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8564A -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8564A
CN107538564A CN201710774063.6A CN201710774063A CN107538564A CN 107538564 A CN107538564 A CN 107538564A CN 201710774063 A CN201710774063 A CN 201710774063A CN 107538564 A CN107538564 A CN 107538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ato
cutting face
processing method
cutt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740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武春
曾赞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740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3856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38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85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包括:提供卡托胚体;提供第一刀具,包括第一中心轴和第一切削面,所述第一切削面为以所述第一中心轴为中心的圆锥面;将所述第一刀具放置在所述挡板部外围,使得所述第一切削面接触所述第一轮廓线;驱动所述第一刀具围绕所述卡托胚体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切削面切削所述挡板部边缘,以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形成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刀具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一轮廓线的形状相同。使第一内表面与外壁面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圆滑过渡,不易刮伤用户。本发明还公布了一种壳体和移动终端。

Description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移动终端一般具有体积小,厚度薄的特点,为了不占用显示屏的空间,常将电话卡放置于卡托上,并将卡托从移动终端的侧面插入移动终端。
现有技术中,卡托的边缘尖锐,用户在插入或取出卡托时手指接触卡托的边缘易被刮伤,存在安全隐患,且用户体验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指接触卡托的边缘易被刮伤,存在安全隐患,且用户体验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包括:
提供卡托胚体,所述卡托胚体包括挡板部,所述挡板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外表面的外壁面,所述外壁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轮廓线;
提供第一刀具,包括第一中心轴和第一切削面,所述第一切削面为以所述第一中心轴为中心的圆锥面;
将所述第一刀具放置在所述挡板部外围,使得所述第一切削面接触所述第一轮廓线;
驱动所述第一刀具围绕所述卡托胚体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切削面切削所述挡板部边缘,以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形成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刀具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一轮廓线的形状相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削面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夹角为30°~60°,对应形成的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外壁面的夹角为30°~60°。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一轮廓线重合。
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吹气装置,所述第一切削面切削所述挡板部边缘的过程中,所述吹气装置向所述第一切削面与所述挡板部边缘的接触位置吹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加工方法还包括:
提供后盖胚体,所述后盖胚体包括后盖板及位于所述后盖板边缘的侧壁,所述后盖板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形成收容腔用于放置主板,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与第二外表面;
贯穿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形成所述卡托孔,所述卡托孔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的内壁面,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三轮廓线;
提供第二刀具,包括第二中心轴和第二切削面,所述第二切削面为以所述第二中心轴为中心的圆锥面;
将所述第二刀具放置在所述卡托孔内部,使得所述第二切削面接触所述第三轮廓线;
驱动所述第二刀具围绕所述卡托孔移动,使得所述第二切削面切削所述卡托孔边缘,以在所述第二外表面和所述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外壁面的夹角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内壁面的夹角相等,所述第二刀具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中心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三轮廓线的形状相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切削面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的夹角为30°~60°,对应形成的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内壁面的夹角为30°~60°。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中心轴在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垂直投影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三轮廓线重合。
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吹气装置,所述第二切削面切削所述卡托孔边缘的过程中,所述吹气装置向所述第二切削面与所述卡托孔边缘的接触位置吹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加工方法还包括:装配所述卡托与所述后盖,将所述卡托插入所述卡托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第二倒角面贴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卡托,所述卡托包括挡板部,所述挡板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外表面的外壁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设有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倒角面倾斜于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以上所述的壳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第一倒角面连接于第一内表面与外壁面之间,使第一内表面与外壁面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圆滑过渡,避免第一内表面与外壁面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明显变形方式。
图1和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形成的卡托胚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加工方法的步骤S102示意图。
图4和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加工形成的卡托结构示意图。
图6、图7及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形成的后盖胚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加工方法的步骤S105示意图。
图10、图11及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加工形成的后盖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具体的,该方法包括:
S101、冲压或注塑形成卡托胚体122。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卡托胚体122包括挡板部72和容纳部74,容纳部74用于放置电话卡,容纳部74插入主板中以使电话卡电连接主板。挡板部7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702与第一外表面704及连接第一内表面702和第一外表面704的外壁面700,第一外表面704为曲面,外壁面700与第一内表面70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轮廓线46。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702为平面,平面的第一内表面702更易加工,且对收容空间占用的体积小,给移动终端的内部器件(例如主板)腾出更多的空间。
S102、使用第一刀具620切削挡板部72边缘形成第一倒角面80。
结合图3、图4及图5,具体的,S102包括:
提供第一刀具620,包括第一中心轴66和第一切削面68,第一切削面68为以第一中心轴66为中心的圆锥面;
将第一刀具620放置在挡板部72外围,使得第一切削面68接触第一轮廓线46;
驱动第一刀具620围绕卡托胚体122移动,使得第一切削面68切削挡板部72边缘,以在第一内表面702和外壁面700之间形成第一倒角面80,第一刀具62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中心轴66的运动轨迹与第一轮廓线46的形状相同。
本实施例中,切削挡板部72边缘形成第一倒角面80。第一倒角面80连接外壁面700与第一内表面702,第一倒角面80与外壁面700的连接处形成第二轮廓线48,第二轮廓线48与第一轮廓线46的形状相同。第二轮廓线48与第一轮廓线46均为两端为半圆、中间为矩形的形状。
第一倒角面80连接于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使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80圆滑过渡,避免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第一倒角面80通过第一刀具620切削形成。具体的,第一刀具620包括第一中心轴66及围绕第一中心轴66旋转的第一切削面68,第一切削面68倾斜于第一中心轴66,移动第一刀具620并通过第一切削面68切削挡板部72边缘形成第一倒角面80,第一中心轴66的移动轨迹与第一轮廓线46的形状相同,即第一刀具620的移动轨迹与第一轮廓线46的形状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面68为锋利的表面,第一切削面68围绕第一中心轴66旋转,第一切削面68接触挡板部72的边缘从而切削形成第一倒角面80。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中心轴66垂直第一内表面702,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始终垂直于第一内表面702,从而第一切削面68与外壁面700之间的角度恒定,第一切削面68切削挡板部72外壁形成的第一倒角面80与外壁面700之间的角度恒定。第一刀具620的运动轨迹易于控制与编程,即第一刀具620的运动轨迹在同一个平面内,且运动轨迹为两端为半圆、中间为矩形的形状,可以简单实现。在挡板部72的边缘形成第一倒角面80,第一倒角面80连接于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使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80圆滑过渡,避免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面68通过外壁面700和第一内表面702的连接处切削挡板部72。具体的,第一切削面68首先接触外壁面700和第一内表面702的连接处,再缓慢向外壁面700和第二内表面202推进。该加工方法简单,易于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刀具620的第一切削面68与第一中心轴66的夹角为30°~60°。本实施例中,第一中心轴66垂直于第一内表面702,第一切削面68与第一中心轴66的夹角决定了第一倒角面80与第一内表面702的夹角,即倒角的角度。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刀具620的第一切削面68与第一中心轴66的夹角为45°,形成的第一倒角面80与第二内表面202的夹角亦为45°。45°的倒角使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圆滑过渡,第一倒角面80连接于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使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80圆滑过渡,避免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提供吹气装置,第一切削面68切削挡板部72边缘的过程中,吹气装置向第一切削面68与挡板部72边缘的接触位置吹气。从而吹走残渣,且降低切削处的温度。
S103、冲压或注塑形成后盖胚体142。
结合图6、图7及图8,后盖胚体142包括后盖板10及位于后盖板10边缘的侧壁20,后盖板10与侧壁20固定连接形成收容腔用于放置主板,一种实施方式中,侧壁20相对后盖板10弯折,并且侧壁20形成围绕在后盖板10边缘的框体。本实施例中,侧壁20与后盖板10一体成型,例如通过模具注塑成型。后盖140盖合于移动终端背离显示屏的一侧,侧壁20与后盖板10形成的收容腔收容主板,从而起到保护主板等移动终端的内部结构及美观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侧壁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202与第二外表面204,具体的,第二外表面204为侧壁20背离主板的一侧表面,第二外表面204暴露于移动终端的外部,可以被用户触摸。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表面204为曲面,曲面的第二外表面204使侧壁20表面更美观,并且使侧壁20与后盖板10之间的过渡更缓和,使后盖胚体142的握持感受更舒适。具体的,第一外表面704的曲面形状与壳体100的第二外表面204的形状相同,以使挡板部72插入卡托孔30后与侧壁20形成完整的结构,使壳体100的外表面为连续的曲面。本实施例中,第二外表面204为向外凸出的曲面,即第二外表面204的弧形截面的曲率圆心位于侧壁20与后盖板10形成的收容腔的内部。第二内表面202为侧壁20面对主板的一侧表面,第二内表面202不可以被用户触摸到。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内表面202为平面,平面的第二内表面202更易加工,且对收容空间占用的体积小,给移动终端的内部器件(例如主板)腾出更多的空间。
S104、贯穿第二内表面202与第二外表面204形成卡托孔30。
具体的,卡托孔30通过数控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加工形成。卡托孔30为贯穿侧壁20的通孔,具体的,卡托孔30连通第二内表面202与第二外表面204。一种实施方式中,卡托孔30为用于插入卡托120的卡托120卡托孔30,其他实施方式中,卡托孔30也可以为设置音量按键、锁屏按键等功能按键的按键孔。
本实施例中,卡托孔30为两端为半圆、中间为矩形的形状。卡托孔30包括连接第二内表面202与第二外表面204的内壁面300,内壁面300与第二内表面202的连接处形成第三轮廓线42。具体的,第三轮廓线42与卡托孔30的形状相同。
S105、切削卡托孔30边缘形成第二倒角面50。
结合图9至图12,具体的,S105包括:
提供第二刀具600,包括第二中心轴62和第二切削面64,第二切削面64为以第二中心轴62为中心的圆锥面;
将第二刀具600放置在卡托孔30内部,使得第二切削面64接触第三轮廓线42;
驱动第二刀具600围绕卡托孔30移动,使得第二切削面64切削卡托孔30边缘,以在第二外表面204和内壁面300之间形成第二倒角面50,第一倒角面80与外壁面700的夹角和第二倒角面50与内壁面300的夹角相等,第二刀具600移动的过程中,第二中心轴62的运动轨迹与第三轮廓线42的形状相同。
第二倒角面50连接内壁面300与第二外表面204,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倒角面50为倾斜于内壁面300的平面。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倒角面50在数控机床中通过铣刀切削形成,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倒角面50也可以在数控机床中通过磨刀打磨后形成。
本实施例中,第二倒角面50与内壁面300的连接处形成第四轮廓线44,第四轮廓线44与第三轮廓线42的形状相同。具体的,第四轮廓线44与第三轮廓线42均为两端为半圆、中间为矩形的形状。
在卡托孔30的边缘形成第二倒角面50,第二倒角面50连接于第二外表面204与卡托孔30的内壁面300之间,使第二外表面204与内壁面300之间通过第二倒角面50圆滑过渡,避免第二外表面204与内壁面300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30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第二倒角面50通过第二刀具600切削形成。具体的,第二刀具600包括第二中心轴62及围绕第二中心轴62旋转的第二切削面64,第二切削面64倾斜于第二中心轴62,移动第二刀具600并通过第二切削面64切削卡托孔30边缘形成第二倒角面50,第二中心轴62的移动轨迹与第三轮廓线42的形状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二切削面64为锋利的表面,第二切削面64围绕第二中心轴62旋转,第二切削面64接触卡托孔30的边缘从而切削形成第二倒角面50。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中心轴62垂直第二内表面202,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始终垂直于第二内表面202,从而第二切削面64与内壁面300之间的角度恒定,第二切削面64切削卡托孔30内壁形成的第二倒角面50与内壁面300之间的角度恒定。第二刀具600的运动轨迹易于控制与编程,即第二刀具600的运动轨迹在同一个平面内,且运动轨迹为两端为半圆、中间为矩形的形状,可以简单实现。在卡托孔30的边缘形成第二倒角面50,第二倒角面50连接于第二外表面204与卡托孔30的内壁面300之间,使第二外表面204与内壁面300之间通过第二倒角面50圆滑过渡,避免第二外表面204与内壁面300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30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第二切削面64通过内壁面300和第二外表面204的连接处切削侧壁20。具体的,第二切削面64首先接触内壁面300和第二外表面204的连接处,再缓慢向内壁面300和第二外表面204推进。该加工方法简单,易于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二刀具600的第二切削面64与第二中心轴62的夹角为30°~60°。本实施例中,第二中心轴62垂直于第二内表面202,第二切削面64与第二中心轴62的夹角决定了第二倒角面50与第二内表面202的夹角,即倒角的角度。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刀具600的第二切削面64与第二中心轴62的夹角为45°,形成的第二倒角面50与第二内表面202的夹角亦为45°。45°的倒角使第二外表面204与内壁面300之间圆滑过渡,避免第二外表面204与内壁面300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30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面68与第一中心轴66的夹角和第二切削面64与第二中心轴62的夹角相等,以使第一倒角面80与第二倒角面50可以无间隙的贴合。
本实施例中,提供吹气装置,第二切削面64切削卡托孔30边缘的过程中,吹气装置向第二切削面64与卡托孔30边缘的接触位置吹气。从而吹走残渣,且降低切削处的温度。
S106、装配卡托120于卡托孔30内。
具体的,卡托120插入卡托孔30内,并固定于卡托孔30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倒角面80与外壁面700的夹角和第二倒角面50与内壁面300的夹角相等,第一倒角面80与第二倒角面50贴合。
第一倒角面80连接于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使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80圆滑过渡,避免第一内表面702与外壁面700之间因夹角较小而导致连接处(即卡托孔边缘处)过于尖锐,不易刮伤用户,杜绝了安全隐患,优化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100,壳体100包括卡托120,卡托120包括挡板部72,挡板部7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702与第一外表面704,及连接第一内表面702和第一外表面704的外壁面700,第一内表面702和外壁面700之间设有第一倒角面80,第一倒角面80倾斜于第一内表面702及第一外表面704。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壳体100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00的加工方法制作形成。
结合图1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900,移动终端900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0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卡托胚体,所述卡托胚体包括挡板部,所述挡板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外表面的外壁面,所述外壁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轮廓线;
提供第一刀具,包括第一中心轴和第一切削面,所述第一切削面为以所述第一中心轴为中心的圆锥面;
将所述第一刀具放置在所述挡板部外围,使得所述第一切削面接触所述第一轮廓线;
驱动所述第一刀具围绕所述卡托胚体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切削面切削所述挡板部边缘,以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形成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刀具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一轮廓线的形状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削面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夹角为30°~60°,对应形成的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外壁面的夹角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一轮廓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吹气装置,所述第一切削面切削所述挡板部边缘的过程中,所述吹气装置向所述第一切削面与所述挡板部边缘的接触位置吹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加工方法还包括:
提供后盖胚体,所述后盖胚体包括后盖板及位于所述后盖板边缘的侧壁,所述后盖板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形成收容腔用于放置主板,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与第二外表面;
贯穿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形成所述卡托孔,所述卡托孔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的内壁面,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三轮廓线;
提供第二刀具,包括第二中心轴和第二切削面,所述第二切削面为以所述第二中心轴为中心的圆锥面;
将所述第二刀具放置在所述卡托孔内部,使得所述第二切削面接触所述第三轮廓线;
驱动所述第二刀具围绕所述卡托孔移动,使得所述第二切削面切削所述卡托孔边缘,以在所述第二外表面和所述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外壁面的夹角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内壁面的夹角相等,所述第二刀具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中心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三轮廓线的形状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削面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的夹角为30°~60°,对应形成的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内壁面的夹角为30°~6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心轴在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垂直投影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三轮廓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吹气装置,所述第二切削面切削所述卡托孔边缘的过程中,所述吹气装置向所述第二切削面与所述卡托孔边缘的接触位置吹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加工方法还包括:装配所述卡托与所述后盖,将所述卡托插入所述卡托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第二倒角面贴合。
1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卡托,所述卡托包括挡板部,所述挡板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一外表面的外壁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设有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倒角面倾斜于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
12.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体。
CN201710774063.6A 2017-08-31 2017-08-31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075385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4063.6A CN107538564A (zh) 2017-08-31 2017-08-31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4063.6A CN107538564A (zh) 2017-08-31 2017-08-31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8564A true CN107538564A (zh) 2018-01-05

Family

ID=60959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74063.6A Pending CN107538564A (zh) 2017-08-31 2017-08-31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385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9221A (zh) * 2018-01-24 2018-07-24 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刀具轨迹计算方法及中框加工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07266A1 (de) * 1986-05-22 1987-11-26 Tech Mikroelektronik Forsch Vorrichtung zum vorlochen
CN2691752Y (zh) * 2004-04-20 2005-04-13 河源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铣削式倒角机
CN203399100U (zh) * 2013-08-02 2014-01-15 深圳市映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sim卡卡托架的腕表式通信终端
CN203827397U (zh) * 2014-04-25 2014-09-10 上海凡卓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sim卡卡托
CN205883334U (zh) * 2016-07-25 2017-01-11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壳体、卡托及移动终端
CN107222599A (zh) * 2017-06-30 2017-09-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07266A1 (de) * 1986-05-22 1987-11-26 Tech Mikroelektronik Forsch Vorrichtung zum vorlochen
CN2691752Y (zh) * 2004-04-20 2005-04-13 河源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铣削式倒角机
CN203399100U (zh) * 2013-08-02 2014-01-15 深圳市映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sim卡卡托架的腕表式通信终端
CN203827397U (zh) * 2014-04-25 2014-09-10 上海凡卓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sim卡卡托
CN205883334U (zh) * 2016-07-25 2017-01-11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壳体、卡托及移动终端
CN107222599A (zh) * 2017-06-30 2017-09-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9221A (zh) * 2018-01-24 2018-07-24 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刀具轨迹计算方法及中框加工方法
CN108319221B (zh) * 2018-01-24 2020-04-21 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刀具轨迹计算方法及中框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82366B (zh) 终端壳体及其应用的终端,及终端壳体制作方法
CN108419400B (zh) 一种壳体的净空区域的加工方法、壳体和移动终端
CN104853549A (zh) 一种移动电子产品金属中框及其加工工艺
CN109865764A (zh) 由刚性材料形成的联锁柔性片段
CN100367835C (zh) 从外部遮蔽预定构件的遮蔽构件和具有该遮蔽构件的电子设备
CN205169002U (zh) 一种贴膜工具
WO2018001134A1 (zh) 壳体加工方法、壳体和电子装置
CN107399044A (zh) 手机后壳制备方法及手机后壳
CN104811513A (zh) 一种移动电子产品金属后盖及其制造工艺
CN105345987B (zh) 一种手机中框的制造方法和一种手机中框
CN107538564A (zh)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07222599A (zh)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6364251A (zh) 一种磨砂放射纹的制造工艺及终端设备的壳体
CN207135138U (zh)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7552848A (zh) 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N204652444U (zh) 外壳及具有外壳的电子装置
CN204230313U (zh) 电池盖和电子设备
CN209497490U (zh) 终端
CN107486687B (zh) 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N201592338U (zh) 一种拆卸手机的治具
CN107872933A (zh) 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和移动终端
CN208888691U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屏幕盖板和电子设备
CN107825227A (zh) 一种壳体的加工方法、壳体和移动终端
CN107566569B (zh) 壳体、移动终端及壳体制作方法
CN209094640U (zh) 一种电路主板切削刀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