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11325A -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11325A
CN107911325A CN201711242543.4A CN201711242543A CN107911325A CN 107911325 A CN107911325 A CN 107911325A CN 201711242543 A CN201711242543 A CN 201711242543A CN 107911325 A CN107911325 A CN 107911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far
frequency deviation
frequency
compens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425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11325B (zh
Inventor
薛强
曹琦
范毅
陈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12425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113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11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1325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7511 priority patent/WO201910532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113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13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3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cting errors in frequency or ph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18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包括: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如此,降低第一通信设备对于频偏解调能力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但不限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某些场景下,比如高速场景下,在2.6G频段,多普勒频偏可达800Hz以上,对于两个小区重叠覆盖的区域,最高多普勒频偏可达1600Hz以上。基站和终端都必须通过算法对多普勒频偏进行估计和纠正,才能正确解调数据。对于基站侧,其处理能力强大,频偏纠正不存在问题,但对于终端侧,受限于处理能力和算法,可能存在无法纠正的情况,导致容易脱网或者用户体验很差。
而且,目前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下行调度信息是所有终端(UE,UserEquipment)公用的,且解调使用的是小区RS(Reference Signal,参考信号),无法针对某个UE进行频偏补偿,导致UE在解调下行调度信息时,解调错误率较高。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能够降低第一通信设备对于频偏解调能力的要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包括:
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
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
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RRU,Radio Remote Unit)的通信设备,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确定主远端射频模块和次远端射频模块;
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
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
采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采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
频偏估计模块,用于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
频偏预补偿模块,用于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通信设备,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确定主远端射频模块和次远端射频模块;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采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采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一存储器和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存储器用于存储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二存储器和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二存储器用于存储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进行频偏预补偿。如此,通过对配置给第一通信设备的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及对应的RS进行频偏预补偿,使得第一通信设备在检测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时接收的下行信号已经没有频偏,从而降低第一通信设备对于频偏解调能力的要求,并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单小区多RRU场景下的多RRU的频偏补偿值的确定方式,从而实现在多RRU上的频偏预补偿。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实施处理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实施处理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的夹角计算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包括:
S101、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
S102、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
S103、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RS,ReferenceSignal)进行频偏预补偿。
其中,下行控制信道可以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比如,在长期演进(LTE,LongTerm Evolution)系统中为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
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可以应用在通信设备,比如基站上。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设备可以为终端(UE,User Equipment);终端接入小区后,基站进行频偏检测或其他检测处理,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频偏预补偿场景(比如,高速场景)(即终端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基站确定终端处于频偏预补偿场景后,检测是否已给终端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如果没有,则给终端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若已配置,则在调度该终端时,实时估计上行频偏,然后对下行控制信道及对应的专用RS进行频偏预补偿。如此,当终端对下行控制信道进行检测时,收到的下行信号均已经进行频偏预补偿,因此频偏很小,终端的解调性能得到保障。
示例性地,S102可以包括:通过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及其他上行信号估计上行频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S101之前,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上行信号的多普勒频偏,确定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多普勒频偏大于或等于门限值,则确定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门限值可以通过预设方式确定。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S101之前,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确定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门限值,则确定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为例;根据终端的上行信号,计算终端信号到达角(DOA,Direction of Arrival);根据终端信号到达角、终端的行进线路方向角以及基站天线面的方向角,确定终端的行进方向与基站接收到的上行信号来波方向之间的夹角;根据该夹角、基站检测到的上行信号的多普勒频偏以及基站的发送频率,计算终端的行进速度;在终端的行进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门限值时,确定该终端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速度门限值可以预设得到。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示例性地,S101可以包括:
通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重配置消息,为该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比如,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或者,
通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配置信息,为该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主远端射频模块和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通信设备;
此时,S103可以包括:
根据主远端射频模块(RRU,Radio Remote Unit)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主RRU的频偏补偿值;采用主RRU的频偏补偿值,在主RRU上对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根据主RRU上的频偏补偿值、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次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次RRU的频偏补偿值;采用次RRU的频偏补偿值,在次RRU上对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配置给第一通信设备的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及对应的RS进行频偏预补偿,使得第一通信设备在检测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时接收的下行信号已经没有频偏,从而降低第一通信设备对于频偏解调能力的要求,并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RRU,Radio Remote Unit)的通信设备(比如,基站),包括:
S201、通信设备根据至少两个RRU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确定主RRU和次RRU;
S202、根据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主RRU的频偏补偿值;根据主RRU的频偏补偿值、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次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次RRU的频偏补偿值;
S203、采用主RRU的频偏补偿值,在主RRU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采用次RRU的频偏补偿值,在次RRU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
本实施例提供了多RRU场景下的频偏补偿值的确定方式,从而实现在多RRU上的频偏预补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下行信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下行控制信道、下行业务信道。换言之,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可以用于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的频偏预补偿,也可以用于专用下行业务信道的频偏预补偿。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S201可以包括:
将至少两个RRU中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最高的RRU确定为主RRU;将除主RRU外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满足设定条件的一个或多个RRU确定为次RRU。比如,设定条件可以包括:上行信号接收强度大于设定阈值,即可以将上行信号接收强度大于设定阈值且小于最大值的一个或多个RRU确定为次RRU。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S202中,确定次RRU的下行频偏补偿值,可以包括:根据下式确定次RRU的频偏补偿值:
Δfs=Δfm+Δf1R-Δf2R
其中,Δfs表示次RRU的频偏补偿值,Δfm表示主RRU的频偏补偿值,Δf1R表示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Δf2R表示次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
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说明。在下面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设备以终端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在LTE系统中的应用。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S301、终端(UE)发起业务;
S302、基站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频偏预补偿场景;在本实施例中,频偏预补偿场景以高速场景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本步骤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不仅限于判断是否为高速场景,也可以采用其他是否需要进行预补偿的场景的判断方式。
在本步骤中,基站可以估计终端上行信号的多普勒频偏,如果多普勒频偏高于门限值,则认为是高速场景。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高速场景判断方式,比如实施例四中的高速场景判断方式。其中,门限值可以预设确定。
本实施例中,如果检测到终端不满足高速场景,则周期性检测终端是否满足高速场景,在终端处于高速场景后再执行S303。
S303、基站判断终端是否已配置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在本示例中,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可以为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
若终端已配置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则执行S305,否则(即终端未配置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执行S304。
S304、基站通过给终端下发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给终端配置ePDCCH,其中,在RRC连接重配消息消息中配置ePDCCH信息。
S305、基站根据接收的上行信号,实时估计上行频偏,并对ePDCCH及对应的RS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频偏预补偿的值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采用不同的值,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S306、终端对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本示例中为ePDCCH)进行检测;本示例中,终端在对ePDCCH进行盲检时,收到的下行信号均已经进行过频偏预补偿,因此频偏很小,终端的解调性能可以得到保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在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中的应用。5G系统是LTE后续演进系统,添加了很多特性,比如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MIMO,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很可能成为标配,带宽更大,峰值速率也更高。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控制信道还是业务信道,都需要使用专用的RS。
本实施例包括以下过程:
终端发起业务;
基站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频偏预补偿场景,即判断终端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在本实施例中,频偏预补偿场景以高速场景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其中,基站估计终端上行信号的多普勒频偏,如果多普勒频偏高于门限值,则认为是高速场景,然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高速场景判断方式,比如实施例四中的高速场景判断方式。
在终端没有配置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时,基站下发配置信息,在此配置信息中,配置5G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该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对应专用的参考信号用来做信道估计。
基站根据接收的上行信号,实时估计上行频偏,并对5G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其对应的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终端根据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对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检测。
本实施例中,对于不满足高速场景的终端,基站会周期性检测终端是否满足高速场景,并在终端处于高速场景时通过信令给终端配置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在单小区多RRU模式下多RRU发送信号中的应用。
在高速场景中,一个小区往往由多个RRU组成,这些RRU串联成一串,有利于增加小区的覆盖范围,减少小区间切换。在两个相邻的RRU之间,基站对于上行信号是同时检测的,下行信号也可以同时在不同的RRU上发送,不同的RRU间在相同的时间和频点发送相同的信号,这些信号在终端侧叠加,使得接收侧的信噪比提升。
但是,在相对的两个RRU之间,会有不同的多普勒频移,且一个为正,一个为负,此时,如果不进行频率矫正,则在接收端两个信号叠加时,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其中,相对的两个RRU指面对面的两个RRU。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两个RRU发送的信号,在终端侧需要有相同或者接近的频率,这时终端侧接收到的信号最优,因此,在两个RRU侧需要加不同的频偏补偿值。
本实施例中,估计不同RRU的频偏补偿值的方式如下:
根据RRU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选择主RRU,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次RRU;
根据基站侧检测的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主RRU决定自己的频偏补偿值;
根据主RRU的频偏补偿值、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次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次RRU决定自己的频偏补偿值。
下面对次RRU的频偏补偿值的计算过程进行如下说明:
假设小区的RRU频点为f0,主RRU下行发送的频偏补偿值为Δf m,UE接收到的主RRU的频偏为Δf1,则终端接收到的频率为:
f'=f0+Δfm+Δf1,(1)
此时终端使用此频率发送上行信号,则主RRU接收到的频率为:
f1R=f0+Δfm+2Δf1=f0+Δf1R;(2)
其中,Δf1R是在基站侧估计出的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即,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由此可以估计出终端接收到的主RRU的频偏Δf1
同样,次RRU也存在下面的等式:
f2R=f'+Δf2=f0+Δf2R;(4)
f'=f2T+Δf2;(5)
同样,Δf2R是基站估计出的次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即,次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f2T是次RRU实际的发送频率。
由式(4)可以估计出终端接收到的次RRU上的频偏为Δf2
Δf2=f2R-f';(6)
下面将式(1)和式(3)代入式(6),可以得到:
基于上述式子,为了使得次RRU上发送信号到达终端侧的频率和主RRU上发送信号到达终端侧的频率相同,次RRU上的频偏补偿值可以为:
Δfs=f2T-f0=f'-Δf2-f0=Δfm+Δf1R-Δf2R
由于Δfm为已知量,Δf1R和Δf2R可以计算出来,由上面的等式可以估计出次RRU需要补偿的频偏补偿值,由于两个RRU属于一个基站,上面所需信息基站都知道,可以计算出次RRU下行发送的频偏补偿值。
图4为本实施例的示例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实施处理流程图。如图4所示,当UE从主RRU向次RRU运动时,为了简化说明,假设主RRU下行不做频偏补偿,此时主RRU发送频率为f0,上行检测每个RRU上接收信号的上行频偏,主RRU假设为Δf1R,次RRU为Δf2R,由于这两个RRU同属于同一个基站,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在次RRU上的发送频率应该为f0+Δf1R-Δf2R。随着UE沿行进路线不断运动,UE和主RRU以及次RRU上的频偏也不断变化,可以通过不断检测主RRU和次RRU上的接收频偏,来不断调整次RRU上的发送频偏,以使得主RRU和次RRU到达UE侧的频率相同,以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
如图5所示,本示例的实现步骤如下:
S501、基站根据上行信号接收强度,选择主RRU和次RRU;其中,将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最强的RRU定义为主RRU,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满足设定条件(比如,上行信号接收强度大于设定阈值且小于最大值)的RRU纳入候选RRU,定义为次RRU。
S502、根据应用场景,在主RRU上对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本示例中,频偏补偿值为Δfm,Δfm为0时意味着不补偿。
S503、在主RRU和次RRU上同时检测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即上行频偏估计结果),检测的结果分别为Δf1R和Δf2R
S504、对次RRU按照Δfs=Δfm+Δf1R-Δf2R进行频偏矫正,使得到达UE侧的两个下行信号的频率一致或者接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补偿值的计算方式不仅仅可以用在专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频偏预补偿中,也可以用在其他频偏补偿的情况下,比如专用的下行业务信道中。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说明高速场景的判断方式。
在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高速场景时,可以通过上行的多普勒频偏进行检测,但是由于多普勒频偏还和行进方向相关,单纯通过多普勒频偏进行检测并不准确。其中,多普勒频偏的计算式为:
Δf=f0vcos(α);
其中,α为终端行进方向和终端与基站连线之间的夹角,f0为基站的发送频点,v为终端的行进速度;
由此可知:
本实施例中,以终端用户坐高铁行进为例进行说明,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高速场景:
通过基站接收到的上行信号(比如接入时接收到的RACH信号,正常业务期间的上行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以及SRS),计算终端信号到达角(DOA,Direction of Arrival);
根据预先设定的基站天线面的方向角,以及终端的行进线路方向角(本示例中即为铁路路线方向角),通过步骤一中计算的DOA值,计算出基站接收到的终端信号来波方向(即终端与基站之间连线)和终端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α。
下面参照图6,说明夹角α的计算方式。如图6所示,在本示例中,预先设置正北方向为0度,DOA为步骤一计算出的终端信号到达角,Road_Angle为铁路路线方向角,Ant_Angle为基站天线面的方向角。
如图6所示,Road_Angle=α+90-DOA+Ant_angle;
因此,可以得到基站接收到的终端信号来波方向和终端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单位度):
α=DOA+Road_Angle-Ant_angle-90。
按照公式计算列车行进速度(相当于坐在列车上的终端用户的行进速度)。
根据预先设定的速度门限值,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高速场景。其中,若列车行进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门限值,则认为终端处于高速场景,否则,认为终端未处于高速场景。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装置,比如,应用于基站,包括:配置模块701、频偏估计模块702以及频偏预补偿模块703。
其中,配置模块701,用于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频偏估计模块702,用于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频偏预补偿模块703,用于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示例性地,频偏预补偿模块703,还可以用于根据上行信号的多普勒频偏,确定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多普勒频偏大于或等于门限值,则确定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或者,根据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确定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门限值,则确定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
关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装置的相关说明可以参照图1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故于此不再赘述。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装置,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RRU的通信设备(比如,基站),包括:
确定模块801,用于根据至少两个RRU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确定主RRU和次RRU;
第一处理模块802,用于根据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主RRU的频偏补偿值,根据主RRU的频偏补偿值、主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次RRU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次RRU的频偏补偿值;
第二处理模块803,用于采用主RRU的频偏补偿值,在主RRU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采用次RRU的频偏补偿值,在次RRU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
示例性地,确定模块801可以用于将至少两个RRU中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最高的RRU确定为主RRU;将除主RRU外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满足设定条件的一个或多个RRU确定为次RRU。
示例性地,下行信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下行控制信道、下行业务信道。
关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装置的相关说明可以参照图2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故于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900(比如,基站),包括:第一存储器901和第一处理器902,第一存储器901用于存储频偏预补偿程序,该频偏预补偿程序被第一处理器902执行时实现图1对应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其中,第一处理器9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Micro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的处理装置。第一存储器901可用于存储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实施例中的频偏预补偿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或模块,第一处理器902通过运行存储在第一存储器901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比如实现本实施例提供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第一存储器901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存储器901可包括相对于第一处理器9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通信设备90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示例性地,上述通信设备900还可以包括第一通信单元903;第一通信单元903可以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在一个实例中,第一通信单元903可以为射频(RadioFrequency,简称为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网络系统进行通信。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二存储器和第二处理器,第二存储器用于存储频偏预补偿程序,该频偏预补偿程序被第二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2对应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关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存储器和第二处理器的说明可以参照上述第一存储器和第一处理器的说明,故于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频偏预补偿程序,该频偏预补偿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1对应所述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频偏预补偿程序,该频偏预补偿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2对应所述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或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或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
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
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上行信号的多普勒频偏,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所述多普勒频偏大于或等于门限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门限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包括:
通过向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配置消息,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或者,
通过向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发送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频偏预补偿方法应用于包括主远端射频模块和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通信设备;
所述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包括:
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采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对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的频偏补偿值、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采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对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7.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通信设备,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确定主远端射频模块和次远端射频模块;
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
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
采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采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确定主远端射频模块和次远端射频模块,包括:
将所述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中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最高的远端射频模块确定为主远端射频模块;
将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外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满足设定条件的一个或多个远端射频模块确定为次远端射频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包括:
根据下式确定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
Δfs=Δfm+Δf1R-Δf2R
其中,Δfs表示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Δfm表示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Δf1R表示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Δf2R表示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信道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下行控制信道、下行业务信道。
11.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为第一通信设备配置专用的下行控制信道;
频偏估计模块,用于进行上行信号频偏估计;
频偏预补偿模块,用于根据频偏估计结果,对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和专用参考信号进行频偏预补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频偏预补偿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上行信号的多普勒频偏,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所述多普勒频偏大于或等于门限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或者,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否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行进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门限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需要进行频偏预补偿。
13.一种频偏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通信设备,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确定主远端射频模块和次远端射频模块;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根据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以及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接收信号的频偏估计结果,确定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采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采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的频偏补偿值,在所述次远端射频模块上对专用的下行信道进行频偏预补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远端射频模块中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最高的远端射频模块确定为主远端射频模块;将所述主远端射频模块外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满足设定条件的一个或多个远端射频模块确定为次远端射频模块。
15.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存储器和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存储器用于存储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16.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存储器和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二存储器用于存储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17.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18.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频偏预补偿程序,所述频偏预补偿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频偏预补偿方法的步骤。
CN201711242543.4A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Active CN1079113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42543.4A CN107911325B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PCT/CN2018/117511 WO2019105325A1 (zh) 2017-11-30 2018-11-26 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42543.4A CN107911325B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1325A true CN107911325A (zh) 2018-04-13
CN107911325B CN107911325B (zh) 2020-02-07

Family

ID=61848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42543.4A Active CN107911325B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11325B (zh)
WO (1) WO2019105325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0671A (zh) * 2018-12-29 2019-03-22 芯讯通无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置方法及系统、测试方法及系统
WO2019105325A1 (zh) * 2017-11-30 2019-06-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N111181666A (zh) * 2018-11-12 2020-05-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频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2020889A (zh) * 2019-03-30 2020-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364714A (zh) * 2020-03-05 2021-09-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频率补偿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EP4117364A4 (en) * 2020-03-05 2024-04-24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7708A (zh) * 2008-04-22 2009-10-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频偏补偿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200740A1 (en) * 2012-09-29 2015-07-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t channel correction among multiple radio remote units
CN106411800A (zh) * 2015-07-29 2017-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6495B (zh) * 2012-01-29 2018-07-17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频偏补偿方法及装置
CN107911325B (zh) * 2017-11-30 2020-0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7708A (zh) * 2008-04-22 2009-10-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频偏补偿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200740A1 (en) * 2012-09-29 2015-07-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t channel correction among multiple radio remote units
CN106411800A (zh) * 2015-07-29 2017-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5325A1 (zh) * 2017-11-30 2019-06-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N111181666A (zh) * 2018-11-12 2020-05-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频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1181666B (zh) * 2018-11-12 2021-03-1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频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9510671A (zh) * 2018-12-29 2019-03-22 芯讯通无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置方法及系统、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9510671B (zh) * 2018-12-29 2022-02-18 芯讯通无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置方法及系统、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2020889A (zh) * 2019-03-30 2020-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020889B (zh) * 2019-03-30 2024-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364714A (zh) * 2020-03-05 2021-09-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频率补偿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364714B (zh) * 2020-03-05 2023-02-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频率补偿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EP4117364A4 (en) * 2020-03-05 2024-04-24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1325B (zh) 2020-02-07
WO2019105325A1 (zh)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1325A (zh) 一种频偏预补偿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US10306524B2 (en) Radio cell arrangement in high speed scenario
JP6808841B2 (ja) クロス−リンク干渉を制御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US1084918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JP6367716B2 (ja) 無線通信カバー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2695285B (zh) 多载波场景下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US10419974B2 (en) Random access handling in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with unidirectional antenna node arrangement
EP4104310A1 (en) Beam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23044064A1 (en) Flexible random access channel configurations
WO2022173606A1 (en) Techniques for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WO2022051054A1 (en) Multimode secondary cell group dormancy
US20220191083A1 (en) Techniques for signaling a source of dominant noise at a user equipment
US20230247651A1 (en) Techniques for sidelink resource exclusion with a multi-transmission and receive point (trp) enabled transmitter
CN106797589A (zh) 无线电收发器的使用中间隙的处理
US11729655B2 (en) Phase noise profile signaling for single carrier waveform in higher bands
US11870629B2 (en) Enhanced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for digital post distortion assist
WO2023003710A2 (en) Techniques for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bundling for configured uplink channels
WO2022235319A1 (en) Timing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for network entities
EP4176535A1 (en) Downlink synchronization for non-terrestri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21056512A1 (en) Recovery from cell failure in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6302270A (zh) 高铁通信系统中下行信息的传输方法及控制器
CN112312349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825427B2 (en) Techniques for performing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during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WO2023159418A1 (en)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transmission in an unlicensed band
WO2022006872A1 (en) Resource reservation with multi-trp transmiss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