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94149A - 混合结构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混合结构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94149A
CN107994149A CN201711147923.XA CN201711147923A CN107994149A CN 107994149 A CN107994149 A CN 107994149A CN 201711147923 A CN201711147923 A CN 201711147923A CN 107994149 A CN107994149 A CN 107994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polyurethane resin
carbon fiber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479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修贤
何鹏
王盛琪
高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gde Composite Material LLC
Original Assignee
Kangde Composite Material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gde Composite Material LLC filed Critical Kangde Composite Material LLC
Priority to CN2017111479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941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7994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941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结构电池包。该混合结构电池包包括:框架,与车体和电池包主体相连,该框架的材料为铝合金挤出型材;下基板,与所述框架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下基板总成,该下基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加强板,与所述下基板总成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加强板总成,并与电池模组相连,该加强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隔框,为电池模组提供安装空间,该隔框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以及上盖板,与所述电池包下部总成连接,作为可拆卸口盖,该上盖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该混合结构电池包能够有效减轻重量,增加电动车续航里程。

Description

混合结构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结构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给我们带来清洁环境的好处外,其自身的缺点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其中之一就是“里程焦虑”,电动汽车里程较短已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痛点。当前解决电动汽车“里程焦虑”问题的方法主要有:降低车身重量,车身结构轻量化;推进电池技术进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池包结构轻量化,降低电池包结构重量。
当前在使用的电池包结构主要是由钢结构组成,部分电池包采用铝合金进行轻量化,但减重效率较低仅有30%左右,仍然不能满足电池包结构轻量化的需求。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混合结构电池包,该混合结构电池包能够有效减轻重量,增加电动车续航里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更好,显著提高电池包的疲劳寿命;碳纤维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更好,更能适应车身底部潮湿环境;碳纤维复合材料阻尼较高,有效抵抗电池包内部结构的振动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结构电池包,该混合结构电池包包括:框架,与车体和电池包主体相连,该框架的材料为铝合金挤出型材;下基板,与所述框架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下基板总成,该下基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加强板,与所述下基板总成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加强板总成,并与电池模组相连,该加强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隔框,与所述加强板总成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电池包下部总成,为电池模组提供安装空间,该隔框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以及上盖板,与所述电池包下部总成连接,作为可拆卸口盖,该上盖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框架的材料为6061铝合金挤出型材,热处理状态为T3。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上盖板、隔框、加强板和下基板的材料均300g/㎡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纤维体积含量为50%。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上盖板的铺层顺序为(0/90/0);所述隔框的铺层顺序为(0/90/0/90/0);所述加强板的铺层顺序为(0/90/0/0/90/0);所述下基板的铺层顺序为(0/90/0/90/0)。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上盖板、隔框、加强板和下基板均为HP-RTM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混合结构电池包能够有效减轻重量,增加电动车续航里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更好,显著提高电池包的疲劳寿命;碳纤维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更好,更能适应车身底部潮湿环境;碳纤维复合材料阻尼较高,有效抵抗电池包内部结构的振动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混合结构电池包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混合结构电池包的具体结构包括:上盖板1、隔框2、加强板3、下基板4和框架5,上盖板1是可拆卸口盖,隔框2为电池模组提供安装空间,加强板3与电池模组相连,下基板4维持电池包下部外形,框架5与车体和电池包主体相连。其中上盖板1、隔框2、加强板3和下基板4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框架5为铝合金结构。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集成化设计的优势,把原有金属结构集成到四个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和一个铝合金件,大量减少零件数量,节省了金属结构模具、工装、卡具等投入,降低了投资成本。
具体来讲,框架5与车体和电池包主体相连,承受车体传递的载荷,并对电池包进行支撑;框架5的材料为铝合金挤出型材,材料为6061,热处理状态为T3,壁厚3mm。
下基板4与框架5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下基板总成,用于维持电池包下部外形,传递框架的受力;下基板4下基板的材料为300g/㎡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纤维体积含量为50%,铺层顺序为(0/90/0/90/0)。
加强板3与下基板总成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加强板总成,并与电池模组相连,为隔框提供支撑,为对下基板进行加强;加强板的材料为300g/㎡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纤维体积含量为50%,铺层顺序为(0/90/0/0/90/0),在与电池模组连接位置制φ7的孔。
隔框2与加强板总成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电池包下部总成,为电池模组提供安装空间,其结构深度较深,满足电池模组对安装空间的要求;隔框的材料为300g/㎡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纤维体积含量为50%,铺层顺序为(0/90/0/90/0)。
上盖板1与电池包下部总成使用铆螺母装配形成碳纤维铝合金混合结构电池包。上盖板1为可拆卸口盖,方便电池包后续对电池模组的拆卸和维修,同时满足电池包密封要求。上盖板的材料为300g/㎡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纤维体积含量为50%,铺层顺序为(0/90/0)。
原理是:电池包装载在车体下部,内部为动力电池模组,需要满足各种环境及受力要求:主要有火烧、海水浸泡、湿热等环境要求和振动、机械冲击、跌落、翻转、挤压等受力要求。上盖板、下基板、隔框、加强板为电池包的主体部分,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有效的抵抗湿热和腐蚀;其铺层采用只有0°和90°的铺层,可以充分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各项异性的特点,沿着力的方向布置纤维,提高承载效率,同时承受振动、跌落、翻转载荷。铝合金框架布置在电池包外圈,受力较好,主要承受挤压、机械冲击的载荷。
优选的,上盖板1、隔框2、加强板3和下基板4均为HP-RTM成型。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取300g/㎡碳纤维单向布按照(0/90/0)铺层顺序制作上盖板预制体,把预制体放入模具,HP-RTM成型上盖板1;取300g/㎡碳纤维单向布按照(0/90/0/90/0)铺层顺序制作隔框预制体,把预制体放入模具,HP-RTM成型隔框2;取300g/㎡碳纤维单向布按照(0/90/0/0/90/0)铺层顺序制作加强板预制体,把预制体放入模具,HP-RTM成型加强板3;取300g/㎡碳纤维单向布按照(0/90/0/90/0)铺层顺序制作下基板预制体,把预制体放入模具,HP-RTM成型下基板4;按照铝合金型材截面,挤出铝合金型材,并拼成框架5。
框架5与下基板4使用结构胶胶接至一起形成下基板总成;下基板总成与加强板3使用结构胶胶接至一起形成加强板总成;加强板总成与隔框2使用结构胶胶接至一起形成电池包下部总成;电池包下部总成与上盖板1使用铆螺母装配形成碳纤维铝合金混合结构电池包。
本发明性能完全满足电池包国家标准《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要求。结构重量相比全钢结构减重56%,比全铝合金结构减重28%;零件个数相比全钢结构减少8个,相比全铝结构减少14个,见表1。
表1:全钢结构、全铝合金结构、本发明结构性能对比
碳纤维铝合金混合结构电池包重量轻,比全钢结构减重55%以上,比全铝合金结构减重25%以上,减重后,可以增加电池模组的重量,电池模组重量增加约3.5%~7%,因此汽车行程可增加3.5%~7%。复合材料结构防腐性能好,在汽车下部环境中使用寿命远远高于金属结构,同时节省了金属结构表面防护处理,降低表面处理时的环境污染。复合材料电池包模态较高,抗振动能力强,解决了金属结构振动破坏的问题。碳纤维铝合金混合结构电池包按照批产化工艺设计,生产工艺成熟,更适合批量生产。本发明经过优化设计,充分优化结构形式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铺层。结构上采用外部一圈铝合金框架,内部结构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利用各自材料的受力特定,合理布置材料应用区域。复合材料结构充分考虑结构受力方向和受力大小,采用0°和90°铺层,并利用载荷在各个方向的大小,合理的调整0°和90°的铺层比例。材料浪费率更低,进一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综上,该混合结构电池包能够有效减轻重量,增加电动车续航里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更好,显著提高电池包的疲劳寿命;碳纤维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更好,更能适应车身底部潮湿环境;碳纤维复合材料阻尼较高,有效抵抗电池包内部结构的振动损伤。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5)

1.一种混合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与车体和电池包主体相连,该框架的材料为铝合金挤出型材;
下基板,与所述框架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下基板总成,该下基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
加强板,与所述下基板总成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加强板总成,并与电池模组相连,该加强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
隔框,与所述加强板总成使用结构胶胶接在一起形成电池包下部总成,为电池模组提供安装空间,该隔框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以及
上盖板,与所述电池包下部总成连接,作为可拆卸口盖,该上盖板的材料为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材料为6061铝合金挤出型材,热处理状态为T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隔框、加强板和下基板的材料均300g/㎡碳纤维单向布和聚氨酯树脂,纤维体积含量为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的铺层顺序为(0/90/0);所述隔框的铺层顺序为(0/90/0/90/0);所述加强板的铺层顺序为(0/90/0/0/90/0);所述下基板的铺层顺序为(0/90/0/9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隔框、加强板和下基板均为HP-RTM成型。
CN201711147923.XA 2017-11-17 2017-11-17 混合结构电池包 Pending CN1079941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7923.XA CN107994149A (zh) 2017-11-17 2017-11-17 混合结构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7923.XA CN107994149A (zh) 2017-11-17 2017-11-17 混合结构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94149A true CN107994149A (zh) 2018-05-04

Family

ID=62031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47923.XA Pending CN107994149A (zh) 2017-11-17 2017-11-17 混合结构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9414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7401A (zh) * 2019-04-26 2019-08-16 浙江新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包
CN110148690A (zh) * 2019-05-27 2019-08-20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及含有该电池箱体的汽车
WO2021103867A1 (zh) * 2019-11-29 2021-06-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电动车
CN115207533A (zh) * 2019-07-04 2022-10-18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等电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及汽车
US11870357B2 (en) 2018-04-26 2024-01-09 Byd Company Limited Dc-dc converter, on-board charger, and electric vehicl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0357B2 (en) 2018-04-26 2024-01-09 Byd Company Limited Dc-dc converter, on-board charger,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0137401A (zh) * 2019-04-26 2019-08-16 浙江新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包
CN110148690A (zh) * 2019-05-27 2019-08-20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及含有该电池箱体的汽车
CN115207533A (zh) * 2019-07-04 2022-10-18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等电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及汽车
CN115207533B (zh) * 2019-07-04 2023-07-14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等电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及汽车
WO2021103867A1 (zh) * 2019-11-29 2021-06-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电动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94149A (zh) 混合结构电池包
CN110148690A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体及含有该电池箱体的汽车
EP3152349A2 (en) Composite sandwich having a high bending stiffness
CN206907798U (zh) 碳纤维电池壳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02201553A (zh) 一种电池或电容包装壳体
CN106870924B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蜂窝结构件及其制备的立体框架和应用
CN108032696A (zh) 乘用车复合材料控制臂
CN109360919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全复合材料电池箱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55434A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池托盘
CN216085105U (zh) 一种轻量化保温电池包托盘
CN111224037A (zh) 轻量型动力电池下箱体及其制作方法
CN207149634U (zh) 液流电池用电堆端板
CN217086775U (zh) 一种金属与复合材料结合式电池包托盘
CN110010807A (zh) 一种方形铝壳电池双层模组
CN210040302U (zh) 一种轻量化电池包及其安装结构
CN110518171A (zh) 一种轻量化铝箱体结构
CN20788377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两层结构、轻量化铝合金电池箱
CN206367370U (zh) 一种带有高强度边框的托盘
CN210622996U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的主梁、叶片和风力发电机组
CN102412603A (zh) 太阳能发电蓄电池储电一体化供电板及生产技术
CN206067523U (zh)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结构
CN103302867A (zh) 一种制作纯电动汽车电池盒总成的方法
CN109962195A (zh) 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和车辆
CN107719138A (zh)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结构
CN209374513U (zh)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铝型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