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32693B -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32693B
CN108032693B CN201711234950.0A CN201711234950A CN108032693B CN 108032693 B CN108032693 B CN 108032693B CN 201711234950 A CN201711234950 A CN 201711234950A CN 108032693 B CN108032693 B CN 1080326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onnecting rod
propeller
bevel gear
shi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349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32693A (zh
Inventor
陈延礼
杨春彬
赵楠
范德鹏
孙化朋
石陆军
杨嵩
黄大年
罗松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12349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326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32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32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32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32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5/00Other convertible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in or on different media
    • B60F5/02Other convertible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in or on different media convertible into aircraft

Abstract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属于船舶设计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隐蔽性差问题。本发明包括:船体;设置在船体内的双舵机结构;设置在所述船体尾部和水平面平行的尾部螺旋桨;设置在所述船体两侧的和水平面平行的两组侧边螺旋桨,每组所述侧边螺旋桨包括两个螺旋桨体以及带动所述螺旋桨体收回船体内或伸出船体的侧边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船体尾部和水平面及行进方向垂直的尾部推进器,所述尾部推进器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推进单元;以及固定设置在船体内部的主控制器、电源调节器和电池组,电池组和电源调节器相连接,电池组分别和每个供电元件相连,主控制器与电池组和电源调节器连接并控制整机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背景技术
由于地形和交通状况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功能单一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功能单一的交通工具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目前水陆两栖船及海空两栖船的应用优势很大,它不受地形限制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水面地形行驶,在交通运输、军事应用、无人探测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两栖行进的功能可以穿越大部分地形,而且隐蔽性良好。
现有技术中的海空两栖船主要是通过在类似船体的结构上加装旋翼实现飞行的功能。但是在技术还不成熟的现在还在很多问题,比如:船身过大导致隐蔽性不好,在军事侦查中容易被发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隐蔽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包括:
船体;
设置在船体内的双舵机结构,所述双舵机结构包括舵Ⅰ、舵Ⅱ以及用于舵Ⅰ和舵Ⅱ角度调整的舵机角度调整单元;
设置在所述船体尾部和水平面平行的尾部螺旋桨;
设置在所述船体两侧的和水平面平行的两组侧边螺旋桨,每组所述侧边螺旋桨包括两个螺旋桨体以及带动所述螺旋桨体收回船体内或伸出船体的侧边动力单元;
设置在所述船体尾部和水平面及行进方向垂直的尾部推进器,所述尾部推进器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推进单元;
以及固定设置在船体内部的主控制器、电源调节器和电池组,电池组和电源调节器相连接,电池组分别和每个供电元件相连,主控制器与电池组和电源调节器连接并控制整机运行。
所述尾部推进器包括两组结构相同的推进单元,每组推进单元包括:
设置在所述船体上的外壳;
和所述外壳通过轴承连接的推进输出轴,所述推进输出轴和所述行进方向平行,一端从所述外壳伸出;
通过推进桨毂和所述推进输出轴伸出一端的端部连接的推进桨叶;
以及通过动力传输单元带动输出轴转动的推进电机Ⅱ。
所述动力传输单元包括输入轴、主动轮、棘轮离合器、行星架Ⅰ、行星架Ⅱ、轴Ⅰ、行星轮Ⅰ、行星轮Ⅱ、离合器、外齿圈、轴Ⅱ、超越离合器、轴Ⅲ、轴Ⅳ、轴Ⅴ、轴Ⅵ、锥齿轮Ⅰ、锥齿轮Ⅱ、锥齿轮Ⅲ和锥齿轮Ⅳ;
所述输入轴一端和所述推进电机Ⅱ连接,另一端通过棘轮离合器和所述轴Ⅰ的一端连接,所述轴Ⅰ的另一端穿过行星架Ⅰ和主动轮键连接,所述棘轮离合器和行星架Ⅰ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分别与行星轮Ⅰ和行星轮Ⅱ啮合,行星轮Ⅰ和行星轮Ⅱ分别与外齿圈啮合,所述外齿圈一端和离合器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轴Ⅳ和轴Ⅴ中部分别与行星轮Ⅰ和行星轮Ⅱ通过键过盈连接,两端分别与行星架Ⅰ和行星架Ⅱ连接,所述轴Ⅱ一端和所述行星架Ⅱ中心固定连接,中部和所述外齿圈靠近外壳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另一端通过超越离合器和所述轴Ⅲ的一端连接,所述轴Ⅲ的另一端和所述锥齿轮Ⅰ键连接,所述锥齿轮Ⅰ和锥齿轮Ⅱ啮合,所述锥齿轮Ⅱ和锥齿轮Ⅲ分别固定在轴Ⅵ的两端,所述锥齿轮Ⅲ和锥齿轮Ⅳ啮合,所述锥齿轮Ⅳ和推进输出轴一端部键连接;
所述轴Ⅲ和所述锥齿轮Ⅰ连接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卡圈,所述轴Ⅵ和所述锥齿轮Ⅱ、锥齿轮Ⅲ连接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卡圈,所述推进输出轴与锥齿轮Ⅳ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卡圈。
所述船体包括:
船身;
固定设置在船身上方的外机壳;
固定在船身下部的船底;
以及设置在船身两侧的围壁,所述船底和围壁形成双M型结构。
所述角度调整单元包括:
固定在船体中层的角度调整电机,所述角度调整电机输出轴朝上;
中部和所述角度调整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连杆Ⅳ;
一端和所述连杆Ⅳ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Ⅴ;
一端和所述连杆Ⅴ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Ⅶ,所述连杆Ⅶ的另一端和所述舵机Ⅰ固定连接;
一端和所述连杆Ⅳ另一端连接的连杆Ⅵ;
以及一端和所述连杆Ⅵ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Ⅷ,所述连杆Ⅷ的另一端和所述舵机Ⅱ固定连接。
所述尾部螺旋桨包括:
固定在船体内的推进电机Ⅰ;
通过联轴器和推进电机Ⅰ的输出轴连接的尾桨输出轴,所述尾桨输出轴通过轴承和所述船体连接;
以及通过尾桨毂和尾桨输出轴连接的尾桨。
所述侧边动力单元包括:
固定在船体上的支架;
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两组动力驱动机构,两组动力驱动机构分别带动两个螺旋桨体运动。
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
尾部通过滑动轴承连接在支架上的液压缸;
一端和所述液压缸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Ⅰ和连杆Ⅱ,所述连杆Ⅰ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在支架的中部;
以及中部和所述连杆Ⅱ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Ⅲ,所述连杆Ⅲ的一端通过滑动轴承和支架连接,另一端和所述螺旋桨体固定连接。
所述螺旋桨体包括侧桨,所述侧桨通过侧桨毂连接在侧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侧桨电机和所述电池组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飞行船外漏部件表面涂有雷达吸波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可以实现水上空中的行进,在水下行驶时,侧边螺旋桨收回,依靠尾部推进器提供前进动力,控制舵机和尾部螺旋桨左右转速差来控制方向,可折叠尾部推进器可选择为折叠和不折叠,对应的推进速度会有所不同。在低空行驶时侧边螺旋桨打开,提供升力,尾部螺旋桨提供推进力,飞行方向可由改变尾部螺旋桨的转速来实现。在飞行器运行过程中由电源调节器调节电池组的使用情况,由主控制器控制整机运行状况,本发明采取的船体结构为质量很轻的气垫船型,结构小,在本发明中所有加装的旋翼都能实现折叠达到隐藏的目的,更好的提高的隐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结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结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结构后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中尾部推进器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中双舵机结构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中尾部螺旋桨结构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中侧边螺旋桨结构原理图;
其中:1、船体,101、船身,102、外机壳,103、船底,104、围壁,2、双舵机结构,201、舵Ⅰ,202、舵Ⅱ,203、角度调整电机,204、连杆Ⅳ,205、连杆Ⅴ,206、连杆Ⅵ,207、连杆Ⅶ,208、连杆Ⅷ,3、尾部螺旋桨,301、尾桨,302、尾桨毂,303、尾桨输出轴,304、推进电机Ⅰ,305、联轴器,4、侧边螺旋桨,401、螺旋桨体,402、支架,403、液压缸,404、连杆Ⅰ,405、连杆Ⅱ,406、连杆Ⅲ,5、尾部推进器,501、输入轴,502、主动轮,503、棘轮离合器,504、行星架Ⅰ,505、行星架Ⅱ,506、轴Ⅰ,507、行星轮Ⅰ,508、行星轮Ⅱ,509、离合器,510、外齿圈,511、轴Ⅱ,512、超越离合器,513、轴Ⅲ,514、轴Ⅳ,515、轴Ⅴ,516、轴Ⅵ,517、锥齿轮Ⅰ,518、锥齿轮Ⅱ,519、锥齿轮Ⅲ,520、锥齿轮Ⅳ,521、卡圈,522、外壳,523、推进输出轴,524、推进桨叶,525、推进桨毂,6、主控制器,7、电源调节器,8、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附图6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包括:
船体1;
设置在船体1内的双舵机结构2,所述双舵机结构2包括舵Ⅰ201、舵Ⅱ202以及用于舵Ⅰ201和舵Ⅱ202角度调整的舵机角度调整单元;
设置在所述船体1尾部和水平面平行的尾部螺旋桨3;
设置在所述船体1两侧的和水平面平行的两组侧边螺旋桨4,每组所述侧边螺旋桨4包括两个螺旋桨体401以及带动所述螺旋桨体401收回船体1内或伸出船体1的侧边动力单元;
设置在所述船体1尾部和水平面及行进方向垂直的尾部推进器5,所述尾部推进器5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推进单元;
以及固定设置在船体1内部的主控制器6、电源调节器7和电池组8,电池组8和电源调节器7相连接,电池组8分别和每个供电元件相连,主控制器6与电池组8和电源调节器7连接并控制整机运行。
参见附图7,所述尾部推进器5包括两组结构相同的推进单元,每组推进单元包括:
设置在所述船体1上的外壳522;
和所述外壳522通过轴承连接的推进输出轴523,所述推进输出轴523和所述行进方向平行,一端从所述外壳522伸出;
通过推进桨毂525和所述推进输出轴523伸出一端的端部连接的推进桨叶524;
以及通过动力传输单元带动输出轴转动的推进电机Ⅱ。
所述动力传输单元包括输入轴501、主动轮502、棘轮离合器503、行星架Ⅰ504、行星架Ⅱ505、轴Ⅰ506、行星轮Ⅰ507、行星轮Ⅱ508、离合器509、外齿圈510、轴Ⅱ511、超越离合器512、轴Ⅲ513、轴Ⅳ514、轴Ⅴ515、轴Ⅵ516、锥齿轮Ⅰ517、锥齿轮Ⅱ518、锥齿轮Ⅲ519和锥齿轮Ⅳ520;
所述输入轴501一端和所述推进电机Ⅱ连接,另一端通过棘轮离合器503和所述轴Ⅰ506的一端连接,所述轴Ⅰ506的另一端穿过行星架Ⅰ504和主动轮502键连接,所述棘轮离合器503和行星架Ⅰ504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502分别与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啮合,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分别与外齿圈510啮合,所述外齿圈510一端和离合器509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外壳522固定连接;所述轴Ⅳ514和轴Ⅴ515中部分别与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通过键过盈连接,两端分别与行星架Ⅰ504和行星架Ⅱ505连接,所述轴Ⅱ511一端和所述行星架Ⅱ505中心固定连接,中部和所述外齿圈510靠近外壳522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另一端通过超越离合器512和所述轴Ⅲ513的一端连接,所述轴Ⅲ513的另一端和所述锥齿轮Ⅰ517键连接,所述锥齿轮Ⅰ517和锥齿轮Ⅱ518啮合,所述锥齿轮Ⅱ518和锥齿轮Ⅲ519分别固定在轴Ⅵ516的两端,所述锥齿轮Ⅲ519和锥齿轮Ⅳ520啮合,所述锥齿轮Ⅳ520和推进输出轴523一端部键连接;
所述轴Ⅲ513和所述锥齿轮Ⅰ517连接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卡圈521,所述轴Ⅵ516和所述锥齿轮Ⅱ518、锥齿轮Ⅲ519连接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卡圈521,所述推进输出轴523与锥齿轮Ⅳ52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卡圈521。
轴Ⅱ511另一端通过超越离合器512和所述轴Ⅲ513一端连接具体为:外齿圈510和超越离合器512外圈连接,轴Ⅱ511通过键和超越离合器512内圈连接,超越离合器512外圈和超越离合器512内圈连接,超越离合器512外圈通过键和轴Ⅲ513连接。
所述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关于主动轮502对称设置。
这样设计之后,可以通过控制推进电机Ⅱ的正反转来控制尾部推进器5的折叠和推进。
输入轴501正向旋转时提供动力,离合器509夹紧外齿圈510,棘轮离合器503可动,使得主动轮502带动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绕主动轮502转动,使得轴Ⅳ514和轴Ⅴ515也绕主动轮502转动从而带动轴Ⅱ511转动,此时超越离合器512外圈和超越离合器512内圈接触,带动轴Ⅲ513转动,由于锥齿轮Ⅰ517与锥齿轮Ⅱ518啮合,带动同轴的锥齿轮Ⅲ519也转动,锥齿轮Ⅲ519与锥齿轮Ⅳ520啮合,从而带动推进输出轴523转动,最终带动推进桨叶524转动.
当电机反向转时,输入轴501反向转动,离合器509松开,外齿圈510可动,棘轮离合器503松开不能运动,使得行星轮Ⅰ507与行星轮Ⅱ508固定,这样主动轮502转动时,行星轮Ⅰ507与行星轮Ⅱ508分别绕轴Ⅳ514和轴Ⅴ515转动,此时超越离合器512外圈和超越离合器512内圈不接触,而外齿圈510也会在作用下转动从而带动外壳522转动实现尾部推进器5的升起和折叠,另升起时后方设有挡板,使得升起角度最大为90度。
所述船体1包括:
船身101;
固定设置在船身101上方的外机壳102;
固定在船身101下部的船底103;
以及设置在船身101两侧的围壁104,所述船底103和围壁104形成双M型结构,使得船高速行驶时船底103会形成气垫从而产生升力,减小阻力。
参见附图8,所述角度调整单元包括:
固定在船体1中层的角度调整电机203,所述角度调整电机203输出轴朝上;
中部和所述角度调整电机203的输出轴连接的连杆Ⅳ204;
一端和所述连杆Ⅳ204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Ⅴ205;
一端和所述连杆Ⅴ205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Ⅶ207,所述连杆Ⅶ207的另一端和所述舵机Ⅰ固定连接;
一端和所述连杆Ⅳ204另一端连接的连杆Ⅵ206;
以及一端和所述连杆Ⅵ206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Ⅷ208,所述连杆Ⅷ208的另一端和所述舵机Ⅱ固定连接;通过控制角度调整电机203正反转实现双舵的左右摆动。
角度调整电机203顺时针转,带动连杆Ⅳ204顺时针旋转,连杆Ⅴ205受到推力向右运动,连杆Ⅵ206受到推力向左运动,连杆Ⅶ207受到推力绕与舵机Ⅰ固连点向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舵机Ⅰ顺时针转,连杆Ⅷ208受到推力向左绕与舵机Ⅱ固连点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舵机Ⅱ顺时针转动。
参见附图9所述尾部螺旋桨3包括:
固定在船体1内的推进电机Ⅰ304;
通过联轴器305和推进电机Ⅰ304的输出轴连接的尾桨输出轴303,所述尾桨输出轴303通过轴承和所述船体1连接;
以及通过尾桨毂302和尾桨输出轴303连接的尾桨301。
参见附图10,所述侧边动力单元包括:
固定在船体1上的支架402;
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402上的两组动力驱动机构,两组动力驱动机构分别带动两个螺旋桨体401运动。
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
尾部通过滑动轴承连接在支架402上的液压缸403;
一端和所述液压缸403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Ⅰ404和连杆Ⅱ405,所述连杆Ⅰ404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在支架402的中部;
以及中部和所述连杆Ⅱ405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Ⅲ406,所述连杆Ⅲ406的一端通过滑动轴承和支架402连接,另一端和所述螺旋桨体401固定连接;通过控制液压缸403的收缩来控制侧边螺旋桨4的收放。
液压缸403收缩时拉力作用于B点,连杆Ⅰ404受到拉力绕A点旋转,连杆Ⅱ405也受到拉力经由C点传给连杆Ⅲ406,连杆Ⅲ406绕D点向里旋转,使得螺旋桨体401收缩。反之,液压缸403伸长时,会导致螺旋桨体401展开。
所述螺旋桨体401包括侧桨,所述侧桨通过侧桨毂连接在侧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侧桨电机和所述电池组8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飞行船外漏部件表面涂有雷达吸波材料,从而减少雷达波的散射,达到隐身的目的。

Claims (9)

1.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包括:
船体(1);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船体(1)内的双舵机结构(2),所述双舵机结构(2)包括舵Ⅰ(201)、舵Ⅱ(202)以及用于舵Ⅰ(201)和舵Ⅱ(202)角度调整的舵机角度调整单元;
设置在所述船体(1)尾部和水平面平行的尾部螺旋桨(3);
设置在所述船体(1)两侧的和水平面平行的两组侧边螺旋桨(4),每组所述侧边螺旋桨(4)包括两个螺旋桨体(401)以及带动所述螺旋桨体(401)收回船体(1)内或伸出船体(1)的侧边动力单元;
设置在所述船体(1)尾部和水平面及行进方向垂直的尾部推进器(5),所述尾部推进器(5)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推进单元;
以及固定设置在船体(1)内部的主控制器(6)、电源调节器(7)和电池组(8),电池组(8)和电源调节器(7)相连接,电池组(8)分别和每个供电元件相连,主控制器(6)与电池组(8)和电源调节器(7)连接并控制整机运行;
所述角度调整单元包括:
固定在船体(1)中层的角度调整电机(203),所述角度调整电机(203)输出轴朝上;
中部和所述角度调整电机(203)的输出轴连接的连杆Ⅳ(204);
一端和所述连杆Ⅳ(204)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Ⅴ(205);
一端和所述连杆Ⅴ(205)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Ⅶ(207),所述连杆Ⅶ(207)的另一端和所述舵机Ⅰ固定连接;
一端和所述连杆Ⅳ(204)另一端连接的连杆Ⅵ(206);
以及一端和所述连杆Ⅵ(206)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Ⅷ(208),所述连杆Ⅷ(208)的另一端和所述舵机Ⅱ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推进器(5)包括两组结构相同的推进单元,每组推进单元包括:
设置在所述船体(1)上的外壳(522);
和所述外壳(522)通过轴承连接的推进输出轴(523),所述推进输出轴(523)和所述行进方向平行,一端从所述外壳(522)伸出;
通过推进桨毂(525)和所述推进输出轴(523)伸出一端的端部连接的推进桨叶(524);
以及通过动力传输单元带动输出轴转动的推进电机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单元包括输入轴(501)、主动轮(502)、棘轮离合器(503)、行星架Ⅰ(504)、行星架Ⅱ(505)、轴Ⅰ(506)、行星轮Ⅰ(507)、行星轮Ⅱ(508)、离合器(509)、外齿圈(510)、轴Ⅱ(511)、超越离合器(512)、轴Ⅲ(513)、轴Ⅳ(514)、轴Ⅴ(515)、轴Ⅵ(516)、锥齿轮Ⅰ(517)、锥齿轮Ⅱ(518)、锥齿轮Ⅲ(519)和锥齿轮Ⅳ(520);
所述输入轴(501)一端和所述推进电机Ⅱ连接,另一端通过棘轮离合器(503)和所述轴Ⅰ(506)的一端连接,所述轴Ⅰ(506)的另一端穿过行星架Ⅰ(504)和主动轮(502)键连接,所述棘轮离合器(503)和行星架Ⅰ(504)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502)分别与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啮合,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分别与外齿圈(510)啮合,所述外齿圈(510)一端和离合器(509)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外壳(522)固定连接;所述轴Ⅳ(514)和轴Ⅴ(515)中部分别与行星轮Ⅰ(507)和行星轮Ⅱ(508)通过键过盈连接,两端分别与行星架Ⅰ(504)和行星架Ⅱ(505)连接,所述轴Ⅱ(511)一端和所述行星架Ⅱ(505)中心固定连接,中部和所述外齿圈(510)靠近外壳(522)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另一端通过超越离合器(512)和所述轴Ⅲ(513)的一端连接,所述轴Ⅲ(513)的另一端和所述锥齿轮Ⅰ(517)键连接,所述锥齿轮Ⅰ(517)和锥齿轮Ⅱ(518)啮合,所述锥齿轮Ⅱ(518)和锥齿轮Ⅲ(519)分别固定在轴Ⅵ(516)的两端,所述锥齿轮Ⅲ(519)和锥齿轮Ⅳ(520)啮合,所述锥齿轮Ⅳ(520)和推进输出轴(523)一端部键连接;
所述轴Ⅲ(513)和所述锥齿轮Ⅰ(517)连接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卡圈(521),所述轴Ⅵ(516)和所述锥齿轮Ⅱ(518)、锥齿轮Ⅲ(519)连接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卡圈(521),所述推进输出轴(523)与锥齿轮Ⅳ(52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卡圈(521)。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包括:
船身(101);
固定设置在船身(101)上方的外机壳(102);
固定在船身(101)下部的船底(103);
以及设置在船身(101)两侧的围壁(104),所述船底(103)和围壁(104)形成双M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螺旋桨(3)包括:
固定在船体(1)内的推进电机Ⅰ(304);
通过联轴器(305)和推进电机Ⅰ(304)的输出轴连接的尾桨输出轴(303),所述尾桨输出轴(303)通过轴承和所述船体(1)连接;
以及通过尾桨毂(302)和尾桨输出轴(303)连接的尾桨(301)。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动力单元包括:
固定在船体(1)上的支架(402);
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402)上的两组动力驱动机构,两组动力驱动机构分别带动两个螺旋桨体(401)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
尾部通过滑动轴承连接在支架(402)上的液压缸(403);
一端和所述液压缸(403)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Ⅰ(404)和连杆Ⅱ(405),所述连杆Ⅰ(404)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在支架(402)的中部;
以及中部和所述连杆Ⅱ(405)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轴承连接的连杆Ⅲ(406),所述连杆Ⅲ(406)的一端通过滑动轴承和支架(402)连接,另一端和述螺旋桨体(401)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体(401)包括侧桨,所述侧桨通过侧桨毂连接在侧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侧桨电机和所述电池组(8)通过导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船外漏部件表面涂有雷达吸波材料。
CN201711234950.0A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Active CN1080326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34950.0A CN108032693B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34950.0A CN108032693B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32693A CN108032693A (zh) 2018-05-15
CN108032693B true CN108032693B (zh) 2021-04-09

Family

ID=62094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34950.0A Active CN108032693B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326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72440B2 (en) * 2018-06-04 2023-10-03 Ali Salem Multi-purpose wheels for use in multi-purpose vehicles
CN109760836A (zh) * 2019-03-12 2019-05-17 姜佩奇 一种海空两栖潜水器
CN110588263A (zh) * 2019-09-26 2019-12-20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栖无人移动平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998123B (zh) * 2021-10-09 2023-06-02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系统、可飞行装置以及动力控制方法
US20230234414A1 (en) * 2022-01-27 2023-07-27 Frances Jones Transforming vehi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5255U (zh) * 2009-11-10 2010-07-14 周彬彬 一种可水陆行驶的旋翼机登陆艇
CN203753403U (zh) * 2014-01-02 2014-08-06 浙江海洋学院 水空两用船
CN204936724U (zh) * 2015-07-30 2016-01-0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水陆空三栖滑板车
CN105856995A (zh) * 2016-04-08 2016-08-17 吉林大学 涵道式低潜飞行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13665B2 (en) * 2011-12-22 2014-08-26 Mehmet Nevres Ulgen Dual-rudder mechanism for performance sailboa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5255U (zh) * 2009-11-10 2010-07-14 周彬彬 一种可水陆行驶的旋翼机登陆艇
CN203753403U (zh) * 2014-01-02 2014-08-06 浙江海洋学院 水空两用船
CN204936724U (zh) * 2015-07-30 2016-01-0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水陆空三栖滑板车
CN105856995A (zh) * 2016-04-08 2016-08-17 吉林大学 涵道式低潜飞行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32693A (zh) 2018-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32693B (zh) 一种新型海空两栖飞行船
CN110077588B (zh)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海陆空潜四栖航行器
CN112758314B (zh) 一种可变形复合翼跨介质飞行潜水航行器
RU2310583C2 (ru) Вертолет-самолет-амфибия
NO322196B1 (no) Hybrid luftfartoy
WO2009149592A1 (zh) 垂直起降飞机
CN103204237B (zh)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空中推进装置
CN112549885B (zh)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折叠翼潜空跨域海洋机器人
CN211195749U (zh) 一种倾转无轴涵道旋翼飞行汽车
CN103640675A (zh) 水面三体两栖无人艇
RU2521090C1 (ru) Скоростной турб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вертолет
CN218786088U (zh) 一种水空两栖跨介质飞行器
CN113306354A (zh) 两栖航行器空水一体化推进系统
RU2492112C1 (ru) Тяжелый многовинтовой вертолет-самолет (варианты)
KR101918439B1 (ko) 안정적인 비행 수행 하이브리드 무인항공기
CN104276273A (zh) 一种大型货运飞机布局
CN116101524B (zh) 固定翼旋翼双模态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及工作方法
CN104943859A (zh) 无人直升机
RU2529568C1 (ru) Криогенны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вертолет-самолет
CN115648870A (zh) 一种水空两栖跨介质无人飞行器
RU2016116381A (ru) Беспилотный кольцесинхрокоптер
CN105539807A (zh) 一种前后双桨双翼可变形飞机
CN213354833U (zh) 一种倾转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
CN204895848U (zh) 无人直升机
CN114132499A (zh) 一种海陆空水底四栖航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