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4721A - 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4721A
CN107964721A CN201710951272.3A CN201710951272A CN107964721A CN 107964721 A CN107964721 A CN 107964721A CN 201710951272 A CN201710951272 A CN 201710951272A CN 107964721 A CN107964721 A CN 107964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frame
support
shaft
l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512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64721B (zh
Inventor
米岛芳之
名木启
名木启一
田村公
田村公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992334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7964721(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29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6715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64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4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64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4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04Control of the tension in warp or cloth
    • D03D49/22Back rests; Lease rods; Brest b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04Control of the tension in warp or cloth
    • D03D49/06Warp let-off mech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04Control of the tension in warp or cloth
    • D03D49/12Controlling warp tension by means other than let-off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所述经纱送出装置具备:两个经纱轴,它们沿上下方向以及/或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松经机构,其针对每个经纱轴而设置且缓和经纱的张力变化,每个松经机构具备在织机上使轴线朝向编织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轴以及可摆动地支撑于该支撑轴的松经辊,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撑结构体,所述支撑结构体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安装于织机框架上的单一的支撑结构体且沿编织宽度方向分开设置有一对,该支撑结构体具有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支撑两个松经机构中的一个松经机构的支撑轴,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另一个松经机构的支撑轴。

Description

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纱送出装置,所述经纱送出装置具备:两个经纱轴,它们沿上下方向以及/或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松经机构,其针对每个经纱轴而设置且缓和经纱的张力变化,每个松经机构具备在织机上使轴线朝向编织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轴以及可摆动地支撑于该支撑轴上的松经辊。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经纱送出装置。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经纱送出装置具备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两个经纱轴。还有,该经纱送出装置具备与每个经纱轴对应设置的松经机构。并且,从每个经纱轴拉出的经纱绕挂在对应于每个经纱轴的松经机构的松经辊上并转变方向,被引向编织前侧。
另外,在具备如上结构的经纱送出装置的专利文献1的织机中,织机框架包括用于支撑位于上述的两个经纱轴中的下侧的下经纱轴的下侧送出架以及用于支撑位于上侧的上经纱轴的上侧送出架。即,专利文献1的织机中的织机框架将配置有筘、综框等的主体框架和上述的下侧送出架以及上侧送出架进行组合而构成。
并且,在该经纱送出装置中,如上所述与每个经纱轴对应设置的松经机构的松经辊支撑于支撑对应的经纱轴的送出架。
更详细而言,下侧送出架安装有作为支撑结构体的支撑托架(以下,称为“下侧支撑托架”),与下经纱轴对应的松经辊(以下,称为“第一松经辊”)经由支撑臂可摆动地支撑在由该下侧支撑托架支撑的支撑轴上。同样地,上侧送出架安装有作为支撑结构体的支撑托架(以下,称为“上侧支撑托架”),与上经纱轴对应的松经辊(以下,称为“第二松经辊”)经由支撑臂可摆动地支撑在由该上侧支撑托架支撑的支撑轴上。从而,专利文献1的经纱送出装置构成为,每个松经辊由分别对应安装于织机框架上的支撑托架支撑。
另外,在具有经纱送出装置的织机中,因织造时的经纱的开口动作而造成经纱整理不良时,一般通过调整松经辊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来改善经纱整理。而且,在普通的织机中采用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用于调整(位置调整)松经辊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结构。因此,虽然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特别公开所述位置调整,但是为了能够进行所述位置调整,认为专利文献1的经纱送出装置也采用了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结构。
有关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用于所述位置调整的结构,详细而言,专利文献2的经纱送出装置构成为,贯穿于支撑松经辊的支撑结构体(专利文献2的托架)中的螺栓拧入到织机框架中,由此该支撑结构体安装于织机框架上。而且,作为用于所述位置调整的结构,该支撑结构体中供螺栓贯穿的孔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即,支撑结构体安装于织机框架上的结构为,为了实现松经辊的所述位置调整,可在该长孔的范围之内改变支撑该松经辊的支撑结构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还有,该经纱送出装置作为所述位置调整的结构具备位置调整机构,该位置调整机构包括用于调整支撑结构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定位螺栓。
然而,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经纱送出装置构成为,与两个经纱轴的每个相对应设置有松经机构(松经辊),每个松经辊通过分别对应设置的支撑结构体支撑于织机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当为了改善经纱整理在该经纱送出装置中进行所述位置调整时,对每个松经辊的各自必须要进行调整对应的支撑机构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操作。
更详细而言,因为经纱整理也与经纱的种类等有关,所以也会有按每一个经纱轴单独进行所述位置调整(根据情况有一方不被调整)的情况。然而,如上所述的经纱送出装置中第一松经辊和第二松经辊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在考虑到经纱的种类等的基础上,被设定为依据与其他织造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够适当地进行织造。因此,所述位置调整的操作以被调整后间隔保持不变的方式进行。即,所述位置调整的操作是以如下方式进行的:在进行了第一松经辊和第二松经辊中的一方的松经辊(用于支撑该一方的松经辊的支撑结构体)的所述位置调整之后,为了使所述间隔与进行该一方的松经辊的所述位置调整之前的间隔相同,进行另一方的松经辊(用于支撑其另一方的松经辊的支撑结构体)的所述位置调整。
从而,在专利文献1的经纱送出装置中,如上所述,为了改善经纱整理的所述位置调整的操作必须针对分别支撑松经辊的两个支撑结构体的每一个进行该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因此,与具有一个经纱轴的普通的织机相比,该操作需要很多的劳力和时间,给操作人员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公开第1026773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119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以上述结构作为前提的经纱送出装置中,提供一种在调整松经辊的所述位置时,可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的结构。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以上述结构作为前提的经纱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撑结构体,所述支撑结构体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安装于织机框架上的单一的支撑结构体且沿编织宽度方向分开设置有一对,所述支撑结构体具有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支撑两个松经机构中的一个所述松经机构的所述支撑轴,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另一个所述松经机构的所述支撑轴。
另外,本发明所说的“单一的支撑结构体”是指如下支撑结构体,该支撑结构体作为包括上述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的单一的结构物而一体形成,并在织机框架的一处安装位置安装于织机框架上。因此,形成为分别具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且各自在不同的安装位置上安装于织机框架上的两个支撑结构体的组合不属于“单一的支撑结构体”。还有,这里所说的“一体形成”当然包括通过铸造或者加工等一体成型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有时也包括对多个部件进行组合而成为一体的情况。
还有,在本发明中,所述支撑结构体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具备两个经纱轴,该经纱送出装置构成为,通过一对支撑结构体支撑两个松经机构中的两个支撑轴,该一对支撑结构体的每一个为单一的结构物且每个支撑结构体具备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支撑两个松经机构中的一方的松经机构的支撑轴,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另一方的松经机构的支撑轴。即,该经纱送出装置构成为,两个支撑轴以及由该两个支撑轴支撑的第一以及第二松经辊由两个支撑轴共用的支撑结构体支撑,并且支撑结构体设置有一对。
因此,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通过调整该共用的支撑结构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就可同时进行第一以及第二松经辊的所述位置调整。而且,该支撑结构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调整在维持两个松经辊的所述间隔的状态下进行。从而,根据该经纱送出装置,在进行所述位置调整操作的前后,要求所述间隔保持不变的两个松经辊的所述位置调整只通过调整共用的支撑结构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就可实现,因此,与已往的装置相比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
还有,在根据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中,当使支撑结构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构成沿上下方向可相对移动的结构时,按经纱的种类等可将所述间隔调整为适当的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的经纱送出装置的织机的侧面图。
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的经纱送出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从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的经纱送出装置的织机的背面看到的概略图。
图5是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经纱送出装置的织机的侧面图。
符号说明:1-织机;10-织机框架;11、11-侧架;12、12-主体框架;12a、12a-前侧部分;12b、12b-后侧部分;13、13-送出架;13a、13a-下侧送出架;13b、13b-上侧送出架;14a、14a-下侧导丝器;14b、14b-上侧导丝器;15-筘;20-经纱送出装置;21-下经纱轴;22-上经纱轴;30a-下侧松经机构;30b-上侧松经机构;31-第一支撑轴;32、32-支撑臂;33-第一松经辊;34-第二支撑轴;35、35-支撑臂;36-第二松经辊;40a-下侧导纱辊;40a1-引导部;40a2、40a2-轴部;40b-上侧导纱辊;50、50-支撑托架;51、51-基部;52、52-轴支撑部;55-螺栓;60-松经部;61-松经柄;62-松经杆;63-松经弹簧;70、70-支撑轴承;71、71-安装部;72、72-轴支撑部;72a、72a-贯穿孔;75-螺栓;80-松经部;81-松经柄;82-松经杆;83-松经弹簧;90-卷绕装置;100-位置调整机构;101-固定部;102-定位螺栓;103-接受部;110-间隔调整机构;111-固定部;112-定位螺栓;113-接受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4,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本实施例是两个经纱轴沿上下方向分开配置的例子。还有,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支撑每个松经机构中的支撑轴(松经辊)的支撑结构体构成为可调整两个松经辊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即,构成为可改变两个松经辊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另外,在以下说明中,经纱沿着经位置线延伸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而且,在以下说明中,在该前后方向中经纱行进的方向称作“前方(前侧)”、与经纱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作“后方(后侧)”。
在织机1中,织机框架10是用横梁部件连接沿编织宽度方向分开设置的一对侧架11、11而构成的。还有,每个侧架由作为主体部分的主体框架12和作为用于支撑经纱轴21、22的部分的送出架13构成。即,织机框架10包括一对主体框架12、12以及一对送出架13、13。
这些构成部件当中,一对主体框架12、12是配置综框(省略图示)、筘15以及卷绕装置90等的部分。并且,每个主体框架12由配置卷绕装置90的前侧部分12a和从该前侧部分12a朝向后方延伸的后侧部分12b构成。但是,主体框架12只有前侧部分12a与设置织机1的设置地面接触,后侧部分12b在其下面和所述设置地面之间存在空间。
还有,关于一对送出架13、13,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经纱送出装置20中,两个经纱轴21、22沿上下方向分开配置,于是,一对送出架13、13由用于支撑位于两个经纱轴21、22中的下侧的经纱轴(以下,也称为“下经纱轴”)21的一对部分送出架(以下,也称为“下侧送出架”)13a、13a和用于支撑位于上侧的经纱轴(以下,也称为“上经纱轴”)22的一对部分送出架(以下,也称为“上侧送出架”)13b、13b构成。
每个下侧送出架13a配置于主体框架12的后侧部分12b的下方空间,并且设置成与所述设置地面接触的状态的同时,其上面以抵靠主体框架12的后侧部分12b的方式与该后侧部分12b相连接。但是,每个下侧送出架13a在以这样的方式与主体框架12相连接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其后侧的部分比主体框架12(后侧部分12b)更靠后方。
还有,每个下侧送出架13a具备支撑下经纱轴21的导丝器(以下,也称为“下侧导丝器”)14a。在每个下侧送出架13a中,下侧导丝器14a以安装于下侧送出架13a的内侧面的方式而设置。还有,每个下侧导丝器14a,在前后方向上,所支撑的下经纱轴21的轴心(旋转中心)在位于主体框架12的后侧部分12b的后侧端面附近的位置设置于下侧送出架13a上。因此,在一对下侧送出架13a、13a之间,下经纱轴21经由下侧导丝器14a、14a被两个下侧送出架13a、13a所支撑。
每个上侧送出架13b以放置在主体框架12的后侧部分12b的上面的方式设置,并在其下面与后侧部分12b相连接。但是,在后侧部分12b上的每个上侧送出架13b的配置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处于每个下侧送出架13a的存在范围内。
还有,每个上侧送出架13b具备支撑上经纱轴22的导丝器(以下,也称为“上侧导丝器”)14b。在每个上侧送出架13b中,上侧导丝器14b以安装于上侧送出架13b的内侧面的方式而设置。还有,每个上侧导丝器14b如上所述在上侧送出架13b设置于主体框架12(后侧部分12b)上的状态下,位于上侧送出架13b的上端部。因此,在一对上侧送出架13b、13b之间,上经纱轴22在上下方向的上侧送出架13b、13b的所述上端部附近经由上侧导丝器14b、14b被两个上侧送出架13b、13b所支撑。
但是,每个上侧送出架13b,具有在如上所述设置于主体框架12上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形状,并且具有如下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尺寸,该尺寸使由位于其上端部的上侧导丝器14b、14b支撑的上经纱轴22在该支撑状态下,相对于由下侧送出架13a、13a支撑的上经纱轴21在上下方向分开。由此,在由一对送出架13、13支撑的状态下,下经纱轴21和上经纱轴22成为沿上下方向分开(不同位置)配置的状态。
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下经纱轴21和上经纱轴22在前后方向也以配置在稍微不同位置的方式被一对送出架13、13所支撑。然而,该前后方向的配置位置的差异与上下方向的配置位置的差异相比非常小,因此,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织机,本实施例作为使下经纱轴21和上经纱轴22沿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的经纱送出装置,即,以具有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的两个经纱轴的经纱送出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由如上所述构成的织机框架10(一对送出架13、13)支撑两个经纱轴21、22的织机1中,经纱送出装置20具备与两个经纱轴21、22分别对应设置的两个松经机构。即,经纱送出装置20具备与下经纱轴21对应的下侧松经机构30a和与上经纱轴22对应的上侧松经机构30b。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松经机构30a、30b是所谓消极松经机构,该消极松经机构利用松经弹簧的施加力来缓和经纱伴随开口运动的张力变化。下面详细说明每个松经机构30a、30b。
一般来说,织机中的松经机构包括可旋转地支撑于织机框架上的支撑轴,并且松经辊通过安装于该支撑轴上的一对支撑臂被支撑在支撑轴的两端部,由此松经辊可摆动地支撑于织机框架上。还有,普通的消极松经机构包括与支撑轴相连接的松经部,该松经部包括接受挂在松经辊上的经纱的张力的松经弹簧。
另外,在利用从单一的经纱轴拉出的经纱进行织造的普通的织机中,经纱送出装置具备用于将从经纱轴拉出的经纱朝向松经辊引导的导纱辊。还有,该导纱辊在其轴部通过安装于织机框架上的支架等支撑于织机框架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织机1中的经纱送出装置20也构成为,具备用于引导从下经纱轴21拉出的经纱的导纱辊(以下,也称作“下侧导纱辊”)40a以及用于支撑该下侧导纱辊40a的支撑托架50,该下侧导纱辊40a通过一对支撑托架50、50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
更详细而言,织机框架10中的每个主体框架12(后侧部分12b)在其后侧端面以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安装有支撑托架50。每个支撑托架50具有安装于后侧部分12b的基部51和在比基部51更靠近后方支撑下侧导纱辊40a的轴支撑部52,并且这些构成物一体成型。还有,下侧导纱辊40a包括作为经纱卷绕的部分的圆筒状引导部40a1和以从该引导部40a1的两端突出的方式与引导部40a1一体设置的一对轴部40a2、40a2。并且,每个轴部40a2通过轴承等支撑于每个支撑托架50的轴支撑部52,由此,下侧导纱辊40a可旋转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中的一对主体框架12、12上。还有,在如上支撑的状态下,下侧导纱辊40a处于其轴线与编织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
还有,如上所述支撑下侧导纱辊40a的每个支撑托架50沿上下方向可调整其安装于主体框架12上的安装位置。具体而言,通过将贯穿在形成于基部51的安装孔中的螺栓55拧入主体框架12,每个支撑托架50如上所述被安装于主体框架12上。另外,以上下方向排列的形式形成有两个安装孔。而且,每个安装孔形成为在支撑托架50安装于主体框架12的安装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因此,可在该长孔范围内改变支撑托架50安装于主体框架12上的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
而且,经纱送出装置20具备位置调整机构100,该位置调整机构100用于改变每个支撑托架50安装于主体框架12上的安装位置。每个位置调整机构100具有安装于主体框架12(后侧部分12b)的后侧端面的固定部101。另外,该固定部101配置在比支撑轴50更靠近下方的位置。还有,固定部101具有在该安装状态下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的内螺纹孔。
还有,每个位置调整机构100具有拧入固定部101的所述内螺纹孔中的定位螺栓102。还有,每个位置调整机构100具有接受部103,该接受部103设置在支撑托架50上且沿上下方向与拧入固定部101的定位螺栓102相对。因此,在每个位置调整机构100中,定位螺栓102和接受部103处于可以抵靠的状态。
位置调整机构100的作用是,当调整支撑托架50的位置时,首先,松开将支撑托架50安装(固定)于主体框架12上的螺栓55。于是,因为如上所述安装孔为长孔,所以支撑托架50相对主体框架12处于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还有,在该状态下,在位置调整机构100中定位螺栓102的端面抵靠在接受部103的下面,即,成为支撑托架50由定位螺栓102支撑的状态。而且,通过在位置调整机构100改变定位螺栓102拧入固定部101的拧入量,支撑托架50根据该拧入量改变(调整)沿上下方向的位置。并且,在变化后的位置,通过用螺栓55固定支撑托架50在主体框架12上的位置,支撑托架50成为其上下方向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
并且,在这样的经纱送出装置20中,下侧松经机构30a具备一对支撑臂32、32,该一对支撑臂32、32用于支撑作为该下侧松经机构30a之松经辊的第一松经辊33。该一对支撑臂32、32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下侧导纱辊40a的两个轴部40a2、40a2。因此,一对支撑臂32、32通过下侧导纱辊40a的轴部40a2、40a2可摆动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
并且,第一松经辊33在其两端部通过一对支撑臂32、32可摆动地支撑于下侧导纱辊40a中的轴部40a2、40a2,并可摆动地设置于织机框架10上。但是,第一松经辊33在上述支撑状态下,沿上下方向位于比下侧导纱辊40a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另外,下侧导纱辊40a的两个轴部40a2、40a2通过引导部40a1相连接,并经由引导部40a1处于成为一体的状态。即,下侧导纱辊40a的引导部40a1是为了引导经纱而设置的部件,然而也起到作为支撑第一松经辊33的轴的一部分的作用。因此,由安装有该一对支撑臂32、32的两个轴部40a2、40a2以及通过连接两个轴部40a2、40a2而作为轴的一部分起作用的引导部40a1构成的下侧导纱辊40a可以当作用于支撑下侧松经机构30a的第一松经辊33的第一支撑轴31。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经纱送出装置20构成为,其下侧导纱辊40a兼作作为下侧松经机构30a的第一支撑轴31。
因此,作为下侧松经机构30a,其构成为支撑第一松经辊33的第一支撑轴31经由安装于每个主体框架12上的支撑托架50被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的形状。还有,如上所述,下侧导纱辊40a设置成其轴线与编织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因此可以说第一支撑轴31在该支撑状态下,将轴线朝向编织宽度方向而设置。
另外,在织机中作为导纱辊有如下结构导纱辊,即引导部通过轴承等支撑于以贯穿引导部方式而设置的贯穿轴。下侧导纱辊40a也可以是上述结构的导纱辊。并且,当上述结构的导纱辊用作本实施例中的下侧导纱辊40a时,不是整个导纱辊而是该导纱辊中的所述贯穿轴起到第一支撑轴31的作用(兼用)。
还有,在经纱送出装置20中,下侧导纱辊40a构成为其一对轴部40a2、40a2的一方比支撑该一方的轴部40a2的支撑托架50更延伸至编织方向的外侧。即,下侧松经机构30a的第一支撑轴31设置为其一端侧比支撑自身的支撑托架50更向所述外侧延伸。而且,下侧松经机构30a具备在比支撑托架50更靠近所述外侧与该第一支撑轴31的一端连接的松经部60。
松经部60包括松经柄61和松经杆62,所述松经柄61设置成其一端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第一支撑轴31的一端并且朝下方延伸,所述松经杆62其一端可旋转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主体框架12)并且从该支撑位置朝后方延伸,而其另一端与松经柄61的另一端相连接。但是,松经柄61和松经杆62是以双方的连接位置在松经杆62的轴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连接的。还有,松经部60包括松经弹簧63,该松经弹簧63安装在松经柄61和松经杆62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松经部60可起到如下作用:为了给经纱施加一定的张力,通过松经弹簧63对第一松经辊33向摆动方向施加力,并且由松经弹簧63接受随着经纱的张力变化而变化的第一松经辊33的摆动来缓和经纱的张力变化。
还有,上侧松经机构30b与下侧松经机构30a一样具备第二支撑轴34、一对支撑臂35、35以及松经辊(第二松经辊)36。其中,第二支撑轴34可旋转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一对支撑臂35、35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第二支撑轴34上;松经辊36在其两端部支撑于一对支撑臂35、35上。因此,第二松经辊36经由一对支撑臂35、35可摆动地支撑在第二支撑轴34上。另外,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支撑轴34不同于兼作下侧导纱辊40a的一部分的下侧松经机构30a的第一支撑轴31,作为专门用于支撑第二松经辊36的轴而设置。
而且,将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支撑轴34支撑在织机框架10上是通过支撑下侧松经机构30a的第一支撑轴31的一对支撑托架50、50来实现的。
更详细而言,安装于织机框架10的每个主体框架12上的每个支撑托架50上安装有用于支撑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支撑轴34的支撑轴承70。每个支撑轴承70为板状部件且在板厚方向看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正确地说,一方的短边为半圆形)。并且,每个支撑轴承70由安装部71和支撑部72构成。其中,安装部71是支撑轴承7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与所述一方的短边(半圆形)侧相反的一侧)且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的部分,支撑部72是另一端侧且用于支撑第二支撑轴34的部分。
但是,轴支撑部72在板厚方向看形成为圆形并具有贯穿孔72a,该贯穿孔72a以向板厚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且用于支撑第二支撑轴34。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撑部72具有比安装部71更厚的板厚。还有,安装部71上以沿短边方向并排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安装孔,该安装孔以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两端面开口的方式向所述板厚反向贯穿形成且用于将支撑轴承70安装在支撑托架50上。
并且,每个支撑轴承70的安装部71,以使该安装部71的所述两端面中的一方抵靠支撑托架50(更详细而言,支撑托架50的基部51)的内侧面的状态,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但是,在该安装状态下,每个支撑轴承70成为使所述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并且轴支撑部72比安装部71更靠近上方的状态。还有,将每个支撑轴承70安装在支撑托架50上是通过将贯穿在形成于安装部71上的安装孔中的螺栓拧入支撑托架50来实现的。
从而,经纱送出装置20构成为,具备用于支撑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支撑轴34的一对支撑轴承70、70,每个支撑轴承70安装在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的支撑托架50上,即,一对支撑轴承70、70经由支撑托架50、50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
而且,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支撑轴34在其两端部经由轴承等可旋转地支撑于如上所述支撑在织机框架10上的一对支撑轴承70、70上。换句话说,第二支撑轴34通过一对支撑托架50、50以及一对支撑轴承70、70可旋转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
另外,在上述支撑状态下,第二支撑轴34的轴线成为与编织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即,该轴线处于朝向编织宽度方向的状态。
并且,在第二支撑轴34被如上所述支撑的上侧松经机构30b中,用于支撑第二松经辊36的一对支撑臂35、35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第二支撑轴34上。而且,第二松经辊36在其两端部经由一对支撑臂35、35可摆动地支撑于第二支撑轴34上。另外,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松经辊36在上述支撑状态下,沿上下方向比下侧松经机构30a的第一松经辊33更靠近上方。
还有,在上侧松经机构30b中,第二支撑轴34设置为,在上述支撑状态下,其一端侧延伸至比安装有支撑轴承70的支撑托架50更靠近编织方向的外侧。而且,上侧松经机构30b在比支撑托架50更靠近所述外侧具备与该第二支撑轴34的一端连接的松经部80。
松经部80包括松经柄81和松经杆82,其中,松经柄81设置为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第二支撑轴34的一端并且朝前方延伸,松经杆82在其一端可旋转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侧送出架13b)上并且从其支撑位置朝下方延伸,在其另一端与松经柄81的另一端相连接。但是,松经柄81和松经杆82是以双方的连接位置在松经杆82的轴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连接的。还有,松经部80包括松经弹簧83,该松经弹簧83安装在松经柄81和松经杆82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松经部80可起到如下作用:为了给经纱施加一定的张力,通过松经弹簧83对第二松经辊36向摆动方向施加力,并且由松经弹簧83接受随着经纱的张力变化而变化的第二松经辊36的摆动来缓和该经纱的张力变化。
还有,经纱送出装置20具备与上经纱轴22对应设置的导纱辊(以下“上侧导纱辊”)40b。另外,上侧导纱辊40b经由轴承等可旋转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但是,上侧导纱辊40b在如上所述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位于比第二松经辊36更靠近上方且比上经纱轴22更靠近下方的位置。而且,上侧导纱辊40b将从上经纱轴22拉出的经纱朝向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松经辊36引导。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经纱送出装置20中,下侧松经机构30a的第一支撑轴31支撑于一对支撑托架50、50的轴支撑部52上,上侧松经机构30b的第二支撑轴34支撑于安装在支撑托架50的基部51上的一对支撑轴承70、70的轴支撑部72上。即,经纱送出装置20构成为,通过一对支撑托架50、50以及组装在该一对支撑托架50中的一对支撑轴承70、70来支撑第一支撑轴31以及第二支撑轴34。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经纱送出装置20中,每个支撑托架50以及每个支撑轴承70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撑结构体。即,经纱送出装置20具备一对单一的支撑结构体,该单一的支撑结构体由将支撑托架50和支撑轴承70一体化而构成。还有,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每个支撑结构体中,支撑第一支撑轴31的支撑托架50的轴支撑部52相当于该支撑结构体的第一支撑部,支撑第二支撑轴34的支撑轴承70相当于该支撑结构体的第二支撑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支撑结构体中,支撑托架50由轴支撑部52以及基部51构成,基部51安装于织机框架10上。因此,关于支撑第一支撑轴31的结构,该支撑结构体可以看作构成为第一支撑部(轴支撑部)52通过基部51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支撑第二支撑轴34的支撑轴承70安装于支撑托架50的基部51上。因此,关于支撑第二支撑轴34的结构,该支撑结构体可以看作构成为第二支撑部(支撑轴承)70通过基部51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根据上述结构,该支撑结构体可以看作构成为具有第一支撑部52、第二支撑部70以及支撑每个支撑部的共用的基部51,每个支撑部通过基部51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
还有,在经纱送出装置20中,如上所述,每个支撑托架50可调整通过该基部51安装在织机框架10上的安装位置,并且相对织机框架10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如上所述,看作构成为第一支撑部52以及第二支撑部70通过基部51支撑于织机框架10上的本实施例的支承结构体相对织机框架10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于是,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经纱送出装置20所起的作用如下。
首先,在经纱送出装置20中,为了消除织造时的经纱的开口动作引起的经纱整理不良,有时进行调整第一松经辊33以及第二松经辊36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操作。而且,在该操作中,第一松经辊33以及第二松经辊3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是通过调整用于支撑每个松经辊33、36的第一支撑轴31以及第二支撑轴3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来进行的。
而且,在经纱送出装置20中,在进行该调整时,进行采用如上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100的支撑托架5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即,在上下方向调整支撑托架50的基部51安装于织机框架10上的安装位置。由此,如上所述,由该基部51和支撑于该基部51的第一支撑部52以及第二支撑部70构成的支撑结构体由于第一支撑体52和第二支撑部70与基部51构成为一体,在维持该两个支撑部的位置关系不变的状态下,上下方向的位置被调整。其结果,支撑于每个支撑部的支撑轴31、34以及松经辊33、36在维持该位置关系不变的状态下,其上下方向的位置被调整。
从而,根据该经纱送出装置20,在位置调整的前后要求维持位置关系不变的两个松经辊33、3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只通过沿上下方向调整用于支撑两个松经辊33、36(第一、第二支撑轴31、34)的支撑结构体在织机框架10上的安装位置就可实现,因此容易进行该位置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关于在支撑托架50上安装每个支撑轴承70,每个支撑轴承70的用于安装的安装孔形成为在安装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因此,每个支撑轴承70在该长孔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可改变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的安装位置。而且,经纱送出装置20具备间隔调整机构110,该间隔调整机构110用于改变每个支撑轴承70在支撑托架50上的安装位置。
每个间隔调整机构110具有安装于支撑托架50的基部51的内侧面(安装有支撑轴承70的侧面)的固定部111。该固定部111配置在比支撑轴承70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另外,固定部111具有在该安装状态下以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的内螺纹孔。还有,每个间隔调整机构110具有拧入固定部111的所述内螺纹孔中的定位螺栓112。还有,每个间隔调整机构110具有接受部113,该接受部113设置在支撑轴承70上且沿上下方向与拧入固定部111的定位螺栓112相对。因此,在每个间隔调整机构110中,定位螺栓112和接受部113处于可抵靠的状态。
间隔调整机构110的作用是,当调整支撑轴承70的位置时,首先,松开将支撑轴承70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的螺栓75。从而,因为如上所述安装孔为长孔,所以支撑轴承70在支撑托架50上处于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的状态。还有,在该状态下,在间隔调整机构110中定位螺栓112的端面抵靠在接受部113的下面,即,支撑轴承70成为被定位螺栓112支撑的状态。而且,在间隔调整机构110通过改变定位螺栓112拧入固定部111的拧入量,支撑轴承70按照该拧入量其位置沿上下方向发生变化(调整)。并且,支撑轴承70在由间隔调整机构110沿上下方向进行调整的位置通过拧紧贯穿在安装孔中的螺栓75成为再次被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的状态,由此,处于其上下方向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
另外,在经纱送出装置20中,如上所述,支撑于共用的支撑结构体上的两个松经辊33、36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在考虑到经纱的种类等的基础上,被设定为依据与其他织造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够适当地进行织造。因此,在经纱送出装置20中,伴随着经纱的种类等的变化有时进行调整所述间隔的操作。
于是,有关该调整,在本实施例的经纱送出装置20中,所述间隔的调整是通过调整用于支撑第二松经辊36的第二支撑轴3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即,通过调整支撑轴承70在支撑托架50上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来进行的。具体而言,安装在支撑托架50的基部51上的支撑轴承(第二支撑部)70的安装位置是利用上述的间隔调整机构110沿上下方向进行调整的。由此,在支撑结构体中,在与基部51的关系中,对于其上下方向的位置已确定的第一支撑部52,调整第二支撑部7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于是,作为其结果,支撑于第二支撑部70上的第二支撑轴34(第二松经辊36)和支撑于第一支撑部52上的第一支撑轴31(第一松经辊33)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处于被调整的状态。
从而,根据该经纱送出装置20,虽然支撑第一松经辊33的第一支撑轴31以及支撑第二松经辊36的第二支撑轴34被单一的支撑结构体所支撑,但也能够按照经纱的种类等将所述间隔调整为适当的间隔。
以上,对织机中具备的根据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也可以基于如下的另一实施方式(变形例)实施。
(1)关于支撑结构体,在上述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体将支撑托架50以及支撑轴承70(第二支撑部)的两个部件进行组合而构成,其中,支撑托架50安装于织机框架10上并用于支撑第一支撑轴31,支撑轴承70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并用于支撑第二支撑轴34。还有,支撑托架50包括如上安装于织机框架10上的基部51和支撑第一支撑轴31的轴支撑部52(第一支撑部),这些部件形成为一体。即,上述实施例的支撑结构体构成为,具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支撑两个支撑部的共用的基部,包括在由第一支撑部和基部一体成型的部件(一体成型部件)内并且作为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和基部为独立部件的第二支撑部安装(支撑)于该一体成型部件中。
然而,在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中,该支撑结构体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一支撑部设置为相对于基部以及第二支撑部为独立部件并且第一支撑部安装于包括基部以及第二支撑部的一体成型部件上。另外,支撑结构体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基部设置为各自相互独立的部件,这些部件组合成一体而形成单一的结构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结构体构成为,为了能够调整两个松经辊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可在上下方向改变作为第二支撑部的支撑轴承70安装于包括第一支撑部的支撑托架50上的安装位置。即,支撑结构体构成为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上下方向可相对移动。然而,在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中,支撑结构体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上下方向可相对移动并不是必须的。因此,如上述实施例,支撑结构体即使是由支撑托架50和支撑轴承70构成的情况,支撑结构体也可以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不能改变支撑轴承70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的安装位置。
还有,即使在支撑结构体为将第一支撑部安装于包括基部以及第二支撑部的一体成型部件上的情况下,该支撑结构体也可以构成为可在上下方向改变第一支撑部安装于一体成型部件的基部上的安装位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不能改变该安装位置。
另外,即使在设置为各自相互独立的部件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基部组合成一体而构成支撑结构体的情况下,有关安装于基部上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在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该支撑结构体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的任一方或双方可以改变相对于基部的位置,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双方均不能改变相对基部的位置。还有,支撑结构体也可以以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基部一体成型的形式构成。
(2)关于支撑松经辊的支撑轴,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下侧松经辊33的第一支撑轴31兼作下侧导纱辊40a的轴,支撑上侧松经辊36的第二支撑轴34作为专用轴。因此,关于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所具备的两个支撑轴,即,以与两个经纱轴的每一个对应的形式设置的两个松经机构的支撑轴,在上述实施例的经纱送出装置中,两个支撑轴中一方的支撑轴为兼作导纱辊的轴,另一方的支撑轴为专用轴。
但是,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反,构成为两个支撑轴中所述一方的支撑轴为专用轴,所述另一方的支撑轴为兼作导纱辊的轴。还有,经纱送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两个支撑轴均为专用轴。另外,在上述情况下,在经纱送出装置中,用于引导从所对应的松经机构的支撑轴为专用轴的经纱轴拉出的经纱的导纱辊与上述实施例的上经纱轴22对应的结构同样,设置为与支撑轴分开的专用的导纱辊。还有,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两个支撑轴均兼作导纱辊的轴。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轴34是沿编织方向延伸的轴体。即,设置为专用轴的支撑轴(专用支撑轴)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为沿整个编织方向延伸的轴体。然而,在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中,该专用支撑轴也可以由在编织方向分开设置的一对轴部构成。但是,构成该专用支撑轴的一对轴部的每个轴部支撑于支撑结构体上并且用于支撑松经辊的一对支撑臂的一方或另一方安装在每个轴部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中,松经机构并不限于如上述实施例的消极松经机构,也可以是通过驱动装置等积极摆动松经辊的所谓积极松经机构。还有,松经机构并不限于包含如上述实施例的在支撑轴的一端(一侧)连接的一个松经部的松经机构,也可以构成为包含与支撑轴的两端连接的两个松经部。于是,在支撑轴由如上所述在编织方向分开的一对轴部构成的情况下,最好是松经机构构成为,如上述结构包括两个松经部并松经部与每个轴部相连接。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松经机构是上述的积极松经机构。
(3)关于织机框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经纱送出装置中的两个经纱轴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织机中,该织机框架10中的每个侧架11由各自作为独立部件设置的主体框架12和送出架13构成。还有,送出架13由与各自作为独立部件设置的下经纱轴21对应的下侧送出架13a和与上经纱轴22对应的上侧送出架13b构成。而且,每个侧架11以主体框架12和下侧送出架13a以及上侧送出架13b一体组合的形式构成。
然而,在本发明的织机框架中,每个侧架也可以构成为,在与送出架的下经纱轴对应的部分和与上经纱轴对应的部分设置为独立部件的情况下,该两个部分中的一方与主体框架一体成型,并主体框架包含该一方的部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送出架的所述两个部分中的另一方的部分的部分送出架一体组合到包括所述的一方的部分的主体框架中。另外,在该构成时,送出架由主体框架的一部分和相当于所述另一方的部分的部分送出架构成。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织机框架10中的每个侧架11中,构成送出架13的作为独立部件的下侧送出架13a和上侧送出架13b设置成主体框架12的一部分介于下侧送出架13a和上侧送出架13b之间。然而,每个侧架的送出架在如上所述由与每个经纱轴对应并各自作为独立部件设置的两个部分送出架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如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也可以以该两个部分送出架在上下方向直接连接的形式构成。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侧架在使送出架的前侧端面与主体框架的后侧端面抵靠的状态下,以双方一体组合的形式构成。
还有,在每个侧架中,送出架并不限于将如上所述的作为独立部件设置的两个部分送出架组合起来的结构,也可以是以包括所述两个部分的形式一体成型的结构。还有,每个侧架也可以作为整体一体成型,并形成为包括相当于上述实施例提及的主体框架以及送出架(下侧送出架、上侧送出架)的部分的单一的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结构体安装于织机框架10的主体框架12上,然而当如上所述比送出架更靠近前方的主体框架与作为独立部件设置的送出架连接或者与送出架一体成型并构成每个侧架时,支撑结构体就安装在送出架的后侧端面上。还有,如上述实施例,即使在以主体框架的后侧端面在后方露出的形式构成每个侧架的情况下,支撑结构体也可以安装在送出架的后侧端面上。可是,当支撑结构体如上述那样安装于送出架上时,支撑结构体设置为相对于送出架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安装位置。由此,支撑结构体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于织机框架上的状态。
(4)关于设置在经纱送出装置的两个经纱轴,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经纱轴21、22主要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然而,在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中,例如,如图5所示,该两个经纱轴也可以主要沿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另外,图5所示的经纱送出装置的结构的详细内容如下文所述。但是,在图5中,与上述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该符号的说明。
在图5所示的经纱送出装置20’中,织机框架10’的每个侧架11’由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同结构的主体框架12和相对于该主体框架12为独立的送出架13’构成。还有,每个送出架13’与上述实施例一样,由各自作为独立部件设置的两个部分送出架构成。
另外,该两个部分送出架中其一方的部分送出架13a其结构以及在主体框架12上的配置与上述实施例的下侧送出架13a相同。另一方面,另一方的部分送出架13c,如上所述,为了在前后方向将两个经纱轴21、22配置于不同的位置,配置在部分送出架13a的后方且从部分送出架13a离开的位置。从而,本发明的织机框架并不限于如上述实施例那样组合成一体的织机框架或如上述那样一体成型的织机框架,也包括每个侧架的一部分与该部分以外的部分开设置构成的织机框架。另外,下面将所述一方的部分送出架13a称作前侧送出架,配置在其后方的所述另一方的部分送出架13c称作后侧送出架。
于是,通过安装在每个前侧送出架13a以及后侧送出架13c上的导丝器14a以及导丝器14c,经纱轴21由一对前侧送出架13a、13a所支撑,并且经纱轴22由一对后侧送出架13c、13c所支撑。其结果,该两个经纱轴21、22成为在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状态。
在图示的例子中,两个经纱轴21、2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稍微不同的位置。但是,在该上下方向的配置位置的差异与前后方向的配置位置的差异相比非常小,因此,该例子可以看作是两个经纱轴21、22(主要)在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例子。另外,即使是织机框架构成如图5所示的结构的情况,经纱送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两个经纱轴21、22在上下方向配置在同一个位置上。
于是,在图示的例子中,与经纱轴21对应的松经机构30a的支撑轴31以及与经纱轴22对应的松经机构30c的支撑轴34’由以支撑托架50’为主体的支撑结构体所支撑。但是,该支撑结构体包括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同的结构的同时安装于支撑托架50’上且相当于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支撑轴34’的支撑轴承70。还有,在图示的例子中,松经机构30c的支撑轴34’作为兼作松经机构30c的导纱辊40c的轴而设置。
还有,该支撑托架50’与上述实施例一样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作为用于支撑支撑轴31的部分的第一支撑部52’和作为安装于织机框架10’上的部分的基部51’一体成型。但是,支撑托架50’具有比第一支撑部52’更向后方延伸且与第一支撑部52’和基部51’一体成型的延伸部分。于是,第二支撑部(支撑轴承)70以支撑轴34’位于比支撑于第一支撑部52’的支撑轴31更靠近后方且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支撑托架50’的延伸部分。由此,松经机构30c的松经辊36’成为配置在比松经机构30a的松经辊33更靠近后方且上方的状态。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如上所述,经纱送出装置构成为与后侧的经纱轴22对应的松经辊36’位于比与前侧的经纱轴21对应的松经辊33更靠近后方且上方的位置,这是因为,为了防止从后侧的经纱轴22拉出的经纱的路径与从前侧的经纱轴21拉出的经纱的路径相交叉,并在该交叉位置上两经纱滑动接触。从而,最好是在两个经纱轴在前后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上的经纱送出装置中,与后侧的经纱轴对应的松经辊配置在比与前侧的经纱轴对应的松经辊更靠近后方且上方。
但是,在允许如上所述的经纱彼此滑动连接的情况下,经纱送出装置2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位于前方的松经辊33与后侧的经沙轴22对应,位于后方且上方的松经辊36’与前侧的经纱轴21对应。即,也可以从前侧的经纱轴21拉出的经纱卷绕在松经机构30c的松经辊36’上,从后侧的经纱轴22拉出的经纱卷绕在松经机构30a的松经辊33上。
还有,在图5的实施例中,支撑结构体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安装于织机框架10’的每个侧架11’的主体框架12上,然而也可以安装于该每个侧架11’的送出架13’的后侧送出架13c上。在这种情况下,支撑结构体成为基部51’比第一支撑部52’更靠近后方的朝向,并且安装于后侧送出架13c的前侧端面上且可调整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
还有,在图5的实施例中,在织机框架10’的每个侧架11’中,构成送出架13’的作为独立部件的前侧送出架13a以及后侧送出架13c沿前后方向分开配置。然而,
在经纱送出装置中的两个经纱轴沿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的织机中,该送出架也可以以相当于该前侧送出架13a的部分送出架和相当于后侧送出架13c的部分送出架一体组合的方式构成。还有,该送出架也可以是以包括相当于该前侧送出架13a的部分送出架和相当于后侧送出架13c的部分的方式一体成型的结构。
还有,以上说明了经纱送出装置中的两个经沙轴沿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例子,然而,在本发明的经纱送出装置中,两个经纱轴也可以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两个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
具体而言,可以构成为,例如使图5的例子中的后侧送出架13c比图示的例子更进一步向上方延伸,并在该上端部支撑经纱轴22。另外,在该构成下,与经纱轴22对应的松经机构30c的支撑轴34’设置为专用的轴,于是,与该经纱轴22对应的导纱辊作为专用的导纱辊在上下方向设置在松经辊36’和经纱轴22之间。
还有,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任何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2)

1.一种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经纱送出装置具备:
两个经纱轴,它们沿上下方向以及/或前后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
松经机构,其针对每个所述经纱轴而设置且缓和经纱的张力变化,
每个所述松经机构具备在织机上使轴线朝向编织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轴以及可摆动地支撑于该支撑轴上的松经辊,
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撑结构体,所述支撑结构体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安装于织机框架上的单一的支撑结构体且沿编织宽度方向分开设置有一对,
所述支撑结构体具有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支撑两个所述松经机构中的一个所述松经机构的所述支撑轴,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另一个所述松经机构的所述支撑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体构成为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CN201710951272.3A 2016-10-19 2017-10-12 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 Active CN1079647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5114 2016-10-19
JP2016-205114 2016-10-19
JP2016-242909 2016-12-15
JP2016242909A JP6867150B2 (ja) 2016-10-19 2016-12-15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送出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4721A true CN107964721A (zh) 2018-04-27
CN107964721B CN107964721B (zh) 2020-12-29

Family

ID=59923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51272.3A Active CN107964721B (zh) 2016-10-19 2017-10-12 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312323B2 (zh)
CN (1) CN107964721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71494A1 (de) * 1994-03-11 1995-09-13 N.V. Michel Van de Wiele Grundkettfaden-Trenn- und Spannvorrichtung für Doppelstück-Webmaschinen, insbesondere für Teppich- und Samtwebmaschinen
EP0937796A1 (de) * 1998-02-18 1999-08-25 Sulzer Rüti Ag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Kettfäden für eine Webmaschine und Webmaschine mit einer solchen Vorrichtung
CN1637186A (zh) * 2004-01-05 2005-07-13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送出装置
CN1995517A (zh) * 2006-12-19 2007-07-11 邹荣金 毛巾剑杆织机的底经纱、毛经纱送经装置
EP1826302A2 (en) * 2006-02-27 2007-08-29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dding device in loom and gaiting method in loom equipped with the shedding device
CN201217732Y (zh) * 2008-07-11 2009-04-08 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喷气织机双后梁机外松经装置
CN102677373A (zh) * 2012-06-12 2012-09-19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双经轴装置
CN102978806A (zh) * 2012-11-27 2013-03-20 青岛铠硕纺机有限公司 用于喷气织机的后梁结构
CN103643386A (zh) * 2013-12-17 2014-03-19 浙江富润海茂纺织布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经轴剑杆织机
CN203768585U (zh) * 2014-03-13 2014-08-13 吴江汉通纺织有限公司 双经轴织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4889B2 (ja) 2008-11-10 2013-11-20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積極イージング機構を用いた織機の送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71494A1 (de) * 1994-03-11 1995-09-13 N.V. Michel Van de Wiele Grundkettfaden-Trenn- und Spannvorrichtung für Doppelstück-Webmaschinen, insbesondere für Teppich- und Samtwebmaschinen
EP0937796A1 (de) * 1998-02-18 1999-08-25 Sulzer Rüti Ag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Kettfäden für eine Webmaschine und Webmaschine mit einer solchen Vorrichtung
CN1637186A (zh) * 2004-01-05 2005-07-13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送出装置
EP1826302A2 (en) * 2006-02-27 2007-08-29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dding device in loom and gaiting method in loom equipped with the shedding device
CN1995517A (zh) * 2006-12-19 2007-07-11 邹荣金 毛巾剑杆织机的底经纱、毛经纱送经装置
CN201217732Y (zh) * 2008-07-11 2009-04-08 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喷气织机双后梁机外松经装置
CN102677373A (zh) * 2012-06-12 2012-09-19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双经轴装置
CN102978806A (zh) * 2012-11-27 2013-03-20 青岛铠硕纺机有限公司 用于喷气织机的后梁结构
CN103643386A (zh) * 2013-12-17 2014-03-19 浙江富润海茂纺织布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经轴剑杆织机
CN203768585U (zh) * 2014-03-13 2014-08-13 吴江汉通纺织有限公司 双经轴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12323A1 (en) 2018-04-25
CN107964721B (zh) 2020-12-29
EP3312323B2 (en) 2022-06-22
EP3312323B1 (en) 2019-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5576A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机构
CN110172766A (zh) 一种用于纺织的整经装置
CN107964721A (zh) 织机中的经纱送出装置
CN205474285U (zh) 经编机的贾卡梳纱线张力装置
CN102234855A (zh) 纺纱机
CN205741436U (zh) 一种捕边纱支撑架及采用其的织机
CN107814267A (zh) 一种纱线加弹导纱机构
CN206902349U (zh) 可调式分幅绞边装置
CN104786310B (zh) 一种竹丝或藤丝编织机用的送丝装置
CN200974907Y (zh) 印染设备用的防起绉装置
CN202175808U (zh) 编织纱线的张紧装置
CN204080321U (zh) 新型毛巾机喂纱嘴装置
CN110065846A (zh) 铺布机的展布装置
CN108557551A (zh) 拉布机用的下剥边装置
CN101096794B (zh) 针织纱的退避方法以及横织机
CN108100761A (zh) 一种纺织机绕线筒固定支架
US1865221A (en) Tuft pile fabric loom
US1728066A (en) Tension device for spinning machines
CN204780121U (zh) 经编机用纱线张力即时补偿装置
KR102600848B1 (ko) 신축위사가 적용된 세폭직물의 제직장치 및 방법
CN210763667U (zh) 一种针织布生产用导料结构
CN212128425U (zh) 一种针织机纱线张力调节装置
CN201180189Y (zh) 一种纺织机的后梁加宽装置
CN209873278U (zh) 一种经编机的张力调节装置
CN106400283A (zh) 用于调整毛巾织机中绒头经纱张力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