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2900A -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72900A
CN108072900A CN201810100801.3A CN201810100801A CN108072900A CN 108072900 A CN108072900 A CN 108072900A CN 201810100801 A CN201810100801 A CN 201810100801A CN 108072900 A CN108072900 A CN 108072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trace
earthquake
coefficient
superposition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08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72900B (zh
Inventor
倪宇东
邹雪峰
许银坡
潘英杰
余建鹏
于敏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GP Inc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GP Inc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GP Inc,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GP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10080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729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72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2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72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2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提高了叠加剖面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采集处理技术,特别是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探区已经进入了二、三次等多期次勘探阶段,发现大油田、新油田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隐蔽油气受早期采集技术和地震资料品质等的影响,很难打开勘探局面。对于已有的地震资料,虽然可以通过各种处理方法使原有地震资料的品质有所改善,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现阶段的地质勘探需求。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常规的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野外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提高复杂构造和小断层的成像清晰度和精度的要求。许多学者在基于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思路。例如:利用地震波照明分析得到共反射点道集的能量分布,综合分析地下目的层照明能量分布曲线,确定最佳排列长度和加密炮范围;基于波动方程照明,确定地表最佳激发范围,提高地下阴影区成像质量,并利用三维SEG-EAGE岩丘模型进行验证;采用最小值法和加炮前后目的层能量方差为标准加密炮点,提高目的层成像质量;针对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欠佳的复杂地区的目的层能量分布不均匀问题,利用提出的均值能量比系数和距离能量比系数计算备选激发点对能量最小区域的照明能量,根据备选激发点对目的层照明能量的平均方差选择有效激发点,来提高阴影区照明强度,改善地震剖面质量。
上述方法均是采用建立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或波动方程计算目的层照明能量。但是由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特别是一些例如高陡倾角、逆掩推覆、断层、裂缝等特殊地质现象的建模难度大,难以有效刻画复杂构造目的层照明能量和加密设计观测系统的炮点。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通过对工区已有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根据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对工区内已有炮点进行加密,提高了目的层阴影区的成像质量。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道集记录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道集记录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相似系数叠加值计算模块: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比值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道集记录处理模块:用于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由以上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实施方式通过处理工区内已有的地震资料,计算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选定目的层位置,根据目的层位置计算工区内各道集记录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根据叠加值低的道集记录的叠加值均值与所有道集记录的叠加值均值的比值添加地震道记录,直到所述比值满足指定条件则停止添加道集记录的方法优化了观测系统,提高了叠加剖面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道集记录处理方法的执行流程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探区观测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道集记录叠加剖面;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根据共中心点道集记录计算的局部相似系数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在叠加剖面上得到目的层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根据目的层位置获得的局部相似系数示意图;
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增加地震道记录前后局部相似系数示意图;
图9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增加地震道记录前后的叠加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道集记录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实施方式。基于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虽然本说明书提供了如下述实施方式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劳动在所述方法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步骤,操作步骤之间的执行顺序没有限制。
请参阅图1,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区内可以存在至少一个炮点和至少一个检波点,震源可以在所述至少一个炮点进行激发在所述至少一个检波点进行接收。由震源在一个炮点进行激发在一个检波点进行接收可以生成至少一个地震道记录。在所述工区内,由所述至少一个地震道记录组成的集合可以是一个道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道集记录可以包括为了实现勘探目的将工区内地震道记录组合形成的集合。所述道集记录可以包括共中心点道集记录、共反射点道集记录、共深度点道集记录等。所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可以包括,在地震资料采集中,同一个地下反射点反射回来的地震记录的集合。所述共中心点道集记录可以包括,地震资料采集中,若地下界面为水平界面,则共反射点在地面的投影可以为炮集中拥有共反射点接受距的中心点,因此称为共中心点。把不同炮集中拥有共中心点的道抽取出来,形成一个新的集合,可以是共中心点道集记录。所述共深度点道集记录可以包括,地震资料采集中,当反射界面水平时,在测线上不同的共炮点道集中,可以找到不同的道,它们都来自地下界面上的某个共同点,该点称为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具有共同深度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深度点道集可以称为共深度点道集记录。
步骤S12: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叠加道记录可以包括由所述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至少一个地震道记录经过同相叠加所得到的地震道记录。得到所述叠加道的步骤可以包括,对所述道集记录进行动校正处理,在动校正处理后,根据波形拉伸畸变情况进行合理切除,处理后可以对所述道集记录中的至少一个地震道记录进行同相叠加获得所述叠加到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可以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具体地,所述局部相似系数可以表示在所述地震道记录与所述地震道叠加道记录对应某一时窗、深度、角度等两者之间在振幅、极性等方面的差异。
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所述局部相似系数可以包括,对工区内已有的道集记录进行动校正处理,获得道集记录内各地震道的叠加道,计算各地震道记录与叠加道记录的振幅、极性等,并对应某一时窗、深度、角度等采用共轭梯度法迭代求解得到所述相似系数。
步骤S14: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道集记录中至少可以包含一个地震道记录,所述道集记录中每个地震道记录可以计算出其相应的局部相似系数,将道集记录中各地震道记录的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相加可以得到所述各道集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可以包括,所述工区内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道集记录,可以从所述道集记录中选择一定数量的道集记录,所述选择出来的一定数量的道集记录可以计算得出对应的所述系数叠加值。选择一定数量的道集记录可以包括,所述选择的一定数量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所述一定数量的系数叠加值的数量可以随机选取,也可以按照所述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的数量的指定比例选取。具体地,例如,具体地,例如,工区内一种12个道集记录,指定选择比例是四分之一,将这12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最小的3个选择出来,这3个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剩余9个道集记录对应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均值。
步骤S16: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可以包括,将选择出来的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相加,再除以选择出来的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对应的道集记录的个数。具体地,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其中m可以表示共m个道集记录,n可以表示取叠加值小的道集记录的比例,Clqi可以表示m×n个所述叠加值小的道集记录中的第lq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各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均值可以包括,将所述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相加,再除以所述道集记录的个数。具体地,所述各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均值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其中m可以表示共m个道集记录,Ci可以表示第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其中DUlq表示所述比值,m表示共m个道集记录,n表示取叠加值小的道集记录的比例,Clqi表示m×n个所述叠加值小的道集记录中的第lq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Ci为第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
步骤S18: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加的所述地震道记录可以包括没有实际炮点和检波点生成的真实存在的地震道记录。可以根据已有的道集记录得到的地震道记录。具体地,可以在已有的炮点与炮点之间增加炮点。所述增加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可以根据工区内已有的炮点形成的炮点集得到待加密炮点集,所述待加密炮点集内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所述局部相似相似系数可以根据已有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内插得到。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后,可以根据增加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增加地震道记录后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根据所述系数叠加值计算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具体地,例如:在工区内增加一个炮点,该炮点可以与工区内的检波点生成地震道记录,将地震道记录增加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可以计算相应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再计算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均值的比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指定规则可以预先设定,随着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所述比值也可以随之变化,当所述比值的变化满足指定条件时,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所述指定规则可以包括,当所述比值达到指定参数的时候,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加入能使所述比值增大的地震道记录,直到所述比值增大到指定参数的时候,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增加地震道记录。具体地,例如,设定当所述比值增加到0.6时,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增加地震道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工区已有炮点生成待加密炮点集合,对工区内已有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道集记录和叠加剖面,根据叠加剖面获取目的层位置,计算每个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从而计算工区内各道集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计算所述叠加值低的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的平均值与各道集记录所述叠加的平均值的比值,使用迭代算法送待加密炮点中选择炮点加入工区已有的炮点集中,可以充分使用工区已有地震资料,提高地质成像质量。
本说明书的提供一个场景示例,根据探区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炮距为100m,道距为25米。以观测系统的炮距的二分之一倍生成待加密炮点集,所述待加密炮点集中的炮点都可以和工区内的检波器生成地震道记录。请参阅图2,图中黑色的圆为工区已有炮点,灰色圆为待加密炮点,灰色的正方形为检波点。图中工区实际已有炮点242炮,待加密炮点243炮。
在本场景示例中,根据探区已有炮点获得地震数据,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生成1560个共中心点道集记录,利用速度谱,对共中心点道集记录进行动校正,根据波形拉伸畸变情况进行合理切除,得到处理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叠加剖面。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场景示例提供的探区内的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记录,图4为本场景示例提供的探区各地震道的叠加剖面。
在本场景示例中,采用共轭梯度法迭代求解各道集记录中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请参阅图5,图5为本场景示例提供的根据图3所述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计算的局部相似系数示意图。
在本场景示例中,根据工区内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通过反距离加权法内插计算得到待加密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
在本场景示例中,请参阅图6,在叠加剖面上得到目的层位置,所述目的层位置为2100ms,计算各道集记录中各地震道记录在2100ms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的叠加值,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其中,Cn表示所述叠加值,Snj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一个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k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个数。
在本场景示例中,选取总道集记录数量的四分之一个所述叠加值小的道集记录为目标系数叠加值,请参阅图7,加炮前各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选取道号为700到950和1200到1380的道集记录,根据公式:式中:DUlq为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的比值;hlq为共成像点道集中的390个目标系数叠加值;为hlq个目标系数叠加值中的第lqi个;Ci为第i个共成像点道集对应的局部相似系数。
在本场景示例中,从待加密炮点集中选择一个炮点,将所述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加入道集记录后如果所述比值增大,将该炮点从待加密炮点集中删除,将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并将加入地震道记录后计算的所述比值替换加入炮点前计算的所述比值。依次从待加密炮点集中选择炮点,并将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对应的道集记录中,当加入炮点后计算的所述比值大于加入炮点前计算的所述比值,将炮点从待加密炮点集中删除,并将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并将加入炮点后计算的所述比值替换加入炮点前计算的所述比值,直到所述比值大于给定参数δ=0.5时,停止加入地震道记录。
在本场景示例中,在停止加炮之后,计算各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根据各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计算所述叠加值的方差;依次计算加入待加密炮点集的剩余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叠加值的方差;将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所述叠加值的方差分别减去加入地震道记录后的所述叠加值方差;将差值最小的叠加值的方差对应的炮点加入已有炮点集中;根据新加入炮点之后的道集记录和待加密炮点集的剩余炮点进行重复计算,直到没有加入待加密炮点集的剩余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之后的所述叠加值方差小于加入待加密炮点集的剩余炮点中的一个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所述叠加值的方差为止。
在本场景示例中,请参阅图8,对于道号为700到950和1200到1380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进行道集记录处理后得到的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L1为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的叠加值,L2对道号为700到950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中加密50炮和道号为1200到1380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加密30炮后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的叠加值。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得到提高,请参阅图9,对比道集记录处理前和道集记录处理后的叠加剖面,道集记录处理后成像质量明显提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的步骤中包括,根据所述多个道集记录生成所述工区的地震剖面;根据所述地震剖面确定目的层位置;计算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叠加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震剖面可以包括,对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进行动校正处理,在动校正处理后,叠加道集记录的各地震道记录得到叠加道,工区内所有道集记录的叠加道记录形成的集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地震剖面可以得到地下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所述目的层可以包括,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而需要进行处理的地层。可以使用手工交互的方式在处理后的地震剖面上得到目的层。所述目的层位置可以包括,所述目标层在叠加剖面上所对应的位置。包括,在时间域上可以是所述目标层在叠加剖面上所对应的时间;在深度域上可以是所述目标层再叠加剖面上所对应的深度值;在角度域上可以是目标层在叠加剖面上所对应的角度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叠加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可以包括,在叠加剖面上各道集记录由组成各道集记录的地震道记录的叠加道进行表示,可以得到各地震道的局部相似系数,将各地震道记录在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相加可以得到所述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具体地,在叠加剖面上,目的层位置对应200ms,计算叠加剖面上每一个道集记录对应200ms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的叠加值,可以得到各道集记录在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其中,Cn表示所述叠加值,Snj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一个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k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工区地震剖面获取目的层位置,根据所述目的层位置计算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式更加适应实际工程需要,提高所述系数叠加值的计算精度,进一步提高后续道集记录处理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的选择包括,将所述多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从小到大排列;按照一定比例选择所述叠加值数值小的道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按照一定比例选择叠加值数值小的道集记录可以包括,计算工区内各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根据工区内道集记录的总数,可以选取一定比例的且所述叠加值较小的道集记录。具体地,例如,工区内共20个道集记录,分别计算这20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并从大到小排列,选取比例为20%,因此将工区内20个道集记录中所述叠加值较小的4个道集记录选择出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照一定比例选择叠加值小的道集记录,方便界定并选择叠加值小的道集记录。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的步骤中包括:根据生成所述多个道集记录的炮点生成第一炮点集;根据所述炮点集中炮距的正分数倍生成第二炮点集;将所述第二炮点集中的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炮点集可以根据所述第一炮点集生成,所述第二炮点集中的炮点可以不是真实存在的炮点,可以以所述第二炮点集内的炮点作为待加密炮点,添加到工区真实存在的所述第一炮点集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整分数倍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炮点集中的各炮点之间加密炮点,根据第一炮点集中各炮点之间的炮距,所述炮距乘以所述正分数倍可以是一个整数。具体地,例如,第一炮点集中,炮点的炮距为40m,整分数倍取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生成第二炮点集,如果取二分之一,第二炮点集的炮距为20m。如果取三分之一,40乘以三分之一不是一个整数,所以三分之一对于40m的炮距来讲不是整分数倍。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炮点集中各炮点之间炮距的整分数倍在第一炮点集炮点之间生成第二炮点集,可以方便炮点生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炮点集中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内插得到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计算得到道集记录中每个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所述第二炮点集内的炮点在所述第一炮点集的各炮点之间。如果道集记录的图像是二维平面,可以采用双线性插值法进行内插得到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如果道集记录是三维曲面,可以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进行插值,得到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内插算法,根据第一炮点集中各炮点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得到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各炮点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方便对待加密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的求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包括,根据迭代算法从所述第二炮点集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中选择能够使所述比值增大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当所述比值满足指定参数时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迭代算法可以包括重复反馈运算,直到运算结果逼近或达到指定结果的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从所述第二炮点集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中选择能够使所述比值增大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二炮点集中随机选择一个炮点,该炮点可以和工区内的检波点生成多个地震道记录,将这多个地震道记录可以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所述比值,如果所述比值大于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比值,则将这些地震道记录保留在相应的道集记录中;可以从所述的二炮点集中按照指定顺序,例如根据距离的远近选择一个炮点加入到第二炮点集中,计算所述比值,如果所述比值大于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比值,则将这些地震道记录保留在相应的道集记录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迭代算法的过程可以包括将加入地震道记录前的所述比值作为第一比值,从所述第二炮点集中选择一个炮点,由该炮点可以生成至少一个地震道记录,将这至少一个地震道记录带入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加入地震道记录后所述比值的大小,并将加入地震道记录后计算得到的所述比值作为第二比值,如果第二比值大于第一比值,则将地震道记录保留在相应的道集记录中,并将第二比值替代第一比值成为新的第一比值,完成一次迭代过程,选择下一炮点;如果第二比值小于第一比值,则不将地震道记录保留在相应的道集记录中,第一比值不变。经过多次迭代运算,所述第一比值也逐渐增大,所述第一炮点集中的炮点也越来越多,所述比值满足指定参数时,则停止加入炮点。例如设定指定参数为0.5,当第一比值大于0.5时,不管第二炮点集中还有没有没带入计算的炮点,有多少没带入计算的炮点,都停止向第一炮点集中加入炮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指定参数可以是预先设定的,随着不断的迭代,所述比值逐渐增大,设定一个指定参数,当所述比值满足设定的指定参数时,则停止迭代运算,不再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具体地,例如设定指定参数为0.6,当所述添加炮点后所述比值增大到大于0.6时,则停止迭代,不再向所述第一炮点集中添加炮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迭代的方法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可以保证所述第二炮点集中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中有效的地震道记录可以加入到所述道集记录中,通过迭代算法,并设定指定参数限制运算的方式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可以提高道集记录处理的质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增加地震道记录后,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所述系数叠加值;根据所述多个道集记录对应的所述系数叠加值计算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依次计算加入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的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将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分别减去加入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将差值最小的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对应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当没有加入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的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小于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则停止加入地震道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增加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第一炮点集中增加了炮点,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减少了相应的炮点。可以根据增加炮点后第一炮点集内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所述局部相似系数计算各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计算工区内所有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可以根据所述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计算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依次计算加入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的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可以包括,分别计算加入剩余炮点中某一炮后所述叠加值的方差,剩余炮点有多少即可以计算出多少个方差。具体地,例如,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炮点3个,分别是a、b、c,将a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所述叠加值的方差为A;将b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所述叠加值的方差为B;将c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所述叠加值的方差为C。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其中,DA为所述叠加值的方差,Ci为第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为所有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平均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将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分别减去加入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可以包括,分别计算加入某一个剩余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将加入所述剩余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分别减去加入所述剩余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之后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具体地,例如,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炮点a、b、c,分别计算加入相应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叠加值的方差为A、B、C,加入炮点前,所述叠加值的方差为X,将X分别减去A、B、C,其中X-B的差值最小,将B所对应的炮点b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将所述剩余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所述道集记录中,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也随之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没有加入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的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小于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所述叠加值的方差,则停止加入地震道记录可以包括,根据新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后的道集记录和第二炮点集的剩余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进行重复计算,直到没有加入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的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小于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所述叠加值的方差。具体地,例如,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3个炮点x、y和z,将x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为X;将y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为Y;将z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加入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计算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为Z;加入x、y和z之前所述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为F,且F小于X、Y和Z中的任意一个,则x、y和z三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都不能加入到所述道集记录中,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计算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方差的方法,用方差描述各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与系数叠加值的平均值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从第二炮点集中再次筛选有效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提高工区地震成像质量。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道集记录处理装置,如图10所示,所述道集记录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以下模块。
道集记录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相似系数叠加值计算模块: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比值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道集记录处理模块:用于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道集记录处理装置,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参见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模块都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辑门阵列或其他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硬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其他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
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参见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缓存(Cache)、硬盘(HardDisk Drive,HDD)或者存储卡(Memory Card)。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通过处理工区内已有的地震资料,计算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选定目的层位置,根据目的层位置计算工区内各道集记录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叠加值,根据叠加值较小的道集记录的叠加值均值与所有道集记录的叠加值均值的比值添加地震道记录,直到所述比值满足指定规则则停止添加地震道记录的方法优化了观测系统,提高了目的层阴影区的成像质量。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硬模快、或者两者的结合。软件模块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他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中。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所描述的上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三者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存储与电脑可读的媒介上,或以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的形式传输于电脑可读媒介上。电脑可读媒介包括电脑存储媒介和便于使得让电脑程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其他地方的通信媒介。存储媒介可以是任何通用或特殊电脑可以接入访问的可用媒体。例如,这样的电脑可读媒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装置,或其他任何可以用于承载或存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和其它可被通用或特殊电脑、或者通用或特殊处理器读取形式的程序代码的媒介。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被适当地定义为电脑可读媒介,例如,如果软件是从一个网站站点、服务器或其他远程资源通过一个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以例如红外、无线和微波等无线传输的也被包含在所定义的电脑可读媒介中。所述的碟片和磁盘,包括压缩磁盘、镭射盘、光盘、DVD、软盘和蓝光光盘,磁盘通常以磁性复制数据,而碟片通常以激光进行光学复制数据。上述组合也可以包含在电脑可读媒介中。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和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说明书部分即可。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说明书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

Claims (12)

1.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
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
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
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
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的步骤中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道集记录生成所述工区的地震剖面;
根据所述地震剖面确定目的层位置;
计算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
叠加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根据公式:
<mrow> <msub> <mi>C</mi> <mi>n</mi> </msub> <mo>=</mo> <msubsup> <mi>&amp;Sigma;</mi> <mrow> <mi>j</mi> <mo>=</mo> <mn>1</mn> </mrow> <mi>k</mi> </msubsup> <msub> <mi>S</mi> <mrow> <mi>n</mi> <mi>j</mi> </mrow> </msub> </mrow>
计算得出;其中,Cn表示所述叠加值,Snj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一个地震道记录在所述目的层位置处的局部相似系数,k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个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的选择包括:
将所述多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从小到大排列;
按照一定比例选择所述叠加值数值小的道集记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的步骤中包括:
根据生成所述多个道集记录的炮点生成第一炮点集;
根据所述炮点集中炮距的正分数倍生成第二炮点集;
将所述第二炮点集中的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相应的道集记录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炮点集中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内插得到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根据公式:
<mrow> <msub> <mi>DU</mi> <mrow> <mi>l</mi> <mi>q</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sup> <mi>&amp;Sigma;</mi>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row> <mi>n</mi> <mo>&amp;times;</mo> <mi>m</mi> </mrow> </msubsup> <msub> <mi>C</mi> <mrow> <mi>l</mi> <mi>q</mi> <mi>i</mi> </mrow> </msub> </mrow> <mrow> <mi>m</mi> <mo>&amp;times;</mo> <mi>n</mi> </mrow> </mfrac> <mo>&amp;divide;</mo> <mfrac> <mrow> <msubsup> <mi>&amp;Sigma;</mi>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i>m</mi> </msubsup> <msub> <mi>C</mi> <mi>i</mi> </msub> </mrow> <mi>m</mi> </mfrac> </mrow>
计算得出;其中,DUlq表示所述比值,m表示道集记录个数,n表示取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个数与所述全部系数叠加值个数的比值,Clqi表示m×n个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中的第lq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Ci为第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叠加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包括:
根据迭代算法从所述第二炮点集的炮点生成的地震道记录中选择能够使所述比值增大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
当所述比值满足指定参数时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停止向所述道集记录增加地震道记录后,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所述系数叠加值;
根据所述多个道集记录对应的所述系数叠加值计算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
依次计算加入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的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
将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分别减去加入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
将差值最小的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对应的地震道记录增加到所述道集记录中;
当没有加入所述第二炮点集中剩余的炮点中的一个炮点所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小于加入地震道记录之前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则停止加入地震道记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数叠加值的方差根据公式:
<mrow> <mi>D</mi> <mi>A</mi> <mo>=</mo> <mfrac> <mrow> <msubsup> <mi>&amp;Sigma;</mi>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i>m</mi> </msubsup> <msup> <mrow> <mo>(</mo> <msub> <mi>C</mi> <mi>i</mi> </msub> <mo>-</mo> <mover> <mi>C</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i>m</mi> </mfrac> </mrow>
计算得出;其中,DA为所述叠加值的方差,Ci为第i个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为所有道集记录的所述系数叠加值的平均值。
11.一种道集记录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道集记录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
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
相似系数叠加值计算模块: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
比值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
道集记录处理模块:用于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1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
根据工区的不同震源生成的地震道记录得到多个道集记录;其中,每个所述道集记录包括多个地震道记录;
计算所述多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其中,所述局部相似系数用于表示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与地震道的叠加道记录的相似度;其中,所述叠加道记录是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记录叠加生成的;
根据所述地震道记录的局部相似系数计算所述道集记录对应的系数叠加值;其中,部分所述系数叠加值作为目标系数叠加值;其中,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小于不是目标系数叠加值的系数叠加值的均值;
将所述目标系数叠加值的均值与全部系数叠加值的均值做比值;
向所述道集记录中增加地震道记录,以使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得到所述比值符合指定规则时对应的道集记录。
CN201810100801.3A 2018-02-01 2018-02-01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080729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0801.3A CN108072900B (zh) 2018-02-01 2018-02-01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0801.3A CN108072900B (zh) 2018-02-01 2018-02-01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2900A true CN108072900A (zh) 2018-05-25
CN108072900B CN108072900B (zh) 2019-12-10

Family

ID=62157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0801.3A Active CN108072900B (zh) 2018-02-01 2018-02-01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7290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8551A (zh) * 2020-03-12 2020-06-19 王美琪 距离半径内炮数均值标准评价法
CN112180446A (zh) * 2019-07-04 2021-0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三维地震数据叠前道集叠加方法及装置
CN113945965A (zh) * 2020-07-17 2022-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资料监控方法及装置
CN114002741A (zh) * 2020-07-28 2022-02-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0744A1 (en) * 2003-02-04 2004-11-04 Olivier Voutay Method of measuring local similarities between several seismic trace cubes
WO2013048580A1 (en) * 2011-09-26 2013-04-04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S-wave anisotropy estimate by automated image registration
CN103907032A (zh) * 2011-11-07 2014-07-02 界标制图有限公司 采用基于相关性的层叠的地震成像系统和方法
CN103984019A (zh) * 2014-06-07 2014-08-13 吉林大学 局部相关加权地震波束合成方法
CN105911585A (zh) * 2016-07-05 2016-08-31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地震记录规则干扰波的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07607993A (zh) * 2017-09-07 2018-01-1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确定叠加速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0744A1 (en) * 2003-02-04 2004-11-04 Olivier Voutay Method of measuring local similarities between several seismic trace cubes
WO2013048580A1 (en) * 2011-09-26 2013-04-04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S-wave anisotropy estimate by automated image registration
CN103907032A (zh) * 2011-11-07 2014-07-02 界标制图有限公司 采用基于相关性的层叠的地震成像系统和方法
CN103984019A (zh) * 2014-06-07 2014-08-13 吉林大学 局部相关加权地震波束合成方法
CN105911585A (zh) * 2016-07-05 2016-08-31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地震记录规则干扰波的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07607993A (zh) * 2017-09-07 2018-01-1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确定叠加速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RGEY FOMEL: "Local seismic attributes", 《GEOPHYSICS》 *
SERGEY FOMEL: "Shaping regularization in geophysical-estimation problems", 《GEOPHYSICS》 *
刘玉金,等: "基于局部相似度的叠前非稳态相位校正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贾海青,等: "基于局部相关加权的时域地震波束形成方法", 《石油物探》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0446A (zh) * 2019-07-04 2021-0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三维地震数据叠前道集叠加方法及装置
CN111308551A (zh) * 2020-03-12 2020-06-19 王美琪 距离半径内炮数均值标准评价法
CN113945965A (zh) * 2020-07-17 2022-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资料监控方法及装置
CN114002741A (zh) * 2020-07-28 2022-02-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02741B (zh) * 2020-07-28 2024-01-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2900B (zh)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72900A (zh)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eutsch et al. FLUVSIM: a program for object-based stochastic modeling of fluvial depositional systems
Jacquemyn et al. Surface-based geological reservoir modelling using grid-free NURBS curves and surfaces
Fehler et al. SEAM Phase 1: Challenges of subsalt imaging in tertiary basins, with emphasis on deepwater Gulf of Mexico
Howell et al. Sedimentological parameterization of shallow-marine reservoirs
Sech et 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a shoreface-shelf parasequence reservoir analog: Part 1. Surface-based modeling to capture high-resolution facies architecture
Hassanpour et al. Improved geostatistical models of inclined heterolithic strata for McMurray Formation, Alberta, Canada
US1046638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diting geological models by switching between volume-based models and surface-based structural models augmented with stratigraphic fiber bundles
FR3039679A1 (fr) Affectation de sequences sedimentaires
CN106918838A (zh) 起伏地表条件下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9799530A (zh) 用于地震面波勘探的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方法
CN110471113A (zh) 基于非稳态地震资料的反演动校正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3119472B (zh) 利用同时和顺序源方法进行全波形反演的混合方法
CN106199693B (zh) 地震数据速度谱自动拾取方法和装置
Viseur Stochastic Boolean Simulation of Fluvial Deposits: A New Approach Combining Accuracy with Efficiency.
CN103543478A (zh) 地质形态插值的km方法
CN108828655B (zh) 道集记录与叠加剖面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enwick et al. Reconciling prior geologic information with production data using streamlines: Application to a giant Middle-Eastern oil field
Sousa et al. Smart Modelling of Geologic Stratigraphy Concepts using Sketches.
Alapetite et al. Stochastic modeling of fluvial reservoirs: the YACS approach
Pyrcz et al. Event-based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application to deep-water systems
CN111273346A (zh) 去除沉积背景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5259577B (zh)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astro et al. A probabilistic integration of well log, geological information, 3D/4D seismic and production data: Application to the Oseberg field
CN107526102A (zh) 纵波与转换波联合偏移速度建模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