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2875A -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 Google Patents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2875A
CN107682875A CN201711124585.8A CN201711124585A CN107682875A CN 107682875 A CN107682875 A CN 107682875A CN 201711124585 A CN201711124585 A CN 201711124585A CN 107682875 A CN107682875 A CN 1076828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ive
base station
passive reflector
shadow region
r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245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82875B (zh
Inventor
谢力
殷弋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aidesis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aide Luo Jie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aide Luo Jie Mdt Infotech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aide Luo Jie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2458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828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82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2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2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2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04W16/20Network planning tools for indoor coverage or short range network deploy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在直射区(21)采用直接照射覆盖,在阴影区(22)采用无源反射器(3)照射覆盖;基站(1)和无源反射器(3)的位置使得基站(1)信号经过无源反射器(3)到阴影区(22)路径(5)的总反射次数尽可能少、总距离尽可能短;无源反射器(3)的反射波(6)的波束方向(61)、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62)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实时调整改变。该方法可以减少毫米波大尺度传播的路径损耗,减小损耗因子,可以改善阴影区(22)的路径损耗,还可以改善MIMO信道独立性,并可根据业务需要、实时调节阴影区(22)波束数量和特性;具有节能、工作频带宽、成本低的特点,而且易于与现有环境及建筑物融合。

Description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尤其是一种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的速率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高速率的需要,移动通信的工作频率也越来越高,进入到了毫米波频段。在城市环境,建筑物对毫米波的传播具有遮挡效应,成为毫米波传播的遮挡物,被遮挡物遮挡的区域就是毫米波传播的阴影区。毫米波在阴影区的传播主要靠毫米波的绕射,但是毫米波的波长比较短,毫米波的绕射能力远远低于频率较低的频段。因此毫米波的路径损耗大于频率较低的频段,毫米波的路径损耗因子大于频率较低的频段,有时达到8以上,毫米波的覆盖效果低于频率较低的频段,尤其是在阴影区更是如此。即使在直射区,有时散射体的数量和强度都不理想,也影响信道容量。
为了改善阴影区的覆盖效果,通常采用有源中继的方法,例如直放站。有时直接增加基站以减少阴影区的范围。这些方法功耗高、成本也高。而且不能根据业务的动态变化,实时调节中继参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MIMO技术要求多个信道之间的独立性强,因此毫米波的覆盖不仅要解决路径损耗大的问题,也要解决MIMO信道独立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该方法可以改善阴影区的路径损耗,提高信道容量,并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动态调节信道特性,具有节能、工作频带宽、成本低的特点,而且易于与现有环境及建筑物融合。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在基站的直射区采用直接照射覆盖方法,在基站的阴影区采用无源反射器照射覆盖的方法,以提高阴影区的信号强度,改善阴影区的信道特性;基站的位置尽可能位于空间没有遮挡物的走廊的交汇处,或者位于附近没有遮挡物的开阔处,以使得服务区内直射区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也便于基站信号经过尽可能少的反射次数、尽可能短的路径就可以到达阴影区;无源反射器包括一级无源反射器和多级无源反射器;无源反射器的位置使得基站信号经过一级无源反射器或者多级无源反射器到阴影区路径的总反射次数尽可能少、总距离尽可能短,以减少路径总的路径损耗;无源反射器的反射波的波束方向、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可以实时调整改变;
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实时改变无源反射器反射波的波束方向、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以调节或改善基站到引用区信道的路径损耗、到达角、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在建筑物密集的服务区,基站的位置高度可以大于建筑物的高度,以减少基站信号到阴影区路径的总距离,以减少路径总的路径损耗。
一级无源反射器位于基站的直射区,一级无源反射器把基站的直射信号反射到阴影区;多级无源反射器位于基站的阴影区;一级无源反射器和多级无源反射器多次接力反射,可以把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送到必须经过反射才能到达的阴影区。
利用多组的无源反射器,同一个阴影区可以形成多条从基站到该阴影区的路径,以进一步改善基站与该阴影区之间信道的路径损耗、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可以使用不同反射面形状的无源反射器,得到不同类型的反射波,进而通过选择无源反射器的反射面形状,调节到达阴影区的波束宽度,以改善信道的路径损耗、到达角、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无源反射器既可以是专门制造的无源反射器,也可以使用地面、建筑物的外墙等自然存在的物体作为无源反射器;也可以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表面处理,改变其形状以形成所需形状的无源反射器、改变其表面材料组成以提高反射率,改变其表面光滑度以提高反射率;专门制造的无源反射器可以单独安装,也可以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墙面,以不破坏建筑物的外形。
为了改善直射区的信道特性,根据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要求,也可以在直射区使用无源反射器,增加传播路径数量,以减少信道的相关性,提供信道容量。
不同形状的反射器表面,产生不同特点的反射波,一般而言,凸面会使得反射波的波束变宽发散,凹面会使得反射波的波束变窄聚焦到焦点区域。根据基站与阴影区的空间关系、阴影区的范围,可以用多个多种形状的无源反射器,把来自基站的电磁波,通过不同形状的无源反射器,进行波束的方向、宽度、焦区等变换,使得波束到阴影区时,波束的宽度范围尽可能与阴影区的范围一致,基站到阴影区信道的衰减尽可能小。
利用无源反射器可以形成多条从基站到阴影区的传播路径,这样不仅尽可能利用基站的电磁波能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分集接收性能,改善基站到阴影区MIMO信道的特性,例如减小信道之间的相关性。
无源反射器数量和位置的确定原则是:1)满足覆盖区域要求;2)从基站到阴影区的路径损耗最小。
根据阴影区信号强度的要求,确定无源反射器的大小。
无源反射器对信号的反射能力可以用雷达反射截面(RCS)表征,无源反射器的雷达反射截面与其面积、形状、表面材料和信号频率有关。一般而言,对于平面的无源反射器,其雷达反射截面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由于毫米波频率高,因此同样面积的无源反射器,其对毫米波信号的反射能力很强,这样大大提高了无源反射器对阴影区的覆盖能力。
MIMO要求各个信道之间的独立性强,也就是信道相关性弱,而信道的相关性与传播路径中散射体数量有关,也与散射波的强度、方向、极化形式有关。无源反射器也是一种散射体,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业务要求,实时改变一个或多个无源反射器反射波的波束方向、波束数量和极化形式,以调节或改善基站到该区域信道的特性,例如信道之间的独立性、路径损耗、路径数量等等。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可以减少毫米波大尺度传播的路径损耗,减小损耗因子,可以改善阴影区的路径损耗,还可以改善MIMO信道的独立性,并可根据业务需要、实时调节阴影区的波束数量和特性;具有节能、工作频带宽、成本低的特点,而且易于与现有环境及建筑物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示意图。
图2为无源反射器的示意图。
图中有:基站1、服务区2、直射区21、阴影区22、无源反射器3、一级无源反射器31、多级无源反射器32、遮挡物4、走廊41、路径5、反射波6、波束方向61和极化方向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采用的实施方案是: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在基站1的直射区21采用直接照射覆盖方法,在基站1的阴影区22采用无源反射器3照射覆盖的方法,以提高阴影区22的信号强度,改善阴影区22的信道特性;基站1的位置尽可能位于空间没有遮挡物4的走廊41的交汇处,或者位于附近没有遮挡物4的开阔处,以使得服务区2内直射区21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也便于基站1信号经过尽可能少的反射次数、尽可能短的路径5就可以到达阴影区22;无源反射器3包括一级无源反射器31和多级无源反射器32;无源反射器3的位置使得基站1信号经过一级无源反射器31或者多级无源反射器32到阴影区22路径5的总反射次数尽可能少、总距离尽可能短,以减少路径5总的路径损耗;无源反射器3的反射波的波束方向、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可以实时调整改变;
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实时改变无源反射器3反射波6的波束方向61、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62,以调节或改善基站1到引用区22信道的路径损耗、到达角、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在建筑物密集的服务区2,基站1的位置高度可以大于建筑物的高度,以减少基站1信号到阴影区22路径5的总距离,以减少路径5总的路径损耗。
一级无源反射器31位于基站1的直射区21,一级无源反射器31把基站1的直射信号反射到阴影区22;多级无源反射器32位于基站1的阴影区22;一级无源反射器和多级无源反射器多次接力反射,可以把基站1的电磁波信号送到必须经过反射才能到达的阴影区22。
利用多组的无源反射器3,同一个阴影区22可以形成多条从基站1到该阴影区22的路径5,以进一步改善基站1与该阴影区22之间信道的路径损耗、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可以使用不同反射面形状的无源反射器3,得到不同类型的反射波6,进而通过选择无源反射器的反射面形状,调节到达阴影区22的波束宽度,以改善信道的路径损耗、到达角、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无源反射器3既可以是专门制造的无源反射器3,也可以使用地面、建筑物的外墙等自然存在的物体作为无源反射器3;也可以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表面处理,改变其形状以形成所需形状的无源反射器3、改变其表面材料组成以提高反射率,改变其表面光滑度以提高反射率;专门制造的无源反射器3可以单独安装,也可以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墙面,以不破坏建筑物的外形。
为了改善直射区21的信道特性,根据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要求,也可以在直射区21使用无源反射器3,增加传播路径数量,以减少信道的相关性,提高信道容量。
不同形状的无源反射器3表面,产生不同特点的反射波6,一般而言,凸面会使得反射波6的波束变宽发散,凹面会使得反射波6的波束变窄聚焦到焦点区域。根据基站1与阴影区22的空间关系、阴影区22的范围,可以用多个多种形状的无源反射器3,把来自基站1的电磁波,通过不同形状的无源反射器3,进行反射波6的波束方向61、宽度、焦区等变换,使得反射波6到阴影区22时,波束的宽度范围尽可能与阴影区22的范围一致,基站1到阴影区22信道的衰减尽可能小。
利用无源反射器3可以形成多条从基站1到阴影区22的传播路径,这样不仅尽可能多的利用基站1的电磁波能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分集接收性能,改善基站1到阴影区22的MIMO信道的特性,例如减小信道之间的相关性。
无源反射器3数量和位置的确定原则是:1)满足覆盖区域要求;2)从基站1到阴影区22的路径损耗最小。
根据阴影区22信号强度的要求,确定无源反射器3的大小。
无源反射器3对信号的反射能力可以用雷达反射截面(RCS)表征,无源反射器3的雷达反射截面与其面积、形状、表面材料和信号频率有关。一般而言,对于平面的无源反射器3,其雷达反射截面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由于毫米波频率高,因此同样面积的无源反射器3,其对毫米波信号的反射能力很强,这样大大提高了无源反射器3对阴影区22的覆盖能力。
MIMO要求各个信道之间的独立性强,也就是信道相关性弱,而信道的相关性与传播路径中散射体数量有关,也与散射波的强度、方向、极化形式有关。无源反射器3也是一种散射体,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业务要求,实时改变一个或多个无源反射器3反射波6的波束方向61、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62,以调节或改善基站到该区域信道的特性,例如信道之间的独立性、路径损耗、路径数量等等。
可以利用亚波长的人工电磁结构、PIN开关管和变容二极管,构成波束方向、波束数量及极化类型可重构的无源反射器3,就可以远程控制可重构无源反射器3反射波6的波束方向61、数量以及反射波6的极化方向62。
根据以上所述,便可实现本发明。

Claims (6)

1.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在基站(1)的直射区(21)采用直接照射覆盖方法,在基站(1)的阴影区(22)采用无源反射器(3)照射覆盖的方法,以提高阴影区(22)的信号强度,改善阴影区(22)的信道特性;基站(1)的位置尽可能位于空间没有遮挡物(4)的走廊(41)的交汇处,或者位于附近没有遮挡物(4)的开阔处,以使得服务区(2)内直射区(21)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也便于基站(1)信号经过尽可能少的反射次数、尽可能短的路径(5)就可以到达阴影区(22);无源反射器(3)包括一级无源反射器(31)和多级无源反射器(32);无源反射器(3)的位置使得基站(1)信号经过一级无源反射器(31)或者多级无源反射器(32)到阴影区(22)路径(5)的总反射次数尽可能少、总距离尽可能短,以减少路径(5)总的路径损耗;无源反射器(3)的反射波的波束方向、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可以实时调整改变;
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实时改变无源反射器(3)反射波(6)的波束方向(61)、波束数量和极化方向(62),以调节或改善基站(1)到引用区(22)信道的路径损耗、到达角、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建筑物密集的服务区(2),基站(1)的位置高度可以大于建筑物的高度,以减少基站(1)信号到阴影区(22)路径(5)的总距离,以减少路径(5)总的路径损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级无源反射器(31)位于基站(1)的直射区(21),一级无源反射器(31)把基站(1)的直射信号反射到阴影区(22);多级无源反射器(32)位于基站(1)的阴影区(22);一级无源反射器和多级无源反射器多次接力反射,可以把基站(1)的电磁波信号送到必须经过反射才能到达的阴影区(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多组的无源反射器(3),同一个阴影区(22)可以形成多条从基站(1)到该阴影区(22)的路径(5),以进一步改善基站(1)与该阴影区(22)之间信道的路径损耗、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使用不同反射面形状的无源反射器(3),得到不同类型的反射波6,进而通过选择无源反射器的反射面形状,调节到达阴影区(22)的波束宽度,以改善信道的路径损耗、到达角、信道相关性等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无源反射器(3)既可以是专门制造的无源反射器(3),也可以使用地面、建筑物的外墙等自然存在的物体作为无源反射器(3);也可以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表面处理,改变其形状以形成所需形状的无源反射器(3)、改变其表面材料组成以提高反射率,改变其表面光滑度以提高反射率;专门制造的无源反射器(3)可以单独安装,也可以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墙面,以不破坏建筑物的外形。
CN201711124585.8A 2017-11-14 2017-11-14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Active CN1076828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24585.8A CN107682875B (zh) 2017-11-14 2017-11-14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24585.8A CN107682875B (zh) 2017-11-14 2017-11-14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2875A true CN107682875A (zh) 2018-02-09
CN107682875B CN107682875B (zh) 2023-06-06

Family

ID=61148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24585.8A Active CN107682875B (zh) 2017-11-14 2017-11-14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8287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7420A (zh) * 2006-05-23 2009-05-06 英特尔公司 用于使用毫米波信号进行通信的毫米波反射器天线系统和方法
CN101427486A (zh) * 2006-05-23 2009-05-06 英特尔公司 具有定向天线和一个或多个毫米波反射器的毫米波通信系统
CN105981225A (zh) * 2013-12-10 2016-09-28 At&T知识产权部有限合伙公司 准光耦合器
CN106332110A (zh) * 2016-08-23 2017-01-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g毫米波网络信号强度空间分布态势的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7420A (zh) * 2006-05-23 2009-05-06 英特尔公司 用于使用毫米波信号进行通信的毫米波反射器天线系统和方法
CN101427486A (zh) * 2006-05-23 2009-05-06 英特尔公司 具有定向天线和一个或多个毫米波反射器的毫米波通信系统
CN105981225A (zh) * 2013-12-10 2016-09-28 At&T知识产权部有限合伙公司 准光耦合器
CN106332110A (zh) * 2016-08-23 2017-01-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g毫米波网络信号强度空间分布态势的预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2875B (zh)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han et al. mmWave mobile broadband (MMB): Unleashing the 3–300GHz spectrum
CN107275803B (zh) 一种毫米波透镜反射式智能天线装置
CN102097684B (zh) 一种c/s频段波束共用主反射器的双反射面天线及实现方法
CN111541046B (zh) 一种龙伯透镜天线及基站
KR20220043213A (ko) 빔 형성 시스템을 위한 메타 구조의 무선 인프라구조
EP0985248A1 (de) Antenne zum abstrahlen von hochfrequenten funksignalen
CN107708134A (zh) 毫米波室内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CN116075984A (zh) 反射单元及无线传输系统
CN107682873A (zh) 毫米波室外无源覆盖方法
CN107682875A (zh) 毫米波室外智能无源覆盖方法
CN108055668A (zh) 毫米波室内无源覆盖方法
Majed et al. Propagation path loss modeling and coverage measurements in urban microcell in millimeter wave frequency bands
Tian et al. Optimizing the deployment of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in mmWave vehicular systems
CN213340708U (zh) 一种5g全频段矩形波束射灯天线
Morais The Mobile Wireless Path
Nakamura et al. Path loss model in crowded areas considering multiple human blockage at 4.7 and 26.4 GHz
Mohsen et al. 31 GHz path loss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for indoor/outdoor environments
US6606076B2 (en) Reflective panel for wireless applications
CN215299515U (zh) 一种基于5g多通道垂直面大张角射灯天线
CN205406699U (zh) 一种外置抑制天线上旁瓣干扰的装置
Wang et al. Optically transparent dual-polarized reflectarray with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beam for 5G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ishnashu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Synthesis the Configuration of Linear Antennas Array by Using MATLAB
CN206742493U (zh) 垂直极化的扇形天线馈源装置
Barclay Short-range propagation
Chen et al. Parabolic distribution of scatterers for street-dominated mobile environ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in Gefan

Inventor after: Xie Li

Inventor before: Xie Li

Inventor before: Yin Gefa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23

Address after: 12th Floor, Building A, Kunpeng Building, No. 72 Huachuang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43

Patentee after: Nanjing Haidesis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16A, Building B, Building 4, Nanjing Baixia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No. 6 Yongzhi Road, Qinhuai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1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HAROG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