06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JP2015114479A (ja) * 2013-12-11 2015-06-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65933A (ja) * 2014-09-24 2016-04-28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3559B2 (ja) * 2005-09-12 2011-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025983B2 (en) * 2012-04-16 2015-05-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ooling unit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5412A (zh) * 2011-08-26 2013-03-06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JP2015114479A (ja) * 2013-12-11 2015-06-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65933A (ja) * 2014-09-24 2016-04-28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3061A (zh) 2018-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14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gloss modes
US74212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6310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1696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ressure contact separation section to separate fixing side member and backside supporting member from each other
US754269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tecting members for determining when set width is wrong
US9063481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urface restoration method
US81950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used therein
EP2444859A2 (en) Cooling device, cool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096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46841B2 (en) Gloss applic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1317847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91100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709783B (zh) 图像形成系统
JP20112426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49044A (ja)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20573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797424B (zh) 定影装置
JP70000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326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07306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397A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8558B2 (ja)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US86391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 heated sheet
JP7250197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98654A (ja) 複連式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