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34571A -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34571A
CN107734571A CN201610665271.8A CN201610665271A CN107734571A CN 107734571 A CN107734571 A CN 107734571A CN 201610665271 A CN201610665271 A CN 201610665271A CN 107734571 A CN107734571 A CN 107734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interface
data forwarding
base station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652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34571B (zh
Inventor
汪颖
焦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6106652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345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734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4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34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4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34Reselection control
    • H04W36/38Reselection control by fixed network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26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该处理方法包括:目标基站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所述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现有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承载模型,现有LTE系统中核心网负责生成E-RAB(Evolved Radio Access Bearer,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的QoS参数,由于空口RB(Radio Bearer,无线承载)与E-RAB是一一映射的关系,因此空口的RB的QoS参数直接采用核心网生成的E-RAB QoS参数。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异构接入技术导致了核心网中需要支持多种隧道协议来支持移动性和保障QoS,例如GTP(GPRS Tunneling Protocol,GPRS隧道协议),PMIP等。而在控制和转发分离的5G网络支持众多的隧道协议将导致复杂的控制逻辑和信令交互,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因此,5G网络可考虑通用转发平面上QoS支持增强,比如简化转发协议,优化QoS调度策略,增强转发平面的数据包转发能力等。由于LTE网络的长期存在,未来5G网络中连接管理机制还需考虑兼容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的分组系统)的连接接入,连接管理可能仍需提供互操作管理功能来处理LTE网络中的隧道管理消息,并完成隧道管理过程。
现有LTE系统中每个EPS bearer在空口只能与一个空口Radio Bearer映射,此外在S1-U接口会为每个EPS bearer建立一个单独的隧道,切换过程中,为了保证无损切换,会在X2接口或者S1-U接口建立基于E-RAB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一个PDU(Packet Data Unit)session(会话)中可以包含不同的PDU流(PDU flow),一个PDU flow可以被映射到NR管理的一个或多个空口RB承载进行传输。目前没有切换过程中数据前传通道的建立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解决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包括:
源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源基站接收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可选地,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所述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包括:
目标基站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可选地,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并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包括:
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中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可选地,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在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之前,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请求消息。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包括:
目标基站接收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可选地,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源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并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源基站,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可选地,所述源基站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所述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六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目标基站,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一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一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
第一更新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进一步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以及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七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包括:
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六发送模块,用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中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可选地,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还包括:
第五接收模块,用于在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之前,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请求消息。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八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目标基站,包括:
第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二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第七发送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可选地,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八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源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二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
第二更新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更新模块进一步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以及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LTE系统中承载模型的示意图;
图2为典型的LTE架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未来移动通信的架构的示意图;
图4为5G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七中建立基于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八中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中源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中目标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中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的结构框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四中目标基站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为一种系统、装置、设备、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完全的硬件、完全的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或者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形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用于不同的网络部署结构,为了描述方便,先介绍两种未来移动通信可能采用的网络部署结构。
部署结构一:基站和终端
参见图2,图中示出了典型的LTE架构。eNB下有多个小区(cell),连接态下终端(UE)与小区进行空口数据收发。
部署结构二:网络侧节点和用户侧节点,其中,网络侧节点分为中央单元(CU,Central Unit)和分布式单元(DU,Distributed Unit),用户侧节点为终端。
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未来移动通信的架构,网络侧节点包括中央单元和分布式节点,一个中央单元控制一定区域内部署的多个分布式单元,该多个分布式单元通过TRP(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收发点)与终端进行空口传输,一个或多个TRP可以同时为终端服务,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适用于上述两种RAN架构。后续为统一描述,网络侧无线信令和数据收发节点不管是部署结构一中的eNB或部署结构二中的CU/DU(具体收发点为TRP),都统称为基站(NG-NB)。
参见图4,图中示出了5G网络架构,网络架构中包括三个逻辑实体分别是位于核心网的CN-C(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和CN-U(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以及位于接入网的NG-NB(下一代基站)和eLTE eNB(演进LTE的基站)。其中CN-C与NG-NB建立S1*-C接口用于控制面信令的传输;CN-U与NG-NB建立S1*-U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无线接入网NG-NB之间建立X2*接口,X2*接头同时支持控制面(例如X2*-C)和用户面功能(例如X2*-U)。
其中S1*-C上可建立以UE为粒度的控制面连接(其中每个UE对应的控制面连接可使用S1*-AP ID进行标识),在S1*-U上建立以PDU session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或者称为用户面隧道),一个UE仅能同时保持一个与CN-C之间的S1*-C连接,但是可以同时建立多个与CN-U在S1*-U接口上的PDU Session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或者称为用户面隧道)。在无线接入网可以有一个或多个NG-NB同时为UE提供服务。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核心思想是:
(1)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该PDU flow隧道类型和S1*-U上的隧道类型可以相同,可以是基于per PDU flow(每个PDU流)、per PDUSession(每个PDU会话)、per Node(每个基站)的粒度。
源基站可以在切换请求消息中携带基于PDU flow的信息、基于PDU flow给出数据前传指示以及S1*-U的上行隧道信息给目标基站。目标基站根据该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并在切换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该数据前传隧道地址,源基站在相应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该数据包中可以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如PDU flow ID(PDU流标识),end mark(结束符)等信息)。目标基站根据数据包中的PDU flow信息判断,传送完X2*-U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S1*-U的下行数据。目标基站保存S1*-U的上行隧道信息,并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S1*-U的下行隧道信息。
(2)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
源基站可以在切换请求消息中携带基于RB的信息,基于RB给出数据前传指示,以及S1*-U的上行隧道信息给目标基站。目标基站根据该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并在切换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该数据前传隧道地址。源基站在相应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数据包中携带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SN(序列号)、PDU flow的相关信息(如PDU flow ID,end mark等信息)。目标基站根据数据包中的PDU flow信息判断,传送完X2*-U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S1*-U的下行数据。目标基站保存S1*-U的上行隧道信息,并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S1*-U的下行隧道信息。
实施例一
参见图5,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可以适用于图4中的源基站,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01、源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步骤502、源基站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其中,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或者称为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情况)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可选地,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所述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该PDU flow的相关信息可以包括PDU flow ID、end mark等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标基站根据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X2*-U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S1*-U的下行数据。
可选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可以直接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上述第一接口相当于图3所示的S1*-U。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该第一接口也可以简称为S1*-U。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二
参见图6,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可以适用于图4中的目标基站,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601、目标基站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步骤602、目标基站根据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步骤603、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该第一接口也可以简称为S1*-U,第二接口也可以简称为X2*-U。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并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参见图7,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图4中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CN-C,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701、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步骤702、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中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之前,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请求消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参见图8,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图4中的目标基站,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801、目标基站接收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步骤802、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步骤803、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五
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源NG-NB和目标NG-NB之间存在直接接口,参见图9,图中示出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901、源NG-NB向目标NG-NB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可选地,切换请求消息中可以携带基于PDU flow的信息,基于PDU flow给出数据前传指示,以及S1*-U的上行隧道信息(该隧道可以基于per flow、per PDU Session、perNode的粒度)给目标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PDU session(PDU会话)中可以包含不同的PDU流(PDU flow),一个PDU flow可以映射到NR管理的一个或多个空口RB承载进行传输。
步骤902、目标基站根据该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情况,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该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PDU flow隧道类型和S1*-U上的隧道类型相同,可以基于per PDU flow(每个PDU流)、per PDU Session(每个PDU会话)、perNode(每个基站)的粒度,并在切换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该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收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后,源基站在相应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目标基站前传数据,数据包中可以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如PDU flow ID(PDU流标识),end mark(结束符)等信息。目标基站根据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X2*-U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S1*-U的下行数据。
步骤903、目标NG-NB向CN-C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携带S1*-U的下行隧道信息。CN-C保存S1*-U的下行隧道信息,后续在该隧道上传输下行数据。
上述CN-C可以是5G CN-C,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步骤904、CN-C向目标NG-NB返回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可选的携带更新后的S1*-U的下行隧道信息。目标NG-NB保存S1*-U的上行隧道信息,后续在该隧道上传输上行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六
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源NG-NB和目标NG-NB之间存在直接接口,参见图10,图中示出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001、源NG-NB向目标NG-NB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切换请求消息中携带基于RB的信息,基于RB给出数据前传指示,以及S1*-U的上行隧道信息(该隧道可以基于per PDUflow、per PDU Session、per Node的粒度)给目标基站。
步骤1002、目标基站根据该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情况,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并在切换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该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收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后,源基站在相应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目标基站前传数据,数据包中携带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SN(序号)、PDU flow的相关信息(如PDU flowID,end mark等信息)。目标基站根据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X2*-U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S1*-U的下行数据。
步骤1003、目标NG-NB向CN-C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携带S1*-U的下行隧道信息。CN-C保存S1*-U的下行隧道信息,后续在该隧道上传输下行数据。
步骤1004、CN-C向目标NG-NB返回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可选的携带更新后的S1*-U的下行隧道信息。目标NG-NB保存S1*-U的上行隧道信息,后续在该隧道上传输上行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七
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源NG-NB和目标NG-NB之间没有X2*-C接口,但可以建立直接数据前传隧道,参见图11,图中示出了建立基于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101、源NG-NB向CN-C发送切换准备请求消息,切换准备请求消息中可以携带基于PDU flow的信息,基于PDU flow给出数据前传指示给目标基站,这两个信息对核心网透明,核心网透传给目标NG-NB。
步骤1102、CN-C向目标NG-NB发送切换请求消息,S1*-U的上行隧道信息(该隧道信息可以是基于per PDU flow、per PDU Session、per Node的粒度),以及源NG-NB透传给目标NG-NB的信息。目标基站保存S1*-U的上行隧道信息,后续在该隧道上传输上行数据。
步骤1103、目标基站根据该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自己的QoS接纳情况,为相应的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该PDU flow隧道类型和S1*-U上的隧道类型相同,可以基于per PDU flow、per PDU Session、per Node的粒度),并在切换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该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以及S1*-U的下行隧道信息,用于下行数据传输。
步骤1104、CN-C向源NG-NB发送切换命令,携带目标基站分配的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之后,源基站在相应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目标基站前传数据,数据包中可以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如PDU flow ID,end mark等信息。目标基站根据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X2*-U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S1*-U的下行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八
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NG-NB和NG-NB之间没有X2*-C接口,但可以建立直接数据前传隧道,参见图12,图中示出了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201、源NG-NB向CN-C发送切换准备请求消息,消息中可以携带基于RB的信息,基于RB给出数据前传指示给目标基站,这两个信息对核心网透明,核心网透传给目标NG-NB。
步骤1202、CN-C向目标NG-NB发送切换请求消息,S1*-U的上行隧道信息(该隧道信息可以是基于per flow、per PDU Session、per Node的粒度),以及源NG-NB透传给目标NG-NB的信息。目标基站保存S1*-U的上行隧道信息,后续在该隧道上传输上行数据。
步骤1203、目标基站根据该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自己的QoS接纳情况,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并在切换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该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以及S1*-U的下行隧道信息,用于下行数据传输。
步骤1204、CN-C向源NG-NB发送切换命令,携带目标基站分配的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之后,源基站在相应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目标基站前传数据,数据包中携带PDCP SN、flow的相关信息(如flow ID,end mark等信息)。目标基站根据数据包中的flow信息判断,传送完X2*-U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S1*-U的下行数据。
实施例九
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源NG-NB和目标NG-NB之间没有X2*接口,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本实施例,信令流程图和实施例七类似,只是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通道建立在源NG-NB->CN-U->目标NG-NB之间。
实施例十
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源NG-NB和目标NG-NB之间没有X2*-C接口,但可以建立直接数据前传隧。对于本实施例,信令流程图和实施例八类似,只是基于RB的数据前传通道建立在源NG-NB->CN-U->目标NG-NB之间。
实施例十一
参见图13,图中示出了一种源基站,该源基站1300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1301,用于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一接收模块1302,用于接收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源基站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所述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实施例十二
参见图14,图中示出了一种目标基站,该目标基站1400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1401,用于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一分配模块1402,用于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第三发送模块1403,用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一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
第一更新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进一步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以及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十三
参见图15,图中示出了一种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该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1500包括:
第五发送模块1501,用于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六发送模块1502,用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中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还包括:
第五接收模块,用于在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之前,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请求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十四
参见图16,图中示出了一种目标基站,该目标基站1600包括:
第六接收模块1601,用于接收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二分配模块1602,用于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第七发送模块1603,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八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源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二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
第二更新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更新模块进一步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以及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切换,可以建立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解决5G切换场景下的数据前传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可互换使用。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包括,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侧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0)

1.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源基站接收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所述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6.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基站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并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14.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中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之前,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请求消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19.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基站接收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或者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源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并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26.一种源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源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基站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向所述目标基站前传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源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源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源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31.一种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一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源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在相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PDU flow的相关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一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
第一更新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进一步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以及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38.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39.一种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六发送模块,用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中包括数据前传隧道地址;
其中,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的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的地址信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还包括:
第五接收模块,用于在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之前,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请求消息。
4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44.一种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包括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或者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
第二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相应的PDU flow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是由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基于RB的数据前传指示以及所述目标基站的QoS接纳数据为响应的RB分配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第七发送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所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数据前传隧道地址信息对应的基于PDU flow或基于RB的数据前传隧道建立在源基站、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目标基站之间。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的隧道类型与第一接口的隧道类型相同,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所述基于PDU flow的数据前传隧道上建立以PDU flow、PDU会话或基站为粒度的用户面连接。
47.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基于PDU flow的信息或基于RB的信息,以及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4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八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源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中的PDU flow的相关信息判断,传送完第二接口的下行数据,再传送来自第一接口的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第二接口是无线接入网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还包括:
第二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源基站发送的第一接口的上行隧道信息;
第二更新模块,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更新所述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是核心网用户面功能实体和基站之间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接口。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目标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更新模块进一步用于:向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传输路径更新消息,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消息包含第一接口的下行隧道信息;以及接收所述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实体发送的传输路径更新确认消息。
CN201610665271.8A 2016-08-12 2016-08-12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77345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65271.8A CN107734571B (zh) 2016-08-12 2016-08-12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65271.8A CN107734571B (zh) 2016-08-12 2016-08-12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34571A true CN107734571A (zh) 2018-02-23
CN107734571B CN107734571B (zh) 2019-09-17

Family

ID=6120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65271.8A Active CN107734571B (zh) 2016-08-12 2016-08-12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34571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591A (zh) * 2018-03-14 2019-09-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CN110324162A (zh) * 2018-03-29 2019-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服务质量的检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418427A (zh) * 2018-04-28 2019-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583035A (zh) * 2018-04-09 2019-12-17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非3gpp pdu会话中处理与epc的交互
CN110674103A (zh) * 2018-06-15 2020-0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1093233A (zh) * 2018-10-24 2020-05-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2514450A (zh) * 2018-11-29 2021-03-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84450A (zh) * 2019-09-30 202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锚点转换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702769A (zh) * 2019-10-23 2021-04-2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前传方法和系统、用户终端、源基站和目标基站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677A (zh) * 2007-02-02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系统间切换时传递QoS的方法、网络系统及目的侧网络
CN102316540A (zh) * 2010-07-08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时的接入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2833802A (zh) * 2012-08-15 2012-12-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及设备
WO2014103098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677A (zh) * 2007-02-02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系统间切换时传递QoS的方法、网络系统及目的侧网络
CN102316540A (zh) * 2010-07-08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时的接入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2833802A (zh) * 2012-08-15 2012-12-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及设备
WO2014103098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591A (zh) * 2018-03-14 2019-09-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US11968576B2 (en) 2018-03-14 2024-04-23 Zte Corporation Address coordination method, device, base station, SMF network element and storage medium
US11595867B2 (en) 2018-03-14 2023-02-28 Zte Corporation Address coordination method, device, base station, SMF network element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278591B (zh) * 2018-03-14 2021-10-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CN110324162A (zh) * 2018-03-29 2019-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服务质量的检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583035A (zh) * 2018-04-09 2019-12-17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非3gpp pdu会话中处理与epc的交互
CN110583035B (zh) * 2018-04-09 2022-04-19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与非3gpp接入相关联的pdu会话的方法、装置及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418427A (zh) * 2018-04-28 2019-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665575B2 (en) 2018-04-28 2023-05-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0418427B (zh) * 2018-04-28 2021-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674103A (zh) * 2018-06-15 2020-0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管理方法及装置
US11706107B2 (en) 2018-06-15 2023-07-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093233B (zh) * 2018-10-24 2022-09-0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1093233A (zh) * 2018-10-24 2020-05-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2514450A (zh) * 2018-11-29 2021-03-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14450B (zh) * 2018-11-29 2024-0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84450A (zh) * 2019-09-30 202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锚点转换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702769A (zh) * 2019-10-23 2021-04-2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前传方法和系统、用户终端、源基站和目标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34571B (zh) 2019-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34571B (zh)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7734563A (zh) 切换场景下的QoS参数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CN108632910B (zh) 一种QoS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4813725B (zh) 数据传输装置和方法
CN104244426B (zh) 一种数据无线承载drb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JP2021528014A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9996306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9392004A (zh) 通信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和系统
CN107645779A (zh) 一种数据发送、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782644B (zh) 回程链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代理设备、接入设备
CN110351030A (zh)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213799A (zh) 一种下行小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58077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0166273A (zh) 一种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4144484B (zh) 支持多连接的移动通信上行系统中构建数据单元的方法
CN106488512B (zh) 基地台及其回程网络的带宽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788915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7690159A (zh) 用户面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392028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设备
CN103974429B (zh) 一种终端间的邻近通信的路径建立方法及设备
CN106941477A (zh) 一种控制面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307449A (zh) 一种RB级别QoS参数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9246772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7431917A (zh) 分离会话锚点与转发锚点的方法和系统
CN104982062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5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