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64082A -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64082A
CN107864082A CN201610841793.9A CN201610841793A CN107864082A CN 107864082 A CN107864082 A CN 107864082A CN 201610841793 A CN201610841793 A CN 201610841793A CN 107864082 A CN107864082 A CN 107864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message
rate
touching
message rece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417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4082B (zh
Inventor
陈龙辉
唐艳平
唐雪姣
金朝林
张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417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640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64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4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64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40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48Message addressing, e.g. address format or anonymous messages, alia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42Mailbox-related aspects, e.g. synchronisation of mailbo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for supportin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04L2101/37E-mail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5Telephone nu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方法,包括: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使用所述常用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或者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使用确定的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本申请还提供了执行上述方法的服务器。通过本申请,可以大大提高消息送达率。

Description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员工,或简称为用户,一般可以通过企业配置的企业邮箱或即时通信(IM)工具来发送和接收消息。但是,如果企业配置的企业邮箱或者IM账号并非该用户的常用联系方式,那么该用户很可能不会经常查收或看到系统推送的通知或消息,也就是说,发给该用户的消息可能无法真正送达用户。也有一些消息发送系统可以让用户自行配置常用的电子邮件地址或IM账号等联系地址。在用户配置了常用的地址后,系统一般会优先使用用户配置的常用地址发送消息。然而,如果用户的常用地址已经改变但是并未在系统中更新,则同样会存在发给该用户的消息可能无法真正送达用户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使用所述常用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或者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使用确定的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
本申请的实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
消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设备的消息,从中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
地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触达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
控制模块,用于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触达率阈值,则控制常用地址获取模块操作;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将确定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以及所述消息内容发送给消息发送模块;
常用地址获取模块,用于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将接收到的接收方的常用地址以及所述消息内容发送给消息发送模块;以及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使用接收到的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
可以看出,本申请所提供的消息发送方案,可以根据某个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来计算某个地址的触达率,并在某个地址的触达率比较低的时候重新让消息发送方更新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因而,可以大大提高消息送达率,保证通过该消息发送系统发出消息基本能够被用户正常查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显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例所述的消息发送方法的流程;
图2示出了一个安全工单的转单操作或任务状态扭转操作通知页的示例;
图3示出了一种常用地址设置页的示例;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例提供的确定所述地址的触达率的方法;
图5显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例所述的消息发送方法的流程;
图6显示了本申请一个实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了本申请一个实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系统中服务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显示了本申请一个实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系统中服务器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例,而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前所述,当前的消息发送系统可能存在消息无法真正送达到用户的情况。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消息发送方法,这种消息发送方法可以对接收方地址的历史接收情况进行分析和利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消息的送达率。
图1显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例提供的消息发送方法。本方案所述的消息发送方法不仅于企业内部用户之间的消息传递,也适用于从一个企业用户到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用户的消息传递,或可称为互联企业用户之间的消息传递。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
通常,消息的发送方在需要发消息给消息的接收方时,至少需要填写接收方的标识以及待发送的消息内容。因此,本步骤中,消息发送系统的服务器会从消息发送方填写的信息中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以及消息的内容。
其中,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可以是能唯一标识消息接收方身份的身份标识,通常可以是一串字符串,例如消息接收方的ID等等。当然,消息接收方的标识也可以是消息接收方的地址,例如消息接收方的电子邮件地址、IM账号或者手机电话号码等等。当然,消息发送方填写的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可以即包含上述身份标识又包含上述地址。
图2示出了一个安全工单的转单操作或任务状态扭转操作通知页的用户界面的示例,其中,消息的发送方可以在“企业OA账户”栏输入收件人的身份标识,也可以在“常用邮箱”栏输入收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IM账号甚至手机号码等等,并在“处理意见”栏中填写消息内容。消息发送方的客户端设备在用户点击“提交”按钮后将上述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更进一步的,为了方便用户之间的消息传递,本申请还提供了用户设置本人常用地址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该接口设置或者修改本人的常用地址,包括:常用的电子邮件地址、IM账号或者手机电话号码等等。用户的客户端设备在用户点击“提交”按钮后将上述常用地址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在收到用户设置或更新的常用地址后,将用户的身份标识以及对应的常用地址一起保存至服务器内部或者独立于服务器的单独的数据库中;或者根据用户提交的常用地址更新已记录在服务器内部或者独立于服务器的单独的数据库中的与该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地址。
图3示出了一种常用地址设置页的用户界面的示例,其中,常用地址可以包括:电子邮件地址、微信或QQ等IM账号、甚至包括手机号码等多种通信联系方式之一或其组合。
步骤102: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在本步骤中,如果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包括用户的地址,则该地址就是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如果消息接收方的标识仅包括用户的身份标识,则由于在消息发送系统的数据库中将存储有每个用户的身份标识及其对应的地址。因此,在本步骤中,服务器可以通过访问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读取与消息接收方的身份标识对应的地址,从而确定消息接收方的地址。上述地址可以是系统预先配置给用户的联系地址,也可以是用户设置的常用地址。如果数据库中同时记录了系统配置的联系地址,也记录了用户设置的常用地址,则可以以用户设置的常用地址作为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步骤103: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
在本申请中,上述触达率可以是指发送至某个地址的所有消息中被用户打开的消息所占的比率。
在本申请的实例中,在消息发送系统的数据库中将记录每个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这样,在本步骤中,服务器可以向数据库查询某个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从而根据该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计算该地址的触达率。其中,具体确定所确定地址触达率的方法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步骤104: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触达率阈值,则执行步骤105;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执行步骤106。
在本步骤中,上述触达率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或调整。
步骤105: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执行下面步骤106。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方案的一个变形,在上述步骤105中,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也可以返回步骤103,验证该常用地址的触达率。
步骤106:使用确定的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确定地址触达率的方法。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例提供的确定所述地址的触达率的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确定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S。
在本步骤中,服务器可以读取数据库中记录的所述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从中确定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S。
步骤402:确定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中被用户打开的消息的数目R.
在本步骤中,服务器可以读取数据库中记录的所述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从中确定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中被用户打开的消息的数目R。
步骤403:根据系统记录的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S以及其中被用户打开的消息数目R计算所述地址的触达率。
具体而言,所述地址的触达率为上述被用户打开的消息数目与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之商,例如,所述地址的触达率W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
有一个例外情况是,如果当前系统没有发送至所述地址的消息数目的记录或者记录的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数目为0时,例如,所述地址为以前没有使用过的新地址,则可直接设置所述地址的触达率为100%,或者可以设置为其他任意固定的值,例如,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上述触达率阈值的任意值。
为了实现上述触达率的计算,可以看出,消息发送系统需要记录发送给每个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以及这些消息中有哪些消息已被接收方打开。这些历史消息接收信息可以记录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或者记录在独立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为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例中,可以在每个消息中携带一个消息接收回执,如果消息被接收方打开,则接收方的客户端设备会向服务器返回一个消息接收回执,证明接收方已经接收到该消息。这样,消息发送系统的服务器既可以记录自身已向某个地址发送了多少消息,也可以根据从接收方设备返回的消息接收回执确定发送给该地址的消息中有哪些已被接收方打开。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例中,也可以在消息中携带一个待消息接收方作下一步处理的链接。当消息接收方点击了消息中携带的链接,准备依照消息内容作下一步处理时,消息接收方的客户端设备会向消息发送系统的服务器发送一个记录,例如,该记录可以包括接收方点击链接的时间以及接收方接收到该消息的地址,也即消息渠道。这样,消息发送系统的服务器在收到上述记录时即可获知发送至该地址的消息已被用户打开,而且可以同时获知用户打开的时间。
为了统计消息的数目,消息发送系统的服务器可以为每个地址维护两个计数器,其中,第一计数器用于记录发送给该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S;第二计数器用于记录其中被接收方打开的消息的数目R。这样,在计算某个地址的触达率时,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两个计数器的值确定该地址的触达率。
或者,消息发送系统的服务器可以维护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发送至各个用户对应的地址的消息以及该消息是否已被接收方打开。这样,在计算某个地址的触达率时,服务器可以先根据表格记录的信息统计发送给该地址的消息的数目S以及其中被接收者打开的消息的数目R。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所提供的消息发送方法,可以根据某个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来计算某个地址的触达率,并在某个地址的触达率比较低的时候重新让消息发送方更新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因而,可以大大提高消息送达率,保证通过该消息发送系统发出消息基本能够被用户正常查收。
更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出另一种消息发送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还将进一步考虑消息接收方的身份。
在本方法中,消息发送系统的数据库中除了需要记录用户的身份标识及其对应的地址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记录与该用户身份标识对应的用户身份类别标识。该身份类别标识主要用于标识该用户地址的可靠度,具体可以分为可靠地址和不可靠地址两种。具体实现中,可以通过1个比特的信息来标识用户地址的可靠度,例如“0”表示不可靠,“1”表示可靠;或者反之亦可。
通常情况下,如果本申请的方法应用于企业用户,则对于企业内部用户的地址可以认为是可靠地址;而对于其他互联企业的用户可以认为是不可靠地址。也就是说,对于企业内部用户,其身份类别标识可以为可靠地址;而对于其他互联企业的用户,其身份类别标识可以为不可靠地址。
图5显示了本实例所述的消息发送方法的流程。
步骤501: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
如前所述,上述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可以包括:消息接收方的身份标识和/或消息接收方的地址。本步骤的具体执行方法可以参考步骤101。
步骤502: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以及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
在本步骤中,服务器通过读取数据库记录的用户的身份标识、其对应的地址及其身份类别标识即可确定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以及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
步骤503:判断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若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为可靠地址,则执行步骤504;若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为不可靠地址,则执行步骤505。
步骤504:使用确定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发送上述消息内容。
步骤505: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地址的触达率。
其中,具体计算所确定地址触达率的方法可以参考前文的详细描述。
步骤506: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触达率阈值,则执行步骤507;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执行步骤504。
如前所述,上述触达率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或调整。
步骤507: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返回步骤504。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方案的一个变形,在上述步骤507中,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也可以返回步骤505继续执行针对该地址的触达率的计算。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对用户的身份类别进行识别,将用户划分为可靠地址用户和不可靠地址用户,而对于可靠地址用户则在消息转发时无需判断该用户地址的触达率,从而简化消息发送过程的计算量,并降低消息发送的时延。
此外,在本实例所述的方法中,为了保证身份类别标识本身的准确度,还可以进一步定期对由身份类别标识标识为可靠地址的地址进行验证。例如,可以定期计算由身份类别标识标记为可靠地址的地址的触达率,如果计算得到的触达率低于预先设置的第二触达率阈值,则可以更新该地址对应的身份类别标识为不可靠地址。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触达率阈值可以与前文所述的触达率阈值相同或者不同。
此外,上述检查各个地址触达率的周期可以由系统管理员按照实际情况设置。
并且,更进一步,如果发现某个用户的身份类别标识由可靠地址变为不可靠地址,则可以通过上述用户设置本人常用地址的接口请求用户更新其常用地址。相应地,如果某个用户通过消息发送系统提供的设置本人常用地址的接口中更新了自己的常用地址,则消息发送系统可以重新设置该用户的身份类别表示为可靠地址。
通过上述进一步的方案可以看出,本方法为了进一步保证身份类别标识的准确度,可以定期检查可靠地址的可靠度,例如这些地址对应的触达率情况,避免出现由于用户常用地址改变但是未在系统更新的情况下造成的消息无法送达的情况,从而保证消息的送达率,提高工作效率。
对应上述消息发送方法,本申请还给出了实现上述方法的消息发送系统。如图6所示,该消息发送系统主要包括:至少一个客户端设备601、服务器602以及数据库603。其中,客户端设备601可以通过网络604与服务器602进行通信。
其中,客户端设备601将用户输入的消息接收方的标识以及消息内容发送至服务器602;或者,在服务器601请求其更新消息接收方常用地址时,为用户提供更新消息接收方常用地址的用户界面,并将用户输入的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反馈给服务器601;或者,为用户提供填写自身常用地址的用户界面,并将用户输入的自身的常用地址反馈给服务器601。
数据库603主要用于存储用户身份标识及其对应的地址,还可以进一步存储每个用户的身份类别标识。更进一步,数据库603还可以存储每个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
服务器602主要用于执行上述步骤101-106或者步骤501-507的消息发送方法。
其中,数据库603可以内置于服务器602,也可以是独立于服务器602的单独的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例中,服务器602的内部结构可以如图7所示,可以主要包括:
消息接收模块701,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设备的消息,从中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
地址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通常,数据库603中将记录有各个用户的身份标识及其对应的地址,因此,如果消息接收模块701获取的消息接收方的标识是消息接收方的身份标识,地址确定模块702将根据消息接收方的身份标识从数据库603中读取与所述消息接收方身份地址对应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触达率确定模块703,用于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
通常,数据库603中将记录有各个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此时,触达率确定模块703将读取数据库603中记录的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包括:发送给该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以及其中被打开的消息的数目,以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
控制模块704,用于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触达率阈值,则控制常用地址获取模块705操作;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将所确定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以及上述消息内容发送至消息发送模块706。
常用地址获取模块705,用于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将接收到的常用地址以及上述消息内容发送给消息发送模块706,使用该常用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
上述常用地址获取模块705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还将用接收方的常用地址更新数据库603中存储的接收方对应的地址。
消息发送模块706,用于使用确定的地址发送上述消息内容。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个变形,常用地址获取模块705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可以将常用地址发送给触达率确定模块703先计算所述常用地址的触达率再继续后面的操作。
本申请所提供的消息发送系统以及服务器,可以根据某个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来计算某个地址的触达率,并在某个地址的触达率比较低的时候重新让消息发送方更新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因而可以大大提高消息送达率,保证通过该消息发送系统发出消息基本能够被用户正常查收。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例中,上述地址确定模块702还将根据消息接收模块701获取的接收方的标识确定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服务器602还将进一步包括:身份类别识别模块,用于在上述地址确定模块702确定了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后,根据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确定消息接收方的地址是否为可靠地址,如果是可靠地址,则控制消息发送模块706使用确定的地址发送上述消息内容;如果是不可靠地址,则将确定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发送至触达率确定模块703确定其触达率,并由控制模块704控制进行后续操作。
在本例中,常用地址获取模块705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还将进一步在数据库603中更新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为可靠地址。
更进一步,为了保证身份类别标识的准确度,在本例中,上述触达率确定模块703还将定期计算由身份类别标识标记为可靠地址的用户所对应地址的触达率,如果计算得到的某个用户对应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的第二触达率阈值,则更新该用户的身份类别标识为不可靠地址。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常用地址获取模块705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某个用户的身份类别标识由可靠地址变为不可靠地址时,请求用户更新其地址。
由此可以看出,本申请的服务器还可以进一步对用户的身份类别进行识别,将用户划分为可靠地址用户和不可靠地址用户,而对于可靠地址用户在消息转发时无需判断该用户地址的触达率,从而简化消息发送过程的计算量,并降低消息发送的时延。
而且,为了进一步保证身份类别标识的准确度,服务器还可以定期检查可靠地址的可靠度,例如这些地址对应的触达率情况,避免出现由于用户常用地址改变但是未在系统更新的情况下造成的消息无法送达的情况,从而保证消息的送达率,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例中,服务器602的内部硬件结构将如图8所示,主要包括:用于存储指令的存储器801以及用于执行存储于存储器中指令的处理器802以及数据库803。该处理器802通过连接单元804与存储器801以及所述数据库803通信。上述指令包含如下指令模块:消息接收模块701、地址确定模块702、触达率确定模块703、控制模块704、常用地址获取模块705以及消息发送模块706。上述指令还可以进一步包含身份类别识别模块。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消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
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该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
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
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使用所述常用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或者
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使用确定的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包括消息接收方的身份标识;
所述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包括:
预先在数据库中存储每个用户的身份标识及其对应的地址;以及
根据获取的消息接收方的身份标识,从数据库中读取与所述消息接收方身份标识对应的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包括:
确定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
确定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中被用户打开的消息的数目;以及
根据系统记录的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以及其中被用户打开的消息数目计算所述地址的触达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地址的触达率包括: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地址的触达率W:其中,S为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的总数目;及R为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中被用户打开的消息的数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没有发送至所述地址的消息数目记录或者记录的发送给所述地址的消息数目为0,则将所述地址的触达率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所述触达率阈值的任意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之前,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
判断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
若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为可靠地址,则使用确定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发送消息;或者
若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为不可靠地址,则执行所述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及其后续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定期计算由身份类别标识标识为可靠地址的地址的触达率,若计算得到的某个地址的触达率低于预先设置的第二触达率阈值,则更新所述地址对应的身份类别标识为不可靠地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当某个用户的身份类别标识由可靠地址更新为不可靠地址时,请求所述用户更新其地址。
9.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消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设备的消息,从中获取消息接收方的标识和消息内容;
地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消息接收方的标识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触达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
控制模块,用于将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与预先设置的触达率阈值进行比较,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触达率阈值,则控制常用地址获取模块操作;若所确定地址的触达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触达率阈值,则将确定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以及所述消息内容发送给消息发送模块;
常用地址获取模块,用于请求消息发送方反馈消息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并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将接收到的接收方的常用地址以及所述消息内容发送给消息发送模块;以及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使用接收到的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消息接收方的身份标识从数据库中读取与所述消息接收方身份地址对应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达率确定模块用于读取数据库中记录的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历史消息接收情况,确定所述消息接收方的地址的触达率。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常用地址获取模块在接收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后进一步用所述接收方的常用地址更新数据库中存储的接收方对应的地址。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址确定模块进一步根据消息接收模块获取的接收方的标识确定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
所述服务器进一步包括:
身份类别识别模块,用于在上述地址确定模块确定了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后,根据消息接收方的身份类别标识确定消息接收方的地址是否为可靠地址,如果是可靠地址,则控制消息发送模块使用确定的地址发送所述消息内容;如果是不可靠地址,则将确定的消息接收方的地址发送至触达率确定模块确定其触达率,并由控制模块控制进行后续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达率确定模块进一步定期计算由身份类别标识标记为可靠地址的用户所对应地址的触达率,若计算得到的某个用户对应地址的触达率小于预设的第二触达率阈值,则更新所述用户的身份类别标识为不可靠地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常用地址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在某个用户的身份类别标识由可靠地址变为不可靠地址时,请求用户更新其地址。
CN201610841793.9A 2016-09-22 2016-09-22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8640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41793.9A CN107864082B (zh) 2016-09-22 2016-09-22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41793.9A CN107864082B (zh) 2016-09-22 2016-09-22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4082A true CN107864082A (zh) 2018-03-30
CN107864082B CN107864082B (zh) 2020-08-21

Family

ID=61698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41793.9A Active CN107864082B (zh) 2016-09-22 2016-09-22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6408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0197A (zh) * 2005-12-09 2007-06-1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实现即时消息转移的方法及即时通信服务器
US20080263167A1 (en) * 2005-02-01 2008-10-23 Jennings Raymond 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erring read status of instant messages
CN101335747A (zh) * 2007-07-01 2008-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CN102214223A (zh) * 2011-06-15 2011-10-12 奇智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浏览器访问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227595A (zh) * 2014-06-09 2016-01-0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发送方法和设备
CN105407158A (zh) * 2015-11-25 2016-03-16 无线生活(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模型和推送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5630840A (zh) * 2014-11-06 2016-06-0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推送消息的排序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63167A1 (en) * 2005-02-01 2008-10-23 Jennings Raymond 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erring read status of instant messages
CN1980197A (zh) * 2005-12-09 2007-06-1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实现即时消息转移的方法及即时通信服务器
CN101335747A (zh) * 2007-07-01 2008-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CN102214223A (zh) * 2011-06-15 2011-10-12 奇智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浏览器访问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227595A (zh) * 2014-06-09 2016-01-0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发送方法和设备
CN105630840A (zh) * 2014-11-06 2016-06-0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推送消息的排序方法及装置
CN105407158A (zh) * 2015-11-25 2016-03-16 无线生活(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模型和推送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4082B (zh) 2020-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29863B1 (en) Normalizing ingested data sets based on fuzzy comparisons to known data sets
US8831207B1 (en) Targeted issue routing
US8131685B1 (en) Duplicate account identification and scoring
JP5735969B2 (ja) コミュニティ内の接続を決定するためのソーシャルグラフデータ解析用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835936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response handling tim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scores
US20140006292A1 (en) Decision procedure for customer issue resolution
US7257611B1 (en) Distributed nonstop architecture for an event processing system
US20170289076A1 (en) Technologies for predicting availability status changes
US20170103132A1 (en) Identifying search results from local and remote search of communications in parallel
US9147181B2 (en) Pre-transmission contextual electronic message prompting
US20090083618A1 (en) Methods of completing electronic forms relating to interactions with customers by carrying over call back numbers between forms
GB2461987A (en) Associating a unique identifier and a hierarchy code with a transmission record
CN110738508A (zh) 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和装置
US9299076B2 (en) Email spam and junk mail as a vendor reliability signal
CN107864082A (zh)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US9923857B2 (en) Symbolic variables within email addresses
CN115019922A (zh) 一种录入与审核的反馈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JP537921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US20070038708A1 (en) Electronic mail distribution via a network of computer controlled display terminals with interactive display interfaces offering a sender creating an E-mail message proposed recipients based upon E-mail wording
US11544720B2 (en) Client manager and router
CN114706610A (zh) 一种业务流程图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93116A (zh) 代码评审有效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14490406A (zh) 测试覆盖项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0904185B1 (en) Email address validation
JP7489175B2 (ja) 応募者に関する情報を収集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