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60340A -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60340A
CN107760340A CN201711152585.9A CN201711152585A CN107760340A CN 107760340 A CN107760340 A CN 107760340A CN 201711152585 A CN201711152585 A CN 201711152585A CN 107760340 A CN107760340 A CN 1077603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outer tube
outlet
drying pot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525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沛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115258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603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60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603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Solid Fuels And Fuel-Associated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包括热气流源、烘罐、引风机、气固分离机、制棒机和炭化炉,所述烘罐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一端为内管进口,另一端为内管出口;所述外管的一端为外管进口,另一端为外管出口,所述内管设置在外管内部,所述内管出口与外管进口连通;所述内管进口为进料口和烘干气流进口,外管出口为出料口和气流出口;所述热气流源的气流出口与烘罐的内管进口连通,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引风机入口连通,引风机出口与气固分离机的进料口连通,气固分离机出料口与制棒机进料口连通;制棒机与炭化炉通过传输连通;炭化炉通过排烟回收管道与热气流源的热源灶连通。这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实现了机制木炭无烟化、清洁化、环保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制木炭生产工艺,尤其是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常用机制木炭材料烘干机只有一根管,其缺点是,占地空间宽,木炭材料烘干速度慢,耗热多,且烘干的材料达不到指定要求,不能形成机制木炭棒芯。现有技术生产机制木炭,热源灶和炭化炉排发大量浓烟,严重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实现机制木炭无烟化、清洁化、环保化生产。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包括热气流源、烘罐、引风机、气固分离机、制棒机和炭化炉,所述烘罐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一端为内管进口,另一端为内管出口;所述外管的一端为外管进口,另一端为外管出口,所述内管设置在外管内部,所述内管出口与外管进口连通;所述内管进口为进料口和烘干气流进口,外管出口为出料口和气流出口;
所述热气流源的气流出口与烘罐的内管进口连通,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引风机入口连通,引风机出口与气固分离机的进料口连通,气固分离机出料口与制棒机进料口连通;制棒机与炭化炉通过传输连通;炭化炉通过排烟回收管道与热气流源的热源灶连通。
所述的外管为竖直设置,外管进口设置在外管下侧,外管出口设置在外管上侧;
所述内管竖直设置在外管内部,内管的下端为内管进口,内管的上端为内管出口。
所述的烘罐为多个,多个烘罐顺序串联,前一个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后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相连通,其中第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为进料口和烘干气流进口,第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与热气流源连通,最后一个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引风机入口连通。
所述的烘罐为3-8个,优选的烘罐为7个。
所述热气流源的气流出口设有防火墙。
包括自动进料控制装置和电子温控装置,所述的自动进料控制装置设置在进料口,所述电子温控装置设置在与引风机连通的第一个或第二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上;
自动进料控制装置与电子温控装置电连接。
用热料在热源灶起火产生的热源为热气流源,开启引风机,热源在引风机引力和热气流的作用下,将热源灶的火焰和火烟经过防火墙将杂物隔离后安全进入内管进口连接管,当管内温度达85-95℃时,进料口自动进料控制装置打开,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将机制木炭棒芯材料送入内管底部,蒸发一定水分后,逐步进入内管,再从内管出口经外管进口进入外管,经第一烘罐外管出口进入连接管,通过连接管进入第二烘罐内管进口后,与第一烘罐同样的工作原理进行工作,经过7组烘罐的烘烤扩散,火烟被充分氧化、气化与热源灶进入的火焰融和在一起形成的热量被机制木炭材料木糠吸收,将木糠烘干,经分离机进料口进入分离机,在气压与分离机螺旋式内压分离轨道的作用下,将烘干的材料与气流分离,气流经分离机出气口排出,烘干的材料经过分离机减压泵从分离机出料口排出,进入制棒机(制棒机的电机功率为15kW,加热圈为6圈,每个加热圈的功率为2.75kW),经制棒机高温高压处理,形成合格的机制木炭棒芯,装入炭化炉炭化,经炭化成形机制木炭;炭化时,炭化炉排烟口排出的火烟,在引风机力及炭化炉内压力的作用下,火烟经炭化炉排烟回收管道进入热源灶,与热源灶原有的热量融和进入烘罐,被充分氧化、气化,形成热量被新的原材料木糠吸收,将新的原材料木糠烘干,以此循环,将烟、余热进行了循环利用,机制木炭的全过程实现了无烟化生产。
本发明的优点或效果:
(1)节省能源,现有的烘干机,烘干一吨机制木炭材料木糠,需500kg燃料,本发明提供的烘干机烘干一吨木糠只需160kg燃料;
(2)烘干效率高,本发明单位时间内烘干的木糠是原有技术的3倍以上;
(3)木糠的水份蒸发量高,本发明提供的烘干机烘干的水份蒸发量达95%以上,超过机制木炭原料水份蒸发量要求2%以上(机制木炭要求原料水份蒸发量达93%以上才能在高温高压下成形棒芯);
(4)烘干的原料均匀;
(5)节约场地空间,原有的设备一套需占地50㎡以上,现在只需20㎡左右;
(6)因有防火墙隔离和自动温控系统控制温度,烘干系统在烘材料时烘罐内不会发生起火,安全性较高;
(7)机制木炭生产过程无烟化、清洁化,对环保有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烘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两个烘罐相串联的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管 1-1.内管进口 1-2.内管出口 2.外管 2-1.外管进口 2-2.外管出口 3.热气流源 3-1.防火墙 4.引风机 5.气固分离机 5-1.分离机进料口 5-2.分离机出气口 5-3.分离机出料口 6.自动进料控制装置 7.电子温控装置 8.制棒机 9.炭化炉 10.排烟回收管道。
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参照图1-图3,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包括热气流源3、烘罐、引风机4、气固分离机5、制棒机8和炭化炉9,所述烘罐包括内管1和外管2,所述内管1的一端为内管进口1-1,另一端为内管出口1-2;所述外管2的一端为外管进口2-1,另一端为外管出口2-2;所述内管1设置在外管2内部,所述内管出口1-2与外管进口2-1连通;所述内管进口1-1为进料口和烘干气流进口,外管出口2-2为出料口和气流出口;
所述热气流源3的气流出口与烘罐的内管进口1-1连通,烘罐的外管出口2-2与引风机4入口连通,引风机4出口与气固分离机5的进料口连通,气固分离机5出料口与制棒机8进料口连通,制棒机8与炭化炉9通过传输连通;炭化炉9通过排烟回收管道10与热气流源3的热源灶连通。
如图2所示,所述的外管2为竖直设置,外管进口2-1设置在外管2下侧,外管出口2-1设置在外管2上侧;
所述内管1竖直设置在外管2内部,内管1的下端为内管进口1-1,内管1的上端为内管出口1-2。
所述的烘罐为多个,多个烘罐顺序串联,前一个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后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相连通,其中第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为进料口和烘干气流进口,第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与热气流源3连通,最后一个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引风机4入口连通。
所述热气流源3的气流出口设有防火墙3-1。
包括自动进料控制装置6和电子温控装置7,所述的自动进料控制装置6设置在进料口,所述电子温控装置7设置在与引风机4连通的第一个或第二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上;
自动进料控制装置6与电子温控装置7电连接。
所述的烘罐为3-8个,本例的烘罐为7个,电子温控装置7设置在第六烘罐的内管进口上。
其中提供热气流源3的热源灶大小为宽40cm、长60cm、高45cm;内管1直径40cm、内管1高2.4m;外管2直径75cm、外管2高2.8m;连接相邻两组烘罐的连接管长2.4m、内径40cm;分离机5内的减压泵功率为60kg。
本发明将双管式机制木炭材料烘干系统烘干的原材料进入制棒机形成合格的机制木炭棒芯,装入炭化炉9炭化时,炭化炉9排出的火烟,在引风机力及炭化炉内压力的作用下,火烟经炭化炉9排烟回收管道10进入热源灶,与热源灶原有的热量融和进入烘罐,被充分氧化、气化,形成热量被新的原材料木糠吸收,将新的原材料木糠烘干,以此循环,将烟、余热进行了循环利用,机制木炭的全过程实现了无烟化生产。
使用时,用热料在热源灶起火产生热源为热气流源3,开启引风机4,热源在引风机4引力和热气流的作用下,将热源灶的火焰和火烟经过防火墙3-1将杂物隔离后安全进入内管进口1-1连接管,当管内温度达85-95℃时,进料口自动进料控制装置6打开,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将机制木炭棒芯材料送入内管1底部,蒸发一定水分后,逐步进入内管1,再从内管出口1-2经外管进口2-1进入外管2,经第一烘罐外管出口2-2进入连接管,通过连接管进入第二烘罐内管进口后,与第一烘罐同样的工作原理进行工作,经过7组烘罐的烘烤扩散,火烟被充分氧化、气化与热源灶进入的火焰融和在一起形成的热量被机制木炭材料木糠吸收,将木糠烘干,经分离机进料口5-1进入分离机5,在气压与分离机5螺旋式内压分离轨道的作用下,将烘干的材料与气流分离,气流经分离机出气口5-2排出,烘干的材料经过分离机减压泵从分离机出料口5-3排出,进入制棒机8(制棒机的电机功率为15kW,加热圈为6圈,每个加热圈的功率为2.75kW),经制棒机8高温高压处理,形成合格的机制木炭棒芯,装入炭化炉9炭化,经炭化成形机制木炭;炭化时,炭化炉9排烟口排出的火烟,在引风机力及炭化炉内压力的作用下,经炭化炉9排烟回收管道10进入热源灶,与热源灶原有的热量融和进入烘罐,被充分氧化、气化,形成热量被新的原材料木糠吸收,将新的原材料木糠烘干,以此循环,将烟、余热进行了循环利用,机制木炭的全过程实现了无烟化生产。

Claims (7)

1.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气流源、烘罐、引风机、气固分离机、制棒机和炭化炉,所述烘罐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一端为内管进口,另一端为内管出口;所述外管的一端为外管进口,另一端为外管出口,所述内管设置在外管内部,所述内管出口与外管进口连通;所述内管进口为进料口和烘干气流进口,外管出口为出料口和气流出口;
所述热气流源的气流出口与烘罐的内管进口连通,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引风机入口连通,引风机出口与气固分离机的进料口连通,气固分离机出料口与制棒机进料口连通,制棒机与炭化炉通过传输连通;炭化炉通过排烟回收管道与热气流源的热源灶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为竖直设置,外管进口设置在外管下侧,外管出口设置在外管上侧;
所述内管竖直设置在外管内部,内管的下端为内管进口,内管的上端为内管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罐为多个,多个烘罐顺序串联,前一个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后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相连通,其中第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为进料口和烘干气流进口,第一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与热气流源连通,最后一个烘罐的外管出口与引风机入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气流源的气流出口设有防火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进料控制装置和电子温控装置,所述的自动进料控制装置设置在进料口,所述电子温控装置设置在与引风机连通的第一个或第二个烘罐的内管进口上;
自动进料控制装置与电子温控装置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罐为3-8个。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罐为7个。
CN201711152585.9A 2017-11-19 2017-11-19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Pending CN1077603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52585.9A CN107760340A (zh) 2017-11-19 2017-11-19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52585.9A CN107760340A (zh) 2017-11-19 2017-11-19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60340A true CN107760340A (zh) 2018-03-06

Family

ID=61278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52585.9A Pending CN107760340A (zh) 2017-11-19 2017-11-19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6034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2015Y (zh) * 1994-03-23 1995-03-15 苏州市虎丘真空干燥设备厂 双管道气流干燥机
JP2001107055A (ja) * 1999-10-01 2001-04-17 Kenji Yamane 木炭製造方法及び木炭製造装置
CN2727570Y (zh) * 2004-09-08 2005-09-21 伊培茂 炭化烟尘的回收和利用装置
CN203683467U (zh) * 2013-12-19 2014-07-02 江山市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杉木油和机制炭联产装置
CN104861998A (zh) * 2015-06-09 2015-08-26 湖州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连续热解炭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675602A (zh) * 2016-12-30 2017-05-17 湖北蒲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木炭生产系统及方法
CN207793160U (zh) * 2017-11-19 2018-08-31 刘沛龙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2015Y (zh) * 1994-03-23 1995-03-15 苏州市虎丘真空干燥设备厂 双管道气流干燥机
JP2001107055A (ja) * 1999-10-01 2001-04-17 Kenji Yamane 木炭製造方法及び木炭製造装置
CN2727570Y (zh) * 2004-09-08 2005-09-21 伊培茂 炭化烟尘的回收和利用装置
CN203683467U (zh) * 2013-12-19 2014-07-02 江山市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杉木油和机制炭联产装置
CN104861998A (zh) * 2015-06-09 2015-08-26 湖州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连续热解炭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675602A (zh) * 2016-12-30 2017-05-17 湖北蒲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木炭生产系统及方法
CN207793160U (zh) * 2017-11-19 2018-08-31 刘沛龙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62521B (zh) 一种回转式连续热解秸秆炭化炉
CN104930831B (zh) 一种数控节能隔焰烘干机
CN107805516A (zh) 一种环保型机制木炭及其生产方法
CN207793160U (zh)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CN107760340A (zh) 一种机制木炭无烟化生产系统
US2406509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arbonizing peat
CN201305580Y (zh) 机制木炭烘干炭化一体炉
CN103062893A (zh) 煤粉燃烧热水炉
CN206310505U (zh) 一种吊篮式垃圾焚烧锅炉
CN205279096U (zh) 悬浮式燃烧碳化裂解一体设备
CN107764028A (zh) 一种双管式机制木炭材料烘罐及烘干系统
CN210663894U (zh) 一种镁钙砖快速烧结设备
CN106765172A (zh) 一种多腔室分离处理垃圾焚烧系统
CN104694168B (zh) 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炉芯结构
CN104180360A (zh) 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CN105716083B (zh) 一种低耗能热解炉进气控制系统
CN106402913B (zh) 锅炉除尘器
CN106705061A (zh) 一种辅热垃圾高效处理系统
CN208269409U (zh)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热风炉
CN106801875A (zh) 一种循环气体助燃型垃圾处理系统
CN206803179U (zh) 一种多腔室分离处理垃圾焚烧系统
CN206069768U (zh) 一种内热干燥一体炭化炉装置
CN208108807U (zh) 带有预热腔的陶艺加工窑
CN206449651U (zh) 绿色垃圾能量循环利用系统
CN202511583U (zh) 立式褐煤干燥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