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3232A -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3232A
CN107543232A CN201710673637.0A CN201710673637A CN107543232A CN 107543232 A CN107543232 A CN 107543232A CN 201710673637 A CN201710673637 A CN 201710673637A CN 107543232 A CN107543232 A CN 107543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position
position point
heating pipe
water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736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杨
吴平
沈念俊
何正亚
许浩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sign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sig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sign filed Critical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sign
Priority to CN20171067363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4323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43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3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节能系统。本发明包括采暖辐射系统以及温度检测分析系统;采暖辐射系统包括位于建筑各楼层的楼板,楼板包括通过浇筑一体成型且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结构层以及隔热面层,结构层内设有构成骨架支撑且沿水平方向布置的底筋以及面筋,底筋位于面筋下方,底筋与面筋中间铺设有多条采暖管道,采暖管道与面筋之间留有间距;温度检测分析系统包括设置在建筑内的多个温度传感器以及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数据采集分析单元。本发明采暖辐射系统不占建筑内空间且自上向下进行能量传导。本发明温度检测分析系统用于建筑内温度的检测并建立建筑内实际的温度梯度场,进而为采暖辐射系统做出性能分析或提供设计参考。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建筑采暖系统一般采用常规的水地暖或电地暖。比如水地暖是指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输送到安装在地板与楼板中间的由水管散热网络构成的辐射层中,通过地板发热而实现房间采暖目的。常规的水地暖或电地暖的安装需要占用建筑内部大量的空间,安装后房间内部高度降低,居住的舒适度受到影响;另外,常规的水地暖或电地暖功能单一,只能采暖,且升温效果不均匀,热能损耗多;其次对于所述采暖系统运行时对建筑内温度场的影响也缺乏相应的检测分析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节能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夏季辅助制冷、冬季采暖的双重功能,且运行成本低,不占用建筑内部的空间,运行时建筑内舒适性高,同时可以为建筑的节能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包括采暖辐射系统以及温度检测分析系统;所述采暖辐射系统包括位于建筑各楼层的楼板,所述楼板包括通过浇筑一体成型且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结构层以及隔热面层,所述结构层内设有构成骨架支撑且沿水平方向布置的底筋以及面筋,所述底筋位于面筋下方,所述底筋与面筋中间铺设有多条采暖管道,所述采暖管道与面筋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温度检测分析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建筑内的多个温度传感器以及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数据采集分析单元。
进一步,所述温度传感器按照以下步骤优化布置在所述建筑内:
S1、选择建筑单元内墙面区域,使用AIRPAK软件模拟出所述区域内空气温度梯度场;
S2、在所述空气温度梯度场上选择关键位置点,所述关键位置点包括温度最高点、温度最低点、温度骤变点、等温线上斜率骤变点以及等温线密集点;
S3、设定所述关键位置点集合H={h1(xh1,yh1),h2(xh2,yh2),......,hn(xhn,yhn)},其中(xhi,yhi)为第i个关键位置点hi位于笛卡尔坐标系内的坐标值,1≤i≤n;设定温度传感器的最大检测半径为R;
S4、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关键位置点分为m类,其中第j类关键位置点集合记为Hj(hu,......,hv),1≤j≤m,使得集合Hj中的关键位置点个数与第j个温度传感器sj之间为多对1的关系;同时以所述温度传感器sj为中心,使所述集合Hj内所有关键位置点所围成的矩形边界宽度小于或等于R;
所述聚类分析方法包括以下计算步骤:
S4-1:将每个关键位置点单独记为一类,则第i个关键位置点hi对应的类记为Gi,计算每两个关键位置点之间的距离Dik并构成一个距离矩阵D0,所述Dik为第i个关键位置点hi与第k个关键位置点hk之间的距离,1≤k≤n;
所述矩阵
S4-2:找出所述矩阵D0中除对角线元素Dik以外的最小值元素并记为Dpq,所述Dpq为第p个关键位置点hp与第q个关键位置点hq之间的距离,所述对角线元素Dik中i=k;若Dpq小于或等于R,则将所述关键位置点hp与关键位置点hq合并为一个新类并记为Gr={Gp、GG},并转至步骤S4-3;若Dpq大于R,则转至步骤S4-4;
S4-3:计算新类Gr以及未合并类中每两个类之间最近的关键位置点的距离,并构成一个新的矩阵D1,以此类推直到新的矩阵De中所有元素的值都大于R;
S4-4:最后将关键位置点分为了m类。
S5、最后获得最小数量的温度传感器集合S=(s1,s2,......,sm)以及温度传感器sj布置位置点的坐标(xsj,ysj)。
进一步,所述底筋、面筋分别由钢筋布置成网格状,所述采暖管道通过尼龙扣绑扎在所述底筋上。
进一步,在所述采暖管道经过屋梁处安装有波纹套管,所述波纹套管套设在所述采暖管道外侧,所述波纹套管为PVC材质。
进一步,所述采暖管道包括沿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相邻直管段的圆弧段,相邻直管段之间的布置间距为250~300mm。
进一步,所述各楼层分别设有分水器以及集水器,所述采暖管道进口端贯穿所述隔热面层并连接至所在楼层的所述分水器,所述采暖管道出口端贯穿所述隔热面层并连接至所在楼层的所述集水器。
进一步,所述步骤S1中空气温度梯度场为所述单元区域内设定截面的空气温度梯度场。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关键位置点包括温度最高点、温度最低点、温度骤变点、等温线上斜率骤变点以及等温线密集点。
进一步,所述分水器通过第一立管连接至供水总管,所述集水器通过第二立管连接至回水总管,所述供水总管与回水总管通过热水或冷水的供能系统连通。
进一步,所述供能系统包括对水进行加热处理的板式换热器或对水进行冷却处理的水冷机组;所述采暖管道、第一立管以及第二立管均为PE-RT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暖辐射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楼板浇筑前将采暖管道预先布置在底筋结构上,然后布置面筋,最后通过混凝土浇筑,使得所述采暖管道被浇筑在楼板内部。本发明解决了传统采暖系统安装占地的问题,本发明有效利用了建筑物本体的空间,保留了房屋内部应有的空间高度,避免安装破坏建筑的外观。
本发明楼板的结构使得热量传导方式自上而下,即采暖管道内的热量或冷量由房间顶部向地面进行传导,该传导方式的优点在于:大大提升了室内的舒适度,尤其是辅助制冷时。本发明使用时室内升温效果均匀且热能消耗得到降低。本发明所述采暖管道可以通过循环热水实现采暖,也可以通过循环冷水实现辅助制冷,解决了传统地暖只能单一采暖不能制冷的问题。
(2)由于采暖管道一般采用PE-RT管,所以本发明通过所述尼龙扣绑扎固定所述采暖管道,所述尼龙扣具有保护采暖管道的作用,绑扎固定采暖管道时应该避免使用金属扎丝而对PE-RT管造成损坏。
(3)由于屋梁的位置布置有过梁钢筋,为了避免所述采暖管道与过梁钢筋接触受压,所以本发明所述采暖管道在穿过屋梁时增加了保护措施,即在采暖管道外套设波纹套管。
(4)本发明所述采暖管道在建筑物的每个楼层进行铺设,每条采暖管道连接至所在楼层的分水器以及集水器处,所述供能系统通过分水器以及集水器与各个楼层中铺设的采暖管道形成采暖或制冷循环。
冬季时,室内可以通过顶部楼板内所述采暖管道内30~32℃的低温水循环实现供暖,室内温度可以达到18±2℃。夏季时,室内可以通过顶部楼板内所述采暖管道中的冷量实现辅助降温制冷。
(5)本发明所述板式加热器可以对水进行加热,所述水冷机组可以对水进行降温。冬季时,所述板式加热器通过分水器以及集水器与各个楼层中铺设的采暖管道形成采暖循环。夏季时,所述水冷机组通过分水器以及集水器与各个楼层中铺设的采暖管道形成制冷循环。
(6)本发明所述采暖管道铺设时,需要与房间内分隔墙之间保留一定的间距,另外所述采暖管道铺设时还需要与线盒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所述采暖管道接触电路。所述采暖管道的直管段之间的布置间距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设置,以满足室内采暖、制冷的需要为准。
(7)本发明所述温度检测分析系统可以用于建筑内温度的检测,并通过所述数据采集分析单元建立建筑内实际的温度梯度场,进而为所述采暖辐射系统或相应的建筑外维护结构做出性能分析或提供设计参考。
(8)本发明为温度传感器的优化布置提供了方法:首先对典型建筑单元区域进行模拟与数值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获得房间内空气的温度梯度场特征,温度梯度场在对建筑单元的节能效果与舒适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同时,为温度传感器的优化布置提供了参考。本发明针对传感网络中温度传感器布置位置点的配置进行优化设计,这里引用了基于最长矩形边二分法算法。通过算法的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我们可以看到本发明在减少温度传感器数目的同时能够合理的规划区域中各温度传感器的布置位置点,使得各温度传感器的效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楼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采暖管道在屋梁处的铺设示意图。
图4为采暖管道整体铺设示意图。
图5为建筑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建筑单元选定墙面的温度梯度场分布图。
图7为图6中温度梯度场中关键位置点分布图。
图8为传统最长矩形边二分法计算得到的关键位置点与温度传感器对应的矩形分布图。
图9为本发明优化后的关键位置点与温度传感器对应的矩形分布图。
10-楼板 11-结构层 111-底筋 112-面筋 113-采暖管道
1131-直管段 1132-圆弧段 114-波纹套管 115-屋梁
12-隔热面层 13-分水器 14-集水器 151-第一立管
152-第二立管 21-供水总管 22-回水总管 30-板式换热器
40-水冷机组 50-墙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更为具体的说明:
1、采暖辐射系统
如图1所示,采暖辐射系统包括位于各楼层的楼板10,所述楼板10包括通过浇筑一体成型且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结构层11以及隔热面层12,所述结构层11内设有构成骨架支撑且沿水平方向布置的底筋111以及面筋112,所述底筋111位于面筋112下方,所述底筋111与面筋112中间铺设有多条采暖管道113,所述采暖管道113与面筋112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底筋111、面筋112由钢筋布置呈网格状。
所述底筋111、面筋112分别由钢筋布置成网格状,所述采暖管道113通过尼龙扣绑扎在所述底筋111上。
如图3所示,在所述采暖管道113经过屋梁处安装有波纹套管114,所述波纹套管114套设在所述采暖管道113外侧,所述波纹套管114为PVC材质。
如图4所示,所述采暖管道113包括沿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的直管段1131以及连接相邻直管段1131的圆弧段1132,相邻直管段1131之间的布置间距为250~300mm。
如图2所示,所述各楼层分别设有分水器13以及集水器14,所述采暖管道113进口端贯穿所述隔热面层12并连接至所在楼层的所述分水器13,所述采暖管道113出口端贯穿所述隔热面层12并连接至所在楼层的所述集水器14。
所述分水器13通过第一立管151连接至供水总管21,所述集水器14通过第二立管152连接至回水总管22,所述供水总管21与回水总管22通过热水或冷水的供能系统连通。
所述供能系统包括对水进行加热处理的板式换热器30或对水进行冷却处理的水冷机组40。
所述采暖管道113、第一立管151以及第二立管152均为PE-RT管。
本发明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的施工步骤如下:
S1、画线定位
在土建已经支好的底层模板上,根据设计图纸画线标出线盒位置、采暖管道113铺设的走向位置,然后在上层模板上将采暖管道113引至分水器13、集水器14的管道安装孔打好。所述底层模板与上层模板构成楼板浇筑模具。
S2、采暖管道铺设
施工现场铺设管道前应该制作旋转托盘,绝不允许在底筋面层上随意拖动,以免被钢筋刮伤、割破。严禁电焊机在采暖管道附近工作以免烫坏管材。
所述采暖管道113距离房间各分割墙的距离为300mm,所述采暖管道113中相邻所述直管段1131之间的间距为300mm(部分房间内直管段之间的间距按照300mm铺设,如采暖管道113外围距离分割墙≥400mm,应该调整加密所述直管段1131之间的间距,如250mm,实际尺寸以设计要求为准)。
采暖管道113的进口端、出口端必须预留足够的长度,高出楼板1.2m,严禁采暖管道113长度不够,与分/集水器相连段的各采暖管道113必须做好标记或编号,各采暖管道113的管头在使用前必须要有封堵。
楼板底筋111绑扎完成后即进行采暖管道采暖管道113的铺设,采暖管道113铺设的同时要进行绑扎固定,绑扎必须使用尼龙扣扎带进行绑扎固定,严禁使用金属扎丝进行绑扎,直管段1131之间的绑扎间距应≤300mm,圆弧段1132的固定应采用三点固定的方式,即圆弧两端和中间位置绑扎固定。
采暖管道113在穿越房梁时必须增加保护措施,不得和房梁钢筋直接接触。即采暖管道113穿越房梁时采用波纹套管114进行保护,波纹套管114穿房梁进户内15mm。在公共区域或入户管道集中处,均匀排布采暖管道113,使之不影响浇筑。
采暖管道113在经过灯盒、线盒附近时,需要绕行,保证管道外缘距离灯盒、线盒中心15cm。
采暖管道113包括水平管道以及竖直管道,在水平管道与竖直管道的连接的位置也需要加设波纹软管套管。比如位于结构层11内的即为水平管道,贯穿隔热面层12的即为竖直管道。
S3、冲洗与试压
采暖管道113铺设完毕后以本层管井为单位,把采暖管道113串联起来进行压力试验,应缓慢向采暖管道113内注满水,边注水边排气,空气排空后进行压力试验。
S4、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时带压浇筑,随时观察采暖管道113以及压力表,确保采暖管道113完好,浇筑时严禁振捣棒与采暖管道113有任何接触。
整个浇筑过程中必须有专业人员看护,观察压力表的变化,如果发现压力表出现变化必须马上停止混凝土浇筑,及时查出事故原因,如果采暖管道113漏水必须有专业人员及时进行修复。
S5、综合打压、调试
按图纸要求将分水器与第一立管连接,每个回路的采暖管道连接于分水器,在每层分水器安装完毕以后,进行系统的最终压力测试。开始加压到0.6MPa后停止加压,由于采暖管道为PE-RT管,受膨胀等诸多原因,采暖管道内会出现一定的压降,此过程要求保持1小时,观察有无泄漏现象。1小时候给采暖管道内补压至1.1MPa,15min内要求压力损失不大于0.6MPa,即调试通过。
S6、连接供能系统
将所述第一立管安装后连接至供水总管,所述第二立管安装后连接至回水总管,所述供水总管连接板式换热器或水冷机组的出水口,所述回水总管连接板式换热器或水冷机组的进水口。
S7、系统运行调试
采暖管道水压试验合格并冲洗完毕,且整个系统安装完毕后进行试运行,以保证系统运行良好,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按照系统高、低区通暖或通冷,将其他支路的控制阀门关闭,打开系统最高点放气阀(立管放气阀)。打开总入口处的回水总管阀门,让外网的水进入系统,这样便于系统的排气,满水后关闭放气阀,打开总入口处供水总管阀门,使热水在系统内形成循环,检查整个系统有无漏水之处。冬季通暖时刚开始应将阀门开小些,进水速度慢些,防止管道骤热而损坏,管道预热后再将阀门全部开启。如某一房间接头漏水,应立即关闭与分水器连接的漏水点所在的采暖管道,以便于进行修理,修理完毕后试验合格后进行通暖。
S8、投入使用
开启本系统并设定温度,本系统自动运行至设定好的温度,智能化操作。
本发明运行与传统空调系统运行的能耗比较如下:
以建筑屋内面积1945m2,使用时间一年为例:130kw中央空调每天运行电费1989×365=72.6万元,而本发明运行每天运行电费778×365=28.4万元,由此可见,本发明能耗大幅降低。
2、温度检测分析系统
本发明所述温度检测分析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建筑内的多个温度传感器以及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数据采集分析单元。
以下为所述温度传感器在建筑内的优化布置方法:
S1、选择墙面区域p×q,使用AIRPAK软件模拟所述区域内空气温度梯度场;
AIRPAK软件是面向工程师、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专业领域工程师的专业人工环境系统分析软件,特别是HVAC领域。它可以精确地模拟所研究对象内的空气流动、传热和污染等物理现象,它可以准确地模拟通风系统的空气流动、空气品质、传热、污染和舒适度等问题,并依照ISO7730标准提供舒适度、PMV、PPD等衡量室内空气质量(IAQ)的技术指标。从而减少设计成本,降低设计风险,缩短设计周期。Fluent Airpak3.0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商用CFD软件。
以图1所示的办公室为例,作为Airpak数值模拟对象,所述办公室区域3m×4.5m,其中,房间有窗户一个,在x=2.87m处有一块透明的玻璃隔板,房间内人员数量为两名,电脑两台,照明灯6盏,房间空调送风方式为上送下回,送风温度为18度,室外环境温度为36℃。
S2、在所述空气温度梯度场上选择关键位置点,所述关键位置点包括温度最高点、温度最低点、温度骤变点以及等温线上斜率骤变点;
通过Airpak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上述房间内各位置点的温度梯度场,如图2所示为图1所述建筑单元内其中一个墙面处的温度梯度场分布图。在这里我们选取对影响人体舒适度较大的全局温度最低点、全局温度最高点、温度骤变点、温度梯度场的等温线上斜率骤变点以及等温线密集点作为关键位置点。关键位置点位置选取如图3所示,其中,一个关键位置点对应于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点。
S3、设定所述关键位置点集合H={h1(xh1,yh1),h2(xh2,yh2),......,hn(xhn,yhn)},其中(xhi,yhi)为第i个关键位置点hi位于笛卡尔坐标系内的坐标值,1≤i≤n;设定温度传感器的最大检测半径为R;
S4、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关键位置点分为m类,其中第j类关键位置点集合记为Hj(hu,......,hv),1≤j≤m,使得集合Hj中的关键位置点个数与第j个温度传感器sj之间为多对1的关系;同时以所述温度传感器sj为中心,使所述集合Hj内所有关键位置点所围成的矩形边界宽度小于或等于R;
从图3可以看出,有些关键位置点比较靠近,所以可以将关键位置点进行优化分配使得一个温度传感器能够监测多个关键位置点信息。关键位置点的优化分配的思路是将关键位置点进行优化组合分类,然后将这些优化后的组合分类分配给温度传感器,使得温度传感器尽可能多的检测到关键位置点,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少传感器布置,即温度传感器优化分配问题。
所述步骤S4中聚类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计算步骤:
S4-1:将每个关键位置点单独记为一类,则第i个关键位置点hi对应的类记为Gi,计算每两个关键位置点之间的距离Dik并构成一个距离矩阵D0,所述Dik为第i个关键位置点hi与第k个关键位置点hk之间的距离,1≤k≤n;
所述矩阵
S4-2:找出所述矩阵D0中除对角线元素Dik以外的最小值元素并记为Dpq,所述Dpq为第p个关键位置点hp与第q个关键位置点hq之间的距离,所述对角线元素Dij中i=k;若Dpq小于或等于R,则将所述关键位置点hp与关键位置点hq合并为一个新类并记为Gr={Gp、Gq},并转至步骤S4-3;若Dpq大于R,则转至步骤S4-4;
由于矩阵D0中对角线处的元素Dik中i=k,所以Dik=0,因此在进行聚类时需要将其除去;
S4-3:计算新类Gr以及其他类中每两个类之间最近的关键位置点的距离,并构成一个新的矩阵D1,以此类推直到新的矩阵De中所有元素的值都大于R;
S4-4:最后将关键位置点分为了m类。
S5、最后输出最小数量的温度传感器集合S=(s1,s2,......,sm)以及温度传感器sj布置位置点的坐标(xsj,ysj),其中1≤j≤m。
例如,选择墙面区域6.5m*4.0m,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半径设定为1.0m,关键位置点数目选定为70个,通过传统的二分法计算获得的关键位置点与温度传感器对应的矩形分布图如图4所示;
而通过本发明方法计算得到的关键位置点与温度传感器对应的矩形分布图如图5所示。
从图4、5中温度传感器分布节点来看,本发明温度传感器布置策略在相同的检测范围和相同的关键点数目的情况下,在控制传感器检测节点的数量上都优于原算法。同时,由于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聚类,所以能够平衡各检测点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强度,能够使其有效的发挥效能。

Claims (10)

1.一种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暖辐射系统以及对所述采暖辐射系统进行性能评估的温度检测分析系统;所述采暖辐射系统包括位于建筑各楼层的楼板(10),所述楼板(10)包括通过浇筑一体成型且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结构层(11)以及隔热面层(12),所述结构层(11)内设有构成骨架支撑且沿水平方向布置的底筋(111)以及面筋(112),所述底筋(111)位于面筋(112)下方,所述底筋(111)与面筋(112)中间铺设有多条采暖管道(113),所述采暖管道(113)与面筋(112)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温度检测分析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建筑内的多个温度传感器以及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数据采集分析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按照以下步骤优化布置在所述建筑内:
S1、选择建筑单元内墙面区域,使用AIRPAK软件模拟出所述区域内空气温度梯度场;
S2、在所述空气温度梯度场上选择关键位置点,所述关键位置点包括温度最高点、温度最低点、温度骤变点、等温线上斜率骤变点以及等温线密集点;
S3、设定所述关键位置点集合H={h1(xh1,yh1),h2(xh2,yh2),......,hn(xhn,yhn)},其中(xhi,yhi)为第i个关键位置点hi位于笛卡尔坐标系内的坐标值,1≤i≤n;设定温度传感器的最大检测半径为R;
S4、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关键位置点分为m类,其中第j类关键位置点集合记为Hj(hu,......,hv),1≤j≤m,使得集合Hj中的关键位置点个数与第j个温度传感器sj之间为多对1的关系;同时以所述温度传感器sj为中心,使所述集合Hj内所有关键位置点所围成的矩形边界宽度小于或等于R;
所述聚类分析方法包括以下计算步骤:
S4-1:将每个关键位置点单独记为一类,则第i个关键位置点hi对应的类记为Gi,计算每两个关键位置点之间的距离Dik并构成一个距离矩阵D0,所述Dik为第i个关键位置点hi与第k个关键位置点hk之间的距离,1≤k≤n;
所述矩阵
S4-2:找出所述矩阵D0中除对角线元素Dik以外的最小值元素并记为Dpq,所述Dpq为第p个关键位置点hp与第q个关键位置点hq之间的距离,所述对角线元素Dik中i=k;若Dpq小于或等于R,则将所述关键位置点hp与关键位置点hq合并为一个新类并记为Gr={Gp、Gq},并转至步骤S4-3;若Dpq大于R,则转至步骤S4-4;
S4-3:计算新类Gr以及未合并类中每两个类之间最近的关键位置点的距离,并构成一个新的矩阵D1,以此类推直到新的矩阵De中所有元素的值都大于R;
S4-4:最后将关键位置点分为了m类。
S5、最后获得最小数量的温度传感器集合S=(s1,s2,......,sm)以及温度传感器sj布置位置点的坐标(xsj,ysj)。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筋(111)、面筋(112)分别由钢筋布置成网格状,所述采暖管道(113)通过尼龙扣绑扎在所述底筋(111)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采暖管道(113)经过屋梁处安装有波纹套管(114),所述波纹套管(114)套设在所述采暖管道(113)外侧,所述波纹套管(114)为PVC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暖管道(113)包括沿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的直管段(1131)以及连接相邻直管段(1131)的圆弧段(1132),相邻直管段(1131)之间的布置间距为250~30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楼层分别设有分水器(13)以及集水器(14),所述采暖管道(113)进口端贯穿所述隔热面层(12)并连接至所在楼层的所述分水器(13),所述采暖管道(113)出口端贯穿所述隔热面层(12)并连接至所在楼层的所述集水器(14)。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空气温度梯度场为所述区域内设定截面的空气温度梯度场。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关键位置点包括温度最高点、温度最低点、温度骤变点、等温线上斜率骤变点以及等温线密集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器(13)通过第一立管(151)连接至供水总管(21),所述集水器(14)通过第二立管(152)连接至回水总管(22),所述供水总管(21)与回水总管(22)通过热水或冷水的供能系统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系统包括对水进行加热处理的板式换热器(30)或对水进行冷却处理的水冷机组(40);所述采暖管道(113)、第一立管(151)以及第二立管(152)均为PE-RT管。
CN201710673637.0A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Pending CN1075432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73637.0A CN107543232A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73637.0A CN107543232A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3232A true CN107543232A (zh) 2018-01-05

Family

ID=60970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73637.0A Pending CN107543232A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43232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41418A1 (en) * 2004-10-14 2006-04-20 Birol Kilkis Composite hybrid panel, or building element for combined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CN202644798U (zh) * 2012-06-12 2013-01-02 广东金辉华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现浇空心楼盖薄壁空心管的固定结构
CN202787885U (zh) * 2012-08-15 2013-03-13 北京凯乐源机电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改造建筑的顶板辐射系统
CN102995896A (zh) * 2012-11-30 2013-03-27 中建保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天棚辐射采暖/制冷盘管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41418A1 (en) * 2004-10-14 2006-04-20 Birol Kilkis Composite hybrid panel, or building element for combined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CN202644798U (zh) * 2012-06-12 2013-01-02 广东金辉华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现浇空心楼盖薄壁空心管的固定结构
CN202787885U (zh) * 2012-08-15 2013-03-13 北京凯乐源机电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改造建筑的顶板辐射系统
CN102995896A (zh) * 2012-11-30 2013-03-27 中建保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天棚辐射采暖/制冷盘管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正亚: "面向SEEE模型的信息采集系统构建与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 《信息科技辑》 *
袁尚科等: "《建筑设备工程》", 31 May 20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i et al. Estimating hourly cooling load in commercial buildings using a thermal network model and electricity submetering data
CN109946103A (zh) 一种基于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地热参数测试系统及方法
CN206090315U (zh) 一种混凝土水冷系统
CN110702357B (zh) 一种热湿气候风洞及其多场耦合控制系统
CN105155540B (zh) 一种在建大体积混凝土的智能水冷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1299000B (zh) 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的换热量测试仪
CN108876191A (zh) 基于bim的施工管控平台
CN204662448U (zh) 在建大体积混凝土的智能水冷系统
CN106547945A (zh) 一种应用于三联供区域供能系统的能效测试方法
CN106442609A (zh) 一种固固相变保温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测评方法
CN107631894A (zh) 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塔内性能参数采集测点布设及测试方法
CN207317053U (zh) 一种建筑采暖辐射系统
CN206690296U (zh) 一种热水袋循环式混凝土养护装置
CN107543232A (zh) 一种建筑节能系统
CN108254207A (zh) 一种空调焓差性能实验室
CN112947626A (zh) 用于大坝温控的可变拓扑网格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40428B (zh) 地源双u型地埋管强化换热传导装置
CN107525118A (zh) 一种建筑采暖辐射系统
CN208171618U (zh) 一种空调焓差性能实验室
CN206817658U (zh) 一种全天候天棚辐射控温系统
CN106949686A (zh) 高温储罐基础的自动控温冷却系统
CN207881120U (zh) 一种节能焓差实验室
CN207314623U (zh) 一种建筑采暖保温隔声系统
CN206161503U (zh) 沥青混合料水温循环试验机
CN205593953U (zh) 一种移动式地源热泵地埋管支路换热性能检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