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8820B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8820B
CN108028820B CN201580083111.6A CN201580083111A CN108028820B CN 108028820 B CN108028820 B CN 108028820B CN 201580083111 A CN201580083111 A CN 201580083111A CN 108028820 B CN108028820 B CN 1080288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bit sequence
uplink control
symbo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31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8820A (zh
Inventor
成艳
孙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28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8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8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36Reed-Muller [RM]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2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4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er for adjusting OFDM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e.g. transmission tim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04L5/0021Time-frequency-code in which codes are applied as a frequency-domain sequences, e.g. MC-C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2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using repet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系统。其中,传输方法包括:首先,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其次,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该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最后,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且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Description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一个子帧(Subframe)的时长为1 毫秒(ms),每个子帧包括14个时域符号。通常,LTE系统中,可在上行子帧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现有PUCCH占用14个时域符号。
为了支持动态调度及下行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传输及混合自动重传等技术,终端设备需向基站反馈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包括信道状态信息CSI、混合自动重传确认信息HARQ-ACK和调度请求(SR, Scheduling Request)等。其中混合自动重传确认信息也可简单称为确认应答信息(Acknowledgment,ACK)/否认应答信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
在未来演进的LTE系统中,为了降低服务延迟,可减小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即传输时间间隔TTI可以不是一个子帧,例如可以小于7个时域符号。当TTI减小时,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上行控制信道,例如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在时域上占用的符号数可以小于14个符号。
另外,在未来演进的LTE TDD系统中,会引入新的子帧类型,属于该新子帧类型的子帧包括用于下行传输的符号、用于上行传输的符号和保护间隔GP。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在属于该新子帧类型的子帧中的用于上行传输的符号上传输。例如,在未来演进的LTE系统中,可能会引入如图1所示的子帧类型。属于图1所示的子帧类型的子帧包括11个用于下行传输的符号、时长为1个符号的保护时间(Guard Period,GP)和2个用于上行传输的符号。上行控制信息可在用于上行传输的这两个符号上传输。
现有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时域上需占用14个符号,对短TTI场景和在新子帧类型子帧传输上行控制信息不适用,因而,需要设计新的上行控制信道结构,用于上行控制信息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能够解决当前无法支持在小于1个子帧的PUCCH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 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包括: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 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 1,-j,1,-1,1,-j,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 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 1,j,-1,-j,1,j,-1,-j}。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 -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 -j}。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站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 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其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 -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 -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 -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 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 -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所述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 2N;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 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与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属于M个状态值中的一个,所述M个状态值与M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所述M为2的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l为整数且l=0,1,…,N-1;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还包括: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属于M个循环移位中的一个,所述M个循环移位与M个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M为2的 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 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包括: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 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 1,-j,1,-1,1,-j,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 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 1,j,-1,-j,1,j,-1,-j}。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 -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 -j}。
结合第五方面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五方面至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其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 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 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当所述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 -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 -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 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结合第六方面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六方面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所述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符号l 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 2N;所述处理单元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 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结合第七方面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与所述第三序列的多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属于M个状态值中的一个,所述M个状态值与M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所述M为2 的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结合第七方面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七方面至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l为整数且 l=0,1,…,N-1;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还包括: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 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属于M个循环移位中的一个,所述M个循环移位与M个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 M为2的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结合第八方面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八方面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基站,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息;所述基站还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并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信息比特序列。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所述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将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基站,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息;所述基站还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所述第三序列;并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信息比特序列。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定义新的上行控制信道,解决了当前的PUCCH无法支持小于1个子帧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上行控制信息的灵活传输,从而提高了传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新子帧类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GSM,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 Wireles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长期演进(LTE, Long Term Evolution)等。
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也可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移动终端设备等,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N,Radio Access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 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也可以是WCDMA 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B),本发明并不限定。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2的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
步骤110,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该步骤中,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该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ACK、信道状态信息CSI和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等。
该步骤中,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1: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
该步骤110-1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配置的载波个数、每个载波的传输模式等因素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可选地,该信息比特位数可以等于载波个数乘以每个载波支持的码字数。
例如,若终端设备配置的载波个数为1个,且该载波对应的传输模式仅支持单码字传输,则该确定的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为1;再例如,若终端设备配置的载波的个数为2个,且每个载波对应的传输模式仅支持单码字传输,则该确定的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为2;再例如,若终端设备配置的载波个数为1个,且该载波对应的传输模式支持双码字传输,则该确定的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为1,以此类推。
步骤110-2:终端设备根据上述信息比特位数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行控制信道,可以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或是其他上行控制信道。
该步骤110-2中,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例如,当该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为1时,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为0还是为1;当该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为2时,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为00、01、10还是11。
可选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与上行控制信息的内容有关,例如该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HARQ-ACK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HARQ-ACK的状态确定该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该HARQ-ACK的状态可以包括ACK、NACK和 /或DTX。
步骤120,终端设备根据步骤110中确定的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可选地,终端设备确认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该第一序列与该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可选地,符号l可以指该N个符号中的每一个符号,即 l=0,1,…,N-1,此时l为符号编号,该符号编号为该N个符号内的编号,该符号编号和符号l在子帧内的编号可以不一样;符号l也可以指该N个符号中的一个符号,此时该终端设备需根据该信息比特序列分别确定该N个符号中每一个符号对应的第一序列。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符号承载的信号可包括该信号对应的序列。
步骤12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20-1中,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该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
该步骤120-1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情况一,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例如,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为1,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为2,则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应与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相等,即为2,该第一比特序列为{1,1}。
又例如,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为0,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为3,则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应与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相等,即为3,该第一比特序列为{0,0,0}。
情况二,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例如,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为{1,0},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为2,则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应为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的2倍,即4,该第一比特序列为{1,0,1,0}。
又例如,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为{0,0},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为1,则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应为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的2倍,即2,该第一比特序列为{0,0}。
情况三,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Reed Muller,RM)编码得到。
例如,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为3位,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为2,则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应为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的2倍,即4。终端设备可通过RM编码,将3 位的信息比特序列编码为4位的第一比特序列。
综上,通过步骤120-1,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
步骤120-2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
如前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当第一比特序列为N位时,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为1;当第一比特序列为2N位时,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为2。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最多为2。
在进行上行控制信息时,若一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为2,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不同符号间功率累加来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性能,例如若N为2,则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将2个信息比特每个信息比特分别映射到2个符号中的1个符号上传输相比,不同符号间的功率累加能带来约3dB增益。
当第一比特序列的位数与上行控制信道相同时,或者,当第一比特序列的位数为N时,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即为第一比特序列中的第l+1位。例如,当第一比特序列为{1,1},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为2,则符号0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符号1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也为1。
当第一比特序列的位数是上行控制信道的2倍时,或者,当第一比特序列的位数为2N 时,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即为第一比特序列中的第2l及第2l+1位。例如,当第一比特序列为{1,0,1,0},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符号数为2,则符号0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符号1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
通过步骤120-2,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步骤120-3中,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第一序列。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方式可为计算和/ 或查找。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第一序列为线性相位复指数序列。可选地,终端设备可按照如下方法根据第二比特序列计算第一序列。第一序列可以为e(-j2π/M)*i*a,或者e (+j2π/M)*i*a,其中,e为自然底数,j为虚数单位,M为2的M1次方,其中,M1为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例如当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M=2,当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2时, M=4;a=0,1,…,M-1。可选地,不同a的取值与不同的状态值对应,例如当该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若该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a的值为0,若该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a的值为1;i=0,1,…,11。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按照如下方法根据第二比特序列查找第一序列,分为以下情况。
情况一,当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
可选地,若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若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
另外可选地,若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
情况二,当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
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
应当理解的是,在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第二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一序列不仅限于以上对应关系,即在满足第二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一序列一一对应的前提下,以上对应关系可以做出变化。
另外可选地,步骤120中,终端设备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也可以通过以下直接查找对应的方式实现。
例如,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
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 {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 -j,1,-1,1,-j,1,-1,1,-j,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 -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 j,-1,-j,1,j,-1,-j,1,j,-1,-j}。
应当理解的是,信息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一序列不仅限于以上对应关系,即在满足信息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一序列一一对应的前提下,以上对应关系可以做出变化。
综上,通过步骤120,终端设备可根据待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由于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复指数序列,则该第一序列中特定元素不会因为上行控制信息的状态变化而变化,例如当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为1时,该第一序列中的偶数位上的值不随该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而变化,从而可当做参考信号使用,从而使得基站能够根据这些参考信号获得无线信道的信道特性,从而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可靠性。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更好利用了不同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第一序列之间相互正交的特性,因此信息比特数的增加对性能的影响较少,例如1个符号分别承载1比特信息和2比特信息相比,性能损失1dB以内;因此该方式一相对于将2个信息比特每个信息比特分别映射到2个符号中的一个符号上传输相比,具有约2dB左右的增益。
步骤130,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可选地,该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可以为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序列等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即正比例因子为1,也可以为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序列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的k 倍,其中k为调整因子。
可选地,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指的是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序列中的任一元素,正比例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对应元素的乘积。可选地,符号 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序列、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长度相等。
可选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利用该第二序列承载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保持上行控制信息的单载波特性。
可选地,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的符号可以指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符号,也可以为OFDM符号等时域符号。
可选地,该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可选地,N可以大于 1,从而可以满足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较大,或需要较大的上行控制信道覆盖时的场景。N可以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从而使得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中符号l承载的信号的生成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3示意了根据信息比特序列302生成上行控制信道中符号l承载的信号310的流程。图3的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
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可选地,终端设备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302。
随后,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且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二序列309和第一序列308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309为循环移位序列,所述第一序列308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306确定。
可选地,若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302的比特个数为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306的比特个数为1,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304的比特个数为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3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3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304由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可选地,若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302的比特个数为2,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306的比特个数为2,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3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3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304由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可选地,若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302的比特个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306的比特个数为2,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304的比特个数为2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3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3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304由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RM 编码得到。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同时,由于在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中,引入了线性复指数序列,使得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序列中,一部分比特位不随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而变化,从而可当做参考信号使用,从而使得基站能够根据这些参考信号获得无线信道的信道特性,提高了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可靠性。
同时,由于该传输方法控制上行控制信道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不大于2,当每个符号承载2比特信息时,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不同符号间功率累加来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性能,带来传输增益;另一方面更好利用了不同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线性复指数序列之间相互正交的特性,带来额外传输增益。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4的方法由基站执行。
步骤410,基站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且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可选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一比特序列、第二比特序列及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与图2中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20,基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第一序列,该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可选地,基站根据信息比特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候选集合,然后用候选集合中的每一个序列去做最大似然,最后确定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序列。
步骤430,基站根据第一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可选地,该步骤430可分为以下步骤。
步骤430-1,基站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步骤430-2,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可选地,步骤430-2可包括以下情况:
情况一、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 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 -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情况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 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 {1,-j,1,-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应当理解的是,信息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二比特序列不仅限于以上对应关系,即在满足信息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二比特序列一一对应的前提下,以上对应关系可以做出变化。
可选地,步骤430中,基站根据第一序列及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可包含:
当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1时,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 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当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2时,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 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 -1,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第一序列为{1,j,-1,-j,1,j,-1,-j, 1,j,-1,-j},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应当理解的是,信息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一序列不仅限于以上对应关系,即在满足信息比特序列的值与第一序列一一对应的前提下,以上对应关系可以做出变化。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可选地,上述由基站实施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的方法也可结合图3进行说明。
首先,基站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可选地,基站可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也即,基站可以根据终端设备配置的载波个数、每个载波的传输模式等因素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可选地,该信息比特位数可以等于载波个数乘以每个载波支持的码字数。该步骤在图2的步骤110-1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次,基站在上行控制信道上检测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且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二序列309和第一序列308的乘积,第二序列309为循环移位序列,第一序列308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306确定。
若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个数为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306的比特个数为1,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3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由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候选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若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个数为2,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306的比特个数为2,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第二比特序列306为第一比特序列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由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候选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若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个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306的比特个数为2,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第二比特序列306为第一比特序列304的一部分,第一比特序列304由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候选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RM编码得到。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基站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同时,由于在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中,引入了线性复指数序列,使得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序列中,一部分比特位不随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而变化,从而可当做参考信号使用,从而使得基站能够根据这些参考信号获得无线信道的信道特性,提高了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可靠性。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5的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
步骤510,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该步骤在图2的步骤 110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20,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
可选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属于M个状态值中的一个,其中M为正整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或是2。当比特数为1时,所述M个状态值包括0和1;当比特数为2 时,所述M个状态值包括00,01,10和11。可选地,M为2的M1次方,M1为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例如,当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M为2;当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2 时,M为4。
可选地,步骤52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20-1,终端设备根据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
该步骤可分为以下情况。
情况一、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情况二、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情况三、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步骤520-2,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
其中,第一比特序列、第二比特序列的定义同图2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步骤530,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
可选地,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进一步可选地,该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可选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属于M个状态值中的一个,该M个状态值与M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该步骤中,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根据该循环移位确定该第三序列。
可选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具体可以指该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利用第三序列的不同循环移位来表示上行控制信息的不同状态值。例如,若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该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因子为0;若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该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因子为2。利用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表示上行控制信息不同的状态,在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同时,保证了上行的单载波特性,因为ZC序列的循环移位仍然保持单载波特性。
可选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例如,若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该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因子可为2,若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则该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因子可为4,若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则该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因子可为6。
步骤540,终端设备将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可选地,N可以大于1,从而可以满足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较大,或需要较大的上行控制信道覆盖时的场景。N可以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从而使得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另外,由于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利用该序列承载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保持上行控制信息的单载波特性。
同时,由于该传输方法控制上行控制信道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不大于2,当每个符号承载2比特信息时,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不同符号间功率累加来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性能,带来传输增益;另一方面更好利用了不同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线性复指数序列之间相互正交的特性,带来额外传输增益。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中符号l承载的信号的生成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6示意了根据信息比特序列602生成上行控制信道中符号l承载的信号610的流程。图6的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
如图6所示,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可选地,终端设备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602。
随后,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且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608,第三序列608为循环移位序列,且第三序列608的循环移位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606确定。
可选地,若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602的比特个数为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606的比特个数为1,该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604的比特个数为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6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 由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可选地,若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602的比特个数为2,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606的比特个数为2,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6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由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若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602的比特个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 2N,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606的比特个数为2,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604的比特个数为2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3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由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RM编码得到。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7的方法可以由基站执行。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比特序列、第二比特序列及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与图2中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710,基站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l为整数且l=0,1,…,N-1。可选地,该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步骤720,基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
步骤730,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可选地,步骤73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30-1,基站根据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可选地,该步骤包括: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与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一一对应,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属于M个循环移位中的一个,M个循环移位与M个状态值一一对应。并且,M为2的M1次方,M1为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第二比特序列的M个状态值在图5的步骤520中已做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步骤730-2,基站根据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可选地,该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另外,由于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利用该序列承载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保持上行控制信息的单载波特性。
同时,由于该传输方法控制上行控制信道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不大于2,当每个符号承载2比特信息时,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不同符号间功率累加来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性能,带来传输增益;另一方面更好利用了不同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线性复指数序列之间相互正交的特性,带来额外传输增益。
可选地,上述由基站实施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也可结合图6进行说明。
首先,基站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可选地,基站可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也即,基站可以根据终端设备配置的载波个数、每个载波的传输模式等因素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可选地,该信息比特数可以等于载波个数乘以每个载波支持的码字数。该步骤在图2的步骤110-1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次,基站在上行控制信道上检测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对应 N个符号,N为正整数;且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608,所述第三序列608为循环移位序列,且所述第三序列608的循环移位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606确定。
可选地,若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为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606的比特数为1,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604的比特数为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6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由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候选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若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为2,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606的比特数为2,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604的比特数为2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6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由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候选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得到;
若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606的比特数为2,所述N个符号承载的第一比特序列604的比特数为2N,所述第二比特序列606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比特序列604由所述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候选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RM编码得到。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图8的终端设备800包括处理单元 810和发送单元820。
处理单元810,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处理单元810确定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与图2中步骤110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可选地,处理单元8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
首先,处理单元8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及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
可选地,处理单元8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比特序列可分如下情况:
情况一、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处理单元810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情况二、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处理单元810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 2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情况三、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处理单元810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其次,处理单元810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第二比特序列为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
再次,处理单元810根据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第一序列。
可选地,处理单元810根据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第一序列包括:
当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第一序列为{1,-1,1, -1,1,-1,1,-1,1,-1,1,-1};
当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第二比特序列为00,则第一序列为 {1,1,1,1,1,1,1,1,1,1,1,1},若第二比特序列为01,则第一序列为{1,-j,1, -1,1,-j,1,-1,1,-j,1,-1},若第二比特序列为10,则第一序列为{1,-1,1,-1,1, -1,1,-1,1,-1,1,-1},若第二比特序列为11,则第一序列为{1,j,-1,-j,1,j,-1, -j,1,j,-1,-j}。
另外可选地,处理单元8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
当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信息比特序列为0,则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信息比特序列为1,则第一序列为{1,-1,1,-1,1,-1,1, -1,1,-1,1,-1};
当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信息比特序列为00,则第一序列为{1,1,1,1, 1,1,1,1,1,1,1,1},若信息比特序列为01,则第一序列为{1,-j,1,-1,1,-j,1, -1,1,-j,1,-1},若信息比特序列为10,则第一序列为{1,-1,1,-1,1,-1,1,-1,1, -1,1,-1},若信息比特序列为11,则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
处理单元8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与图2中步骤12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发送单元820,用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可选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发送单元820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过程与图2中步骤 13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一比特序列、第二比特序列及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与图2中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同时,由于在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中,引入了线性复指数序列,使得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序列中,一部分比特位不随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而变化,从而可当做参考信号使用,从而使得基站能够根据这些参考信号获得无线信道的信道特性,提高了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可靠性。
同时,由于该终端设备传输数据的上行控制信道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不大于2,当每个符号承载2比特信息时,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不同符号间功率累加来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性能,带来传输增益;另一方面更好利用了不同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线性复指数序列之间相互正交的特性,带来额外传输增益。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图。图9的基站900包括接收单元910和处理单元920。
接收单元91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接收单元91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的过程与图4中步骤41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单元920用于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第一序列,该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可选地,基站根据信息比特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候选集合,然后用候选集合中的每一个序列去做最大似然,最后确定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序列。
处理单元920用于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第一序列的过程与图4中步骤42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处理单元920还用于根据第一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可选地,处理单元920根据第一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首先,处理单元920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其次,处理单元920根据第一序列和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再次,处理单元920根据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其中,处理单元920根据第一序列和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 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当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 -1,1,-1,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第一序列为{1,1,1,1,1,1, 1,1,1,1,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第一序列为{1,-j,1,-1,1, -j,1,-1,1,-j,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第一序列为{1,-1,1,-1, 1,-1,1,-1,1,-1,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第一序列为{1,j,-1, -j,1,j,-1,-j,1,j,-1,-j},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另外可选地,处理单元920根据第一序列及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当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1时,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 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当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2时,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 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 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第一序列为{1,j,-1,-j,1,j,-1,-j, 1,j,-1,-j},则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处理单元920根据第一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的过程与图4中步骤430 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一比特序列、第二比特序列及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与图2中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可选地,N可以大于1,从而可以满足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较大,或需要较大的上行控制信道覆盖时的场景。N可以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从而使得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同时,由于在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中,引入了线性复指数序列,使得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序列中,一部分比特位不随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而变化,从而可当做参考信号使用,从而使得基站能够根据这些参考信号获得无线信道的信道特性,提高了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可靠性。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图10的终端设备1000包括处理单元1010和发送单元1020。
处理单元1010,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处理单元1010确定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与图2中步骤110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单元1010还用于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该上行控制信道占用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
可选地,处理单元10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首先,处理单元10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及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此过程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情况一、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处理单元1010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 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情况二、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处理单元1010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 2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情况三、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处理单元1010确定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其次,处理单元1010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
处理单元1010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过程在图5步骤510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单元1010还用于根据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循环移位确定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
可选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与第三序列的多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且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属于M个状态值中的一个,M个状态值与M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M为2的 M1次方,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进一步可选地,该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可选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处理单元1010根据第二比特序列的M个状态值确定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的过程在图5的步骤530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发送单元1020,用于将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此过程在图5步骤540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可选地,N可以大于1,从而可以满足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较大,或需要较大的上行控制信道覆盖时的场景。N可以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从而使得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另外,由于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利用该序列承载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保持上行控制信息的单载波特性。
同时,由于该传输方法控制上行控制信道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不大于2,当每个符号承载2比特信息时,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不同符号间功率累加来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性能,带来传输增益;另一方面更好利用了不同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线性复指数序列之间相互正交的特性,带来额外传输增益。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图。图11的基站1100包括接收单元1110 和处理单元1120。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比特序列、第二比特序列及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与图2中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接收单元111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l为整数且l=0,1,…,N-1。可选地,该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处理单元1120,用于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
处理单元1120还用于根据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可选地,处理单元1120根据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处理单元1120根据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可选地,处理单元1120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 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处理单元1120根据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确定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第二比特序列包含M个状态值,其中,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与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一一对应,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属于M个循环移位中的一个,M个循环移位与M 个状态值一一对应,M为2的M1次方,M1为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第二比特序列的M个状态值在图5中已做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可选地,N可以大于1,从而可以满足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较大,或需要较大的上行控制信道覆盖时的场景。N可以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从而使得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通过N个符号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其中N可以为小于一个子帧的符号个数,例如N为2,实现了上行控制信息在较少的符号上传输。另外,由于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利用该序列承载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保持上行控制信息的单载波特性。
同时,由于该传输方法控制上行控制信道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不大于2,当每个符号承载2比特信息时,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不同符号间功率累加来提高上行控制信息的性能,带来传输增益;另一方面更好利用了不同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线性复指数序列之间相互正交的特性,带来额外传输增益。
应注意,本发明实施例中,图8和图10 中处理单元810及处理单元1010 可以由处理器实现,发送单元 820及发送单元 1020 可以由发送器 实现。
如图12所示,终端设备1200可以包括处理器1210、发送器 1220和存储器1230。其中,存储器1230可以用于存储终端设备出厂时预装的程序/代码,也可以存储用于处理器1210执行时的代码等。
终端设备12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250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25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
本发明实施例中,图9和图11 中接收 单元 910及接收单元 1110 可以由接收器实现,处理单元920及处理单元1120 可以由处理器实现。
如图13所示,基站1300可以包括处理器1310、接收器1320和存储器1330。其中,存储器1330可以用于存储终端设备出厂时预装的程序/代码,也可以存储用于处理器1310执行时的代码等。
基站13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350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35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14的通信系统1400包括终端设备1410和基站1420。
终端设备1410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终端设备1410还用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1420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基站142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息。
基站1420还用于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第二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并根据第一序列确定信息比特序列。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400中,终端设备1410可为图8中的终端设备 800;基站1420可为图9中的基站900。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15的通信系统1500包括终端设备1510和基站1520。
终端设备1510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并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上行控制信道占用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终端设备151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 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
终端设备1510还用于将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1520。
基站152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1510通过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息。
基站1520还用于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并根据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信息比特序列。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500中,终端设备1510可为图10中的终端设备 1000;基站1520可为图11中的基站1100。
可选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如下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如图16所示。图 1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16的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
步骤1610: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该步骤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为终端设备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具体可见图2中的步骤110,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数大于2N,所述N为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个数。
步骤1620: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可选地,该上行控制信道对应N个符号,N为大于1的正整数;且N个符号中包括一个用于参考信号传输的符号,其余N-1个符号用于上行控制信息传输;该N-1个符号中的每个符号承载的信号对应24个编码比特,该24个编码比特由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通过RM码编码得到;24个编码比特对应12个QPSK调制符号,每个子载波承载一个QPSK调制符号。
例如,当N=2时,该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2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用于传输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第二个符号用于传输参考信号;该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符号承载的信号对应 24个编码比特,该24个编码比特由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通过RM码编码得到;该24个编码比特对应12个QPSK调制符号,每个子载波承载一个QPSK调制符号。
当N=3时,该上行控制信道对应的3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和第三个符号用于传输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第二个符号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第一个符号承载的信号对应24个编码比特,该24个编码比特由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通过RM码编码得到,该24个编码比特对应12个QPSK调制符号,每个子载波承载一个QPSK调制符号;第三个符号承载的信号对应24个编码比特,该24个编码比特由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通过RM码编码得到,该24个编码比特对应12个QPSK调制符号,每个子载波承载一个QPSK调制符号;其中,该第三个符号承载的信号可以与第一个符号承载的信号相同,也可以不一样,例如可以通过正交掩码对第一个符号和第三个符号进行调制,例如该正交掩码可以为{1,1}或{1,-1}。
该实施例通过承载上行控制信息的符号承载24个编码比特,该24个编码比特由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通过RM码编码得到,根据RM码的特性,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可以大于2,从而该实施例可以支持比特数较大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例如可以用于支持载波聚合或短TTI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
可选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如下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如图17所示。图17 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17的方法可以由基站执行。
步骤1710:基站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
可选地,基站可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
步骤1720:基站在上行控制信道上接收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
对该步骤中上行控制信道的描述如图16中的步骤1620,此处不再赘述。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图18的终端设备1800包括处理单元1810和发送单元1820。
处理单元1810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可选地,处理单元1810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可以为处理单元1810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具体可见图2中的步骤110,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数大于2N,所述N为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个数。
发送单元1820用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对该步骤中上行控制信道的描述如图16中的步骤1620,此处不再赘述。
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图。图19的基站1900包括处理单元1920 和接收单元1910。
处理单元1920用于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可选地,处理单元1920可确定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
接收单元1910用于在上行控制信道上接收待检测的上行控制信息。对该步骤中上行控制信道的描述如图16中的步骤1620,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3)

1.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或者,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包括: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
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
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
8.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9.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10.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基站,包括:
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其中,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14.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权利要求10至13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15.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
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所述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
将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根据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或者,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与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属于M个状态值中的一个,所述M个状态值与M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所述M为2的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22.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权利要求15至21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23.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权利要求15至22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24.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基站,包括:
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l为整数且l=0,1,…,N-1;
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
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还包括:
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并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属于M个循环移位中的一个,所述M个循环移位与M个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M为2的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28.根据权利要求24-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29.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权利要求24至28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3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根据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或者,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35.根据权利要求31-34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序列包括: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
36.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包括:
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
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0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0,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若所述信息比特序列为11,则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
37.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具有权利要求30至36任意一项所述终端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3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具有权利要求30至36任意一项所述终端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3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于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当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包括:
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1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
当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为2时,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1,1,-j,1,-1,1,-j,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01,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1,1,-1,1,-1,1,-1,1,-1,1,-1},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0,若所述第一序列为{1,j,-1,-j,1,j,-1,-j,1,j,-1,-j},则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11。
42.根据权利要求3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4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具有权利要求39至42任意一项所述基站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4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所述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N确定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或2N;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第一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符号l承载的部分;
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N,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1;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4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为2;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循环重复N次得到。
48.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位数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N;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比特个数为2N,且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通过雷德密勒编码得到。
49.根据权利要求44至48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与所述第三序列的多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属于M个状态值中的一个,所述M个状态值与M个循环移位一一对应,所述M为2的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5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具有权利要求44至50任意一项所述终端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5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具有权利要求44至51任意一项所述终端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5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l为整数且l=0,1,…,N-1;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还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
并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属于M个循环移位中的一个,所述M个循环移位与M个状态值一一对应,所述M为2的M1次方,所述M1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其中,M和M1均为正整数。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状态值中任意两个状态值对应的循环移位间隔大于等于2。
57.根据权利要求53-5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序列为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58.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具有权利要求53至57任意一项所述基站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N小于1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
59.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
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向基站发送所述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N个符号中的符号l承载的信号正比例于所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二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基站,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息;
所述基站还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及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并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确定所述信息比特序列。
60.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用于确定待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并根据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承载的第二比特序列,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N个符号,N为正整数,l为整数且l=0,1,…,N-1,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状态值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的循环移位,并根据所述循环移位确定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
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将所述符号l对应的第三序列映射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符号l上发送给基站;
基站,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息;
所述基站还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确定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所述第三序列;并根据所述符号l承载的信号对应的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信息比特序列。
61.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硬件执行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29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6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9或15至2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6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0至14或24至29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580083111.6A 2015-09-14 2015-09-14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Active CN1080288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89538 WO2017045103A1 (zh) 2015-09-14 2015-09-14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820A CN108028820A (zh) 2018-05-11
CN108028820B true CN108028820B (zh) 2020-07-21

Family

ID=5828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3111.6A Active CN108028820B (zh) 2015-09-14 2015-09-14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362567B2 (zh)
EP (1) EP3340556A4 (zh)
JP (1) JP6584037B2 (zh)
KR (2) KR20180053711A (zh)
CN (1) CN108028820B (zh)
WO (1) WO20170451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68645B2 (en) * 2015-11-06 2020-12-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data
CN107231690B (zh) * 2016-03-25 2023-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7733548B (zh) * 2016-08-10 2023-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037429B (zh) * 2019-12-24 2022-08-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4362898A (zh) * 2020-10-13 2022-04-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8385A (zh) * 2010-08-16 2012-03-14 夏普株式会社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71120B2 (en) * 2006-09-22 2013-10-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not acknowledge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reference signal
KR20090006708A (ko) * 2007-07-12 2009-0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케줄링 요청 신호 전송 방법
KR101457685B1 (ko) * 2007-08-10 2014-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셀룰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0940730B1 (ko) 2007-09-07 2010-02-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생성 방법
CN104796230B (zh) * 2007-10-02 2019-04-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通信系统中用于发送确认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8059524B2 (en) * 2008-01-04 2011-11-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llocation and logical to physical mapping of scheduling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in wireless networks
EP2514156A4 (en) * 2009-12-17 2017-03-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Frequency diversity and phase rotation
CN102111886B (zh) * 2010-07-02 2013-07-3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2018228A2 (en) * 2010-08-03 2012-0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285398B1 (ko) * 2010-09-08 2013-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121546A2 (en) 2011-03-10 2012-09-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quality control information using pucch format 3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CN105490781B (zh) * 2011-12-21 2019-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JP2013197891A (ja) * 2012-03-19 2013-09-30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方法
JP2014096805A (ja) * 2013-12-03 2014-05-22 Ntt Docomo Inc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100829B2 (ja) * 2015-05-14 2017-03-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294025B1 (en) * 2015-06-04 2021-08-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8385A (zh) * 2010-08-16 2012-03-14 夏普株式会社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40556A1 (en) 2018-06-27
US10362567B2 (en) 2019-07-23
US10932243B2 (en) 2021-02-23
CN108028820A (zh) 2018-05-11
US20180206230A1 (en) 2018-07-19
JP2018533319A (ja) 2018-11-08
WO2017045103A1 (zh) 2017-03-23
JP6584037B2 (ja) 2019-10-02
KR20180053711A (ko) 2018-05-23
EP3340556A4 (en) 2018-08-08
US20190335450A1 (en) 2019-10-31
KR20200038332A (ko) 2020-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02369B2 (ja) 送信ブロックサイズを決定する方法及び無線機器
KR102201284B1 (ko) 5개를 초과하는 셀들을 반송파 집성에 따라 사용할 때의 pucch 전송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치
EP2787674B1 (en)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JP6049083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アップリン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要請を伝送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US940179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8028820B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03181107A (zh) 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631815B (zh)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10169176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RU2718173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восходящей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EP3525504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109365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for repea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o obtain data segment
JP6664415B2 (ja) 電力制御方法、端末、および基地局
US20220400480A1 (en) Mapping schemes for uplink control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230146287A1 (en) Cyclic shift based mapping schemes for uplink control transmissions
EP3579434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23007391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신호 반복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20100065050A (ko) 부호어의 전송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