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18511A -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18511A
CN107518511A CN201710857423.9A CN201710857423A CN107518511A CN 107518511 A CN107518511 A CN 107518511A CN 201710857423 A CN201710857423 A CN 201710857423A CN 107518511 A CN107518511 A CN 1075185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connector
shoe body
contact jaw
bradyseism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574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18511B (zh
Inventor
郑志艺
曾全寿
莫旸
韩健
邱志强
丁世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ta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ta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5742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185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185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185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185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185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13/18Resilient soles
    • A43B13/181Resiliency achiev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so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5/00Footwear for sporting purposes
    • A43B5/06Running shoes; Track sho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7/00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 A43B7/32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with shock-absorb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所述装置包括:横向缓震部件;所述横向缓震部件具有连接于所述鞋体的连接端,和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端,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接触端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由所述连接端向所述地面方向伸出,并沿所述鞋体宽度方向弯折延伸,使所述接触端位于所述鞋体的鞋底本体下方;所述鞋体在受力状态下,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所述连接件产生形变,所述接触端沿所述地面向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后,所述连接件还原,所述接触端向与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恢复初始状态;进而提高运动过程中缓震的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运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织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跑步运功中,每一步落地足部受到的冲击大约是体重的2-3倍,有时甚至达到4-5倍的体重。特别是对于大体重的跑者而言,下肢受到的地面冲击会更大。因此,要求跑鞋鞋底需要足够的缓震性能,进而达到保护的作用。
传统的跑鞋缓震鞋底,大部分都是使用含泡沫材料的中底的形式或者是在鞋底设置气囊实现缓震,或者是利用减震结构实现缓震目的。
现有技术中采用缓震结构通常是实现鞋体前后单方面缓震效果,即:只能在鞋体的前后方向产生压缩形变,因此,压缩形变的空间会比较小,导致鞋底的缓震性受限,且舒适性也会降低。
如何提供一种缓震性能和舒适性能较高的鞋底及缓震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缓震性能够受限、舒适性较低等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包括:横向缓震部件;
所述横向缓震部件具有连接于所述鞋体的连接端,和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端,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接触端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由所述连接端向所述地面方向伸出,并沿所述鞋体宽度方向弯折延伸,使所述接触端位于所述鞋体的鞋底本体下方;
所述鞋体在受力状态下,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所述连接件产生形变,所述接触端沿所述地面向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后,所述连接件还原,所述接触端向与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优选的,所述横向缓震部件至少为两个,分别对应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左右两侧,左侧为左横向缓震部件,右侧为右横向缓震部件;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构成缓震组件。
优选的,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位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交错相对。
优选的,所述缓震组件为多个依次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区或者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整体区域。
优选的,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到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鞋体的鞋底本体宽度。
优选的,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的端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根据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点设定倾斜方向和/或倾斜角度。
优选的,包括:由所述连接件伸出并向所述鞋体延伸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具有与所述连接件的弯折方向相同的弯折部;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撑臂产生形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鞋底本体上的横向缓震部件,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为横向,长度方向为纵向;
所述横向缓震部件具有连接于所述鞋底本体底部的连接端,和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端,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接触端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由所述连接端向所述地面方向伸出,并沿所述鞋体宽度方向弯折延伸,使所述接触端位于所述鞋底本体下方;
所述鞋底本体在受力状态下,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所述连接件产生形变,所述接触端沿所述地面向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后,所述连接件还原,所述接触端向与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优选的,所述横向缓震部件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左右两侧,左侧为左横向缓震部件,右侧为右横向缓震部件;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构成缓震组件。
优选的,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底本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位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底本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交错相对。
优选的,所述缓震组件为多个,并依次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区或者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整体区域。
优选的,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接触端与所述鞋底本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到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接触端与所述鞋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鞋底本体宽度。
优选的,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的端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根据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的接触点设定倾斜方向和/或倾斜角度。
优选的,所述横向缓震部件与所述鞋底本体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由所述鞋底本体底部伸出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且所述支撑臂具有弯折部,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撑臂随所述连接件产生形变。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的所述弯折部方向与所述连接件的弯折方向相同。
优选的,包括:加强筋,沿所述鞋底本体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上。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鞋底本体的中轴线位置或者位于所述中轴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的长度等于或小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前掌掌心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中心的距离。
优选的,包括: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鞋头、前掌和/或后跟上的纵向缓震部件,所述纵向缓震部件具有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以及与所述鞋底本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所述鞋底本体伸出并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向所述鞋底本体的后方弯折延伸;所述接触面能够在受力状态下向所述连接部延伸方向滑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在运动鞋的鞋底上设置采用如上所述的用于鞋底的缓震装置或者所述运动鞋采用如上述所述的鞋底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通过对横向缓震部件施力状态下,使得所述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能够产生变形,进而在变形的过程中使得接触面能够在鞋体宽度方向(即:横向)上滑动,即:在跑步运动时,左右横向缓震部件有效的减少人体受到地面的冲击力,同时在足部蹬伸阶段又可以将能量回弹至人体,进而提高运动过程中缓震的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运动效率。
另外,通过接触面的面积设置和/或连接件的形变性能设置可以使得接触面积更为牢靠以及鞋底本体重心更为稳固,因此,也能够辅助本申请缓震部件进一步实现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中支撑臂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中支撑臂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号说明
鞋体10,横向缓震部件20,连接端21,接触端22,连接件23,连接件弯折部231,左横向缓震部件24,右横向缓震部件25,左-上边侧26,右-上边侧27,右-下边侧271,左-侧边28,右-侧边29,倾斜面30,支撑臂31,支撑臂弯折部311;鞋底本体40,后跟区41,中腰区42,前掌区43,弯折部位431,鞋头前端44,纵向缓震部件50,加强筋60,地面70。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参考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横向缓震部件20;
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具有连接于所述鞋体10的连接端21,和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端22,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21和所述接触端22的连接件23;其中,所述连接件23由所述连接端21向所述地面方向伸出,并沿所述鞋体10宽度方向弯折延伸,使所述接触端22位于所述鞋体10下方;
所述鞋体10在受力状态下,所述接触端22与所述地面接触,所述连接件23产生形变,所述接触端22沿所述地面向所述连接件23延伸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后,所述连接件23还原,所述接触端22向与所述连接件23延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接触端22与所述地面接触,因此,所述连接件23在沿所述鞋体10宽度方向可以是向斜下方弯折延伸,即:所述连接件23具有连接件弯折部231,其中,所述弯折部的弯折角度可以根据实际缓震需求进行设定,满足所述缓震部件在受到外力时产生形变达到缓震目的即可,通常情况下,所述弯折的角度应该大于90度。
在所述鞋体10上设置横向缓震部件20,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中的接触面的面积满足与地面接触时的平稳性,例如:所述接触端22为扁长形,长度可以是接近所述鞋体10的宽度或者是所述鞋体10宽度的一半,所述接触端22能够与地面实现良好的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所述连接件可以为扁平条状,所述接触端可以为扁平板状,具体结构形式并不限于上述内容,只要能够满足连接件在受力状态下产生变形,且具有变形的空间即可。
请结合图1,参考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主要表示的是多个横向缓震部件20的实现方式。
在本实施中,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可以至少为两个,分别对应于所述鞋体10鞋底本体40的左右两侧,左侧为左横向缓震部件24,右侧为右横向缓震部件25;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连接件23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连接件23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构成缓震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鞋体10鞋底本体40的左右两侧是指,以鞋体10的鞋底本体40长度为方向的左右侧或者是说内外侧。也就是说,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连接端21连接于所述鞋体10的鞋底本体40左侧;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连接端21连接于所述鞋体10的鞋底本体40右侧,即: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连接件23向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方向延伸,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连接件23向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右横向缓震部件25之间在鞋底本体40上形成交叉相对的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鞋底本体40上,所述缓震组件可以设置多个,依次沿所述鞋体10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体10的鞋底本体40后跟区41或者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40的整体区域。
所述缓震组件的设置方式可以具有至少以下两种方式:
1、所述缓震组件可以是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一一相对设置。
所谓水平相对是指: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宽度同向的侧边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宽度同向的侧边,两个侧边位于同一直线上,即: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端22的左-上边侧26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的右-上边侧27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左-上边侧26和所述右-上边侧27为沿所述鞋体10长度为方向,靠近所述鞋头的接触端22侧为上边侧,左-上边侧26为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上边侧,右-上边侧27为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上边侧,靠近鞋尾的为下边侧,包括:左-下边侧和右-下边侧,即:所述左-下边侧为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下边侧,右-下边侧为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下边侧。也就是说,沿所述鞋体10的宽度方向,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平行相对,即:一一对应。
2、所述缓震组件可以是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相交错。
所述相交错是指: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端22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宽度同向的侧边交错相对。也就是说,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位间隔设置,每一间隔之间在对应该间隔的相对右侧位置设置有右横向缓震部件25,同样的,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间隔设置,每一间隔之间在对应该间隔的相对左侧位置设置有左横向缓震部件24。
根据以上两种缓震组件的设置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穿着的稳定性,所述鞋底本体40上设置的缓震组件的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10边缘的左-侧边28到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10边缘的右-侧边29的距离S小于或等于所述鞋体10的鞋底本体40宽度。其中,沿鞋体10长度方向靠近鞋体10内侧边缘的为左-侧边28,靠近鞋体10外侧边缘的为右-侧边29。
在本实施中,优选的是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10边缘的左-侧边28到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10边缘的右-侧边29的距离等于所述鞋体10的鞋底本体40宽度;也就是说,所述鞋底本体40左右两侧设置的缓震部件,二者靠近所述鞋体10外侧边缘的所述接触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鞋体10的宽度,即: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面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面分别位于所述鞋底本体40左右两侧的外边缘位置。
在本实施中,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处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所述鞋底本体40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且二者连接件23的连接处距离可以是等于或小于所述鞋底本体40的宽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中,所述缓震组件可以设置多个,依次沿所述鞋体10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体10的鞋底本体40后跟区41或者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40的整体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为单独一个时,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的接触面可以设置的范围区域较大,从而保证鞋体10与地面接触时的稳定性。
为进一步提高鞋体10的稳定性和缓震的舒适度,在所述接触端22面上设置有倾斜面30,所述倾斜面30可以根据所述接触端22与所述地面接触点设定倾斜方向和/或倾斜角度。例如,在本实施中,可以在鞋底本体40后跟区41的所述左右横向缓震部件25上设置有向后跟部翘起的弧度倾斜面30,从而使得鞋后跟着地时更加顺畅,进而提高落地的稳定性;和/或,在鞋底本体40的前掌弯折处的左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倾斜面30,该倾斜面30是指所述接触面向前方翘起,所谓前方是指脚尖的方向;从而能够使前脚掌能够与地面顺畅的接触并提高落地的稳定性;和/或,在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面的外侧设置有倾斜面30,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面的外侧是指与左侧相对的另一侧,即:右侧(外侧);所述倾斜面30可以具体是接触面的外侧向上翘起,从而提高所述鞋体10外侧与地面接触的稳定性;和/或,在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面的外侧设置有倾斜面30,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面的外侧是指与右侧相对的另一侧,即:左侧(内侧),所述倾斜面30可以具体是接触面的外侧边缘向上翘起,从而提高所述鞋体10外侧与地面接触的稳定性。
请结合图1和图2,参考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中支撑臂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为提高所述缓震部件的安全性,在所述连接件23上还设置有支撑臂31,所述支撑臂31由所述连接件23伸出并向所述鞋体10延伸,所述支撑臂31具有与所述连接件23的弯折方向相同的弯折部,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撑臂31产生形变。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中,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鞋底本体40连接的一端为与所述连接件23与所述鞋底本体40连接的相对一侧,也就是说,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处与所述连接件23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处分别位于鞋底本体40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处。例如: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支撑臂31的连接处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连接件23连接处位于同一侧,反之,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支撑臂31的连接处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连接件23连接处位于同一侧。
在本实施中,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鞋底本体40连接,并向所述鞋低宽度方向延伸,之后与所述连接件23连接,也就是说,所述支撑臂31可以由所述鞋低伸出,并向所述连接件23与所述鞋低连接处的方向延伸再与所述连接件23连接;所述支撑臂31的支撑臂弯折部311靠近与所述连接件23连接位置处,且所述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与所述连接件23的弯折角度相等。
在本实施中可以获知所述支撑臂31的弯折角度与所述连接件23的弯折角度是同向的。
请结合图3,参考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中支撑臂31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该实施中,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鞋底本体40连接的一端为靠近所述连接件23与所述鞋底本体40连接的一侧,也就是说,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处与所述连接件23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处位于同一侧,即:位于鞋底本体40的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位置处。例如: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支撑臂31的连接处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连接件23连接处位于同一侧;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支撑臂31的连接处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连接件23连接处位于同一侧;换言之,无论是位于左横向缓震部件24上的支撑臂31,还是位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上的支撑臂31,所述支撑臂31与各自所属位置上的缓震部件的连接件23所处于的连接位置同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中,当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连接件23连接位置同侧时,所述支撑臂31由鞋底本体40伸出并向与所述连接件23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之后与所述连接件23连接,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连接件23构成的弯折部的弯折方向与所述连接件23的弯折方向相对,类似于: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位置不仅仅限于上述鞋低的左右两侧,根据实际缓震支撑需求,所述支撑臂31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连接处还可以位于鞋底本体40的中间区域或其他任意区域。
以上两个实施例仅是对所述支撑臂31的设置方式进行的举例说明,实际上,支撑臂31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内容,只要能够满足对连接件23起到辅助支撑的任何设置方式均可。
为提高横向缓震部件20与地面接触的稳定性,在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的接触面选用具有耐磨材料支撑,例如:橡胶或其他防滑耐磨材料。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接触面可以选用与所述连接件23相同的材质,在该接触面靠近所述地面的一侧设置防滑层,进而提高接触面与地面接触的摩擦性,以及使用寿命。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中的连接件23、接触面和/或支撑臂31等采用一体结构,材质可以选用尼龙或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等材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可以设置在鞋底本体40下方并裸露与鞋底本体40下方,当然可以设置鞋底本体40下方并包覆在所述鞋体10内。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缓震组件的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右横向缓震部件25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设置的数量形式不限于上述内容,只要能够满足缓震的目的即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通过对横向缓震部件20施力状态下,使得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的连接件23能够产生变形,进而在变形的过程中使得接触面能够在鞋体10宽度方向(即:横向)上滑动,即:在跑步运动时,左右横向缓震部件25有效的减少人体受到地面的冲击力,同时在足部蹬伸阶段又可以将能量回弹至人体,进而提高运动过程中缓震的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跑步效率。
另外,通过接触面的面积设置和/或连接件23的形变性能设置可以使得接触面积更为牢靠以及鞋底本体40重心更为稳固,因此,也能够辅助本申请缓震部件进一步实现稳定性。
请参考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本体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40以及设置于所述鞋底本体40上的横向缓震部件20,所述鞋底本体40的宽度方向为横向,长度方向为纵向;
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具有连接于所述鞋底本体40底部的连接端21,和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端22,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21和所述接触端22的连接件23;其中,所述连接件23由所述连接端21向所述地面方向伸出,并沿所述鞋体10宽度方向弯折延伸,使所述接触端22位于所述鞋底本体40下方;
所述鞋底本体40在受力状态下,所述接触端22与所述地面接触,所述连接件23产生形变,所述接触端22沿所述地面向所述连接件23延伸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后,所述连接件23还原,所述接触端22向与所述连接件23延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所述横向缓震部件20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40的左右两侧,左侧为左横向缓震部件24,右侧为右横向缓震部件25;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连接件23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连接件23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构成缓震组件。
所述缓震组件可以为多个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40上,具体地,根据足部结构,将足底分为后跟区41、中腰区42和前掌区43;所述缓震组件分别被设置在后跟区41、中腰区42和前掌区43。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缓震组件也可以仅设置在后跟区41、中腰区42、前掌区43中的某一个区域或某两个区域上。
在本实施中,以缓震组件设置在后跟区41、中腰区42和前掌区43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整个鞋底本体40上均匀分布设置缓震组件,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端22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底本体40宽度同向的侧边位于同一直线上;也就是说,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采用一对一的交叉形式被设置在鞋底本体40上。
请参考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本体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缓震组件为多个被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40上时,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还可以才用非对称式的方式设置,即: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端22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与所述鞋底本体40宽度同向的侧边交错相对。
所述交错相对是指: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位间隔设置,每一间隔之间在对应该间隔的相对右侧位置设置有右横向缓震部件25,同样的,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间隔设置,每一间隔之间在对应该间隔的相对左侧位置设置有左横向缓震部件24。
在本实施中,所述缓震组件不论是采用的一对一的对应形式还是交错对应的形式,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端22位于所述鞋底本体40的边缘,即:沿所述鞋底本体40的周长一对一或交错对应设置一周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如图6所示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位于鞋底边缘,且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左-上边侧26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右-下边侧271对应同一直线。
根据鞋体10的设计习惯以及人体特征,本实施中是将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沿鞋体10周长的外周边缘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接触端22与所述鞋底本体40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10边缘的侧边到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接触端22与所述鞋体10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10边缘的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鞋底本体40宽度。也就是说,所述接触端22最外侧的边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所述鞋底本体40的宽度,也可以小于所述鞋底本体40的宽度。
为保证足部着地时的稳定性,所述接触端22与所述地面接触的端面具有倾斜面30,所述倾斜面30根据所述接触端22与所述地面的接触点设定倾斜方向和/或倾斜角度。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被设置在所述后跟处的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右横向缓震部件25具有向鞋体10后部的倾斜面30,即: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右横向缓震部件25向后翘起,形成倾斜面30,进而使得足部后跟在着地时能够很好的过渡缓冲,进一步保证着地时的稳定性。
另外,根据对足底的分区,在前掌区43的弯折部位431也可以对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设置倾斜面30,即:左横向缓震部件24和右横向缓震部件25向脚尖方向翘起,形成倾斜面30;进而使得足部在运动过程中前掌与地面良好的过渡缓冲,保证前掌着地时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面的外侧设置有倾斜面30,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24的接触面的外侧是指与左侧相对的另一侧,即:右侧(外侧);所述倾斜面30可以具体是接触面的外侧向上翘起,从而提高所述鞋体10外侧与地面接触的稳定性;和/或,在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面的外侧设置有倾斜面30,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25的接触面的外侧是指与右侧相对的另一侧,即:左侧(内侧),所述倾斜面30可以具体是接触面的外侧边缘向上翘起,从而提高所述鞋体10外侧与地面接触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中,如图6所示在鞋底本体40的后跟区41设置有一组缓震组件,目的是保证足底与地面70接触时的平稳性,可以理解的是,后跟区41上可以仅设置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或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所述缓震部件的接触端能够满足足底与地面接触时的稳定性即可,也就是,接触端的长度可以为后跟区41宽度的一半,宽度为后跟区41长度的一半。
以上仅通过图6所示的状态对本申请的实施加以说明,实际上缓震组件的设置还可以有其他形成并不限于上图6所示的情况。
请结合图5和图6所示,参考图7所示,图7是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本体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为保证足底与地面良好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中,在所述鞋底本体40的前掌区43和/或中腰区42和/或后跟区41上设置有纵向缓震部件50,所述纵向缓震部件50具有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以及与所述鞋底本体40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所述鞋底本体40伸出并沿所述鞋底本体40的长度方向向所述鞋底本体40的后方弯折延伸;所述接触面能够在受力状态下向所述连接部延伸方向往复滑动。
在本实施中,所述纵向缓震部件50被设置在所述前掌区43的鞋头前端44。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纵向缓震部件50和横向缓震部件20可以根据需要在所述鞋底本体40的不同位置区域上分别设置多个形成混合式缓震结构,进而不仅能够实现鞋体10在宽度方向上(即:横向)的缓震效果,还能实现鞋体10在长度方向上(即:纵向)的缓震效果,进而在保证缓震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了鞋体10与地面接触的稳定性。
为提高缓震部件的支撑性能,本实施中,在所述鞋底本体40与所述连接件23之间还设置有支撑臂31,所述支撑臂31由所述鞋底本体40底部伸出并与所述连接件23连接,且所述支撑臂31具有弯折部,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撑臂31随所述连接件23产生变形。
在本实施中,所述支撑臂31的弯折部方向与所述连接件23的弯折方向相同。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臂31的弯折部弯折方向也可以与所述连接件23的弯针方向相对应,如图3和图4,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关于图3和图4中的具体描述,再次不再赘述。
为增强鞋底本体40的支撑性能,在所述鞋底本体40的中腰区42设置有加强筋60,所述加强筋60沿所述鞋底本体40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40的中腰区42。所述加强筋60可以是位于所述鞋底本体40的中轴线位置的一条或者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的两侧,或者根据不同需求设置多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鞋底本体40以及设置于所述鞋低上的缓震组件,以及支撑臂31可以为一体结构,使用相同的材质,需要强调的是,所述缓震组件的接触端22可以具有更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进而提高缓震组件的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
以上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底,用该鞋底本体40替换传统的发泡材料的鞋底本体40能够具有更好的缓震性能,避免缓震部件在受力作用下压缩空间的局限性,进而提高鞋底本体40与地面接触时的稳定性。
基于上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在运动鞋的鞋底本体40上采用如上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或所述运动鞋的鞋底本体40为采用如上述所述鞋底本体40制成。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缓震部件;
所述横向缓震部件具有连接于所述鞋体的连接端,和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端,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接触端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由所述连接端向所述地面方向伸出,并沿所述鞋体宽度方向弯折延伸,使所述接触端位于所述鞋体的鞋底本体下方;
所述鞋体在受力状态下,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所述连接件产生形变,所述接触端沿所述地面向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后,所述连接件还原,所述接触端向与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缓震部件至少为两个,分别对应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左右两侧,左侧为左横向缓震部件,右侧为右横向缓震部件;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构成缓震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位于同一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交错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组件为多个依次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区或者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整体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到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鞋体的鞋底本体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的端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根据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点设定倾斜方向和/或倾斜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所述连接件伸出并向所述鞋体延伸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具有与所述连接件的弯折方向相同的弯折部;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撑臂产生形变。
9.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鞋底本体上的横向缓震部件,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为横向,长度方向为纵向;
所述横向缓震部件具有连接于所述鞋底本体底部的连接端,和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端,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接触端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由所述连接端向所述地面方向伸出,并沿所述鞋体宽度方向弯折延伸,使所述接触端位于所述鞋底本体下方;
所述鞋底本体在受力状态下,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所述连接件产生形变,所述接触端沿所述地面向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后,所述连接件还原,所述接触端向与所述连接件延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缓震部件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左右两侧,左侧为左横向缓震部件,右侧为右横向缓震部件;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连接件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和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构成缓震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底本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位于同一直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的接触端与所述鞋底本体宽度同向的侧边交错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组件为多个,并依次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区或者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整体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向缓震部件接触端与所述鞋底本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到所述右横向缓震部件接触端与所述鞋体长度同向的靠近所述鞋体边缘的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鞋底本体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接触的端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根据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地面的接触点设定倾斜方向和/或倾斜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缓震部件与所述鞋底本体为一体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由所述鞋底本体底部伸出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且所述支撑臂具有弯折部,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撑臂随所述连接件产生形变。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所述弯折部方向与所述连接件的弯折方向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筋,沿所述鞋底本体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鞋底本体的中轴线位置或者位于所述中轴线的两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长度等于或小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前掌掌心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中心的距离。
22.根据权利要求9至21任意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鞋头、前掌和/或后跟上的纵向缓震部件,所述纵向缓震部件具有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以及与所述鞋底本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所述鞋底本体伸出并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向所述鞋底本体的后方弯折延伸;所述接触面能够在受力状态下向所述连接部延伸方向滑动。
23.一种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运动鞋的鞋底上采用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或所述运动鞋采用如上述权利要求9-22任意一项所述的鞋底制成。
CN201710857423.9A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Active CN1075185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57423.9A CN107518511B (zh)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57423.9A CN107518511B (zh)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18511A true CN107518511A (zh) 2017-12-29
CN107518511B CN107518511B (zh) 2023-09-15

Family

ID=60736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57423.9A Active CN107518511B (zh)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1851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3001A (ja) * 1992-01-22 1993-11-09 Jean Beyl 靴底にばねを有する靴およびこの靴に使用されるばねおよびカセット
US5337492A (en) * 1990-11-07 1994-08-16 Adidas Ag Shoe bottom, in particular for sports shoes
US6502330B1 (en) * 1999-05-26 2003-01-07 Loic David Sole for footwear
CN102090756A (zh) * 2009-12-14 2011-06-15 阿迪达斯股份公司 鞋底和鞋
CN105455302A (zh) * 2015-12-29 2016-04-06 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鞋底的缓震回弹防侧滑装置
CN207383662U (zh) * 2017-09-21 2018-05-22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37492A (en) * 1990-11-07 1994-08-16 Adidas Ag Shoe bottom, in particular for sports shoes
JPH05293001A (ja) * 1992-01-22 1993-11-09 Jean Beyl 靴底にばねを有する靴およびこの靴に使用されるばねおよびカセット
US6502330B1 (en) * 1999-05-26 2003-01-07 Loic David Sole for footwear
CN102090756A (zh) * 2009-12-14 2011-06-15 阿迪达斯股份公司 鞋底和鞋
CN105455302A (zh) * 2015-12-29 2016-04-06 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鞋底的缓震回弹防侧滑装置
CN207383662U (zh) * 2017-09-21 2018-05-22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18511B (zh) 2023-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0366B (zh) 具有可撓拉脹鞋底結構之鞋
JP2020099700A (ja) ソール構造
TWI600385B (zh) 具有拉脹抓地構件之鞋
JP4465040B2 (ja) 衝撃吸収構造を有する靴の本底
WO2018191142A1 (en) Articles of footwear including a multi-part sole structure
CN104095350A (zh) 一种鞋底以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CN105768347B (zh) 一种减震鞋底及其减震鞋
CN207383662U (zh)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CN107518511A (zh) 一种用于鞋体的缓震装置、鞋底及运动鞋
CN105455302B (zh) 用于鞋底的缓震回弹防侧滑装置
WO2023129607A1 (en) Running shoes
JP5923224B1 (ja) 歩行に適した靴の靴底
CN205696003U (zh) 一种减震鞋底及其减震鞋
CN207355590U (zh) 抓地足球鞋大底及采用该大底制作的足球鞋
JPWO2013145218A1 (ja) 歩行に適した靴底
CN206760902U (zh) 防护鞋
JP7197277B2 (ja) 靴底、靴
JP3001789B2 (ja)
CN204812326U (zh) 一种具有减震结构的对爪式抓地鞋底
JP7201670B2 (ja) 競技用義足のソール
CN220384395U (zh) 一种减震鞋底
CN212139577U (zh) 一种多重缓震支撑鞋底
CN214258156U (zh) 一种弹性好、减少震动的鞋子
CN207969747U (zh) 一种易弯折鞋底
WO2015034272A1 (ko) 기능성 신발물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