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9806A -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49806A
CN107949806A CN201680051766.XA CN201680051766A CN107949806A CN 107949806 A CN107949806 A CN 107949806A CN 201680051766 A CN201680051766 A CN 201680051766A CN 107949806 A CN107949806 A CN 107949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oling gas
housing
mentioned
wavelength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17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49806B (zh
Inventor
长谷要
臼田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043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137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043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63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043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5178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49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9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49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9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502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6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 F21V29/65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the gas flowing in a closed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6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 F21V29/67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F21V29/71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eparate elements interconnected by heat-conducting means, e.g. with heat pipes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bars between separate heat-sink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F21V29/74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 F21V29/76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with essentially identical parallel planar fins or blades, e.g. with comb-like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F21V29/74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 F21V29/78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with helically or spirally arranged fins or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能够高效地冷却荧光体。波长转换装置具有:基板(521),其具有包含荧光体的荧光体层(522);旋转装置(53),其使基板进行旋转;流通装置(55),其使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壳体(51),其收纳基板和流通装置,壳体具有间隔壁(513、514),该间隔壁(513、514)将第1空间(S2)与第2空间(S3)隔开,利用流通装置使冷却气体流通过第1空间(S2)而到达基板,通过基板的旋转而从基板呈放射状送出的冷却气体在第2空间(S3)中流通。

Description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投影仪: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
作为这样的投影仪,公知如下的投影仪:该投影仪具有被所入射的激励光激励而发出荧光发射光的荧光发光装置以及多个冷却风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作为这样的投影仪,公知有如下的投影仪:该投影仪使用对荧光体层照射激光而产生的黄色的荧光来形成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具有光源单元、显示元件以及投射光学系统,光源单元具有蓝色光源装置、荧光发光装置以及红色光源装置。其中,荧光发光装置具有荧光轮,在该荧光轮的圆周方向上排列设置有荧光发光区域和扩散透过区域,在该荧光发光区域中形成有绿色荧光体的层,该扩散透过区域使来自蓝色光源装置的蓝色射出光扩散而透过。并且,通过使从蓝色光源装置射出的蓝色波段的激光的一部分入射到荧光发光区域而生成绿色波段的光束(绿色光),通过使该激光的一部分入射到扩散透过区域而生成蓝色波段的扩散透过光(蓝色光)。并且,从红色光源装置射出的红色波段的光(红色光)通过分色镜等顺着蓝色光和绿色光的光路前进,通过使这些色光依次入射到上述显示元件而形成图像。
另外,由于从蓝色光源装置射出的高输出激光入射到荧光发光区域和扩散透过区域,所以这些区域的温度上升。另外,使排列设置有这些区域的荧光轮进行旋转的轮电机也是发热源。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设置有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直接吹送投影仪的外部气体来作为冷却风,并利用该冷却风来冷却荧光轮和轮电机。
并且,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该光源装置具有光源、准直透镜、聚光透镜、荧光体轮(波长转换部件)、拾取透镜、驱动部以及将它们收纳于内部的外壳。在该光源装置中,从光源射出的激光被准直透镜和聚光透镜平行化和会聚,并入射到利用驱动部来进行旋转的荧光体轮的荧光体层中。由此产生的荧光被拾取透镜会聚,并作为照明光射出。
另外,在外壳中,收纳荧光体轮的荧光体轮收纳部成为与外部空间隔断的密闭空间,由此,抑制了尘埃直接附着于荧光体层的表面,抑制了光的利用效率降低。
近年来,针对投影仪的小型化的期望,提出了如下的方法:使配置在该投影仪内的结构小型化,进而实现投影仪整体的小型化。
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投影仪中,考虑了使上述外壳的一部分形成为沿着旋转的基板的旋转方向的圆弧状而使该外壳小型化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5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60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那样,在一边使荧光轮旋转一边对该荧光轮吹送冷却风而进行冷却的结构的情况下,对荧光轮的热进行传导而从该荧光轮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风因荧光轮的旋转而被抽吸,并再次流通到荧光轮侧。因此,存在如下问题:流通到荧光轮的冷却风的温度变高,难以对荧光轮、即包含有荧光体的荧光发光区域高效地进行冷却。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由于冷却风沿着荧光轮的旋转轴流通,所以吹送到该荧光轮的冷却风会扩散。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难以将荧光轮的热、即在荧光发光区域中产生的热传导至冷却风,难以对该荧光发光区域进行冷却。
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投影仪中,在使外壳小型化的结构中,从荧光体轮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停滞在荧光体轮与外壳的圆弧状部分之间而变得难以排出,存在荧光体轮的冷却效率和荧光体层的冷却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为目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冷却荧光体的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并且,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并且,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基板,其具有包含荧光体的荧光体层;旋转装置,其使所述基板进行旋转;流通装置,其使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基板;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基板和所述流通装置,所述壳体具有间隔壁,该间隔壁将第1空间与第2空间隔开,利用所述流通装置使所述冷却气体流通过第1空间而到达所述基板,通过所述基板的旋转而从所述基板呈放射状送出的所述冷却气体在该第2空间中流通。
根据上述第1方式,收纳基板和流通装置的壳体具有间隔壁,该间隔壁将冷却气体向基板流通的流通侧的第1空间与冷却气体从基板排出的排出侧的第2空间隔开。由此,能够抑制从基板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即用于基板的冷却的冷却气体在带着热量的状态下流通到第1空间侧而再次流通到基板。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所以能够对基板和基板所具有的荧光体层的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间隔壁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所述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基板,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形状与所述基板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通过流通装置流通的冷却气体经由上述开口部可靠地流通到基板。并且,通过使开口部的尺寸与基板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能够抑制在该基板的旋转时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流入到上述第1空间内。因此,能够抑制温度比较高的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由此,能够使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可靠地流通到基板,因此,能够对上述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基板在被吹送所述冷却气体的面上具有多个翅片,该多个翅片从该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多个翅片来使基板中的与冷却气体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使基板的热高效地传导至冷却气体。
并且,通过使多个翅片分别从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容易利用基板的旋转来使冷却气体呈放射状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对基板进行冷却而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停滞在基板周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多个翅片分别具有如下形状:随着从所述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朝与所述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翘曲。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将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从基板呈放射状地排出。并且,在冷却气体在与基板的某个部分中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该基板流通的情况下,各翅片与冷却气体彼此相对地发生碰撞,因此,能够利用冷却气体对各翅片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对基板和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波长转换装置具有吸收所述冷却气体的热的吸热装置,所述吸热装置具有受热器,该受热器配置在所述流通装置的吸气侧,从流通的所述冷却气体受热,所述受热器具有:第1流路,所述第1空间内的所述冷却气体在该第1流路中流通;以及第2流路,所述第2空间内的所述冷却气体在该第2流路中流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用于基板的冷却的冷却气体的热被传导至吸热装置的受热器,所以能够对该冷却气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流通到基板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能够对基板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并且,受热器不仅具有供从基板排出的冷却气体、即带着该基板的热量的冷却气体流通的第2流路,还具有供上述第1空间内的冷却气体流通的第1流路。由此,能够使通过流通装置流通到基板的冷却气体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能够对基板和上述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吸热装置具有热传导部件,该热传导部件与所述受热器连接,使传导至所述受热器的热传导到所述壳体外。
另外,作为热传导部件,能够例示热管或珀耳帖元件等热电元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通过热传导部件将从冷却气体传导至受热器的热传导到壳体外,所以能够使壳体内的冷却气体的温度可靠地降低。因此,能够对该冷却气体流通到的基板和荧光体进行更有效地冷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热传导部件包含:第1热传导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流路;以及第2热传导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2流路,所述第2热传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受热器的接触面积比所述第1热传导部件大。
另外,在采用热管作为热传导部件的情况下,通过使与受热器接触的截面面积变大或采用根数变多,能够使热传导部件相对于受热器的接触面积变大。另一方面,在采用热电元件的情况下,通过使该热电元件的采用个数变多或采用面积较大的热电元件,能够使热传导部件相对于受热器的接触面积变大。
这里,由于从基板放出的冷却气体在第2流路中流通,所以在该第2流路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温度比在第1流路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高。
针对该情况,在上述结构中,配置于第2流路的第2热传导部件相对于受热器的接触面积比配置于第1流路的第1热传导部件相对于受热器的接触面积大。由此,能够将传导至受热器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壳体外,能够利用该受热器对冷却气体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能够进一步对上述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受热器具有与所述间隔壁连接而将所述第1流路与所述第2流路隔开的分隔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第2流路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在第1流路中流通。由此,能够从在各流路中流通的冷却气体高效地受热。
另外,波长转换装置具有包含上述第1热传导部件和第2热传导部件的热传导部件,在该第2热传导部件相对于受热器的接触面积比第1热传导部件相对于受热器的接触面积大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在第2流路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在与第1热传导部件的接触面积较小的第1流路中流通,所以能够将从在第2流路中流通的冷却气体传导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壳体外,能够对该冷却气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壳体是密闭壳体。
这里,当比较强的激励光入射到荧光体层时,容易产生被称为光集尘的现象。这样,当容易沉积尘埃时,除了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利用旋转装置而进行的基板旋转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也高。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到壳体内。因此,除了能够抑制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还能够构成可靠性较高的波长转换装置。
并且,波长转换装置具有上述吸热装置,上述吸热装置具有受热器,在该受热器配置在壳体内的情况下,能够使在壳体内进行循环而流通到基板的冷却气体的温度可靠地降低。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波长转换装置;以及光源部,其射出入射到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的光。
根据上述第2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照明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其使用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来形成图像;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所形成的所述图像。
根据上述第3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2方式的照明装置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基板,其具有包含荧光体的荧光体层;旋转装置,其使所述基板进行旋转;流通装置,其使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基板;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基板和所述流通装置,在沿着所述基板的旋转轴观察该基板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流通装置流通的所述冷却气体在所述基板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中,朝向与该一部分中的所述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
根据上述第4方式,在沿着基板的旋转轴观察的情况下,利用流通装置流通的冷却气体在基板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中,在与该一部分中的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通。由此,由于冷却气体沿着基板的面流通,所以与冷却气体沿着上述旋转轴被吹送到基板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冷却气体与基板的面接触的时间变长。另外,由于冷却气体在上述一部分中在抵抗基板旋转的方向上流通,所以能够提高冷却气体相对于该基板的相对流速。因此,能够对基板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4方式中,所述壳体优选具有圆弧状部,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观察所述基板的情况下,所述圆弧状部位于所述基板的外侧,并沿着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周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流通到基板的冷却气体沿着圆弧状部在该基板的周向上流通。因此,在该基板的周向上的上述一部分中,通过使基板朝向与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能够使冷却气体可靠地在与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通。因此,能够对基板可靠且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4方式中,优选所述流通装置具有排出所述冷却气体的排出口,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观察所述基板的情况下,所述排出口相对于如下假想线偏移配置,所述假想线穿过所述基板的中心并且与所述圆弧状部交叉。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排出口相对于上述假想线偏移配置,能够使从该排出口排出的冷却气体相对于上述假想线偏向基板的一侧而流通。因此,由于容易使冷却气体沿着上述圆弧状部流通,所以使基板进行旋转以使得在上述一部分中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与该基板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从而能够使该冷却气体更可靠地在与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通。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起到上述效果。
在上述第4方式中,波长转换装置优选具有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将所述旋转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基板的、所述冷却气体从所述流通装置流通到的面上具有多个翅片,该多个翅片从该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观察所述基板的情况下,所述安装部件配置在所述基板中的、比所述多个翅片靠所述基板的中心侧的位置处。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多个翅片分别从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能够利用基板的旋转使冷却气体容易地呈放射状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对基板进行冷却而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停滞在基板周围。
并且,在基板的上述一部分中,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与基板的旋转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与各翅片相对地发生碰撞。因此,能够利用冷却气体对各翅片更高效地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上述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此外,通过使安装部件配置在上述位置,能够抑制上述多个翅片被该安装部件覆盖。由此,能够抑制流通到各翅片的冷却气体的流动被该安装部件妨碍,能够使冷却气体沿着上述多个翅片所位于的基板的面可靠地流通。
在上述第4方式中,优选所述安装部件具有柱状。
另外,作为柱状形状,优选圆柱形或多边形。在多边形的情况下,优选边数较多。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沿着安装部件流通的情况下,例如与安装部件向冷却气体的流路侧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冷却气体的流动被妨碍。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顺畅地流通到基板。
在上述第4方式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间隔壁,该间隔壁将第1空间与第2空间隔开,利用所述流通装置使所述冷却气体流通过第1空间而到达所述基板,从所述基板呈放射状送出的所述冷却气体在该第2空间中流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将朝向基板流通的冷却气体和从基板排出的冷却气体分开,所以能够抑制这些冷却气体相互发生碰撞。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分别可靠地流通。另外,由于能够抑制从基板排出的冷却气体在带着热量的状态下再次流通到基板,所以能够提高该基板和荧光体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4方式中,优选所述壳体是密闭壳体。
这里,当比较强的激励光入射到荧光体层时,容易产生被称为光集尘的现象。这样,当容易沉积尘埃时,除了使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旋转装置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也变高。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到壳体内。因此,除了能够抑制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还能够构成可靠性较高的波长转换装置。
在上述第4方式中,该波长转换装置优选具有吸收所述冷却气体的热的吸热装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吸热装置来吸收冷却气体的热,从而能够使流通到基板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基板的冷却效率。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波长转换装置;以及光源部,其射出入射到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的光。
根据上述第5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4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照明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其使用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来形成图像;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所形成的所述图像。
根据上述第6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5方式的照明装置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基板,其以沿着第1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多个翅片,它们位于作为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第1面上,从所述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荧光体层,其位于所述第1面和与所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旋转装置,其使所述基板进行旋转;送出装置,其向所述第1面送出冷却气体;以及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侧配置有所述基板,所述壳体具有:第1侧面部,其与所述第2面相对;以及第2侧面部,其与所述第1侧面部交叉,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内侧的、沿着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周向的圆弧状部,所述圆弧状部的圆弧的半径被设定为比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半径大,从所述第1方向侧观察,将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半径方向中的12点方向设为第2方向,将3点方向和9点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设为第3方向,在该情况下,所述圆弧状部的圆弧的中心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第3方向侧,通过所述旋转装置使所述基板绕着从所述第1方向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根据上述第7方式,从该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的多个翅片位于基板的第1面,由此,利用送出装置送出到该第1面而用于基板的冷却的冷却气体通过利用旋转装置进行的基板旋转而呈放射状地排出。
这里,第2侧面部的圆弧的半径比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半径大,在第2侧面部的圆弧的中心没有相对于基板的旋转轴位于第3方向侧或与该第3方向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而是向与第2方向侧相反的一侧偏移的情况下,排出到旋转的基板与第2侧面部之间的距离最近的区域、即相对于基板的第2方向侧的区域(详细来说,是该区域中的偏向与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区域)的冷却气体难以向与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侧流通,容易停滞在此处。其原因之一在于,第3方向侧的第2侧面部与基板之间的区域(第1区域)、以及与第3方向侧相反的一侧的第2侧面部与基板之间的区域(第2区域)的大小相同。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第7方式,具有比基板的旋转时的半径大的半径的第2侧面部的圆弧的中心相对于基板的旋转轴位于第3方向。因此,上述第1区域的大小比上述第2区域大,从基板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中的、穿过第1区域向与上述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侧流通的冷却气体的量比穿过第2区域向该相反方向侧流通的冷却气体的量多。并且,关于基板的旋转方向,绕着从第1方向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由此,从基板排出的冷却气体中的、在上述第1区域流通的空气的流速比排出到上述第2区域的空气的流速高。
由此,在第1区域和第2区域中,由于大小和所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速不同,所以从该基板排出到旋转的基板与第2侧面部之间的距离最近的区域的冷却气体容易流通到该第1区域和第2区域中的一方。因此,能够抑制产生在上述第1区域的大小与上述第2区域的大小相等的情况下出现的冷却气体的停滞部位(从基板排出的冷却气体的停滞部位),即使在出现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停滞部位变小。由此,能够使通过基板的旋转而从该基板排出的冷却气体容易地从第1区域和第2区域向与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侧流通(排出),能够将冷却基板后的冷却气体迅速地排出。因此,由于能够沿着旋转的基板的周向构成壳体,所以能够实现壳体的小型化,并能够提高基板的冷却效率和荧光体层的冷却效率。
并且,能够利用多个翅片使基板中的与冷却气体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将基板的热高效地传导至冷却气体。
在上述第7方式中,所述壳体优选具有间隔壁,该间隔壁隔着所述基板与所述第1侧面部相对,并与所述第2侧面部连接,所述间隔壁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所述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第1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对基板进行冷却而呈放射状地排出的空气因该基板的旋转而被抽吸,从而在带着热量的状态下再次流通到第1面侧。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所以能够对基板和基板所具有的荧光体层的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7方式中,优选所述多个翅片分别具有如下形状:随着从所述中心侧朝向所述外侧而向与所述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翘曲。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多个翅片分别具有上述形状,能够通过基板的旋转而将冷却气体容易地呈放射状地排出。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对基板进行冷却而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停滞在基板周围。
另外,在冷却气体在与基板的某个部位中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该基板流通的情况下,由于各翅片与冷却气体在该部位彼此相对地发生碰撞,所以能够利用冷却气体对该各翅片更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对基板和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7方式中,优选该波长转换装置具有受热器,该受热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从通过所述基板的旋转而排出的所述冷却气体接受热量,所述受热器具有使通过所述基板的旋转而排出的所述冷却气体流通而引导至所述送出装置的流路,所述壳体是密闭壳体。
这里,如上述那样,当比较强的激励光入射到荧光体层时,容易产生被称为光集尘的现象。这样,当容易沉积尘埃时,除了使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利用旋转装置而进行的基板旋转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也变高。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到壳体内。因此,除了能够抑制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还能够构成可靠性较高的波长转换装置。
并且,受热器从冷却基板后的冷却气体受热,具有将受热后的冷却气体引导至上述送出装置的流路,由此,能够使送出到基板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板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7方式中,优选该波长转换装置具有抽吸装置,在沿着所述第1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该抽吸装置相对于所述基板位于与所述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侧,对通过所述基板的旋转而排出的所述冷却气体进行抽吸。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相对于基板位于与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抽吸装置对冷却该基板后的冷却气体进行抽吸,所以能够将该基板的冷却后的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限定为与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够使该冷却后的冷却气体容易地从上述第1区域和第2区域向与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能够将该冷却气体迅速地排出,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起到上述效果。
另外,这样的抽吸装置和上述送出装置可以由配置在壳体内的1个风扇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用增加部件个数便能够适当地起到上述效果。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波长转换装置;以及光源部,其射出入射到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的光。
根据上述第8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7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照明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其使用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来形成图像;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所形成的所述图像。
根据上述第9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8方式的照明装置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仪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冷却气体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冷却气体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在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波长转换装置中配置波长转换元件的空间的图。
图15是示出在第3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中配置波长转换元件的空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要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如下的投射型显示装置:对从后述的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将该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如图1所示,该投影仪1具有构成外观的外装壳体2。
该投影仪1的特征之一在于,具有在后面进行详述的构成照明装置31的波长转换装置5,该波长转换装置5具有波长转换元件52、流通装置55、吸热装置56、以及将它们收纳于内部的密闭型的壳体51,利用流通装置55使该壳体51内的冷却气体循环,从而对波长转换元件52所具有的荧光体层522进行冷却。
以下,对投影仪1的结构进行说明。
[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该外装壳体2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左侧面部25以及右侧面部26。
在顶面部21设置有一对把手部211,在底面部22设置有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载置投影仪1的载置面接触的脚部。并且,在正面部23形成有开口部231,该开口部231使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36的一部分露出。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右侧面部26形成有导入外部的空气的导入口,在左侧面部25形成有将流通在外装壳体2内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投影仪1除了具有上述外装壳体2之外,还具有收纳在该外装壳体2内的作为图像投射装置的光学单元3。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投影仪1具有:控制装置,其对该投影仪1进行控制;冷却装置,其对光学部件等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电源装置,其对电子部件供给电力。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具有照明装置31、颜色分离装置32、平行化透镜33、图像形成装置34、颜色合成装置35以及投射光学装置36。
其中,照明装置31射出照明光WL。另外,关于照明装置31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颜色分离装置32将从照明装置31入射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绿色光和蓝色光LR、LG、LB。该颜色分离装置32具有:分色镜321、322;反射镜323、324、325;以及中继透镜326、327。
分色镜321从上述照明光WL中分离出蓝色光LB和其他色光(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分离出的蓝色光LB被反射镜323反射而引导至平行化透镜33(33B)。并且,分离出的该其他色光入射到分色镜322。
分色镜322从该其他色光中分离出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分离出的绿色光LG被引导至平行化透镜33(33G)。并且,分离出的红色光LR经由中继透镜326、反射镜324、中继透镜327和反射镜325被引导至平行化透镜33(33R)。
另外,平行化透镜33(将红、绿和蓝的各色光用的平行化透镜分别设为33R、33G、33B)使所入射的光平行化。
图像形成装置34(将红、绿和蓝的各色光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分别设为34R、34G、34B)分别对入射的上述色光LR、LG、LB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基于各色光LR、LG、LB的图像光。这些图像形成装置34例如分别构成为具有: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其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以及一对偏振片,它们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入射侧和射出侧。
颜色合成装置35对从各图像形成装置34R、34G、34B入射的各色光LR、LG、LB的图像光进行合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颜色合成装置35由十字分色镜构成。
投射光学装置36将由颜色合成装置35合成的图像光放大投射到屏幕SC1等被投射面上。作为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36,例如,可以采用由镜筒和配置在该镜筒内的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
[照明装置的结构]
图3是示出照明装置31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上述那样,照明装置31将照明光WL朝向颜色分离装置32射出。如图3所示,该照明装置31具有光源装置4和均匀化装置6。
光源装置4具有光源部41、无焦光学系统42、均束器光学系统43、第1相位差板44、偏振分离装置45、第2相位差板46、第1拾取透镜47、扩散反射元件48、第2拾取透镜49以及波长转换装置5。
光源部41、无焦光学系统42、均束器光学系统43、第1相位差板44、偏振分离装置45、第2相位差板46、第1拾取透镜47以及扩散反射元件48配置在照明光轴Ax1上。另外,偏振分离装置45配置在照明光轴Ax1与垂直于该照明光轴Ax1的照明光轴Ax2的交叉部分。
光源部41具有多个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411和与各LD 411对应的平行化透镜412,该光源部41朝向无焦光学系统42射出作为蓝色光的激励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LD 411例如射出峰值波长为440nm的激励光,但也可以采用射出峰值波长为446nm的激励光的LD,还可以混合使用分别射出峰值波长为440nm和446nm的激励光的LD。从这些LD411射出的激励光被平行化透镜412平行化而入射到无焦光学系统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各LD 411射出的激励光是S偏振光。
无焦光学系统42对从光源部41入射的激励光的光束直径进行调整。该无焦光学系统42具有透镜421、422。通过了该无焦光学系统42的激励光入射到均束器光学系统43。
均束器光学系统43与后述的各拾取透镜47、49协同动作,使扩散反射元件48和波长转换装置5各自的被照明区域中的激励光的照度分布均匀化。该均束器光学系统43具有一对多透镜阵列431、432,在该一对多透镜阵列431、432中,多个小透镜分别呈矩阵状排列在光轴垂直面内。从该均束器光学系统43射出的激励光入射到第1相位差板44。
第1相位差板44是1/2波长板。该第1相位差板44在使入射的激励光透过的过程中将S偏振光的一部分转换成P偏振光。由此,入射到第1相位差板44的激励光成为由S偏振光和P偏振光混在一起的光而射出。以这种方式转换而得的激励光入射到偏振分离装置45。
偏振分离装置45是棱镜型的PBS(Polarizing Beam Splitter:偏振分束器),其通过将分别形成为大致三棱柱状的棱镜451、452粘合在与斜边对应的界面上而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该界面分别相对于照明光轴Ax1和照明光轴Ax2呈大致45°倾斜。并且,在偏振分离装置45中位于第1相位差板44侧(即光源部41侧)的棱镜451的界面上形成偏振分离层453。
偏振分离层453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偏振分离特性。具体来说,偏振分离层453具有如下的特性:使激励光所包含的S偏振光和P偏振光中的一方反射并使另一方透过,从而将这些偏振光分离。并且,对于在波长转换装置5中产生的荧光,偏振分离层453具有无论其偏振状态如何都使其透过的特性。
利用这样的偏振分离装置45使从第1相位差板44入射的激励光中的P偏振光沿着照明光轴Ax1向第2相位差板46侧透过,使S偏振光沿着照明光轴Ax2向第2拾取透镜49侧反射。
第2相位差板46是1/4波长板,在使入射的光透过的过程中,使该光的偏振方向旋转。因此,从偏振分离装置45入射的P偏振光在偏振方向被旋转的状态下入射到第1拾取透镜47。
第1拾取透镜47使透过第2相位差板46入射的激励光会聚在扩散反射元件48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拾取透镜47的透镜的数量为3个,但并不限于此,该透镜的数量不受限制。
与在后述的波长转换装置5中生成和反射的荧光同样,扩散反射元件48对入射的激励光进行扩散反射。作为该扩散反射元件48,能够例示使入射光束进行兰伯特反射的反射部件。
被这样的扩散反射元件48扩散反射后的激励光经由第1拾取透镜47而再次入射到第2相位差板46。该激励光的偏振方向在透过第2相位差板46的过程中进一步旋转,从而该激励光被转换为S偏振光。然后,该激励光被偏振分离装置45的偏振分离层453反射,并入射到均匀化装置6。
第2拾取透镜49和波长转换装置5配置在上述照明光轴Ax2上。
激励光的S偏光成分从第1相位差板44经由偏振分离层453入射到第2拾取透镜49。该第2拾取透镜49使该激励光会聚在波长转换装置5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2拾取透镜49的透镜的数量与上述第1拾取透镜47同样为3个,但并不限于此,该透镜的数量不受限制。
波长转换装置5利用入射的激励光来产生荧光。这样的波长转换元件52所产生的荧光经由第2拾取透镜49入射到偏振分离装置45的偏振分离层453。虽然该荧光是非偏振光,但由于偏振分离层453如上述那样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偏振分离特性,所以该荧光透过偏振分离层453而入射到均匀化装置6。另外,关于波长转换装置5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这样,从光源部41射出而入射到偏振分离装置45的激励光中的P偏振光通过入射到上述扩散反射元件48而被扩散,并且在两次透过第2相位差板46的过程中被转换成S偏振光,并被偏振分离装置45反射到均匀化装置6侧。
另一方面,上述激励光中的S偏振光被波长转换装置5波长转换为荧光之后,经由偏振分离装置45向均匀化装置6侧射出。
即,作为激励光的一部分的蓝色光和荧光(包含绿色光和红色光的光)被偏振分离装置45合成而作为白色的照明光WL入射到均匀化装置6。
[均匀化装置的结构]
图3所示的均匀化装置6除了具有使被照明区域、即入射到各图像形成装置34(34R、34G、34B)的光束的光轴垂直面内的照度均匀化之外,还具有使偏振方向对齐的功能。该均匀化装置6具有第1透镜阵列61、第2透镜阵列62、偏振转换元件63以及重叠透镜64。
第1透镜阵列61具有使第1透镜611在光轴垂直面内呈矩阵状排列的结构,将入射的光束(照明光WL)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
第2透镜阵列62具有使与第1透镜611对应的第2透镜621在光轴垂直面内呈矩阵状排列的结构。这些第2透镜621与重叠透镜64一起使被各第1透镜611分割的多个部分光束在各图像形成装置34中重叠。
偏振转换元件63配置在第2透镜阵列62与重叠透镜64之间,使上述多个部分光束的偏振方向对齐。由偏振方向被该偏振转换元件63对齐后的多个部分光束形成的照明光WL经由重叠透镜64入射到上述颜色分离装置32。
[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
图4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5的剖视图。此外,图6是图5中的波长转换装置5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5中的波长转换装置5的沿B-B线的剖视图。
波长转换装置5除了如图3~图7所示的那样具有壳体51之外,还如图4~图7所示的那样具有吸热装置56以及分别配置在该壳体51内的波长转换元件52、旋转装置53、安装部件54和流通装置55,其中,该吸热装置56的一部分结构配置在壳体51内,其他结构配置在壳体51外。
其中,如图4所示,吸热装置56具有多个热管562、散热器563、冷却风扇564以及受热器561(图5和图7)。关于这样的吸热装置56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激励光相对于波长转换装置5的行进方向设为+Z方向,将分别与该+Z方向垂直并且彼此垂直的方向设为+X方向和+Y方向。其中,将+X方向设为散热器563相对于壳体51所位于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分别与+Z方向和+X方向垂直并且从+Z方向侧观察时从流通装置55和受热器561朝向波长转换元件52的方向。并且,为了方便说明,将+Z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Z方向。﹣X方向和﹣Y方向也同样如此。
[壳体的外部结构]
壳体51是在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S的密闭壳体,在该收纳空间S中收纳有波长转换元件52、旋转装置53、安装部件54、流通装置55以及构成吸热装置56的受热器561。如图4所示,从﹣Z方向侧观察,该壳体51的+Y方向侧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该壳体51的﹣Y方向侧形成为大致矩形。
这样的壳体51具有:侧面部51A,其位于﹣Z方向侧;侧面部51B,其位于+Z方向侧;侧面部51C,其位于+X方向侧;侧面部51D,其位于﹣X方向侧;侧面部51E,其位于+Y方向侧;以及侧面部51F,其位于﹣Y方向侧。
侧面部51A在壳体51中是光入射侧的侧面部。在该侧面部51A上形成有开口部511,构成上述第2拾取透镜49的多个透镜中的、离波长转换元件52最近的透镜嵌入到该开口部511。
在侧面部51C形成有多个孔512,后述的构成吸热装置56的热管562贯插到该多个孔512。
侧面部51E是形成为从﹣Z方向侧观察时呈圆弧状的部分。
[壳体的内部结构]
如图5所示,壳体51在内部具有对收纳空间S进行分隔而形成空间S1~S4的第1间隔壁513、第2间隔壁514以及第3间隔壁515。
第1间隔壁513在壳体51的内部的与侧面部51A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处,以与侧面部51C~51F的内表面连接的方式沿着XY平面形成。在由该第1间隔壁513和侧面部51A、51C~51F的内表面围成的空间S3(第2空间)内,在+Y方向侧的位置配置有波长转换元件52和旋转装置53中的﹣Z方向侧的部位,在﹣Y方向侧的位置配置有受热器561中的﹣Z方向侧的部位。
在该第1间隔壁513中的与波长转换元件5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131。如图6和图7所示,该开口部5131的开口形状与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即,开口部5131形成为与基板521的旋转时的外形对应的大致圆形,该开口部5131的内径尺寸与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旋转时的直径尺寸大体一致。并且,开口部5131的中心位置与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
如图7所示,在第1间隔壁513中的﹣Y方向侧的部位,形成有与受热器561的外形形状大体一致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部5132。该开口部5132的开口面积与受热器561的截面面积大体一致,在该开口部5132中嵌合有该受热器561。
如图5所示,第2间隔壁514在相对于第1间隔壁513的+Z方向侧、和壳体51的+Y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沿着XZ平面形成。即,第2间隔壁514除了以与第1间隔壁513大致垂直的方式与该第1间隔壁513连接之外,还与侧面部51B~51D的内表面连接。在由该第2间隔壁514、第1间隔壁513和侧面部51B~51E的内表面围成的空间S2(第1空间)内,除了配置有旋转装置53中的+Z方向侧的部位和安装部件54之外,如图6所示,还配置有流通装置55中的+Y方向侧的一部分。
另外,在侧面部51C~51E的内侧,如图6和图7所示,从+Z方向侧观察形成为以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大致圆形的基板521的中心C)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的圆弧状部516形成在波长转换元件52的外侧,通过该圆弧状部516、上述第2间隔壁514中的+Y方向侧的面以及侧面部51B的内表面来形成上述空间S2。因此,从+Z方向侧观察到的该空间S2为大致圆形的空间。
如图5所示,第3间隔壁515将相对于第2间隔壁514的﹣Y方向侧的空间分隔成+Z方向侧的空间S1和﹣Z方向侧的空间S4。该第3间隔壁515在相对于第2间隔壁514的﹣Y方向侧的位置处、且第1间隔壁513与侧面部51B的内表面之间,沿着XY平面形成。即,第3间隔壁515形成为与第1间隔壁513平行,并与第2间隔壁514和侧面部51C、51D、51F的内表面连接。如图5和图7所示,在由该第3间隔壁515、第1间隔壁513和第2间隔壁514以及侧面部51C、51D、51F的内表面围成的空间S4内,配置有受热器561中的+Z方向侧的部位。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由第3间隔壁515、第2间隔壁514以及侧面部51B~51D、51F的内表面围成的空间S1内,配置有流通装置55中的﹣Y方向侧的部位。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2间隔壁514中的与上述受热器56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使空间S2、S4连通的开口部5141。
并且,在第3间隔壁515的大致中央的、与受热器561和流通装置55的吸气口552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使空间S4和空间S1连通的开口部5151。
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2间隔壁514中的、比开口部5141靠+Z方向侧的位置且靠+X方向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配置流通装置55的排出部553的开口部5142。
[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
波长转换元件52对应于激励光的入射来生成和射出上述荧光。如图5所示,该波长转换元件52以与侧面部51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空间S3内。
如图3和图5所示,这样的波长转换元件52具有通过后述的旋转装置53来进行旋转的基板521,该基板521具有荧光体层(波长转换层)522、反射层523、连接部524以及多个翅片525。
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基板521形成为从+Z方向侧观察时的大致圆形。该基板521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金属形成。
如图3和图5所示,荧光体层522和反射层523在基板521中分别位于激励光的入射侧(﹣Z方向侧)的面521A上。
荧光体层522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被所入射的激励光激励而射出荧光(例如500~700nm的波长区域的光)。当激励光入射到该荧光体层522时,该荧光的一部分向上述第2拾取透镜49侧射出,另一部分向反射层523侧射出。
反射层523配置在荧光体层522与基板521之间,使从该荧光体层522入射的荧光反射到第2拾取透镜49侧。
如图5~图7所示,连接部524和多个翅片525位于与上述面521A相反的一侧(+Z方向侧)的面521B上。
连接部524是位于面521B的中央并与旋转装置53连接的部位。
多个翅片525形成在连接部524的周围。详细叙述的话,多个翅片525在面521B上的连接部524的外侧区域,以分别从中央侧的位置朝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这些翅片525不是从基板521的中心朝向外侧呈直线状形成,而是形成为弯曲的圆弧状,随着朝向该外侧,向与利用旋转装置53而进行的基板521旋转的旋转方向(D方向)相反的一侧翘曲。即,各翅片525没有呈放射状延伸,而是形成为在与D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未到基板521的半周的程度形成漩涡的漩涡状。上述荧光体层522中产生的热经由基板521传导到这些翅片525。并且,在该翅片525与通过后述的流通装置55而流通的冷却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该翅片525和荧光体层522被冷却。
[旋转装置的结构]
如图5~图7所示,旋转装置53由电机等构成,该电机以穿过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并且沿着+Z方向的旋转轴RA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旋转装置53相对于波长转换元件52位于+Z方向侧并与上述连接部524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使该波长转换元件52在从+Z方向侧观察时绕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即D方向上进行旋转。利用该波长转换元件52的旋转来变更上述激励光在荧光体层522中入射的位置,从而使该荧光体层522中产生热的部位分散,抑制了在该荧光体层522中局部出现高温,除此之外,促进了与冷却气体的热交换。
[安装部件的结构]
安装部件54的一端与旋转装置53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壳体51中的+Z方向侧的侧面部51B的内表面上,由此,将旋转装置53安装在壳体51内。如图6和图7所示,该安装部件54形成为具有沿着+Z方向的中心轴的圆柱状,以使得不会妨碍通过后述的流通装置55排出的冷却气体的流通,除此之外,从+Z方向侧观察被配置成位于上述翅片525的内侧。另外,安装部件54也可以形成为棱柱状,在该情况下,就不妨碍冷却气体的流通的方面而言,优选该安装部件54的截面是边部更多的多边形。
[流通装置的结构]
流通装置55使壳体51内的冷却气体循环而使该冷却气体流通到波长转换元件52(详细来说是上述多个翅片525)。该流通装置55从+Z方向侧观察相对于波长转换元件52位于﹣Y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叶片式风扇构成。
如图5和图6所示,流通装置55横跨上述空间S1、S2而配置。具体来说,流通装置55以如下方式与该第3间隔壁515相对配置:位于与第3间隔壁515抵接的面551上的对冷却气体进行抽吸的吸气口552位于与第3间隔壁515的开口部5151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在该流通装置55中,如图6所示,具有排出冷却气体的排出口554的排出部553位于空间S2内。
利用这样的流通装置55从后述的受热器561所位于的空间S4抽吸冷却气体,该冷却气体从位于空间S2内的排出口554被排出而在该空间S2内流通,并经由上述开口部5131流通到波长转换元件52的面521B。
这里,如图6所示,上述排出部553(排出口554)相对于假想线VL朝+X方向偏移配置,该假想线VL穿过上述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并且沿着+Y方向延伸而与上述圆弧状部516交叉。因此,如从+Z方向侧观察箭头AL所示,冷却气体在相对于波长转换元件52而偏向+X方向侧地从排出口554被送出之后,沿着圆弧状部516和波长转换元件52的面521B绕顺时针方向流通。即,沿着面521B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是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并且,该冷却气体在被吸入到上述多个翅片525而对该多个翅片525进行了冷却之后,通过基板521的旋转而呈放射状地排出到空间S3内。
另外,冷却波长转换元件52后的冷却气体通过流通装置55的抽吸力而在空间S3内向﹣Y方向侧流通,从而在构成吸热装置56的受热器561内流通。
[吸热装置的结构]
吸热装置56从利用上述流通装置55而在壳体51内循环的冷却气体受热,将所吸收的热散出到壳体51外,使壳体51内的温度变低。如图5和图7所示,该吸热装置56除了具有受热器561(图6和图7)和多个热管562之外,如图4所示,还具有分别配置在壳体51外的散热器563和冷却风扇564。
受热器561是接受冷却气体的热(吸热)的部件,如上述那样被配置成横跨壳体51内的空间S3、S4。详细叙述的话,如图5所示,受热器561的﹣Z方向侧的部位嵌入到上述开口部5132中,+Z方向侧的端部与上述第3间隔壁515中的﹣Z方向侧的面接触。这样,流通装置55所抽吸的冷却气体几乎都是在受热器561内流通的冷却气体。
如图7所示,这样的受热器561由沿着Y方向(详细来说是YZ平面)延伸的板状的多个翅片5611构成。这些翅片5611隔开规定的间隙沿着+X方向排列配置,在各翅片5611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气体流通的流路。并且,受热器561从该冷却气体受热,对该冷却气体进行冷却。
这里,受热器561中的+Y方向侧的部位与上述第1间隔壁513的开口部5132的端缘中的+Y方向侧的端缘接触。并且,第2间隔壁514位于相对于受热器561的+Y方向侧,并且与第1间隔壁513大致垂直,第2间隔壁514在与受热器561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5141。因此,通过流通装置55的抽吸力,在受热器561中,除了有空间S2内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流入之外,还有冷却波长转换元件52后的冷却气体从空间S3流入。并且,这些冷却气体被流通装置55抽吸。即,受热器561具有:第1流路FP1,空间S2内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流入该第1流路FP1而向流通装置55侧流通;以及第2流路FP2,冷却波长转换元件52后的冷却气体从空间S3流入该第2流路FP2而向流通装置55侧流通。
另外,第2流路FP2的流路长度比第1流路FP1的流路长度长。因此,能够确保可以从在第2流路FP2中流通的温度比较高的冷却气体充分受热的流路长度。
多个热管562(5621、5622)是将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传导到散热器563的热传导部件。如图5和图7所示,这些热管562的一端与壳体51内的受热器561连接,如图4所示,另一端与壳体51外的散热器56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3个热管562,但能够适当变更热管562的数量。
这里,在上述第2流路FP2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温度比在上述第1流路FP1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高。因此,传导至第2流路FP2的热量比传导至第1流路FP1的热量高。因此,相比第1流路FP1,需要将传导至第2流路FP2的热更高效地传导至壳体51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设置于第2流路FP2的热管562(将第2流路FP2所传导的热传导到壳体51外的热管562)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比设置于第1流路FP1的热管562(将第1流路FP1所传导的热传导到壳体51外的热管562)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大。
具体来说,设置于第2流路FP2的热管5622的数量比设置于第1流路FP1的热管5621的数量多。详细叙述的话,在第1流路FP1中设置有1根热管5621,与此相对,在第2流路FP2中设置有两根热管5622。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热管562的数量将传导至第1流路FP1和第2流路FP2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壳体51外。
如图4所示,散热器563将经由热管562传导的受热器561的热散出到壳体51外。该散热器563具有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金属形成的多个翅片5631,上述热管562的另一端被配置成贯通这些翅片5631。
冷却风扇564是使冷却气体(导入到外装壳体2内的外部气体)流通到散热器563而将传导至该散热器563的热散出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轴流风扇构成。当驱动该冷却风扇564时,通过抽吸冷却气体而将该冷却气体供给到散热器563,对该散热器563进行冷却。冷却这样的散热器563后的冷却气体被冷却风扇564抽吸而排出,并通过未图示的风扇经由形成于外装壳体2的排气口排出到该外装壳体2外。另外,冷却风扇564也可以由多叶片式风扇构成。
[壳体内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
图8是示出壳体51内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的示意图。
如上述那样,壳体51内的冷却气体通过流通装置55来进行循环。
具体来说,从位于空间S1内的流通装置55排出到空间S2内的冷却气体如图8中的箭头F1所示的那样,经由第1间隔壁513的开口部5131流通到位于空间S3内的波长转换元件52中的+Z方向侧的面521B。
流通至波长转换元件52的冷却气体进入到位于该面521B的多个翅片525之间。此时,传导至各翅片525的荧光体层522的热传导到该冷却气体,对该各翅片525和荧光体层522进行冷却。
冷却波长转换元件52后的冷却气体如箭头F2所示的那样,通过利用旋转装置53而进行的波长转换元件52的旋转,从+Z方向侧观察以上述中心C为中心呈放射状从各翅片525之间放出到空间S3内。
通过第1间隔壁513来防止从波长转换元件52放出到空间S3内的冷却气体流通到空间S2侧,另一方面,通过流通装置55的抽吸力使该冷却气体在该空间S3内向﹣Y方向侧流通,并流入到受热器561内。该冷却气体沿着箭头F3在上述第2流路FP2内流通,并经由使空间S4与空间S1连通的开口部5151流入到流通装置55。
并且,通过该流通装置55的抽吸力,使空间S2内的一部分冷却气体沿着箭头F4经由第2间隔壁514的开口部5141流入到位于空间S4的受热器561内。然后,该一部分冷却气体在上述第1流路FP1中流通并经由上述开口部5151流入到流通装置55。由此,能够使从流通装置55排出而流通到波长转换元件52的冷却气体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另外,如上述那样,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经由热管562传导到散热器563,并散出到壳体51外。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有以下的效果。
壳体51对具有基板521的波长转换元件52和流通装置55进行收纳,该壳体51具有第1间隔壁513,该第1间隔壁513将冷却气体向基板521送出的送出侧的空间S2(第1空间)和从该基板521排出冷却气体的空间S3(第2空间)隔开。
由此,能够抑制从基板521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即,冷却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在带着热量的状态下流通到空间S2侧而再次流通到该基板521。因此,能够抑制温度较高的冷却气体被供给到基板521,因此,能够对荧光体层522所位于的基板521和该荧光体层522的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并且,能够通过第1间隔壁513将朝向基板521流通的冷却气体和从基板521排出的冷却气体分开,因此能够抑制这些冷却气体相互发生碰撞。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分别可靠地流通。
上述第1间隔壁513具有使冷却气体从空间S2侧流通到基板521的开口部5131,该开口部5131的开口形状与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由此,能够经由该开口部5131使利用流通装置55流通的冷却气体可靠地流通到基板521。并且,通过使开口部5131的尺寸与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能够抑制在该基板521的旋转时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流通到空间S2侧而再次朝向基板521流通。因此,能够使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可靠地流通到基板521,从而能够对上述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通过使基板521具有多个翅片525,与没有该多个翅片52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基板521中的与冷却气体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能够使基板521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冷却气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板521的冷却效率。
并且,多个翅片525分别从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由此,容易通过基板521的旋转将冷却气体呈放射状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对基板521进行冷却而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停滞在基板521周围。
多个翅片525分别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而向与该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翘曲。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基板521呈放射状地排出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
并且,冷却气体向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因此各翅片525与冷却气体彼此相对地发生碰撞。由此,能够利用冷却气体对各翅片525更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波长转换装置5具有吸热装置56,该吸热装置56具有配置在壳体51内、且接受流通的冷却气体的热的受热器561。由此,冷却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的热被传导至受热器561,因此能够对被流通装置55抽吸而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
并且,受热器561具有上述第1流路FP1和第2流路FP2。由此,通过使在第2流路FP2流通的过程中尚未通过受热器561进行充分热交换的冷却气体在第1流路FP1中流通,能够从该冷却气体吸收更多的热量,能够对该冷却气体进行进一步冷却。
因此,能够使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的温度可靠地降低,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上述吸热装置56具有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该热管562的一端与受热器561连接,另一端与散热器563连接,将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传导到位于壳体51外的散热器563。由此,能够通过该热管562将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可靠地传导到壳体51外,因此能够使壳体51内的冷却气体的温度可靠地降低。因此,能够对冷却气体流通到的基板521和荧光体进行更有效地冷却。
为了使配置于上述第2流路FP2的热管562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比配置于上述第1流路FP1的热管562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大,配置于该第2流路FP2的作为第2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2的数量比配置于该第1流路FP1的作为第1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1的数量多。由此,与供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流通的第1流路FP1所传导的热相比,能够将供温度比较高的冷却气体流通的第2流路FP2所传导的热更高效地传导到壳体51外,因此能够通过少量根数的热管562将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壳体51外,进而能够通过受热器561对冷却气体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521,从而能够对上述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这里,当比较强的激励光入射到荧光体层522时,容易产生被称为光集尘的现象。这样,当容易沉积尘埃时,除了使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利用旋转装置53而进行的基板521的旋转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也变高。
与此相对,由于上述壳体51是密闭壳体,所以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到壳体51内。因此,除了能够抑制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还能够构成可靠性较高的波长转换装置5。
如图6所示,在沿着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的情况下,冷却气体在基板52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例如位于中心C的+X方向侧的部位521C或位于中心C的+Y方向侧的部位521D)中,向与该一部分中的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由此,与冷却气体沿着上述旋转轴RA被吹送到基板52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冷却气体与基板521的面521B接触的时间变长。另外,由于冷却气体在上述一部分中在阻止基板521的旋转的方向上流通,所以能够提高冷却气体相对于该基板521的相对的流速。因此,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层522的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壳体51具有圆弧状部516,在沿着上述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基板521的情况下,该圆弧状部516位于该基板521的外侧,并沿着该基板521的旋转时的周向。由此,能够使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沿着圆弧状部516在该周向上流通。因此,通过使基板521在D方向上进行旋转,能够使冷却气体在与该D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可靠地流通。因此,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可靠且高效地进行冷却。
流通装置55的排出口554相对于假想线VL偏移配置,其中,该假想线VL沿着相对于上述旋转轴RA的垂直方向,并且穿过该旋转轴RA而与圆弧状部516交叉。由此,能够使从排出口554排出的冷却气体在基板521中容易地偏向排出口554相对于上述假想线VL的配置侧而流通。因此,在上述部位521C中,除了能够使冷却气体在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可靠地流通之外,还能够容易地使冷却气体沿着上述圆弧状部516流通,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更可靠地在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通。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起到上述效果。
基板521在通过流通装置55使冷却气体流通到的面521B上具有多个翅片525,该多个翅片525从该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壳体51内设置有将旋转装置53安装在侧面部51B的内表面上的安装部件54,在沿着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基板521的情况下,该安装部件54配置在基板521中的比多个翅片525靠基板521的中心侧的位置处。
由此,多个翅片525分别从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从而能够容易地通过该基板521的旋转将冷却气体呈放射状地排出。由此,能够抑制对基板521进行冷却而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停滞在该基板521的周围。
并且,在上述一部分(例如部位521C或部位521D)中,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与各翅片525相对地发生碰撞。因此,能够通过冷却气体对各翅片525高效地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上述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此外,通过使安装部件54位于比各翅片525靠中心C侧的位置,能够抑制该各翅片525被该安装部件54覆盖。由此,能够抑制流通到各翅片525的冷却气体的流动被该安装部件54妨碍,能够使冷却气体沿着面521B可靠地流通。
安装部件54形成为圆柱状。由此,即使在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沿着安装部件54流通的情况下,例如与安装部件向冷却气体的流路侧突出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该安装部件54妨碍该冷却气体的流动。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顺畅地流通到基板521。
并且,如图6所示,在沿着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的情况下,冷却气体在基板52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例如位于中心C的+X方向侧的部位521C或位于中心C的+Y方向侧的部位521D)中,向与该一部分中的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由此,与冷却气体沿着上述旋转轴RA被吹送到基板52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冷却气体与基板521的面521B接触的时间变长。另外,由于冷却气体在上述一部分中在阻止基板521的旋转的方向上流通,所以能够提高冷却气体相对于该基板521的相对的流速。因此,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层522的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壳体51具有圆弧状部516,在沿着上述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基板521的情况下,该圆弧状部516位于该基板521的外侧,并沿着该基板521的旋转时的周向。由此,能够使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沿着圆弧状部516在该周向上流通。因此,通过使基板521在D方向上进行旋转,能够使冷却气体在与该D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可靠地流通。因此,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可靠且高效地进行冷却。
流通装置55的排出口554相对于假想线VL偏移配置,其中,该假想线VL沿着相对于上述旋转轴RA的垂直方向,并且穿过该旋转轴RA而与圆弧状部516交叉。由此,能够使从排出口554排出的冷却气体在基板521中容易地偏向排出口554相对于上述假想线VL的配置侧而流通。因此,在上述部位521C中,除了能够使冷却气体在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可靠地流通之外,还能够容易地使冷却气体沿着上述圆弧状部516流通,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更可靠地在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通。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起到上述效果。
基板521在通过流通装置55使冷却气体流通到的面521B上具有多个翅片525,该多个翅片525从该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壳体51内设置有将旋转装置53安装在侧面部51B的内表面上的安装部件54,在沿着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基板521的情况下,该安装部件54配置在基板521中的比多个翅片525靠基板521的中心侧的位置处。
由此,多个翅片525分别从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从而能够容易地通过该基板521的旋转将冷却气体呈放射状地排出。由此,能够抑制对基板521进行了冷却而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停滞在该基板521的周围。
并且,在上述一部分(例如部位521C或部位521D)中,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与各翅片525相对地发生碰撞。因此,能够通过冷却气体对各翅片525高效地进行冷却,能够对上述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此外,通过使安装部件54位于比各翅片525靠中心C侧的位置处,能够抑制该各翅片525被该安装部件54覆盖。由此,能够抑制流通到各翅片525的冷却气体的流动被该安装部件54妨碍,能够使冷却气体沿着面521B可靠地流通。
安装部件54形成为圆柱状。由此,即使在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沿着安装部件54流通的情况下,例如与安装部件向冷却气体的流路侧突出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该安装部件54妨碍该冷却气体的流动。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顺畅地流通到基板521。
壳体51对具有基板521的波长转换元件52和流通装置55进行收纳,该壳体51具有第1间隔壁513,该第1间隔壁513将冷却气体向基板521送出的送出侧的空间S2(第1空间)和从该基板521排出冷却气体的空间S3(第2空间)隔开。
由此,能够抑制从基板521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即,冷却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在带着热量的状态下流通到空间S2侧而再次流通到该基板521。因此,能够抑制温度较高的冷却气体被供给到基板521,因此,能够对荧光体层522所位于的基板521和该荧光体层522的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并且,能够通过第1间隔壁513将朝向基板521流通的冷却气体和从基板521排出的冷却气体分开,能够抑制这些冷却气体相互发生碰撞。因此,能够使冷却气体分别可靠地流通。
这里,当比较强的激励光入射到荧光体层522时,容易产生被称为光集尘的现象。这样,当容易沉积尘埃时,除了使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利用旋转装置53而进行的基板521的旋转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也变高。
与此相对,由于上述壳体51是密闭壳体,所以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到壳体51内。因此,除了能够抑制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还能够构成可靠性较高的波长转换装置5。
波长转换装置5具有吸热装置56,该吸热装置56具有配置在壳体51内、且接受流通的冷却气体的热的受热器561。由此,冷却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的热传导到受热器561,因此能够对被流通装置55抽吸而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
并且,受热器561具有上述第1流路FP1和第2流路FP2。由此,通过使在第2流路FP2流通的过程中尚未通过受热器561进行充分热交换的冷却气体在第1流路FP1内流通,能够从该冷却气体接受更多的热量,能够对该冷却气体进行进一步冷却。
因此,能够使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的温度可靠地降低,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上述第1间隔壁513具有使冷却气体从空间S2侧流通到基板521的开口部5131,该开口部5131的尺寸与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由此,能够经由该开口部5131使利用流通装置55流通的冷却气体可靠地流通到基板521。并且,通过使开口部5131的尺寸与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能够抑制在该基板521的旋转时呈放射状地排出的冷却气体流通到空间S2侧而再次朝向基板521流通。因此,能够使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可靠地流通到基板521,从而能够对上述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通过使基板521具有多个翅片525,与没有该多个翅片52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基板521中的与冷却气体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能够使基板521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冷却气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板521的冷却效率。
并且,多个翅片525分别从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由此,容易通过基板521的旋转将冷却气体呈放射状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对基板521进行冷却而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停滞在基板521周围。
多个翅片525分别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而向与该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翘曲。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基板521呈放射状地排出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
并且,冷却气体向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因此各翅片525与冷却气体彼此相对地发生碰撞。由此,能够利用冷却气体对各翅片525更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上述吸热装置56具有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该热管562的一端与受热器561连接,另一端与散热器563连接,将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传导到位于壳体51外的散热器563。由此,能够通过该热管562将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可靠地传导到壳体51外,因此能够使壳体51内的冷却气体的温度可靠地降低。因此,能够对冷却气体流通到的基板521和荧光体进行更有效地冷却。
为了使配置于上述第2流路FP2的热管562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比配置于上述第1流路FP1的热管562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大,配置于该第2流路FP2的作为第2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2的数量比配置于该第1流路FP1的作为第1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1的数量多。由此,与供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流通的第1流路FP1所传导的热量相比,能够将供温度比较高的冷却气体流通的第2流路FP2所传导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壳体51外,因此能够以少量根数的热管562将传导至受热器561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壳体51外,进而能够通过受热器561对冷却气体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521,从而能够对上述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具有与上述投影仪1同样的结构,但具有受热器561a来代替上述受热器561,该受热器561a具有将第1流路FP1和第2流路FP2分隔开的分隔部。在该点上,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与上述投影仪1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所具有的波长转换装置5a的沿着YZ平面的截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具有波长转换装置5a来代替波长转换装置5,除此之外,具有与上述投影仪1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如图9所示,该波长转换装置5a具有吸热装置56a来代替吸热装置56,除此之外,具有与上述波长转换装置5同样的结构和功能。此外,吸热装置56a具有受热器561a来代替受热器561,除此之外,具有与上述吸热装置56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受热器561a与受热器561同样,由分别作为金属制的板状体的多个翅片5611形成,在内部形成有上述第1流路FP1和第2流路FP2。作为与受热器561的差异,该受热器561a在内部具有将这些第1流路FP1和第2流路FP2隔开的分隔部5612。
该分隔部5612在受热器561a中的+Y方向侧的端部,与上述第1间隔壁513的开口部5132的端缘连接。并且,该分隔部5612从该+Y方向侧的端部以穿过设置在第1流路FP1上的两个热管562与设置在第2流路FP2上的热管562之间的方式弯曲,并一直延伸到受热器561a中的+Z方向侧的端部。
利用这样的分隔部5612,能够抑制在第2流路FP2中流通的温度比较高的冷却气体向上述热管562的设置根数较少的第1流路FP1侧流通。因此,能够抑制超过了该热管562所能够传导至散热器563的热量的热传导到受热器561a的第1流路FP1侧的区域,能够通过热管562将传导至受热器561a的热高效地传导到散热器563。
并且,在流通装置55所产生的抽吸力较高的情况下,冷却了波长转换元件52的冷却气体在流入到受热器内之后,立即朝+Z方向流通而被流通装置55抽吸,有可能无法从该冷却气体充分地受热。与此相对,由于能够使冷却气体沿着上述分隔部5612流通,所以作为该冷却气体在受热器561a内流通的流路长度,能够容易地确保可以从该冷却气体充分吸热的流路长度。因此,能够对冷却气体进行可靠地冷却,进而,能够提高波长转换元件52的冷却效率。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能够起到与上述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受热器561a具有分隔部5612,该分隔部5612与第1间隔壁513中的开口部5132的端缘连接,将第1流路FP1与第2流路FP2隔开。由此,能够抑制在第2流路FP2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在流路长度较短的第1流路FP1中流通。因此,冷却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在受热器561a内以比较长的距离和时间进行流通,由此,能够从该冷却气体充分地受热,能够对该冷却气体进行更可靠地冷却。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具有与上述投影仪1同样的结构,但具有波长转换装置5b来代替上述波长转换装置5,在该波长转换装置5b中形成有圆弧状的倾斜面51D1。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主要在该点上与上述投影仪1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具有波长转换装置5b来代替波长转换装置5,除此之外,具有与上述投影仪1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以下,对投影仪1b所具有的波长转换装置5b的结构进行说明。
[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所具有的波长转换装置5b的剖视图。此外,图11是图10中的波长转换装置5b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10中的波长转换装置5b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如图10~图12所示,波长转换装置5b具有壳体51b。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激励光相对于波长转换装置5b的行进方向设为+Z方向,将分别与该+Z方向垂直并且彼此垂直的方向设为+X方向和+Y方向。其中,将+X方向设为散热器563相对于壳体51b所位于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分别与+Z方向和+X方向垂直并且从+Z方向侧观察时从流通装置55和受热器561朝向波长转换元件52的方向。并且,为了方便说明,将+Z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Z方向。﹣X方向和﹣Y方向也同样如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波长转换元件52利用后述的旋转装置53以沿着+Z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所以+Z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方向。并且,在从+Z方向侧观察波长转换元件52的情况下,将与该+Z方向垂直的+Y方向视为12点方向,在该情况下,+X方向成为9点方向。因此,+Y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方向,+X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方向。
[壳体的外部结构]
壳体51b具有侧面部51Db来代替侧面部51D,除此之外,具有与上述壳体51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壳体51b,侧面部51A相当于第1侧面部,与该侧面部51A交叉的侧面部51C、51Db、51E相当于第2侧面部。
[壳体的内部结构]
如图10所示,壳体51b在内部具有对收纳空间S进行分隔而形成空间S1~S4的第1间隔壁513、第2间隔壁514以及第3间隔壁515。
第1间隔壁513在壳体51b的内部的、与侧面部51A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处,以与侧面部51C、51Db、51E、51F的内表面连接的方式沿着XY平面形成。在由该第1间隔壁513、侧面部51A、51C、51Db、51E、51F的内表面围成的空间S3(第2空间)内,在+Y方向侧的位置配置有波长转换元件52和旋转装置53中的﹣Z方向侧的部位,在﹣Y方向侧的位置配置有受热器561中的﹣Z方向侧的部位。
即,第1间隔壁513隔着波长转换元件52与侧面部51A相对配置,并与侧面部51C、51Db、51E、51F的内表面连接。
这里,如图11和图12所示,利用侧面部51C、51Db、51E的内表面来形成以中心C2为中心的圆弧状部516,其中,该中心C2从+Z方向侧观察时位于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1(大致圆形的基板521的中心C1)的+X方向。即,围绕波长转换元件52的侧面部51C、51Db、51E具有以该中心C2为中心的圆弧状部516。通过这些侧面部51C、51Db、51E的内表面、上述第2间隔壁514中的+Y方向侧的面以及侧面部51B的内表面来形成上述空间S2。因此,该空间S2成为从+Z方向侧观察由圆形和矩形组合而成的形状的空间。
另外,侧面部51C的内表面中的+Y方向侧的区域是沿着YZ平面的平坦面,与第2间隔壁514大致垂直。并且,与该侧面部51C相对的侧面部51Db的内表面中的+Y方向侧的区域也是沿着YZ平面的平坦面,但在该内表面上形成有与第2间隔壁514的+Y方向侧的面连接的圆弧状的倾斜面51D1。该倾斜面51D1虽然沿着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周向,但与该波长转换元件52分开形成。因此,容易从波长转换元件52与侧面部51Db、51E最接近的区域排出冷却该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
[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
波长转换元件52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基板521的面521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面,与面521A相反的一侧的面521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面。
[旋转装置的结构]
如图10~图12所示,旋转装置53由电机等构成,该电机以旋转轴RA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旋转轴RA穿过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1并且沿着+Z方向。
[安装部件的结构]
安装部件54的一端与旋转装置53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壳体51b的+Z方向侧的侧面部51B的内表面上,由此,将旋转装置53安装在壳体51b内。
[流通装置的结构]
流通装置55相当于本发明的送出装置和抽吸装置,该流通装置55使壳体51b内的冷却气体循环而使该冷却气体流通到波长转换元件52(详细来说是上述多个翅片525)。该流通装置55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如图11所示,流通装置55的排出部553(排出口554)相对于假想线VL朝+X方向偏移配置,该假想线VL穿过上述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1并且沿着+Y方向延伸而与圆弧状部516交叉。
[壳体内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
图13是示出壳体51b内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的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壳体51b内的冷却气体通过流通装置55来进行循环。另外,冷却波长转换元件52后的冷却气体如箭头F2所示的那样,通过利用旋转装置53而进行的波长转换元件52的旋转,从+Z方向侧观察以上述中心C1为中心呈放射状从各翅片525之间放出到空间S3内。
[排出到波长转换元件所位于的空间内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图14是在作为波长转换装置5b的比较例的波长转换装置5X中的、从+Z方向侧观察到的空间S3的图。
这里,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5b的比较例的波长转换装置5X中,使用图14对冷却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的流动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冷却基板521后从该基板521排出的冷却气体简称为冷却后气体。
关于波长转换装置5X,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波长转换元件52、旋转装置53以及安装部件54的配置位置不同,除此之外,具有与上述波长转换装置5b同样的结构。
在该波长转换装置5X中,如图14所示,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中心C1和圆弧状部516的圆弧的中心C2位于沿着+Y方向的同一假想线VLY上。即,中心C2不是相对于中心C1位于+X方向和﹣X方向中的任意方向,而是相对于该中心C1位于﹣Y方向侧。另外,侧面部51E的圆弧的半径r2被设定为比基板521的旋转时的半径r1大,基板521在从+Z方向侧观察时作为逆时针旋转方向的D方向上旋转。
在这样的波长转换装置5X中,在空间S3中第1区域AR1和第2区域AR2的大小相同,其中,该第1区域AR1是相对于中心C1位于+X方向侧的侧面部51E、51C与基板521之间的区域,该第2区域AR2是相对于中心C1位于﹣X方向侧的侧面部51E、51Db与基板521之间的区域。具体来说,第1区域AR1中的沿着X方向的尺寸L1和第2区域AR2中的沿着X方向的尺寸L2为相同的尺寸。
因此,虽然沿着流通装置55对冷却后气体的抽吸方向(即﹣Y方向)在第1区域AR1中流通的冷却后气体的流速比在第2区域AR2中流通的冷却后气体的流速高,但在基板521与侧面部51C、51Db、51E之间的距离最短的区域AR3(相对于基板521的+Y方向侧的区域AR3)中,冷却后气体容易停滞,很难朝﹣Y方向流通。当作为这样的停滞部位的区域AR3的冷却后气体无法排出时,基板521常常暴露在温度比较高的冷却后气体中,该基板521的冷却效率降低。
图15是在波长转换装置5b中的从+Z方向侧观察到的空间S3的图。
与上述的波长转换装置5X相比,在波长转换装置5b中,如图15所示,侧面部51E的圆弧的半径r2被设定为比基板521的旋转时的半径r1大。
并且,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中心C1和侧面部51E的圆弧的中心C2位于沿着+X方向的同一假想线VLX上。即,中心C2相对于中心C1位于+X方向侧。因此,基板521与围绕该基板521的侧面部51C、51Db、51E最接近的区域至少与相对于该基板521位于﹣X方向侧的区域AR2局部重叠。
并且,在空间S3中,第1区域AR1的尺寸L1是比第2区域AR2的尺寸L2大的尺寸,上述第1区域AR1是比上述第2区域AR2大的区域,另一方面,第2区域AR2是向﹣Y方向侧开口的区域。此外,由于基板521在从+Z方向侧观察时绕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即D方向上旋转,并且流通装置55对冷却后气体的抽吸方向为﹣Y方向,所以在第1区域AR1中流通的冷却后气体的流速比在第2区域AR2中流通的冷却后气体的流速高。
由此,在第1区域AR1和第2区域AR2中,由于大小和所流通的冷却后气体的流速不同,所以排出到基板521与侧面部51C、51Db、51E之间的距离最近的区域的冷却后气体容易流通到该第1区域AR1和第2区域AR2中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冷却后气体至少与容易停滞的部位局部重叠,并且容易流通到向﹣Y方向侧开口的第2区域AR侧。因此,能够抑制产生上述区域AR3那样的停滞部位,即使在产生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停滞部位变小。由此,能够使冷却后气体容易地从第1区域AR1和第2区域AR2向﹣Y方向侧流通,能够将该冷却后气体迅速地排出。因此,能够实现壳体51b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基板521和荧光体层522的冷却效率。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具有以下的效果。
侧面部51C、51Db、51E所具有的圆弧状部516的圆弧的半径r2被设定为比波长转换元件52的基板521的旋转时的半径r1大,该圆弧状部516的圆弧的中心C2相对于波长转换元件52的基板521的中心C1位于+X方向侧。由此,如上述那样,能够抑制冷却后气体在基板521与侧面部51C、51Db、51E之间停滞。因此,能够沿着旋转的基板521的周向形成侧面部51C、51Db、51E而实现壳体51b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基板521和荧光体层522的荧光体的冷却效率。
壳体51b具有第1间隔壁513,该第1间隔壁513隔着基板521与侧面部51A相对,并与侧面部51C、51Db、51E连接,该第1间隔壁513具有开口部5131,该开口部5131使冷却气体流通到形成有翅片525的基板521的面521B。该开口部5131的开口形状与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由此,能够抑制如下的情况:对基板521进行冷却而呈放射状地排出的空气因该基板521的旋转而被抽吸,从而在带着热量的状态下再次流通到面521B侧。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流通到基板521,所以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层522的荧光体高效地进行冷却。
通过使基板521具有多个翅片525,与没有该多个翅片52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基板521中的与冷却气体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能够将基板521的热高效地传导到冷却气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板521的冷却效率。
并且,多个翅片525分别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而向与该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翘曲。由此,能够使带着热量的冷却气体容易地从基板521呈放射状地排出。
另外,冷却气体在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通,例如,在上述部位521C、521D中冷却气体与各翅片525相对地发生碰撞。由此,能够通过冷却气体对各翅片525更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对基板521和荧光体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由于壳体51b是密闭壳体,所以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到壳体51b内。因此,除了能够抑制从光源部41射出的激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之外,还能够构成可靠性较高的波长转换装置5b。
并且,设置于壳体51b内的受热器561从冷却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受热,由此,能够使作为密闭壳体的壳体51b内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进而能够使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板521的冷却效率。
流通装置55也作为吸热装置来发挥功能,在从+Z方向侧观察的情况下,该流通装置55相对于基板521位于﹣Y方向侧,对因该基板521的旋转而排出的冷却后气体进行抽吸。由此,能够将从基板521排出而在空间S3中流通的冷却后气体的流通方向限定为﹣Y方向。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冷却后气体从上述第1区域AR1和第2区域AR2朝﹣Y方向流通,能够将该冷却后气体迅速地排出,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起到上述效果。
并且,流通装置55不仅具有作为送出装置的功能,还具有作为抽吸装置的功能,由此,不用增加部件个数便能够使壳体51b内的冷却气体循环,能够适当地起到上述效果。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本发明还包含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
波长转换装置5、5a、5b构成为具有反射层523,该反射层523将通过从第2拾取透镜49被入射激励光而由荧光体层522生成的荧光反射到该第2拾取透镜49。即,波长转换装置5、5a、5b是使因激励光的入射而生成的荧光反射的反射型的波长转换装置。与此相对,上述波长转换装置5、5a、5b也可以构成为使所生成的荧光沿着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52的激励光的行进方向射出的透过型的波长转换元件。
在该情况下,例如,采用如下的结构:在激励光相对于荧光体层522的入射侧配置使激励光透过并使荧光反射的波长选择性的反射层来代替反射层523,使基板521为光透过性的基板,另外,不在面521B的与激励光的入射位置对应的部位上设置上述翅片525,进而,在+Z方向侧的侧面部51B形成供所生成的荧光射出的开口部,由此,能够构成该透过型的波长转换装置。另外,在这样的波长转换装置中,利用透光性部件来封闭供荧光射出的侧面部51B的开口部,由此,保持了壳体51、51b的密闭性。另外,荧光体层522也可以位于翅片525所位于的面521B上。
在波长转换装置5、5a、5b中,使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旋转的旋转装置53被收纳在壳体51、51b内。与此相对,例如,也可以在壳体51、51b外配置构成旋转装置53的电机的电机主体,在壳体51、51b内配置从该电机主体延伸而与基板521的连接部524连接的主轴。
流通装置55由配置在空间S1、S2内的多叶片式风扇构成,该流通装置55对在位于空间S4的受热器561内流通的冷却气体进行抽吸,使冷却气体经由空间S2流通到位于空间S3的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但是,流通装置55的配置位置也可以是壳体51、51b内的任意位置,例如也可以是空间S2内。
并且,流通装置55也可以不是多叶片式风扇,只要能够使冷却气体流通到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则也可以是具有轴流风扇等其他送出手段的结构。
此外,流通装置55作为送出装置和抽吸装置来发挥功能,但也可以分别单独地设置送出装置和抽吸装置。
壳体51、51b具有将该壳体51、51b内的收纳空间S分隔成空间S1~S4的间隔壁513~515。但是,也可以没有第2间隔壁514和第3间隔壁515。在该情况下,在冷却气体的循环方向上,从流通装置55到波长转换元件52的空间为第1空间,从波长转换元件52到流通装置55的空间为第2空间。并且,在壳体51、51b具有第3间隔壁515且第1间隔壁513与受热器561中的+Y方向侧的端缘以及+X方向侧和﹣X方向侧的端缘接触的情况下,该第1间隔壁513也可以不与侧面部51F的内表面连接。此外,如果流通到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冷却气体不与从该波长转换元件52排出的冷却气体发生碰撞,则也可以没有第1间隔壁513。
另外,壳体51、51b是密闭壳体,但也可以不是密闭壳体。
第1间隔壁513所具有的开口部5131的开口形状与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即,从+Z方向侧观察,开口部5131的中心与基板521的中心C或中心C1大体一致,开口部5131的内径尺寸与基板521的旋转时的直径尺寸大体一致。但是,开口部5131的内径尺寸也可以比基板521的旋转时的直径尺寸小,开口部5131的中心也可以与基板521的中心C或中心C1错开。此外,开口部5131的开口面的大小(被开口部5131的端缘围成的假想面的面积)可以比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小,也可以比基板521的旋转范围大。例如,如果冷却该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没有从开口部5131的端缘与基板521之间的间隙再次流通到面521B侧,则开口部5131的内径尺寸也可以比基板521的旋转时的直径尺寸大。
在基板521中,在通过流通装置55使冷却气体流通到的面521B上配置有多个翅片525,该多个翅片525从该基板521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与此相对,如果能够将冷却基板521后的气体呈放射状地排出,则也可以没有这样的翅片525。并且,翅片525的形状也可以不是随着朝向外侧而向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D方向)相反的方向翘曲的形状。例如,各翅片525也可以从中心侧朝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
在壳体51、51b内,在空间S4中配置有从所流通的冷却气体受热的受热器561,传导到受热器561的热通过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而传导至配置在壳体51、51b外的散热器563。这样的受热器561也可以配置在其他位置,例如也可以配置在空间S3内。此外,作为热传导部件而采用的热管562的数量可以适当变更,可以在第1流路FP1和第2流路FP2上配置数量相同的热管562,也可以在第1流路FP1上配置较多的热管562。另外,也可以代替热管562而采用珀耳帖元件(热电元件)。
并且,受热器561具有:第1流路FP1,空间S2内的冷却气体在该第1流路FP1中流通;以及第2流路FP2,冷却气体对波长转换元件52进行冷却而从空间S3流通到该第2流路FP2。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没有第1流路FP1。
在波长转换装置5、5a、5b中,为了使配置于第2流路FP2的作为第2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2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比配置于第1流路FP1的作为第1热传导部件的热管5621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大,使热管5622的数量比热管5621的数量多。与此相对,通过使热管5622的直径尺寸比热管5621大,也可以对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进行调整。
并且,在采用上述珀耳帖元件作为热传导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对该珀耳帖元件的大小和数量进行调整,也可以使配置于第2流路FP2的珀耳帖元件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比配置于第1流路FP1的珀耳帖元件相对于受热器561的接触面积大。
波长转换装置5、5b具有使在壳体51、51b内循环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的吸热装置56,该吸热装置56构成为具有受热器561、热管562、散热器563以及冷却风扇564,波长转换装置5a具有使在壳体51内循环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的吸热装置56a,该吸热装置56a构成为具有受热器561a、热管562、散热器563以及冷却风扇564。这样的吸热装置56、56a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此外,只要能够对波长转换元件52持续供给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则也可以没有吸热装置56、56a。
对波长转换元件52进行冷却的冷却气体在与基板5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该基板521的面521B流通。与此相对,在波长转换装置具有将流通到基板521的冷却气体与冷却该基板521后的冷却气体隔开的第1间隔壁513的情况下,流通到该基板521的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没有限制。
并且,波长转换元件5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如下的间隔壁:该间隔壁与第1间隔壁513同样具有将冷却气体引导至基板521的开口部,并且抑制了从旋转装置53侧流通而冷却基板521后的气体随着该基板521的旋转而再次流通到旋转装置53侧。
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51具有圆弧状部516,在沿着上述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波长转换元件52的情况下,圆弧状部516位于波长转换元件52的外侧,并且是以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为中心的圆形。该圆弧状部516具有辅助冷却气体沿着旋转时的波长转换元件52的周向进行流通的功能,但也可以没有这样的圆弧状部516。并且,圆弧状部516也可以不形成为上述圆形,也可以形成为半圆形或1/4圆形等圆弧状。
在第3实施方式中,壳体51b具有圆弧状部516,在沿着上述旋转轴RA从+Z方向侧观察波长转换元件52的情况下,该圆弧状部516位于波长转换元件52的外侧,并且是以位于波长转换元件52的中心C1的+X方向的中心C2为中心的半圆形。该圆弧状部516具有辅助冷却气体沿着旋转时的波长转换元件52的周向进行流通的功能,该圆弧状部516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半圆形,也可以形成为1/4圆形等圆弧状。
流通装置55的排出口554相对于上述假想线VL向+X方向侧偏移配置。与此相对,排出口554也可以相对于该假想线VL向﹣X方向侧偏移,在该情况下,使波长转换元件52的旋转方向为与上述D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可。并且,也可以在上述假想线VL上配置排出口554,将该排出口554排出冷却气体的排出方向倾斜成:随着朝向波长转换元件52的方向(即+Y方向)而向+X方向侧偏移。另外,在波长转换元件52的旋转方向为与D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排出口554位于上述假想线VL上的情况下,使该排出口554排出冷却气体的排出方向倾斜成随着朝向+Y方向而向﹣X方向侧偏移。
将旋转装置53安装于壳体51、51b的安装部件54形成为圆柱状,从+Z方向侧观察,该安装部件54配置在基板521中的形成有多个翅片525的区域的内侧。但是,如上述那样,安装部件54的形状可以是棱柱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并且,安装部件54相对于壳体51、51b的固定位置并不限于侧面部51B的内表面,可以是侧面部51C~51E的任意的内表面或侧面部51C、51Db、51E的任意的内表面,也可以是第2间隔壁514。即,从+Z方向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安装部件54的位置并不限于在基板521中形成有多个翅片525的区域的内侧,也可以将一部分配置成覆盖该翅片525。
投影仪1、1a、1b具有3个图像形成装置34(34R、34G、34B),该图像形成装置34具有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两个以下或4个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投影仪。
并且,图像形成装置34使用了光束入射面与光束射出面不同的透过型的液晶面板来作为光调制装置,但也可以使用光入射面与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另外,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则也可以使用利用了微镜的器件、例如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的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例示了光学单元3具有图2和图3所示的光学部件和配置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和配置。
例如,在照明装置31中,利用第1相位差板44和偏振分离装置45将从光源部41射出的激励光的一部分分离,将该一部分激励光作为蓝色光来合成荧光而生成照明光WL。与此相对,可以不将从光源部41射出的激励光的一部分分离来作为蓝色光使用,而是除该光源部41之外,还采用射出蓝色光的其他光源部。在该情况下,可以对利用从光源部41射出的激励光生成的荧光、和从该其他光源部射出的蓝色光进行合成而生成照明光WL,也可以使从该荧光分离出的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分别入射到图像形成装置34G、34R,使从上述其他光源部射出的蓝色光入射到图像形成装置34B。
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侧面部51C、51Db、51E形成的圆弧状部516的圆弧的中心C2相对于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的中心C1向+X方向侧偏移。换言之,波长转换元件52(基板521)以中心C1相对于中心C2向﹣X方向侧偏移的方式配置在由侧面部51C、51Db、51E围成的空间S3内。但是,中心C2也可以相对于中心C1向﹣X方向侧偏移。此外,该中心C2也可以相对于中心C1向+Y方向侧和﹣Y方向侧中的任意侧偏移。
上述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5、5a、5b和照明装置31分别应用于投影仪1、1a、1b,也可以将这些波长转换装置5、5a、5b和照明装置31应用在例如照明器具或汽车的光源装置中。
标号说明
1:投影仪;31:照明装置;34(34B、34G、34R):图像形成装置;36:投射光学装置;41:光源部;5、5a、5b:波长转换装置;51、51b:壳体;51A、51B、51C、51D、51Db、51E、51F:侧面部;513:第1间隔壁(间隔壁);5131、5132:开口部;514:第2间隔壁;5141、5142:开口部;515:第3间隔壁;5151:开口部;52:波长转换元件;521:基板;521B:面;522:荧光体层;523:反射层;524:连接部;525:翅片;53:旋转装置;54:安装部件;55:流通装置;56:吸热装置;561、561a:受热器;5612:分隔部;562:热管(热传导部件);5621:热管(第1热传导部件);5622:热管(第2热传导部件);FP1:第1流路;FP2:第2流路;RA:旋转轴;S:收纳空间;S1、S2、S3、S4:空间。

Claims (10)

1.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板,其具有包含荧光体的荧光体层;
旋转装置,其使所述基板进行旋转;
流通装置,其使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基板;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基板和所述流通装置,
所述壳体具有间隔壁,该间隔壁将第1空间与第2空间隔开,利用所述流通装置使所述冷却气体流通过该第1空间而到达所述基板,通过所述基板的旋转而从所述基板呈放射状送出的所述冷却气体在该第2空间中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所述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基板,
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形状与所述基板的旋转范围大体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在被吹送所述冷却气体的面上,具有从该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的多个翅片。
4.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板,其具有包含荧光体的荧光体层;
旋转装置,其使所述基板进行旋转;
流通装置,其使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基板;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基板和所述流通装置,
在沿着所述基板的旋转轴观察该基板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流通装置流通的所述冷却气体在所述基板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中,朝向与该一部分中的所述基板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圆弧状部,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观察所述基板的情况下,所述圆弧状部位于所述基板的外侧,并沿着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周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装置具有排出所述冷却气体的排出口,
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观察所述基板的情况下,所述排出口相对于如下假想线偏移配置,所述假想线穿过所述基板的中心并且与所述圆弧状部交叉。
7.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板,其以沿着第1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多个翅片,它们位于作为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第1面上,从所述基板的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
荧光体层,其位于所述第1面和与所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
旋转装置,其使所述基板进行旋转;
送出装置,其向所述第1面送出冷却气体;以及
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侧配置有所述基板,
所述壳体具有:
第1侧面部,其与所述第2面相对;以及
第2侧面部,其与所述第1侧面部交叉,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内侧的、沿着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周向的圆弧状部,
所述圆弧状部的圆弧的半径被设定为比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半径大,
从所述第1方向侧观察,将所述基板的旋转时的半径方向中的12点方向设为第2方向,将3点方向和9点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设为第3方向,在该情况下,所述圆弧状部的圆弧的中心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第3方向侧,
通过所述旋转装置使所述基板绕着从所述第1方向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间隔壁,该间隔壁隔着所述基板与所述第1侧面部相对,并与所述第2侧面部连接,
所述间隔壁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所述冷却气体流通到所述第1面。
9.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以及
光源部,其射出入射到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的光。
10.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其使用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来形成图像;以及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所形成的所述图像。
CN201680051766.XA 2015-10-16 2016-10-13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07949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4369 2015-10-16
JP2015-204367 2015-10-16
JP2015204369A JP6613792B2 (ja) 2015-10-16 2015-10-16 波長変換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204368A JP6686364B2 (ja) 2015-10-16 2015-10-16 波長変換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204367A JP6651784B2 (ja) 2015-10-16 2015-10-16 波長変換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204368 2015-10-16
PCT/JP2016/004572 WO2017064866A1 (ja) 2015-10-16 2016-10-13 波長変換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49806A true CN107949806A (zh) 2018-04-20
CN107949806B CN107949806B (zh) 2020-07-28

Family

ID=58518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1766.XA Active CN107949806B (zh) 2015-10-16 2016-10-13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8653B2 (zh)
EP (1) EP3364245B1 (zh)
CN (1) CN107949806B (zh)
WO (1) WO20170648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8706A1 (ja) 2015-12-10 2017-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変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AT518220B1 (de) * 2016-02-02 2017-11-15 Zkw Group Gmbh Beleuchtung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WO2020019292A1 (en) * 2018-07-27 2020-01-30 Materion Precision Optics (Shanghai) Limited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 with convective cooling
JP2020042236A (ja) * 2018-09-13 2020-03-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装置、照明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DE102018133386A1 (de) * 2018-12-21 2020-06-25 Erco Gmbh Leucht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13854A1 (en) * 2009-03-30 2012-01-19 Yoshifumi Nishimura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CN103328885A (zh) * 2011-01-21 2013-09-25 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内部冷却装置的发光材料设备和具有所述发光材料设备的反射灯设备
CN103807810A (zh) * 2012-11-14 2014-05-21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CN104676492A (zh) * 2015-01-31 2015-06-03 杨毅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1655B2 (en) * 2000-07-12 2003-05-13 Minolta Co., Ltd. Projector
JP2005121250A (ja) 2003-10-14 2005-05-12 Seiko Epson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US7289090B2 (en) * 2003-12-10 2007-10-3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ulsed LED scan-ring array for boosting display system lumens
JP5354288B2 (ja) 2009-09-30 2013-11-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5429079B2 (ja) * 2010-06-30 2014-02-26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5527059B2 (ja) 2010-07-06 201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2181309A (ja) 2011-03-01 2012-09-20 Seiko Epson Corp 回転ホイール光学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2181431A (ja) * 2011-03-02 2012-09-20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4092599A (ja) * 2012-11-01 2014-05-19 Panasonic Corp 光変換装置及び光変換装置を備えた投写表示装置
JP6236891B2 (ja) * 2013-06-07 2017-11-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203365896U (zh) * 2013-07-24 2013-12-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激光投影仪的光学组件
JP6206989B2 (ja) * 2013-12-11 2017-10-04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冷却構造、照明光学系、投写型表示装置および冷却方法
DE102014102350B4 (de) * 2014-02-24 2016-03-03 Schott Ag Konverteranordnung mit Kühlung für Lichtquellen mit hoher Leuchtdichte
JP2015194716A (ja) * 2014-03-17 2015-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804130B2 (ja) * 2014-04-16 2015-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8541297B (zh) * 2015-04-22 2022-06-24 索尼公司 光转换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US20180095348A1 (en) * 2015-05-15 2018-04-05 Sony Corporation Light conversion devic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13854A1 (en) * 2009-03-30 2012-01-19 Yoshifumi Nishimura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CN103328885A (zh) * 2011-01-21 2013-09-25 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内部冷却装置的发光材料设备和具有所述发光材料设备的反射灯设备
CN103807810A (zh) * 2012-11-14 2014-05-21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CN104676492A (zh) * 2015-01-31 2015-06-03 杨毅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4245A4 (en) 2019-06-05
EP3364245A1 (en) 2018-08-22
US10648653B2 (en) 2020-05-12
WO2017064866A1 (ja) 2017-04-20
CN107949806B (zh) 2020-07-28
EP3364245B1 (en) 2023-11-15
US20190072264A1 (en)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9806A (zh)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03019018B (zh) 投影型显示装置和光源装置
CN102385232B (zh) 照明装置及投影机
CN105911805B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光源系统
CN105093792B (zh) 光源装置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04238243B (zh) 光学单元、光源装置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6444237B (zh) 投影装置
CN102155639A (zh) 固体光源装置
CN107885019A (zh) 旋转冷却装置、波长转换装置、光扩散装置、光源装置及投影仪
CN106054507A (zh) 投影仪
CN107077053A (zh)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CN108604050A (zh)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CN108541297A (zh) 光转换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CN106980222A (zh)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及投影仪
JP6669222B2 (ja) 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6200218A (zh) 投影仪
CN109643050A (zh) 照明装置和图像投影装置
US20180017854A1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CN107430323A (zh) 投影仪
CN109643047A (zh) 图像投影装置
CN101334582B (zh) 光学系统单元及具有该光学系统单元的投影仪
TWI744360B (zh) 投射型顯示裝置
JP2007250295A (ja) 小型の画像投影装置
CN110095928A (zh) 光源系统及投影设备
CN107111218A (zh) 投影仪的冷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