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换热设备,以其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轻巧、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换热器板片通过压紧或者焊接的方式叠装而成的,每个换热器板片内部形成有换热通道,以实现热量交换。但是,由于板式换热器自身结构的限制,现有的板式换热器一般用于介质温度在250℃以下的环境中,而无法直接用在高温的主换热器上。若将板式换热器用在主换热器上,当主换热器的温度达到800℃时,与火焰直接接触的换热器板片内的水会发生气化,使得与火焰接触的换热器板片的温度急剧上升,由于换热器板片受到局部高温,使得换热器板片容易受到损坏,导致板式换热器内部的水从破损处流出,从而造成板式换热器存在安全隐患,进而影响人们使用板式换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其能够在确保不损坏换热器板片的前提下,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以便于人们使用板式换热器。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其能够在确保不损坏换热器板片的前提下,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以便于人们使用板式换热器。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依次层叠连接的换热器板片,所述换热器板片内设有第一腔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外围的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为封闭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进水口以及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一端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腔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外围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相邻的所述换热器板片之间设有烟气通道;
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上方的换热器前板,所述换热器前板上设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且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
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下方的换热器后板,所述换热器后板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换热器后板的顶部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以及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本发明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板式换热器通过在换热器板片的第一腔体上设置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在第二腔体上设置第二进水口,在换热器前板上设置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并在换热器后板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使得冷水能够通过换热器前板的第三进水口流入第一腔体内,并由第一腔体上的第一出水口经换热器后板的第二通道流入第二腔体内,以有效地降低第一腔体上的第一安装腔周围的温度;此外,还通过在第二腔体上设置第二出水口,在换热器前板上设置与第二出水口连通的第三出水口,以使流入第二腔体内的冷水能够由第二出水口经第三出水口流到板式换热器的外部,从而有效地降低安装在第一安装腔的燃烧器的温度,以避免换热器板片由于受到燃烧器所产生的局部高温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换热器板片的前提下,实现将板式换热器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以便于人们使用板式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前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外围设有环绕所述第二安装腔的第三通道,所述换热器前板的底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的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三通道的顶部上,且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通过在所述换热器前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安装腔,以实现将所述燃烧器安装在所述换热器前板上,并在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外围设置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水口和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的所述第三通道,使得流入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冷水能够由所述第二腔体上的所述第二出水口流入所述第三通道内,并由所述第三出水口流到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外部,从而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二安装腔周围的温度,以避免换热器前板由于受到燃烧器所产生的局部高温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能够实现将板式换热器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板片包括上下层叠连接的上换热器板片和下换热器板片,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有首尾相连的的第一凹槽,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有首尾相连的第一凸槽,所述第一凸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设置并相互抵靠;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和所述第一凸槽的内侧围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凹槽的外侧、所述第一凸槽的外侧和所述上换热器板片的内侧壁围成所述第二腔体。通过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一凸槽相对设置并相互抵靠,以使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和所述第一凸槽的内侧围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凹槽的外侧、所述第一凸槽的外侧和所述上换热器板片的内侧壁围成所述第二腔体,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容量足够大,以确保流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冷水量,进而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凸台通孔,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凹台通孔,所述第一凸台通孔与所述第一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凸台通孔,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凹台通孔,所述第二凸台通孔与所述第二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一出水口;
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凸台通孔,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凹台通孔,所述第三凸台通孔与所述第三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凸台通孔,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凹台通孔,所述第四凸台通孔与所述第四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一凸台通孔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一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并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二凸台通孔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二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口,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冷水在流通时所受到的阻力,进而确保冷水更好地从所述第一进水口流入所述第一腔体内,并从所述第一出水口流出,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此外,通过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三凸台通孔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三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并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四凸台通孔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四凹台通孔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二出水口,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冷水在流通时所受到的阻力,进而确保冷水更好地从所述第二进水口流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并从所述第二出水口流出,以进一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包裹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并连接在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上;
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安装腔,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与所述第四安装腔层叠并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的外围套接在所述第四安装腔的内侧壁上。通过在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设置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在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上设置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并使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包裹并连接在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上,从而实现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与所述下换热器板片之间的密封连接,以避免冷水从所述第二腔体内流出,从而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此外,通过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上的所述第三安装腔的外围套接在所述下换热器板上的所述第四安装腔的内侧壁上,在使所述第三安装腔与所述第四安装腔层叠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同时,确保了所述第三安装腔与所述第四安装腔之间的密封连接,以避免冷水从所述第一腔体内流出,从而进一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所述换热器板片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将所述板式换热器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前板包括上下层叠连接的上换热器前板和下换热器前板,所述下换热器前板的顶部抵靠在所述上换热前板的底部上;所述上换热器前板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凸槽,所述第二凸槽与所述下换热器前板的顶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三通道。通过使所述下换热器前板的顶部低靠在所述上换热器前板的底部上,并在所述上换热器前板上设置第二凸槽,以使所述第二凸槽与所述下换热器前板的顶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三通道,使得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通道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二安装腔周围的温度,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地降低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的所述燃烧器的温度,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所述换热器前板的前提下实现将所述板式换热器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后板包括上下层叠连接的上换热器后板和下换热器后板,所述下换热器后板的顶部抵靠在所述上换热器后板的底部上;所述下换热器后板上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上换热器前板的底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二通道。通过使所述下换热器后板的顶部低靠在所述上换热器后板的底部上,并在所述下换热器后板上设置第二凹槽,以使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上换热器后板的底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二通道,从而确保流入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冷水能够经所述第二通道流到所述第二腔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蜿蜒部,且所述蜿蜒部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对设置。通过使所述第二凹槽上的所述蜿蜒部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对设置,使得流入所述第二凹槽内的冷水能够大面积地在所述换热器后板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对的位置上流通,以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一安装腔周围的温度,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地降低安装在第一安装腔内的燃烧器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板片、所述换热器前板和所述换热器后板的材料均为不锈钢。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燃烧器、控制器、燃气阀、风机以及上述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燃气阀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与所述风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燃烧器与所述燃气阀连通,所述燃烧器容置并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本发明所述的燃气热水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燃气热水器通过在板式换热器上的换热器板片的第一腔体上设置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在第二腔体上设置第二进水口,在换热器前板上设置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并在换热器后板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使得冷水能够通过换热器前板的第三进水口流入第一腔体内,并由第一腔体上的第一出水口经换热器后板的第二通道流入第二腔体内,以有效地降低第一腔体上的第一安装腔周围的温度;此外,还通过在第二腔体上设置第二出水口,在换热器前板上设置与第二出水口连通的第三出水口,以使流入第二腔体内的冷水能够由第二出水口经第三出水口流到板式换热器的外部,从而有效地降低安装在第一安装腔的燃烧器的温度,以避免换热器板片由于受到燃烧器所产生的局部高温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换热器板片的前提下,实现将板式换热器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板式换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板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前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后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板片中流体的流动轨迹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前板中流体的流动轨迹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下换热器后板中流体的流动轨迹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燃气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换热器板片;11、上换热器板片;111、第一凹槽;112、第一凸台通孔;113、第二凸台通孔;114、第三凸台通孔;115;第四凸台通孔;116、第一翻边结构;117、第三安装腔;12、下换热器板片;121、第一凸槽;122、第一凹台通孔;123、第二凹台通孔;124、第三凹台通孔;125、第四凹台通孔;126、第二翻边结构;127、第四安装腔;13、第一腔体;131、第一进水口;132、第一出水口;14、第二腔体;141、第二进水口;142、第二出水口;15、第一安装腔;16、第一通道;
2、换热器前板;21、上换热器前板;211、第二凸槽;212、第四通孔;213、螺栓;22、下换热器前板;221、第五通孔;222、第三凹槽;223、第四凹槽;23、第三进水口;24、第三出水口;25、第二安装腔;26、第三通道;261、第三通孔;
3、换热器后板;31、上换热器后板;32、下换热器后板;321、第二凹槽;3211、蜿蜒部;33、第二通道;331、第一通孔;332、第二通孔;
10、板式换热器;20、燃烧器;30、控制器;40、燃气阀;5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方位的描述都是针对图2进行限定的,当所述板式换热器10的放置方式发生改变时,其相应的方位的描述也将根据放置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本发明在此不做赘述。
结合图1和图11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板式换热器10,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依次层叠连接的换热器板片1,所述换热器板片1内设有第一腔体13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腔体13外围的第二腔体14,且所述第一腔体13为封闭腔体,所述第一腔体13的一端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进水口131,所述第一腔体13的另一端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出水口132,所述第二腔体14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进水口141以及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出水口142;所述第一腔体13靠近所述第一进水口131的一端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安装腔15,所述第一腔体13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腔15的外围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6;相邻的所述换热器板片1之间设有烟气通道;
所述板式换热器10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上方的换热器前板2,所述换热器前板2上设有第三进水口23和第三出水口24,且所述第三进水口23与所述第一进水口131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24与所述第二出水口142连通;
所述板式换热器10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下方的换热器后板3,所述换热器后板3内设有第二通道33,所述换热器后板3的顶部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通道33连通的第一通孔331以及与所述第二通道33连通的第二通孔332,且所述第一通孔331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32连通,所述第二通孔332与所述第二进水口141连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的板式换热器10通过在换热器板片1的第一腔体13上设置第一进水口131和第一出水口132,在第二腔体14上设置第二进水口141,在换热器前板2上设置与第一进水口131连通的第三进水口23,并在换热器后板3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出水口132和第二进水口141连通的第二通道33,使得冷水能够通过换热器前板2的第三进水口23流入第一腔体13内,并由第一腔体13上的第一出水口132经换热器后板3的第二通道33流入第二腔体14内,以有效地降低第一腔体13上的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此外,还通过在第二腔体14上设置第二出水口142,在换热器前板2上设置与第二出水口142连通的第三出水口24,以使流入第二腔体14内的冷水能够由第二出水口142经第三出水口24流到板式换热器10的外部,从而有效地降低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5的燃烧器20的温度,以避免换热器板片1由于受到燃烧器20所产生的局部高温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换热器板片1的前提下,实现将板式换热器10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以便于人们使用板式换热器1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腔体13的结构是对称结构,且所述第一腔体13沿所述换热器板片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所述换热器板片1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流入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冷水能够充分地在所述第二腔体14内流通,以便于冷水充分地冷却所述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口141设于所述第二腔体14靠近所述第一进水口131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出水口142设于所述第二腔体14靠近所述第一出水口132的一端上。通过将所述第二进水口141设于所述第二腔体14靠近所述第一进水口131的一端上,并将所述第二出水口142设于所述第二腔体14的另一端,从而确保流入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冷水的流动路径足够长,以使冷水能够充分地在所述第二腔体14内流通,进而便于冷水充分地冷却所述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流入所述第二通道33内的冷水能够充分地在所述第二通道33内流通,以便于冷水充分地冷却所述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331位于所述第二通道33的一端,且所述第一通孔331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3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通孔332位于所述第二通道33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通孔332与所述第二进水口141相对设置。通过将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32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通孔331设于所述第二通道33的一端,并将与所述第二进水口141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通孔332设于所述第二通道33的另一端,从而确保流入所述第二通道33内的冷水的流动路径足够长,以使冷水能够充分地在所述第二通道33内流通,进而便于冷水充分地冷却所述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
结合图5和图6所示,为了确保能够实现将板式换热器10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前板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安装腔25,所述第二安装腔25与所述第一安装腔15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25的外围设有环绕所述第二安装腔25的第三通道26,所述换热器前板2的底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26连通的第三通孔261,且所述第三通孔261与所述第二出水口142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24设于所述第三通道26的顶部上,且所述第三出水口24与所述第三通道26连通。通过在所述换热器前板2上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25,以实现将所述燃烧器20安装在所述换热器前板2上,并在所述第二安装腔25的外围设置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水口142和所述第三出水口24连通的所述第三通道26,使得流入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冷水能够由所述第二出水口142流入所述第三通道26内,并由所述第三出水口24流到所述板式换热器10的外部,从而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二安装腔25周围的温度,以避免换热器前板2由于受到燃烧器20所产生的局部高温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能够实现将板式换热器10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流入所述第三通道26内的冷水能够充分地在所述第三通道26内流通,以便于冷水充分地冷却所述第二安装腔25周围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孔261位于所述第三通道26的一端,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出水口14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出水口24位于所述第三通道26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出水口24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32相对设置。通过将所述第三通孔261设于所述第三通道26的一端,并将所述第三出水口24设于所述第三通道26的另一端,从而确保环绕所述第二安装腔25的所述第三通道26内的冷水的流动路径足够长,以使冷水能够充分地在所述第三通道26内流通,进而便于冷水充分地冷却所述第二安装腔25周围的温度。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板片1包括上下层叠连接的上换热器板片11和下换热器板片12,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有首尾相连的的第一凹槽111,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有首尾相连的第一凸槽121,所述第一凸槽121与所述第一凹槽111相对设置并相互抵靠;所述第一凹槽111的内侧和所述第一凸槽121的内侧围成所述第一腔体13,所述第一凹槽111的外侧、所述第一凸槽121的外侧和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的内侧壁围成所述第二腔体14。通过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的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的所述第一凸槽121相对设置并相互抵靠,以使所述第一凹槽111的内侧和所述第一凸槽121的内侧围成所述第一腔体13,所述第一凹槽111的外侧、所述第一凸槽121的外侧和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的内侧壁围成第二腔体14,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腔体13和所述第二腔体14的容量足够大,以确保流入所述第一腔体13和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冷水量,从而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4和图9所示,为了减少冷水在流通时所受到的阻力,以进一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凸台通孔112,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凹台通孔122,所述第一凸台通孔112与所述第一凹台通孔122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131;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凸台通孔113,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凹台通孔123,所述第二凸台113通孔与所述第二凹台通孔123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一出水口132。
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凸台通孔114,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凹台通孔124,所述第三凸台通孔114与所述第三凹台通孔124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141;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凸台通孔115,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凹台通孔125,所述第四凸台通孔115与所述第四凹台通孔125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二出水口142。通过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的所述第一凸台通孔112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的所述第一凹台通孔122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131,并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的所述第二凸台通孔113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的所述第二凹台通孔123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口132,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进水口131和所述第一出水口132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冷水在流通时所受到的阻力,进而确保冷水更好地从所述第一进水口131流入所述第一腔体13内,并从所述第一出水口132流出,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此外,通过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的所述第三凸台通孔114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的所述第三凹台通孔124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141,并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的所述第四凸台通孔115和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的所述第四凹台通孔125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第二出水口142,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进水口141和所述第二出水口142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冷水在流通时所受到的阻力,进而确保冷水更好地从所述第二进水口141流入所述第二腔体14内,并从所述第二出水口142流出,以进一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与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密封连接,以更进一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有第一翻边结构116,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有第二翻边结构126,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16包裹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26并连接在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26上;
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安装腔117,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安装腔127,所述第三安装腔117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层叠并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15,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外围套接在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内侧壁上。通过在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设置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16和在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设置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26,并使第一翻边结构116包裹并连接在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26上,从而实现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与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之间的密封连接,以避免冷水从所述第二腔体14内流出,从而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此外,通过将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上的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外围套接在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上的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内侧壁上,在使所述第三安装腔117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层叠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15的同时,确保了所述第三安装腔117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之间的密封连接,以避免冷水从所述第一腔体13内流出,从而进一步确保所述板式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所述换热器板片1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将所述板式换热器10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16包裹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26,并通过焊接连接在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26上。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16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26连接,只需满足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与所述下换热器板片12之间的连接能够避免冷水从所述第二腔体14内流出即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外围套接在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内侧壁上具体表现为:所述第三安装腔117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反向设置,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侧壁的顶部抵靠在所述上换热器板片11的底部上,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侧壁伸入所述第四安装腔127内,且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外侧壁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内侧壁连接;此外,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外围套接在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内侧壁上还可以表现为:所述第三安装腔117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反向设置,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侧壁的顶部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翻边,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侧壁的顶部上设有U型开口槽,且所述U型开口槽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三翻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翻边伸入所述U型开口槽内,且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U型开口槽的内侧壁连接。
在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外围通过焊接套接在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内侧壁上;此外,也可以通过焊接将所述第三安装腔117的内侧壁套接在所述第四安装腔127的外围上。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安装腔117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连接,只需满足所述第三安装腔117与所述第四安装腔127之间的连接能够避免冷水从所述第一腔体13内流出即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如图6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确保能够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二安装腔25周围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前板2包括上下层叠连接的上换热器前板21和下换热器前板22,所述下换热器前板22的顶部抵靠在所述上换热前板21的底部上;所述上换热器前板21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凸槽211,所述第二凸槽211与所述下换热器前板22的顶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三通道26。通过使所述下换热器前板22的顶部低靠在所述上换热器前板21的底部上,并在所述上换热器前板21上设置第二凸槽211,以使所述第二凸槽211与所述下换热器前板22的顶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三通道26,使得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通道26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二安装腔25周围的温度,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地降低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腔25内的所述燃烧器20的温度,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所述换热器前板2的前提下实现将所述板式换热器10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上换热器前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212,所述下换热器前板2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221,所述第四通孔212的形状与所述第五通孔221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四通孔212和所述第五通孔221相对设置,构成所述第二安装腔2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上换热器前板21上还设有多个螺栓213,多个所述螺栓213均布于所述第四通孔212的外围,且所述燃烧器20通过所述螺栓213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腔25和所述第一安装腔15内。
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下换热器前板21上还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三凹槽222和第四凹槽223,所述第三凹槽222靠近所述第五通孔221的一端,所述第四凹槽223靠近所述第五通孔22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凹槽222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三通道26连通,所述第四凹槽223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三通道26连通。通过在所述下换热器前板21靠近所述第五通孔221的两端上分别设置与所述第三通道26连通的所述第三凹槽222和所述第四凹槽223,使得流入所述第三通道26内的冷水能够流入所述第三凹槽222和所述第四凹槽223内,以降低所述第二安装腔25周围的温度,从而进一步确保能够有效地降低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腔25内的所述燃烧器20的温度。
结合图8和图11所示,为了是结构合理化,以确保流入所述第一腔体13内的冷水能够流到所述第二腔体14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后板3包括上下层叠连接的上换热器后板31和下换热器后板32,所述下换热器后板32的顶部抵靠在所述上换热器后板31的底部上;所述下换热器后板32上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二凹槽321,所述第二凹槽321与所述上换热器前板31的底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二通道33。通过使所述下换热器后板32的顶部低靠在所述上换热器后板31的底部上,并在所述下换热器后板32上设置第二凹槽321,以使所述第二凹槽321与所述上换热器后板32的底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二通道33,从而确保流入所述第一腔体13内的冷水能够经所述第二通道33流到所述第二腔体14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能够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321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331与所述第二通孔332之间的蜿蜒部3211,且所述蜿蜒部3211与所述第一安装腔15相对设置。通过使所述第二凹槽321上的所述蜿蜒部3211与所述第一安装腔15相对设置,使得流入所述第二通道33内的冷水能够大面积地在所述换热器后板3与所述第一安装腔15相对的位置上流通,以有效地降低所述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地降低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腔15内的所述燃烧器20的温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板片1的材料可以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如铜材、不锈钢、铝合金等。为了使结构和设计简单化,以降低成本,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板片1的材料为不锈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前板2的材料可以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如铜材、不锈钢、铝合金等。为了使结构和设计简单化,以降低成本,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前板2的材料为不锈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后板3的材料可以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如铜材、不锈钢、铝合金等。为了使结构和设计简单化,以降低成本,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后板3的材料为不锈钢。
如图10所示,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燃烧器20、控制器30、燃气阀40、风机50以及上述的板式换热器10;所述控制器30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燃气阀40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30的第二控制端与所述风机50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燃烧器20与所述燃气阀40连通,所述燃烧器20容置并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腔15内。
综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10,通过在换热器板片1的第一腔体13上设置第一进水口131和第一出水口132,在第二腔体14上设置第二进水口141,在换热器前板2上设置与第一进水口131连通的第三进水口23,并在换热器后板3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出水口132和第二进水口141连通的第二通道33,使得冷水能够通过换热器前板2的第三进水口23流入第一腔体13内,并由第一腔体13上的第一出水口132经换热器后板3的第二通道33流入第二腔体14内,以有效地降低第一腔体13上的第一安装腔15周围的温度;此外,还通过在第二腔体14上设置第二出水口142,在换热器前板2上设置与第二出水口142连通的第三出水口24,以使流入第二腔体14内的冷水能够由第二出水口142经第三出水口24流到板式换热器10的外部,从而有效地降低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5的燃烧器20的温度,以避免换热器板片1由于受到燃烧器20所产生的局部高温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在不损坏换热器板片1的前提下,实现将板式换热器10直接用于主换热器上,以便于人们使用板式换热器1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