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9149A -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9149A
CN107859149A CN201711201022.4A CN201711201022A CN107859149A CN 107859149 A CN107859149 A CN 107859149A CN 201711201022 A CN201711201022 A CN 201711201022A CN 107859149 A CN107859149 A CN 107859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ansion link
type triode
storage cylinder
water
wat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010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晓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e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e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e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e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010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591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7859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914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04Gullies inlets, road sinks, floor drains with or without odour seals or sediment traps
    • E03F5/0407Floor drains for indoor us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基于内外管结构,基于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2),针对电控伸缩杆(8)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内部导流筒(5)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导流筒(5)与其所在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以软管(3)结构实现集水槽(1)上主下水管(2)与导流筒(5)内部之间的引流,结合由水流流速传感器(7)对下水状态的判断,智能切换导流筒(5)底端敞口相对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浸没与非浸没,在实现有效防臭的同时,有效提高下水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属于智能家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式地漏不断推向市场,现有技术地漏的发展多从材料、结构方面进行改进,从最早的铸铁到后来的铜制地漏,使得地漏在实际应用中,有效避免了锈蚀问题,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后来在进一步改进中,地漏的结构又从单一的金属结构,升级为金属与塑料相结合的结构,采用更好的工程塑料替换部分金属结构,在制造成本与使用寿命有了更好的提升。但是现有的地漏在防臭问题上,是将S弯水管的原理引入到地漏漏心当中,即在地漏漏心设计内外套筒,内筒用于下水,外筒侧面设置出水口,且内筒底端出水口低于外筒侧面出水口,如此设计,为了保证内筒底端出水口始终浸没于外筒的蓄水区中,即利用S弯水管相同的原理实现防尘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内管底端的出水口始终浸没于蓄水区,这样当下水,水由内筒底端涌出时,就会受到来自蓄水区的阻力,如此,即在实现防臭的效果下,却忽略了下水的流畅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在实现防臭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排水效率的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包括集水槽、主下水管、软管、蓄水筒体、导流筒、电控伸缩杆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电控伸缩杆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控制模块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为水流流速传感器进行供电,同时,由控制模块经电机驱动电路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集水槽顶部敞开,集水槽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竖直位于集水槽的下方,且主下水管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和电机驱动电路设置于集水槽的下表面;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水流流速传感器设置于主下水管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的口径相适应,软管位于主下水管的外部,软管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竖直位于集水槽的下方,蓄水筒体的顶端与集水槽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电控伸缩杆位于蓄水筒体内,电控伸缩杆的电机通过支架与蓄水筒体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竖直向下;导流筒竖直位于蓄水筒体内,导流筒的顶端封闭,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与导流筒顶部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导流筒中心线相共线,导流筒的底端敞开,导流筒随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伸缩动作而上下移动,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小长度时,导流筒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侧面一周镂空结构的位置;以及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导流筒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侧面一周镂空结构的位置;蓄水筒体的外径小于下水管的内径,蓄水筒体由下水管的顶部敞开端伸入下水管中,实现蓄水筒体与下水管的对接,且蓄水筒体的外壁与下水管内壁之间保持预设间隙;软管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下水管侧壁、对应位置蓄水筒体侧壁,以及导流筒侧壁,实现与导流筒内部空间相连通,且软管另一端所穿过下水管侧壁的位置高于导流筒在蓄水筒体中的最高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杆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本发明所述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计的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基于内外管结构,结合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针对所引入的电控伸缩杆进行智能控制,控制内部导流筒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导流筒与其所在蓄水筒体中蓄水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而实现导流筒底端敞开口相对蓄水筒体中蓄水区浸没于非浸没的切换;基于此,以软管结构实现集水槽上主下水管与导流筒内部之间的引流,由此基于水流流速传感器针对主下水管中水流流速的检测,判断是否为下水状态,以此为依据,在下水状态时,控制导流筒底端敞开口高于蓄水筒体中蓄水区,有效提高下水速率;在非下水状态时,控制导流筒底端敞开口浸没于蓄水筒体中蓄水区,实现防臭效果;
(2)本发明设计的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中,针对电控伸缩杆,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发明设计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具有优秀的下水、防臭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3)本发明设计的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以及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设计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集水槽,2. 主下水管,3. 软管,4. 蓄水筒体,5. 导流筒,6. 控制模块,7. 水流流速传感器,8. 电控伸缩杆,9. 镂空结构,10. 支架,11. 下水管,12. 电机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电控伸缩杆8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机驱动电路12;电控伸缩杆8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2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控制模块6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6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进行供电,同时,由控制模块6经电机驱动电路12为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6和电机驱动电路12设置于集水槽1的下表面;电机驱动电路12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6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水流流速传感器7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2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2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3的口径相适应,软管3位于主下水管2的外部,软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2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4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蓄水筒体4的顶端与集水槽1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4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4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4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9;电控伸缩杆8位于蓄水筒体4内,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通过支架10与蓄水筒体4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竖直向下;导流筒5竖直位于蓄水筒体4内,导流筒5的顶端封闭,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与导流筒5顶部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导流筒5中心线相共线,导流筒5的底端敞开,导流筒5随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的伸缩动作而上下移动,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小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以及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蓄水筒体4的外径小于下水管11的内径,蓄水筒体4由下水管11的顶部敞开端伸入下水管11中,实现蓄水筒体4与下水管11的对接,且蓄水筒体4的外壁与下水管11内壁之间保持预设间隙;软管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下水管11侧壁、对应位置蓄水筒体4侧壁,以及导流筒5侧壁,实现与导流筒5内部空间相连通,且软管3另一端所穿过下水管11侧壁的位置高于导流筒5在蓄水筒体4中的最高位置。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基于内外管结构,结合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2,针对所引入的电控伸缩杆8进行智能控制,控制内部导流筒5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导流筒5与其所在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而实现导流筒5底端敞开口相对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浸没于非浸没的切换;基于此,以软管3结构实现集水槽1上主下水管2与导流筒5内部之间的引流,由此基于水流流速传感器7针对主下水管2中水流流速的检测,判断是否为下水状态,以此为依据,在下水状态时,控制导流筒5底端敞开口高于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有效提高下水速率;在非下水状态时,控制导流筒5底端敞开口浸没于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实现防臭效果。
基于上述设计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电控伸缩杆8,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发明设计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具有优秀的下水、防臭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控制模块6,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以及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本发明设计的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机驱动电路12;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2与ARM处理器相连接;ARM处理器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ARM处理器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进行供电,同时,由ARM处理器经电机驱动电路12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ARM处理器和电机驱动电路12设置于集水槽1的下表面;电机驱动电路12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ARM处理器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水流流速传感器7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2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2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3的口径相适应,软管3位于主下水管2的外部,软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2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4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蓄水筒体4的顶端与集水槽1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4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4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4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9;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位于蓄水筒体4内,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电机通过支架10与蓄水筒体4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竖直向下;导流筒5竖直位于蓄水筒体4内,导流筒5的顶端封闭,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与导流筒5顶部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连接,且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导流筒5中心线相共线,导流筒5的底端敞开,导流筒5随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伸缩动作而上下移动,且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小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以及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蓄水筒体4的外径小于下水管11的内径,蓄水筒体4由下水管11的顶部敞开端伸入下水管11中,实现蓄水筒体4与下水管11的对接,且蓄水筒体4的外壁与下水管11内壁之间保持预设间隙;软管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下水管11侧壁、对应位置蓄水筒体4侧壁,以及导流筒5侧壁,实现与导流筒5内部空间相连通,且软管3另一端所穿过下水管11侧壁的位置高于导流筒5在蓄水筒体4中的最高位置。实际应用中,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实时检测获得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检测结果,并实时上传至ARM处理器当中,由ARM处理器针对所接收到的水流流速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并根据判断分别作出相应控制,其中,当水流流速检测结果等于0,ARM处理器据此判断此时处于非下水状态,则ARM处理器随即经电机驱动电路12控制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工作,其中,ARM处理器向电机驱动电路12发送伸长控制命令,电机驱动电路12根据所接收到的伸长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伸长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控制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伸长至最大长度,使得导流筒5竖直向下移动,控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即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位于蓄水筒体4中的蓄水区,如此即可实现防臭效果;当水流流速检测结果大于0,ARM处理器据此判断此时处于下水状态,则ARM处理器随即经电机驱动电路12控制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工作,其中,ARM处理器向电机驱动电路12发送收缩控制命令,电机驱动电路12根据所接收到的收缩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收缩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控制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收缩至最小长度,使得导流筒5竖直向上移动,控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即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4中的蓄水区,如此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在没有被水淹没的情况下,即没有受到阻力的情况下,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即可获得更好的排水效率,水池中的用水依次经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导流筒5,最后由蓄水筒体4的镂空结构9排向下水管11。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4)

1.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电控伸缩杆(8)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机驱动电路(12);电控伸缩杆(8)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2)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控制模块(6)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6)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进行供电,同时,由控制模块(6)经电机驱动电路(12)为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6)和电机驱动电路(12)设置于集水槽(1)的下表面;电机驱动电路(12)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6)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水流流速传感器(7)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2)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2)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3)的口径相适应,软管(3)位于主下水管(2)的外部,软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2)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4)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蓄水筒体(4)的顶端与集水槽(1)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4)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4)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4)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9);电控伸缩杆(8)位于蓄水筒体(4)内,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通过支架(10)与蓄水筒体(4)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竖直向下;导流筒(5)竖直位于蓄水筒体(4)内,导流筒(5)的顶端封闭,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与导流筒(5)顶部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导流筒(5)中心线相共线,导流筒(5)的底端敞开,导流筒(5)随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的伸缩动作而上下移动,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小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以及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蓄水筒体(4)的外径小于下水管(11)的内径,蓄水筒体(4)由下水管(11)的顶部敞开端伸入下水管(11)中,实现蓄水筒体(4)与下水管(11)的对接,且蓄水筒体(4)的外壁与下水管(11)内壁之间保持预设间隙;软管(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下水管(11)侧壁、对应位置蓄水筒体(4)侧壁,以及导流筒(5)侧壁,实现与导流筒(5)内部空间相连通,且软管(3)另一端所穿过下水管(11)侧壁的位置高于导流筒(5)在蓄水筒体(4)中的最高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伸缩杆(8)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6)为微处理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CN201711201022.4A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Withdrawn CN1078591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01022.4A CN107859149A (zh)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01022.4A CN107859149A (zh)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9149A true CN107859149A (zh) 2018-03-30

Family

ID=61703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01022.4A Withdrawn CN107859149A (zh)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5914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3813A (zh) * 2020-05-29 2020-08-28 宋彦震 智能防臭地漏
CN113796808A (zh) * 2021-09-18 2021-12-17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槽式洗碗机的防回水异味方法及应用其的洗碗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54110U (zh) * 2009-10-12 2010-08-18 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浮子式地漏
CN202809741U (zh) * 2011-12-29 2013-03-20 杭州银博交通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密封钟罩式地漏
CN105607149A (zh) * 2015-12-21 2016-05-25 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机驱动抗寒气象传感器
CN106200492A (zh) * 2016-08-29 2016-12-07 无锡卓信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方位电机驱动式锁合监控式危险品运输箱
CN205875361U (zh) * 2016-06-26 2017-01-11 北京洁仕塑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厨房地漏
KR20170086222A (ko) * 2016-01-18 2017-07-26 김경수 배수구 이물질 제거 자동화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54110U (zh) * 2009-10-12 2010-08-18 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浮子式地漏
CN202809741U (zh) * 2011-12-29 2013-03-20 杭州银博交通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密封钟罩式地漏
CN105607149A (zh) * 2015-12-21 2016-05-25 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机驱动抗寒气象传感器
KR20170086222A (ko) * 2016-01-18 2017-07-26 김경수 배수구 이물질 제거 자동화 장치
CN205875361U (zh) * 2016-06-26 2017-01-11 北京洁仕塑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厨房地漏
CN106200492A (zh) * 2016-08-29 2016-12-07 无锡卓信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方位电机驱动式锁合监控式危险品运输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3813A (zh) * 2020-05-29 2020-08-28 宋彦震 智能防臭地漏
CN113796808A (zh) * 2021-09-18 2021-12-17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槽式洗碗机的防回水异味方法及应用其的洗碗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9149A (zh) 一种电驱动模式切换式地漏内芯
CN112924639B (zh) 一种河道治理用水质在线监测仪
CN109252582B (zh) 一种自调节防溢地漏
CN104912146B (zh) 智能抽水喷射冲洗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7796179U (zh) 一种灌溉通用阀及灌溉系统
CN206366525U (zh) 一种电动驱动双刷旋转的光伏组件自动清洗装置
CN206620705U (zh) 一种水下生态鱼苗养殖装置
CN107965013A (zh) 一种速率调控式高效排臭防臭下水管系统
CN107989162A (zh) 一种滤波检测切换式机电地漏内芯
CN207131895U (zh) 一种具有简易清洗功能的活塞式流量调节阀
CN107938815A (zh) 一种电控地漏内芯
CN207342932U (zh) 一种旋转式清洗喷头
CN112813549B (zh) 一种涡流纺纱线纺纱用预湿设备
CN209230027U (zh) 一种化工锅炉回水冲刷装置
CN211311037U (zh) 一种河道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装置
CN208098821U (zh) 化学实验用试管冲刷洗装置
CN207918468U (zh) 一种水塔多漏片水流分配器
CN106394515A (zh) 一种便携式洗车机
CN107938808A (zh) 一种智能双通道排臭防臭下水管
CN110773533A (zh) 一种折板厌氧池的清洗装置
CN213955519U (zh) 张孔加湿装置
CN207016995U (zh) 一种涤棉纱漂洗装置
CN107859121A (zh) 一种电机驱动控制式蓄水防臭下水管装置
CN107767764A (zh) 一种电驱自冲刷式广告箱
CN206631847U (zh) 储脂盒及导电脂涂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3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