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0837A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10837A CN107710837A CN201680037167.2A CN201680037167A CN107710837A CN 107710837 A CN107710837 A CN 107710837A CN 201680037167 A CN201680037167 A CN 201680037167A CN 107710837 A CN107710837 A CN 1077108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terminal
- pucch format
- transmission power
- bits
- form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9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103870 Ad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31 aggre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量比现有系统扩展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控制。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具有:发送部,发送上行控制信道;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所述控制部基于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格式的资源块数、以及所述格式中的包含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的有效载荷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 Long TermEvolution)成为了规范(非专利文献1)。以从LTE(还称为LTE Rel.8)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LTE-Advanced(还称为LTE Rel.10、11或12)成为规范,还研究后继系统(还称为LTE Rel.13等)。
LTE Rel.10/11的系统带域包括将LTE Rel.8的系统带域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这样,将聚集多个分量载波来进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此外,在Rel.8至12的LTE中,设想在对运营商批准的频带即授权带域中进行专用的运行,从而进行了标准化。作为授权带域,例如使用800MHz、2GHz或1.7GHz等。
在Rel.13以后的LTE中,在无需批准的频带即非授权带域中的运行也作为对象来研究。作为非授权带域,例如使用与Wi-Fi相同的2.4GHz或5GHz频带等。在Rel.13LTE中,将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之间的载波聚合(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Assisted Access))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将来双重连接或非授权带域的独立(stand-alone)也有可能成为研究对象。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Rel.8“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LTE Rel.10-12的载波聚合中,能够对每一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量被限制在最多5个。在LTE Rel.13以后的载波聚合中,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带域扩展,研究了将能够对每一用户终端设定的CC数量扩展到6个以上。
然而,在现有系统(Rel.10-12)中,对于各CC的下行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通过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被发送。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利用以5个CC以下作为前提的现有PUCCH格式(例如,PUCCH格式1a/1b/3等)而发送上述送达确认信息。
但是,可想到现有PUCCH格式不适于如CC数量被扩展为6个以上的情况那样发送很多个CC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因此,正在研究引入适于CC数量被扩展为6个以上的情况的PUCCH格式(以下,称为新PUCCH格式)。另一方面,在引入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存在不能适当地控制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的顾虑。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即使在能够对每一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量与现有系统相比被扩展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宜地控制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发送部,发送上行控制信道;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所述控制部基于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格式的资源块数、以及所述格式中的包含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的有效载荷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量比现有系统扩展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载波聚合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PUCCH格式3的结构例的图。
图3A以及图3B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一结构例的图。
图4A以及图4B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二结构例的图。
图5A以及图5B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三结构例的图。
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四结构例的图。
图7A以及图7B是第一方式的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8A以及图8B是第一方式的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其他例的说明图。
图9是第二方式的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第三方式的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载波聚合(CA)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在LTE Rel.12为止的CA中,将LTERel.8的系统带域作为一个单位的分量载波(CC)最多被捆绑5个(CC#1~CC#5)。即,在LTERel.12为止的载波聚合中,能够对每一用户终端(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设定的CC数量被限制在最多5个。
另一方面,在LTE Rel.13的载波聚合中,研究了捆绑6个以上的CC来谋求进一步的带域扩展。即,在LTE Rel.13的载波聚合中,研究了将能够对每一用户终端设定的CC(小区)数量扩展到6个以上(CA增强(CA enhancement))。例如,如图1所示,在捆绑32个CC(CC#1~CC#32)的情况下,最多能够确保640MHz的带域。
这样,期待通过扩展能够对每一用户终端设定的CC数量来实现更加灵活且高速的无线通信。此外,这样的CC数量的扩展对基于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之间的载波聚合(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Assisted Access))的宽带化有效。例如,在捆绑授权带域的5个CC(=100MHz)和非授权带域的15个CC(=300MHz)的情况下,能够确保400MHz的带域。
另一方面,在能够对用户终端设定的CC数量被扩展为6个以上(例如,32个)的情况下,难以直接应用现有系统(LTE Rel.10-12)的发送方法(例如,格式或发送功率等)。
例如,在现有系统(LTE Rel.10-12)中,用户终端利用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在此,UCI包括对于各CC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混合自动重发请求ACK(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 ACK))、表示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以及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的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中的至少一个。
在现有系统中,作为PUCCH的格式(以下,称为PUCCH格式),支持PUCCH格式1/1a/1b、2/2a/2b以及3(统称为现有PUCCH格式)。PUCCH格式1被用于SR的发送。PUCCH格式1a/1b/基于信道选择的1b/3被用于5个CC以下的HARQ-ACK的发送。PUCCH格式2/2a/2b被用于特定的CC的CSI的发送。PUCCH格式2a/2b除了被用于特定的CC的CSI之外,还用于HARQ-ACK的发送。PUCCH格式3除了被用于HARQ-ACK的发送之外,还用于SR和/或CSI的发送。
图2是表示在现有PUCCH格式中最大有效载荷的PUCCH格式3的结构例的图。在PUCCH格式3中,FDD中能够发送10比特为止的UCI,在TDD中能够发送22比特为止的UCI(例如,最大5个CC的HARQ-ACK)。如图2所示,PUCCH格式3中,每个时隙由2个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和5个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al Multiple Access)码元构成。对各时隙的各SC-FDMA码元映射同一比特串,且为了复用多个用户终端而乘以扩频码(还称为正交码、OCC:正交掩码(Orthogonal Cover Code))。
此外,对各时隙的各DMRS应用在用户终端间不同的循环偏移(还称为cyclicshift、CS)。通过应用正交码和循环偏移,能够将最多5个PUCCH格式3码分复用(CDM)至同一资源(PRB)。例如,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利用不同的扩频码(OCC)而将HARQ比特串进行正交复用,且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利用不同的CS序列将DMRS进行正交复用。
但是,可想到在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CC数量被扩展为6个以上(例如,32个)的情况下,在上述PUCCH格式3中,由于有效载荷不足,导致不能发送针对被调度的所有CC的UCI。
例如,在FDD中,在针对32个CC发送2个码字(传输块)的HARQ-ACK的情况下,需要能够发送64比特的PUCCH格式。此外,在TDD中,在针对32个CC发送2个码字的HARQ-ACK且对1个上行子帧对应4个下行子帧的情况下,需要能够发送128比特(在应用空间捆绑时)或256比特的PUCCH格式。
因此,正在研究引入可发送的比特数(有效载荷、容量)比现有PUCCH格式大的PUCCH(以下,称为新PUCCH格式),以便能够发送6个CC以上的UCI(例如,HARQ-ACK)。
然而,在现有系统(LTE-Rel.10-12)中,PUCCH的发送功率基于PUCCH格式和通过该PUCCH格式发送的信息量(有效载荷)而被控制。具体来说,子帧i中的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i)基于式(1)而被控制。
【数1】
在此,PCMAX,c(i)是服务小区(还称为CC、小区等)c的子帧i中的最大发送功率。P0_PUCCH是由高层通知的参数(偏移量)。PLc是服务小区c中的用户终端的有效载荷。
此外,h(nCQI、nHARQ、nSR)(以下,还简称为“h”)是依赖于PUCCH格式的值(偏移量)。nCQI是CQI的比特数。nHARQ是HARQ-ACK的比特数。nSR是用于进行调度请求的SR字段的比特数。h还可以称为基于PUCCH格式的有效载荷的偏移量。
例如,在PUCCH格式1/1a/1b的情况下,h=0。在通过基于信道选择的PUCCH格式1b而进行下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h=(nHARQ-1)/2。在PUCCH格式2/2a/2b中为普通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如果是nCQI≥4,则h=10log10(nCQI/4),如果是nCQI<4,则h=0。在PUCCH格式2中为扩展CP的情况下,如果是nCQI+nHARQ≥4,则h=10log10(nCQI+nHARQ/4),如果是nCQI+nHARQ<4,则h=0。
此外,在通过PUCCH格式3发送HARQ-ACK和SR时利用2个天线或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h=(nHARQ+nSR-1)/3。在通过PUCCH格式3发送HARQ-ACK和SR时利用一个天线,并且不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h=(nHARQ+nSR-1)/2。此外,在通过PUCCH格式3发送HARQ-ACK和SR和CSI时利用2个天线或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h=(nHARQ+nSR+nCQI-1)/3。在通过PUCCH格式3发送HARQ-ACK和SR和CSI时利用一个天线并且不大于11比特的情况下,h=(nHARQ+nSR+nCQI-1)/2。
此外,ΔF_PUCCH(F)是基于PUCCH格式的参数(偏移量),由高层通知。此外,ΔTxD(F’)是基于发送分集的有无(2个天线端口中的发送)的参数(偏移量),由高层通知。g(i)是TPC命令的累计值。
另外,在上述PUCCH格式1a/1b、2/2a/2b以及3中,由于多个用户终端被码分复用(CDM),因此在上述式(1)中,对路径损耗PLc相乘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被固定为1。
但是,在上述式(1)中,在引入上述的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存在不能适当地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的顾虑。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们想到了在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CC数量被扩展为6个以上的情况下,考虑新PUCCH格式的结构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在载波聚合中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CC数量为32个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CC也可以被称为小区、服务小区等。
(新PUCCH格式的结构)
参照图3~图6,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新PUCCH格式的结构。如上所述,新PUCCH格式是能够发送的比特数(有效载荷、容量)比现有PUCCH格式大的发送格式。另外,新PUCCH格式也可以被称为PUCCH格式4、大容量PUCCH格式、扩展PUCCH格式、新格式等。
此外,在新PUCCH格式中,也可以决定以下情况等:(1)能够发送的最大比特数为128比特以上;(2)包含HARQ-ACK和/或SR的发送比特数为规定值(例如,23比特)以上的情况下,针对HARQ-ACK发送赋予循环冗余校验(CRC:循环冗余码(Cyclic Redundancy Code));(3)包含HARQ-ACK和/或SR的发送比特数为规定值(例如,23比特)以上的情况下,应用在LTERelease 8中引入的TBCC(截尾卷积码: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ing)以及速率匹配。
此外,新PUCCH格式的数量(种类)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例如,在利用可发送32个CC的HARQ-ACK的新PUCCH格式而传输6个CC的HARQ-ACK的情况下,开销会增加。因此,也可以规定例如能够传输6个CC的HARQ-ACK的第一新PUCCH格式和能够发送32个CC为止的HARQ-ACK的第二新PUCCH格式那样能够发送的比特数(有效载荷)不同的多个新PUCCH格式。或者,为了防止控制的复杂化,也可以规定单一的新PUCCH格式。
此外,在新PUCCH格式中配置的DMRS的位置以及数量可以与PUCCH格式3相同,也可以不同。若增加在新PUCCH格式中配置的DMRS的数量,则在低SINR环境或高速移动环境中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信道估计。另一方面,若减少DMRS的数量,则由于能够增加有效载荷(可传输的比特数),因此容易获得更高的编码增益。
图3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一结构例(DMRS的位置以及数量)的图。如图3A所示,在新PUCCH格式中,可以与PUCCH格式3(参照图2)同样地,在各时隙的第二个以及第六个SC-FDMA码元(时间码元)配置DMRS。或者,如图3B所示,在新PUCCH格式中,也可以在各时隙的第四个SC-FDM码元配置DMRS。
另外,新PUCCH格式中的DMRS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位置,也可以是各时隙的任意的SC-FDMA码元。此外,新PUCCH格式中的DMRS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3A以及3B所示的数量(每个时隙为2个或1个),每个时隙也可以为3个以上。
此外,用于新PUCCH格式的频率资源(也被称为物理资源块(PRB)、资源块等。以下,称为PRB)的数量可以与PUCCH格式3相同,也可以比PUCCH格式3大。若增加被用于新PUCCH格式的PRB数量,则每个PRB的有效载荷减少,因此能够提高编码增益,另一方面开销也会增加。
图4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二结构例(PRB数量)的图。如图4A所示,在新PUCCH格式中与PUCCH格式3(参照图2)同样地,可以对每个时隙利用1个PRB,且在时隙之间应用跳频。或者,如图4B所示,在新PUCCH格式中,也可以对每个时隙利用多个PRB(图4中为3个PRB),且在时隙之间应用跳频。
另外,被用于新PUCCH格式的PRB数量并不限定于图4A以及4B所示的数量,也可以对每个时隙利用2个PRB,也可以利用4个PRB以上。此外,在图4A以及4B中,虽然在时隙之间应用跳频,但也可以不应用该跳频。此外,DMRS的位置以及数量并不限定于图4A以及4B所示的位置以及数量。
此外,在新PUCCH格式中,多个用户终端可以被码分复用(CDM),也可以被频分复用(FDM)和/或时分复用(TDM)。在码分复用的情况下,相同PRB中能够容纳多个用户终端,另一方面,每个用户终端的有效载荷变小,难以获得编码增益。
图5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三结构例(多个用户终端的复用方法)的图。如图5A所示,在新PUCCH格式中,多个用户终端也可以被码分复用。具体来说,与PUCCH格式3(参照图2)同样,也可以对每个用户终端利用不同的扩频码(OCC)而将多个用户终端的UCI正交复用,且对每个用户终端应用不同的循环偏移而将多个用户终端的DMRS进行正交复用。
或者,如图5B所示,在新PUCCH格式中,多个用户终端也可以被频分复用。具体来说,多个用户终端的UCI以及DMRS可以分别被映射到不同的PRB。
另外,新PUCCH格式中的多个用户终端的复用方法并不限定于图4A以及4B所示的复用方法。例如,多个用户终端也可以被时分复用,也可以被时分复用和频分复用。此外,多个用户终端也可以被空间分割复用。
此外,被用于新PUCCH格式的扩频率(正交码长度)可以与PUCCH格式3相同,也可以比PUCCH格式3小。若减少被用于新PUCCH格式的扩频率,则每个用户终端的有效载荷(能够发送的比特数)增加,另一方面,能够复用的用户终端数减少。
图6是表示新PUCCH格式的第四结构例(扩频率)的图。如图6A所示,在新PUCCH格式中,与PUCCH格式3同样,可以对除了DMRS的各SC-FDMA码元映射相同比特串,且为了复用多个用户终端而对每个用户终端乘以不同的扩频码。或者,如图6B所示,也可以通过将扩频率例如设为1,从而对除了DMRS的各SC-FDMA码元映射不同的比特串。在图6B的情况下,与图6A相比,能够传输的比特序列长度成为5倍,但能够复用的用户终端数被限制为1。
另外,也可以代替在PUCCH格式3(参照图2)中对每个用户终端利用不同的扩频码而将多个用户终端进行正交复用,在新PUCCH格式中,对针对相同用户终端设定的每个CC利用不同的扩频码而将该用户终端的多个CC的UCI进行正交复用。
此外,在新PUCCH格式中利用的调制方案可以是在现有PUCCH格式中利用的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或Q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Phase Shift Keying)),也可以是16QAM(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以上的多值调制方案。
以上的新PUCCH格式的结构例可以分别被单独利用,也可以将至少一个进行组合而被利用,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在新PUCCH格式中,也可以配置DMRS以外的参考信号(例如,S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此外,被设定了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在2个以上的各CC中,还可以设定现有的PUCCH格式或新PUCCH格式。此时,对用户终端设定包含被设定了PUCCH格式的各CC的2个以上的小区组(CG),按照每个CG通过各自的PUCCH格式进行HARQ-ACK反馈控制。
(无线通信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用户终端基于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资源块数)、被设定为小于1的补偿系数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PUCCH格式中的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PUCCH格式中的不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的至少一个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以下,详细叙述基于PRB数量的发送功率控制(第一方式)、基于被设定为小于1的补偿系数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的发送功率控制(第二方式)、基于CRC比特的有无的发送功率控制(第三方式)。另外,第一~第三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可以分别被单独利用,也可以将其中至少2个进行组合而利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并不限定于第一~第三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PUCCH的发送功率可以基于上述的新PUCCH格式的结构(例如,DMRS的位置以及数量(图3)、PRB数量(图4)、多个用户终端的复用方式(图5)、CRC比特的有无、SRS的位置以及数量、扩频率(图6)、调制方案、信息比特序列向无线资源的映射顺序等)而被控制为各式各样。此外,后述的式(2)~(5)仅仅是例示,也可以追加/删除/变更参数。
此外,设为在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在功率余量(Powerheadroom)的计算中,也以对应的发送功率控制为前提而进行计算。即,能够设为用户终端在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在对其无线基站报告的功率余量的计算中,将从服务小区(也可以称为CC、小区等)c的子帧i中的最大发送功率PCMAX,c(i)减去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而被计算的发送功率的差值作为功率余量而报告给无线基站。
在此,功率余量是用户终端的剩余发送功率。该剩余发送功率可以基于最大发送功率和PUSCH的发送功率(例如,从最大发送功率减去PUSCH的发送功率)而算出(类型1),也可以基于最大发送功率和PUSCH与PUCCH的发送功率(例如,从最大发送功率减去PUSCH与PUCCH的发送功率)而算出(类型2)。在类型2的情况下,利用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而被控制的PUCCH的发送功率,能够算出用户终端的剩余发送功率。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针对基于PRB数量的发送功率控制进行说明。在新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参照图4),能够降低每个PRB的有效载荷,因此能够提高编码增益。另一方面,在新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如果利用上述式(1),则每个PRB的发送功率(发送能量)成为PRB数量分之1,因此存在不能获得发送功率控制引起的性能改善效果的顾虑。因此,在第一方式中,用户终端基于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具体而言,在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基于上述PRB数量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以使每个PRB的发送功率为一定。例如,用户终端可以基于根据PRB数量而增加(也可以成比例)的偏移量,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此外,在新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基于上述PRB数量而被算出的每个PRB的有效载荷,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例如,用户终端基于式(2)而控制子帧i中的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i)。
【数2】
在此,MPUCCH,c(i)是在子帧i中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例如,在现有PUCCH格式中,MPUCCH,c(i)为1,在新PUCCH格式中,MPUCCH,c(i)是1以上。另外,由于PCMAX,c(i)、P0_PUCCH、PLc、h(nCQI,nHARQ,nSR)、ΔF_PUCCH(F)、ΔTxD(F’)、g(i)与上述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上述式(2)中,考虑10log10(MPUCCH,c(i))。因此,如图7A所示,若将由1个PRB构成的PUCCH格式的发送功率设为A(dBm),则由2个PRB构成的PUCCH格式的发送功率成为A+10log102(≒3)(dBm)。此时,如图7B所示,2个PRB的PUCCH格式的发送功率成为1个PRB的PUCCH格式的发送功率的2倍。
这样,通过利用随着PRB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偏移量(例如,10log10(MPUCCH,c(i))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能够防止每个PRB的发送功率减少。因此,即使在新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性能改善效果。
此外,在上述式(2)中,作为依赖于每个PRB的有效载荷的发送功率偏移量(参数),考虑h(nCQI,nHARQ,nSR)/MPUCCH,c(i)。因此,在新PUCCH格式由2个PRB构成的情况下,每一个PRB为20比特的情况(图8B)下的发送功率(发送能量)被控制为大于每一个PRB为10比特的情况(图8A)下的发送功率。此外,若以相同有效载荷比较PRB数量不同的新PUCCH格式,则被控制为PRB数量少的一方的发送功率大。
一般来说,满足规定的错误率(例如,误码率或误块率等)的所需接收SINR依赖于每个接收PRB数量(或者带宽)的有效载荷。如此,通过利用随着每个PRB数量的有效载荷的增加而增加的偏移量(例如,h(nCQI,nHARQ,nSR)/MPUCCH,c(i))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能够施加与由于每个PRB的有效载荷增减而引起的所需SINR的增减适当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移量。因此,即使在新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性能改善效果。
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式(3),控制子帧i中的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i)。
【数3】
其中,
在此,nCQI是CQI的比特数。nHARQ是HARQ-ACK的比特数。nSR是用于进行调度请求的SR字段的比特数(以下,简略为SR),一般来说,由1比特构成(在PUCCH格式3的情况下,用户终端根据有无上行链路的调度请求而将该SR比特设为1或0而进行发送)。另外,MPUCCH,c(i)与上述式(2)相同,PCMAX,c(i)、P0_PUCCH、PLc、ΔF_PUCCH(F)、ΔTxD(F’)、g(i)与上述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上述式(3)中,作为随着每个PRB数量的有效载荷的增加而增加的偏移量,利用基于每个PRB的CQI的比特数(例如,nCQI/MPUCCH,c(i))、每个PRB的HARQ-ACK的比特数(例如,nHARQ/MPUCCH,c(i))、每个PRB的SR(例如,nSR/MPUCCH,c(i))的函数h。此时,与上述偏移量h(nCQI,nHARQ,nSR)/MPUCCH,c(i)比较,由于能够将偏移量h作为每个PRB的有效载荷的函数而更适当地表现,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设定适合与每个PRB的有效载荷对应的所需SINR的发送功率偏移量。
或者,也可以将发送功率偏移量表述为h(nCQI,nHARQ,nSR,MPUCCH,c(i)),并作为CQI、HARQ、SR有效载荷以及PUCCH的PRB数量的函数而设为更一般的表述。
另外,在第一方式中,用户终端可以根据通过基于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和/或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EPDCCH)而被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决定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
在此,上述基于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控制信息)中,例如可以包含对用户终端设定的CC数量、每个CC的最大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层数(发送模式(TM))、以及每个CC的UL-DL结构(TDD中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的结构)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上述DCI中可以包含在对用户终端设定的CC中被调度的CC的总数(TDAI:总下行链路分配指示符(Total Downlink Assignment Indicator))、被调度的CC的累计数(ADAI:累计下行链路分配指示符(Accumulated Downlink Assignment Indicator))、表示对用户终端设定的CC中被调度的CC的位图中的至少一个。另外,这些信息可以被包含于用于调度PDSCH的DCI中。
或者,在第一方式中,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基于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和/或上述DCI而决定有效载荷,并基于被决定的有效载荷而决定构成新PUCCH格式的PRB数量。
或者,在第一方式中,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可以通过高层信令直接通知给用户终端。此时,与动态变更的有效载荷无关地,PRB数量被半静态地固定。
如以上那样,在第一方式中,基于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而控制利用了新PUCCH格式的PUCCH的发送功率,因此即使在新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性能改善效果。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对基于被设定为小于1的补偿系数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的发送功率控制进行说明。在新PUCCH格式被构成为将多个用户终端进行频分复用和/或时分复用的情况下(参照图5B),不会如对多个用户终端进行码分复用的情况(参照图5A)那样发生由于无线基站中的接收质量在用户终端间不同而导致的码间干扰(小区内的远近问题)。因此,无需如上述式(1)那样将对路径损耗PLc乘以的补偿系数(以下,称为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固定为1而使无线基站中的接收质量(目标接收功率)一定。
因此,在第二方式中,在PUCCH格式被构成为将多个用户终端进行频分复用和/或时分复用的情况下,基于被设定为小于1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补偿系数)α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如图9所示,在将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固定为1的情况下,与路径损耗的大小(即,离小区中央的距离)无关地,无线基站中的接收质量(目标接收功率)一定。另一方面,在将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设定为小于1的情况下,路径损耗越小(离小区中央近)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越大,无线基站中的接收质量越良好。
如此,通过基于被设定为小于1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而控制发送功率,路径损耗越小,能够相应地提高发送功率。越是路径损耗小(离小区中央近)的用户终端,进行较多的下行调度的可能性越高,因此通过上述控制,能够提高接收质量良好的用户终端的吞吐量,能够提高尽力而为(best effort)性。
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式(4)而控制子帧i中的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i)。
【数4】
在此,α是路径损耗补偿系数,且0≤α≤1。例如,在现有PUCCH格式中,α=1,在新PUCCH格式中,α<1。另外,由于PCMAX,c(i)、P0_PUCCH、PLc、h(nCQI,nHARQ,nSR)、ΔF_PUCCH(F)、ΔTxD(F’)、g(i)与上述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二方式中,小于1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的值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被通知(设定(configure))给用户终端。在没有通过高层信令而通知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的值的情况下,或者,利用现有PUCCH格式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设为α=1。
此外,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UCCH格式或有效载荷而控制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的值。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在利用现有PUCCH格式的情况下,设为α=1,在利用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对通过高层信令而被通知的值设定α。
此外,在引入多个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各新PUCCH格式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的值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被通知给用户终端。此时,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的值也可以按每个新PUCCH格式而不同。
或者,也可以根据在一个新PUCCH格式中包含的有效载荷(信息比特序列的尺寸),不同的多个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的值被高层信令而通知给用户终端。
如以上那样,在第二方式中,基于被设定为小于1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而控制利用了PUCCH格式的PUCCH的发送功率,因此路径损耗越小,上述发送功率越大。其结果,能够提高接收质量良好的用户终端的吞吐量,且能够提高尽力而为性。
<第三方式>
在第三方式中,对基于CRC比特的有无的发送功率控制进行说明。在新PUCCH格式中,研究在传输规定数以上的信息比特(例如,CQI、HARQ-ACK、SR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对该信息比特(例如,CQI、HARQ-ACK、SR中的至少一个)附加CRC比特。
这是因为,通过对信息比特附加CRC比特,在无线基站中能够简便地检测信息比特的错误。无线基站在对CQI检测CRC错误的情况下,通过将其看作为无效的信息,能够防止基于错误的CQI信息的调度。此外,无线基站能够在对HARQ-ACK检测到CRC错误的情况下,通过将被包含的所有的HARQ-ACK比特看做NACK,可以不遗漏来自终端的重发请求。
另外,以下,对CRC比特被附加于23比特以上的信息比特的情况进行说明,但CRC比特被附加的信息比特数并不限定于23比特以上。即,上述规定数可以是1~22的任意一个,也可以是24以上。
例如,在新PUCCH格式中,研究在发送23比特以上的HARQ-ACK的情况下,对该HARQ-ACK比特附加8比特以上的CRC。此时,通过基于CRC比特的检错,能够防止无线基站将从用户终端发送的NACK误检为ACK(NACK-to-ACK错误),因此降低遗漏来自用户终端的重发请求的概率,能够期待提高吞吐量的效果。
这样,在新PUCCH格式被构成为对规定数以上的信息比特附加CRC比特的情况下,是否将CRC比特作为有效载荷来考虑成为问题,因此,在第三方式中,用户终端基于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或者基于不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具体来说,在PUCCH格式被构成为对规定数以上的信息比特附加CRC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基于包含该信息比特与该CRC比特的有效载荷,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通过基于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能够设定与实际的有效载荷对应的适当的发送功率,因此容易达到无线基站中的所需SINR。
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式(5)而控制子帧i中的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i)。
【数5】
在此,h(nCQI,nHARQ,nSR,nCRC)是基于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的偏移量。nCQI是CQI的比特数。nHARQ是HARQ-ACK的比特数。nSR是用于进行调度请求的SR字段的比特数,一般由1比特构成(在PUCCH格式3的情况下,终端根据有无上行链路的调度请求而将该SR比特设为1或0从而进行发送)。nCRC是对包含HARQ-ACK、CQI、SR中的至少一个的信息比特附加的CRC比特数。CRC比特数可以是例如8比特或16比特等固定值。
此外,在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h(nCQI,nHARQ,nSR,nCRC)中也可以考虑CRC比特相对于信息比特(CQI、HARQ-ACK、SR中的至少一个)的权重。例如,可以是如h(nCQI,nHARQ,nSR,nCRC)=(nCQI+nHARQ+nSR+nCRC-1)/3那样,CQI、HARQ、SR的有效载荷和CRC的有效载荷以同等的权重对偏移量做贡献的数学式,也可以是如h(nCQI,nHARQ,nSR,nCRC)=(nCQI+nHARQ+nSR+nCRC/8-1)/3那样,被乘以CRC的有效载荷的贡献相比于CQI、HARQ、SR的有效载荷小的权重的数学式。在设为CQI、HARQ、SR的有效载荷和CRC的有效载荷以同等的权重对偏移量做贡献的数学式的情况下,能够设定对包含CRC的有效载荷最佳的发送功率偏移量,因此在CRC校验之前容易实现能够达成满足规定的错误率的所需SINR的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在设为被乘以CRC的有效载荷的贡献相比于CQI、HARQ、SR的有效载荷小的权重的数学式的情况下,通过减小与实际上并非是信息有效载荷的CRC的量相应的发送功率偏移量,从而能够抑制其他小区干扰等增加。
另一方面,在现有PUCCH格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式(1)的h(nCQI,nHARQ,nSR)同样定义h(nCQI,nHARQ,nSR,nCRC)的值。另外,PCMAX,c(i)、P0_PUCCH、PLc、ΔF_PUCCH(F)、ΔTxD(F’)、g(i)与上述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或者,在PUCCH格式被构成为对规定数以上的信息比特附加CRC比特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基于不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通过基于不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能够设定与信息比特的增减对应的适当的发送功率而不受CRC比特的影响。
此时,通过重新定义用于新PUCCH格式的h(nCQI,nHARQ,nSR),用户终端可以基于上述式(1)而控制子帧i中的PUCCH的发送功率PPUCCH(i)。例如,在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可以是h(nCQI,nHARQ,nSR)=(nCQI+nHARQ+nSR-1)/3或者h(nCQI,nHARQ,nSR)=2×(nCQI+nHARQ+nSR-1)/3等。
图10是表示在新PUCCH格式中对22比特以上的HARQ-ACK比特附加固定长度的CRC比特的情况下的有效载荷和发送功率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10所示,在利用基于包含CRC的有效载荷的偏移量的情况下(A),以22比特作为界限,加上与固定长度的CRC比特相应的量的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在利用基于不包含CRC的有效载荷的偏移量的情况下(B),根据HARQ-ACK比特数而增加发送功率。另外,在被设定了SR的子帧的情况下,由于加上SR的1比特,因此在利用基于包含CRC的有效载荷的偏移量的情况下(A),以23比特为界限,加上与固定长度的CRC比特相应的量的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在利用基于不包含CRC的有效载荷的偏移量的情况下(B),根据HARQ-ACK比特而增加发送功率。
如以上那样,在第三方式中,基于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或者基于不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控制利用了PUCCH格式的PUCCH的发送功率,因此,能够设定适合PUCCH格式被构成为对规定数以上的信息比特附加CRC比特的情况的发送功率。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本发明上述的各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上述各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分别被单独应用,也可以被组合应用。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够应用将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和/或双连接(DC),其中,上述多个基本频率块将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例如,20MHz)作为1个单位。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也可以被称为SUPER 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等。
图1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配置在宏小区C1内且形成比宏小区C1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配置有用户终端20。
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于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双方。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DC同时使用利用不同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此外,用户终端20能够利用多个小区(CC)(例如,6个以上的CC)来应用CA或DC。
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利用带宽窄的载波(称为现有载波、传统载波(Legacy carrier)等)来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利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利用与和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另外,各无线基站所利用的频带的结构不限定于此。
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之间(或两个无线基站12之间)能够设为进行有线连接(例如,基于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等)或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于上位站装置30,并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于核心网络40。另外,上位站装置30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是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连接于上位站装置30。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coverage)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小型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Home 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
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包括移动通信终端,还可包括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并将数据映射到各子载波来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按照每一终端将系统带宽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并通过使多个终端利用互不相同的带域来降低终端之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以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定于它们的组合。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此外,通过PBCH,传输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括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通过PDCCH,传输包括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通过PCFICH,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传输针对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EPDCCH可以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进行频分复用,与PDCCH同样地用于传输DCI等。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包含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无线质量信息(CQI)等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息(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通过PUSCH或PUCCH而被传输。通过PRACH,传输用于建立与小区的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无线基站>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具有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部102、发送接收部103、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呼叫处理部105和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可以被构成为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部102、发送接收部103分别包括一个以上。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至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部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发送处理后转发至发送接收部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后转发至发送接收部103。
发送接收部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04按照每一天线进行预编码后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成无线频带后进行发送。在发送接收部103进行频率变换而得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部102被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来说明的发射机(transmitter)/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构成。另外,发送接收部103可以被构成为一体的发送接收部,也可以由发送部以及接收部构成。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在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102被放大。发送接收部103接收在放大器部102放大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部103对接收信号进行频率变换而得基带信号,并输出至基带信号处理部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对于包含在被输入的上行信号中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以及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至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部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也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基于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而与相邻无线基站10发送接收(回程信令通知)信号。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3中,主要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假设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块。如图13所示,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具有控制部301、发送信号生成部302、映射部303和接收信号处理部304。
控制部301对无线基站10整体实施控制。控制部301例如对由发送信号生成部302进行的下行信号的生成、由映射部303进行的信号的映射、由接收信号处理部304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控制部301基于从用户终端20报告的信道状态信息(CSI)而进行下行用户数据的发送控制(例如,调制方案、编码率、资源分配(调度)等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301控制下行控制信息(DCI)向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或EPDCCH)的映射进行控制,所述下行控制信息(DCI)包含对于下行/上行用户数据的资源分配信息(DL/UL许可)等。此外,控制部301控制C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Signal))、CSI-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等的下行参考信号的映射。
此外,控制部301进行用户终端20的载波聚合(CA)的控制。具体来说,控制部301可以基于从用户终端20报告的CSI等而决定CA的应用/CC数的变更等,并控制发送信号生成部302生成表示该应用/变更的信息。另外,表示该应用/变更的信息可以被包含于通过高层信令通知的控制信息中。
此外,控制部301也可以控制每个CC的最大MIMO数(发送模式(TM))、TDD中的每个CC的UL/DL结构。该最大MIMO数、UL/DL结构可以包含于通过高层信令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的控制信息(通知信息)中。
此外,控制部301也可以决定对用户终端20设定的CC中被调度的CC的总数(TDAI)、被调度的CC的累计数(ADAI)、表示对用户终端20设定的CC中被调度的CC的位图中的至少一个。另外,这些信息也可以包含于对PDSCH进行调度的DCI中。
此外,控制部301控制被用于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闭环控制、开环控制)的参数。具体来说,控制部301基于来自用户终端20的上行信号的接收质量,决定发送功率控制(TPC)命令的增减值。TPC命令也可以包含于通过PDCCH被发送给用户终端20的DCI中。
此外,控制部301决定基于无线基站中的目标接收功率的参数(例如,上述P0_PUCCH)、基于PUCCH格式的参数(例如,上述ΔF_PUCCH(F))、基于发送分集的有无的参数(例如,上述ΔTxD(F’))。这些参数(功率偏移量)也可以包含于通过高层信令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的控制信息(通知信息)中。
此外,控制部301也可以决定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第一方式)。该PRB数量也可以包含于通过高层信令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的控制信息(通知信息)中。
此外,控制部301也可以决定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第二方式)。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也可以包含于通过高层信令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的控制信息(通知信息)中。具体来说,控制部301可以根据PUCCH格式而变更是否将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设为小于1。例如,也可以在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控制部301将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决定为小于1,在现有PUCCH格式的情况下,将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决定为1。
此外,在新PUCCH格式被构成为将多个用户终端20进行频分复用和/或时分复用的情况下,控制部301也可以将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决定为小于1。此外,在设定多个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控制部301也可以对每个新PUCCH格式决定不同的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此外,在单一的新PUCCH格式由多个不同的有效载荷构成的情况下,控制部301也可以根据新PUCCH格式的有效载荷而决定不同的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
控制部3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部302基于来自控制部301的指令,生成下行信号(包括下行数据信号、下行控制信号等),并输出至映射部303。具体来说,发送信号生成部302生成包含上述的基于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控制信息)或用户数据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并输出至映射部303。此外,发送信号生成部302生成包含上述的DCI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而输出至映射部303。此外,发送信号生成部302生成CRS、CSI-RS等的下行参考信号而输出至映射部303。
发送信号生成部3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部303基于来自控制部301的指令,将在发送信号生成部302生成的下行信号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并输出至发送接收部103。映射部3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来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部304针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处理结果被输出至控制部301。具体来说,接收信号处理部304检测PUCCH格式,并进行UCI(HARQ-ACK、CQI、SR中的至少一个)的接收处理。
接收信号处理部3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构成。
<用户终端>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用户终端20具有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部202、发送接收部203、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和应用部205。
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各放大器部202被放大。各发送接收部203接收在放大器部202放大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部203将接收信号进行频率变换而得基带信号,并输出至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对被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至应用部205。应用部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高的层相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报告信息也被转发至应用部205。
另一方面,就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而言,从应用部205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后转发至各发送接收部203。发送接收部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后进行发送。在发送接收部203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部202被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发送接收部2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发射机(transmitter)/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此外,发送接收部203可以被构成为一体的发送接收部,也可以由发送部以及接收部构成。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5中,主要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假设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块。如图15所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具有控制部401、发送信号生成部402、映射部403、接收信号处理部404和测量部405。
控制部401对用户终端20整体实施控制。控制部401例如对由发送信号生成部402进行的信号生成、由映射部403进行的信号分配、由接收信号处理部404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控制部401控制对UCI(HARQ-ACK、CQI、SR中的至少一个)的发送应用的PUCCH格式。具体来说,控制部401可以根据对用户终端20设定的CC数量、或者对用户终端20调度的CC数量,决定应用新PUCCH格式还是现有PUCCH格式。此外,在设置多个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控制部401也可以根据UCI的有效载荷来决定要应用的新PUCCH格式。
此外,控制部401基于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第一方式)、被设定为小于1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第二方式)、PUCCH格式中的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第三方式)、以及PUCCH格式中的不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第三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在第一方式中,在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控制部401可以基于上述PRB数量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以使每个PRB的发送功率一定。此外,在新PUCCH格式由多个PRB构成的情况下,控制部401也可以根据基于上述PRB数量而算出的每个PRB的有效载荷,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例如,控制部401也可以利用上述式(2)或式(3)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此外,在第一方式中,构成PUCCH的PRB数量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被通知到用户终端20。或者,控制部401也可以根据基于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例如,对用户终端20设定的CC数量、每个CC的最大MIMO层数(TM)、每个CC的UL/DL结构)和/或DCI(例如,上述TDAI、ADIA、位图),决定构成PUCCH格式的PRB数量。或者,控制部401也可以基于上述被高层信令通知的控制信息和/或DCI而决定有效载荷,并基于该有效载荷而决定PRB数量。
在第二方式中,控制部401在PUCCH格式被构成为将多个用户终端20进行频分复用和/或时分复用的情况下,基于被设定为小于1的路径损耗补偿系数(补偿系数)α和路径损耗的乘法运算结果,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例如,控制部401可以利用上述式(4)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此外,在第二方式中,路径损耗保障系数α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控制部401在路径损耗α的值没有通过高层信令被通知的情况下,或者,在利用现有PUCCH格式的情况下,可以设为α=1。
在第三方式中,在PUCCH格式被构成为对规定数以上的信息比特附加CRC比特的情况下,控制部4010可以基于包含该信息比特和该CRC比特的有效载荷,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例如,控制部401利用上述式(5)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此时,也可以考虑CRC比特对于信息比特的权重而设定基于上述有效载荷的偏移量。
或者,在第三方式中,在PUCCH格式被构成为对规定数以上的信息比特附加CRC比特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不包含CRC比特的有效载荷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例如,控制部401可以利用上述式(1)而控制PUCCH的发送功率。
另外,除了上述以外,控制部401也可以基于新PUCCH格式的结构(例如,DMRS的位置和数量(图3)、PRB数量(图4)、多个用户终端的复用方式(图5)、CRC比特的有无、SRS的位置以及数量、扩频率(图6)、调制方案、信息比特序列向无线资源的映射顺序等)而各式各样地控制发送功率。此外,控制部40也可以基于以上那样控制的PUCCH的发送功率和最大发送功率而算出剩余发送功率(PH:功率余量)。被算出的剩余发送功率可以被发送至无线基站10(PHR:功率余量报告)。
控制部4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部402基于来自控制部401的指令,生成上行信号(包括上行数据信号、上行控制信号),并输出至映射部403。例如,发送信号生成部402生成包括UCI(HARQ-ACK、CQI、SR中的至少一个)在内的上行控制信号(PUCCH)。
发送信号生成部4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来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部403基于来自控制部401的指令,将在发送信号生成部402生成的上行信号(上行控制信号和/或上行数据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并输出至发送接收部203。映射部4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来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部404对下行信号(包括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部404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信息输出至控制部401。接收信号处理部404例如将广播信息、系统信息、RRC信令等基于高层信令的控制信息、DCI等输出至控制部401。
接收信号处理部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来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构成。此外,接收信号处理部404能够构成本发明的接收部。
测量部405基于来自无线基站10的参考信号(例如,CSI-RS),测量信道状态,并将测量结果输出至控制部401。另外,信道状态的测量可以对每个CC进行。
测量部4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来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示出了功能单位的模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通过硬件以及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不受特别的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上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上分离的两个以上的装置进行有线或无线连接,并通过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利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硬件来实现。此外,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也可以通过包括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保持有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的计算机装置来实现。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也可以发挥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的功能。
在此,处理器或存储器等通过用于进行信息通信的总线相连接。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磁盘、光磁盘、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CD-ROM(只读式光盘(CompactDisc-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硬盘等存储介质。此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从网络发送。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也可以包括输入键等输入装置、显示器等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可以通过上述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来实现。处理器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来控制整个用户终端。此外,处理器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从存储介质读出至存储器,并按照这些执行各种处理。
在此,该程序只要是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部401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在处理器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其他功能模块也可以同样地被实现。
此外,软件、命令等也可以经由传输介质来发送接收。例如,在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以及数字订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和/或红外线、无线以及微波等无线技术来从网页、服务器或其他远程资源发送软件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含在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另外,关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术语和/或为了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要的术语,也可以置换成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意思的术语。例如,信道和/或码元可以是信号(信令)。此外,信号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被称为载波频率、小区等。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由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由与规定的值之间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其他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可以通过索引来指示。
在本说明书中示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上的任一个来表达。例如,在整个上述说明中可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子或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来表达。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随着执行而替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定于显式地进行的通知,也可以隐式(例如,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地进行。
信息的通知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也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他信号或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也被称为RRC消息,例如也可以是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设定(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超3G(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CDMA2000、UMB(超移动带宽(Ultra MobileBroadband))、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利用其它适宜的系统的系统和/或基于此而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就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而言,只要不矛盾,也可以改变顺序。例如,对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例示性的顺序提示了各种步骤的要素,不限定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思想以及范围的条件下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的意思。
标号说明
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24日申请的特愿2015-126997。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9)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送部,发送上行控制信道;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
所述控制部基于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格式的资源块数、以及所述格式中的包含循环冗余校验即CRC比特的有效载荷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随着所述资源块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偏移量,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基于所述资源块数而算出的每个资源块的有效载荷,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终端中,根据基于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而决定所述资源块数。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效载荷是对信息比特附加了所述CRC比特的比特数。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格式是能够利用多个资源块的格式。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格式是扩频率比PUCCH格式3小的格式。
8.一种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部,接收上行控制信道;以及
发送部,发送基于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和/或基于下行控制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基于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格式的资源块数、以及所述格式中的包含循环冗余校验即CRC比特的有效载荷中的至少一个而被控制。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步骤;以及
基于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格式的资源块数、以及所述格式中的包含循环冗余校验即CRC比特的有效载荷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32886.4A CN113382463B (zh) | 2015-06-24 | 2016-06-23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26997 | 2015-06-24 | ||
JP2015126997A JP6019182B1 (ja) | 2015-06-24 | 2015-06-24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CT/JP2016/068702 WO2016208680A1 (ja) | 2015-06-24 | 2016-06-23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32886.4A Division CN113382463B (zh) | 2015-06-24 | 2016-06-23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10837A true CN107710837A (zh) | 2018-02-16 |
CN107710837B CN107710837B (zh) | 2021-06-04 |
Family
ID=5721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37167.2A Active CN107710837B (zh) | 2015-06-24 | 2016-06-23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202110532886.4A Active CN113382463B (zh) | 2015-06-24 | 2016-06-23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32886.4A Active CN113382463B (zh) | 2015-06-24 | 2016-06-23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184418A1 (zh) |
EP (1) | EP3306989B1 (zh) |
JP (1) | JP6019182B1 (zh) |
CN (2) | CN107710837B (zh) |
PT (1) | PT3306989T (zh) |
RU (1) | RU2707175C2 (zh) |
WO (1) | WO2016208680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61789A1 (zh) * | 2018-02-24 | 2019-08-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CN112789940A (zh) * | 2018-10-10 | 2021-05-1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两步随机接入信道(rach)规程到四步rach规程回退 |
CN113382463A (zh) * | 2015-06-24 | 2021-09-1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949096T3 (es) * | 2015-01-28 | 2023-09-25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étodos de retroalimentación de enlace ascendente para operar con un gran número de portadoras |
US9985742B2 (en) * | 2015-04-06 | 2018-05-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for a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US11362759B2 (en) | 2015-04-06 | 2022-06-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for a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KR102130021B1 (ko) * | 2015-05-14 | 2020-07-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채널 상태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장치 |
CN107852270B (zh) * | 2015-08-14 | 2021-07-20 | 苹果公司 | 用于仅DL传输的在多个LAA SCell之间动态功率共享下的CQI反馈和RRM测量的方法 |
KR102248077B1 (ko) | 2017-01-15 | 2021-05-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ack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JPWO2019016952A1 (ja) * | 2017-07-21 | 2020-07-0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7405614B2 (ja) * | 2017-08-08 | 2023-12-26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
US11229015B2 (en) | 2017-08-09 | 2022-01-18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JP2019087965A (ja) * | 2017-11-10 | 2019-06-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11528699B2 (en) * | 2018-07-20 | 2022-12-13 | Ntt Docomo, Inc. |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
WO2020033237A1 (en) | 2018-08-07 | 2020-02-13 | Idac Holdings,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harq enhancement |
EP3834322A1 (en) | 2018-08-09 | 2021-06-16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Low latency harq protocol for urllc services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9194A (zh) * | 2007-12-20 | 2010-12-1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使用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信令字段的控制信道信令 |
WO2011078631A2 (ko) * | 2009-12-27 | 2011-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1145890A3 (ko) * | 2010-05-20 | 2012-04-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전력제어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
CN102763463A (zh) * | 2010-04-01 | 2012-10-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多天线功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792619A (zh) * | 2010-02-12 | 2012-11-2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发射方法和装置 |
CN102934498A (zh) * | 2010-05-07 | 2013-02-1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聚合载波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
WO2014091527A1 (ja) * | 2012-12-14 | 2014-06-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3975546A (zh) * | 2011-12-05 | 2014-08-06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US20140329553A1 (en) * | 2011-10-27 | 2014-11-0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CN104205710A (zh) * | 2012-01-27 | 2014-12-1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4349443A (zh) * | 2013-08-09 | 2015-02-1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
US20150092702A1 (en) * | 2013-10-01 | 2015-04-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management in lte/lte-a system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9471B (zh) * | 2007-10-09 | 2016-01-20 |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 支持公共及分立的tpc指令的通信网系统中的上行功控方法 |
JP5985828B2 (ja) * | 2009-02-09 | 2016-09-06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複数キャリアを使用する無線送受信機ユニットのアップリンク電力制御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WO2011082531A1 (en) * | 2010-01-08 | 2011-07-14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Backwards compatible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mat payload supporting cross-scheduling |
EP2343934A1 (en) * | 2010-01-11 | 2011-07-13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Transmit power control signaling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ing carrier aggregation |
US8958370B2 (en) * | 2010-08-10 | 2015-02-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919780B1 (ko) * | 2011-03-03 | 2018-11-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4171802A1 (ko) * | 2013-04-19 | 2014-10-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US9985742B2 (en) * | 2015-04-06 | 2018-05-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for a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CN107005948B (zh) * | 2015-05-13 | 2021-01-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终端和基站 |
CN106257856B (zh) * | 2015-06-19 | 2021-02-02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 |
JP6019182B1 (ja) * | 2015-06-24 | 2016-11-0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2015
- 2015-06-24 JP JP2015126997A patent/JP6019182B1/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23 US US15/738,837 patent/US2018018441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06-23 PT PT168144491T patent/PT3306989T/pt unknown
- 2016-06-23 CN CN201680037167.2A patent/CN107710837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23 RU RU2018101488A patent/RU2707175C2/ru active
- 2016-06-23 WO PCT/JP2016/068702 patent/WO20162086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3 EP EP16814449.1A patent/EP3306989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6-23 CN CN202110532886.4A patent/CN1133824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9194A (zh) * | 2007-12-20 | 2010-12-1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使用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信令字段的控制信道信令 |
WO2011078631A2 (ko) * | 2009-12-27 | 2011-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792619A (zh) * | 2010-02-12 | 2012-11-2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发射方法和装置 |
CN102763463A (zh) * | 2010-04-01 | 2012-10-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多天线功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934498A (zh) * | 2010-05-07 | 2013-02-1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聚合载波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
WO2011145890A3 (ko) * | 2010-05-20 | 2012-04-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전력제어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
US20140329553A1 (en) * | 2011-10-27 | 2014-11-0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CN103975546A (zh) * | 2011-12-05 | 2014-08-06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104205710A (zh) * | 2012-01-27 | 2014-12-1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4091527A1 (ja) * | 2012-12-14 | 2014-06-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4349443A (zh) * | 2013-08-09 | 2015-02-1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
US20150092702A1 (en) * | 2013-10-01 | 2015-04-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management in lte/lte-a system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HUAWEI等: "New PUCCH format design to support UCI transmission for up to 32 component carrier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1 R1-152462 》 * |
HUAWEI等: "Power control to support up to 32 component carrier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1 R1-152465》 * |
NTT DOCOMO等: "Discussion on the new PUCCH format for up to 32 CC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1 R1-153194》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2463A (zh) * | 2015-06-24 | 2021-09-1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WO2019161789A1 (zh) * | 2018-02-24 | 2019-08-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US11405871B2 (en) | 2018-02-24 | 2022-08-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Uplink control channel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12789940A (zh) * | 2018-10-10 | 2021-05-1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两步随机接入信道(rach)规程到四步rach规程回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208680A1 (ja) | 2016-12-29 |
CN113382463A (zh) | 2021-09-10 |
RU2018101488A (ru) | 2019-07-25 |
US20180184418A1 (en) | 2018-06-28 |
EP3306989A1 (en) | 2018-04-11 |
PT3306989T (pt) | 2020-04-24 |
JP6019182B1 (ja) | 2016-11-02 |
RU2707175C2 (ru) | 2019-11-25 |
CN113382463B (zh) | 2024-06-11 |
RU2018101488A3 (zh) | 2019-09-18 |
EP3306989A4 (en) | 2018-06-20 |
EP3306989B1 (en) | 2020-03-25 |
JP2017011588A (ja) | 2017-01-12 |
CN107710837B (zh) | 2021-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10837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6950047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JP6462751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8141791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8028714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
US10568040B2 (en) |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JP6100829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11418301B2 (en)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9076389B (zh) |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 |
US11330528B2 (en) |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a plurality of waveforms | |
WO2017175819A1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11567112A (zh)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EP3297317A1 (en) |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11699642A (zh)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WO2017038672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