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8992A -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8992A
CN107798992A CN201710779587.4A CN201710779587A CN107798992A CN 107798992 A CN107798992 A CN 107798992A CN 201710779587 A CN201710779587 A CN 201710779587A CN 107798992 A CN107798992 A CN 107798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material part
random
outer peripheral
counterfeit sig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795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8992B (zh
Inventor
孙显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8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8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3/0297Forms or constructions including a machine-readable marking, e.g. a bar cod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2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e.g. to avoid wear during transport through the machine
    • G06K19/022Processes or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009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with optically detectable mark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其中,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并且使得在水平方向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其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本发明还提出了采用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其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Description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背景技术
纹理防伪技术是以材料本身固有的纹理特征作为防伪识别标记的一种防伪技术,将纹理分布特征图案用于防伪识别标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张都不相同,基本原理是随机形成一个纹理分布特征图案,将其存入云端数据库待查,识别时调出云端数据库中的纹理分布特征图案对比,不符合为假。
目前使用的纹理防伪技术中,有一种是将纤维随机布撒后形成纹理式分布,然后以这种纹理分布的特征信息作为防伪标识。但这种防伪标识由于形成纹理的纤维其自身结构很微小,对于利用手机拍照或人眼直接识别等公众识别手段时,易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图像所模仿,从而对公众识别造成视觉欺骗,进而使得防伪效果失效。
为此在公众识别条件(只能利用手机或是人眼直接观察)下,使用纹理防伪技术时往往要在形成纹理的纤维上辅之以不能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模仿的特定识别特征,并且该特定识别特征需满足公众识别条件,当这样造假者采用各种印刷、各种打印、各种蚀刻等技术低成本的模仿纹理分布特征图案作为防伪标识时,马上就会被发现,从而避免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
由于用于形成纹理的纤维,其自身结构很微小,很难通过手机拍照或人眼直接识别等公众识别手段直接判断纤维上是否存在特定识别特征,因此往往需要使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放大镜、特殊光源等)来观察纤维上是否携带了特定识别特征,但对于参与纹理防伪的公众而言,由于辅助工具需要与纤维自身的特定识别特征相匹配,因此公众很难准确的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并且这些辅助工具识别者通常也不会随身携带,因此极大地影响到了公众参与到纹理防伪技术中。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其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所述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
其中,多个所述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并且使得在水平方向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所述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可选的,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其中,至少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在所述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所述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所述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并且多个所述纤维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种所述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另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由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和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或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或
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所述第二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
可选的,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所述纤维的外周面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其中,至少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在所述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所述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所述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种所述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
可选的,在垂直方向上,所述纤维所占面积为所述载体的面积的20%~60%。
可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
所述编码与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所述编码与多个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编码为二维码、条形码和数字编码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系统,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存储模块。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采集模块。
可选的,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
可选的,所述采集模块还包括与手机外接的具有拍照放大功能的放大装置。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对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所述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的比对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其中,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至少一个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并且多个纤维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其通过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直接形成多个第一视觉图像;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时,多个纤维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每个纤维可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全部或大部分,当纤维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多个纤维可视为形成多个第二视觉图像;然后通过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导致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材料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多种材料部分,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材料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形成多种材料部分,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并且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另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制成纤维的主体(可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也可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有另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同时上端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由于都材料部分所占比例变化明显,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这两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减少材料种类的使用,可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由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或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并使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沿垂直方向分列两侧,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一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或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二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采用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中的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纤维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形成另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纤维的外周面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采用该方案,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直接形成多个第一视觉图像;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每个纤维可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一部分,当纤维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多个纤维可视为形成多个第二视觉图像;然后通过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导致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从而实现了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意一个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进而更加便于识别者进行识别。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多个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形成多个材料部分,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并且每种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在外周面处饶丝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外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下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这两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减少材料种类的使用,可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第一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可先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维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维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第一材料部分在纤维的上端面上和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并形成包裹结构,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下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第一材料部分在纤维的上端面上和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其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可选择与上、下端面连线相垂直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的上端面和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其通过制成整体的长条形纤维后,再通过刀切技术将其分成小段使用,更加便于生产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采用垂直结构,能够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角度,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载体的面积的20%~60%,采用可控的布撒密度,使得纤维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从而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角,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编码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编码与多个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采用编码技术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进行编号,从而提供对应的关系,便于后期识别时,快速查找、比对,提高识别的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采用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存储模块;通过存储模块实现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识别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0-1至图10-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至图1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1至图1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1至图13-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1至图14-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1至图15-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1至图9-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至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1至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1至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1至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1至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1至图6-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1至图7-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1至图8-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纤维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纤维,11-第一材料部分,12-第二材料部分,13-第三材料部分,14-第四材料部分,15-第五材料部分;
2-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前,先对本发明中出现的方向性名字做如下限定:
当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正常使用时,其落于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的表面后,与基材贴合的端面为下端面,与基材相背离的端面为上端面,除去上端面和下端以外的表面为外周面;
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所在平面为水平面,垂直于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所在平面为垂直方向。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到的“垂直角度”和“倾斜角度”是观察者的视线与光变防伪元件之间的夹角,但是,在本发明中对于角度范围的限定不是绝对按照数学定义进行的限定,而是以能够观察到所具有的光变效果为准。
在此需要先说明的是,人眼识别色彩变化的原理为:在人眼正常观察距离上,当相邻不同色彩部分的视觉间距角度小于1"时,人眼就不能单独识别出两个色彩部分,而看到的只能是两个色彩部分所形成的视觉混色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纤维,在人眼正常观察距离上进行识别时,其整体视觉间距角远远小于1",因此人眼直接观察时只能看到视觉混色效果。
当人眼识别出来的只能是视觉混色效果时,并且不同色彩部分的色彩深浅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人眼识别的色彩的变化主要因素就是不同色彩部分所占的面积比例。
综上所述,当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时,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其中,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并且使得在水平方向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其中,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至少一个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为了更加便于理解,下面就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介绍。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1,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1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纤维1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并且多个纤维1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
如图10-1所示,其为呈垂直状态时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如图10-2所示,其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
从图10-1和图10-2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其中图10-2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10-1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减小,并且图10-2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10-1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增加,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的载体2)上形成的,其布撒位置随机不可控,但对每个纤维1的朝向(即布撒后的角度)进行有限的可控(例如磁极等方式);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1(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能够采用这种位置随机布撒朝向可控从而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纤维1还有很多种可能,下面就对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纤维1加以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1-1至11-3所示,图11-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11-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1-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四材料部分14。
从图11-2和图11-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四材料部分14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的载体2)上,并将第四材料部分14大致朝向同一方向所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该方案,可先用第五材料部分15形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第四材料部分14,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下端面亦可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1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多个材料部分,在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处形成另一种材料部分;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2-1至12-3所示,图12-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12-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2-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三材料部分13;并且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均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且上端面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的位置与下端面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的位置相对应,上端面中的第二材料部分12的位置与下端面中的第二材料部分12的位置相对应,上端面中的第三材料部分13的位置与下端面中的第三材料部分13的位置相对应;每种材料部分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
从图12-2和图12-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大致相同的面积比例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三材料部分13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纤维1的上、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并且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3-1至13-3所示,图13-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13-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3-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形成纤维1的主体,并使得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一个面全部为第三材料部分13,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四材料部分14形成。
从图13-2和图13-3中可明确看出,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全部以第四材料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三材料部分13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这一方案,可先制成纤维1的主体(可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也可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有另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同时上端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由于都材料部分所占比例变化明显,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多种实施方案对于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进行了描述,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材料部分的数量越多,其制造工艺越复杂,成本越高。
为此,优选的可只采用两种材料部分制造纤维1亦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但却大大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就针对只两种材料部分的纤维1做具体描述。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4-1至14-3所示,图14-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14-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4-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形成纤维1的主体,并使得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或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14-2和图14-3中可明确看出,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大致相同的面积比例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由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或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并使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沿垂直方向分列两侧,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5-1至15-3所示,图15-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15-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5-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一材料部分11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或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二材料部分12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
从图15-2和图15-3中可明确看出,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以第二材料部分12成色,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一材料部分11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12;或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二材料部分12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这一方案,可采用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中的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纤维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形成另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上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的,其布撒位置随机不可控,但对每个纤维1的朝向(即布撒后的角度)进行有限的可控(例如磁极等方式),从而实现垂直方向上观察与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观察呈现出明显的视觉色彩差异。
但采用对每个纤维1的朝向(即布撒后的角度)进行有限的可控这一技术手段对于加工生产的精度要求极高,因此会大大增加生产难度,同时生产出来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也只能从特定的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色彩变化,因此也给识别者的识别灵活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可实现随机布撒(即位置和角度均不可控),并使得识别者在水平方向中的任意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均能够呈现出与垂直角度观察时不同的色彩差异。
实施例二:
如图9-1所示,其为呈垂直状态时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如图9-2所示,其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在水平方向中任一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
本实施例中,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1,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1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纤维1的外周面观察纤维1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从图9-1和图9-2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其中图9-2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9-1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减小,并且图9-2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9-1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增加,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的;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现了随机布撒后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意一个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其生产更加简单,同时又便于识别者进行识别。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1(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能够采用这种位置及角度均可随机布撒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纤维1还有很多种可能,下面就对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纤维1加以描述。
实施方式一:
如图1-1至1-3所示,图1-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1-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具体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具体为第四材料部分14。
从图1-2和图1-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三材料部分13和第四材料部分14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四材料部分14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该方案,可先用第四材料制成纤维1主体即第四材料部分14,然后再用第一材料、第二材料和第三材料印刷、喷涂形成上端面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1主体,然后再用多个材料部分印刷、喷涂形成上、下端面,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每种材料部分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并形成贯穿结构。采用该结构时,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最后在外周面处饶丝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方式二:
如图2-1至2-3所示,图2-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2-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2-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具体为第五材料部分15,纤维1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具体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三材料部分13和第四材料部分14。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上端面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外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的下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采用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的多种实施方案对于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进行了描述,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材料部分的数量越多,其制造工艺越复杂,成本越高。
为此,优选的可只采用两种材料部分制造纤维1亦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但却大大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就针对只两种材料部分的纤维1做具体描述。
实施方式三:
如图3-1至3-3所示,图3-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3-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3-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3-2和图3-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方式四:
如图4-1至4-3所示,图4-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4-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4-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三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上、下端面均由第一材料部分11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实施方式五:
如图5-1至5-3所示,图5-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5-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5-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5-2和图5-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实际使用时,相较于实施例四中的纤维1结构,此种纤维1结构在垂直观察时,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11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11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并形成包裹结构,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方式六:
如图6-1至6-3所示,图6-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6-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6-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11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方式七:
如图7-1至7-3所示,图7-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7-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7-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11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下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实施方式八:
如图8-1至8-3所示,图8-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8-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8-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其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11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11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可选择与上、下端面连线相垂直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纤维,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的上端面和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
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的上端面和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其可通过制成整体的长条形纤维后,再通过刀切技术将其分成小段使用,更加便于生产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纤维,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其采用垂直结构,能够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角度,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载体2的面积的20%~60%;其采用可控的布撒密度,使得纤维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从而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角,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编码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编码与多个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采用编码技术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进行编号,从而提供对应的关系,便于后期识别时,快速查找、比对,提高识别的效率。
进一步的,编码为二维码、条形码和数字编码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存储模块。
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采集模块。
具体的,采集模块包括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
具体的,采集模块还包括与手机外接的具有拍照放大功能的放大装置。
具体的,还包括用于对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所述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的比对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8)

1.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所述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
其中,多个所述纤维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并且使得在水平方向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所述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沿垂直方向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其中,至少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在所述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所述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所述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纤维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种所述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另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方向上,所述纤维所占面积为所述载体的面积的20%-6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
所述编码与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所述编码与多个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
17.一种采用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
采集模块,用于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存储模块,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比对模块,用于对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所述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与手机外接的具有拍照放大功能的放大装置。
CN201710779587.4A 2016-09-02 2017-09-01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Active CN107798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0702 2016-09-02
CN2016108007027 2016-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992A true CN107798992A (zh) 2018-03-13
CN107798992B CN107798992B (zh) 2022-03-25

Family

ID=61531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79587.4A Active CN107798992B (zh) 2016-09-02 2017-09-01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98992B (zh)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2434A (zh) * 2001-08-20 2002-01-23 曹义东 一种防伪方法
CN1335424A (zh) * 2001-09-03 2002-02-13 曹义东 一种具有自身随机特征的非织造布
CN1349186A (zh) * 2001-11-21 2002-05-15 孙显林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的方法
CN1350260A (zh) * 2000-10-21 2002-05-22 孙显林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
CN1379353A (zh) * 2002-04-30 2002-11-13 孙显林 一种随机纹理分布的防伪方法
CN2716320Y (zh) * 2004-09-27 2005-08-10 孙显林 一种防伪纤维
CN101112849A (zh) * 2007-08-13 2008-01-30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一种防伪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防伪系统和装置
CN101135127A (zh) * 2006-08-30 2008-03-05 孙显林 激发光角变化致视觉特征变化的荧光防伪纤维及防伪材料
CN201320858Y (zh) * 2008-12-09 2009-10-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全息防伪护卡膜
CN101556750A (zh) * 2008-04-12 2009-10-14 陈飞 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
CN101872576A (zh) * 2009-04-23 2010-10-27 孙显林 结构纹理的防伪方法
CN101908297A (zh) * 2009-06-03 2010-12-08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光变防伪元件
US20110114733A1 (en) * 2008-07-09 2011-05-19 Giesecke & Devrient Gmbh Security element
CN102073865A (zh) * 2010-12-24 2011-05-25 兆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纸张自身纤维纹理的防伪方法和系统
WO2012135346A1 (en) * 2011-03-28 2012-10-04 Peerless Worldwide, Llc Precious metal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3679480A (zh) * 2013-11-28 2014-03-26 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 拍照防伪方法
CN103871318A (zh) * 2012-12-11 2014-06-18 天津泰睿通科技有限公司 随机变化防伪方法
CN104166845A (zh) * 2009-09-28 2014-11-26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及其识别器
JP2015054405A (ja) * 2013-09-10 2015-03-23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模様形成体
CN104809622A (zh) * 2015-05-01 2015-07-29 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 超限纹理防伪方法
AT515845A1 (de) * 2014-06-10 2015-12-15 Hueck Folien Gmbh Sicherheits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icherheitselements mit lichtstreuenden Strukturen
CN204883768U (zh) * 2015-08-31 2015-12-16 杨骏 一种防伪标识、产品包装以及防伪标识的制作系统
CN204926143U (zh) * 2015-08-26 2015-12-30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变色智能标签
CN105469701A (zh) * 2015-12-30 2016-04-06 杭州沃朴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立体镜面图形防伪标签及其制备方法
CN205210947U (zh) * 2015-08-20 2016-05-04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检验装置和品检机
CN205428367U (zh) * 2016-02-19 2016-08-03 李峰 一种多色块材料
CN205451669U (zh) * 2016-01-15 2016-08-10 李峰 一种局部凹凸防伪结构及其生产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0260A (zh) * 2000-10-21 2002-05-22 孙显林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
CN1332434A (zh) * 2001-08-20 2002-01-23 曹义东 一种防伪方法
CN1335424A (zh) * 2001-09-03 2002-02-13 曹义东 一种具有自身随机特征的非织造布
CN1349186A (zh) * 2001-11-21 2002-05-15 孙显林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的方法
CN1379353A (zh) * 2002-04-30 2002-11-13 孙显林 一种随机纹理分布的防伪方法
CN2716320Y (zh) * 2004-09-27 2005-08-10 孙显林 一种防伪纤维
CN101135127A (zh) * 2006-08-30 2008-03-05 孙显林 激发光角变化致视觉特征变化的荧光防伪纤维及防伪材料
CN101112849A (zh) * 2007-08-13 2008-01-30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一种防伪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防伪系统和装置
CN101556750A (zh) * 2008-04-12 2009-10-14 陈飞 局部纹理防伪印刷物
US20110114733A1 (en) * 2008-07-09 2011-05-19 Giesecke & Devrient Gmbh Security element
CN201320858Y (zh) * 2008-12-09 2009-10-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全息防伪护卡膜
CN101872576A (zh) * 2009-04-23 2010-10-27 孙显林 结构纹理的防伪方法
CN101908297A (zh) * 2009-06-03 2010-12-08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光变防伪元件
CN104166845A (zh) * 2009-09-28 2014-11-26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及其识别器
CN102073865A (zh) * 2010-12-24 2011-05-25 兆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纸张自身纤维纹理的防伪方法和系统
WO2012135346A1 (en) * 2011-03-28 2012-10-04 Peerless Worldwide, Llc Precious metal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3871318A (zh) * 2012-12-11 2014-06-18 天津泰睿通科技有限公司 随机变化防伪方法
JP2015054405A (ja) * 2013-09-10 2015-03-23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模様形成体
CN103679480A (zh) * 2013-11-28 2014-03-26 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 拍照防伪方法
AT515845A1 (de) * 2014-06-10 2015-12-15 Hueck Folien Gmbh Sicherheits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icherheitselements mit lichtstreuenden Strukturen
CN104809622A (zh) * 2015-05-01 2015-07-29 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 超限纹理防伪方法
CN205210947U (zh) * 2015-08-20 2016-05-04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检验装置和品检机
CN204926143U (zh) * 2015-08-26 2015-12-30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变色智能标签
CN204883768U (zh) * 2015-08-31 2015-12-16 杨骏 一种防伪标识、产品包装以及防伪标识的制作系统
CN105469701A (zh) * 2015-12-30 2016-04-06 杭州沃朴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立体镜面图形防伪标签及其制备方法
CN205451669U (zh) * 2016-01-15 2016-08-10 李峰 一种局部凹凸防伪结构及其生产设备
CN205428367U (zh) * 2016-02-19 2016-08-03 李峰 一种多色块材料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BRZAKOVIC: "Document recognition/authentication based on medium-embedded random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ICDAR "93)》 *
郭雪梨: "酒标签防伪技术 风景这边独好", 《印刷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992B (zh) 2022-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78915U (zh) 防伪标识、防伪系统、用于防伪标识的纹理颗粒
CN106650871A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
CN106132722B (zh) 显示体及显示体的观察方法
Arafat et al. Pots and potters in Athens and Corinth: a review
CN106504188B (zh) 用于立体视觉呈现的人眼观察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06935130A (zh) 纹理材料、防伪标识的制造方法、防伪标识及防伪系统
CN101379423A (zh) 影像表示及微光学安全系统
CN101563640A (zh) 微光学安全系统及影像表示系统
CN107798371A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CN103505871A (zh) 拼图游戏装置
CN103048797A (zh) 具有立体视觉效果的印刷品及其印刷方法
CN107798992A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CN107798993A (zh) 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CN206363360U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识别系统和防伪系统
CN105842859A (zh) 一种裸眼立体印刷品及其制作方法
JP3181972U (ja) カードおよびカード読取り具
CN104517522A (zh) 一种防伪标签结构及识别方法
CN104035202B (zh) 一种led 3d显示装置
CN207380997U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RU2152879C2 (ru) Трафарет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рисунков с достижением эффекта виртуальной глубины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EP1485877A1 (en) A method for storing layers' information of a layers-made object
Buckley The influence of RO4 and related ions on the habit of potassium sulphate crystals
TW201309861A (zh) 可展現立體生動及真實感的影像刺繡工法
JP3935651B2 (ja) 立体的に見える画像パネル及び該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209756531U (zh) 一种带有防伪贴片的防伪门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