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5883A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75883A CN107975883A CN201711415561.8A CN201711415561A CN107975883A CN 107975883 A CN107975883 A CN 107975883A CN 201711415561 A CN201711415561 A CN 201711415561A CN 107975883 A CN107975883 A CN 1079758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ehumidifier
- wind
- panel
- conden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其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排风口;显热交换器,其具有相互交错且互不导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具有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风道具有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贯流风机、第一蒸发器、第一冷凝器;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第一风路,依次经过第一入风口、第一风道、第一出风口、第一蒸发器、第二入风口、第二风道、第二出风口、第一冷凝器、及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提升除湿机的能效水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家用电器的能效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目前,对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除湿机而言,其能效水平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能效水平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提升除湿机的能效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除湿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四面板上开设有排风口;
显热交换器,所述显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显热交换器具有相互交错且互不导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具有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具有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排风口连通;
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凸设有挡板,所述挡板朝向所述显热交换器延伸并抵接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交界处,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一面板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另一侧的内壁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凸设有隔板,所述隔板朝向所述显热交换器延伸,并抵接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交界处。
可选地,定义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入风口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二面板间隔的距离为e,定义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的直径为D,10mm≤e≤4D。
可选地,所述第三面板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风路,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三风路,由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三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于所述挡板和所述第四面板之间还开设有第一补风口,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第一补风口还形成有第一补风风路,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补风风路中的第二冷凝器,由所述第一补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补风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的内壁面还凸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和所述挡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补风口的两侧,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机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与该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夹设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挡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三面板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四面板之间还开设有第二补风口,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第二补风口还形成有第二补风风路,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补风风路中的第三冷凝器,由所述第二补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补风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三冷凝器、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可选地,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还凸设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和所述隔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补风口的两侧,所述引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机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抵接该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所述第三冷凝器夹设于所述引流板和所述隔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覆盖所述第二入风口设置;且或,所述第一冷凝器覆盖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于除湿机的壳体上设置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且于第一面板开设第一进风口、于第四面板开设排风口,并且,于除湿机的壳体内设置显热交换器,且将其第一入风口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将其第二入风口与其第一出风口连通,与此同时,于除湿机的壳体内设置贯流风机,且将其进风侧与显热交换器的第二出风口连通、将其出风侧与排风口连通,并且,于壳体内第一风路中相应位置处设置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如此,当贯流风机工作时,由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第一风路,依次经过第一入风口、第一风道、第一出风口、第一蒸发器、第二入风口、第二风道、第二出风口、第一冷凝器、及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此过程中,进入第二风道中的已经得到充分冷却的低温气体,可通过显热交换器的导热隔板对由第一入风口进入第一风道中流通的常温空气进行预冷,提高其湿度,从而提升相关蒸发器的除湿效率。
综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于除湿机壳体内设置显热交换器,并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流路设计,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显热交换器对除湿机除湿过程中产生的余冷进行回收,并利用这部分余冷对待蒸发器降温除湿的气流进行预冷,从而有效提升了待蒸发器降温除湿的气流的湿度,提升了蒸发器的降温除湿效率,减小了整机的功率及能耗,进而有效提升了除湿机的能效水平,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除湿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除湿机的第一风路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除湿机的第二风路和第三风路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除湿机的第一补风风路和第二补风风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除湿机100。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发明除湿机100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所述第一面板1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四面板17上开设有排风口171。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均竖直设置且依次连接,并且,第四面板17未与第三面板15连接的竖直侧边连接于第一面板11未与第二面板13连接的竖直侧边。此时,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共同围合形成棱柱形筒状结构(即壳体10的周壁),该筒状结构中可设置除湿机100的显热交换器30、贯流风机20、各蒸发器、各冷凝器、及压缩机等部件。具体地,第一面板11与第三面板15相对设置,第二面板13与第四面板17相对设置。并且,第一进风口111位于第一面板11的中部位置,排风口171位于第四面板17的中部位置。
显热交换器30,所述显热交换器3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显热交换器30具有相互交错且互不导通的第一风道31和第二风道33,所述第一风道31具有第一入风口311和第一出风口313,所述第二风道33具有第二入风口331和第二出风口333,所述第一入风口311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连通,所述第二入风口331与所述第一出风口313连通。
贯流风机20,所述贯流风机2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33连通,所述贯流风机20的出风侧与所述排风口171连通。具体地,贯流风机20包括蜗壳21、设于该蜗壳21内的叶轮23、及驱动该叶轮23转动的电机(未图示),蜗壳21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蜗壳21的进风侧面向显热交换器30设置,且与该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风道33的第二出风口333连通,而蜗壳21的出风侧则面向第四面板17设置,且与第四面板17的排风口171连通。并且,叶轮23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此时,第一进风口111和排风口171亦均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且高度均与叶轮23的高度相当。
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第一蒸发器40和第一冷凝器60。具体地,第一蒸发器40邻近显热交换器30且对应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风道33的第二入风口331设置,第一冷凝器60邻近显热交换器30且对应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风道33的第二出风口333设置。并且,本实施例中,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第二蒸发器50,第二蒸发器50邻近显热交换器30且对应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风道31的第一出风口313设置。
此时,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风路10a,由所述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路10a,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入风口311、所述第一风道31、所述第一出风口313、所述第二蒸发器50、所述第一蒸发器40、所述第二入风口331、所述第二风道33、所述第二出风口333、所述第一冷凝器60、及所述贯流风机20后,由所述排风口171吹出。
这样,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室内空气沿第一风路10a流通,可先经过第一入风口311而进入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风道31中进行流通,之后由第一出风口313流出显热交换器30、并经过第二蒸发器50而完成初次降温及除湿,之后在壳体10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流向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入风口331处的第一蒸发器40、并经过第一蒸发器40而完成再次降温及除湿,之后经过第二入风口331而进入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风道33中进行流通,此时,这部分已经得到充分冷却低温气体,可通过显热交换器30的导热隔板对由第一入风口311进入第一风道31中流通的常温空气进行预冷,以提高其湿度、提升相关蒸发器的除湿效率,之后第二风道33中低温气体由第二出风口333流出显热交换器30、并经过第一冷凝器60而完成温度回升,最后经过贯流风机20而由排风口171吹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于除湿机100的壳体10上设置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且于第一面板11开设第一进风口111、于第四面板17开设排风口171,并且,于除湿机100的壳体10内设置显热交换器30,且将其第一入风口311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将其第二入风口331与其第一出风口313连通,与此同时,于除湿机100的壳体10内设置贯流风机20,且将其进风侧与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出风口333连通、将其出风侧与排风口171连通,并且,于壳体10内第一风路10a中相应位置处设置第一蒸发器40和第一冷凝器60。如此,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沿第一风路10a,依次经过第一入风口311、第一风道31、第一出风口313、第一蒸发器40、第二入风口331、第二风道33、第二出风口333、第一冷凝器60、及贯流风机20后,由所述排风口171吹出。此过程中,进入第二风道33中的已经得到充分冷却的低温气体,可通过显热交换器30的导热隔板对由第一入风口311进入第一风道31中流通的常温空气进行预冷,提高其湿度,从而提升相关蒸发器的除湿效率。
综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于除湿机100壳体10内设置显热交换器30,并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流路设计,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显热交换器30对除湿机100除湿过程中产生的余冷进行回收,并利用这部分余冷对待蒸发器降温除湿的气流进行预冷,从而有效提升了待蒸发器降温除湿的气流的湿度,提升了蒸发器的降温除湿效率,减小了整机的功率及能耗,进而有效提升了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节约了能源。
并且,本发明技术方案,除湿机100内部仅设置一个显热交换器30,其与相关结构配合紧密,使得除湿机100内部结构紧凑,从而减小了除湿机100的横向宽度,使得整机尺寸更小,同时减少了制造成本,更加便于用户接受。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面板11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的一侧凸设有挡板117,所述挡板117朝向所述显热交换器30延伸并抵接所述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入风口311和第二出风口333的交界处,所述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入风口311和第二入风口331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一面板11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的另一侧的内壁面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入风口311和第二入风口331的交界处与第一面板11于第一进风口111的另一侧的内壁面之间既可直接抵接,也可通过连接板连接。
本实施例中,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入风口311和第二入风口331的交界处与第一面板11于第一进风口111的另一侧的内壁面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连接板和挡板117之间可形成一流道,该流道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入风口311连通。该流道可对由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起到导流作用,使之能够顺利进入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风道31。如此,有效降低了风阻,提高了风量,从而有效提升了第二蒸发器50和第一蒸发器40的降温除湿效率及第一冷凝器60的加热升温效率,即,提升了除湿机100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了能耗,提升了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及能效水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面板15的内壁面凸设有隔板155,所述隔板155朝向所述显热交换器30延伸,并抵接所述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出风口313和第二出风口333的交界处。
本实施例中,隔板155面向第二面板13的表面、第三面板15位于隔板155和第二面板13之间的内壁面、第二面板13的内壁面、以及第一面板11位于连接板和第二面板13之间的内壁面可共同起到导流作用,使由第一出风口313流出显热交换器30并经过第二蒸发器50的气流能够顺利流向第一蒸发器40,并经过第一蒸发器40进入第二入风口331,从而保障显热交换器30对余冷的有效回收和利用,降低整机功率消耗,提升整机能效水平。
具体地,定义所述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出风口313和第二入风口331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二面板13间隔的距离为e,定义所述贯流风机20的叶轮23的直径为D,10mm≤e≤4D。如此,可实现壳体10内部空间的有效、合理利用,既使得气流能够顺利通过,减少了风阻,提高了风量,使得除湿效率和能效水平得以提升,又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降低除湿机100的机身尺寸,减小除湿机100的空间占比。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三面板15于所述隔板155和所述第二面板13之间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51,壳体10内还形成有第二风路10b,由所述第二进风口151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风路10b,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蒸发器40、所述第二入风口331、所述第二风道33、所述第二出风口333、所述第一冷凝器60、及所述贯流风机20后,由所述排风口171吹出。
本实施例中,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二进风口151引入的气流可沿第二风路10b,先与经过第二蒸发器50的气流汇聚,此时,经过第二蒸发器50的气流可对由第二进风口151引入的气流进行预冷,而由第二进风口151引入的气流则可提升经过第二蒸发器50的气流的湿度。之后混合气流在壳体10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流向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入风口331处的第一蒸发器40、并经过第一蒸发器40而完成降温及除湿,之后经过第二入风口331而进入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风道33中进行流通,此时,这部分已经得到充分冷却低温气体,可通过显热交换器30的导热隔板对由第一入风口311进入第一风道31中流通的常温空气进行预冷,以提高其湿度、提升相关蒸发器的除湿效率,之后第二风道33中低温气体由第二出风口333流出显热交换器30、并经过第一冷凝器60而完成温度回升,最后经过贯流风机20而由排风口171吹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11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口113,所述第三进风口113开设于所述第二面板13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之间,壳体10内还形成有第三风路10c,由所述第三进风口113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三风路10c,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蒸发器40、所述第二入风口331、所述第二风道33、所述第二出风口333、所述第一冷凝器60、及所述贯流风机20后,由所述排风口171吹出。
本实施例中,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三进风口113引入的气流可沿第三风路10c,先与上述混合气流汇聚,此时,上述混合气流可对由第三进风口113引入的气流进行预冷,而由第三进风口113引入的气流则可提升上述混合气流的湿度。之后,分别由三个进风口引入的混合气流在壳体10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流向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入风口331处的第一蒸发器40、并经过第一蒸发器40而完成降温及除湿,之后经过第二入风口331而进入显热交换器30的第二风道33中进行流通,此时,这部分已经得到充分冷却低温气体,可通过显热交换器30的导热隔板对由第一入风口311进入第一风道31中流通的常温空气进行预冷,以提高其湿度、提升相关蒸发器的除湿效率,之后第二风道33中低温气体由第二出风口333流出显热交换器30、并经过第一冷凝器60而完成温度回升,最后经过贯流风机20而由排风口171吹出。
可以理解的,不论是湿度的提升,还是预冷过程,均可有效提升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降低整机功率和能耗,从而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并且,多个进风口的设置,还可有效增大除湿机100的除湿进风面积,提高风机相同转速下的除湿风量,从而进一步降低相同除湿风量下的功率消耗,降低整机功率,进而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
具体地,第二进风口151和/或第三进风口113处可设有带一定孔隙率的过滤板(可以是类似格栅的结构或其他合理且有效的结构)。当第二进风口151和/或第三进风口113处的过滤板的孔隙率降低时,气流不易通过,更多的空气可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除湿机100,此时,就能够有更多的空气在显热交换器30的第一风道31中进行预冷;当第二进风口151和/或第三进风口113处的过滤板的孔隙率提高时,气流易通过,更少的空气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除湿机100,但是更多的空气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51和/或第三进风口113进入除湿机100,此时,虽然更少的空气预冷了,但是减少了空气的回绕,提高了风量,降低了功率。可以理解的,孔隙率的范围是0~1。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面板11于所述挡板117和所述第四面板17之间还开设有第一补风口115,所述壳体10内对应所述第一补风口115还形成有第一补风风路10d,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补风风路10d中的第二冷凝器70,由所述第一补风口115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补风风路10d,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冷凝器70、所述贯流风机20后,由所述排风口171吹出。
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一补风口115引入的气流可沿第一补风风路10d,先经过第二冷凝器70完成加热升温过程,之后与其他风路中的气流汇聚,再经过贯流风机20而由排风口171吹出。
第一补风口115和与之对应的第二冷凝器70的设置:一方面,可使得除湿机100内部的冷凝器的面积得以有效增大,使得冷凝器中冷媒的换热效率(降温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从而更加有利于得到低温的冷媒,进而有效提升第一蒸发器40和第二蒸发器50中冷媒的换热效率(升温效率),降低整机功率和整机能耗,最终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经过第二冷凝器70的气流温度较经过第一冷凝器60的气流温度更高,气流汇聚后,可提升除湿机100的出风温度,使得除湿机100的出风温度更加接近室温,保障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另外,这样的设置还可增大除湿机100的进风面积,提高风量,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弱排风口171的喘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11的内壁面还凸设有导流板119,所述导流板119和所述挡板11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补风口115的两侧,所述导流板119朝向所述贯流风机20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与该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70夹设于所述导流板119和所述挡板117之间。
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19竖直设置,导流板119朝向第一面板11的端部与第一面板11连接,导流板119远离第一面板11的端部与贯流风机20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连接。可以理解的,导流板119可对由第一补风口115远离挡板117一侧引入的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减小了风阻,提高了风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除湿机100内部器件的换热效率及整机的能效水平。并且,利用导流板119和挡板117对第二冷凝器70进行固定,还可有效提升第二冷凝器70的设置稳定性,保障其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使得导流板119和挡板117之间的气流能够全部经过第二冷凝器70,与第二冷凝器70充分接触和换热,从而提升第二冷凝器70的换热效率,降低整机能耗,提升除湿机100能效水平。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三面板15于所述隔板155和所述第四面板17之间还开设有第二补风口153,所述壳体10内对应所述第二补风口153还形成有第二补风风路10e,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补风风路10e中的第三冷凝器80,由所述第二补风口153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补风风路10e,依次经过所述第三冷凝器80、所述贯流风机20后,由所述排风口171吹出。
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二补风口153引入的气流可沿第二补风风路10e,先经过第三冷凝器80完成加热升温过程,之后与其他风路中的气流汇聚,再经过贯流风机20而由排风口171吹出。
第二补风口153和与之对应的第三冷凝器80的设置:一方面,可使得除湿机100内部的冷凝器的面积得以有效增大,使得冷凝器中冷媒的换热效率(降温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从而更加有利于得到低温的冷媒,进而有效提升第一蒸发器40和第二蒸发器50中冷媒的换热效率(升温效率),降低整机功率和整机能耗,最终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经过第三冷凝器80的气流温度较经过第一冷凝器60的气流温度更高,气流汇聚后,可提升除湿机100的出风温度,使得除湿机100的出风温度更加接近室温,保障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另外,这样的设置还可增大除湿机100的进风面积,提高风量,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弱排风口171的喘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面板15的内壁面还凸设有引流板157,所述引流板157和所述隔板155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补风口153的两侧,所述引流板157朝向所述贯流风机20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抵接该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所述第三冷凝器80夹设于所述引流板157和所述隔板155之间。
本实施例中,引流板157竖直设置,引流板157朝向第三面板15的端部与第三面板15连接,引流板157远离第三面板15的端部与贯流风机20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一端连接。可以理解的,引流板157可对由第二补风口153远离隔板155一侧引入的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减小了风阻,提高了风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除湿机100内部器件的换热效率及整机的能效水平。并且,利用引流板157和隔板155对第三冷凝器80进行固定,还可有效提升第三冷凝器80的设置稳定性,保障其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使得引流板157和隔板155之间的气流能够全部经过第三冷凝器80,与第三冷凝器80充分接触和换热,从而提升第三冷凝器80的换热效率,降低整机能耗,提升除湿机100能效水平。
此时,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进风口111、第三进风口113、及第一补风口115位于同一侧,均面向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第二进风口151和第二补风口153位于同一侧,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背对的一侧。如此,可实现除湿机100周向均匀进风,从而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换热效率、提升整机能效水平。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蒸发器40覆盖所述第二入风口331设置,所述第二蒸发器50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313设置,所述第一冷凝器60覆盖所述第二出风口333设置。
可以理解的,这样的设置,可使得气流在经过第一蒸发器40、第二蒸发器50、及第一冷凝器60时均能够与之进行充分的接触和热交换(即被充分除湿或充分加热),从而可使得第一蒸发器40、第二蒸发器50、及第一冷凝器60的换热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使得整机的能耗得以降低,继而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
此外,为了降低各换热器的连接难度、并节省成本,第一蒸发器40和第二蒸发器50相邻设置,第一冷凝器60、第二冷凝器70、及第三冷凝器80相邻设置。并且,根据实际需求,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的合理位置处,还可进一步开设进风口或补风口,以降低功率、提升能效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除湿机100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第二蒸发器50亦可移除,以满足不同除湿机100对尺寸、形状等的实际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四面板上开设有排风口;
显热交换器,所述显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显热交换器具有相互交错且互不导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具有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具有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排风口连通;
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凸设有挡板,所述挡板朝向所述显热交换器延伸并抵接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交界处,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一面板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另一侧的内壁面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凸设有隔板,所述隔板朝向所述显热交换器延伸,并抵接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交界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显热交换器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入风口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二面板间隔的距离为e,定义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的直径为D,10mm≤e≤4D。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风路,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三风路,由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三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于所述挡板和所述第四面板之间还开设有第一补风口,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第一补风口还形成有第一补风风路,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补风风路中的第二冷凝器,由所述第一补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补风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的内壁面还凸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和所述挡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补风口的两侧,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机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与该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夹设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挡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四面板之间还开设有第二补风口,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第二补风口还形成有第二补风风路,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补风风路中的第三冷凝器,由所述第二补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补风风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三冷凝器、所述贯流风机后,由所述排风口吹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还凸设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和所述隔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补风口的两侧,所述引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机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抵接该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所述第三冷凝器夹设于所述引流板和所述隔板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器覆盖所述第二入风口设置;且或,所述第一冷凝器覆盖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15561.8A CN107975883B (zh) | 2017-12-22 | 2017-12-22 | 除湿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15561.8A CN107975883B (zh) | 2017-12-22 | 2017-12-22 | 除湿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75883A true CN107975883A (zh) | 2018-05-01 |
CN107975883B CN107975883B (zh) | 2024-03-29 |
Family
ID=6200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415561.8A Active CN107975883B (zh) | 2017-12-22 | 2017-12-22 | 除湿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975883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47836A (ja) * | 2010-01-19 | 2011-08-04 | Panasonic Corp | 除湿装置 |
JP2014159024A (ja) * | 2013-01-24 | 2014-09-04 | Panasonic Corp | 除湿装置 |
CN104251521A (zh) * | 2013-06-27 | 2014-12-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104515227A (zh) * | 2013-09-26 | 2015-04-1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207688289U (zh) * | 2017-12-22 | 2018-08-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
2017
- 2017-12-22 CN CN201711415561.8A patent/CN1079758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47836A (ja) * | 2010-01-19 | 2011-08-04 | Panasonic Corp | 除湿装置 |
JP2014159024A (ja) * | 2013-01-24 | 2014-09-04 | Panasonic Corp | 除湿装置 |
CN104251521A (zh) * | 2013-06-27 | 2014-12-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104515227A (zh) * | 2013-09-26 | 2015-04-1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207688289U (zh) * | 2017-12-22 | 2018-08-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75883B (zh) | 2024-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8892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
CN107327937A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107525134A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107514687A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107366971A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2692269U (zh) |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 | |
CN207486957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7940601A (zh) | 除湿机 | |
CN108151169A (zh) | 除湿机 | |
CN212591996U (zh) | 洗涤电器 | |
CN207688289U (zh) | 除湿机 | |
CN108151174A (zh) | 除湿机 | |
CN207763137U (zh) | 除湿机 | |
CN207688307U (zh) | 除湿机 | |
CN207763138U (zh) | 除湿机 | |
CN105091404B (zh) | 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8151167A (zh) | 除湿机 | |
CN207094813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7094796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107940602A (zh) | 除湿机 | |
CN106369669A (zh) |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 |
CN107975883A (zh) | 除湿机 | |
CN207094802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7019186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7094810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