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3923A - 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03923A CN107703923A CN201711043685.8A CN201711043685A CN107703923A CN 107703923 A CN107703923 A CN 107703923A CN 201711043685 A CN201711043685 A CN 201711043685A CN 107703923 A CN107703923 A CN 1077039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pling
- potential
- data
- couple
- fa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0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41000239290 Arane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38000003359 percent control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699762 Homo sapiens RNA 3'-terminal phosphate cycl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9143 RNA 3'-terminal phosphate cycl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IWUCXVSUMQZMFG-AFCXAGJDSA-N Ribavirin Chemical compound N1=C(C(=O)N)N=CN1[C@H]1[C@H](O)[C@H](O)[C@@H](CO)O1 IWUCXVSUMQZMFG-AFCXAGJD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5 computa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3/00—Testing or monitoring of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 G05B23/02—Electric testing or monitoring
- G05B23/0205—Electric testing or monitoring by means of a monitoring system capable of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faults
- G05B23/0218—Electric testing or monitoring by means of a monitoring system capable of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faul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ault detection method dealing with either existing or incipient faults
- G05B23/0243—Electric testing or monitoring by means of a monitoring system capable of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faul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ault detection method dealing with either existing or incipient faults model based detection method, e.g. first-principles knowledge model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4—Pc safety
- G05B2219/24065—Real time diagnos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ebugging And Monito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包含:分析软件源代码,获取潜在耦合因子,并记录潜在耦合因子;分析软件源代码,确定程序的调用关系,沿着程序调用关系,识别MPC路径并形成MPC路径集合;识别各MPC路径上的潜在耦合因子是否为“耦合对”;在软件源代码中出现“耦合对”的地方插装标记语句;在已插装了标记语句的程序上,执行基于需求的测试程序,分析所插装的标记语句的执行结果,生成耦合覆盖分析报告。本发明实现了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分析的自动化,避免了人工分析所可能引入的错误和遗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民用飞机软件开发技术,特别涉及软件验证技术中的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技术。
背景技术
软件工程倡导软件的高内聚和低耦合,但是模块之间的耦合又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安全关键软件研发必须考虑如何保证耦合不带来负面影响。
按照国际民用飞机软件适航标准RTCA DO-178C《Software Consideration onAirborne System and Equipment Certification》,软件安全性等级自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对于安全性等级比较高的软件(A级、B级、C级),DO-178C要求在软件验证过程中,必须进行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分析,以保证所有耦合均得到验证。两项分析均要求基于软件需求的动态测试结果展开,要求“分析确认基于需求的测试遍历了模块之间的数据和控制耦合”。
DO-178C对数据耦合的定义为:一个软件模块对不完全被其自身所控制的数据的依赖。
DO-178C对控制耦合的定义为:一个软件模块影响另一个软件模块执行的方式或程度。
软件工程中定义了6种耦合关系,其中也有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但其定义与DO-178C不同。DO-178C的数据耦合与控制耦合覆盖了软件工程的全部6种耦合,对应关系见下表:
本案所关注的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是DO-178C定义的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
目前已知的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验证实施方法主要是人工分析方法:人工分析代码中存在哪些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关系,人工检查基于软件需求的动态测试用例设计和测试程序执行情况,人工判断程序的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是否被充分地验证过了。
人工分析费时费力且容易发生遗漏和错误,自动化分析将能有效保证分析质量并提高工作效率。
说明:模块(Module)是指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通过分析DO-178C关于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的定义、耦合因子在软件中被使用时的特征,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的自动分析方法。本发明的原理是通过潜在耦合因子的识别,识别出可能发生耦合的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函数参数、数据文件、数据库等;通过程序调用关系的识别,明确程序模块的执行顺序;提出“更改路径覆盖(Modified Path Coverage)”的路径遍历策略,只考虑影响耦合的路径,不考虑单纯循环(循环控制语句不含耦合因子)等不影响耦合的路径,使得完全路径遍历的可能是天文数字的路径数量,降低为工程可实施的路径数量;通过对按照更改路径覆盖策略对应的每条路径(以下简称MPC路径)的识别,明确程序语句的执行顺序;通过MPC路径的遍历,识别出全部的“耦合对”;通过程序插装,为“耦合对”打上标记;通过基于需求测试程序的执行,采集耦合覆盖数据;通过耦合结果分析,产生耦合覆盖分析报告。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1、分析软件源代码,获取潜在耦合因子,并记录潜在耦合因子;
步骤2、分析软件源代码,确定程序的调用关系,沿着程序调用关系,识别MPC路径并形成MPC路径集合;
步骤3、识别各MPC路径上的潜在耦合因子是否为“耦合对”;
步骤4、在软件源代码中出现“耦合对”的地方插装标记语句;
步骤5、在已插装了标记语句的程序上,执行基于需求的测试程序,分析所插装的标记语句的执行结果,生成耦合覆盖分析报告。
优选地,步骤1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1.1、对软件源代码进行识别;
步骤1.2、对识别出的全局变量,若全局变量为简单变量,则将简单变量作为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若全局变量为组合变量,则将组合变量的每一元素作为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3、对识别出的函数定义,则分别将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作为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4、对识别出的局部变量,若该局部变量或该局部变量的变形为函数调用的实参,则将该局部变量作为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5、对识别出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将数据文件或数据库的每一个元素作为一个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优选地,潜在耦合因子表采用XML格式文件作为表现形式。
优选地,潜在耦合因子的属性包括所在文件名称、所处位置、潜在耦合因子名称、类型。
优选地,步骤2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2.1、分析软件源代码,形成软件的调用关系树;
步骤2.2、分析软件源代码,将模块中的潜在耦合因子作为路径结点形成MPC路径矩阵;
步骤2.3、从调用关系树的树根开始,按照深度优先策略,遍历模块的MPC路径矩阵,形成自起点至终点的程序运行的完整路径,并记录完整路径;
步骤2.4、重复步骤2.3,直到所有模块的MPC路径都遍历一遍,形成软件的MPC路径集合。
优选地,路径结点的属性包括程序文件名称和结点位置。
优选地,步骤3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3.1、沿某一MPC路径遍历程序;
步骤3.2、如果是对某潜在耦合因子进行赋值操作,则先记录该赋值操作及该潜在耦合因子的有关属性;
步骤3.3、如果是对某潜在耦合因子进行使用操作,则向前检索是否有对该潜在耦合因子的赋值操作,如果有,则记录该“耦合对”为“数据耦合对”;
步骤3.4、如果是将某潜在耦合因子用于程序执行路径控制,则向前检索是否有对该潜在耦合因子的赋值操作,如果有,则记录该“耦合对”为“控制耦合对”。
优选地,“耦合对”的属性包括潜在耦合因子名称、耦合类型及耦合发生的位置。
优选地,步骤4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4.1、定义插装变量和标记语句;
步骤4.2、初始化插装变量;
步骤4.3、根据“耦合对”发生的先后顺序在软件源代码中进行标记语句的插装;
其中,对于数据耦合,标记语句为赋值语句,每执行一次自动加1,完成耦合度的计算;
对于控制耦合,标记语句为函数,记录耦合的特征及耦合的次数。
优选地,步骤5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5.1、在已插装了标记语句的程序上,执行基于需求的测试程序,生成基于插装程序的执行结果;
步骤5.2、分析并记录覆盖与未覆盖的“耦合对”;
步骤5.3、对于覆盖的“耦合对”,记录耦合度;
步骤5.4、计算耦合覆盖率:
数据耦合覆盖率=已覆盖数据耦合对/总的数据耦合对*100%
控制耦合覆盖率=已覆盖控制耦合对/总的控制耦合对*100%
步骤5.5、生成耦合覆盖分析报告,包括“耦合对”及其耦合结果、耦合度、耦合覆盖率。
本发明的优点是:
●避免了对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的错误理解;
●避免了人工分析可能产生的错误和遗漏;
●基于“更改路径覆盖(Modified Path Coverage)”的“耦合对”识别策略既保证了耦合被识别,同时大大降低了需要遍历的路径的数量,保证了方法的可实施;
●定义“耦合度”这一量化度量指标并提出相应计算方法,有利于软件质量分析和改进;
●自动分析程序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分析工作,节省了软件验证时间,缩短了软件研制周期,提高了软件研制效率;
●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应用于各种语言编写的程序。
以某民用飞机卫星导航系统适航取证软件验证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源代码为近6万行的ADA语言程序,如果完全人工进行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分析,约需10个人月。应用本发明,自动分析瞬间完成,结合人工对耦合覆盖分析报告的检查分析,只需0.25个人月就完成了全部分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40倍。
本发明实现了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分析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人工分析所可能引入的错误和遗漏,生成的“耦合度”量化指标有利于软件质量分析和改进。
本发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适用于各种语言编写的程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示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的总体流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示潜在耦合因子识别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所示程序调用关系和MPC路径确定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所示“耦合对”分析识别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所示程序插装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所示基于需求的测试结果分析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针对C语言编写的程序作为耦合分析对象,只考虑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和函数参数作为耦合因子,对本发明加以说明。本实施例的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以下简称自动分析方法)由潜在耦合因子识别、程序调用关系和MPC路径确定、“耦合对”分析识别、程序插装、基于需求的测试结果分析等功能模块构成。自动分析方法的流程见附图1-6所示。
步骤1、潜在耦合因子识别:分析软件源代码,获取潜在耦合因子,并记录潜在耦合因子。具体程序步骤见附图2所示。
步骤1.1、对定义类和实现类软件源代码进行识别;
步骤1.2、对识别出的全局变量,若全局变量为简单变量,则将简单变量作为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若全局变量为组合变量,则将组合变量的每一元素作为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3、对识别出的函数定义,则分别将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作为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4、对识别出的局部变量,若该局部变量或该局部变量的变形为函数调用的实参,则将该局部变量作为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5、对识别出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将数据文件或数据库的每一个元素作为一个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其中,记录的潜在耦合因子的属性包括所在文件名称、所处位置、潜在耦
合因子名称、类型(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等。
以XML格式文件作为潜在耦合因子表的表现形式,使得形式规范、具有必要的层次关系、属性可增删,便于存储和后续检索。
步骤2、程序调用关系和MPC路径确定:分析软件源代码,确定程序的调用关系,沿着程序调用关系,识别并形成MPC路径集合。具体程序步骤见附图3所示。
步骤2.1、分析软件源代码,形成软件的调用关系树;
步骤2.2、分析软件源代码,形成软件模块的MPC路径矩阵;
步骤2.3、从调用关系树的树根开始,按照深度优先策略,遍历模块的MPC路径矩阵,形成自起点至终点的程序运行的完整路径,并记录完整路径;
步骤2.4、重复步骤2.3,直到所有MPC路径都遍历一遍,形成程序的MPC路径集合。
其中,记录的完整路径由路径结点组成,路径结点的属性包括程序文件名称和结点位置。
步骤3、“耦合对”分析识别:遍历程序的MPC路径集合,通过对软件源代码的语法分析,根据对潜在耦合因子的操作识别出“耦合对”。具体程序步骤见附图4所示。
步骤3.1、沿某一MPC路径遍历程序;
步骤3.2、如果是对某潜在耦合因子进行赋值操作(写操作),则先记录该操作及该潜在耦合因子的有关属性;
步骤3.3、如果是对某潜在耦合因子进行使用操作(读操作),则向前检索是否有对该潜在耦合因子的赋值操作,如果有,则记录该“耦合对”为“数据耦合对”;
步骤3.4、如果是将某潜在耦合因子用于程序执行路径控制,则向前检索是否有对该耦合因子的赋值操作,如果有,则记录该“耦合对”为“控制耦合对”,如果没有,则说明出现了未赋值即使用的错误。
其中,考虑同一语句同时有读有写,则先执行步骤3.3,再执行步骤3.2;
对于数组元素通过循环语句写或读,按多个元素分析记录;
对于循环次数需要动态确定的情况,进行标记;
记录的“耦合对”的属性包括耦合因子名称、耦合类型及耦合发生的位置;
遍历MPC路径集合中的每一条路径。
步骤4、程序插装:在源代码中插入特定标记,标记耦合发生的位置及特征,用于后续收集程序的执行情况。具体程序步骤见附图5所示。
步骤4.1、定义插装变量和标记语句;
步骤4.2、初始化插装变量;
步骤4.3、根据“耦合对”发生的先后顺序在软件源代码中进行标记语句的插装;
其中,对于数据耦合,标记语句为赋值语句,每执行一次自动加1,完成耦合度的计算;对于控制耦合,标记语句为函数,记录耦合的特征及耦合的次数。
步骤5、在已插装了标记语句的程序上,执行基于需求的测试程序,分析所插装的标记语句的执行结果,生成耦合覆盖分析报告。具体程序步骤见附图6所示。
步骤5.1、在已插装了标记语句的程序上,执行基于需求的测试程序,生成基于插装程序的执行结果;
步骤5.2、分析并记录覆盖与未覆盖的“耦合对”;
步骤5.3、对于覆盖的“耦合对”,记录耦合度;
步骤5.4、计算耦合覆盖率:
数据耦合覆盖率=已覆盖数据耦合对/总的数据耦合对*100%
控制耦合覆盖率=已覆盖控制耦合对/总的控制耦合对*100%
步骤5.5、生成耦合覆盖分析报告,包括“耦合对”及其耦合结果、耦合度、耦合覆盖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1、分析软件源代码,获取潜在耦合因子,并记录潜在耦合因子;
步骤2、分析软件源代码,确定程序的调用关系,沿着程序调用关系,识别MPC路径并形成MPC路径集合;
步骤3、识别各MPC路径上的潜在耦合因子是否为“耦合对”;
步骤4、在软件源代码中出现“耦合对”的地方插装标记语句;
步骤5、在已插装了标记语句的程序上,执行基于需求的测试程序,分析所插装的标记语句的执行结果,生成耦合覆盖分析报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1.1、对软件源代码进行识别;
步骤1.2、对识别出的全局变量,若全局变量为简单变量,则将简单变量作为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若全局变量为组合变量,则将组合变量的每一元素作为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3、对识别出的函数定义,则分别将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作为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4、对识别出的局部变量,若该局部变量或该局部变量的变形为函数调用的实参,则将该局部变量作为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步骤1.5、对识别出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将数据文件或数据库的每一个元素作为一个单独的潜在耦合因子记录在潜在耦合因子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在耦合因子表采用XML格式文件作为表现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在耦合因子的属性包括所在文件名称、所处位置、潜在耦合因子名称、类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2.1、分析软件源代码,形成软件的调用关系树;
步骤2.2、分析软件源代码,将模块中的潜在耦合因子作为路径结点形成MPC路径矩阵;
步骤2.3、从调用关系树的树根开始,按照深度优先策略,遍历模块的MPC路径矩阵,形成自起点至终点的程序运行的完整路径,并记录完整路径;
步骤2.4、重复步骤2.3,直到所有模块的MPC路径都遍历一遍,形成软件的MPC路径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结点的属性包括程序文件名称和结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3.1、沿某一MPC路径遍历程序;
步骤3.2、如果是对某潜在耦合因子进行赋值操作,则先记录该赋值操作及该潜在耦合因子的有关属性;
步骤3.3、如果是对某潜在耦合因子进行使用操作,则向前检索是否有对该潜在耦合因子的赋值操作,如果有,则记录该“耦合对”为“数据耦合对”;
步骤3.4、如果是将某潜在耦合因子用于程序执行路径控制,则向前检索是否有对该潜在耦合因子的赋值操作,如果有,则记录该“耦合对”为“控制耦合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对”的属性包括潜在耦合因子名称、耦合类型及耦合发生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4.1、定义插装变量和标记语句;
步骤4.2、初始化插装变量;
步骤4.3、根据“耦合对”发生的先后顺序在软件源代码中进行标记语句的插装;
其中,对于数据耦合,标记语句为赋值语句,每执行一次自动加1,完成耦合度的计算;
对于控制耦合,标记语句为函数,记录耦合的特征及耦合的次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包含以下程序步骤:
步骤5.1、在已插装了标记语句的程序上,执行基于需求的测试程序,生成基于插装程序的执行结果;
步骤5.2、分析并记录覆盖与未覆盖的“耦合对”;
步骤5.3、对于覆盖的“耦合对”,记录耦合度;
步骤5.4、计算耦合覆盖率:
数据耦合覆盖率=已覆盖数据耦合对/总的数据耦合对*100%
控制耦合覆盖率=已覆盖控制耦合对/总的控制耦合对*100%
步骤5.5、生成耦合覆盖分析报告,包括“耦合对”及其耦合结果、耦合度、耦合覆盖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43685.8A CN107703923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43685.8A CN107703923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03923A true CN107703923A (zh) | 2018-02-16 |
CN107703923B CN107703923B (zh) | 2020-04-14 |
Family
ID=61177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43685.8A Active CN107703923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0392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18205A (zh) * | 2021-09-08 | 2022-01-11 | 成都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生成软件功能耦合矩阵的方法 |
EP4418125A3 (en) * | 2021-06-04 | 2025-01-08 | LDRA Technology, Inc. | Verification of control coupling and data coupling analysis in software cod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4323A (zh) * | 2011-12-09 | 2013-06-19 |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 数据自动生成方法以及数据自动生成系统 |
CN103473400A (zh) * | 2013-08-27 | 2013-12-2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基于层次依赖建模的软件fmea方法 |
CN104050084A (zh) * | 2014-06-20 | 2014-09-17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软件路径剖析结果的修改影响分析方法 |
CN105677565A (zh) * | 2016-01-06 | 2016-06-15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缺陷关联系数的度量方法 |
CN105867906A (zh) * | 2016-03-22 | 2016-08-17 | 东南大学 | 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代码可替换性评估方法 |
CN106502892A (zh) * | 2016-10-20 | 2017-03-15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uml模型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方法 |
-
2017
- 2017-10-31 CN CN201711043685.8A patent/CN10770392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4323A (zh) * | 2011-12-09 | 2013-06-19 |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 数据自动生成方法以及数据自动生成系统 |
CN103473400A (zh) * | 2013-08-27 | 2013-12-2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基于层次依赖建模的软件fmea方法 |
CN104050084A (zh) * | 2014-06-20 | 2014-09-17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软件路径剖析结果的修改影响分析方法 |
CN105677565A (zh) * | 2016-01-06 | 2016-06-15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缺陷关联系数的度量方法 |
CN105867906A (zh) * | 2016-03-22 | 2016-08-17 | 东南大学 | 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代码可替换性评估方法 |
CN106502892A (zh) * | 2016-10-20 | 2017-03-15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uml模型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倪红英: "国内外航空软件测试比较",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418125A3 (en) * | 2021-06-04 | 2025-01-08 | LDRA Technology, Inc. | Verification of control coupling and data coupling analysis in software code |
JP7653577B2 (ja) | 2021-06-04 | 2025-03-28 | エルディーアールエ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ソフトウェアコード内の制御結合及びデータ結合解析の検証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CN113918205A (zh) * | 2021-09-08 | 2022-01-11 | 成都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生成软件功能耦合矩阵的方法 |
CN113918205B (zh) * | 2021-09-08 | 2025-03-25 | 成都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生成软件功能耦合矩阵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03923B (zh) | 2020-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31967B (zh) | 芯片验证测试用例的管理方法 | |
CN106682036A (zh) | 一种数据交换系统及其交换方法 | |
CN105868050A (zh) | 基于json数据的验证方法及装置 | |
JPH04237341A (ja) | インタフェース検証処理方式 | |
CN117724686A (zh) | 一种基于xml的设计验证代码可视化生成方法和装置 | |
CN107703923A (zh) | 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自动分析方法 | |
CN115470750A (zh) | 基于追踪文件的芯片性能验证系统 | |
Reifer | Automated aids fob reliable software | |
CN105512372A (zh) | 模型化的星载数据处理仿真测试方法 | |
CN113703739B (zh) | 基于omiga引擎的跨语言融合计算方法、系统及终端 | |
Tatale et al. | Automatic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mbinatorial Test Cases from UML Activity Diagram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 |
CN105373473B (zh) | 基于原始信令解码的cdr准确性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 | |
CN112685316A (zh) | 代码执行路径的获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8363567B (zh) | 一种基于数据库的验证平台激励器自动化生成方法 | |
CN103593285B (zh) | 一种基于判定识别的图像类软件单元测试方法 | |
CN115033496B (zh)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1580852A (zh) | 一种软件变更影响范围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 |
CN112232031B (zh) | 电力物联网边缘数据模型校验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2347723B (zh) | 基于版图的rom代码提取验证方法及装置 | |
CN105975598A (zh) | 基于条件检索的模拟操作方式获取数据的事件预警方法 | |
CN115080385A (zh) | 一种集成汽车驾驶用例的仿真场景生成方法及生成系统 | |
CN114461185B (zh) | 一种诸元文件的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 | |
Kochaleema et al. | Methodology for Integrating Computational Tree Logic Model Checking in 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 Artefacts: A Case Study of an Embedded Controller. | |
CN109635480A (zh) | 一种基于制图软件的控制逻辑验证和调试方法 | |
CN114662174A (zh) | 一种核电厂控制逻辑图批量化设计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