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折叠枕头,以便于用户休息以及对枕头进行存放,提高用户休息时的舒适度,提高用户睡眠质量。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折叠枕头,包括折叠装置和枕垫,所述枕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折叠装置上;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以及底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周侧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周侧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周侧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卡钩;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中时,形成一方筒状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中脱离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多个板结构进行连接组装,使得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可以折叠成方筒结构,从而支撑用户头部,提高用户休息时的舒适度,提高用户睡眠质量,提高用户的学习以及工作效率。此外,本发明的枕头为可折叠式结构,在用户使用完毕之后,用户可以对枕头进行折叠,使得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折叠成折叠板状结构,便于用户对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进行存放以及携带,减小了枕头占用的空间,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方筒状结构内侧壁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进行支撑定位的支撑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中时,形成一方筒状结构,通过在方筒状结构内壁上设置支撑部,使得方筒状结构在支撑部的支撑定位作用下不会发生晃动以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平稳地支撑用户的头部,防止连接板之间发生晃动以及相互移动,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此外,支撑部的设置增加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的强度,提高可折叠枕头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所述支撑部包括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每对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两个第一支撑块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每对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两个第二支撑块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上;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中时,每对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两个第一支撑块相互抵接,每对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两个第二支撑块相互抵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中时,形成一方筒状结构,通过在方筒状结构内壁上设置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使得方筒状结构在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的支撑定位作用下不会发生晃动以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平稳地支撑用户的头部,防止连接板之间发生晃动以及相互移动,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此外,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的设置增加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的强度,提高可折叠枕头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所述第二支撑块均为三棱柱,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中时,两个第一支撑块的侧面相互抵接,两个第二支撑块的侧面相互抵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三棱柱的侧面进行相互抵接,使得用户对第二连接板的压力分担在两个第一支撑块以及两个第二支撑块上,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受力均衡,并将用户对第二连接板的压力平均分配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均处于受力均衡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方筒状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三棱柱底面的三个边长的长度范围分别为5.5-6.5mm、3.5-4.5mm以及4.5-5.5mm,其中,所述三棱柱底面的边长分别为6mm、4mm以及5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三棱柱底面的边长分别为6mm、4mm以及5mm时,三棱柱处于最佳支撑状态,三棱柱的受力中心位于三棱柱的重心位置,提高三棱柱的强度。此外,在前述情况下,三棱柱对连接板的压力不会损坏连接板。
进一步,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中脱离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时,若干对所述第一支撑块一一对应的适配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中;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卡钩相适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中脱离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时,所述卡钩的弯曲侧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孔的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中脱离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防止第一支撑块与卡钩支撑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使得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内壁面贴合在底座的顶端端面上,便于可折叠枕头的存放。上述第一通孔的设置,用于防止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成折叠状结构时,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上的三棱柱顶压底板,使得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与底板吻合,从而使得可折叠枕头在存储状态下,形成一个平整的模型。
进一步,还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端面铰接,其铰接位置临近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另一侧;所述底板周侧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滑动插接在所述安装孔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伸缩杆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在变换可折叠枕头的状态时,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移动,对第三连接板的移动具有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伸缩杆的设置,伸缩杆辅助卡钩对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进行支撑,分担卡钩受到的压力,防止卡钩过载损坏,同时防止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左右晃动,对连接板具有定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卡钩的弯曲侧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方向弯曲。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卡钩的弯曲侧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方向弯曲,一方面,弯曲侧具有阻挡第三连接板的另一侧向远离底板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卡钩的弯曲侧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方向弯曲,减小可折叠枕头的占用空间,使得可折叠枕头便于存放,同时提高可折叠枕头的美观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以及底板均为长方形,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以及底板的厚度范围为4-6mm;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以及底板的长度范围为200-300mm,所述底板的宽度范围为100-200mm,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宽度范围为70-90mm,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宽度范围为110-130mm;所述卡钩弯曲侧的高度值的范围为2mm-8mm,所述卡钩的宽度值的范围为25mm-4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可折叠枕头的大小与课本的大小相当,便于用户对可折叠枕头进行存放、携带以及使用。
进一步,所述枕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魔术贴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侧壁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增加结构强度的凹凸条纹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枕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魔术贴连接,使得枕垫可以更换,便于枕垫的清洁,便于根据自然环境以及用户自身的需要更换相应的枕垫。此外,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侧壁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增加结构强度的凹凸条纹结构,提高了可折叠枕头的承载强度,提高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枕头,包括折叠装置和枕垫,所述枕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折叠装置上,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以及底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1周侧的一端与所述底板4周侧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周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周侧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周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底板4上设置有卡钩41;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41中时,形成一方筒状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41中脱离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其中,连接板以及底板4的材料可以为塑料。其中,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以及底板4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划分为周侧的一端以及周侧的另一端。
上述结构中,当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41中时,形成一方筒状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处于使用状态,用户可以趴在第二连接板2上进行休息。当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41中脱离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处于存储以及携带状态,用户可以对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进行存放以及携带。折叠板状结构的占用空间可以与课本相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所占用的空间较小;用户使用完毕后,可以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与课本存放以及叠放在一起。
上述底板结构中,在底板4周侧一端设置有半圆形凸起结构,半圆形凸起结构的内部开设有直径为2mm的通孔,在凸起结构的通孔中设置有销轴,第一连接板1通过销轴与底板4可转动连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枕头,通过对多个板结构进行连接组装,使得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可以折叠成方筒结构,从而支撑用户头部,提高用户休息时的舒适度,提高用户睡眠质量,提高用户的学习以及工作效率。此外,本发明的枕头为可折叠式结构,在用户使用完毕之后,用户可以对枕头进行折叠,使得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折叠成折叠板状结构,便于用户对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进行存放以及携带,减小了枕头占用的空间,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所述方筒状结构内侧壁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和第三连接板3进行支撑定位的支撑部。防止连接板之间发生晃动,提高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
在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中时,形成一方筒状结构,通过在方筒状结构内壁上设置支撑部,使得方筒状结构在支撑部的支撑定位作用下不会发生晃动以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平稳地支撑用户的头部,防止连接板之间发生晃动以及相互移动,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此外,支撑部的设置增加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的强度,提高可折叠枕头的承载能力。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所述支撑部包括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每对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两个第一支撑块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上;每对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两个第二支撑块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2和所述第三连接板3上;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41中时,每对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两个第一支撑块相互抵接,每对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两个第二支撑块相互抵接。
在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中时,形成一方筒状结构,通过在方筒状结构内壁上设置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使得方筒状结构在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的支撑定位作用下不会发生晃动以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使得第二连接板平稳地支撑用户的头部,防止连接板之间发生晃动以及相互移动,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此外,若干对第一支撑块和若干对第二支撑块的设置增加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的强度,提高可折叠枕头的承载能力。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所述第二支撑块均为三棱柱,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卡接在卡钩41中时,两个第一支撑块的侧面相互抵接,两个第二支撑块的侧面相互抵接。其中,从三棱柱的上下底部端面的方向看去,两个第一支撑块的侧面相互抵接,形成四边形结构,两个第二支撑块的侧面相互抵接,形成四边形结构。三棱柱可以为正三棱柱,也可以为不规则三棱柱,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的为不规则三棱柱。此外,第一支撑块的其中一个侧面固定在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内侧壁上。第二支撑块的其中一个侧面固定在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的内侧壁上。
为了便于描述,若干个三棱柱可以分别为第一三棱柱11、第二三棱柱21、第三三棱柱22以及第四三棱柱31,所述第一三棱柱11的第一侧壁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一端端面连接;所述第二三棱柱21的第一侧壁端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三三棱柱22的第一侧壁端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四三棱柱31的第一侧壁端面与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一端端面连接;所述第一三棱柱11的第二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三棱柱21的第二侧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三棱柱22的第二侧壁面与所述第四三棱柱31的第二侧壁面相对设置;当使用可折叠枕头时,所述第一三棱柱11的第二侧壁面与所述第二三棱柱21的第二侧壁面吻合,所述第三三棱柱22的第二侧壁面与所述第四三棱柱31的第二侧壁面吻合。三棱柱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处于使用状态时,对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以及第三连接板3产生支撑以及固定的作用,防止连接板晃动,提高了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
通过三棱柱的侧面进行相互抵接,使得用户对第二连接板的压力分担在两个第一支撑块以及两个第二支撑块上,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受力均衡,并将用户对第二连接板的压力平均分配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均处于受力均衡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方筒状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作为实施例四的可替代方案,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所述第二支撑块均为若干个钝角块,若干个所述钝角块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当使用可折叠枕头时,若干个所述钝角块的钝角边分别抵接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所述三棱柱底面的三个边长的长度范围分别为5.5-6.5mm、3.5-4.5mm以及4.5-5.5mm,其中,所述三棱柱底面的边长分别为6mm、4mm以及5mm。
具体地,所述第一三棱柱11的第一侧壁端面、所述第二三棱柱21的第一侧壁端面、所述第三三棱柱22的第一侧壁端面以及所述第四三棱柱31的第一侧壁端面的长度值均为6mm,所述第一三棱柱11的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二三棱柱21的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三三棱柱22的第二侧壁面以及所述第四三棱柱31的第二侧壁面的长度值均为4mm,所述第一三棱柱11的第三侧壁面、所述第二三棱柱21的第三侧壁面、所述第三三棱柱22的第三侧壁面以及所述第四三棱柱31的第三侧壁面的长度值均为5mm。
当三棱柱底面的边长分别为6mm、4mm以及5mm时,三棱柱处于最佳支撑状态,三棱柱的受力中心位于三棱柱的重心位置,提高三棱柱的强度。此外,在前述情况下,三棱柱对连接板的压力不会损坏连接板。
实施例6
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所述底板4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42,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41中脱离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时,若干对所述第一支撑块一一对应的适配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42中;在所述第二连接板2上开设有与所述卡钩41相适配的第二通孔23;所述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41中脱离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时,所述卡钩41的弯曲侧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3中。
上述第一通孔的设置,用于防止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成折叠状结构时,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2上的三棱柱顶压底板,使得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2与底板4吻合,从而使得可折叠枕头在存储状态下,形成一个平整的模型。
通孔的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从所述卡钩中脱离时,形成一折叠板状结构;防止第一支撑块与卡钩支撑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使得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内壁面贴合在底座的顶端端面上,便于可折叠枕头的存放。上述第一通孔的设置,用于防止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折叠枕头成折叠状结构时,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上的三棱柱顶压底板,使得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与底板吻合,从而使得可折叠枕头在存储状态下,形成一个平整的模型。
实施例7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6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包括伸缩杆5,所述伸缩杆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一端端面铰接,其铰接位置临近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另一侧;所述底板4周侧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孔43,所述伸缩杆5的另一端滑动插接在所述安装孔43中。
一对伸缩杆5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伸缩杆的设置,使得在变换可折叠枕头的状态时,第三连接板3周侧的另一端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移动,对第三连接板3的移动具有引导作用。
伸缩杆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在变换可折叠枕头的状态时,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移动,对第三连接板的移动具有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伸缩杆的设置,伸缩杆辅助卡钩对第三连接板周侧的另一端进行支撑,分担卡钩受到的压力,防止卡钩过载损坏,同时防止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左右晃动,对连接板具有定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
实施例8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6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所述卡钩(41)的弯曲侧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方向弯曲。
所述卡钩的弯曲侧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方向弯曲,一方面,弯曲侧具有阻挡第三连接板的另一侧向远离底板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卡钩的弯曲侧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方向弯曲,减小可折叠枕头的占用空间,使得可折叠枕头便于存放,同时提高可折叠枕头的美观性。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6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以及底板4均为长方形,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以及底板4的厚度范围为4-6mm;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以及底板4的长度范围为200-300mm,所述底板4的宽度范围为100-200mm,所述第一连接板1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宽度范围为70-90mm,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宽度范围为110-130mm;所述卡钩41弯曲侧的高度值的范围为2mm-8mm,所述卡钩41的宽度值的范围为25mm-40mm。
使得可折叠枕头的大小与课本的大小相当,便于用户对可折叠枕头进行存放、携带以及使用。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6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所述枕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通过所述魔术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内侧壁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增加结构强度的凹凸条纹结构。
上述枕垫可以更换,例如夏天可以更换为水袋,冬天可以更换为加绒垫。
所述枕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魔术贴连接,使得枕垫可以更换,便于枕垫的清洁,便于根据自然环境以及用户自身的需要更换相应的枕垫。此外,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侧壁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增加结构强度的凹凸条纹结构,提高了可折叠枕头的承载强度,提高可折叠枕头的稳定性能。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0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可折叠枕头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使用步骤:在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底板4的顶端端面相互吻合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另一侧向靠近所述底板4的另一侧的侧壁端面的方向推动,同时将所述第二连接板2向远离所述底板4顶端端面的方向拽动,向底板4的底部方向扳动所述卡钩41,将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另一侧推至所述底板4的另一侧侧壁端面与所述卡钩41的弯曲侧之间,通过所述卡钩41的弯曲侧将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另一侧卡接;将枕垫通过魔术贴24粘贴在第二连接板上。
存放步骤:在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另一侧卡接在卡钩41中的状态下,向底板4的底部方向扳动所述卡钩41,同时将所述第二连接板2向靠近所述底板4顶端端面的方向推动,将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另一侧从所述底板4的另一侧侧壁端面与所述卡钩41的弯曲侧之间拽出,将所述第三连接板3的另一侧向远离所述底板4的另一侧的侧壁端面的方向拽动,直至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底板4的顶端端面相互吻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