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2121A -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2121A
CN107682121A CN201710959414.0A CN201710959414A CN107682121A CN 107682121 A CN107682121 A CN 107682121A CN 201710959414 A CN201710959414 A CN 201710959414A CN 107682121 A CN107682121 A CN 1076821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bit data
length
group
regi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594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82121B (zh
Inventor
刘丽华
管武
梁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7109594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821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82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2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2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2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接收比特数据;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寄存器组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基于编码级数及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如此,可以根据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进行编码,这样就可以实现多种码长的编码,并通过多级编码,实现高速编码。

Description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道编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信道编码是一种可以提高传输信息准确度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自香农提出信道容量的概念以后,中外学者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寻找可以达到香农极限的编码方式。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半并行结构进行编码,但是这种编码方式只能应用于单种码长的编码,不能支持多种码长的编码,导致编码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进行信道编码时,编码方式只能进行单种码长的编码,不能支持多种码长的编码,导致编码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比特数据;
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
基于预设的所述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
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
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
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
上述方案中,所述接收预设长度的比特数据后,还包括:
按照预设的排序规则,对所述比特数据的数据标识进行重新排序;
基于重新排序后的所述数据标识确定对应的比特数据的顺序。
上述方案中,所述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寄存器组的地址进行反转。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包括:
利用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其中,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N为所需编码的长度;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表示矩阵F的4级克罗内克积。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包括:
在所述编码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的情况下,以所述基准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之间的第一商值;
基于所述第一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还包括:
在所述编码长度大于256bit小于4096bit的情况下,以预设的单位数据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单位数据长度之间的第二商值;
基于所述第二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其中,
所述单位数据的长度为256bit。
上述方案中于,所述预设的基准长度为16bit。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编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比特数据;
写入单元,用于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
读取单元,用于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
输出单元,用于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
第一编码单元,用于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第二编码单元,用于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编码单元具体用于:
利用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其中,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N为所需编码的长度;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表示矩阵F的4级克罗内克积。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编码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编码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的情况下,以所述基准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之间的第一商值;
基于所述第一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比特数据;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如此,可以根据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进行编码,这样就可以实现多种码长的编码,并通过多级编码,实现高速编码,提高了编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编码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对比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串行写入和并行读出的寄存器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编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进行信道编码时,编码方式只能进行单种码长的编码,不能支持多种码长的编码,导致编码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比特数据;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
下面通过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101,接收比特数据;
本实施例中,在编码时,接收比特数据;在接收比特数据时是按照预设的基准长度分组接收的,本实施例是半并行编码的,因此基准长度为16bit。即每次接收16bit数据。其中,每个比特数据都对应一个数据标识。
接收到数据后,因为本实施例的码属于极化码,而极化码属于线性分组码的范畴,因此它的编码可以用生成矩阵来描述。
所述矩阵GN可参见公式(1):
所述BN表示比特下标反转矩阵,表示矩阵F的克罗内克积,
因为,BN表示比特下标反转矩阵,因此需要输入的比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具体地,按照预设的排序规则,对所述比特数据的数据标识进行重新排序;基于重新排序后的所述数据标识确定对应的比特数据的顺序。所述排序规则包括:对所述数据标识的下标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反转。
比如,输入的16bit数据为:0001 0010 0011 0100;那么各个比特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分别可以为:u0,u1,u2,u3,u4,u5,u6,u7,u8,u9,u10,u11,u12,u13,u14,u15
那么各个数据标识的下标可以确定出,以u0为例,0对应的二进制数0000;对0000进行反转后,还是0000,那么反转后的数据标识依然为u0,该标识对应的比特数据为0。那么第一位比特数据依然是0,记为v0
以u1为例,0对应的二进制数0001;对0001进行反转后,是1000,那么反转后的数据标识应该为u8,该标识对应的比特数据为0。那么第二位比特数据也是0,记为v1
其他数据标识的排序如上述相同,故而不再赘述,排序后的数据标识可参见图2,这样就可以根据重新排序后的数据标识对比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了。
S102,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组中;
对比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后,参考图3,将排序后的比特数据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组中。所述寄存器组至少包括一个,比如可以为RAM0~RAM15中任意一个;各个寄存器组构成一个寄存器矩阵。
所述寄存器组的容量为256bit,可以为一个16行16列的存储矩阵;若所需编码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时,只需使用一个寄存器组就可以;若所需编码的长度大于256bit时,寄存器组的个数需要根据具体的编码长度来确定。
在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时,是逐列写入的,比如所需编码的长度为64bit,那么在寄存器组中就有16行4列数据。
这里,所述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组中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寄存器组的地址进行反转。比如,寄存器组的地址为01,那么在写数据之前需要将地址反转为10。
S103,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中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
将比特数据写入寄存器组后,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逐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中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并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所述寄存器为临时寄存器。
比如寄存器组中有64bit数据,也就是16行4列比特数据;那么寄存器组在读取数据时,以基准长度为参照,一个时钟周期内需要读取基准长度的数据。比如基准长度为16bit时,一个时钟周期内需要读取四行比特数据,总共读取4次,形成4组比特数据,每组比特数据的长度都是16bit。
S104,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
本步骤中,获取到各组比特数据后,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
具体地,利用第一编码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实现如下:
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N为所需编码的长度;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的分块矩阵,所述表示矩阵F的4级克罗内克积。
那么以64bit编码为例,利用第一编码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具体实现如下:
公式(3)中,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并行下标反转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即所述[V1 V2 V3 V4]·为的分块矩阵。所述的定义如公式(4)所示:
所述可以由公式(5)得出:
在公式(5)中,所述为输入的比特数据,所述B64为比特反转矩阵。
然后根据矩阵将各组比特数据与矩阵的每一列先进行列与运算,再将每列的与结构(与门)累加在一起,即得到相应的编码结果xi,i=1,2,…,16,整个运算完全是比特运算,复杂度小。
S105,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
本步骤中,当获取到第一级编码结果后,判断所需编码的长度,在所述编码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的情况下,确定只需两级编码。
并以所述基准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之间的第一商值;基于所述第一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再基于所述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多路编码,获取第二级编码结果。
比如,当需要编码的长度为64bit时,以所述基准长度为基准(即将第一级编码结果中的每16bit看作一个计算单元),那么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之间的第一商值就为4,因此确定出的时钟周期也为4,即进行四次运算,再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进行编码,获取第二级编码结果。
以64bit编码为例,在进行二级编码时可以利用公式(6)实现:
公式(6)中,所述X1、X2、X3、X4均为码长为16bit的输出,为第二级编码结果;所述[X′1 X′2 X′3 X′4]为的分块矩阵,可以由公式(7)实现;为矩阵F的2级克罗内克积,可以由公式(8)实现:
在进行编码时,每个时钟周期输入的计算单元与中的每一行先进行与运算,再将所有计算单元的与结构累加在一起,即得到第二级编码结果。
而在所述编码长度大于256小于等于4096bit的情况下,还需进行第三级编码,具体地,以预设的单位数据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单位数据长度之间的第二商值;基于所述第二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其中,所述单位数据的长度为256bit。
比如,当需要编码的长度为512bit时,以预设的单位数据长度(即将第二级编码结果中的每256bit看作一个计算单元),那么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单位数据长度之间的第二商值就为2,因此确定出的时钟周期也为2,即进行两次运算,再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这2个计算单元进行编码,获取第三级编码结果。
在进行编码时,以512bit长度为例,具体是需要进行三级编码,那么第一级编码可以利用公式(9)实现:
其中,Vi,Xi′均为16比特,i=1,2,…,32;所述为第一级编码结果。
然后以第一级编码结果为输入,进行第二级编码,可以利用公式(10)和公式(11)实现:
[X″1......X″32]→[X1″′ X2″′] (11)
所述[X1″′ X2″′]为第二级编码结果。Xi′,Xi″为16bit,i=1,2,…,32;X1″′,X2″′为256bit。
然后以第二级编结果为输入,进行第三级编码,可以利用公式(12)实现:
这里,X1、X2均为码长为256bit的输出。为第三级编码结果;
然后再以基准长度并行输出编码结果,输出完成后,编码结束。
这里,在整个三级编码中,最多使用十六个256bit输入的与结构和异或结构就可以实现所需长度的编码,降低了资源占用。
实施例二
相应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编码装置,如图4所示,所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41、写入单元42、读取单元43、输出单元44、第一编码单元45、确定单元46及第二编码单元47;其中,
在编码时,接收单元41用于接收比特数据;在接收比特数据时是按照预设的基准长度分组接收的,本实施例是半并行编码的,因此基准长度为16bit。即每次接收16bit数据。其中,每个比特数据都对应一个数据标识。
接收到数据后,因为本实施例的码属于极化码,而极化码属于线性分组码的范畴,因此它的编码可以用生成矩阵来描述。
所述矩阵GN可参见公式(1):
所述BN表示比特下标反转矩阵,表示矩阵F的克罗内克积,
因为,BN表示比特下标反转矩阵,因此需要输入的比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具体地,按照预设的排序规则,对所述比特数据的数据标识进行重新排序;基于重新排序后的所述数据标识确定对应的比特数据的顺序。所述排序规则包括:对所述数据标识的下标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反转。
比如,输入的16bit数据为:0001 0010 0011 0100;那么各个比特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分别可以为:u0,u1,u2,u3,u4,u5,u6,u7,u8,u9,u10,u11,u12,u13,u14,u15
那么各个数据标识的下标可以确定出,以u0为例,0对应的二进制数0000;对0000进行反转后,还是0000,那么反转后的数据标识依然为u0,该标识对应的比特数据为0。那么第一位比特数据依然是0,记为v0
以u1为例,0对应的二进制数0001;对0001进行反转后,是1000,那么反转后的数据标识应该为u8,该标识对应的比特数据为0。那么第二位比特数据也是0,记为v1
其他数据标识的排序如相同,故而不再赘述,排序后的数据标识可参见图2,这样就可以根据重新排序后的数据标识对比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了。
对比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后,参考图3,写入单元42,用于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组中;所述寄存器组至少包括一个。比如可以为RAM0~RAM15中任意一个;各个寄存器组构成一个寄存器矩阵。
所述寄存器组的容量为256bit,可以为一个16行16列的存储矩阵;若所需编码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时,只需使用一个寄存器组就可以;若所需编码的长度大于256bit时,寄存器组的个数需要根据具体的编码长度来确定。
在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时,是逐列写入的,比如所需编码的长度为64bit,那么在寄存器组中就有16行4列数据。
这里,所述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组中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寄存器组的地址进行反转。比如,寄存器组的地址为01,那么在写数据之前需要将地址反转为10。
将比特数据写入寄存器组后,读取单元43用于基于所述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
输出单元44,用于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所述寄存器为临时寄存器。
比如寄存器组中有64bit数据,也就是16行4列比特数据;那么寄存器组在读取数据时,以基准长度为参照,一个时钟周期内需要读取基准长度的数据。比如基准长度为16bit时,一个时钟周期内需要读取四行比特数据,总共读取4次,形成4组比特数据,每组比特数据的长度都是16bit。
获取到各组比特数据后,第一编码单元45,用于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
具体地,利用第一编码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实现如下:
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N为所需编码的长度;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的分块矩阵,所述表示矩阵F的4级克罗内克积。
那么以64bit编码为例,利用第一编码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实现如下:
公式(3)中,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并行下标反转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即所述[V1 V2 V3 V4]·为的分块矩阵。所述的定义如公式(4)所示:
所述可以由公式(5)得出:
在公式(5)中,所述为输入的比特数据,所述B64为比特反转矩阵。
然后根据矩阵将各组比特数据与矩阵的每一列先进行列与运算,再将每列的与结构(与门)累加在一起,即得到相应的编码结果xi,i=1,2,…,16,整个运算完全是比特运算,复杂度小。
当获取到第一级编码结果后,确定单元46,用于判断所需的编码长度,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在所述编码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的情况下,确定只需两级编码。
第二编码单元47,用于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
比如,当需要编码的长度为64bit时,以所述基准长度为基准(即将第一级编码结果中的每16bit看作一个计算单元),那么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之间的第一商值就为4,因此确定出的时钟周期也为4,即进行四次运算,再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进行编码,获取第二级编码结果。
以64bit编码为例,在进行二级编码时可以利用公式(6)实现:
公式(5)中,所述X1、X2、X3、X4均为码长为16bit的输出,为第二级编码结果;所述[X′1 X′2 X′3 X′4]为的分块矩阵,可以由公式(7)实现;为矩阵F的2级克罗内克积,可以由公式(8)实现:
在进行编码时,每个时钟周期输入的计算单元与中的每一行先进行与运算,再将所有计算单元的与结构累加在一起,即得到第二级编码结果。
而在所述编码长度大于256小于等于4096bit的情况下,还需进行第三级编码,具体地,以预设的单位数据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单位数据长度之间的第二商值;基于所述第二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其中,所述单位数据的长度为256bit。
比如,当需要编码的长度为512bit时,以预设的单位数据长度(即将第二级编码结果中的每256bit看作一个计算单元),那么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单位数据长度之间的第二商值就为2,因此确定出的时钟周期也为2,即进行两次运算,再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这2个计算单元进行编码,获取第三级编码结果。
在进行编码时,以512bit长度为例,具体是需要进行三级编码,那么第一级编码可以利用公式(9)实现:
其中,Vi,Xi′均为16比特,i=1,2,…,32;所述为第一级编码结果。
然后以第一级编码结果为输入,进行第二级编码,可以利用公式(10)和公式(11)实现:
[X″1......X″32]→[X1″′X2″′] (11)
所述[X1″′X2″′]为第二级编码结果。Xi′,Xi″为16bit,i=1,2,…,32;X1″′,X2″′为256bit。
然后以第二级编结果为输入,进行第三级编码,可以利用公式(12)实现:
这里,X1、X2均为码长为256bit的输出。为第三级编码结果;
然后再以基准长度并行输出编码结果,输出完成后,编码结束。
这里,在整个三级编码中最多使用十六个256bit输入的与结构和异或结构就可以实现所需长度的编码,降低了资源占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及装置能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比特数据;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对应的寄存器组中;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如此,可以根据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进行编码,这样就可以实现多种码长的编码,并通过多级编码,实现高速编码,提高了编码效率;并且整个三级编码中最多使用十六个以256bit输入的与结构和异或结构就可以实现所需长度的编码,降低了资源占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比特数据;
将所述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
基于预设的所述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所述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
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
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
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预设长度的比特数据后,还包括:
按照预设的排序规则,对所述比特数据的数据标识进行重新排序;
基于重新排序后的所述数据标识确定对应的比特数据的顺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寄存器组的地址进行反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包括:
利用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其中,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N为所需编码的长度;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表示矩阵F的4级克罗内克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包括:
在所述编码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的情况下,以所述基准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之间的第一商值;
基于所述第一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还包括:
在所述编码长度大于256bit小于4096bit的情况下,以预设的单位数据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单位数据长度之间的第二商值;
基于所述第二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其中,
所述单位数据的长度为256bit。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基准长度为16bit。
8.一种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比特数据;
写入单元,用于将所述比特数据串行写入寄存器组中;
读取单元,用于基于预设的基准长度,依次并行读取所述寄存器组的所述比特数据,形成各组比特数据;
输出单元,用于将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输出至预先建立的寄存器中;
第一编码单元,用于利用预设长度的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寄存器中的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获取第一级编码结果;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需的编码长度,确定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第二编码单元,用于基于编码级数及各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利用所述全并行FFT结构对所述第一级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获取相应码长的编码结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单元具体用于:
利用公式对所述各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其中,所述表示第一级编码结果;所述N为所需编码的长度;所述表示重新排序后的各组比特数据;所述表示矩阵F的4级克罗内克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编码长度小于或等于256bit的情况下,以所述基准长度为基准,确定所述编码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之间的第一商值;
基于所述第一商值确定所述多路选择器的时钟周期。
CN201710959414.0A 2017-10-16 2017-10-16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6821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59414.0A CN107682121B (zh) 2017-10-16 2017-10-16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59414.0A CN107682121B (zh) 2017-10-16 2017-10-16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2121A true CN107682121A (zh) 2018-02-09
CN107682121B CN107682121B (zh) 2021-04-27

Family

ID=61140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59414.0A Active CN107682121B (zh) 2017-10-16 2017-10-16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8212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9533A (zh) * 2001-09-20 2005-03-0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对数据比特进行并行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23618A (zh) * 2013-01-11 2013-04-0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任意码长的极化编码方法
US20150349922A1 (en) * 2012-04-19 2015-12-03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Method and system for error correction in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low complexity systematic encoder
CN106130656A (zh) * 2016-06-16 2016-11-16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极化码的光ofdm信号编码调制与解调系统及方法
CN106253913A (zh) * 2016-07-29 2016-12-21 山东科技大学 极化码的块编码器及其编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9533A (zh) * 2001-09-20 2005-03-0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对数据比特进行并行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349922A1 (en) * 2012-04-19 2015-12-03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Method and system for error correction in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low complexity systematic encoder
CN103023618A (zh) * 2013-01-11 2013-04-0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任意码长的极化编码方法
CN106130656A (zh) * 2016-06-16 2016-11-16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极化码的光ofdm信号编码调制与解调系统及方法
CN106253913A (zh) * 2016-07-29 2016-12-21 山东科技大学 极化码的块编码器及其编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2121B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6029C (zh) Ldpc码校验矩阵构造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编码解码装置
US20090132758A1 (en) Rank modulation for flash memories
CN104850760A (zh) 带有编码信息的人工合成dna存储介质及信息的存储读取方法和应用
CN111858507B (zh) 基于dna的数据存储方法、解码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3186490A (zh) 模拟存储单元中的优化的阈值搜索
CN101938325B (zh) 有限长度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解速率匹配方法和装置
CN104750570B (zh) 数据储存装置及其错误校正方法
CN103632182A (zh) 三维图像码的生成和解析方法及其装置
CN105513638A (zh) 数据储存装置及其数据存取方法
CN106788891A (zh) 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存储的最优局部修复码构造方法
CN109740023A (zh) 基于双向位图的稀疏矩阵压缩存储方法
CN100476824C (zh) 存储元素的方法与系统及查找元素的方法与系统
CN110569974B (zh) 可包含人造碱基的dna存储分层表示与交织编码方法
CN105099467B (zh) Qc-ldpc码的编码方法及编码装置
CN102201882B (zh) 一种线性分组码编码参数的盲识别方法
CN108288966A (zh) 极性Polar码的速率匹配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077470A (zh) 采用线性分组码的编码方法、装置及线性分组码生成方法、装置
CN104243095A (zh) 一种卷积码与线性分组码的码字类型盲识别方法
CN104090859A (zh) 一种基于多值逻辑电路的地址译码方法
CN107682121A (zh)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1908378A (zh) 闪存的控制器以及于闪存存取数据的方法
CN1144373C (zh) 维特比解码器的状态计量存储器及其解码方法
CN102763101A (zh) 快速傅里叶变换电路
CN110209598A (zh) 一种高速缓冲存储器、一种数据读写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3929271B (zh) 一种lte系统速率匹配的并行实现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