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7478A - 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37478A CN107637478A CN201710960356.3A CN201710960356A CN107637478A CN 107637478 A CN107637478 A CN 107637478A CN 201710960356 A CN201710960356 A CN 201710960356A CN 107637478 A CN107637478 A CN 1076374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p irrigation
- loquat
- water
- irrigation
- pl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属于果树灌溉领域。本发明方法是从9月下旬到第二年1月,对南亚热带华南地区的枇杷树进行滴灌处理,滴灌量为每株枇杷树35‑60kg水,滴灌周期为每6‑10天一次。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指标明确,只要根据目标灌水量除于滴头数和滴头流量,就可以判断得到滴灌的时间,方便农民较好地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所用水量最少,可操作性强,可以达到节水、省工、精准抵御枇杷开花坐果期土壤干旱危害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果树灌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干旱是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土壤水分不足、植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使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现象。土壤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和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在中国南亚热带华南地区(北线是福州、韶关、柳州、田林,南线是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北部、北部湾沿岸),大多发生在秋冬季,期间,枇杷处于开花坐果期,需水量恰好是全年高峰。
通常,在南亚热带华南枇杷栽培区,3~9月降雨月均100㎜以上,能够满足枇杷枝叶生长和果实发育的需要。10月和翌年1~2月降雨较少、月均多在50~70㎜之间,降雨量稍有不足,不能完全保障枇杷开花初期和幼果发育期的需要,但不至于引发树势明显衰退。11~ 12月降雨稀少、月均多在40㎜以下,土壤严重干旱,造成枇杷盛花期、坐果期、幼果初期水分严重亏缺,开花结果枝条的叶片从下到上逐片脱落、树势明显衰退,导致之后果实发育所需的光合作用总量锐减,从而引发栽培产量明显下降和果实品质降低的后果。因此,灌溉保叶、保树势是必要的农艺措施。
在生产上,枇杷灌溉通常没有明确的定量、定时制度,大多采用以下方式灌溉。一是沟灌法,在灌溉便利的枇杷果园,利用自然落差,通过开挖设置灌水沟,把水引到枇杷根际区;此法灌溉效果良好,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适于普遍推广。二是管道浇灌法,在附近有水源的枇杷果园,通过动力和管道,送水进入灌溉园区,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出水口,在每个出水口用管径20㎜的软管接出,进行人工移动浇灌,此法灌溉有一定效果,但难于定量灌溉、并且费工。三是喷灌法,通过动力、管道,从水源区送水进入灌溉园区,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喷头,此法灌溉有较好效果,但受限于充足水源和充沛动力的要求,难于普遍推广。
上述三种灌溉方法,一般按照经验来操作,比如按灌溉到湿润疏松表土层8-10㎝、经验上即认为达到了灌溉要求。因为需水量大,水源经常保障不了。如采用天然水塘中的水进行灌溉,当水塘的水抽干后,后续就无法再灌溉了。一般来说,对于枇杷树,根据常规标准要求的灌溉量,采用沟灌法、每半月灌水1次、每株枇杷树每次需要灌水400-450kg。采用管道浇灌法、每旬灌水1次、每株枇杷树每次需要灌水150-200kg。喷灌法相对于前面2种方法较少被采用,有报道仅在重庆等地有果园采用喷灌法(杨晓飞,袁军,乔克,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枇杷树势及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4(06):156-159.),采用喷灌法、每周灌水1次、每株枇杷树需要灌水80-100kg,相对比较节省水分,然而喷灌的位置容易积水,并导致大量杂草丛生,因为杂草的存在又导致农民需要花费人工去除草,所以限制了其应用。
滴灌是枇杷种植中比较少见的一种灌溉方法,滴灌(drip irrigation)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因为滴灌时,土壤的湿润程度不能凭肉眼观察到,所以农民很难以判断到底滴灌后的土壤中水分是否足量。此外,目前对于滴灌在枇杷种植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没有技术指导农民应该怎么使用滴灌的方法去灌溉枇杷树。
此外,还有人工浇水的方法,根据土壤的干涸程度来进行人工浇水,虽然可以节省用水量,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此外,等待土壤有干涸的现象后才进行浇水,可能会导致已发生的土壤干旱胁迫影响树叶的生长而导致部分树叶脱落情况的发生。
近年来,枇杷灌溉新技术的研发较少,有关土壤水分以及干旱胁迫对枇杷生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多。
杨再强等人的文章《水分胁迫对枇杷果实发育阶段的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得到水分胁迫导致果实单果重和果实含水率显著下降的结论。但是对于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灌溉,而获得节水、省工、精准抵御枇杷开花坐果期土壤干旱危害的效果,文章中并未提及。该文章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指标,即该地区常用灌溉量为标准灌溉量。据调查,该地区枇杷结实初期、果实缓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的标准灌溉量分别为0.12、0.24、0.20m3/m2。
杨晓飞等人的文章《不同灌溉方式对于枇杷树势及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公开了喷灌相对于沟灌和管道灌溉有利于改善枇杷果园生态环境,促进果树生长发育,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是适合重庆地区规模化枇杷园的节水灌溉方式。而其在研究中所用的灌溉量指标还是以土壤含水量达到65%为标准。而在实际中农民一般无法去测定土壤的含水量,所以上述文章的结论只能指导农民采用喷灌的方法,而具体的喷灌频率、灌溉量等都只能按照经验而来。
也即,上述现有技术的研究都是以通用的灌溉标准为指标下进行的,而并没有因地制宜对本地情况结合去提出可操作的灌溉指标。此外,上述提到的一些灌溉标准如果换算为每株枇杷树的灌溉量或枇杷全年的灌水量,其用水量还是很大的。
因此,研发一种节水、省工、精准抵御枇杷开花坐果期土壤干旱危害的灌溉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以达到节水、省工、精准抵御枇杷开花坐果期土壤干旱危害的作用。
本技术的实现原理是:
(1)枇杷栽种4~5年,形成高度约2~2.5米、宽度3.5~4.0的结果树冠,今后每年采果后修剪一次,控制树冠大小,以便于疏花、疏果、套袋等农艺操作,因此,土壤干旱期每株枇杷树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相对恒定。
(2)枇杷叶片将光能、肥料、水分等物质转化为果实膨大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每一条结果枝条,其叶片数、叶面积,在花穗抽生前(9月)已生长到最大值,在果实成熟前(3月)不再增加、只会减少。花穗抽生后、土壤供水不足,是叶片脱落的最主要原因,将导致枇杷栽培产量降低和果实品质下降。
(3)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输送水分,通过滴头分配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枇杷大多栽种于山地,非常适宜安装使用滴灌系统。
(4)枇杷花穗抽生前,是常规田间管理的基肥施用时间,开挖较长较深、底部平坦的施肥沟,可破碎土壤,水肥耦合,有利于灌溉水在地表下15~20㎝处横向运动和存贮,导致灌水后枇杷根部土壤中形成“长度80~100㎝的带状微型水库”,保持湿润的吸收根区土壤环境。
(5)枇杷花穗抽生期(9月下旬)到幼果期(翌年1月),定期定额滴灌,促使干旱期枇杷叶片不处于水分亏缺状态,叶片不脱落或脱落数减少,达到抵御枇杷开花坐果期土壤干旱的作用。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从9月下旬到第二年1月,对南亚热带华南地区的枇杷树进行滴灌处理,滴灌量为每株枇杷树35-60kg水,滴灌周期为每6-10天一次。
本发明的灌溉方法是根据南亚热带华南地区的天气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提供了一种可操作且非常省水的滴灌方法。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而且指标明确,只要根据目标灌水量除于滴头数和滴头流量,就可以判断得到滴灌的时间,方便农民较好地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滴灌系统,可采用普通农田水源(如水塘)。因为滴灌系统带有过滤器,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不会造成滴头堵塞。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栽种至少4~5年、树冠相对成型的成年枇杷树。
本发明方法适用于我国南亚热带华南地区,北线是福州、韶关、柳州、田林,南线是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北部、北部湾沿岸。这些区域的天气共同点,即3~9月降雨月均100㎜以上,能够满足枇杷枝叶生长和果实发育的需要,此时期可以无需灌溉,只进行常规的管理。 10月和翌年1~2月降雨较少、月均多在50~70㎜之间,降雨量稍有不足。11~12月降雨稀少、月均多在40㎜以下。所以本技术设定在10-1月份进行灌溉,为了更好地保障效果,在9月下旬就开始实施本技术。为了方便农民操作,现雷期(看见花蕾了),即可开始灌溉,这就是通常说的“农时”。而在2月份,降雨量接近70㎜、并且多为毛毛雨,此时空气湿润,土壤、树体蒸发量下降,树体水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需要继续灌溉,而3月以后降雨月均100㎜以上,可以仅利用天然的降水满足枇杷树的生长需要。
根据1951-2011年的南亚热带华南天气的统计,本发明实施例所在地3-9月份的各月降雨量都在100毫升以上,10月、11月、12月、翌年1月和2月的各月降雨量分别为:龙川县63.5、42.1、23.0、51.2和69.1毫升,始兴县54.2、52.8、38.2、47.3和87.0毫升,封开县67.3、31.3、23.7、46.8和67.1毫升。因此,本技术是可以长期推广的。
优选的,滴灌量为每株枇杷树35-55kg水。
优选的,滴灌量为每株枇杷树40-50kg水。
优选的,滴灌周期为每7-9天一次。
优选的,滴灌所用的滴头设置于枇杷树树冠滴水线位置,优选为两侧,每侧至少设置一个滴头。
优选的,滴头采用压力补偿滴头。该种滴头具有压力补偿性强,灌水均匀度高的特点。其借助水流压力使弹性硅胶片改变出水口断面,调节流量,使出水稳定。特别适用于起伏地形,系统压力不均衡和毛管较长的情况。
优选的,滴头流量为3-12L/h。
优选的,滴头流量为4-8L/h。
更优选的,滴头流量为4-6L/h为最佳,滴灌均衡,既能保证有适宜的土壤湿润深度,又有一定的土壤湿润横向宽度,使施肥沟位置形成地下“带状微型水库”,适合华南地区的土壤。
优选的,9月灌溉前对枇杷树开长沟深埋基肥,施肥沟设在枇杷树冠滴水线位置。优选为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各挖一条,也即是后续滴头安装的位置。
优选的,施肥沟底部平坦、高低一致,长度为80~100㎝、深度为15~20㎝。施肥沟的底部需要整平,不能高低不平,否则会影响水的横向运动。施肥沟的深度设置为15~20㎝,既是因为该深度是枇杷吸收根系的富集区,也是有利于灌溉水在地表下15~20㎝处横向运动和存贮,导致灌水后枇杷根部土壤中形成带状微型水库。施肥沟的长度为80~100㎝,是基于灌溉水横向流动最长不超过100cm而设置。施肥沟宽度不限,一般为20cm左右。
灌溉方法具体的步骤包括:
(1)开长沟深埋基肥:南亚热带华南枇杷栽培区成年果园,9月上中旬是基肥施用时间,结合施肥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开挖长80~100㎝、宽20㎝左右、深15~20㎝的施肥沟,施用基肥后履土。所述施肥沟较现有技术更长,更深,有利于灌溉水在地表下15~20㎝处横向运动和存贮,导致灌水后枇杷根部土壤中形成“长度80~100㎝的带状微型水库”,保持湿润的吸收根区土壤环境。
(2)滴头选择:流量5L/h,压力补偿滴头。
(3)定位安装滴头:按枇杷种植行方向,每行一条的滴灌系统PE输水管上打孔,连接输水毛管、末端插入滴头(其中输水管道相对固定,输水管与滴头连接的是毛管,细小柔软、可随意移动),每树2个,分置于树冠两侧已经回填土壤的施肥沟中央。
(4)定时定量滴灌:枇杷现蕾期(9月下旬)开始滴灌,滴灌水量为每次每株枇杷树40~ 50kg,也即是每次滴灌4~5小时,滴灌周期为每7~9天灌水一次,滴灌到翌年1月下旬。
(5)检查修复:每次滴灌时,检查输水管道是否漏水、滴头是否堵塞,发现后及时修复。
对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几种灌水法,根据本行业人员的公知常识进行枇杷全年的灌水量的计算,以方便进行横向对比。
杨再强的方法,按其种植规格2.5×3米计,每株枇杷占地7.5平方米,对应灌溉量为 900、1800、1500㎏,文章中采用畦灌法,也就是通常说的沟灌法,文章中共灌水5次、每月1次、共150天、每株灌水总量为4200㎏。杨晓飞的喷灌法:每株占地12平方米,每公顷全年用水1135.4立方米,每株灌水总量为1362㎏。通常,管道浇灌法是沟灌法的一半到三分之二用水量,约2500㎏。本发明是滴灌法,8天灌水1次、每次45㎏、共120天、每株灌水总量为675㎏。总结起来,枇杷全年用水量,本发明滴灌法675㎏,杨晓飞的喷灌法 1362㎏,杨再强沟灌法4200㎏,农民的管道浇灌法2500㎏,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生产用水量基本一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精准抗旱:首次在枇杷灌溉中提出滴灌制度,而且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灌溉方法,减少了干旱灾害损失,解决了枇杷季节性干旱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所用水量最少,可操作性强,可以达到节水、省工、精准抵御枇杷开花坐果期土壤干旱危害的作用。
2、改善土壤生态:结合枇杷的常规管理措施,在灌溉前开长沟深埋基肥,施用基肥后履土,基肥与土壤混合后,可以把滴灌的水分吸收贮存起来,形成“微型水库”,有利于灌溉水在地表下15~20㎝处横向运动和存贮,持续释放供枇杷吸收的同时,促使肥料与土壤结合,成为均匀的团粒多孔结构、松软透气,改良了土壤。
3、保叶保树势:明显减少结果枝条叶片脱落,保持较强树势,有利于实现枇杷高产优质的栽培目的。由于叶片是未来开花结果的营养来源,良好的树势、较多的叶片将预示着枇杷的高产优质。而且本发明灌溉方法的技术效果可以根据树势的实时变化而观察得到,所以有利于农民在本技术范围内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枇杷滴灌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滴灌(A)与不灌水(B)对开花结果枝条叶片数的影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实施例、对比例的结果调查,都采用了下列方法。调查对象为滴灌和不灌水共2种处理,各选取位于同一坡度和坡向、并且长势一致的枇杷树5株,每株在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选取长势强壮一致的一条开花枝条挂牌;调查时间为处理初期(9月下旬)、天气干旱高峰期(12月上旬)、处理终期(翌年1月下旬);调查内容为挂牌的同一开花结果枝条叶片数。实施例1,于干旱高峰期(12月上旬),增加调查挂牌枝条的坐果数,并用SPAD-502plus 叶绿素测定仪测定挂牌枝条倒数第3片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于果实成熟期(3月下旬),增加调查平均单果重量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2015年,龙川县东网枇杷种植场,2008年种植,品种早钟6号,山地梯田单行种植,株距4米,滴灌时间为9月26日—翌年1月下旬,期间总降雨量110mm左右,滴灌植株处理如下:
(1)9月中旬,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开挖长80~100㎝、宽20㎝左右、深15~20㎝的施肥沟,施用基肥后履土。
(2)选择流量5L/h的压力补偿滴头。枇杷滴灌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1为基肥施用沟,2为输水PE管(直径18mm),3为输水毛管(直径10mm),4为压力补偿滴头(5L/h)。
(3)按枇杷种植行方向,每行一条的滴灌系统PE输水管上打孔,连接输水毛管、末端插入滴头,每树2个,分置于树冠两侧的施肥沟中央。
(4)枇杷现蕾期(9月26日)开始滴灌,每8天灌水一次,每次每株枇杷树滴灌45kg(对应滴灌时间为4.5小时),滴灌到翌年1月下旬。
(5)检查修复:每次滴灌时,检查输水管道是否漏水、滴头是否堵塞,发现后及时修复。
对照植株为不灌水处理。9月中旬,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开挖长80~100㎝、宽20 ㎝左右、深15~20㎝的施肥沟,施用基肥后履土,之后不灌水、仅依靠天然的降雨。
结果:9月下旬的处理初期,开花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12.0片/条、不灌水处理12.2片/条,表明2种处理的植株生长势相当。经过2个来月的不同处理后,12月上旬的天气干旱高峰期,开花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11.8片/条、不灌水处理5.5片/条,表明滴灌处理的植株叶片几乎没有脱落、生长势保持良好,不灌水处理的植株叶片脱落了54.9%、生长势明显变弱;开花结果枝条的坐果数,平均为滴灌处理8.1粒/条、不灌水处理4.4粒/条,表明滴灌处理后、植株的坐果能力明显增强;开花结果枝条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为滴灌处理50.6(SPAD)、不灌水处理46.6(SPAD),表明不灌水处理的植株、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变弱。枇杷坐果之后,对水分需求减少,继续不同处理到1月下旬(处理终期),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9.6片/条、不灌水处理4.4片/条,与12月上旬比较、2种处理的叶片脱落率相当,但是,滴灌处理后存活的叶片数却是不灌水处理的2 倍之余,表明滴灌处理的植株生长势比不灌水处理极显著增强。1月下旬之后,2种处理都不再继续,仅依靠天然的降雨,到果实成熟的3月下旬,结果枝条的单果重量,平均为滴灌处理48.2克/粒、不灌水处理43.5克/粒,表明滴灌处理能提高植株产量10.8%;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平均为滴灌处理11.2%、不灌水处理10.9%,表明滴灌处理能提高果实品质。
实施例2
2016年,始兴县洪源果业有限公司枇杷果园,2008年种植,品种早钟6号,山地梯田单行种植,株距4米,滴灌期间的9月25日—翌年1月下旬、总降雨量120mm左右,滴灌植株处理如下:
(1)9月中旬,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开挖长80~100㎝、宽20㎝左右、深15~20㎝的施肥沟,施用基肥后履土。
(2)选择流量5L/h的压力补偿滴头。
(3)按枇杷种植行方向,每行一条的滴灌系统PE输水管上打孔,连接输水毛管、末端插入滴头,每树2个,分置于树冠两侧的施肥沟中央。
(4)枇杷现蕾期(9月25日)开始滴灌,滴灌水量为每次每株枇杷树40kg(对应滴灌时间为4.0小时),滴灌周期为每7天灌水一次,滴灌到翌年1月下旬。
(5)检查修复:每次滴灌时,检查输水管道是否漏水、滴头是否堵塞,发现后及时修复。
对照植株为不灌水处理。9月中旬,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开挖长80~100㎝、宽20 ㎝左右、深15~20㎝的施肥沟,施用基肥后履土,之后不灌水、仅依靠天然的降雨。
结果:9月下旬的处理初期,开花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10.8片/条、不灌水处理10.6片/条,表明2种处理的植株生长势相当。经过2个来月的不同处理后,12月上旬的天气干旱高峰期,开花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10.7片/条、不灌水处理5.6片/条,表明滴灌处理的植株叶片几乎没有脱落、生长势保持良好,不灌水处理的植株叶片脱落了47.2%、生长势明显变弱。枇杷坐果之后,对水分需求减少,继续不同处理到1月下旬(处理终期),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8.9片/条、不灌水处理4.5片/条,与 12月上旬比较、2种处理的叶片脱落率相当,但是,滴灌处理后存活的叶片数却是不灌水处理的近2倍,表明滴灌处理的植株生长势比不灌水处理极显著增强。示意图见图2。
实施例3
2016年,封开县莲都枇杷果场,2011年种植,品种早钟6号,山地梯田单行种植,株距 4米,滴灌期间为9月30日—翌年1月下旬、总降雨量100mm左右,滴灌植株处理如下:
(1)9月下旬,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开挖长80~100㎝、宽20㎝左右、深15~20㎝的施肥沟,施用基肥后履土。
(2)选择流量5L/h的压力补偿滴头。
(3)按枇杷种植行方向,每行一条的滴灌系统PE输水管上打孔,连接输水毛管、末端插入滴头,每树2个,分置于树冠两侧的施肥沟中央。
(4)枇杷现蕾期(9月30日)开始滴灌,滴灌水量为每次每株枇杷树50kg(对应滴灌时间为5.0小时),滴灌周期为每9天灌水一次,滴灌到翌年1月下旬。
(5)检查修复:每次滴灌时,检查输水管道是否漏水、滴头是否堵塞,发现后及时修复。
对照植株为不灌水处理。9月下旬,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位置,开挖长80~100㎝、宽20 ㎝左右、深15~20㎝的施肥沟,施用基肥后履土,之后不灌水、仅依靠天然的降雨。
结果:10月上旬的处理初期,开花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11.2片/条、不灌水处理10.9片/条,表明2种处理的植株生长势相当。经过2个月的不同处理后,12月上旬的天气干旱高峰期,开花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10.8片/条、不灌水处理5.4片/条,表明滴灌处理的植株叶片几乎没有脱落、生长势保持良好,不灌水处理的植株叶片脱落了50.5%、生长势明显变弱。枇杷坐果之后,对水分需求减少,继续不同处理到1月下旬(处理终期),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处理8.4片/条、不灌水处理4.3片/条,与12月上旬比较、2种处理的叶片脱落率相当,但是,滴灌处理后存活的叶片数却是不灌水处理的近2倍,表明滴灌处理的植株生长势比不灌水处理极显著增强。示意图见图2。
对比例1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滴灌水量分别设置为每次每株枇杷树60kg、30kg和15kg。
结果和实施例1对比分析如下:9月下旬的处理初期,开花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 45kg(实施例1)处理12.0片/条、滴灌60kg对照处理11.7片/条、滴灌30kg对照处理11.5片/条、滴灌15kg对照处理11.7片/条,表明4种处理的植株生长势相当。经过2个来月的不同处理后,12月上旬的天气干旱高峰期,开花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45kg处理 11.8片/条、滴灌60kg对照处理11.0片/条、滴灌30kg对照处理8.0片/条、滴灌15kg对照处理6.3片/条,表明滴灌45kg处理和滴灌60kg对照处理的植株叶片几乎都没有脱落、生长势保持良好、滴灌60kg对照处理无谓浪费了部分水分,滴灌30kg对照处理和滴灌15kg对照处理的植株叶片脱落了28.0%和46.2%、生长势明显变弱。枇杷坐果之后,对水分需求减少,继续不同处理到1月下旬(处理终期),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滴灌45kg处理9.6片/ 条、滴灌60kg对照处理9.5片/条、滴灌30kg对照处理6.3片/条、滴灌15kg对照处理4.2 片/条,与12月上旬比较、4种处理的叶片脱落率相当,但是,滴灌45kg处理和滴灌60kg 对照处理存活的叶片数却是滴灌30kg对照处理的1.5倍之余、滴灌15kg对照处理的2倍之余,表明滴灌45kg处理和滴灌60kg对照处理的植株生长势、比滴灌30kg对照处理和滴灌 15kg对照处理极显著增强,滴灌45kg处理和滴灌60kg对照处理之间没有差异效果、滴灌60kg 对照处理无谓浪费了部分水分。
对比例2
同实施例1,滴灌水量设置为每次每株枇杷树45kg,不同之处在于,灌水周期分别为4 天一次、12天一次、16天一次。
结果同实施例1对比分析如下:9月下旬的处理初期,开花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8天灌水一次(实施例1)12.0片/条、16天灌水一次12.3片/条、12天灌水一次12.3片/条、4 天灌水一次11.8片/条,表明4种处理的植株生长势相当。经过2个来月的不同处理后,12 月上旬的天气干旱高峰期,开花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8天灌水一次11.8片/条、16天灌水一次6.9片/条、12天灌水一次8.2片/条、4天灌水一次11.7片/条,表明8天灌水一次和4天灌水一次的植株叶片几乎都没有脱落、生长势保持良好、4天灌水一次无谓浪费了一倍灌溉水分,16天灌水一次和12天灌水一次的植株叶片脱落了43.9%和33.3%、生长势明显变弱。枇杷坐果之后,对水分需求减少,继续不同处理到1月下旬(处理终期),结果枝条的叶片数,平均为8天灌水一次9.6片/条、16天灌水一次5.5片/条、12天灌水一次6.5片/ 条、4天灌水一次9.6片/条,与12月上旬比较、4种处理的叶片脱落率相当,但是,8天灌水一次和4天灌水一次存活的叶片数,却是12天灌水一次的近1.5倍、16天灌水一次的近2 倍,表明8天灌水一次和4天灌水一次的植株生长势、比16天灌水一次和12天灌水一次极显著增强,8天灌水一次和4天灌水一次之间没有差异效果、4天灌水一次无谓浪费了一倍灌溉水分。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从9月下旬到第二年1月,对南亚热带华南地区的枇杷树进行滴灌处理,滴灌量为每株枇杷树35-60kg水,滴灌周期为每6-10天一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滴灌量为每株枇杷树35-55kg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滴灌量为每株枇杷树40-50kg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滴灌周期为每7-9天一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滴灌所用的滴头设置于枇杷树树冠滴水线位置,每侧至少设置一个滴头。
6.根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滴头采用压力补偿滴头。
7.根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滴头流量为3-12L/h。
8.根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滴头流量为4-8L/h。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9月灌溉前对枇杷树开长沟深埋基肥,施肥沟设在枇杷树冠滴水线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滴灌方法,其特征在于:施肥沟底部平坦,长度为80~100㎝、深度为15~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60356.3A CN107637478B (zh) | 2017-10-16 | 2017-10-16 | 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60356.3A CN107637478B (zh) | 2017-10-16 | 2017-10-16 | 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37478A true CN107637478A (zh) | 2018-01-30 |
CN107637478B CN107637478B (zh) | 2020-11-06 |
Family
ID=61123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960356.3A Active CN107637478B (zh) | 2017-10-16 | 2017-10-16 | 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637478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18519A (zh) * | 2014-04-04 | 2014-07-16 | 宁波市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 |
CN104396659A (zh) * | 2014-10-20 | 2015-03-11 |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 北方温室枇杷种植方法 |
CN104686173A (zh) * | 2015-03-11 | 2015-06-10 | 安庆万草千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在农田中联合种植富硒枇杷和蔬菜的方法 |
-
2017
- 2017-10-16 CN CN201710960356.3A patent/CN1076374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18519A (zh) * | 2014-04-04 | 2014-07-16 | 宁波市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一种白肉枇杷双膜大棚保温促早成熟栽培方法 |
CN104396659A (zh) * | 2014-10-20 | 2015-03-11 |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 北方温室枇杷种植方法 |
CN104686173A (zh) * | 2015-03-11 | 2015-06-10 | 安庆万草千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在农田中联合种植富硒枇杷和蔬菜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37478B (zh) | 2020-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9683B (zh) | 使葡萄第二年高产的栽培方法 | |
CN104285628A (zh) | 一种有机茶树的种植方法 | |
CN103556642B (zh) | 一种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地境的再造方法 | |
CN101548636A (zh) | 一种适合在恶劣土壤地区栽培葡萄的方法 | |
CN106258142A (zh) | 果树水肥一体化施肥方法 | |
CN108782096A (zh) | 沙化土地中的植物种植方法及其在种植油莎豆中的应用 | |
CN105103888A (zh) | 一种油菜种植方法 | |
CN109618829B (zh) | 一种适于江南地区油用牡丹限根栽培的方法 | |
CN103340071A (zh) | 一种集蓄雨水确保烟苗抗旱移栽用水的方法 | |
CN106941903A (zh) | 一种甘薯滴灌节水栽培种植方法 | |
CN104067915A (zh) | 一种具有保湿适生、操作简便的铁皮石斛附岩栽培方法 | |
CN102823356B (zh) | 一种种植菌草治沙的新方法 | |
CN105052647A (zh) | 一种果园节水灌溉方法 | |
CN207927436U (zh) | 一种防堵塞的农业耕地滴灌喷灌一体装置 | |
CN201131202Y (zh) | 保水保养土壤植物栽培器 | |
CN104170700A (zh) | 一种工程树种移栽方法 | |
CN102613047B (zh) | 一种移栽槟榔大树的方法 | |
CN102518137A (zh) | 一种栽植禾本科草本植物保护公路边坡的方法 | |
CN201682841U (zh) | 抗旱栽苗基 | |
CN101622948A (zh) | 一种干旱区红枣快速丰产栽培方法 | |
CN104920014A (zh) | 一种高寒干旱区戈壁地沙棘冬季硬枝扦插育苗的方法 | |
CN116034798A (zh) | 一种华南山坡地栽乔木的劣质土球改良方法 | |
CN204901273U (zh) | 一种地膜微喷带固定支撑架 | |
CN104855124B (zh) | 一种干旱地区的芒草种植方法 | |
CN107637478A (zh) | 一种枇杷树的灌溉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