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0074A - 缝合器 - Google Patents

缝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0074A
CN107530074A CN201680021172.4A CN201680021172A CN107530074A CN 107530074 A CN107530074 A CN 107530074A CN 201680021172 A CN201680021172 A CN 201680021172A CN 107530074 A CN107530074 A CN 107530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holding
sewing needle
suture
stitching u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11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0074B (zh
Inventor
坂本哲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0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0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0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0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2Needle manipulators
    • A61B17/0625Needle manipulators the needle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interact with the manipulator, e.g. being ridged to snap fit in a hole of the manipula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2Needle manip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91Sewing machines for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62Material properties elastic or resili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缝合器包括:长轴构件,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一对把持构件(11、12),其以能够绕与长度轴线正交的摆动轴线(10a)进行摆动的方式配置在该长轴构件的顶端,一对把持构件(11、12)相互进行开闭;以及交接机构(15),其用于在该把持构件(11、12)之间交接缝合针(3),把持构件(11、12)包括:嵌合孔部(11a、12a),其沿着该把持构件(11、12)的开闭方向设置,该嵌合孔部用于使缝合针(3)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嵌合;以及接触部(30、31),其在把持构件(11、12)的闭合动作的中途与缝合对象物的正背面相接触,从而抑制该缝合对象物的沿着其表面的方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缝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的缝合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用于在体内缝合组织等的缝合器(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该缝合器在向患者的体内插入的长轴构件的顶端具有能够开闭的两个把持构件。在把持构件设有用于交接缝合针的交接机构。在将安装有缝合线的缝合针保持于一个把持构件的状态下,通过利用两个把持构件夹持缝合对象物而使缝合针贯穿缝合对象物,通过利用交接机构在两个把持构件之间交替地交接缝合针而缝合缝合对象物。
专利文献1、2的缝合器将保持于一个把持构件的缝合针的尖端部按压于配置在一个把持构件和另一个把持构件之间的缝合对象物,在向设于另一个把持构件的针接受孔内推入缝合针时用尖端部刺穿缝合对象物,从而使缝合针贯穿于缝合对象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55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586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缝合对象物是软组织的情况等情况下,在向针接受孔内推入缝合针时,存在缝合对象物伸展而不被刺穿并被推入到针接受孔内这样的不良。若以缝合对象物被推入到针接受孔内的状态进行交接,则会咬入缝合对象物、存在不能进行缝合作业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缝合针可靠地贯穿缝合对象物并进行顺畅的缝合作业的缝合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缝合器,其包括:长轴构件,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两个即一对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绕与所述长度轴线正交的摆动轴线进行摆动的方式配置在该长轴构件的顶端,一对所述把持构件相互进行开闭;以及交接机构,其用于在该把持构件之间交接安装有缝合线且具有尖端部的缝合针,所述把持构件包括:嵌合孔部,其沿着该把持构件的开闭方向设置,该嵌合孔部用于使所述缝合针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嵌合;以及接触部,其在一对所述把持构件的闭合动作的中途与缝合对象物的正背面相接触,从而抑制该缝合对象物的沿着其表面的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尖端部朝向另一个把持构件侧地使缝合针保持在嵌合于一个把持构件的嵌合孔部的嵌合状态,将两个把持构件以在其间把持缝合对象物的方式闭合,从而缝合针缝贯穿合对象物并嵌合于另一个把持构件的嵌合孔。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交接机构解除一个把持构件对缝合针的保持,使缝合针保持于另一个把持构件并使两个把持构件打开,从而能够从一个把持构件向另一个把持构件交接缝合针,使安装于缝合针的缝合线贯穿缝合对象物。
在该情况下,若一对把持构件相互闭合,则在该闭合动作的中途,缝合针的尖端部与缝合对象物向接触并进行按压,并且接触部与缝合对象物的正背面相接触而利用摩擦抑制缝合对象物的移动。在该状态下,若使一对把持构件进一步闭合,则缝合针的尖端部进一步按压缝合对象物,但由于利用接触部抑制了缝合对象物的移动,因此缝合对象物的缝合针的尖端部所接触的区域的张力增大,易于利用尖端部进行刺穿。其结果,使缝合针可靠地贯穿缝合对象物并防止交接机构的咬入,能够进行顺畅的缝合作业。
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接触部包括:筒状部,其以包围一个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嵌合孔部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并朝向另一个所述把持构件延伸,一个所述把持构件具备供所述尖端部插入的所述嵌合孔部;以及突起部,其设在包围另一个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嵌合孔部的周围的位置,并朝向一个所述把持构件延伸,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突起部以在两个所述把持构件完全闭合时配置于在径向上自所述嵌合孔部分开的位置的方式设置。
通过这样设置,若一对把持构件相互闭合,则在该闭合动作的中途,缝合针的尖端部与缝合对象物相接触并进行按压,并且设于与尖端部相对的一个把持构件的筒状部与缝合对象物的背面相接触,设于另一个把持构件的突起部与缝合对象物的正面相接触。由此,缝合对象物的背面在整周的范围内被筒状部的顶端所按压,并且在筒状部的径向外方被突起部从正面侧按压。
因而,缝合针的顶端按压于因张力扩展的缝合对象物,能够使缝合针可靠地贯穿缝合对象物并进行顺畅的缝合作业。
而且,在两个所述把持构件完全闭合时,筒状部和突起部配置于在径向上分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夹在两者之间的缝合对象物被压碎而损伤。
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筒状部形成为圆筒状,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筒状部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的圆筒状。
通过这样设置,缝合对象物的背面在大致整周的范围内被圆筒状的筒状部的顶端所按压,并且在筒状部的径向外方利用圆筒状的突起部从正面侧在大致整周的范围内按压缝合对象物。因而,缝合针的顶端按压于因张力像鼓皮那样扩展的缝合对象物,能够使缝合针可靠地贯穿缝合对象物并进行顺畅的缝合作业。
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嵌合孔部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有两个以上。
通过这样设置,缝合对象物的背面在大致整周的范围内被圆筒状的筒状部的顶端所按压,并且在筒状部的径向外方利用两个以上突起部从正面侧对缝合对象物向1个以上方向施加张力。因而,缝合针的顶端按压于因张力扩展的缝合对象物,能够使缝合针可靠地贯穿缝合对象物并进行顺畅的缝合作业。
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突起部由与所述缝合对象物相接触并弹性变形的弹性构件构成。
通过这样设置,若突起部按压于缝合对象物的正面,则由弹性构件构成的突起部弹性变形并缓和按压力,因此能够防止对缝合对象物施加过度的按压力。
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突起部以使顶端向径向外方进行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
通过这样设置,若使一个把持构件闭合,则由弹性构件构成的突起部在与背面侧相接触的筒状部的径向外方与缝合对象物的表面相接触并以使顶端向径向外方进行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使对配置在筒状部的内侧的缝合对象物施加的张力增加,能够更可靠地使缝合针贯穿缝合对象物并进行顺畅的缝合作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使缝合针可靠地贯穿缝合对象物并进行顺畅的缝合作业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缝合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缝合器的处置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处置部的纵剖视图。
图4A是表示图2的处置部的保持构件和缝合针之间的关系的图,是表示位于凸缘部侧的保持构件保持着缝合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B是表示图2的处置部的保持构件和缝合针之间的关系的图,是表示位于尖端部侧的保持构件保持着缝合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使图2的处置部的两个把持构件打开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利用图2的缝合器的把持构件的摆动使缝合针的尖端接触到组织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进一步使把持构件向闭合的方向进行摆动并将组织推入到通孔内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使把持构件向闭合的方向进行摆动并使缝合针贯穿组织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使两个把持构件闭合并利用缝合针贯穿组织、切换保持构件的保持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从图9的状态使两个把持构件再次打开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1A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组织的缝合动作的图。
图11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组织的缝合动作的图。
图11C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组织的缝合动作的图。
图11D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组织的缝合动作的图。
图11E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组织的缝合动作的图。
图11F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组织的缝合动作的图。
图11G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组织的缝合动作的图。
图12A是表示设于图2的处置部的把持构件的筒状部和突起部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2B是图12A的筒状部和突起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设于图2的处置部的把持构件的突起部的变形例的、变形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图13A的突起部的变形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
图1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的缝合系统100。
如图3~图4B所示,该缝合系统100是利用在一端固定有缝合线2、在另一端具有尖端部3a的缝合针3缝合组织A的系统。如图1所示,该缝合系统100包括内窥镜4和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
内窥镜4是公知的设备,其在纵长的软性的插入部5的基端侧具备由操作者进行操作的操作部6。在插入部5的顶端部设有通过操作操作部6的旋钮6a能够弯曲的弯曲部5a。
在内窥镜4的插入部5设有沿长度方向贯穿且开口于顶端面的两个通道5b。图中,附图标记5c是观察光学系统。通道5b的数量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包括具有能够向通道5b插入的外径尺寸的纵长的软性的筒状的长轴构件7、设在该长轴构件7的顶端的处置部8、以及设在长轴构件7的基端的操作部9。
如图2所示,处置部8包括固定在长轴构件7的顶端的基座10和以能够绕与长轴构件7的长度轴线正交的轴线(摆动轴线)10a进行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该基座10的两个把持构件11、12。
如图3所示,两个把持构件11、12分别借助连杆13与开闭用操作线14相连接。由此,若将开闭用操作线14向基端侧牵引,则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把持构件11、12配置在沿着长度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闭合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将开闭用操作线14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推出,从而如图5所示,两个把持构件11、12进行摆动并配置在打开的位置。在图3、图5、图9及图10中,为了简化图示,用点划线表示与一侧的把持构件11相连接的连杆13。
在两个把持构件11、12设有用于交接缝合针3的交接机构15。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所使用的缝合针3进行说明。
如图3~图4B所示,缝合针3构成为大致圆柱状,在其一端具有圆锥状的尖端部3a,在其另一端利用粘接等固定有缝合线2。在缝合针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在规定的整个长度范围内设有外径尺寸最大的大径部3b。在大径部3b的长度轴向的两侧,在隔着该大径部3b的位置在整周的范围内设有向径向凹入的凹部3c在。在比凹部3c进一步靠轴向的端部侧设有与凹部3c相比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3d和尖端部3a。
如图3所示,交接机构15包括:通孔(嵌合孔部)11a、12a,其在两个把持构件11、12的摆动的顶端部附近沿摆动方向(开闭方向)贯穿地设置;保持构件16、17,其以能够沿着导孔11b、12b内在长度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各把持构件11、12的内部,该导孔11b、12b沿着与通孔11a、12a正交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及顶端操作线18a、18b和驱动操作线19a、19b,其用于驱动该保持构件16、17。
如图4A和图4B所示,保持构件16、17是在长度方向上并行移动的平板构件。保持构件16、17具备向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侧方)开口的开口部16a、17a,该保持构件16、17整体形成为钩状。保持构件16、17的板厚构成得小于缝合针3的凹部3c的宽度尺寸。保持构件16、17的开口部16a、17a形成为能够供凸缘部3d和尖端部3a穿过的大小。
如图3所示,顶端操作线18a、18b和驱动操作线19a、19b利用连接构件23a、23b相互连接。
顶端操作线18a、18b与驱动操作线19a、19b相比较刚性足够高,能够传递张力和压缩力这两者。
顶端操作线18a、18b的顶端固定于保持构件16、17的基端侧,驱动操作线19a、19b的基端在长轴构件7的基端侧固定于操作部9。若在操作部9的操作的作用下对驱动操作线19a、19b赋予张力,则该张力经由连接构件23a、23b和顶端操作线18a、18b被传递到保持构件16、17,保持构件16、17被向基端侧牵引并进行移动。
此外,交接机构15具备摆动构件24,该摆动构件24以能够绕与长轴构件7的长度轴线正交的摆动轴线24a进行摆动的方式配置在比两个把持构件11、12的摆动轴线10a靠基端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摆动构件24包括环状构件25和两个圆柱构件26、27,该圆柱构件26、27配置在该环状构件25的内侧,并隔着摆动轴线24a在两侧与轴线24a平行地延伸。各圆柱构件26、27以能够绕其长度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环状构件25。在各圆柱构件26、27分别设有沿径向贯穿该圆柱构件26、27的通孔28、29,在该通孔28、29贯穿有驱动操作线19a、19b。
通孔28、29的口径被设定得大于驱动操作线19a、19b的外径尺寸且小于连接构件23a、23b的外径尺寸。若对驱动操作线19a、19b赋予张力并使驱动操作线19a、19b向基端侧进行移动,则连接构件23a、23b不能穿过通孔28、29并卡在圆柱构件26、27的侧面,通过使圆柱构件26、27被拉向长轴构件7的基端侧,从而环状构件25绕摆动轴线24a进行摆动。
此时,圆柱构件26、27通过绕其长度轴线进行旋转,从而将通孔28、29维持在沿着驱动操作线19a、19b的长度方向的状态。
如图3所示,若一个驱动操作线19b将一个圆柱构件27向基端侧牵引并使摆动构件24进行摆动,则另一个圆柱构件26被向顶端侧推出,其结果,贯穿被推出来的圆柱构件26的通孔28的另一个驱动操作线19a的连接构件23a卡在圆柱构件26的侧面并被向顶端侧推出。若连接构件23a被推出,则利用该连接构件23a也对与另一个驱动操作线19a相连接的另一个顶端操作线18a作用向顶端侧推出的方向的压缩力。由于顶端操作线18a具有足够高的刚性,因此其不纵曲地传递压缩力,将顶端的保持构件16向顶端侧推出。由此,能够择一地切换两个保持构件16、17对缝合针3进行的保持或者释放。
在缝合针3嵌合于把持构件11、12的通孔11a、12a,缝合针3的端部贯穿保持构件16、17的开口部16a、17a并配置在使其凹部3c与保持构件16、17一致的位置的状态下,若通过牵引驱动操作线19a、19b而使保持构件16、17向基端侧进行移动,则开口部16a、17a的顶端侧的内侧边缘向凹部3c内插入。
由此,配置在隔着凹部3c的位置的凸缘部3d和大径部3b或者尖端部3a和大径部3b在缝合针3的长度方向上与保持构件16、17相卡合,缝合针3被卡定为在通孔11a、12a内不沿长度方向进行活动。此外,由于利用对保持构件16、17施加的张力使保持构件16、17的内侧边缘向径向按压凹部3c,因此缝合针3被按压于通孔11a、12a的内表面,利用两者之间的摩擦更牢固地进行固定。
此外,如图2所示,在把持构件11、12,在与保持构件16、17的开口部16a、17a相对应的位置(侧方)设有从把持构件11、12的外表面贯穿到通孔11a、12a的缺口20。缺口20的最小宽度被设定得大于缝合线2的直径尺寸,能够穿过该缺口20使缝合线2进入到通孔11a、12a内或者从通孔11a、12a内伸出。缺口20具有朝向把持构件11、12的外表面而逐渐打开的形状,其使缝合线2向通孔11a、12a内进入或从通孔11a、12a内伸出变容易。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具备分别设于把持构件11、12的第1圆筒状部(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筒状部)31。第1圆筒状部30从另一个把持构件11的与一个把持构件12的相对面沿通孔11a的轴线方向延伸,该把持构件11设有供缝合针3的尖端部3a侧插入的通孔11a。第2圆筒状部31从一个把持构件12的与另一个把持构件11的相对面沿通孔12a的轴线方向延伸。第1圆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31构成接触部,该接触部用于抑制组织A的沿着表面的方向的移动。
第1圆筒状部30配置在将通孔11a在大致整周的范围内包围的位置。第2圆筒状部31配置在将通孔12a在大致整周的范围内包围的位置。
说明为大致整周的原因在于,由于把持构件11、12利用缺口20被开槽,因此第1圆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31也与该缺口20相对应地其周向上的一部分欠缺。
第2圆筒状部31的内径尺寸形成得大于第1圆筒状部30的外径尺寸。
此外,如图3所示,在两个把持构件11、12最大程度闭合的状态下,第1圆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31相互同轴且在径向上空开间隙地进行配置,并且其顶端部分在轴向上局部重叠地进行配置。
如图1所示,操作部9包括配置在长轴构件7的基端侧且用于使两个把持构件11、12进行开闭动作的开闭操作部21和用于牵引两根驱动操作线19a、19b的交接操作部22。开闭操作部21具备剪刀的把手这样的手柄21a,通过使手柄21a进行开闭操作,从而将开闭用操作线14沿长度轴向推拉。
以下,对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为了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缝合体内的组织(缝合对象物)A,首先向体内插入内窥镜4的插入部5,一边利用位于插入部5的顶端的观察光学系统5c观察体内、一边将插入部5的顶端配置在应缝合的部位进入到内窥镜4的视场范围内的位置。
另一方面,就缝合器1而言,操作开闭操作部21的手柄21a,如图3所示,使处置部8的两个把持构件11、12闭合,以贯穿汇成一列的两个把持构件11、12的通孔11a、12a的方式配置缝合针3。并且,操作交接操作部22的手柄22a,对将位于缝合针3的凸缘部3d侧的保持构件17向基端侧牵引的另一个驱动操作线19b赋予张力。
由此,张力被传递到与驱动操作线19b相连接的顶端操作线18b,保持构件17被向基端侧牵引,并且连接驱动操作线19b和顶端操作线18b的连接构件23b抵靠于摆动构件24的另一个圆柱构件27的侧面。其结果,驱动操作线19b的张力被赋予另一个圆柱构件27,该圆柱构件27向基端侧牵引,因此摆动构件24立即绕摆动轴线24a进行摆动,将一个圆柱构件26向顶端侧推出。
由此,对另一个驱动操作线19b施加的张力经由连接构件23b和另一个顶端操作线18b被传递到另一个保持构件17,使该保持构件17向基端侧进行移动,从而向缝合针3的凸缘部3d侧的凹部3c插入保持构件17。此外,与此同时,利用圆柱构件26的侧面将安装于一个驱动操作线19a的连接构件23a向顶端侧推出,使保持构件16向顶端侧进行移动,成为释放了尖端部3a侧的缝合针3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从处置部8侧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从位于配置在体外的插入部5的基端侧的插入口向通道5b内插入,使处置部8自插入部5的顶端面突出。由此,处置部8也配置在内窥镜4的观察光学系统5c的视场范围内。
而且,一边确认内窥镜图像、一边将缝合部位的组织A配置在处置部8的前方,操作开闭操作部21的手柄21a并将开闭用操作线14向顶端侧推入,如图5和图11A所示,借助连杆13使两个把持构件11、12进行摆动,配置在相互打开的位置。由于位于尖端部3a侧的保持构件16释放了缝合针3,位于凸缘部3d侧的保持构件17将缝合针3固定于把持构件12,因此两个把持构件11、12打开成使缝合针3的尖端部3a朝向内侧突出的状态。
接着,使处置部8前进到组织A被夹在两个把持构件11、12之间的位置,操作开闭操作部21并将开闭用操作线14向基端侧拉回,借助连杆13使两个把持构件11、12闭合。
若使一对把持构件11、12相互闭合,则如图6所示,首先缝合针3的尖端部3a接触到组织A。然后,若使一对把持构件11、12进一步闭合,则如图7所示,在组织A是软组织的情况等情况下,被缝合针3的尖端部3a压住的组织A的一部分被推入到一侧的把持构件11的通孔11a内。
在该情况下,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在图6所示的闭合动作的中途,第1圆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31接触到组织A的正背面,夹持组织A。
然后,若使一对把持构件11、12进一步向闭合的方向摆动,则第1圆筒状部30的顶端和第2圆筒状部31的顶端逐渐强有力地按压于组织A的正背面,利用摩擦限制了组织A的移动。
因而,之后,如图7所示,若缝合针3进一步按压于组织A直到一对把持构件11、12移动到完全闭合为止,则通孔11a内的组织A的张力增加,如图8所示,组织A容易被缝合针3的尖端部3a刺穿。赋予了张力的组织A若被缝合针3的尖端部3a刺穿,则利用弹性进行收缩从而复原。
由此,如图9所示,缝合针3的尖端部3a从一侧对组织A进行穿孔,并向配置在另一侧的另一个把持构件11的通孔11a内插入,在两个把持构件11、12之间夹着组织A。
在该情况下,第1圆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31配置于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但由于两者在径向空开间隙,因此被夹在两者之间的组织A不会被压碎而维持在健全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若操作交接操作部22的手柄22a并对位于牵引尖端部3a侧的保持构件16的驱动操作线19a赋予张力,则张力从手柄22a向驱动操作线19a传递,牵引位于尖端部3a侧的保持构件16,如图9和图11B所示,向位于尖端部3a侧的凹部3c内插入保持构件16。此时,由于被穿孔的组织A收缩到不与保持构件16相干涉的位置,因此其不会被夹在保持构件16和缝合针3之间。另一方面,利用摆动构件24的摆动使位于凸缘部3d侧的保持构件17前进,并释放缝合针3。
而且,再次操作开闭操作部21的手柄21a并将开闭用操作线14向顶端侧推入,借助连杆13使两个把持构件11、12打开。由于位于凸缘部3d侧的保持构件17释放了缝合针3,位于尖端部3a侧的保持构件16将缝合针3固定于把持构件11,因此如图10和图11C所示,两个把持构件11、12打开成使缝合针3的凸缘部3d侧朝向内侧突出的状态。
而且,由此,缝合针3穿过在组织A上开设的孔H,因此缝合线2穿过孔H并贯穿组织A。在该状态下,由于缝合针3使凸缘部3d侧突出并保持于把持构件11,因此将缝合线2的位于组织A和凸缘部3d之间的部分2b经由缺口20向把持构件12的通孔12a插入,在不夹持组织A的位置使两个把持构件11、12进行开闭(空打),利用交接机构15将缝合针3交付到一个把持构件12。由此,如图11D所示,能够使把持构件12重新保持在使尖端部3a侧突出的状态。
而且,如图11E、图11F及图11G所示,通过改变贯穿缝合线2的组织A的部位并重复上述过程,从而如图11G所示,能够使缝合线2贯穿两处以上。之后,通过拉拽缝合线2,从而能够将组织A勒紧并缝合。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在利用缝合针3在组织A进行穿孔时使尖端部3a所接触的区域的组织A的张力增大,因此,即便是易于伸展的软组织等,也能够更可靠地刺穿,能够防止组织A在把持构件11、12被咬入。而且,由此具有能够进行更加顺畅的缝合作业这样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设于一对把持构件11、12的筒状部和突起部,采用了图12A所示的第1圆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31,但并不限定于此,筒状部和突起部也可以形成为四方筒等多方筒状等任意的筒状。
此外,如图12B所示,也可以,第2圆筒状部31在周向上被分割并在周向上的两处以上的位置(图中是4处)按压组织A。形状既可以是图12B那样的圆弧板状,也可以是棒状等其他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第2圆筒状部31也需要以在第1圆筒状部30的径向外方空开间隔的位置按压组织A的方式进行配置。
通过这样设置,由于利用隔着第1圆筒状部30配置在两侧的一对第2圆筒状部31对圆筒状部30、31之间的组织A赋予张力,因此能够利用尖端部3a容易地刺穿第1圆筒状部30内的组织A。
第2圆筒状部31也可以由通过按压组织A而弹性变形的弹性构件构成。由此,能够减轻对组织A赋予的负荷。特别是,优选的是采用由这样的弹性构件构成的第2圆筒状部31,即,若如图13A所示,从第2圆筒状部31的顶端接触到组织A的位置,如图13B所示,将第2圆筒状部31的顶端进一步按压于组织A,则组织A的顶端以向径向外方扩展的方式进行弯曲。
通过这样设置,由于以随着第2圆筒状部31被按压而使对圆筒状部30、31之间的组织A赋予的张力增大的方式作用了朝向径向外方的摩擦力,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赋予张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一对把持构件11、12配置在最大程度闭合的位置时,第1圆筒状部30和第2圆筒状部31在轴向上重合,但能够与欲缝合的组织A的厚度相应地任意决定该重合量。在组织A较厚的情况下,重合量既可以较少,也可以是零。
附图标记说明
1、缝合器;2、缝合线;3、缝合针;3a、尖端部;7、长轴构件;10a、摆动轴线;11、12、把持构件;11a、12a、通孔(嵌合孔部);15、交接机构;30、第1圆筒状部(接触部、筒状部);31、第2圆筒状部(接触部、突起部、弹性构件);A、组织(缝合对象物)。

Claims (6)

1.一种缝合器,其中,
该缝合器包括:
长轴构件,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
两个即一对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绕与所述长度轴线正交的摆动轴线进行摆动的方式配置在该长轴构件的顶端,一对所述把持构件相互进行开闭;以及
交接机构,其用于在该把持构件之间交接安装有缝合线且具有尖端部的缝合针,
所述把持构件包括:嵌合孔部,其沿着该把持构件的开闭方向设置,该嵌合孔部用于使所述缝合针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嵌合;以及接触部,其在一对所述把持构件的闭合动作的中途与缝合对象物的正背面相接触,从而抑制该缝合对象物的沿着其表面的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所述接触部包括:筒状部,其以包围一个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嵌合孔部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并朝向另一个所述把持构件延伸,一个所述把持构件具备供所述尖端部插入的所述嵌合孔部;以及突起部,其设在包围另一个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嵌合孔部的周围的位置,并朝向一个所述把持构件延伸,
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突起部以在两个所述把持构件完全闭合时配置于在径向上自所述嵌合孔部分开的位置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所述筒状部形成为圆筒状,
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筒状部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的圆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两个以上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嵌合孔部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由与所述缝合对象物相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弹性构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以使顶端向径向外方进行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
CN201680021172.4A 2015-07-29 2016-04-06 缝合器 Active CN107530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9589 2015-07-29
JP2015-149589 2015-07-29
PCT/JP2016/061200 WO2017018002A1 (ja) 2015-07-29 2016-04-06 縫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0074A true CN107530074A (zh) 2018-01-02
CN107530074B CN107530074B (zh) 2020-03-27

Family

ID=57884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1172.4A Active CN107530074B (zh) 2015-07-29 2016-04-06 缝合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9431B2 (zh)
EP (1) EP3332716B1 (zh)
JP (1) JP6173642B2 (zh)
CN (1) CN107530074B (zh)
WO (1) WO2017018002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94929A1 (en) * 2009-10-26 2012-09-05 National Cancer Center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US20130317291A1 (en) * 2011-07-11 2013-11-2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system and endoscope system
EP2889008A1 (en) * 2012-08-24 2015-07-01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Sutur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33024A (en) * 1931-10-06 1933-10-31 Clemens B Nagelmann Suturing and ligating instrument
US7166116B2 (en) * 2003-06-23 2007-01-23 Ethicon, Inc. Tissue grasper/suture passer instrument
DE102004055670A1 (de) 2004-08-11 2006-02-23 Erbe Elektromedizin Gmbh Elektrochirurgisches Instrument
EP2086438B1 (en) 2006-10-05 2015-12-09 Covidien LP Flexible endoscopic stitching devices
US8226667B2 (en) 2006-10-05 2012-07-24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Axial stitching device
US20090204127A1 (en) * 2008-01-31 2009-08-13 Medicinelodg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ying surgical knots
US20100228270A1 (en) 2008-04-11 2010-09-09 Michael Bogart Deployment System for Surgical Suture
US8864776B2 (en) 2008-04-11 2014-10-21 Covidien Lp Deployment system for surgical sutur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94929A1 (en) * 2009-10-26 2012-09-05 National Cancer Center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US20130317291A1 (en) * 2011-07-11 2013-11-2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system and endoscope system
EP2889008A1 (en) * 2012-08-24 2015-07-01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Sutur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32716B1 (en) 2023-08-23
JPWO2017018002A1 (ja) 2017-07-27
CN107530074B (zh) 2020-03-27
EP3332716A1 (en) 2018-06-13
US10729431B2 (en) 2020-08-04
JP6173642B2 (ja) 2017-08-02
WO2017018002A1 (ja) 2017-02-02
EP3332716A4 (en) 2019-04-24
US20180064436A1 (en)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7149A (zh) 前移缝线穿引器
JP3631250B2 (ja) 縫合装置
RU2478346C2 (ru) Сши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сшивания
JP5697221B2 (ja) 縫合糸
JP4980887B2 (ja) 縫合器
CN105266858B (zh) 用于引导缝合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04582590A (zh) 缝合器
CN101193598A (zh) 外科手术闭合器具和方法
CN106714703B (zh) 缝合器
US11020106B2 (en) Sutur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reciprocally movable needle and circularly movable shuttle
CN105769271A (zh) 一种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
WO2019097560A1 (ja) 医療用把持具
JP5271811B2 (ja) 内視鏡用縫合具
CN107530074A (zh) 缝合器
CN210095808U (zh) 一种内镜下纤维环缝合器
CN105902286A (zh) 一种订书机式内镜缝合器
CN102512216A (zh) 可控自弯缝针
CN102512217B (zh) 可控自弯缝针
CN106232025A (zh) 线固定系统
CN202761248U (zh) 内窥镜用一次性注射针
CN207323517U (zh) 一次性使用止血夹
CN102512218B (zh) 可控自弯缝针
RU2006114332A (ru) Способ пункционной биопсии мягких тканей височно-нижнечелюстного сустава под контролем узи
US11261551B2 (en) Sutur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needle for holding first thread-like member and shuttle for holding second thread-like member
CN203736250U (zh) 柔性驱动元件、末端执行器和外科手术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