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2186A -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2186A
CN107592186A CN201610539425.9A CN201610539425A CN107592186A CN 107592186 A CN107592186 A CN 107592186A CN 201610539425 A CN201610539425 A CN 201610539425A CN 107592186 A CN107592186 A CN 1075921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equipment
packet
sent
protoco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94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亚利
刘佳敏
许芳丽
皮埃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61053942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2186A/zh
Priority to JP2019500579A priority patent/JP2019527503A/ja
Priority to KR1020197002406A priority patent/KR20190022741A/ko
Priority to PCT/CN2017/092248 priority patent/WO2018006871A1/zh
Priority to EP17823683.2A priority patent/EP3484081B1/en
Priority to US16/316,341 priority patent/US11223449B2/en
Publication of CN107592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21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8List acknowledgements,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consisting of a list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2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iscarding or delaying data units, e.g. packe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42Form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quence nu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没有一种支持跨不同连接的重传方案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发送设备中的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并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由于能够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从而实现了跨不同连接的重传;进一步提高系统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Description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业务: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宽带通信);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大量机器类型通信);
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超密集组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超密集组网情况下,为了实现对大量分布式处理节点的统一控制面管理,需要将部分协议功能进行集中式处理。这样就形成了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的双层结构,分布式处理节点也称为TRP(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发送接收节点)。对于集中处理节点,根据功能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集中处理节点的控制面和集中处理节点的用户面。
双连接是指终端同时和两个基站之间存在连接,可以通过两个基站进行数据传输。双连接的用户面架构图如图1所示。
对于Rel-12/13双连接,仅支持每个传输节点内部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的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重传,不支持跨不同传输节点的数据重传。
5G和Rel-12/13双连接的一个典型不同之处在于5G中系统中多连接对应的多个频点之中很可能有部分频点是高频点(比如6GHz)或者非授权频谱。对于高频点以及非授权频带,其传输特性不同于传统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频点,信号传输可能是时断时续的,因此需要考虑在5G中支持跨不同连接的ARQ机制。
综上所述,目前没有一种支持跨不同连接的重传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没有一种支持跨不同连接的重传方案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中的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可选的,所述重传数据包包括所述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和/或PDU分段。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将所述重传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以使所述传输节点发送收到的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根据所述终端的能力上报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通知所述终端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可选的,所述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重传判定定时器超时确定有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后发送的。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从所述终端对应的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特定传输节点为发送失败且当前链路未恢复的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确定已进行重传的传输节点的数量未超过N,其中N为正整数;和/或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确定所述重传数据包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未超时。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发送窗口中选择通过传输节点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包或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为发送设备确定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和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的最大值,与步长值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的长度为设定长度。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在拉窗条件满足后,对所述发送窗口进行拉窗操作;
其中,所述拉窗条件为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
若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重传数据包和初始数据包,所述发送设备优先传输重传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发送设备,该发送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传输模块,所述处理模块和所述传输模块位于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处理模块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可选的,所述重传数据包包括所述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和/或PDU分段。
可选的,所述传输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重传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以使所述传输节点发送收到的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的能力上报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通知所述终端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部分或全部:
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重传判定定时器超时确定有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后发送的。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从所述终端对应的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特定传输节点为发送失败且当前链路未恢复的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在确定已进行重传的传输节点的数量未超过N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N为正整数;和/或
在确定所述重传数据包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未超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
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发送窗口中选择通过传输节点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包或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为发送设备确定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和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的最大值,与步长值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的长度为设定长度。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在拉窗条件满足后,对所述发送窗口进行拉窗操作;
其中,所述拉窗条件为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可选的,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
若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重传数据包和初始数据包,优先传输重传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发送设备中的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并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由于能够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从而实现了跨不同连接的重传;进一步提高系统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中双连接的用户面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发送窗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进行上报及功能开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发送端的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接收端的架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与进行数据重传的发送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发送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包括:
步骤200、发送设备中的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步骤201、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本发明实施例在发送设备中增加一个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该目标协议层在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由于能够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从而实现了跨不同连接的重传;进一步提高系统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如果发送设备是网络侧设备,则接收设备是终端;
如果发送设备是终端,则接收设备是网络侧设备。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基站(比如宏基站、家庭基站等),也可以其它网络侧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可以是手机、pad等设备。
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在进行重传时,重传数据包可以包括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Packet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也可以包括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分段;还可以包括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和PDU分段。
可选的,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具体是目标协议层将所述重传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以使所述传输节点发送收到的重传数据包。
如果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则网络侧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根据所述终端的能力上报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也就是说,终端需要向网络侧上报自身是否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如果发送设备为终端,则发送设备需要向网络侧上报自身是否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比如可以用1bit指示终端是否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的能力指示信息,1表示支持,0表示不支持。
如果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发送设备在通知所述终端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其中,网络侧设备可以提根据终端的数据量判决是否使用多传输节点传输,当判决终端需要使用多传输节点传输时,才会针对终端是否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进行判断。
判断是否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之一或者组合:
终端的能力;
终端使用的多连接对应的频点;
终端的业务类型。
比如当网络侧判决终端需要使用多传输节点传输,且终端能力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且要传输的业务在接入层使用确认模式(AM模式),并且其中一个传输节点对应高频点,则网络侧可以确定为终端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如果所述发送设备为终端,则发送设备根据收到的来自网络侧设备的通知,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部分或全部:
条件一、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条件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条件三、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重传判定定时器超时确定有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对于条件一,发送设备中的低层会根据PDU和/或PDU分段的发送结果生成状态报告,并向上层发送状态报告。这里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比如发送的是PDU,则基于PDU生成状态报告;还比如发送的是PDU分段,则基于PDU分段生成状态报告。
状态报告包括对应的PDU和/或PDU分段是否发送成功的信息。
对于条件二,接收设备根据PDU和/或PDU分段的发送结果生成状态报告,并向发送设备发送状态报告。这里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比如接收的是PDU,则基于PDU生成状态报告;还比如接收的是PDU分段,则基于PDU分段生成状态报告。
状态报告包括对应的PDU和/或PDU分段是否发送成功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后发送的。
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为与发送设备的目标协议层所处的层的位置相同的协议层。
发送设备在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后,会向接收设备发送探寻指示;
相应的,接收设备在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会将针对收到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返回给发送设备。
可选的,由于发送失败的传输节点的链路会出现问题,所以在进行传输时可以不从这类传输节点中选择。
具体的,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从所述终端对应的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特定传输节点为发送失败且当前链路未恢复的传输节点。
这里发送设备可以根据UE的信道质量反馈结果、其他数据包的传输情况等信息判断发送失败的传输节点当前链路是否恢复。
上述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可以用于进行重传也可以用于进行初始传输。
为了避免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无限制的在不同传输节点重传,可以限制允许进行PDU重传的传输节点个数N或者为该PDU引入一个重传禁止定时器。
具体的,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在确定已进行重传的传输节点的数量未超过N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N为正整数;和/或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在确定所述重传数据包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未超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比如N为11,如果重传数据包A的传输节点的数量为10个,则重传数据包A还可以继续重传;如果重传数据包A的传输节点的数量为12个,则重传数据包A不能继续重传。
其中,重传禁止定时器可以在数据包初始传输后启动,也可以在数据包进行第一次重传后启动。
为了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发送设备中的负责跨传输节点重传的目标协议层还可以维护一个发送窗口。发送窗口维护采用拉窗模式(PULL模式)。
如图3所示,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WINDOW_LOW为发送设备确定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和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的最大值,与步长值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的长度为设定长度WINDOW_LENGTH。
比如步长值为1,则发送窗口下边界WINDOW_LOW取值为发送端确认丢弃或者已经被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连续的SN最大值+1。
比如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为3和6,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为1、2、4、5和7,则最大值SN为7,发送窗口下边界WINDOW_LOW取值为7+1=8。
还比如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为3和6,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为1、2、4和5,则最大值SN为6,发送窗口下边界WINDOW_LOW取值为6+1=7。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在拉窗条件满足后,对所述发送窗口进行拉窗操作;
其中,所述拉窗条件为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为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数据包的PDU,比如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为3和6,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为1、2、4、5和7,则最大值SN为7,则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为SN是7的数据包的PDU;还比如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为3和6,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为1、2、4和5,则最大值SN为6,则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为SN是6的数据包的PDU。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发送窗口中选择通过传输节点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包或重传数据包。
比如发送窗口中包含有3个数据包,SN分别为6、8和9,则发送SN为6的数据包。
若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重传数据包和初始数据包,所述发送设备优先传输重传数据包。
为了降低数据重传时延,低层的ARQ重传次数可以缩减,并且当,低层ARQ达到最大次数后不触发RLF(Radio Link Failure,无线链路失败)。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进行上报及功能开启的方法包括:
步骤1:终端向网络侧上报终端能力。
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中携带终端是否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的能力指示信息,比如可以用1bit指示终端是否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的能力指示信息,1表示支持,0表示不支持。
步骤2:网络侧判决是否针对终端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网络侧根据终端的数据量判决是否使用多传输节点传输,当判决终端需要使用多传输节点传输时,才会针对终端是否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进行判断。
判断是否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之一或者组合:
终端的能力;
终端使用的多连接对应的频点;
终端的业务类型。
比如当网络侧判决终端需要使用多传输节点传输,且终端能力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且要传输的业务在接入层使用确认模式(AM模式),并且其中一个传输节点对应高频点,则网络侧可以确定为终端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可选的,网络侧可以基于上行和下行分别判断是否需要针对终端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步骤3:如果网络侧确定需要终端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则配置终端开启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一旦步骤2中网络侧确定终端需要开启跨传输节点的重传功能,则可以通过信令配置终端开启块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可选的,网络侧可以基于上行和下行分别进行配置。
实施例2:基于本地低层反馈的状态报告触发跨传输节点重传。
步骤1:发送设备发送数据。
如图5所示,发送设备在进行数据发送时需要添加SN、头压缩和加密、数据包重复或者分段中之一或者组合操作,之后通过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将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
每个传输节点在收到数据包后要进行ARQ、分段/串接等操作之一或者组合,并进行MAC复用,之后如果需要还会进行HARQ。
需要说明的是,图5给出的发送端架构只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只要包含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的架构都适用本发明实施例。
当低层有传输机会时,发送设备按照SN从小到达的准则选择发送窗口内等待初传或者等待跨节点重传的PDU。以图3为例,假设当前发送窗口内SN=WINDOW_LOW已经在传输,那么传输节点M有传输机会时,发送设备将选择SN=WINDOW_LOW+1进行传输,并且一旦将SN为SN=WINDOW_LOW+1的PDU递交到低层,还可以启动该PDU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
步骤2:发送设备获得本地发送状态反馈。
发送设备的目标协议层接收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
步骤3:发送设备进行跨节点重传处理。
当发送设备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针对传输节点M传输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后,确定传输节点M未能成功发送对应的PDU或者PDU分段,并确定需要进行跨节点重传处理。
进一步的,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输节点M存在无线链路问题,并再确认传输节点M链路恢复之前(比如基于UE的信道质量反馈结果或者其他通过该传输节点传输的其他数据包的传输情况判断传输节点M链路是否恢复)不再通过该传输节点传输新的数据(包括初传和重传数据)。
同时,目标协议层为该重传数据包选择合适的传输节点,并通过所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该方式下跨节点重传的数据包的单位为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协议层对应的PDU或者PDU分段。
可选的,发送设备对发送窗口进行维护。
一旦满足如下任何一个条件,则发送窗下边届WINDOW_LOW执行推窗操作,即WINDOW_LOW=WINDOW_LOW+1: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实施例3:基于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触发跨传输节点重传。
步骤1:发送设备发送数据。
如图5所示,发送设备在进行数据发送时需要添加SN、头压缩和加密、数据包重复或者分段中之一或者组合操作,之后通过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将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
每个传输节点在收到数据包后要进行ARQ、分段/串接等操作之一或者组合,并进行MAC复用,之后如果需要还会进行HARQ。
当低层有传输机会时,发送设备按照SN从小到达的准则选择发送窗口内等待初传或者等待跨节点重传的PDU。以图3为例,假设当前发送窗口内SN=WINDOW_LOW已经在传输,那么传输节点M有传输机会时,发送设备将选择SN=WINDOW_LOW+1进行传输,并且一旦将SN为SN=WINDOW_LOW+1的PDU递交到低层,还可以启动该PDU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
步骤2:发送设备获得本地发送状态反馈。
发送设备的目标协议层接收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
如图6所示,与传输节点对应的处理实体对通过HARQ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复用,并进行重复检测和重排序,之后进行重组。接收设备将从多个与传输节点对应的处理实体收到的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和重排序,之后进行解密和解压缩。
需要说明的是,图6给出的接收端架构只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只要能投接收传输节点发送的数据的架构都适用本发明实施例。
接收设备中与发送端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执行重复检测和重排序,根据重排序结果确定接收情况,并在满足反馈触发条件后生成状态报告,并反馈给发送设备:
所述反馈触发条件包括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
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
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
可选的,状态报告的内容:可以是基于PDU的状态报告,也可以是基于PDU分段的状态报告。
步骤3:发送端进行跨节点重传处理。
当发送设备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针对传输节点M传输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后,确定传输节点M未能成功发送对应的PDU或者PDU分段,并确定需要进行跨节点重传处理。
进一步的,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输节点M存在无线链路问题,并再确认传输节点M链路恢复之前(比如基于UE的信道质量反馈结果或者其他通过该传输节点传输的其他数据包的传输情况判断传输节点M链路是否恢复)不再通过该传输节点传输新的数据(包括初传和重传数据)。
同时,目标协议层为该重传数据包选择合适的传输节点,并通过所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该方式下跨节点重传的数据包的单位为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协议层对应的PDU或者PDU分段。
可选的,发送设备对发送窗口进行维护。
一旦满足如下任何一个条件,则发送窗下边届WINDOW_LOW执行推窗操作,即WINDOW_LOW=WINDOW_LOW+1: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发送设备,由于该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相似,因此该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数据重传的发送设备包括:处理模块700和传输模块701,所述处理模块700和所述传输模块701位于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
所述处理模块700,用于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所述传输模块701,用于通过所述处理模块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可选的,所述重传数据包包括所述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和/或PDU分段。
可选的,所述传输模块701体用于:
将所述重传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以使所述传输节点发送收到的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模块700还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的能力上报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模块700还用于:
通知所述终端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部分或全部:
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重传判定定时器超时确定有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后发送的。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700具体用于:
从所述终端对应的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特定传输节点为发送失败且当前链路未恢复的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700还用于:
在确定已进行重传的传输节点的数量未超过N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N为正整数;和/或
在确定所述重传数据包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未超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传输模块701还用于:
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发送窗口中选择通过传输节点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包或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为发送设备确定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和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的最大值,与步长值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的长度为设定长度。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700还用于:
在拉窗条件满足后,对所述发送窗口进行拉窗操作;
其中,所述拉窗条件为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可选的,所述传输模块701还用于:
若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重传数据包和初始数据包,优先传输重传数据包。
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发送设备包括:
位于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的处理器801,用于读取存储器804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收发机802,用于在处理器801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可选的,所述重传数据包包括所述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和/或PDU分段。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1体用于:
将所述重传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以使所述传输节点发送收到的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的能力上报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
通知所述终端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部分或全部:
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重传判定定时器超时确定有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后发送的。
可选的,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1具体用于:
从所述终端对应的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特定传输节点为发送失败且当前链路未恢复的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
在确定已进行重传的传输节点的数量未超过N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N为正整数;和/或
在确定所述重传数据包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未超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
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发送窗口中选择通过传输节点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包或重传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为发送设备确定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和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的最大值,与步长值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的长度为设定长度。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
在拉窗条件满足后,对所述发送窗口进行拉窗操作;
其中,所述拉窗条件为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
若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重传数据包和初始数据包,优先传输重传数据包。
在图8中,总线架构(用总线800来代表),总线8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800将包括由处理器8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8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8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803在总线800和收发机802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802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801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805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805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处理器801。
处理器801负责管理总线800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804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8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的,处理器801可以是CPU(中央处埋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以上参照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或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框图和/或流程图描述本申请。应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框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一个块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块的组合。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的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以产生机器,使得经由计算机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执行的指令创建用于实现框图和/或流程图块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方法。
相应地,还可以用硬件和/或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码等)来实施本申请。更进一步地,本申请可以采取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具有在介质中实现的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以由指令执行系统来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而使用。在本申请上下文中,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意介质,其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输、或传送程序,以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8)

1.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中的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数据包包括所述目标协议层对应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和/或PDU分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通过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将所述重传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以使所述传输节点发送收到的重传数据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根据所述终端的能力上报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通知所述终端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确定 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根据重传判定定时器超时确定有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后发送的。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从所述终端对应的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特定传输节点为发送失败且当前链路未恢复的传输节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确定已进行重传的传输节点的数量未超过N,其中N为正整数;和/或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确定所述重传数据包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未超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目标协议层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发送窗口中选择通过传输节点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包或重传数据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为发送设备确定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和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的最大值,与步长值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的长度为设定长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在拉窗条件满足后,对所述发送窗口进行拉窗操作;
其中,所述拉窗条件为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14.如权利要求1~7、9~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若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重传数据包和初始数据包,所述发送设备优先传输重传数据包。
15.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发送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传输模块,所述处理模块和所述传输模块位于负责跨传输节点传输管理的目标协议层;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确定终端对应的传输节点满足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处理模块选择的传输节点进行数据包重传。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数据包包括所述目标协议层对应的PDU和/或PDU分段。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重传数据包发送给选择的传输节点,以使所述传输节点发送收到的重传数据包。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的能力上报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支持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通知所述终端开启上行和/或下行跨传输节点重传功能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传输节点重传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部分或全部:
根据收到的来自低层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收到的来自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确定有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包;
根据重传判定定时器超时确定有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包含探寻指示的PDU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检测到PDU丢失后发送的;或
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所述接收设备中和所述发送设备中的目标协议层对等的协议层接收到低层发送的PDU分段丢失指示后发送的。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的状态报告是基于目标协议层PDU或者目标协议层PDU对应的PDU分段的。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从所述终端对应的除特定传输节点之外的其他传输节点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所述特定传输节点为发送失败且当前链路未恢复的传输节点。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在确定已进行重传的传输节点的数量未超过N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其中N为正整数;和/或
在确定所述重传数据包对应的重传禁止定时器未超时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重传数据包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节点。
25.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
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发送窗口中选择通过传输节点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包或重传数据包。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为发送设备确定丢弃的数据包中的SN和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中的SN的最大值,与步长值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的长度为设定长度。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在拉窗条件满足后,对所述发送窗口进行拉窗操作;
其中,所述拉窗条件为下列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的重传禁止定时器超时;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通过N个传输节点进行重传,且重传失败,N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窗口下边界对应的PDU传输成功。
28.如权利要求15~21、22~27任一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
若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重传数据包和初始数据包,优先传输重传数据包。
CN201610539425.9A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Pending CN1075921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9425.9A CN107592186A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JP2019500579A JP2019527503A (ja) 2016-07-08 2017-07-07 データ再送の方法及び装置
KR1020197002406A KR20190022741A (ko) 2016-07-08 2017-07-07 데이터 재전송의 방법 및 장치
PCT/CN2017/092248 WO2018006871A1 (zh) 2016-07-08 2017-07-07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EP17823683.2A EP3484081B1 (en) 2016-07-08 2017-07-07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6/316,341 US11223449B2 (en) 2016-07-08 2017-07-07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9425.9A CN107592186A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2186A true CN107592186A (zh) 2018-01-16

Family

ID=60912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9425.9A Pending CN107592186A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3449B2 (zh)
EP (1) EP3484081B1 (zh)
JP (1) JP2019527503A (zh)
KR (1) KR20190022741A (zh)
CN (1) CN107592186A (zh)
WO (1) WO201800687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3253A (zh) * 2019-10-24 2021-01-19 北京大学 一种通信设备
CN116032433A (zh) * 2022-12-31 2023-04-28 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消息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8005B (zh) * 2019-01-22 2021-09-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能力信息上报方法、预编码矩阵指示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5087043A (zh) * 2022-05-06 2022-09-20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多路径冗余传输方法、用户设备、网络实体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949A (zh) * 2001-12-27 2003-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数据业务在服务小区变更时的传输控制方法
CN102893547A (zh) * 2010-05-21 2013-01-23 苹果公司 在无线设备中控制多个无线接入承载的方法
CN104333908A (zh) * 2013-07-22 2015-02-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设备
WO2015171262A1 (en) * 2014-05-08 2015-11-12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lexible retransmissions
CN105530077A (zh) * 2014-10-22 2016-04-2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与终端双连接的基站的重传包重传的方法、基站与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29745B2 (en) * 2008-01-07 2015-11-18 IDTP Holdings, Inc. Status reporting for retransmission protocol
EP2200208A1 (en) 2008-12-19 2010-06-23 Panasonic Corporation HARQ ACK/NACK for dynamic PDSCH
JP2010226625A (ja) * 2009-03-25 2010-10-07 Kyocera Corp 通信装置および再送方法
CN105612804A (zh) 2013-08-09 2016-05-25 诺基亚通信公司 在无线网络中对从辅基站到主基站的分组状态报告的使用
JP5761304B2 (ja) * 2013-10-30 2015-08-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協調的harq通信方式を用いた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387396B2 (ja) 2014-03-20 2018-09-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カンダリ基地局、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838282B2 (en) * 2014-05-09 2017-12-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DCP and flow control for split bearer
KR20180018504A (ko) * 2015-06-17 2018-02-21 인텔 아이피 코포레이션 차세대 lte 디바이스들 및 시스템들을 위한 ack/nack 신호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949A (zh) * 2001-12-27 2003-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数据业务在服务小区变更时的传输控制方法
CN102893547A (zh) * 2010-05-21 2013-01-23 苹果公司 在无线设备中控制多个无线接入承载的方法
CN104333908A (zh) * 2013-07-22 2015-02-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设备
WO2015171262A1 (en) * 2014-05-08 2015-11-12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lexible retransmissions
CN105530077A (zh) * 2014-10-22 2016-04-2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与终端双连接的基站的重传包重传的方法、基站与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3253A (zh) * 2019-10-24 2021-01-19 北京大学 一种通信设备
CN112243253B (zh) * 2019-10-24 2022-07-08 北京大学 一种通信设备
CN116032433A (zh) * 2022-12-31 2023-04-28 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消息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527503A (ja) 2019-09-26
US11223449B2 (en) 2022-01-11
EP3484081A4 (en) 2019-07-17
EP3484081A1 (en) 2019-05-15
US20190238274A1 (en) 2019-08-01
KR20190022741A (ko) 2019-03-06
EP3484081B1 (en) 2022-01-26
WO2018006871A1 (zh)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5872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user plane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359716B1 (ko) 부분적 재전송을 위한 방법
EP3641187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0121848B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方法及装置
CN109714136B (zh) 一种通讯方法和终端
EP3766279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the feedback mechanism in data link layer
EP3281329A1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CN107592186A (zh) 一种进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CN1977497B (zh) 避免服务数据单元(sdu)复制的无损无线链路控制实体(rlc)的重建
US11228399B2 (en) Base station and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CN104184568B (zh) 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6367359A (zh)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5905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EP3718231B1 (en) Enhanced harq algorithm for large round trip delay links
KR20190138641A (ko) 데이터 고속처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070872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20345202A1 (en) Methods and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s of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2153689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US11546100B2 (en) Ope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WO2017128699A1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828371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5865282A (zh) 数据重传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90017311A (ko) 패킷 재전송 및 복원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