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19251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19251A
CN107819251A CN201710817723.4A CN201710817723A CN107819251A CN 107819251 A CN107819251 A CN 107819251A CN 201710817723 A CN201710817723 A CN 201710817723A CN 107819251 A CN107819251 A CN 107819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shell
shield member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177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19251B (zh
Inventor
山田涉
M·R·波丽切特
小玉晃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19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19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19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19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purpos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能够实现一种小型的L型连接器,包括在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内的两根以上的电缆以及两个以上的端子中,使一方的电缆和一方的端子相对于另一方的电缆和另一方的端子电磁屏蔽的屏蔽结构。在连接器(1)的L字状的连接器壳体(10)内配置屏蔽构件(40),该屏蔽构件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扩展的板状的第一间壁部(41)以及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扩展的板状的第二间壁部(42)的L字状,通过屏蔽构件(40)将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信号用端子(28)与电源用内部电缆(83)和电源用端子(32)之间隔开。屏蔽构件(40)上通过连接环(51)连接有信号用外部导体(86)等。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电路或装置等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工业用机器人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可动部的马达以及检测可动部的旋转量的检测装置。马达上通过电源用连接器连接有用于供给驱动或制动该马达的电源电压的电源用电缆。另一方面,检测装置上通过信号用连接器连接有用于从该检测装置获取检测信号的信号用电缆。虽然电源用连接器和信号用连接器是分别独立的,但大多配置于互相接近的位置。
另外,连接器中有一种电缆的安装方向(引出方向)和向对方连接器的装卸方向正交的L型连接器(例如,参考下述专利文献1)。通过使用L型连接器,能够实现电缆的配线和连接器的配置的空间节约化。例如在工业用机器人中,根据可动部周围的空间节约化的要求,大多将L型连接器作为电源用连接器以及信号用连接器分别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7-240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通过一个连接器进行向马达供给电源电压以及从检测装置获取检测信号,能够更进一步地推进例如工业用机器人的可动部周围的空间节约化。作为上述结构,可以认为是下述结构:准备将电源用电缆和信号用电缆捆扎成一根的复合电缆,并通过一个L型连接器将该复合电缆连接于马达和检测装置上。另外,作为其他的结构,可以认为是下述结构:准备一个设置有两个安装电缆的口的L型连接器,并通过上述一个L型连接器将相互独立的电源用电缆以及信号用电缆连接于马达和检测装置上。
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在一个连接器壳体内,供给电源电压的电缆以及连接有该电缆的端子和流动有检测信号的电缆以及连接有该电缆的端子以非常接近的状态配置。因此,为了主要抑制检测信号中掺杂噪声,要求在连接器壳体内设置一种使流动有检测信号的电缆和端子相对于供给电源电压的电缆或端子电磁屏蔽的屏蔽结构。
然而,与直线状连接器不同的是,L型连接器中电缆的安装方向与相对于对方连接器的装卸方向(端子彼此的嵌合方向)正交,结构复杂。因此,在连接器壳体内设置上述屏蔽结构的情况下,会导致L型连接器大型化。L型连接器的大型化使得推进例如工业用机器人的可动部周围的空间节约化变得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例如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形成的,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型的L型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在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内的两根以上的电缆以及两个以上的端子中,使一方的电缆和一方的端子相对于另一方的电缆或另一方的端子电磁屏蔽的屏蔽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形态包括:第一端子群,该第一端子群包括与外周侧被外部导体包围的多个第一电缆连接的多个端子;第二端子群,该第二端子群包括与多个第二电缆连接的多个端子;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形成为具有轴向为X方向的筒状的第一收容部和轴向为与X方向正交的Z方向的筒状的第二收容部的L字状,第一收容部内插入有多个第一电缆以及多个第二电缆,第二收容部内配置有第一端子群和第二端子群;以及屏蔽构件,该屏蔽构件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内,通过导电材料形成,并且与外部导体电连接,屏蔽构件形成为具有沿X方向伸长的板状的第一间壁部以及沿Z方向伸长的板状的第二间壁部的L字状,第一间壁部将多个第一电缆中除去外部导体的部分和多个第二电缆之间隔开,第二间壁部将第一端子群和第二端子群之间隔开。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形态,通过屏蔽构件,能够将连接器壳体内的L字状的空间分割为配置有除去外部导体的第一电缆和第一端子的空间以及配置有第二电缆和第二端子的空间。籍此,能够实现一种小型的L型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使除去外部导体的第一电缆和第一端子相对于第二电缆或第二端子电磁屏蔽的屏蔽结构。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形态中,优选形成下述结构:将与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时,第一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Y方向扩展的板状,将连接器壳体内的空间分割为Z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Z方向另一侧的空间,第二间壁部形成为沿Z方向和Y方向扩展的板状,将连接器壳体内的空间分割为X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X方向另一侧的空间。这种情况下,优选,屏蔽构件上除了第一间壁部和第二间壁部,还设置有第三间壁部,该第三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Z方向扩展的板状,并将第一端子群和连接器壳体的壁部之间隔开。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形态中,也可以形成下述结构:将与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时,第一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Z方向扩展的板状,将第一收容部内的空间分割为Y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Y方向另一侧的空间,第二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Z方向扩展的板状,将第二收容部内的空间分割为Y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Y方向另一侧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形态中,优选形成下述结构:包括连接屏蔽构件和外部导体的连接构件,连接构件形成为轴向为X方向的环状,连接构件中从该连接构件的轴向的一侧插入有多个第一电缆和多个第二电缆,从该连接构件的轴向的另一侧插入有第一间壁部的端部。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形态中,优选,连接器壳体由导电材料形成,屏蔽构件包括连接器壳体接触部,该连接器壳体接触部从屏蔽构件的一部分突出,并且通过突出端部与连接器壳体接触从而将屏蔽构件和连接器壳体之间电连接。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形态中,优选,第二间壁部的Z方向另一端部上形成有与对方连接器的屏蔽构件接触的对方屏蔽构件接触部。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形态中,优选,包括结合构件,该结合构件在支承第一端子群的各端子的第一端子外壳和支承第二端子群的各端子的第二端子外壳之间配置有第二间壁部的状态下将第一端子外壳、第二端子外壳以及屏蔽构件结合,通过结合构件支承于第二收容部内,从而形成第一端子外壳、第二端子外壳以及屏蔽构件固定于第二收容部内的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小型的L型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在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内的两根以上的电缆以及两个以上的端子中,使一方的电缆和一方的端子相对于另一方的电缆或另一方的端子电磁屏蔽的屏蔽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共同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和对方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复合电缆的横截面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从图1中的箭头III-III方向观察到的对方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对方连接器的屏蔽板的外观图。
图5是表示从图1中的箭头V-V方向观察到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信号用端子外壳、电源用端子外壳、屏蔽构件以及结合构件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中结合构件和连接器壳体的卡定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中屏蔽构件、连接环以及屏蔽板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中屏蔽构件和连接器壳体的接触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中屏蔽构件和连接环的结合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中通过夹紧环使复合电缆的外部导体等向连接环按压并接触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中复合电缆的两种引出方向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外观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中屏蔽构件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121、141 连接器;
10、130、140 连接器壳体;
11、131、151 第一收容部;
12、132、152 第二收容部;
14、133 电缆插入部;
15、134 盖部安装部;
22 屏蔽构件接触部;
28 信号用端子;
29 信号用端子外壳;
32 电源用端子;
33 电源用端子外壳;
36 结合构件;
40、135、153 屏蔽构件;
41、154 第一间壁部;
42、155 第二间壁部;
43 第三间壁部;
44 连接器壳体接触部;
46 屏蔽板接触部;
49 接触弹簧部;
50 卡合突出部;
51、136 连接环(连接构件);
56 连接凹部;
57 卡合凹部;
81 复合电缆;
82 信号用内部电缆(第一电缆);
83 电源用内部电缆(第二电缆);
84 内部导体;
86 信号用外部导体(第一电缆);
88 全体外部导体;
91 对方连接器;
98 屏蔽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和复合电缆81以及对方连接器91一起表示。以下,在使用前、后、左、右、上或下这样的方向说明连接器1等的各部分的形状、位置、朝向等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如图1等的右下方所描绘的箭头所指示的X1方向作为前方向、X2方向作为后方向、Y1方向作为左方向、Y2方向作为右方向、Z1方向作为上方向以及Z2方向作为下方向。
图1中,连接器1能够用于两种电气通路的连接。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将连接器1用于下述电气通路的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电气通路向马达供给用于驱动马达的电源电压,其中,上述马达驱动工业用机器人的可动部;以及电气通路获取从检测装置输出的检测信号,其中,上述检测装置检测可动部的旋转量等。连接器1上安装有复合电缆81。另外,连接器1能够装卸地与对方连接器91连接。
图2表示复合电缆81的横截面。如图2所示,复合电缆81包括供从检测装置输出的检测信号流动的多个信号用内部电缆82以及向马达供给电源电压的多个电源用内部电缆83。并且,多个电源用内部电缆83包括:供给用于使马达驱动的驱动电压的两根内部电缆以及供给用于制动马达的制动电压的两根内部电缆。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电源用内部电缆83分别包括内部导体84和覆盖内部导体84的外周侧的绝缘体85。另外,多个信号用内部电缆82的外周侧由信号用外部导体86一起覆盖,信号用外部导体86的外周侧由信号用绝缘覆膜87覆盖。此外,由信号用外部导体86以及信号用绝缘覆膜87覆盖的多个信号用内部电缆82的外周侧以及多个电源用内部电缆83的外周侧由全体外部导体88覆盖,全体外部导体88的外周侧由全体绝缘覆膜89覆盖。并且,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信号用外部导体86是第一电缆的具体示例,电源用内部电缆是第二电缆的具体示例。
图3表示从图1中的箭头III-III方向观察到的对方连接器91的剖面,图4表示设置于对方连接器91上的屏蔽板98。如图3所示,对方连接器91包括:连接器壳体92,该连接器壳体92由非导电材料形成;多个信号用端子93;信号用端子外壳94,该信号用端子外壳94由非导电材料形成;多个电源用端子95;电源用端子外壳96,该电源用端子外壳96由非导电材料形成;屏蔽壳体97,该屏蔽壳体97由导电材料形成;屏蔽板98,该屏蔽板98由导电材料形成;以及密封构件99,该密封构件99用于在连接器1和对方连接器91之间防水。多个信号用端子93支承于信号用端子外壳94上。另外,多个电源用端子95支承于电源用端子外壳96上。另外,信号用端子外壳94和电源用端子外壳96之间支承有屏蔽板98。另外,连接器壳体92内设置有屏蔽壳体97。另外,信号用端子外壳94、电源用端子外壳96以及屏蔽板98配置并卡定于屏蔽壳体97内。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各信号用端子93与检测装置连接,各电源用端子95与马达连接,屏蔽壳体97和屏蔽板98接地。连接器壳体92内,多个信号用端子93通过屏蔽壳体97相对于对方连接器91的外部电磁屏蔽。另外,连接器壳体92内,多个信号用端子93通过屏蔽板98相对于各电源用端子95电磁屏蔽。另外,如图4所示,屏蔽板98上形成有与连接器1的屏蔽构件40的第二间壁部42接触的多个接触凸片100。另外,如图1所示,对方连接器91的连接器壳体92上形成有锁定卡合爪101,该锁定卡合爪101与形成于连接器1的锁定柄23上的锁定卡合部24卡合。
图5至图14是关于连接器1的图。这些图中,图5表示从图1中的箭头V-V方向观察到的连接器1的剖面,图6表示连接器1分解后的状态。并且,为了方便看图,图5中仅分别表示了一根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电源用内部电缆83。
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壳体10,该连接器壳体10包括第一收容部11和第二收容部12;锁定柄23,该锁定柄23防止连接器1从对方连接器91上拔出;多个信号用端子28;信号用端子外壳29,该信号用端子外壳29支承多个信号用端子28;多个电源用端子32;电源用端子外壳33,该电源用端子外壳33支承多个电源用端子32;以及屏蔽构件40,该屏蔽构件40使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以及各信号用端子28相对于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或各电源用端子32电磁屏蔽。此外,连接器1包括结合构件36,该结合构件36将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结合并将它们支承于第二收容部12内。此外,连接器1包括:连接环51,该连接环51作为连接构件来电连接屏蔽构件40和复合电缆81的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防水用的橡胶垫圈64;夹紧环59,该夹紧环59使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与屏蔽构件40接触;导电环60,该导电环60与夹紧环59互动而使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与屏蔽构件40接触;防水用的密封环61;电缆夹件62,该电缆夹件62紧固复合电缆81;以及盖部63,该盖部63将复合电缆81等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0。
(连接器壳体)
如图1所示,连接器壳体10由后部的第一收容部11和前部的第二收容部12通过螺钉13结合而形成。如图5所示,第一收容部11通过树脂等非导电材料形成为轴向是前后方向(X方向)的筒状。另一方面,第二收容部12通过例如锌等导电材料形成为轴向是上下方向(Z方向)的筒状。第一收容部11的前端部和第二收容部12的上端部以各自的内部空间连续的方式相互结合,籍此,连接器壳体10整体上看形成为L字状(或者说,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空间整体上看形成为L字状)。
另外,第一收容部11在后方开口,第一收容部11的后部形成有电缆插入部14,该电缆插入部14插入有复合电缆81。另外,第一收容部11的后部外周部上形成有盖部安装部15,该盖部安装部15上螺合有盖部63。另外,第一收容部11的前端部形成有接合部16,该接合部16与形成于第二收容部12的后端部的接合部17接合。另外,第一收容部11的接合部16和第二收容部12的接合部17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两者间的橡胶垫圈64。另外,第一收容部11的前端部的内周侧形成有用于安装连接环51的台阶部18。
另外,第二收容部12上形成有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端子配置部19,其中,信号用端子外壳29上支承有沿左右方向构成一列组的多个信号用端子28,电源用端子外壳33上支承有多个电源用端子32,上述多个电源用端子32作为构成与上述列不同的列的组,端子配置部19上配置有屏蔽构件40等。另外,第二收容部12在下方开口,第二收容部12的下部形成有与对方连接器91嵌合的嵌合部20。另外,第二收容部12的左壁内表面以及右壁内表面上形成有结合构件卡定部21(参考图8)以及屏蔽构件接触部22(参考图10),其中,结合构件卡定部21用于卡定结合构件36,屏蔽构件接触部22用于使屏蔽构件40的连接器壳体接触部44与之接触。另外,由导体材料形成的第二收容部12具有使配置于第二收容部12内的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以及各信号用端子28等相对于连接器1的外部电磁屏蔽的作用。
另外,如图1所示,防止连接器1从对方连接器91上拔出的锁定柄23沿大致上下方向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的外表面侧。另外,锁定柄23上设置有锁定卡合部24,该锁定卡合部24与形成于对方连接器91的连接器壳体92上的锁定卡合爪101卡合。通过将连接器1嵌合于对方连接器91并将锁定柄23压下,从而锁定卡合部24与锁定卡合爪101卡合而成为锁定状态。另外,锁定柄23上设有钩挂部25,当压下锁定柄23时,钩挂部25与形成于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的前表面的突起26(参考图6)卡合,从而锁定柄23被固定,锁定状态得以维持。
(信号用端子)
多个信号用端子28获取从检测装置输出的检测信号。如图5所示,各信号用端子28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包括连接有信号用内部电缆82的连接端部28A以及与对方连接器91的信号用端子93接触的接触端部28B。
如图5所示,支承多个信号用端子28的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由非导电材料形成,该信号用端子外壳29上形成有多个端子支承孔30,上述多个端子支承孔30分别将多个信号用端子28收容于内部并予以支承。另外,如图6所示,信号用端子外壳29的左部和右部设置有一对安装卡定部31(仅图示一方),上述一对安装卡定部31用于将该信号用端子外壳29卡定于结合构件36上。
(电源用端子)
多个电源用端子32向马达供给电源电压。如图5所示,各电源用端子32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包括连接有电源用内部电缆83的连接端部32A以及与对方连接器91的电源用端子95接触的接触端部32B。各电源用端子32与信号用端子28相比直径尺寸大。
如图5所示,支承多个电源用端子32的电源用端子外壳33由非导电材料形成,该电源用端子外壳33上形成有多个端子支承孔34,上述多个端子支承孔34分别将多个电源用端子32收容于内部并予以支承。另外,如图6所示,电源用端子外壳33的左部和右部设置有一对安装卡定部35(仅图示一方),上述一对安装卡定部35用于将该电源用端子外壳33卡定于结合构件36上。
(结合构件)
图7表示通过结合构件36结合的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图8表示通过结合构件36结合的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0上的状态。并且,图7是从左方观察的图,图8是从前方观察的图。如图7所示,结合构件36通过树脂等非导电材料形成为大致环状,并将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一起包围。结合构件36内,在该结合构件36的后部配置有信号用端子外壳29,在该结合构件36的前部配置有电源用端子外壳33,在信号用端子外壳29和电源用端子外壳33之间配置有屏蔽构件40的第二间壁部42。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通过各自的安装卡定部31、35、47卡定于卡定部(未图示)而固定于结合构件36上,其中,卡定部形成于结合构件36的左部和右部的各内表面上。籍此,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通过结合构件36一体化。将连接器1安装于复合电缆81上时,在分别将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组装于结合构件36上后,放入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端子配置部19)内。
另外,如图8所示,结合构件36的左部和右部设置有一对固定卡定部37,上述一对固定卡定部37将该结合构件36卡定于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上。结合构件36的各固定卡定部37卡定于结合构件卡定部21,从而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通过结合构件36固定于第二收容部12的端子配置部19内,其中,结合构件卡定部21形成于第二收容部12上。由于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通过结合构件36一体化后放入连接器壳体10,从而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向连接器壳体10的组装作业能够非常简单。
信号用端子外壳29、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以及屏蔽构件40放入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时,如图5所示,信号用端子外壳29位于第二收容部12内的后部,电源用端子外壳33位于第二收容部12内的前部。在这种情况下,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配置于第二收容部12内的空间的下部且后部,上述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从插入于电缆插入部14的复合电缆81的全体外部导体88和信号用外部导体86露出并与各信号用端子28连接。另外,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配置于第二收容部12内的空间中从上部到前部的部分,上述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从全体外部导体88露出并与各电源用端子32连接。
(屏蔽构件)
图9表示屏蔽构件40、连接环51以及设置于对方连接器91上的屏蔽板98。图10表示屏蔽构件40的连接器壳体接触部44与连接器壳体10接触的状态。图11表示屏蔽构件40上连接有连接环51的状态。如图9所示,屏蔽构件40包括第一间壁部41以及第二间壁部42。第一间壁部4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伸长的板状。第二间壁部4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伸长的板状。屏蔽构件40形成为第一间壁部41的前端部和第二间壁部42的上端部连续的L字状。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壁部4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扩展的板状,如图5所示,该第一间壁部41将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内的空间分割为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籍此,第一间壁部41在连接器壳体10内将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之间隔开,其中,上述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从复合电缆81的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露出,上述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从全体外部导体88露出。另外,第二间壁部4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扩展的板状,该第二间壁部42将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内的空间分割为后部空间和前部空间。籍此,第二间壁部42在连接器壳体10内将各信号用端子28和各电源用端子32之间隔开。综上所述,屏蔽构件40将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内的空间分割为下部且后部的空间以及从上部到前部的空间,并将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及各信号用端子28与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及各电源用端子32之间隔开。
另外,屏蔽构件40的后端部在连接器壳体10的第一收容部11的前部中位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并且该屏蔽构件40从后端部向前方一边向上方倾斜一边伸长后弯曲,接着与第一收容部11的轴线平行地向前方伸长后弯曲,接着与第二收容部12的轴线平行地向下方伸长。通过使屏蔽构件40成为具有上述多个弯曲部分的形状,能够分割连接器壳体10内的空间,以能够确保收容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信号用端子28部分的容积和收容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和各电源用端子32部分的容积这两个容积。
另外,如图9所示,屏蔽构件40的第二间壁部4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第三间壁部43(仅图示一方)。各第三间壁部43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扩展的板状。形成于第二间壁部42的左端部的第三间壁部43将各信号用端子28和连接器壳体10的左壁之间隔开。另外,形成于第二间壁部42的右端部的第三间壁部43将各信号用端子28和连接器壳体10的右壁之间隔开。
通过屏蔽构件40的第一间壁部41以及第二间壁部42,能够使从复合电缆81的全体外部导体88和信号用外部导体86露出的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信号用端子28相对于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或各电源用端子32电磁屏蔽。此外,通过各第三间壁部43,能够提高该电磁屏蔽的效果。另外,屏蔽构件40中,第一间壁部41、第二间壁部42以及一对第三间壁部43通过例如弯折作为导电材料的一块金属板而形成。籍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屏蔽构件40。
另外,如图10所示,各第三间壁部43上形成有连接器壳体接触部44,该连接器壳体接触部44用于将屏蔽构件40与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电连接。屏蔽构件40,如上所述,通过结合构件36而与信号用端子外壳29以及电源用端子外壳33一体化并组装于第二收容部12内,此时,左右一对的连接器壳体接触部44在第二收容部12的左壁内表面以及右壁内表面上分别与一对屏蔽构件接触部22弹性接触。
另外,如图9和图10所示,各第三间壁部43上形成有屏蔽壳体接触部45,该屏蔽壳体接触部45用于将屏蔽构件40与对方连接器91的屏蔽壳体97电连接。另外,第二间壁部42的前表面的下部形成有屏蔽板接触部46,该屏蔽板接触部46作为对方屏蔽构件接触部用于将屏蔽构件40和对方连接器91的屏蔽板98电连接。将连接器1嵌合于对方连接器91时,屏蔽壳体接触部45与对方连接器91的屏蔽壳体97的内周面接触,屏蔽板接触部46与形成于对方连接器91的屏蔽板98上的接触凸片100接触。籍此,屏蔽构件40接地。
另外,如图9所示,屏蔽构件40的各第三间壁部43上形成有安装卡定部47(仅图示一方),该安装卡定部47用于将屏蔽构件40卡定于结合构件36上。另外,屏蔽构件40的第一间壁部4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引导部48。上述一对引导部48具有向前方引导从复合电缆81的全体外部导体88露出的电源内部电缆83的作用。
此外,屏蔽构件40的第一间壁部41的后端部的左部和右部形成有一对接触弹簧部49以及一对卡合突出部50,其中,上述一对接触弹簧部49用于形成屏蔽构件40和接触环51的电连接,上述一对卡合突出部50用于使屏蔽构件40和接触环51相互结合并固定。
(连接环)
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0的第一收容部11内,屏蔽构件40的后端部连接有连接环51。此外,连接环51的后部连接有复合电缆81的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籍此,屏蔽构件40与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电连接。如图9所示,连接环51通过上侧环片52和下侧环片53互相连接而形成为筒状,其中,上侧环片52和下侧环片53通过导电材料形成为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弯曲的板状。上侧环片52和下侧环片53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部54。另外,上侧环片52和下侧环片53的轴向前端部分别形成有向径向外方向伸出的伸出部55。
上侧环片52和下侧环片53中,两者互相结合的总计4个的端面上分别形成有连接凹部56,该连接凹部56连接有屏蔽构件40的一对接触弹簧部49。如图11所示,上侧环片52和下侧环片53互相连接时,通过形成于上侧环片52上的一对连接凹部56和形成于下侧环片53上的一对连接凹部56分别互相相对,从而在连接环51的周壁前部的两个部位处形成有槽。上述槽内配置有屏蔽构件40的接触弹簧部49,该接触弹簧部49处于在上下方向上被各连接凹部56按压而弹性变形的状态。籍此,能够将屏蔽构件40和连接环51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如图9所示,下侧环片53的各端部分别形成有供屏蔽构件40的一对卡合突出部50卡合的一对卡合凹部57。如图11所示,各卡合突出部50形成为向下方折曲的钩状,各卡合凹部57具有与该卡合突出部50的形状吻合的形状。通过各卡合突出部50与卡合凹部57卡合,从而能够以互相不错位的方式固定屏蔽构件40和连接环51。
另外,如图5所示,连接环51以其轴向为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于第一收容部11的前端部。此外,分别形成于上侧环片52和下侧环片53上的伸出部55通过嵌合于台阶部18而固定于第一收容部11和第二收容部12之间,其中,台阶部18形成于第一收容部11的前端部的内周侧。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壳体10的第一收容部11内,连接环51的后部通过夹紧环59和导电环60连接有复合电缆81的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此处,图12表示全体外部导体88和信号用外部导体86通过夹紧环59和导电环60而与连接环51连接的结构。如图12所示,夹紧环59通过例如树脂等非导电材料形成,但也可以通过导电材料形成。另外,夹紧环59的轴向后端部形成有凸缘部59A。另一方面,导电环60通过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
复合电缆81的前端部通过末端处理除去全体绝缘覆膜89的前端部,全体外部导体88从全体绝缘覆膜89露出。另外,除去信号用绝缘覆膜87的前端部,信号用外部导体86从信号用绝缘覆膜87露出。此外,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从全体外部导体88和信号用外部导体86露出,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从全体外部导体88露出。另外,露出的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分别向全体绝缘覆膜89的前端部的外周侧折返。
向外周侧折返的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与全体绝缘覆膜89之间插入有夹紧环59。此外,折返的全体外部导体88的外周侧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的外周侧上安装有导电环60。此外,安装有夹紧环59以及导电环60的复合电缆81的前端部插入连接环51内。籍此,全体外部导体88和信号用外部导体86与导电环60的内周面接触,导电环60的外周面与连接环51的内周面接触。其结果是,全体外部导体88以及信号用外部导体86与连接环51电连接。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收容部11中,夹紧环59的后侧配置有密封环61,该密封环61插入有复合电缆81,复合电缆81和连接器壳体10之间通过密封环61防水。另外,在第一收容部11中,密封环61的后侧配置有紧固复合电缆81的电缆夹件62。此外,第一收容部11的盖部安装部15上紧固有盖部63。通过盖部63的紧固,连接环51、密封环61以及电缆夹件62固定于第一收容部11(电缆安装部14)内,复合电缆81通过电缆夹件62紧固而固定。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通过屏蔽构件40,能够将连接器壳体10内的L字状空间分割成配置有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信号用端子28的空间以及配置有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和各电源端子32的空间。籍此,能够实现包括下述屏蔽结构的小型的L型连接器,能够推进例如工业用机器人的可动部周围的空间节约化,其中,上述屏蔽结构是指使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信号用端子28相对于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或各电源用端子32电磁屏蔽的结构。
另外,使屏蔽构件40的第一间壁部4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扩展的板状,从而将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内的空间分割为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并且使第二间壁部4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扩展的板状,从而将第二收容部12内的空间分割为后部空间和前部空间,因此能够高效地在连接器壳体10内形成配置与各信号用端子28连接的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的空间和配置与各电源用端子32连接的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的空间。因此,能够不费力地在小型的连接器壳体10内收容信号用和电源用这两种内部电缆,能够容易地将安装有各端子的端子外壳等组装于连接器壳体10内,其中,上述各端子连接有上述内部电缆。另外,能够容易地在连接器壳体10内的L字状空间组装屏蔽构件40。
另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包括能够任意地选择复合电缆81从连接器1引出的引出方向的作用。此处,图13表示从下方观察到的连接器1,图14表示复合电缆81从连接器1引出的两种引出方向。如图13所示,连接器壳体10、结合构件36以及屏蔽构件40各自的形状形成为下述形状:即使上述连接器壳体10、上述结合构件36以及上述屏蔽构件40相对于信号用端子外壳29以及电源用端子外壳33旋转180度也能够安装。籍此,能够180度地改变从连接器壳体10引出的复合电缆81的方向。使连接器壳体10、结构构件36以及屏蔽构件40的配置相对于信号用端子外壳29以及电源用端子外壳33从如图14(A)所示的配置旋转180度而成为如图14(B)所示的配置的情况下,当固定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的朝向来考察时,在第二收容部12内,信号用端子外壳29和电源用端子外壳33的前后方向的配置变得相反,并且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电源用内部电缆83的上下方向的配置变得相反。另外,图14(A)的配置中,信号用端子外壳29的上侧、右侧以及左侧被屏蔽构件40覆盖,但成为图14(B)的配置时,电源用端子外壳33的上侧、右侧和左侧被屏蔽构件覆盖。然而,上述配置的变化对于屏蔽构件40所起到的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信号用端子28相对于各电源用内部电缆83和各电源用端子32的电磁屏蔽的效果没有特别的影响。由此,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能够根据对方连接器91的设置部位的状况或复合电缆81的另一侧的连接对象的位置等选择复合电缆81的引出方向,能够更进一步地推进例如工业用机器人的可动部周围的空间节约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21的外观,图16表示连接器121分解后的状态。如图15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21能够将信号用多芯电缆111和电源用多芯电缆112这样两根独立的多芯电缆安装于连接器壳体130上。连接器121中,连接器壳体130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的连接器壳体10相同,包括第一收容部131和第二收容部132。此外,如图16所示,连接器壳体130的第一收容部131上形成有两个电缆插入部133和两个盖部安装部134。另外,连接器121分别包括两个导电环60、两个夹紧环59、两个密封环61、两个电缆夹件62以及两个盖部63。另外,具有上侧环片137和下侧环片138的连接环136在该连接环136的内侧插入有信号用多芯电缆111和电源用多芯电缆112这两者的前端部的状态下,以能够与信号用多芯电缆111的外部导体或两者的多芯电缆111、112的外部导体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筒状。屏蔽构件135的后端部的、与连接环136连接的部分的形状虽然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屏蔽构件40的该部分的形状不同,但是屏蔽构件135的后端部具有电连接并固定于连接环136的形状。
屏蔽构件135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屏蔽构件40相同,将连接器壳体130的第二收容部132内的空间分割为下部且后部的空间和从上部到前部的空间。例如,信号用多芯电缆111插入于右侧的电缆插入部133,信号用多芯电缆111的各内部电缆配置于连接器壳体130内的下部且后部的空间。另一方面,电源用多芯电缆112插入于左侧的电缆插入部133,电源用多芯电缆112的各内部电缆配置于连接器壳体130内的从上部到前部的空间。信号用多芯电缆111和电源用多芯电缆112的配置能够左右相反,信号用多芯电缆111的各内部电缆和电源用多芯电缆112的各内部电缆的配置能够上下相反。其余的结构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基本相同。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21,能够取得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17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下的同轴连接器141。另外,图18表示连接器141的屏蔽构件153。如图17所示,设置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41的连接器壳体150内的屏蔽构件153将连接器壳体150内的空间分割为左部空间和右部空间。
也就是说,如图18所示,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屏蔽构件153具有第一间壁部154以及第二间壁部155,其中,第一间壁部154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扩展的板状,并将连接器壳体150的第一收容部151内的空间分割为左部空间和右部空间,第二间壁部155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扩展的板状,并将连接器壳体150的第二收容部152内的空间分割为左部空间和右部空间。例如,信号用端子配置于第二收容部152的右部空间,信号用内部电缆配置于第一收容部151以及第二收容部152的各右部空间。另一方面,电源用端子配置于第二收容部152的左部空间,电源用内部电缆配置于第一收容部151以及第二收容部152的各左部空间。另外,屏蔽构件153上也可以设置前侧间壁部156、右侧间壁部157或上侧间壁部158,其中,前侧间壁部156将信号用端子和连接器壳体的前壁之间隔开,右侧间壁部157将信号用端子和连接器壳体的右壁之间隔开,上侧间壁部158将信号用端子和连接器壳体的上壁之间隔开。另外,屏蔽构件153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基本相同,通过连接环而与信号用内部电缆的外部导体等连接。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41,通过屏蔽构件153,能够将连接器壳体150内的L字状空间分割为配置有信号用内部电缆和信号用端子的空间以及配置有电源用内部电缆和电源用端子的空间。籍此,能够实现一种小型的L型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使信号用内部电缆和信号用端子相对于电源用内部电缆或电源用端子电磁屏蔽的屏蔽结构。
并且,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121、141)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将外周侧被外部导体包围的一根以上的电缆以及外周侧不被外部导体包围的一根以上的电缆这两者安装于一个连接器上的情况。另外,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下的连接器1(121、141)也能够应用于将外周侧被外部导体包围的两根以上的电缆安装于一个连接器上的情况。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导电材料形成连接器壳体10的第二收容部12,并使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信号用端子28相对于连接器1的外部电磁屏蔽的结构为例举出,但也可以通过非导电材料形成第二收容部12,并通过屏蔽构件40进行各信号用内部电缆82和各信号用端子28相对于连接器1的外部的电磁屏蔽。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也是如此。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将连接器1(121、141)用于向马达供给用于驱动马达的电源电压的电气通路的连接以及获取从检测装置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电气通路的连接的情况为例举出,其中,上述马达驱动工业用机器人的可动部,上述检测装置检测可动部的旋转量等,但是,连接器1(121、141)也能够应用于例如向相机供给用于使相机运转的电源电压的电气通路的连接以及将由相机拍摄的图像信息等从相机输出的电气通路的连接等。另外,连接器1(121、141)也能够应用于连接需要互相电磁屏蔽的两个信号通路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能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与这样的变更相伴的连接器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端子群,该第一端子群包括与外周侧被外部导体包围的多个第一电缆连接的多个端子;
第二端子群,该第二端子群包括与多个第二电缆连接的多个端子;
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形成为具有轴向为X方向的筒状的第一收容部和轴向为与X方向正交的Z方向的筒状的第二收容部的L字状,所述第一收容部内插入有多个所述第一电缆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电缆,所述第二收容部内配置有所述第一端子群和所述第二端子群;以及
屏蔽构件,该屏蔽构件配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内,通过导电材料形成,并且与所述外部导体电连接,
所述屏蔽构件形成为具有沿X方向伸长的板状的第一间壁部以及沿Z方向伸长的板状的第二间壁部的L字状,
所述第一间壁部将多个所述第一电缆中除去所述外部导体的部分和多个所述第二电缆之间隔开,所述第二间壁部将所述第一端子群和所述第二端子群之间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将与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时,所述第一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Y方向扩展的板状,将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的空间分割为Z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Z方向另一侧的空间,所述第二间壁部形成为沿Z方向和Y方向扩展的板状,将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的空间分割为X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X方向另一侧的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构件上设置有第三间壁部,该第三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Z方向扩展的板状,并将所述第一端子群和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壁部之间隔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将与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时,所述第一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Z方向扩展的板状,将所述第一收容部内的空间分割为Y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Y方向另一侧的空间,所述第二间壁部形成为沿X方向和Z方向扩展的板状,将所述第二收容部内的空间分割为Y方向一侧的空间以及Y方向另一侧的空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连接所述屏蔽构件和所述外部导体的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形成为轴向为X方向的环状,所述连接构件中从该连接构件的轴向的一侧插入有多个所述第一电缆和多个所述第二电缆,从该连接构件的轴向的另一侧插入有所述第一间壁部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由导电材料形成,所述屏蔽构件包括连接器壳体接触部,该连接器壳体接触部从所述屏蔽构件的一部分突出,并且通过突出端部与所述连接器壳体接触从而将所述屏蔽构件和所述连接器壳体之间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间壁部的Z方向另一端部上形成有与对方连接器的屏蔽构件接触的对方屏蔽构件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结合构件,该结合构件在支承所述第一端子群的各端子的第一端子外壳和支承所述第二端子群的各端子的第二端子外壳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二间壁部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端子外壳、所述第二端子外壳以及所述屏蔽构件结合,通过所述结合构件支承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从而所述第一端子外壳、所述第二端子外壳以及所述屏蔽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
CN201710817723.4A 2016-09-13 2017-09-12 连接器 Active CN107819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8855 2016-09-13
JP2016178855A JP6764290B2 (ja) 2016-09-13 2016-09-13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19251A true CN107819251A (zh) 2018-03-20
CN107819251B CN107819251B (zh) 2020-10-02

Family

ID=6160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17723.4A Active CN107819251B (zh) 2016-09-13 2017-09-12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64290B2 (zh)
CN (1) CN10781925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0276A (zh) * 2019-08-13 2019-10-25 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复合型连接器
CN110380276B (zh) * 2019-08-13 2024-05-31 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复合型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5354B (zh) * 2019-02-02 2021-10-01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JP6814269B1 (ja) * 2019-10-24 2021-01-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952478A (zh) * 2019-11-22 2021-06-1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带屏蔽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42605A1 (en) * 2013-05-20 2014-11-2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Rf Llc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integral rfi protection
CN205029112U (zh) * 2015-08-25 2016-02-1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5231371U (zh) * 2015-12-18 2016-05-11 德尔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装配用屏蔽连接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42605A1 (en) * 2013-05-20 2014-11-2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Rf Llc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integral rfi protection
CN205029112U (zh) * 2015-08-25 2016-02-1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5231371U (zh) * 2015-12-18 2016-05-11 德尔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装配用屏蔽连接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0276A (zh) * 2019-08-13 2019-10-25 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复合型连接器
CN110380276B (zh) * 2019-08-13 2024-05-31 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复合型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45836A (ja) 2018-03-22
JP6764290B2 (ja) 2020-09-30
CN107819251B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4511B (zh) 连接器结构
CN109845047B (zh) 连接器结构
CN102341970B (zh) 具有外部emi屏蔽性能的插塞式连接器
CN104137350B (zh) 插头接地结构和插座组件
EP1803197B1 (en) Electrical plug and method of fitting the plug
US754077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754290B (zh) 用于联锁电路的连接器组件
CN104285343B (zh) 防水连接器
CN109149297A (zh) 同轴连接器组装体
CN109845046B (zh) 连接器结构
CN107946823A (zh) 连接器构造
US20080176448A1 (en) Plug-in connector
CN107204537A (zh) 电连接设备、组装电缆的方法和组装的同轴电缆
JP2014512065A (ja) 高電圧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08432053A (zh) 高速板连接器
CN107819251A (zh) 连接器
TW200541172A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CN103907256B (zh) 电线分支结构
CN109792124A (zh) 连接器结构
CN107732482A (zh) 具有分线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7910680A (zh) 一种多针结构的电磁屏蔽连接器模块
CN106961031A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0588043C (zh) 屏蔽连接器、配合屏蔽连接器及屏蔽连接器组件
CN20675868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KR100743401B1 (ko) 전기 자동차에 사용되는 와이어 대 와이어형 수형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