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77092A -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77092A
CN107577092A CN201710739876.1A CN201710739876A CN107577092A CN 107577092 A CN107577092 A CN 107577092A CN 201710739876 A CN201710739876 A CN 201710739876A CN 107577092 A CN107577092 A CN 107577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electrodes
liquid crystal
driving
slit grating
crystal s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398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杰
宫晓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erD Co Ltd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77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7709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立体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液晶狭缝光栅的第一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一驱动电极组包括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每一层驱动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驱动电极,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设有间隙部,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与间隙部相对设置;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形成透光部,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

Description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主流的裸眼立体(3D)显示设备通过在常规显示面板上叠加光栅,该光栅能够向不同方向折射图像,让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从而让使用者看到3D影像。为了获得较好的3D显示效果,在进行裸眼立体显示时,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需要有精确的配合。
目前,在裸眼3D显示设备上,液晶狭缝光栅应用较为广泛。而为有效避免锯齿、小彩纹、视区压缩等现象,提升分辨率,液晶狭缝光栅普遍采用竖直电极结构设计,驱动电极的宽度以及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都是确定的,因此,在驱动电极的作用下,液晶狭缝光栅启动时用于分光的遮光部和透光部也是确定的,如此,为实现光栅和显示面板的精确配合从而获得较好的3D显示效果,对裸眼3D显示设备装配过程中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的贴合精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为满足立体显示效果需求,一般要求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贴合匹配的偏差在10微米(um)的范围内。这就对贴合设备的工艺条件以及工艺控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投入成本巨大。并且一旦贴合出现偏位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分光效果,无法达到较好的3D显示效果,进而无法投入使用,造成成本和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第二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
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一驱动电极组包括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之间设有绝缘层,每一层驱动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驱动电极,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设有间隙部,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与间隙部相对设置;
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透光部,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
另外,可选的,分别位于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中的近邻的两个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使得能够在增加驱动电极的宽度和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同时不会造成漏光。
另外,优选的,各重叠区域宽度相等。
另外,可选的,重叠区域小于3微米,防止重叠部分的驱动电极相互感应,引起电场变化。
另外,优选的,重叠区域小于1.5微米。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20微米,能够保证改变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的精度。
另外,优选的,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15微米。
另外,可选的,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小于15微米。
另外,优选的,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小于10微米。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层设置为两层,驱动电极的中心线与相邻电极层中与驱动电极相对设置的间隙部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三层,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间隙部的宽度。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连接电压驱动电路,电压驱动电路向驱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其中,各驱动电极通过电极引线独立连接于电压驱动电路。
另外,可选的,电极引线的末端设有引线端子。
另外,可选的,第二电极结构包括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另外,可选的,第二电极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条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条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一方面,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透光部,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而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能够与显示面板精确配合,使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另一方面,每一驱动电极组包括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与间隙部相对设置,这样,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的投影覆盖第一基板的表面,即表示,可以使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不存在任何缝隙,则可以完整驱动电极对应位置的液晶层,不会形成漏光,有效保证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处理器,还包括前述的液晶狭缝光栅,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处理器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一方面,处理器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与液晶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在立体显示装置的液晶狭缝光栅中,每一驱动电极组包括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与间隙部相对设置,这样,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的投影覆盖第一基板的表面,可以使得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不存在任何缝隙,则可以完整驱动电极对应位置的液晶层,不会形成漏光,有效保证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立体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液晶狭缝光栅为前述的液晶狭缝光栅,方法包括:
驱动液晶狭缝光栅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以使立体显示装置基于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进行立体显示;
采集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否,则驱动液晶狭缝光栅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采集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直至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检测图像;
保存在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液晶狭缝光栅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另外,驱动液晶狭缝光栅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包括:
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一位置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一位置对应的遮光部;
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二位置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二位置对应的透光部;
驱动液晶狭缝光栅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包括:
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三位置处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遮光部由第一位置处移动至第三位置处;
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四位置处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透光部由第二位置处移动至第四位置处。
另外,液晶狭缝光栅对应的驱动参数包括驱动电极组中驱动电极的加电参数,加电参数用于指示向遮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向透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
另外,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
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或者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通过调整液晶狭缝光栅的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采集调整后的液晶狭缝光栅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对应的立体图像,直至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检测图像,获取到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检测图像,即表示此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可以使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配合,如此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狭缝光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液晶狭缝光栅的第一基板上设置的第一电极结构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2中的第一电极结构的俯视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b)调整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后图3(a)所示的第一电极结构的俯视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狭缝光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液晶狭缝光栅。具体结构结合图1-2所示,液晶狭缝光栅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3,第一基板11朝向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14,第二基板12朝向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15。在第一电极结构14和第二电极结构15的作用下,液晶层13的液晶分子可以重新排列,从而使液晶层变成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即形成液晶狭缝光栅的透光部和遮光部。可以理解的是,图1仅为示意,并不代表液晶狭缝光栅真实的剖面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电极结构14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1420,每一驱动电极组1420包括两层驱动电极层141、142,也就是说,各驱动电极组1420的驱动电极140分布在两个电极层上。原则上各驱动电极组1420包含的驱动电极140数量相同,每个驱动电极组1420对应一个光栅周期。图2示例中,每个驱动电机组1420包括1-8号共8个驱动电极,此仅为示例,不对本发明产生任何限制。
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141、142之间设有绝缘层143,每一层驱动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驱动电极140,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设有间隙部160,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140与间隙部160相对设置,这样,使得各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11的投影覆盖第一基板11的表面,优选的,无缝覆盖在第一基板11的表面,即使得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不存在任何缝隙,即可以完整驱动电极140对应位置的液晶层13,不会形成漏光,有效保证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为使各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11的投影无缝覆盖第一基板11的表面,由于不同驱动电极层中,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140与间隙部160相对设置,则可将驱动电极140的宽度略大于相邻电极层的间隙部160的宽度。
第二电极结构15作为公共电极,结构不限,可以为面电极,也可以包括多个紧密间隔排列的条形电极。
为使液晶狭缝光栅10打开(亦可称为启动),将向第一电极结构14和第二电极结构15施加驱动电压,具体的,第一电极结构14的每个驱动电极组1420中,部分驱动电极140将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另一部分驱动电极140将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第二电极结构15将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在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和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作用下,施加第一预设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和第二电极结构15之间的液晶层为不透明的,形成液晶狭缝光栅的遮光部,在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和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作用下,施加第一预设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和第二电极结构15之间的液晶层为透明的,形成液晶狭缝光栅的透光部,即,每一驱动电极组1420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对应形成透光部,显然,针对每个驱动电极组,由于遮光部与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相对应,而透光部与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相对应,那么,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将会相应改变。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这种液晶狭缝光栅10,可以通过调整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即,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140的驱动电压,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10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10分光效果的影响,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
一般情况下,第三预设驱动电压值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值相等,而与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值不同。
以下对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a)至3(b)所示,图3(a)至3(b)中,阴影表示的驱动电极140位于驱动电极层142,非阴影表示的驱动电极140位于驱动电极层141。本实施例中,每个驱动电极组中包括8个驱动电极140,其中左边的5个标号为1至5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遮光部150,右边的3个标号为6至8的驱动电极140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透光部151。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发生变化时,遮光部150和透光部151的位置相应改变。参见图3(b),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2至6号驱动电极140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遮光部150,第1、7、8号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透光部151,即,此时的遮光部150由原来的第1-5号驱动电极140所在位置切换至第2-6号驱动电极140所在位置,而透光部151由原来第6-8号驱动电极140所在位置切换至第1、7、8号驱动电极140所在位置。
为调整各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从而改变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具体可以将各驱动电极组1420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同时向左或向右移动整数个驱动电极,得到调整后的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例如,在图3(a)所示驱动电极的基础上,将各驱动电极组1420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同时向右移动1个驱动电极之后,各驱动电极组1420中的第2至5号驱动电极140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遮光部150,第1、7、8号驱动电极140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透光部151,即此时的遮光部150由原来的第1-5号驱动电极所在位置切换至第2-6号驱动电极所在位置,而透光部151由原来第6-8号驱动电极140所在位置切换至第1、7、8号驱动电极140所在位置。
显然,为了向各个驱动电极140施加驱动电压,各驱动电极140要连接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具体的,各个驱动电极140可通过电极引线连接各自对应的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而且,电极引线的末端可设有引线端子,引线端子用于连接信号输出端。进一步的,由于驱动电极组1420是周期性的,因此,为了便于控制,优选的,各驱动电极组1420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140连接同一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以使施加给各驱动电极组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相同。
举例说明,继续参见图3,驱动电极140连接电压驱动电路16,即,电压驱动电路16输出驱动电压信号,向驱动电极140施加驱动电压,各驱动电极140通过电极引线17分别连接于电压驱动电路16。其中,各驱动电极组1420中标号相同的驱动电极140通过同一条电极引线17连接至电压驱动电路16的同一个电压输出端口,即各个驱动电极组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140连接同一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
如图3所示,共设置8条电极引线17,分别与各个驱动电机组中的驱动电极140相对应,电极引线17设置在液晶狭缝光栅10的边缘,具体地,设置在用来显示的显示区域以外的边缘。各个驱动电极组中的1号驱动电极140均连接至最上方的第一条电极引线17,而各个驱动电极组中的2号驱动电极140均连接至第一条电极引线下方的第二条电极引线17,其他驱动电极140以此类推。电极引线17的末端设有引线端子171。在电压驱动电路16设置在液晶狭缝光栅10的外部时,电极引线17和引线端子171的设计便于驱动电极140与电压驱动电路16的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结构15可以包括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第二电极结构也可以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条形电极,条形电极的宽度不限,例如可以小于20um,相邻两个条形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例如可以小于15um;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条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具体的,第一预设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而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可以为零电压,也可以为相对零电压,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相同。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与第二电极结构中的面电极或条形电极之间的电压差驱动液晶层13中对应的液晶分子偏转形成遮光部,而由于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相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0与第二电极结构中的面电极或条形电极之间不存在电压差,无法驱动液晶层13中对应的液晶分子偏转,形成透光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也可以不相同,但相近,两者电压差足够小,以不足以驱动液晶分子发生偏转为准,如此位于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与第二电极结构中的面电极或条形电极之间的液晶分子不会发生偏转,形成透光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电极的宽度为d1,两个相邻的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d2。参见图2,同一电极层中驱动电极140的宽度相同,且同一电极层中间隙部160的宽度相同。但是,同一电极层中驱动电极140的宽度和相邻电极层中的间隙部160的宽度不相同,不同电极层中的驱动电极140的宽度和间隙部160的宽度分别相同,如此,使得每层电极层中的每个驱动电极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一致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电极140的宽度d1不宜过大,驱动电极140的宽度d1过大的话,影响改变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调整的精度。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电极的宽度d1小于20微米(um),方便精细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优选地,驱动电极的宽度d1小于15um,使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的调整精度更高。而相邻两个驱动电极140之间的间隙部160的宽度d2也不宜过大。间隙部160的宽度d2过大的话,会导致遮光部遮蔽不严,易造成漏光。在视觉效果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分光不彻底,出现串扰,进而使得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不好。本发明实施例中间隙部160的宽度d2小于15um,优选地,间隙部160的宽度d2小于10um。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对驱动电极140的宽度和相邻两个驱动电极14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合理的设置,保证液晶狭缝光栅具有良好的分光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分别位于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中的近邻的两个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d3。即驱动电极140的两侧边缘部分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分别与相邻驱动电极层中的与对应边缘部分近邻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d3。如图2所示,驱动电极层141中的3号驱动电极140的两侧边缘部分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分别与驱动电极层142中的4号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d3。
如此,使得各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不存在任何缝隙,不会形成漏光,并且即使增加驱动电极的宽度d1和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2,各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仍不存在任何缝隙,从而可以完整驱动液晶层13,不会造成漏光,并可以能够防止制程公差造成漏光,有效保证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具体的,各重叠区域d3的宽度相等,重叠区域d3的宽度小于3微米,优选地,重叠区域d3的宽度小于1.5微米,防止重叠部分的驱动电极140相互感应,引起电场变化。重叠部分的存在,使得各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不存在任何间隙,从而可以保证不会因为制程公差的原因造成有漏光的现象,由于重叠部分的存在,能够使得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时驱动电极140的宽度以及间隙部160的宽度较单层驱动电极层时的相对大些。
任一驱动电极140左右两侧边缘部分对应的重叠部分d3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设置成不一致。优选地,任一驱动电极140左右两侧边缘部分对应的重叠部分d3是一致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电极层设置为两层,优选的,驱动电极140的中心线与相邻电极层中与该驱动电极相对设置的间隙部160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使得驱动电极140左右两侧边缘部分对应的重叠部分d3是一致的。如图2所示,驱动电极组1420包括驱动电极层141中的驱动电极1、3、5、7以及驱动电极层142中的驱动电极2、4、6、8。而驱动电极层141中的驱动电极5的中心线与驱动电极层142中位于驱动电极4与驱动电极6之间的间隙部160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邻的电极层141、14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43。由于绝缘层143的电性绝缘,也可能隔绝一部分电场,因此,优选的,绝缘层143的绝缘材料包括光阻剂(OC)、氮化硅、二氧化硅的至少之一。绝缘层的厚度为2500-4600埃优选地,绝缘层的厚度为
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液晶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第二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一驱动电极组包括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之间设有绝缘层,每一层驱动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驱动电极,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设有间隙部,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与间隙部相对设置,一方面,使得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的投影覆盖第一基板的表面,即表示,可以使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不存在任何缝隙,则可以完整驱动电极对应位置的液晶层,不会形成漏光,有效保证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另一方面,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透光部,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而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10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是以驱动电极组1420的驱动电极140分布在两层驱动电极层上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驱动电极组1420的驱动电极140可以分布在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上。
本发明还提供第二实施例的液晶狭缝光栅,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驱动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三层,驱动电极140的宽度小于间隙部160的宽度。电压驱动电路(未示出)向驱动电极140施加驱动电压,其中,各驱动电极通过电极引线独立连接于电压驱动电路。驱动电极层包括三层驱动电极层141、142、144,驱动电极层141和驱动电极层14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43,驱动电极层142和驱动电极层144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45。驱动电极的宽度为d1,相邻的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部160的宽度为d2。分别位于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中的近邻的两个驱动电极140在第一基板11上的投影存在的重叠区域的宽度为d3。驱动电极140的宽度相等,任一驱动电极层的两个相邻的驱动电极140之间的间隙部160的宽度小于不同于该驱动电极层的其他驱动电极层中与该间隙部160对应的驱动电极140的宽度之和。例如,驱动电极层144中的4号驱动电极140与7号驱动电极140之间的间隙部160的宽度小于驱动电极层141中的5号驱动电极140以及驱动电极层142中的6号驱动电极140的宽度之和。驱动电机组1420包括标号为1-12共12个驱动电极,分布在141、142、144三个电极层中,图4所示的第一电极结构14的驱动方式与图2所示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显示面板20、处理器30,还包括前述的液晶狭缝光栅10,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相对设置,具体为相对贴合设置。处理器30用来控制液晶狭缝光栅10的开启和关闭,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
具体的,处理器30可连接电压驱动电路,控制电压驱动电路输出的驱动电压,从而调整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处理器30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本发明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能够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能够与显示面板精确配合,使得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10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10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10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
其中,液晶狭缝光栅10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出光侧或入光侧。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这种立体显示装置,预先可以通过调整液晶狭缝光栅10的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液晶狭缝光栅10和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从而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可以使立体显示装置呈现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后,保存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对应的光栅驱动参数,后续立体显示装置在进行立体显示时,将使用该光栅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形成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保证较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具体的,在进行校正时,首先通过处理器3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并使立体显示装置基于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进行立体显示。
然后,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人眼直接感受此时立体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立体图像的立体效果,若立体效果异常,通过处理器3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再次观看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若立体显示效果异常,继续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如此往复,直至人眼观看到良好立体显示效果的立体图像。此时,即表示液晶狭缝光栅10的分光与显示面板20所显示的内容精确配合,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则,保存此时液晶狭缝光栅10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中,在立体显示装置基于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进行立体显示时,采集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具体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拍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立体图像时,实际上将获得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第一检测图像是从该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中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或者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的一部分。
进一步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预设条件进行合理设置,原则在于,当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即表示液晶狭缝光栅10的分光与显示面板20所显示的内容精确配合,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例如,在一种具体实施中,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是指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不存在贴合偏差时显示的立体图像要求,该立体图像显示正常,没有锯齿或小彩纹,视区不存在压缩,分辨率良好。
可以理解的是,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完全贴合时,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即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处理器30不需要进一步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如果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存在贴合偏差时,则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不满足预设条件。此时,通过处理器30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以校正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的贴合偏差。具体地,处理器3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采集调整1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新的第一检测图像,进一步对新的第一检测图像进行检验判定,若新的第一检测图像不满足预设条件,继续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如此往复,直至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检测图像;当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即表示液晶狭缝光栅10的分光与显示面板20所显示的内容精确配合,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则,就可保存在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液晶狭缝光栅10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具体的,处理器30在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一位置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一位置对应的遮光部;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二位置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二位置对应的透光部。其中,第一位置为液晶狭缝光栅10各驱动电极组中遮光部对应的初始位置,第二位置为液晶狭缝光栅10各驱动电极组中透光部对应的初始位置。第一数目与第二数目之和等于各驱动电极组中驱动电极的总数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大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可以为零电压,也可以为相对零电压。
而处理器3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时,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三位置处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遮光部由第一位置处移动至第三位置处;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四位置处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透光部由第二位置处移动至第四位置处。其中,第三位置为调整后各驱动电极组中遮光部对应的位置。第四位置为调整后各驱动电极组中透光部对应的位置。具体可以通过在第一位置的基础上平移至少一个驱动电极得到第三位置,在第二位置的基础上平移至少一个驱动电极得到第四位置,而具体平移的驱动电极的数目一般与液晶狭缝光栅10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贴合偏差对应。贴合偏差越大,需要移动的驱动电极的数目越多。
具体的,液晶狭缝光栅10对应的驱动参数包括驱动电极组中驱动电极的加电参数,加电参数用于指示对遮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对透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中,立体图像包括第一颜色的左眼图像和第二颜色的右眼图像,处理器30按照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在显示面板20上排列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从而使立体显示装置显示该立体图像。其中,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双目摄像头拍摄该立体图像,从而分别获取到左眼图像(第一检测图像)和右眼图像(第一检测图像),然后,确定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这两张第一检测图像中的至少一张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其中,分析区域可以是第一检测图像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部分区域。
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也可以根据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其中,串扰区、非串扰区和分析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像素数量表示。以第一检测图像为左眼图像为例,串扰区为第二颜色区域,非串扰区为第一颜色区域,则可以对分析区域进行像素值检测,从而获取到串扰区或非串扰区的像素量,进而获取到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或者非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中,立体图像包括第一颜色的左眼图像和第二颜色的右眼图像,处理器30按照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在显示面板20上排列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从而使立体显示装置显示该立体图像。其中,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单摄像头拍摄该立体图像,从而分别获取第一检测图像,然后,确定第一检测图像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分析区域可以是第一检测图像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部分区域。
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也可以根据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其中,串扰区、非串扰区和分析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像素数量表示。
以左右眼图像分别为红绿图为例简要介绍,遍历第一检测图像中像素,统计图像中红、绿像素的个数,计算这些像素在第一颜色图像中的比例。在统计像素个数时,可由原来的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这个转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区分色相,即该颜色是红还是绿或是黄色。当然这里也可以使用RGB、LAB颜色等颜色空间去判断。经过颜色空间的转换之后,遍历像素。根据每个像素中H、S、V的值和阈值去判断颜色,然后根据颜色判断是否是串扰区(颜色为红或者绿的区域为非串扰区,其余的是串扰区)。最后根据串扰区或者非串扰区在图像中所占的比例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处理器30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使液晶狭缝光栅10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10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10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10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而在立体显示装置的液晶狭缝光栅10中,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的投影覆盖第一基板的表面,使得各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不存在任何缝隙,则可以完整驱动电极对应位置的液晶层,不会形成漏光,从而能够防止制程公差造成漏光,有效保证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立体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液晶狭缝光栅为前述的液晶狭缝光栅10,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如图6所示,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包括:
步骤S1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以使立体显示装置基于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进行立体显示。
在步骤S10中,具体地向液晶狭缝光栅在的驱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形成基于初始位置的遮光部,使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形成基于初始位置的透光部。
步骤S11:采集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此时立体图像为基于液晶狭缝光栅初始设计的遮光部和透光部显示的立体图像。
具体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拍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立体图像时,实际上将获得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第一检测图像是从该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中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或者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的一部分。
步骤S12: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否,则驱动液晶狭缝光栅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采集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直至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检测图像。
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是指,第一检测图像满足理论上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不存在贴合偏差时显示的立体图像要求,该立体图像显示正常,没有锯齿或小彩纹,视区不存在压缩,分辨率良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设置该预设条件,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具体的,在步骤S12中,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时,先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然后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或者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不满足预设条件,需要继续驱动液晶狭缝光栅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
步骤S13:保存在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液晶狭缝光栅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液晶狭缝光栅对应的驱动参数包括驱动电极组中驱动电极的加电参数,加电参数用于指示向遮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向透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与液晶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该驱动参数进行加电固化,并保存至立体显示装置中或立体显示装置对应的外部驱动设备中,例如外部处理器等,使得后续应用该立体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时,直接调用该驱动参数驱动立体显示装置即可,不需要重复调整。由于每一立体显示装置中,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一立体显示装置中的驱动参数也是不一样的。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的区别在于,对步骤S10和步骤S12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如图7所示,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包括:
步骤S100: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一位置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一位置对应的遮光部。
其中,液晶狭缝光栅为前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具体结构不再赘述。第一位置为液晶狭缝光栅各驱动电极组中遮光部对应的初始位置。
步骤S101: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二位置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二位置对应的遮光部。
第二位置为液晶狭缝光栅设计时各驱动电极组中透光部对应的初始位置。第一数目与第二数目之和等于各驱动电极组中驱动电极的总数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大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可以为零电压,也可以为相对零电压。
步骤S102:采集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此时立体图像为基于液晶狭缝光栅初始设计的遮光部和透光部显示的立体图像。
具体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拍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立体图像时,实际上将获得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第一检测图像是从该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中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或者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的一部分。
步骤S103: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是,则跳转至执行步骤S107;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4。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预设条件进行合理设置,原则在于,当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即表示液晶狭缝光栅10的分光与显示面板20所显示的内容精确配合,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例如,在一种具体实施中,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是指第一检测图像满足理论上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不存在贴合偏差时立体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立体图像要求,该立体图像显示正常,没有锯齿或小彩纹,视区不存在压缩,分辨率良好。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中,立体图像包括第一颜色的左眼图像和第二颜色的右眼图像,按照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在显示面板上排列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从而使立体显示装置显示该立体图像。其中,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双目摄像头拍摄该立体图像,从而分别获取到左眼图像(第一检测图像)和右眼图像(第一检测图像),然后,确定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这两张第一检测图像中的至少一张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分析区域可以是第一检测图像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部分区域。
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也可以根据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其中,串扰区、非串扰区和分析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像素数量表示。以第一检测图像为左眼图像为例,串扰区为第二颜色区域,非串扰区为第一颜色区域,则可以对分析区域进行像素值检测,从而获取到串扰区或非串扰区的像素量,进而获取到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或者非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中,立体图像包括第一颜色的左眼图像和第二颜色的右眼图像,按照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在显示面板上排列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从而使立体显示装置显示该立体图像。其中,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单摄像头拍摄该立体图像,从而分别获取第一检测图像,然后,确定第一检测图像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分析区域可以是第一检测图像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部分区域。
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也可以根据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其中,串扰区、非串扰区和分析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像素数量表示。
以左右眼图像分别为红绿图为例简要介绍,遍历第一检测图像中像素,统计图像中红、绿像素的个数,计算这些像素在第一颜色图像中的比例。在统计像素个数时,可由原来的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这个转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区分色相,即该颜色是红还是绿或是黄色。当然这里也可以使用RGB、LAB颜色等颜色空间去判断。经过颜色空间的转换之后,遍历像素。根据每个像素中H、S、V的值和阈值去判断颜色,然后根据颜色判断是否是串扰区(颜色为红或者绿的区域为非串扰区,其余的是串扰区)。最后根据串扰区或者非串扰区在图像中所占的比例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
步骤S104: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三位置处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遮光部由第一位置处移动至第三位置处。
第三位置为调整后各驱动电极组中遮光部对应的位置。具体可以通过在第一位置的基础上平移至少一个驱动电极得到第三位置,而具体平移的驱动电极的数目与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贴合偏差对应。贴合偏差越大,需要移动的驱动电极的数目越多。
步骤S105: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四位置处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透光部由第二位置处移动至第四位置处。
第四位置为调整后各驱动电极组中透光部对应的位置。具体可以通过在第二位置的基础上平移至少一个驱动电极得到第四位置,而具体平移的驱动电极的数目与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贴合偏差对应。贴合偏差越大,需要移动的驱动电极的数目越多。
步骤S106:采集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然后跳转至执行步骤S103。
步骤S107:保存在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液晶狭缝光栅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驱动参数用于指示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对液晶狭缝光栅的驱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形成的遮光部位于调整后的位置,使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形成的透光部位于调整后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与液晶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该驱动参数进行加电固化,并保存至立体显示装置中或其外部的显示驱动装置中,使得后续应用该立体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时,直接调用该驱动参数驱动立体显示装置即可,不需要重复调整。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含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液晶狭缝光栅,所述液晶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一所述驱动电极组包括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相邻两层所述驱动电极层之间设有绝缘层,每一层所述驱动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驱动电极,相邻两个所述驱动电极之间设有间隙部,相邻两层所述驱动电极层的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间隙部相对设置;
每一所述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透光部,当所述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所述遮光部和所述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分别位于相邻两层所述驱动电极层中的近邻的两个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重叠区域宽度相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区域小于3微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区域小于1.5微米。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20微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15微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小于15微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小于10微米。
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层设置为两层,所述驱动电极的中心线与相邻电极层中与所述驱动电极相对设置的所述间隙部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11.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三层,所述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所述间隙部的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连接电压驱动电路,所述电压驱动电路向所述驱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其中,各所述驱动电极通过电极引线连接于所述电压驱动电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引线的末端设有引线端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面电极;
在形成所述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所述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条形电极;
在形成所述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所述条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16.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处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所述液晶狭缝光栅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所述处理器通过调整施加给所述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所述遮光部和所述透光部的位置。
17.一种立体显示装置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所述液晶狭缝光栅为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液晶狭缝光栅,所述方法包括:
驱动所述液晶狭缝光栅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以使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基于所述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进行立体显示;
采集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确定所述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否,则驱动所述液晶狭缝光栅以调整所述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采集调整所述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直至获取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第一检测图像;
保存在所述第一检测图像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液晶狭缝光栅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所述驱动参数驱动所述液晶狭缝光栅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所述液晶狭缝光栅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包括:
向各所述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一位置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所述第一位置对应的遮光部;
向各所述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二位置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所述第二位置对应的透光部;
所述驱动所述液晶狭缝光栅以调整所述遮光部和所述透光部的位置包括:
向各所述驱动电极组中第三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数目个所述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使所述遮光部由所述第一位置处移动至第三位置处;
向各所述驱动电极组中第四位置处的所述第二数目个所述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使所述透光部由所述第二位置处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参数包括所述驱动电极组中所述驱动电极的加电参数,所述加电参数用于指示对所述遮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所述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对所述透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所述第二预设驱动电压。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
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图像中的所述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所述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或者所述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所述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所述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所述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所述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所述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所述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CN201710739876.1A 2017-06-29 2017-08-25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Withdrawn CN1075770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7875 2017-06-29
CN2017207778751 2017-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77092A true CN107577092A (zh) 2018-01-12

Family

ID=610347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39876.1A Withdrawn CN107577092A (zh) 2017-06-29 2017-08-25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CN201721072924.8U Active CN207096651U (zh) 2017-06-29 2017-08-25 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72924.8U Active CN207096651U (zh) 2017-06-29 2017-08-25 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757709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4556A (zh) * 2020-12-17 2021-02-23 江西富益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偏光片贴附设备
CN114296252A (zh) * 2022-01-10 2022-04-08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光栅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3d显示装置
CN114902109A (zh) * 2020-11-18 2022-08-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栅、光栅驱动方法及3d显示装置
WO2023142910A1 (zh) * 2022-01-26 2023-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栅调节装置、3d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6804B (zh) * 2021-07-15 2022-10-1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2109A (zh) * 2020-11-18 2022-08-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栅、光栅驱动方法及3d显示装置
CN112394556A (zh) * 2020-12-17 2021-02-23 江西富益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偏光片贴附设备
CN114296252A (zh) * 2022-01-10 2022-04-08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光栅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3d显示装置
CN114296252B (zh) * 2022-01-10 2024-01-12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光栅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3d显示装置
WO2023142910A1 (zh) * 2022-01-26 2023-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栅调节装置、3d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96651U (zh) 2018-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96651U (zh) 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421612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5953148A (en)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nd directional display
CN101995667B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2628997B (zh) 使用屏障液晶面板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489833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US20030011884A1 (en) Colour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US9706192B2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CN101533169B (zh) 视差屏障及采用该视差屏障制成的立体显示装置
CN10678238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8527440A (ja) マルチビュー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制御装置
CN105223704B (zh) 一种三维显示系统及显示方法
CN105372822A (zh) 切换屏障和具有该切换屏障的3d显示装置
CN201514515U (zh) 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
US20180217391A1 (en) 3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207096652U (zh) 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3631021B (zh) 立体显示装置及其影像显示方法
CN104536144B (zh) 透明立体显示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06773162A (zh) 视差屏障、显示装置及其显示状态控制方法
CN106292123B (zh)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CN206863433U (zh) 一种液晶狭缝光栅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4238179B (zh) 液晶显示设备和发光显示设备
CN108415197A (zh) 主动识别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9032405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WO2017122595A1 (ja) 表示装置、液晶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