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9567A -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9567A
CN107709567A CN201680036402.4A CN201680036402A CN107709567A CN 107709567 A CN107709567 A CN 107709567A CN 201680036402 A CN201680036402 A CN 201680036402A CN 107709567 A CN107709567 A CN 107709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enzyme
reduced coenzyme
oxidized
reduced
manufacture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64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09567B (zh
Inventor
金谷健登
大胜裕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ek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nek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ka Corp filed Critical Kanek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09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09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6/00Preparation of quin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1/00Preparation of ethers;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groups or groups
    • C07C41/01Preparation of ethers
    • C07C41/18Preparation of ethers by reactions not forming ether-oxygen bonds
    • C07C41/26Preparation of ethers by reactions not forming ether-oxygen bonds by introduction of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6/00Preparation of quinones
    • C07C46/02Preparation of quinones by oxidation giving rise to quinoid structures
    • C07C46/06Preparation of quinones by oxidation giving rise to quinoid structures of at least one hydroxy group on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46/08Preparation of quinones by oxidation giving rise to quinoid structures of at least one hydroxy group on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with molecular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6/00Preparation of quinones
    • C07C46/10Separation; Purification; Stabilisation; Use of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66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he quinoid struct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安全且简便地制造还原型辅酶Q10的新制造方法。本发明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包括: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从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并且使所述除水产物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及,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在微生物细胞外将上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还原。

Description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还原型辅酶Q10的新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补充剂、营养辅助食品,辅酶Q10已被普通用户所知。辅酶Q10是指具有醌结构的脂溶性物质,辅酶Q10中的“10”来源于异戊二烯支链的重复单元为10个。该辅酶Q10存在氧化型和还原型2种,由于廉价,因此广泛使用了氧化型。然而,在吸收率高低方面,还原型的酶Q10优异,因此还原型的需求也在增加。
以往,为了获得还原型辅酶Q10,通常采用利用还原型辅酶Q10生产性微生物进行的培养法,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获得以70摩尔%以上的比率含有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用有机溶剂提取生产的还原型辅酶Q10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该专利文献1还公开了用二氧化锰等氧化剂氧化上述还原型辅酶Q10来制造氧化型辅酶Q10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3/056024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为了高效地回收还原型辅酶Q10,需要特别的措施来抑制作为副产物的氧化型辅酶Q10的生成。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氧化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中,用二氧化锰等氧化剂进行氧化时,以副产物的形式生成氧化反应所导致的杂质,需要对其进行除去。而且,在安全方面考虑,也希望避免使用氧化剂。
在这样的状况下,本发明将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安全、且简便地制造还原型辅酶Q10的新制造方法作为课题。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不直接从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中回收还原型辅酶Q10,而在暂时以氧化型辅酶Q10的形式回收后将其还原来获得还原型辅酶Q10,则可提高辅酶Q10本身的回收效率,因此,在还原型辅酶Q10氧化时,从上述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并且使上述除水产物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从而不使用氧化剂也能够极其稳定且简便地氧化辅酶Q10,由此,尽管暂时经过了氧化型辅酶Q10,但整体上能够以极其优异的效率制造还原型辅酶Q10,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主旨。
[1]一种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从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并且使所述除水产物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及
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在微生物细胞外将所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还原。
[2]根据上述[1]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所述水性悬浮液中含有的还原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除水产物的最终含水率为30质量%以下。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含有所述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的pH超过4。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在氧化性气体氛围下将所述水性悬浮液干燥而除去水,或者在氧化性气体氛围下干燥而除去水后进一步在氧化性气体氛围下进行保存,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
[6]根据上述[5]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除去水时的温度为50℃以上。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80质量%以上。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从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中提取、分离所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并在所述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中将得到的提取分离物还原。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从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的状态下,使还原型辅酶Q10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因此能够极其高效且安全地将还原型辅酶Q10氧化。而且,由于这样暂时形成氧化型后进行还原来制造还原型辅酶Q10,因此能够抑制氧化型与还原型共存而导致的制造效率的降低,可以整体上高效地制造还原型辅酶Q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
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从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并且使所述除水产物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及
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在微生物细胞外将所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还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制造的还原型辅酶Q10是以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另外,氧化型辅酶Q10是指下式(II)所示的化合物。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化学式2]
〔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的水性悬浮液的制备〕
在本发明中,首先制备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由该水性悬浮液制作氧化型辅酶Q10。上述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优选通过培养微生物来制造,所述微生物能够以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也称为总辅酶Q10量)中达到50质量%以上的比率生成还原型辅酶Q10。在本发明中,只要是能够在实际的辅酶Q10生产条件下优先生成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即可,可以采用任意的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作为简便的筛选方法,例如,通过使用试管(内径21mm、全长200mm)将微生物在10mL的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5g、酵母提取物3g、麦芽提取物3g)/L、pH6.0]中于25℃下振荡培养(振幅2cm、310往返/分钟)72小时的方法来对产物进行评价时,能够判断是否优先生成还原型辅酶Q10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只要使用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培养条件下或上述培养条件下显示出还原型辅酶Q10为总辅酶Q10量中的50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的含量的微生物细胞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进一步优选使用在实际工业生产培养条件下或上述培养条件下,以单位培养基的还原型辅酶Q10的生产能力计,具有通常1μg/mL以上、优选2μg/mL以上的生产能力的微生物。
此处,上述还原型辅酶Q10含量、及总辅酶Q10量中的还原型辅酶Q10比率可以通过在将微生物细胞物理性破碎后,用有机溶剂提取并进行HPLC分析来确认。作为其具体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进行测定。
1)根据需要将培养后的含有微生物的培养液浓缩,将该培养液10容量份转移至螺口试管(内径16.5mm、全长130mm),加入玻璃珠(425~600微米;SIGMA公司制造)10容量份。
2)在氮气氛围下,相对于该培养液10容量份加入异丙醇3容量份及正己烷18.5容量份。
3)在氮气氛围下剧烈振荡3分钟,由此进行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及提取。
4)在减压下将得到的疏水性有机溶剂相(正己烷相)蒸发(浴温:40℃),通过HPLC进行分析。
柱:YMC-Pack 4.6×250mm(YMC.Co.,Ltd.制造)
流动相:甲醇/正己烷=85/15
流速:1mL/分钟
检测:UV275nm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上述还原型辅酶Q10生产性微生物,可以没有限制地使用细菌、酵母、霉菌中的任一种。作为上述微生物,具体可以列举例如: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属、曲霉菌(Aspergillus)属、醋杆菌(Acetobacter)属、胺杆菌(Aminobacter)属、农单胞菌(Agromonas)属、嗜酸菌(Acidiphilium)属、布勒担孢酵母(Bulleromyces)属、布勒掷孢酵母(Bullera)属、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属、隐球菌(Cryptococcus)属、雪球酵母(Chionosphaera)属、假丝酵母(Candida)属、Cerinosterus属、外瓶霉(Exisophiala)属、外担菌(Exobasidium)属、Fellomyces属、线黑粉菌(Filobasidiella)属、线黑粉酵母(Filobasidium)属、地丝菌(Geotrichum)属、果黑粉菌(Graphiola)属、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属、考克娃酵母(Kockovaella)属、克氏担孢酵母(Kurtzmanomyces)属、Lalaria属、白冬孢酵母(Leucosporidium)属、军团菌(Legionella)属、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属、枝面菌(Mycoplana)属、卵孢酵母(Oosporidium)属、假单胞菌(Pseudomonas)属、Psedozyma属、副球菌(Paracoccus)属、石座菌(Petromyces)属、红酵母(Rhodotorula)属、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属、根单胞菌(Rhizomonas)属、红菌(Rhodobium)属、红游动菌(Rhodoplanes)属、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属、红细菌(Rhodobacter)属、掷孢酵母(Sporobolomyces)属、锁掷酵母(Sporidiobolus)属、Saitoella属、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属、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属、侧孢霉(Sporotrichum)属、Sympodiomycopsis属、Sterigmatosporidium属、外囊菌(Tapharina)属、银耳(Tremella)属、毛孢子菌(Trichosporon)属、Tilletiaria属、腥黑粉菌(Tilletia)属、褶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属、Tilletiopsis属、黑粉菌(Ustilago)属、Udeniomyces属、Xanthophllomyces属、黄色杆菌(Xanthobacter)属、拟青霉(Paecilomyces)属、支顶孢(Acremonium)属、Hyhomonus属、根瘤菌(Rhizobium)属等微生物。
从培养的容易程度、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细菌(优选为非光合作用细菌)及酵母,例如,作为优选的细菌,可以列举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属、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属等,作为优选的酵母,可以列举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属、Saitoella属等。
作为优选的种类,可以列举例如: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ceIFO13263)、放射形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ATCC4718)、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JCM1718)、木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 IFO15237)、阿贺野胺杆菌(Aminobacter aganouensis JCM7854)、寡养农单胞菌(Agromonasoligotrophica JCM1494)、多嗜嗜酸菌(Acidiphilium multivorum JCM8867)、白布勒担孢酵母(Bulleromyces albus IFO1192)、Bullera armeniaca IFO10112、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 JCM2788)、劳伦梯隐球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IFO0609)、Chionosphaera apobasidialis CBS7430、弯假丝酵母(Candida curvataATCC10567)、Cerinosterus luteoalbus JCM2923、Exisophiala alcalophila JCM12519、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 IFO7788)、Fellomyces fuzhouensis IFO10374、新型线黑粉菌(Filobasidiella neoformans CBS132)、Filobasidium capsuloigenumCBS1906、头状地丝菌(Geotrichum capitatum JCM6258)、Graphiola cylindricaIFO6426、弱氧化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suboxydans IFO3257)、Kockovaellaimperatae JCM7826、Kurtzmanomyces nectairei IFO10118、Lalaria cerasi CBS275.28、Leucosporidium scottii IFO1212、茴芹军团菌(Legionella anisa JCM7573)、扭托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extorguens JCM2802)、多枝枝面菌(Mycoplana ramosaJCM7822)、珍珠状卵孢酵母(Oosporidium margaritiferum CBS2531)、脱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 IAM 12023)、Pseudomonas shuylkilliensis IAM 1092、Psedozyma aphidis CBS517.23、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JCM6892)、洋葱石座菌(Petromyces alliaceus IFO7538)、胶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IFO1125)、微小红酵母(Rhodotorula minuta IFO0387)、双倒卵形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diobovatum ATCC1830)、木栓化根单胞菌(Rhizomonas suberifaciensIFO15212)、东方红菌(Rhodobium orients JCM9337)、优美红游动菌(Rhodoplaneselegans JCM9224)、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JCM2524)、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 SB1003)、不对称掷孢酵母(Sporobolomyces holsaticusIFO1034)、近玫瑰红掷孢酵母(Sporobolomyces pararoseus IFO0471)、强逊氏锁掷酵母(Sporidiobolus johnsonii IFO1840)、Saitoella complicata IFO10748、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IFO0347)、类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parapaucimobilis IFO15100)、Sporotrichum cellulophilium ATCC20493、Sympodiomycopsis paphiopedili JCM8318、Sterigmatosporidium polymorphumIFO10121、粘连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adhesiva JCM7370)、栎外囊菌(Tapharinacaerulescens CBS351.35)、黄金银耳(Tremella mesenterica ATCC24438)、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cutaneum IFO1198)、Tilletiaria anomala CBS436.72、小麦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 JCM1761)、水泡状褶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 bullatum JCM2006)、Tilletiopsis washintonesis CBS544、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IFO9887)、Udeniomyces megalosporus JCM5269、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 IFO10129、黄黄色杆菌(Xanthobacter flavus JCM1204)、Paecilomyces lilacinus ATCC10114、Acremonium chrysogenum ATCC11550、赫氏生丝单胞菌(Hyphomonas hirschianaATCC33886)、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 ATCC9930)等。
作为还原型辅酶Q10生产性微生物,不仅可以优选使用上述微生物的野生菌株,还可以优选使用例如对与上述微生物的还原型辅酶Q10生合成相关的基因的转录及翻译活性、或表达蛋白质的酶活性进行了修饰或改良而得到的微生物。
本发明中能够使用的更优选的微生物是如下所述的微生物,其在利用上述培养方法及测定方法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在氧化型及还原型辅酶Q10中,还原型辅酶Q10显示出50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80质量%以上的含量。
培养通常在含有适合微生物增殖的大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的培养基中进行。上述营养素包含例如碳源(例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玉米糖浆、糖蜜等碳水化合物;甲醇、乙醇等醇类等)、氮源(例如,玉米浆、硫酸铵、磷酸铵、氢氧化铵、尿素、蛋白胨等)、磷源(例如,磷酸铵、磷酸等)、及微量营养素(例如,镁、钾、锌、铜、铁、锰、钼、硫酸、盐酸等矿物质;生物素、脱硫生物素、维生素B1等维生素类;丙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酵母提取物、麦芽提取物等含有维生素类的天然原料等),但并不限于这些物质,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营养素。需要说明的是,酵母提取物等天然培养基成分中可含有磷酸盐等磷源。另外,可以适当组合使用上述的营养素。
还原型辅酶Q10的生产效率的观点考虑,可以适当设定培养中的pH,例如为4以上,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而且例如为10以下,优选为9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以下,将该范围称为第一pH条件)。另外,培养液的pH对于在低水分及氧化性气体氛围下进行处理的后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氧化工序中的氧化效率也造成影响。从该氧化效率的观点考虑,培养后的水性悬浮液的pH例如优选超过4,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特别优选为5.5以上,上限例如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9以下,也可以为8.5以下(以下,将该范围称为第二pH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是在第一pH条件内调整培养时的pH,并在培养后使用酸、碱、优选使用碱来调整pH,使其满足第二pH条件,从而实施低水分及氧化性气体氛围下的氧化工序。
培养的温度通常为15~45℃,优选为20~37℃。低于15℃时,对于为了工业生产而允许的条件而言,存在微生物的增殖速度降低的倾向,为超过45℃的高温时,存在对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的倾向。
在工业规模的发酵生产中,也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在培养中,优选将碳源(也包含生成的醇类)的浓度控制为对辅酶Q10生产能力实质上不造成不良影响的浓度。因此,优选对培养进行控制,从而使培养液中的碳源浓度为对辅酶Q10生产能力实质上不造成不良影响的浓度,即使培养液中的碳源浓度通常为20g/L以下,优选为5g/L以下,更优选为2g/L以下。
在达到希望的辅酶Q10的生产量时,可以结束培养。对培养时间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20~300小时,优选为20~200小时,更优选为50~100小时。
上述培养通常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具体而言,进行氧的供给,以便在培养中不发生氧的限制(缺氧),通常在通气下、优选在通气搅拌下进行培养。
通过使用上述这样的微生物及培养条件,能够得到相对于总辅酶Q10量以50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的比率含有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另外,还原型辅酶Q10的生产量例如为1μg/mL以上,优选为2μg/mL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μg/mL以上。
含有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粉碎。破碎的程度可以适当设定,例如,可以将微生物细胞破坏或破碎至片段化,也可以不将其破碎至那样的程度。在不破碎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后述的氧化工序中高效地将辅酶Q10氧化,因此存在可以简化工艺而不降低氧化效率的优点,如果进行破碎,则在从后述的除去水后的细胞中提取氧化型辅酶Q10时,具有回收率提高的优点,从生产效率的观点考虑是有利的。
上述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可以通过以任意的顺序实施以下1种或几种破碎方法来进行。作为破碎方法,除了例如物理处理、化学处理、酶处理以外,还可以列举加热处理、自身消化、渗透裂解、质壁分离等。
作为上述物理处理,可以列举例如:高压均化器、超声波均化器、弗氏压碎器、球磨机等的使用。作为上述化学处理,可以列举例如:使用盐酸、硫酸等酸(优选为强酸)的处理、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优选为强碱)的处理。作为上述酶处理,可以列举例如:使用溶菌酶、藤黄节杆菌酶(zymolyase)、葡聚糖酶、Novozymes、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的方法。作为上述加热处理,可以列举例如在60~100℃下30分钟~3小时左右的处理。作为上述自身消化,可以列举例如利用乙酸乙酯等溶剂进行的处理。
用于上述细胞破碎的微生物细胞的形态可以是将培养液、培养液浓缩后的形态、从培养液中以湿菌体的形式采集微生物细胞的形态、将它们清洗后的形态、将湿菌体悬浮于溶剂(也包含例如水、生理盐水、缓冲液等)中的形态等,优选为微生物细胞的水性悬浮液,从操作性等方面考虑,更优选为将培养液、培养液浓缩后的形态、将它们清洗后的形态。
对上述的微生物细胞或该细胞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中的菌体浓度没有特别限制,以干燥重量计通常为1~25重量%,从经济上考虑,优选为10~20重量%。
〔氧化型辅酶Q10的生成工序〕
如上所述制备的水性悬浮液包含含有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因此,在本发明中,尽管最终目标产物是还原型辅酶Q10,但并不直接回收得到的还原型辅酶Q10,而是暂时将一定以上的量转化为氧化型辅酶Q10。通过暂时转化为氧化型辅酶Q10,能够消除还原型辅酶Q10大量共存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反而提高工艺整体的效率,并且能够制造还原型辅酶Q10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对还原型辅酶Q10进行氧化时,从上述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使其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根据该方法,即使不特别使用氧化剂,也能简便且安全地将还原型辅酶Q10氧化。因此,能够抑制因使用氧化剂而导致产生杂质,不需要进行除去杂质处理,进而可以提高制造效率。
对于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的时机而言,即使是一部分,只要在产生除水产物的阶段该除水产物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即可,例如,可以从除水开始前、除水过程中等适当的阶段开始使处理物或水性悬浮液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另外,在除去水后,可以与氧化性气体氛围继续接触。
对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将被处理物、水性悬浮液暴露于氧化性气体氛围的方法,也可以是向被处理物、水性悬浮液通入(送风等)氧化性气体氛围的方法。
从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后得到的除水产物的含水率最终例如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5质量%以下。对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1质量%以上,也可以为5质量%以上。通过减少含水率,可以提高氧化效率。作为上述氧化性气体氛围,只要是含有氧、臭氧等氧化性气体的气体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为空气。
作为从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的方法,优选为将水气化而除去的方法,具体可以采用各种干燥方法。另外,即使是公知的浓缩方法、蒸馏方法,只要能够通过将水气化而降低至给定的范围,就包含在本发明的除去水的方法中。在除去水时(通过干燥等除去水时等),可以对处理物适当加热。对除去水时的温度(干燥温度等)没有限定,例如,减压干燥等可以在室温、其以下的温度下实施,在加热的情况下,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为了使水性悬浮液的成分不变质,除去水时的温度(干燥温度等)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90℃以下。
对干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采用减压干燥、加热干燥、通气干燥等公知的干燥方法,优选的干燥方法包含喷雾干燥。在利用喷雾干燥的情况下,将上述水性悬浮液喷雾在气体(特别是高温的气体。优选为高温的空气)中使其微粒化分散,从而快速(数秒钟~数十秒钟)使水分气化。其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在喷雾干燥中将水性悬浮液微粒化,因此,即使喷雾的微粒暴露于高温的热风中,也能够通过水分的蒸发来抑制微粒自身的温度上升,从而可以减少热过程;而且,由于喷雾的微粒保持球状直接被干燥,因此能够增大干燥后的菌体与氧化性气体氛围的接触面积。
作为喷雾干燥,可以列举:以高压将水性悬浮液从喷嘴喷出的加压喷雾、利用了旋转圆盘所带来的离心力的离心喷雾等。在喷雾干燥的情况下,为了将加热温度设定为上述的范围内,可以将干燥机的入口温度优选调整为100~200℃,更优选调整为150~200℃,将出口温度优选调整为50~150℃,更优选调整为70~120℃。另外,在进行喷雾干燥时,为了提高液体等的分散性,可以在水性悬浮液中适当添加分散剂。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除去水后可以进一步使被处理物与氧化性气体氛围继续接触。通过与氧化性气体氛围继续接触,能够进一步促进氧化反应。因此,例如,即使在刚刚干燥后氧化型辅酶Q10的生成率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与氧化性气体氛围继续接触来提高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
为了与氧化性气体氛围继续接触,进行所谓的“保存”是简便的。“保存”是指,将使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干燥而得到的除水产物直接以该状态在氧化性气体氛围中放置一定时间的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保存可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但在氧化性气体氛围的量不足的情况等下,优选在开放容器中进行。另外,保存时间只要能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相对于总辅酶Q10量为50质量%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天~30天,更优选为5天~20天,进一步优选为10天~18天。
保存中对温度没有特别限定,为了促进氧化反应,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
相对于总辅酶Q10量,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后的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90质量%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0质量%,可以为97质量%以下。
〔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
通过在微生物细胞外将上述氧化工序中生成的氧化型辅酶Q10还原,使还原型辅酶Q10再生。通过暂时形成氧化型辅酶Q10后进行还原,从而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造还原型辅酶Q10
(1)提取工序
氧化型辅酶Q10在氧化结束后与微生物或其破碎物一起存在。因此,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将该氧化型辅酶Q10还原之前,将上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从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中提取并分离,并在上述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中将得到的提取分离物还原。在先还原氧化型辅酶Q10再提取分离还原型辅酶Q10的情况下,存在提取分离中还原型辅酶Q10被氧化而使产率降低的隐患,与此相对,以氧化型辅酶Q10的状态提取分离再进行还原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制造还原型辅酶Q10而没有产率降低的隐患。
为了从细胞或其破碎物中提取氧化型辅酶Q10,可以使用烃类、脂肪酸酯类、醚类、醇类、脂肪酸类、酮类、氮化合物类(包含腈类、酰胺类)、硫化合物类等的有机溶剂。
作为烃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等。
作为脂肪烃,可以是环状、非环状的,而且可以是饱和、不饱和的,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优选使用饱和的脂肪烃。通常使用碳原子数3~20、优选为碳原子数5~12、更优选为碳原子数5~8的脂肪烃。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丙烷、丁烷、异丁烷、戊烷、2-甲基丁烷、己烷、2-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庚烷、庚烷异构体(例如,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2,4-二甲基戊烷)、辛烷、2,2,3-三甲基戊烷、异辛烷、壬烷、2,2,5-三甲基己烷、硅烷、十二烷、2-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环戊烷、甲基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对烷、环己烯等。更优选为戊烷、2-甲基丁烷、己烷、2-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庚烷、庚烷异构体(例如,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2,4-二甲基戊烷)、辛烷、2,2,3-三甲基戊烷、异辛烷、环戊烷、甲基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等。
作为芳香烃,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使用碳原子数6~20、优选为碳原子数6~12、更优选为碳原子数7~10的芳香烃。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苯、甲苯、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乙苯、异丙基苯、均三甲苯、四氢化萘、丁基苯、对甲基异丙基苯、环己基苯、二乙基苯、戊基苯、二戊基苯、十二烷基苯、苯乙烯等。优选为甲苯、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异丙基苯、四氢化萘等,最优选为异丙基苯。
作为卤代烃,可以是环状、非环状的,而且可以是饱和、不饱和的,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优选使用非环状的卤代烃。更优选为氯代烃、氟代烃,进一步优选为氯代烃。另外,优选使用碳原子数1~6、优选为碳原子数1~4、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2的卤代烃。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乙烷、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1,2-二氯丙烷、1,2,3-三氯丙烷、氯苯,1,1,1,2-四氟乙烷等。优选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氯苯、1,1,1,2-四氟乙烷等,最优选为氯仿。
作为脂肪酸酯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丙酸酯、乙酸酯、甲酸酯等,优选为乙酸酯。作为酯基,没有特别限制,通常可以使用碳原子数1~8的烷基酯、碳原子数7~12的芳烷基酯,优选使用碳原子数1~4的烷基酯。
作为丙酸酯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丁酯、丙酸异戊酯等。优选为丙酸乙酯等。
作为乙酸酯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仲丁酯、乙酸戊酯、乙酸异戊酯、乙酸仲己酯、乙酸环己酯、乙酸苄酯等。优选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等,最优选为乙酸乙酯。
作为甲酸酯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异丙酯、甲酸丁酯、甲酸异丁酯、甲酸仲丁酯、甲酸戊酯等。优选为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丁酯、甲酸异丁酯、甲酸戊酯等。最优选为甲酸乙酯。
作为醚类,可以是环状、非环状的,而且可以是饱和、不饱和的,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优选使用饱和的醚类。通常可以使用碳原子数3~20、优选为碳原子数4~12、更优选为碳原子数4~8的醚类。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二乙基醚、甲基叔丁基醚、二丙基醚、二异丙基醚、二丁基醚、二己基醚、乙基乙烯基醚、丁基乙烯基醚、苯甲醚、苯乙醚、丁基苯基醚、甲氧基甲苯、二烷、呋喃、2-甲基呋喃、四氢呋喃、四氢化吡喃、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乙二醇二丁醚、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优选为二乙基醚、甲基叔丁基醚、苯甲醚、二烷、四氢呋喃、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等。进一步优选为二乙基醚、甲基叔丁基醚、苯甲醚等。
作为醇类,可以是环状、非环状的,而且可以是饱和、不饱和的,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优选使用饱和的醇类。通常碳原子数为1~20,优选碳原子数为1~12,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6。其中,优选为碳原子数1~5的一元醇、碳原子数2~5的二元醇、碳原子数3的三元醇。作为这些醇类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异丁醇、叔丁醇、1-戊醇、2-戊醇、3-戊醇、2-甲基-1-丁醇、异戊醇、叔戊醇、3-甲基-2-丁醇、新戊醇、1-己醇、2-甲基-1-戊醇、4-甲基-2-戊醇、2-乙基-1-丁醇、1-庚醇、2-庚醇、3-庚醇、1-辛醇、2-辛醇、2-乙基-1-己醇、1-壬醇、1-癸醇、1-十一烷醇、1-十二烷醇、烯丙醇、炔丙醇、苄醇、环己醇、1-甲基环己醇、2-甲基环己醇、3-甲基环己醇、4-甲基环己醇等一元醇;1,2-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1,5-戊二醇等二元醇;甘油等三元醇。
作为一元醇,优选为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异丁醇、叔丁醇、1-戊醇、2-戊醇、3-戊醇、2-甲基-1-丁醇、异戊醇、叔戊醇、3-甲基-2-丁醇、新戊醇等。最优选为甲醇、乙醇。
作为二元醇,优选为1,2-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等,最优选为1,2-乙二醇。作为三元醇,优选为甘油。
作为脂肪酸类,可以列举例如:甲酸、乙酸、丙酸等。优选为甲酸、乙酸,最优选为乙酸。
作为酮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优选使用碳原子数3~6的酮类。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优选为丙酮、甲基乙基酮。
作为腈类,可以是环状、非环状的,而且可以是饱和、不饱和的,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优选使用饱和的腈类。通常可以使用碳原子数2~20、优选为碳原子数2~12、更优选为碳原子数2~8的腈类。
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乙腈、丙腈、丙二腈、丁腈、异丁腈、丁二腈、戊腈、戊二腈、己腈、辛腈、壬腈、十一烷基腈、十二烷基腈、十三烷基腈、十五烷基腈、硬脂腈、氯乙腈、溴乙腈、氯丙腈、溴丙腈、甲氧基乙腈、氰基乙酸甲酯、氰基乙酸乙酯、甲苯基腈、苯甲腈、氯苯甲腈、溴苯甲腈、氰基苯甲酸、硝基苯甲腈、茴香腈、邻苯二甲腈、溴甲苯基腈、氰基苯甲酸甲酯、甲氧基苯甲腈、乙酰基苯甲腈、萘甲腈、氰基联苯、苯基丙腈、苯基丁腈、甲基苯乙腈、二苯基乙腈、萘基乙腈、硝基苯乙腈、氯苯乙腈、环丙甲腈、环己甲腈、环庚甲腈、苯基环己甲腈、甲苯基环己甲腈等。优选为乙腈、丙腈、丁腈、异丁腈。
作为除腈类以外的氮化合物类,可以列举:甲酰胺、N-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酰胺类、硝基甲烷、三乙胺、吡啶等。
作为硫化合物类,可以列举:二甲基亚砜、环丁砜等。
在上述有机溶剂当中,优选考虑沸点、粘性等性质(例如,具有可为了提高溶解度而适度升温、且易于进行从湿体中干燥除去溶剂、从结晶滤液等中回收溶剂的沸点(1大气压下、约30~150℃),具有在室温下操作时及冷却至室温以下时也不容易固化的熔点(约0℃以上、优选为约10℃以上、更优选为约20℃以上),粘性低(20℃下为约10cp以下等))进行选择。
在上述有机溶剂中,作为优选的有机溶剂,可以列举:脂肪烃、卤代烃、醇类、酮类、腈类,其中,优选为己烷、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丙酮、乙腈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各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对提取时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0~60℃,优选为20~50℃的范围。
作为提取方法,可以用分批提取、连续提取(优选为逆流多步提取)中的任意方法来进行。对分批提取中的搅拌时间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5分钟以上,对连续提取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10分钟以上。
提取后,从微生物、其破碎物中分离提取液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过滤、离心分离等公知的固液分离方法。
(2)纯化工序
通过提取等从细胞中分离出的氧化型辅酶Q10可以直接进行还原,也可以在纯化后进行还原。通过在纯化后进行还原,能够减少还原后的纯化负担,而且能够防止还原后的纯化中生成氧化型辅酶Q10而降低还原体的产率,因此优选。先将氧化型辅酶Q10纯化再进行还原时,由于在纯化阶段中辅酶Q10中的氧化型比率高,因此与还原型和氧化型两者混合存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便且高效地对氧化型辅酶Q10进行纯化。
作为纯化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柱色谱、结晶等公知的纯化方法,而且也可以将两者组合。优选为柱色谱、或柱色谱与纯化方法的组合。另外,可以在纯化之前将提取液浓缩。
(3)还原工序
对于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而言,在根据需要实施了如上所述的前处理后,可以通过在还原工序中进行处理而形成还原型辅酶Q10。在该还原工序中,使用还原剂来还原氧化型辅酶Q10。作为还原剂,可以列举L-抗坏血酸、D-arabo-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scorbyl palmitate)、L-抗坏血酸硬脂酸酯(ascorbylstearate)等抗坏血酸类、硼氢化钠、连二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视黄醛、β-胡萝卜素、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NADH、氰基钴胺素、没食子酸辛酯、没食子酸十二烷基酯、芝麻酚、硫胺素盐酸盐等,优选为连二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硼氢化钠、抗坏血酸类等。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用含有上述还原剂的天然产物、天然提取物、天然色素等作为还原剂,这样的天然产物中包含蜂王浆、香醋等。天然提取物中包含金虎尾(acerola)提取物、松皮提取物、黄杞叶提取物、蕺菜提取物、酶处理芦丁。天然色素中包含可可色素、栀子色素、葡萄皮色素、红曲色素等。
相对于氧化型辅酶Q10,优选以1~50mol%、更优选以10~30mol%、进一步优选以15~25mol%的比率添加还原剂。
从促进反应的观点考虑,还原反应中的温度优选为40~120℃,更优选为50~110℃,进一步优选为60~100℃。另外,对反应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50小时,更优选为10~40小时,进一步优选为15~25小时。
在还原工序中,多数情况下在反应溶剂中搅拌上述还原剂和氧化型辅酶Q10。作为反应溶剂,只要不对氧化/还原反应造成不良影响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与上述的提取用有机溶剂相同的范围中选择,可以使用水,也可以是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合溶剂。另外,可以不使用反应溶剂,将包含氧化型辅酶Q10的辅酶Q10在加温条件下以油状物的形式直接与还原剂反应。作为上述有机溶剂,没有限定,可以列举例如:醇类、酮类、腈类、醚类等,优选为乙醇等醇类。在使用了醇等作为还原反应中的溶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随后对得到的还原型辅酶Q10进行结晶等进行纯化,以晶体的形式回收。
还原工序中得到的还原型辅酶Q10可以进一步用浓缩、结晶、柱色谱等适当的方法进行纯化。优选的纯化方法为浓缩、结晶等。根据这些方法,能够以固体(特别是晶体)的形式回收高纯度的还原型辅酶Q10,而不使还原型辅酶Q10氧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固体(优选为晶体)中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含有率极高,例如可以实现为98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9质量%以上。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5年6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25965号的优先权。本申请参考并援引2015年6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25965号的说明书的全部内容。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下述实施例的任何限制,可以在能够符合上述及下述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来实施,这些均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HPLC分析条件〕
柱:YMC-Pack 4.6×250mm(YMC.Co.,Ltd.制造)
流动相:甲醇/正己烷=85/15
流速:1mL/分钟
检测:UV275nm
参考例1
使用10L的培养基(蛋白胨5g/L、酵母提取物3g/L、麦芽提取物3g/L、葡萄糖20g/L、pH6.0)在25℃下有氧培养生产辅酶Q10的Saitoella complicata IFO10748株72小时。得到的微生物细胞培养液的pH为6。
实施例1
在空气氛围下利用喷雾干燥器使参考例1中得到的微生物细胞培养液干燥(入口温度:180℃、出口温度:80℃),得到干燥菌体,接着在不加盖的开放的玻璃制瓶中于室温下保存12天。刚刚干燥后的菌体的含水率为13重量%。另外,使用乙醇(100mL)在60℃下对刚刚干燥后的菌体及保存后的干燥菌体分别各10g进行了6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通过过滤进行固液分离,采集分离的液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在辅酶Q10中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分别为48%、97%。
实施例2
在空气氛围下利用喷雾干燥器使参考例1中得到的微生物细胞培养液干燥(入口温度:180℃、出口温度:80℃),得到干燥菌体,接着在不加盖的开放的玻璃制瓶中于室温下保存12天。干燥菌体的含水率为13重量%。另外,使用制备为甲醇3∶氯仿1的混合溶剂(50mL)在室温下对刚刚干燥后的菌体及保存后的干燥菌体分别各0.1g进行了3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通过过滤进行固液分离,采集分离的液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在辅酶Q10中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分别为48%、91%。
实施例3
向参考例1中得到的培养后的微生物细胞培养液中添加40%(w/w)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整pH至8。在空气氛围下利用喷雾干燥器使该微生物培养液干燥(入口温度:180℃、出口温度:80℃),得到干燥菌体,接着在不加盖的开放的玻璃制瓶中于室温下保存12天。干燥菌体的含水率为13重量%。另外,使用制备为甲醇3∶氯仿1的混合溶剂(50mL)在室温下对刚刚干燥后的菌体及保存后的干燥菌体分别各0.1g进行了3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通过过滤进行固液分离,采集分离的液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在辅酶Q10中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分别为62%、91%。
实施例4
在空气氛围下利用喷雾干燥器使参考例1中得到的微生物细胞培养液干燥(入口温度:180℃、出口温度:80℃),得到干燥菌体,接着在不加盖的开放的玻璃制瓶中于室温下保存14天。干燥菌体的含水率为13重量%。另外,使用己烷(300mL)在50℃下对刚刚干燥后的菌体及保存后的干燥菌体分别各15g进行了6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通过过滤进行固液分离,采集分离的液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在辅酶Q10中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分别为48%、89%。
比较例1
使用制备为甲醇3∶氯仿1的混合溶剂(50mL)在室温下对参考例1中得到的微生物细胞培养液1mL进行了3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通过过滤进行固液分离,采集分离的液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在辅酶Q10中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10%。
比较例2
利用压力式均化器(Rannie公司制造)在破碎压力80Mpa下将由参考例1的培养而得到的微生物菌体破碎2次,制备了含有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破碎液。使用制备为甲醇3∶氯仿1的混合溶剂(50mL)在室温下对得到的微生物细胞破碎液1mL进行了3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通过过滤进行固液分离,采集分离的液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在辅酶Q10中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30%。
比较例3
向参考例1中得到的培养后的微生物细胞培养液中添加浓硫酸,调整pH至4。在空气氛围下利用喷雾干燥器使该微生物培养液干燥(入口温度:180℃、出口温度:80℃),得到干燥菌体,接着在不加盖的开放的玻璃制瓶中于室温下保存12天。干燥菌体的含水率为13重量%。另外,使用制备为甲醇3∶氯仿1的混合溶剂(50mL)在室温下对刚刚干燥后的菌体及保存后的干燥菌体分别各0.1g进行了3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通过过滤进行固液分离,采集分离的液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在辅酶Q10中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分别为42%、49%。
比较例4
向与比较例2同样制备的微生物细胞破碎液30容量份中混合己烷70容量份,在45℃下进行了60分钟的分批提取操作。然后,使其静置,结果是确认到快速的油水分离,提取残渣相对于总液量的容量比为0.35。采集分离的己烷相作为提取液,进行了基于HPLC的分析,结果是辅酶Q10的提取率为60.2%。使用蒸发器将制备的提取液浓缩6倍,对得到的提取浓缩液进行过滤,然后使液体通过硅胶正相柱,但辅酶Q10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分离。
[表1]
实施例5
使用蒸发器将实施例1中得到的提取液浓缩6倍。将得到的提取浓缩液过滤后,使用硅胶正相柱分离了氧化型辅酶Q10级分。将辅酶Q10分离液溶解于乙醇中,相对于辅酶Q10添加20mol%的抗坏血酸,在78℃下进行了20小时的还原反应。由此得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晶体中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含有率为99.6%。

Claims (8)

1.一种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从含有含还原型辅酶Q10的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中除去水,并且使所述除水产物与氧化性气体氛围接触,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及
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在微生物细胞外将所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还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所述水性悬浮液中含有的还原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除水产物的最终含水率为30质量%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含有所述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的水性悬浮液的pH超过4。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在氧化性气体氛围下将所述水性悬浮液干燥而除去水,或者在氧化性气体氛围下干燥而除去水后进一步在氧化性气体氛围下进行保存,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除去水时的温度为5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相对于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的总量,使氧化型辅酶Q10的比例为80质量%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其中,从微生物细胞或其破碎物中提取、分离所述氧化型辅酶Q10生成工序中得到的氧化型辅酶Q10,并在所述还原型辅酶Q10再生工序中将得到的提取分离物还原。
CN201680036402.4A 2015-06-23 2016-06-23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709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5965 2015-06-23
JP2015125965 2015-06-23
PCT/JP2016/068612 WO2016208658A1 (ja) 2015-06-23 2016-06-23 還元型補酵素q10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9567A true CN107709567A (zh) 2018-02-16
CN107709567B CN107709567B (zh) 2021-11-02

Family

ID=57586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6402.4A Active CN107709567B (zh) 2015-06-23 2016-06-23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9811B2 (zh)
JP (1) JP6757724B2 (zh)
CN (1) CN107709567B (zh)
WO (1) WO20162086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96911A (zh) * 2023-06-01 2023-07-07 江苏聚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株处理农药废水的菌株、菌剂及其应用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89290A1 (ja) * 2018-03-28 2019-10-03 株式会社カネカ 補酵素q10の製造方法
US11471426B2 (en) 2019-10-16 2022-10-18 American River Nutrition, Llc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quinone and/or quinol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s and use thereof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91047A (en) * 1977-08-17 1981-06-10 Bellon Labor Sa Roger Micro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ubiquinones
CN101307338A (zh) * 2008-07-17 2008-11-19 任雷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CN100523205C (zh) * 2001-12-27 2009-08-05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CN101514148A (zh) * 2009-03-27 2009-08-26 玉溪健坤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还原型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CN101842340A (zh) * 2007-10-30 2010-09-22 株式会社钟化 使用含水有机溶剂制备还原型辅酶q10的方法
CN103601622A (zh) * 2013-11-29 2014-02-26 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40338B1 (en) * 2000-01-20 2004-05-25 Raj K. Chopra Reduced form of Cenzyme Q in high bioavailability stable oral dosage form
AU2003255161A1 (en) * 2002-07-25 2004-02-16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olution containing ubiquinone-10
CA2757190C (en) 2009-03-31 2016-08-02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Production method for ubiquinone powder for use in preparations and product thereof
WO2011132718A1 (ja) * 2010-04-20 2011-10-27 株式会社カネカ 還元型補酵素q10含有組成物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安定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91047A (en) * 1977-08-17 1981-06-10 Bellon Labor Sa Roger Micro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ubiquinones
CN100523205C (zh) * 2001-12-27 2009-08-05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CN101842340A (zh) * 2007-10-30 2010-09-22 株式会社钟化 使用含水有机溶剂制备还原型辅酶q10的方法
CN101307338A (zh) * 2008-07-17 2008-11-19 任雷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CN101514148A (zh) * 2009-03-27 2009-08-26 玉溪健坤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还原型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CN103601622A (zh) * 2013-11-29 2014-02-26 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96911A (zh) * 2023-06-01 2023-07-07 江苏聚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株处理农药废水的菌株、菌剂及其应用方法和装置
CN116396911B (zh) * 2023-06-01 2023-08-04 江苏聚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株处理农药废水的菌株、菌剂及其应用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9567B (zh) 2021-11-02
JP6757724B2 (ja) 2020-09-23
JPWO2016208658A1 (ja) 2018-04-12
WO2016208658A1 (ja) 2016-12-29
US10239811B2 (en) 2019-03-26
US20180134644A1 (en)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3205C (zh) 辅酶q10的制备方法
US11198890B2 (en) Preparation of (R)-3-hydroxybutyric acid or its salts by one-step fermentation
Sharma et al.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annase from 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em
TWI558722B (zh) 酵母萃取物萃取殘渣之利用方法
CN101665446B (zh) 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方法
CN105452478B (zh) 糖液的制造方法
CN109651480A (zh) 一种分离罗汉果甜苷v的方法
CN103025881A (zh) 脂溶性生理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CN107709567A (zh) 还原型辅酶q10的制造方法
Martínez et al. Downstream process for xylitol produced from fermented hydrolysate
CN107083406A (zh) (r)‑3‑羟基丁酸的生产方法
EP2291527A1 (en) Removal of fermentation inhibiting compounds from citrus waste using solvent extraction and production of ethanol
CN109415744A (zh) 辅酶q10的制造方法
CN107849590A (zh) 通过发酵改进的香兰素的生产
CN102485879A (zh) 一种用于生产wf11899a的发酵培养基
CN107604036B (zh) 一种制备β-胡萝卜素的方法以及β-胡萝卜素制品
CN101709322B (zh) 生物催化白桦脂醇合成白桦脂酸的方法
WO2009119111A1 (ja) 生茶葉を用いたテアフラビン類の製造方法
CN109180457A (zh) 一种生物合成根皮素的分离提纯工艺
CN104357527A (zh) 一种微生物发酵法从茶籽粕中提取茶皂素的方法
CN107475306B (zh)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Zhao et al. Coupling of spinosad fermentation and separation process via two-step macroporous resin adsorption method
CN101294176B (zh) 用核糖醇发酵液生物转化制备l-核糖的方法
WO2019030007A1 (en) PROCESS FOR RECOVERING FERMENTATION PRODUCTS
Kanaya et al.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duced coenzyme Q 10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