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64872A - 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64872A
CN107664872A CN201710616280.2A CN201710616280A CN107664872A CN 107664872 A CN107664872 A CN 107664872A CN 201710616280 A CN201710616280 A CN 201710616280A CN 107664872 A CN107664872 A CN 107664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terarea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162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山健
平本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94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2632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64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487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light sources to drivers, circuit board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实现一层薄型且窄边框化。该背光装置包括:导光板(LG),具有形成出射面的第一主面(S1)、第二主面(S2)以及与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交叉的入射面(EF);光源单元(50);以及光学片材(OS1),载置于导光板的第一主面上。光学片材(OS1)具有光源侧端部,所述光源侧端部越过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延伸至与光源单元(50)相对的位置。

Description

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电脑、汽车导航系统等显示装置,广泛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一般而言,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面板和叠置于该液晶面板的背面的对液晶面板照明的背光装置。背光装置具有反射层、导光板、光学片材、照射入射至导光板的光的光源单元以及容纳它们的容器(遮光板)等。光源单元具有布线基板和安装于该布线基板上的多个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LED)。
作为光源单元,已知有使用侧视型LED以及使用顶视型LED的光源单元。侧视型LED设置于发光面与布线基板的安装面正交的朝向,顶视型LED设置于发光面与布线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相对的朝向。
作为光源单元使用侧视型LED时,LED配置成如下: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射面相对,布线基板与导光板的出射面平行,即,配置于与液晶面板的显示面平行的朝向。为此,当以在布线基板上缠绕多条布线的方式,使布线基板的宽度变宽时,布线基板变得容易干涉显示区域,从而变得妨碍液晶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
此外,作为光源单元使用顶视型LED时,LED配置成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射面相对的状态,布线基板与导光板的入射面平行,即,配置成沿着背光装置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状态。为此,布线基板不干涉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在实现背光装置及液晶面板的窄边框化上变得有利。
然而,LED在其结构上存在从发光面以外的侧面漏光的可能性。当发生漏光时,光源单元附近的亮度变得不均匀,有可能会对显示品质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在使用顶视型LED时,无法确定LED相对于导光板的位置并固定地利用布线基板,从而有可能LED与导光板之间的位置会发生偏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一层的薄型且能够窄边框化的背光装置以及具有该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装置包括:导光板,具有形成出射面的第一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交叉的入射面;光源单元,具有布线基板和安装于该布线基板的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相对的发光面和位于与所述发光面相反的一侧且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安装面,所述布线基板隔着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入射面相对;以及光学片材,载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主面,所述光学片材具有光源侧端部,所述光源侧端部越过所述入射面延伸至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位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具有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背光装置,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背光装置具有:导光板,具有形成出射面的第一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交叉的入射面;光源单元,具有布线基板和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相对的发光面和位于与所述发光面相反的一侧且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安装面,所述布线基板隔着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入射面相对;以及光学片材,载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主面,所述光学片材具有光源侧端部,所述光源侧端部越过所述入射面延伸至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供实现一层薄型且能够窄边框化的背光装置以及具有该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翻折主FPC并固定的状态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示出所述背光单元的光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6B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背光单元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沿图3的线A-A剖开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包括与图7对应的剖面的背光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本公开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容易想到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此外,附图有时为了使说明更加清楚而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对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地加以表示,其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并非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此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在已出现的图中描述过的部分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其重复的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分别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以及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将安装有驱动器IC的主FPC翻折摞在背面侧的状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4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液晶显示装置10能够用于组装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终端、手机、笔记本型PC、便携式游戏机、电子词典、电视装置、汽车导航系统等各种电子仪器。
如图1、图2、图4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有源矩阵型平板状的液晶面板12、叠置于作为液晶面板12的一方的平板面的显示面12a并覆盖该显示面12a整体的透明的盖板14以及与作为液晶面板12的另一方的平板面的背面相对地配置的作为背光装置的背光单元20。
液晶面板12具有:矩形平板状的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地配置的矩形平板状的第二基板SUB2以及保持于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LQ。第二基板SUB2的周缘部通过片材SE粘合于第一基板SUB1。在第二基板SUB2的表面粘有偏光板PL2,从而形成显示面12a。在第一基板SUB1的表面(液晶面板12的背面)粘有偏光板PL1。
在液晶面板12中,在俯视观察该液晶面板12(是指从液晶面板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观察识别该液晶面板的状态。以下相同)的状态下,在由片材SE的内侧形成的区域设置有矩形状的显示区域(活动区域)DA,在该显示区域DA显示有图像。此外,在显示区域DA的周围设置有矩形框状的边框区域ED。液晶面板12是具有通过在显示区域DA选择性地透射或调制来自背光单元20的光而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的透射型液晶面板。液晶面板12既可以具有与主要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横电场的横电场模式对应的构成,也可以具有主要利用与基板主面交叉的纵电场的纵电场模式对应的构成。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基板SUB1的短边侧的端部接合有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主FPC)23,并从液晶面板12向外部延伸。作为供给驱动液晶面板12所必需的信号的信号供给源,在主FPC23上安装有驱动器IC24等半导体元件。在主FPC23的延伸端接合有副FPC25。在该副FPC25上安装有电容器C1、连接器26等。如图3所示,主FPC23及副FPC25沿着第一基板SUB1的短边侧的边缘翻折,并叠置于背光单元20的底部。如后所述,主FPC23及副FPC25通过双面胶带等粘着部件粘在背光单元20的底部。
如图1及图4所示,盖板14例如,通过玻璃板或丙烯酸类透明树脂等形成为矩形平板状。盖板14具有大于液晶面板12的尺寸(宽度、长度)的宽度及长度,并具有在俯视观察下大于液晶面板12的面积。盖板14的下表面(背面)例如,通过由透明的粘合剂或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层粘在显示面12a上,并覆盖液晶面板12的显示面12a涉及的整面。
在盖板14的下表面(背面、液晶面板侧的表面)形成有框状的遮光层RS。在盖板14中,与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相对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通过遮光层RS来遮光。遮光层RS还可以形成于盖板14的上表面(外面)。需要注意的是,盖板14还可以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状况而省略。
背光单元20具有:容器22、布设或配置于该容器22内的光学部件以及光源单元50。而且,背光单元20与液晶面板12的背面相对地配置,并通过框状的粘着部件,例如,双面胶带TP1粘在液晶面板12的背面,例如,偏光板PL1上。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矩形状的显示区域DA的各边相对的,矩形框状的非显示区域ED的宽度均相同或大致相同。更具体而言,与显示区域DA的一对长边相对的,非显示区域ED的宽度WL1、WL2是彼此相同的大小(WL1=WL2)。在此,宽度WL1、WL2具体而言,表示在该显示区域的长边中,从显示区域DA与非显示区域ED的边界到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的外缘的大小。此外,在显示区域DA的一对短边中,当设置有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3的一侧(以下也称为安装侧)的非显示区域ED的宽度作为WS1、与此相反一侧的短边侧的非显示区域ED的宽度作为WS2时,可以优选采用WS2≤WS1且WS1/WS2≤2.0,更优选WS1/WS2≤1.5,进一步优选WS1/WS2≤1.0。在此,宽度WS1表示在该显示区域的安装侧的短边中,从显示区域DA与非显示区域ED的边界到第二基板SUB2的外缘的大小。宽度WS2表示在与安装侧相反一侧的短边中,从显示区域DA与非显示区域ED的边界到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的外缘的大小。
此外,在这些构成中,均优选WL1=WL2<1.5mm且WS2<1.5mm,进一步优选WL1=WL2<1.0mm且WS2<1.0mm的构成。进而,在这些的任意的构成中,还可以采用WL1=WL2=WS2。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液晶面板12的安装侧的宽度WS1比现有显著变窄,即,构成为该安装侧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WS1与其它的非显示区域ED的宽度大致等同。由此,成为形成包围显示区域DA的非显示区域ED的整边的宽度均大致等同的窄边框化的液晶面板12的构成。
接下来,对背光单元20进行更详细地说明。为了实现像上述那样的安装侧的非显示区域与现有的相比显著窄边框化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使背光单元的光源侧的构成与现有的不同。以下,继续对该背光单元尤其是光源侧的构成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5是背光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图6A是示出光源单元的立体图以及放大光源单元的局部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的线A-A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侧部分的剖面图,图8是示出剖开光源单元20的光源侧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背光单元20具有容器(遮光板)22、配置于容器22内的多个光学部件以及供给入射到光学部件的光的光源单元50。
容器22例如,通过对0.1mm厚的不锈钢板材进行弯曲加工、冲压成形等形成为扁平的矩形盖状。容器22一体地具有矩形状的底16、立设于底16的各侧缘的一对长边侧的侧壁18a以及一对短边侧的侧壁18b。如图5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16内位于一方的短边侧且与光源单元50相对的端部形成有比其它部分低一段的阶梯部(凸部)16a,并朝向外侧,即,朝向远离容纳于容器22的光源单元50的方向稍微突出。在俯视观察下,底16形成为稍微大于液晶面板12的第一基板SUB1的尺寸且小于盖板14的尺寸的尺寸(长度、宽度)。
长边侧的侧壁18a相对于底16大致垂直地立设且延伸至底16的长边的整个长度涉及的范围。短边侧的侧壁18b相对于底16大致垂直地立设且延伸至底16的短边的整个长度涉及的范围。这些侧壁18a、18b距离底16的高度例如,形成为1mm左右。
如图5及图7所示,底16具有多个,例如,3个开口30。开口30形成于底16的一方的短边附近,并沿着该短边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30设置于底16的阶梯部16a。各开口30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后述的光源单元50的布线基板的厚度。
背光单元20作为光学部件,具有在俯视观察下呈矩形状的反射片材RE、导光板LG、以及多张、例如为2张的第一光学片材OS1以及第二光学片材OS2。光学片材不限于2张,还可以使用3张以上的光学片材。
反射片材RE形成为与容器22的底16的内形尺寸大致相同的外形尺寸。反射片材RE使用膜厚200μm以下(最好是50μm~90μm)、反射率90%以上(最好是95%以上)的反射片材。反射片材RE覆盖底16上的平坦部分的大致整面而布设,并稍微与阶梯部16a相对。此外,通过这样的构成,开口30没有被反射片材覆盖。如图7所示,反射片材RE的光源侧的端部REa越过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延伸至光源侧且位于比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靠近跟前的位置。包括端部REa的反射片材RE的局部通过双面胶带TP6粘在底16上。
如图5及图7所示,矩形状的导光板LG具有由出射面形成的第一主面S1、与该第一主面S1相对的第二主面S2、连结第一主面S1和第二主面S2的侧缘部的多个(例如,一对长边侧的侧面以及一对短边侧)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LG的短边侧的一侧的面作为入射面EF。导光板LG使用板厚例如为0.23mm~0.32mm左右的导光板。此外,导光板LG例如由聚碳酸酯、丙烯酸类、硅类等树脂形成。
导光板LG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比容器22的内径尺寸略小的外形尺寸(长度、宽度)且比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略大的外形尺寸。导光板LG以第二主面S2侧与反射片材RE相对的状态配置于容器22内,并载置于反射片材RE上。由此,导光板LG的第一主面(出射面)S1位于与底16大致平行的位置,并且入射面EF位于相对于底16大致垂直的位置。如图7所示,导光板LG的入射面侧的端部越过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延伸至光源侧。进而,导光板LG的入射面侧的端部延伸至比反射片材RE的端部REa靠近光源侧。由此,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与容器22的短边侧的侧壁18b隔开微小的缝隙相对。该缝隙优选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0.8mm以下,更优选0.5mm以下。以往,该缝隙在3.0mm~4.0mm左右,相对于该现有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这样的容器22的短边侧的侧壁18b与导光板LG的缝隙明显变窄。而且,在这样的缝隙上设置有光源单元50。
如图5及图6A所示,光源单元50例如,具有细长的带状布线基板52和并排安装于该布线基板52上的多个光源。作为光源,使用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ED)54。
布线基板52使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布线基板52具有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绝缘层和形成于绝缘层之上的铜箔等导电层。导电层通过制作布线图案而形成多个连接焊盘55及多条布线56。
布线基板52一体地具有沿着容器22的侧壁18b延伸的带状安装部(安装区域)52a、从安装部52a的一侧边缘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多个、例如为3个的带状的导出部(布线区域)52b。安装部52a的长度L1形成为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的长度大致相同。3个导出部52b在安装部52a的长边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
多个连接焊盘55设置于安装部52a,并沿着安装部52a的长边方向并排地配置。多条布线56分别从连接焊盘55缠绕于布线基板52的导出部52b。
如图6A所示,LED54使用顶视型LED。LED54例如,具有由树脂形成的大致正方体形状的容器(封装)60。容器60的上表面形成发光面62,位于该发光面的相反一侧的容器60的底面形成安装面。即,在容器60的底面设置有连接端子63。
需要注意的是,LED54虽然是大致正方体的形状,但不限于此。即,LED54的侧面既可以具有凹凸,或也可以是弯曲的形状。
LED54的容器60的底面安装部52a上,连接端子63与连接焊盘55电连接。LED54的发光面62位于与布线基板52大致平行的位置,LED54沿相对于布线基板52大致垂直的方向从发光面62射出光。
各LED54在容器60的长边方向与安装部52a的长边方向并排的状态下安装于安装部52a。安装部52a的宽度W1形成为LED54的宽度W的1.1倍~1.5倍。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单元50根据显示区域DA的宽度具有30个~50个LED54。当该LED的搭载数量在与具有相同面积的显示区域的现有构成相比时,为2.5~3倍左右。这些LED54从安装部52a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排成一列地配置于安装部52a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LED54的排列间距P是该LED54的排列方向的长度L的1.1倍~1.5倍左右,相邻的LED54的间隔D是该LED54的长度L的10%~50%左右。以往,LED的排列间距设定为LED的长度的2倍以上左右。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LED54的间隔D设置成比现有的窄,从而能够实现在相邻的点光源间发生亮度不均的区域的窄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固定LED54并决定其位置的第二粘着部件,在LED54的侧面粘有带状的固定胶带TP2。固定胶带TP2的宽度方向的约一半的区域粘在LED54上,剩下的一半区域粘在导光板LG上。固定胶带TP2例如,具有由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形成的带状的基材55a和形成于基材55a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的粘合剂层55b或粘着剂层。此外,基材55a及粘合剂层55b的至少一方例如,通过细微的黑色粒子、黑墨等着色成黑色。由此,固定胶带TP2构成具有遮光功能的遮光部件。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胶带TP2不限于连续的一根胶带,还可以使用被分割的多条固定胶带。
LED54的搭载数量不限于30个~50个,可以根据需要而增减。还可以通过使用长度L更长的LED来降低LED的搭载数量。根据图6B所示的变形例,使LED54的长度L成为图6A所示的LED54的约4倍~5倍左右。布线基板52的安装部52a的宽度W1形成为LED54的宽度W的1.1倍~1.5倍。LED54的排列间距P为LED54的长度L的1.1倍~1.5倍左右,相邻的LED54的间隔D为LED54的长度L的10%~50%左右。
如图7及图8所示,上述那样构成的光源单元50配置于容器22内。布线基板52的安装部52a及LED54配置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与容器22的侧壁18b之间。多个LED54的发光面62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相对或抵接于入射面EF。布线基板52的安装部52a通过粘着部件例如,双面胶带TP3粘在侧壁18b的内面。安装部52a隔着LED54与入射面EF相对。需要注意的是,粘着部件不限于双面胶带TP3,例如,还可以使用UV固化型粘合剂。由于LED54的发光包括紫外线区域的光,因此可以利用该紫外线光使UV固化型粘合剂固化。
在全部的LED54的侧面(在图中,容器22的底16侧的侧面)及导光板LG的第二主面S2涉及的范围上粘有固定胶带TP2。LED54通过该固定胶带TP2决定相对于导光板LG的位置并固定。
光源单元50的各LED54具有4个与发光面正交的侧面。4个侧面中,位于底16侧的长边侧的侧面54b位于与导光板LG的第二主面S2呈大致一个平面排列的位置。而且,固定胶带TP2的宽度方向的约一半的区域粘在LED54的侧面54b上,剩下的一半区域粘在导光板LG的第二主面S2的入射面侧端部上。此外,各LED54在离发光面62和安装面等距离的位置具有发光中心C。在LED54的侧面54b中,固定胶带TP2至少覆盖与发光中心C相对的区域。进而,固定胶带TP2沿着导光板LG的面方向与反射片材RE并排地配置。即,固定胶带TP2延伸至反射片材RE的光源侧端部REa的附近,并隔开稍微小的缝隙地与反射片材RE沿着面方向排列,这些固定胶带TP2与反射片材RE之间不是相互层叠的关系。
这样,LED54经由固定胶带TP2固定在导光板LG上,发光面62以抵接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的状态决定位置。进而,通过固定胶带TP2遮挡LED54的侧面54b一侧,从而抑制从LED54的漏光。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胶带TP2形成为厚于反射片材RE,并配置于容器22的底16的阶梯部16a内。固定胶带TP2抵接于底16的内面,并覆盖各开口30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如图7所示,固定胶带TP2的导光板LG侧的端部在非显示区域ED内与反射片材RE的端部REa相对。进而,该固定胶带TP2的导光板LG侧的端部经由导光板LG与两偏光板PL1、PL2的端部同时相对(在俯视观察下是相互层叠状态的关系)。在导光板LG的端部中,像这样粘在固定胶带TP2的区域在极其接近作为光源的LED54的同时与不与反射片材RE相对而具有遮光性的固定胶带TP2相对。为此,在导光板LG的端部中,由于在第二主面S2上来自光源的光不反射,因此成为几乎不向出射面(第一主面S1)照射光的区域。然而,这样的区域也通过由偏光板PL1、PL2覆盖而成为能够抑制无法预测的出射光从显示区域DA射出从而使显示品质降低的区域。
如图2及图5所示,带状的连结FPC72通过双面胶带TP5粘在底16的背面。连结FPC72沿着底16的光源侧的短边延伸。连结FPC72具有连接部73,在该连接部73的延伸端设置有连接器74。
如图2、图7及图8所示,布线基板52的3个导出部52b分别越过底16的开口30而导出至底16的背面侧,进而沿着底16侧弯折并与底16的背面相对。各导出部52b的导出端部例如,通过软钎料接合于连结FPC72。由此,布线基板52的布线56与连结FPC72的布线电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插通有导出部52b的开口30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布线基板52的板厚。为此,在弯折导出部52b时,能够不干涉底16而以比较大的曲率弯折导出部52b。
带状的加固双面胶带TP7粘在底16的背面。加固双面胶带TP7沿着底16的光源侧的短边延伸,并覆盖各开口30的一部分。越过开口30导出至背面侧的导出部52b在被弯折后,粘在加固双面胶带TP7上。由此,导出部52b保持弯折的状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固双面胶带TP7的一部分以遮挡底16的各开口30的状态延伸,并隔着衬垫61抵接于固定胶带TP2。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第一光学片材OS1及第二光学片材OS2,使用例如,由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等合成树脂形成的具有光透射性的扩散片材及棱镜片材。如图5所示,第一光学片材OS1形成为具有比导光板LG的外形尺寸略大(长)的外形尺寸的矩形状。第一光学片材OS1叠置于导光板LG的第一主面S1上,并覆盖第一主面S1的整面。同样地,第二光学片材OS2形成为具有比导光板LG的外形尺寸略大(长)的外形尺寸的矩形状。第二光学片材OS2叠置于第一光学片材OS1上,并覆盖第一光学片材OS1的大致整面。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光学片材OS1的一方的短边侧的端部OS1a越过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延伸至与LED54相对的位置。端部OS1a延伸至与LED54的发光中心C相对的区域。
在第一光学片材OS1中,如图7中的二点划线所示,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与光源LED及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重叠的边缘部设置遮光部RS2(例如,黑色印刷、黑色膜等)。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光源部漏出的光能够通过遮光部RS2吸收,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抑制起因于该漏出的光射入显示区域DA侧的显示品质的下降。
遮光部RS2优选设置于覆盖从第一光学片材(扩散片材)OS1的端缘部至少到LED54及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的预定区域,进一步优选设置于从该入射面EF朝向导光板LG内侧覆盖该导光板的厚度左右的区域左右。此外,遮光部RS2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第一光学片材OS1的任意的表面上粘贴黑色等遮光片材的构成、在遮光片材的该区域内涂布黑色的构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LED54通过固定胶带TP2留在导光板LG上且被固定。结果,任意的LED54的发光面62均牢固地维持抵接于LG的入射面EF的状态,或具有微小的间隔且相对的状态,即使通过外部冲击等,也能够抑制LED54相对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的朝向的改变。此外,由于这些双面胶带TP2及遮光部RS2形成为与LED54及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相对的部位呈黑色,因此在各LED54的发光面62的上下空间设置有由黑色面形成的遮光区域。在作为光源的LED54附近,从发光面62出射放射状的光,在这些光中,以相对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的法线方向呈例如45°以上的大角度入射的光,通过这些胶带TP2及遮光部RS2被吸收。另一方面,以相对于上述法线方向呈例如,45°以下的小角度入射的光直接进入导光板LG内,或反复进行反射直到进行至导光板LG的最里面。结果,显著地限制了从该发光面62朝向至少上下方向的漏光。原本需要的光当然被有效利用,并且朝向该遮光区域出射的无法预测的光被吸收,从而抑制该无法预测的光以原本不需要的角度朝向显示区域DA侧出射。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中,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45°的角度为小角度,45°以上为大角度,但这样的角度可以根据导光板LG的折射特性等而适当变更,还可以用更大的角度,例如,50°、60°来定义这些小角度、大角度。
如图7所示,第二光学片材OS2的光源侧的端部OS2a从显示区域DA向非显示区域ED突出,并在与第一光学片材OS1的端缘重叠的同时,稍微越过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延伸。端部OS2a位于与第一光学片材OS1的端部OS1a以及遮光部RS2重叠的位置。
这样,即使在非显示区域ED中,也与导光板LG的端部及入射面EF、LED54的发光面62、遮光部RS2相对,并且第一光学片材OS1以及由棱镜片材构成的第二光学片材OS2层叠地配置。为此,在这种易在接近发光部位的空间发生无法预测的漏光中,与显示区域AD同样地,朝向液晶面板12的光通过第一光学片材OS1及第二光学片材OS2,尤其是能够抑制显示区域端部(发光部位侧端部)的背光装置的出射光的混乱。
如图7所示,从显示区域DA与非显示区域ED的边界到第一基板SUB1的安装侧端部的大小WT优选在1.5mm以下,更优选在1.3m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下,在与该第一基板SUB1的端缘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光源单元50的LED54。结果,显示区域DA和非显示区域ED的边界与LED54的发光面62的间隔在1.3mm以下,更优选在0.8mm以下,该间隔显著地窄于现有的构成。
在现有的构成中,作为点光源的LED的排列间距是LED的长度的2倍以上左右,同时与上述的发光面62和显示区域的边界的间隔设置成2.0mm~3.0mm左右。在这样的现有的构成中,通过增大点光源的排列间距,一定程度地增大从点光源到显示区域DA的最外缘的间隔,防止了相邻的点光源(LED)之间的亮度不均出现于显示区域DA。进而,通过使从该LED的发光面以无法预测的角度入射至导光板的入射面的光在该间隔中在导光板与发射片材之间反复进行反射从而使朝向显示区域出射的光变化,换言之,该间隔作为缓冲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作为缓冲的间隔显著变窄,仅通过这样的间隔解决上述那样的光源间的亮度不均的问题存在困难。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配置多个LED54来实现亮度不均的消除,同时通过遮挡发光面及入射面周围,从而实现吸收来自发光面62的无法预测的光,并向显示区域DA稳定地出射光。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背光单元20通过框状的双面胶带TP1粘在液晶面板12的背面。如图4及图7所示,双面胶带TP1粘在侧壁18a、18b的端缘以及第二光学片材OS2的周缘部。双面胶带TP1的局部朝向底16弯折,并粘在光源侧的侧壁18b的外面。
进而,在液晶面板12一侧,双面胶带TP1隔着偏光板PL1的周缘部以及衬垫82粘在第一基板SUB1的周缘部。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4中的二点划线所示,还可以采用双面胶带TP1还粘在侧壁18a的外面以及另一方的侧壁18b的外面的构成。
如图3及图7所示,从液晶面板12延伸的主FPC23及副FPC25沿着容器22的侧壁18b向底16的背面侧翻折。主FPC23及副FPC25通过未图示的粘着部件粘在底16上。此外,连结FPC72的连接器74连接于副FPC25上的连接部。
根据以上那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由于光源单元50使用顶视型LED54,因此光源单元50的布线基板52能够隔着LED54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相对地配置。为此,布线基板52不干涉光学片材、导光板等光学部件、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从而能够大幅度削减光源侧的边框区域ED。
通过将第一光学片材OS1的光源侧端部OS1a配置成与LED54相对,从而从LED54的容器侧面向光学片材侧漏出的光能够通过第一光学片材OS1扩散。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遮光部RS2,从而从LED54的容器侧面向光学片材侧漏出的光能够通过遮光部RS2遮挡。由此,能够抑制不需要的方向的漏光,并防止亮度不均、热点的发生,结果,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
此外,遮光部RS2通过在光学片材OS1上进行印刷等而形成,显著地比该光学片材OS1薄。结果,该光学片材OS1的光源侧端部以及光学片材OS2的光源侧端部以沿着导光板LG的第一主面S1的状态而配置,在该端部不会发生挠曲、弯曲等。结果,不会在该部分形成无法预测的光路,从而来自LED光源54的光路的管理变得容易。此外,由于在该处存在遮光部RS2,因此与通过该遮光部RS2的遮光效果相辅相成,显著地抑制在光源附近无法预测的漏光的发生。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固定胶带(第二粘着部件)TP2粘在LED54的侧面及导光板LG的第二主面S2涉及的范围,从而决定LED54相对于导光板LG的位置并固定。由此,将LED54保持在其发光面抵接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的状态,从而LED54的光轴能够准确地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重合。进而,由于固定胶带TP2具有遮光性,因此能够通过固定胶带TP2遮挡从LED54的容器侧面漏出的光以及从LED54的发光面与导光板LG的边界漏出的光。由此,能够以一层确实地防止不需要的光的漏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
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单元50的布线基板52具有导出至容器22的底16的背面侧的导出部52b,该导出部52b抵接于底16。为此,由LED54产生的热经由布线基板52传至热容量大的容器22,进而从容器22向外部放热。由此,能够抑制光源单元50的光源部的过度升温,并防止背光单元20的局部性地升温。
由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以实现窄边框化及显示品质提高的背光装置及具有该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实际上,在此描述的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上述的各构成,本领域从业人员适当变更设计并实施得到的全部的构成及制造工序只要包含本发明的宗旨就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关于通过本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方式得到的其它的作用效果从本说明书的记载明确的,或者关于本领域从业人员容易想到的,当然理解为通过本发明得到的。
例如,设置于第一光学片材的光源侧端部的遮光部不限于上述的黑色印刷、遮光膜,还可以使用其它遮光层。此外,由于仅通过作为光学片材的扩散片材的光源侧端部就能够扩散漏光从而减少漏光,因此可以省略遮光层。
液晶面板及背光单元的构成部件的外形状及内形状不限于矩形状,在俯视观察下,外形或内径的任一方或两方也可以是多角形状、圆形、椭圆形以及将它们组合的形状等其它的形状。构成部件的材料不限于上述例子,可以进行各种选择。
优先权基础等关联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享有于2016年7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149608及于2017年6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09484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Claims (12)

1.一种背光装置,包括:
导光板,具有形成出射面的第一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交叉的入射面;
光源单元,具有布线基板和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相对的发光面和位于与所述发光面相反的一侧且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安装面,所述布线基板隔着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入射面相对;以及
光学片材,载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主面,所述光学片材具有光源侧端部,所述光源侧端部越过所述入射面延伸至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与所述发光面正交且与所述光学片材的光源侧端部相对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位于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安装面之间的发光中心,
所述光学片材的光源侧端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侧面中与所述发光中心相对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片材包括扩散片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片材包括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主面上的扩散片材和配置于所述扩散片材上的棱镜片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
所述扩散片材具有所述光源侧端部,所述棱镜片材具有端部,所述端部延伸至覆盖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和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交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
所述背光装置还具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形成于所述光学片材的光源侧端部且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与所述发光面正交的侧面,所述侧面位于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主面并排的位置,在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侧面及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主面粘有第二粘着部件。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具有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
背光装置,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所述背光装置具有:
导光板,具有形成出射面的第一主面、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交叉的入射面;
光源单元,具有布线基板和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相对的发光面和位于与所述发光面相反的一侧且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安装面,所述布线基板隔着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入射面相对;以及
光学片材,载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主面,所述光学片材具有光源侧端部,所述光源侧端部越过所述入射面延伸至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片材包括扩散片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片材包括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主面上的扩散片材和配置于所述扩散片材上的棱镜片材。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背光装置具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形成于所述光学片材的光源侧端部且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
CN201710616280.2A 2016-07-29 2017-07-26 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Withdrawn CN1076648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9608 2016-07-29
JP2016149608 2016-07-29
JP2017109484A JP2018026324A (ja) 2016-07-29 2017-06-01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109484 2017-06-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4872A true CN107664872A (zh) 2018-02-06

Family

ID=61009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16280.2A Withdrawn CN107664872A (zh) 2016-07-29 2017-07-26 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031918A1 (zh)
CN (1) CN10766487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7867A (zh) * 2019-11-20 2020-04-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721388A (zh) * 2021-08-30 2021-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32347B2 (en) 2017-04-25 2020-08-04 Japan Display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joint portion of a wiring substrate extending from an inside to an outside of the case
KR102283948B1 (ko) * 2017-08-01 2021-07-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7867A (zh) * 2019-11-20 2020-04-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721388A (zh) * 2021-08-30 2021-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CN113721388B (zh) * 2021-08-30 2023-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31918A1 (en)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7152B (zh) 显示面板及包括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US10345507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I524118B (zh) 顯示裝置
TWI655481B (zh) 背光裝置及包括其之液晶顯示裝置
CN107664872A (zh) 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9482900B2 (en) Display device
JP6616448B2 (ja) 表示装置
JP677980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US10001664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70025947A (ko) 디스플레이용 측면 커버 필름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170257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9752778B (zh) 光学膜以及包括光学膜的显示装置
CN108196400A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12031415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804227A (zh) 背光裝置及包括其之液晶顯示裝置
US2019037722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7073469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378344B1 (ko) 영상표시장치
JP708368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8302386A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US11181774B2 (en)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206235795U (zh) 液晶显示器
JP5721660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10353140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711042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