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09389A - 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09389A
CN107509389A CN201680016851.2A CN201680016851A CN107509389A CN 107509389 A CN107509389 A CN 107509389A CN 201680016851 A CN201680016851 A CN 201680016851A CN 107509389 A CN107509389 A CN 107509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ntrol signal
electric
contact resistance
rcc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68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美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S Co Ltd Korea
Original Assignee
AMS Co Ltd Kore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500390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1260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0177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72634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AMS Co Ltd Korea filed Critical AMS Co Ltd Korea
Publication of CN107509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093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3/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 H02H3/1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fault current to earth, frame or mass
    • H02H3/16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fault current to earth, frame or mass for ac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7/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 G01R27/02Measuring real or complex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other two-pol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e.g. time consta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50Testing of electric apparatus, lines, cables or components for short-circuits, continuity, leakage current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 G01R31/52Testing for short-circuits, leakage current or ground fau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3/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 H02H3/1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fault current to earth, frame or mas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05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avoiding undesired transient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8Limitation or suppression of earth fault currents, e.g. Petersen c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技术涉及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并提供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对因为电气设备的裸露端子之间的表面积差异而导致的接触电阻的差异进行补偿,从而防止泄漏电流的产生。为此,适用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包括:变压器,用于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供应电压;漏电断路器,连接到从变压器输出的电源;电流测定部,用于对通过漏电断路器的电流量进行测定;控制部,用于根据电流测定部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及接触电阻补偿部,用于根据控制部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

Description

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并对电气设备中裸露端子之间的表面积差异所导致的接触电阻差异进行补偿,从而防止泄漏电流的产生,同时通过对漏电所导致的两个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差异进行补偿,从而防止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以及触电事故的发生。
下述适用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包括路灯、电动机、高压变压器、交通信号灯控制器、农业用机器等所有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使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等多种低压配电方式(以下简称为“第一现有技术”)。
首先,将结合图1对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对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输出侧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引出220V的电压进行使用,此时,采用将接地侧连接到负极端子的接地方式。
接下来,对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进行说明。在韩国,原有的大部分电气设备使用110V。但是随着产业化的日益发展,逐渐迎来了变更为220V的时机。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并行使用原有的110V电气设备以及新出现的220V电气设备的低压配电方式,而为此出现的低压配电方式即为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
接下来,对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进行说明。随着产业化的日益发展,对适合于动力用的三相电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因此,能够同时使用三相电和单相电的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的比例也在随之增加,目前已经在大部分的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
图2是用于对现有的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2中所图示的R、S、T端子能够连接到380V的三相电动机等进行使用,而N端子通过与R、S、T端子中的某一个端子组合,能够引出220V的电力进行使用。
但是在日常用电的过程中,从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引出的220V电力貌似全部相同,但是在接地方式的特性方面却有很大的性质差异。下面,结合图3以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图3是用于对现有的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下的插座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首先,在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下的插座中,对1号端子和接地的3号端子的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为220V,而对2号端子和3号端子的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为0V。
此外,在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下的插座中,对1号端子和接地的3号端子的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为110V,而对2号端子和3号端子的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同样为110V。
借此,能够发现在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下的对地(接地)电压互不相同。
图4a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对浸水时的泄漏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示意图,图4b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利用电流计对浸水时的泄漏电流进行测定的状态示意图,图4c是图4b的等价回路图,图4d是图4c的等价回路图中的瞬时电流示意图。
如图4a所示,在从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引出的220V电源中,对正极以及负极端子的两根导线进行延长并全部浸泡到塑料水槽,接下来在水中与正极以及负极导线相隔约1m距离的位置,利用电压计对水和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压进行测定,此时所测定出的电压为220V的中间值即110V。因此,当人用手同时触碰水和接地端子时将瞬间流过较强的电流而导致触电事故的危险。此时,通过按照如图4b所示的方式在水和接地端子之间连接电流计,能够对所泄漏的电流量进行测定。
其中,如果假定图4b的两个接地之间的对地电阻值约为3kΩ,则能够得出如图4c所示的图4b的等价回路。
接下来,结合图4d对等价回路中的瞬时电流进行介绍。在220V电压的电动势方向的作用下,电流将沿着a路径和b路径进行流动,然后通过水沿着c路径进行流动。即,在电流流动的过程中电力不会相互抵消,因此电流计能够显示出高强度电流的值。因此,当人处在电流计的位置(即,当人用手同时触碰水和接地端子)时将瞬间流过较强的电流而导致触电事故的危险。
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的接地方法,在电气设备浸水且漏电断路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相应电气设备的工作也将停止,而在电气设备浸水但漏电断路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会因为大量电流泄漏到外部而非常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的危险。
此外,在大韩民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05-0037986号(以下简称为“第二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在电气设备通电的状态下浸水时,能够对通过裸带电部(没有护套但有电流通过的部分)流出的泄漏电流进行吸收,从而防止漏电事故或触电事故发生的防浸水触电装置。基于第二现有技术的防浸水触电装置包括几种不同的实施例,而这些实施例的共同之处在于,均包括配置有裸露连接端子(单相接触端子P、中性点端子N、接地端子E)的连接端子台,采用在将具有能够覆盖如断路器、镇流器等所有设备的足够面积的平板形金属板电气连接到中性点端子(N)或接地端子(E)的状态下将其配置到连接端子台、断路器、镇流器等的底面底部的构成。
在对如上所述的第二现有技术的说明中指出,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即使是裸露在连接端子台上的连接端子发生浸水现象,通过裸带电部流出的电流中的绝大部分都将通过上述平板型金属板进行流动。因此,即使是在人体与水发生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人体流动的电流大小将非常微弱,从而防止触电事故或漏电事故的发生。
但是,通过制造与第二现有技术相同构成的防浸水触电装置并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第二现有技术中具有几种致命的缺点。
首先,为了实现防漏电及防触电效果,必须将防漏电用金属板连接到交流电源的中性点端子中,而可靠地保障上述连接的方法本身成为一个问题。根据第二现有技术,为了实现浸水时的防漏电效果,需要将平板型金属板连接到交流电源的中性点端子(N)或接地端子(E)。为此,其中的一个方法为在安装连接端子台时,从两条单相(1P)交流供电线路中事先找出连接到电源一侧的中性点端子中的第一供电线路并将其直接连接到与平板形金属板连接的连接端子中,然后将所剩余的第二供电线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连接端子中。但是,如上所述的方法必须要通过繁琐的步骤找出连接到电源一侧的中性点端子中的第一供电线路,而且一旦连接错误就无法得到预期的防漏电及防触电效果,此外,即使是在不需要向负载供应电源的情况下,负载也会始终连接到电源一侧,从而导致电力浪费的问题。为了能够仅在必要时将负载连接到电源一侧,也可以考虑采用在电源一侧和连接端子台之间配置插头和插座的方案。在使用上述方案时,平板形金属板电气连接到交流电源一侧的路径为按照连接端子台的端子→插头端子→插座的顺序连接。此时,为了将平板形金属板连接到交流电源的中性点端子,需要可靠地保障与连接有平板形金属板的连接端子台的第一连接端子(J1)连接的插头端子和与连接到交流电源一侧的中性点端子连接的插座端子之间的连接状态。插头包括分别与连接端子台的三个端子电气连接的两个插头端子(IN1,IN2)以及一个接地端子(G)。但是,两个插头端子(IN1,IN2)的外观完全相同。此外,用于加载交流电源的插座的两个插座端子,即与交流电源的中性点端子连接的第一插座端子(N)以及与单相电压端子连接的第二插座端子(R)的外观同样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者将插头插入到插座中时,为了能够确保将第一插头端子(IN1)连接到第一插座端子(N),必须了解两个插头端子中的哪一个是第一插头端子(IN1),同时还必须了解两个插座端子中的哪一个是第一插座端子(N)。而保障上述条件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是在使用者事先了解插头以及插座的端子极性的情况下,如果在将插头插入到插座中时因为失误而没有注意到极性,则会导致错误连接极性的问题发生。而为了防止出现使用者失误的情况,可以采用在插头端子以及插座端子中标注极性的方法,但是,如果考虑到可能会有不了解相关信息的使用者将插头插入到插座中的情况或因为不注意而导致失误的情况,这种方法同样也不能确保万全。
此外,在对第二现有技术的说明中表示,将防漏电用金属板连接到“接地端子(E)”中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但是,试验的结果表明,如果将防漏电用金属板连接到接地端子(E)而非“中性点端子(N)”,并不能得到预期的防漏电及防触电效果。
其次,在第二现有技术中所公开的防漏电用导电性金属板,并不能提供如第二现有技术中所主张的浸水时的防漏电及防触电功能。通过几项测试进行确认的结果表明,其原因在于防漏电用导电性金属板所采用的“平板形”结构。试验的结果表明,按照第二现有技术中所公开的方法采用将大平板形的金属板配置到连接端子台等的下方的结构时,在连接端子台浸水之后的几秒至几十秒之内的泄漏电流量将变大,此时漏电断路器将工作并断开供应到负载的电源,在将手伸进连接端子台浸水的水中时能够感受到触电的感觉。之所以会导致上述现象,估计是因为防漏电用导电性金属板和连接到单相电压端子中的第二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过远而且配置在两者之间的由绝缘物质制成的连接端子台主体会阻碍电流通过两者之间的最短路径进行流动,因此两者之间的电阻值较大。即,虽然从第二连接端子流出的电流量中的一部分会流入到防漏电用导电性金属板中,但是剩余的大量电流却会泄漏到其他位置。在第二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在使用电压为380V的状态下的防漏电用平板形导电板的大小为50×30cm,而通过试验可以发现,虽然在使用远大于上述尺寸(例如60×60cm)的导电板时能够略微延缓漏电断路器开始工作的时间,但是到最终还是会导致漏电断路器工作。因此,可以确定仅仅通过增加导电板尺寸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实际上因为受到可安装导体板的空间制约等原因,并不能无限扩大导体板的尺寸。因此,这是一种无法通过扩大平板形导体板的尺寸而根本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第一现有技术在电气设备浸水且漏电断路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相应电气设备的工作也将停止,而在电气设备浸水但漏电断路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会因为大量电流泄漏到外部而非常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的危险;而第二现有技术无法提供有效的防漏电及防触电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由本发明人开发出了后续说明的第三现有技术(参阅图5至图7)。
图5是用于对现有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及其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示了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如图5所示,第三现有技术包括:变压器50,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利用中性点接地方式供应电压。即,第三现有技术在由单相(1P)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采用将次级线圈(输出侧的线圈)的中性点51(次级线圈的中间位置)与接地52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除此之外的变压器相关技术属于公知技术,所以在此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如果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则在电气设备的裸露端子发生浸水的情况时,电流将在两极端子之间流动,即,电流将从正极(+)电极端子向负极(-)电极端子流动,且因为其电力会相互抵消,所以在除两极端子之间及其周围之外的外部,几乎不会产生泄漏电流(参阅后续说明的图6a至图6d)。
图6a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时对浸水时的泄漏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示意图,图6b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时利用电流计对浸水时的泄漏电流进行测定的状态示意图,图6c是图6b的等价回路图,图6d是图6c的等价回路图中的瞬时电流示意图。
如图6a所示,在从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引出的220V电源中,对正极以及负极端子的两根导线进行延长并全部浸泡到塑料水槽,接下来在水中与正极以及负极导线相隔约10cm距离的位置,利用电压计对水和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压进行测定,此时所测定出的电压为小于10V的电压值。更具体地举例来讲,能够测定出4V至10V左右的电压值。众所周知,通常在30V以下的电压状态下不会发生触电现象,所以即使是用手同时接触水和接地端子也几乎不会有电流流过,因此也不会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通过按照如图6b所示的方式在水和接地端子之间连接电流计并对泄漏电流进行测定,能够对如上所述的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的事实进行确认。
其中,如果假定图6b的两个接地之间的对地电阻值约为3kΩ,则能够得出如图6c所示的图6b的等价回路。
接下来,结合图6d对等价回路中的瞬时电流进行介绍。在220V电压的电动势方向(例如,在图6d中为从上向下的方向)的作用下,220V电压下的电流将沿着g路径进行流动,然后通过水沿着i路径进行流动。更具体来讲,在d端子和e端子之间的电压为220V。如上所述,因为在d端子和e端子之间存在220V的电位差并形成以塑料水槽中的水为导线的第一闭合回路(g路径-水导线-i路径),所以220V电压下的电流必然会通过第一闭合回路进行流动。
此外,d端子和f端子之间以及f端子和e端子之间的电压分别为110V。如上所述,因为在d端子和f端子之间以及f端子和e端子之间存在110V的电位差并形成以塑料水槽中的水为导线的第二闭合回路(g路径-水导线-h路径)以及第三闭合回路(h路径-水导线-i路径),所以电流看似也会通过第二闭合回路以及第三闭合回路进行流动,但是实际上因为d端子和f端子之间以及f端子和e端子之间的电压均为110V且其电动势的方向相互相反,因此其电流流动的方向也将相互相反,所以几乎不会有电流流过。即,因为以中性点51为基准的上侧110V电压以及下侧110V电压完全相同且对于电流计来讲两侧的电压所形成的电动势方向相反,因此其电流流动的方向也将相互相反,所以电力将几乎被完全抵消从而不会形成电位差也不会有电流的流动,即电流计的测定值将接近于“0”。
其结果,通过在浸水风险较高的电气设备中使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单相220V电源,即使是在因为漏电断路器发生故障而没有正常工作的情况或在漏电断路器的初级侧发生浸水的情况下,也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发生触电事故的危险。换言之,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即使是在电气设备的裸露端子发生浸水的情况下,也几乎不会产生从上述端子泄漏到外部的漏电电流,从而能够从源头上防止触电现象的发生。
图7是用于对防止现有的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以断路动作防止部720和漏电断路器710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
通常,漏电断路器710是一种通过预先对输入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或在电气设备中发生漏电的状态进行监测而自动断开电路的布线设备。此时,漏电断路器710在人体标准下需要在发生漏电之后的0.03秒之内执行漏电断路动作,而在产业标准下需要在发生漏电之后的0.1秒之内执行漏电断路动作。如上所述的漏电断路器710属于公知技术,所以在此将省略其详细说明。但是,漏电断路器710与在上述内容中结合图5进行介绍的变压器50中所输出的电源连接,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对连接到正极端子中的正极裸露端子721以及连接到负极端子中的负极裸露端子722进行支撑。此外,作为漏电断路器710采用防水型漏电断路器为宜。
此时,漏电可能会在未浸水的一般状态下发生或在电气设备浸水的情况下发生。在发生如上所述的漏电现象时,漏电断路器710正常工作并断开电力供应,从而使后端的电气设备停止工作。
但是如上述结合图5及图6a至图6d进行的说明,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当电气设备的裸露端子发生浸水的情况时,只要能够通过大幅度地降低从上述端子泄漏到外部的漏电电流而防止触电现象的发生,则通过防止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而使得后端的电气设备(尤其是如路灯、交通信号控制器、地下设施的插座、农业用机器等)能够继续正常工作为宜。
因此,第三现有技术包括:断路动作防止部720,通过使电气设备的裸露正极以及负极端子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差异之内(例如0.03秒之内)即几乎同时浸水,从而防止漏电断路器710工作。
此时,断路动作防止部720将连接到漏电断路器710的正极端子中的正极裸露端子721以及连接到漏电断路器710的负极端子中的负极裸露端子722以相隔预先设定的距离(例如7mm至8mm)且下端平衡的方式安装,使得正极裸露端子721和负极裸露端子722能够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差异之内浸水,从而使电流能够从正极裸露端子721向负极裸露端子722进行流动并借此防止漏电断路器710的断路动作。即,断路动作防止部720通过使正极裸露端子721和负极裸露端子722的下端保持平衡状态(在安装时利用水滴水平仪等以下端平衡的方式安装),确保两个端子能够几乎同时浸水,从而使电流能够从正极裸露端子721向负极裸露端子722进行流动,使得漏电断路器710监测不到因为浸水而导致的漏电状态并借此防止进行断路动作。
此外,断路动作防止部720包括:支撑部件723,通过对正极裸露端子721以及负极裸露端子722进行支撑而保持其间隔距离以及下端的平衡状态。此外,断路动作防止部720还包括:保护外壳724,通过对断路动作防止部720提供保护而使其免受水流的影响。此时,保护外壳724还包括:异物流入防止部725。此外,保护外壳724还包括:空气排出部726,用于在有水流入时排出内部的空气。
如上所述,第三现有技术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即使是在裸露端子发生浸水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不会有泄漏电流产生。
此外,在大部分情况下,现有技术在平时能够保持在连接到负载中的两条电源线路之间流动的电流量的平衡状态,但是当发生因为泄漏电流而无法维持两者之间的电流量平衡状态的情况时,可能会发生因为泄漏电流而造成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并因此导致触电事故的问题。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所述的第三现有技术在大部分情况下的裸露端子为左右同型,其裸露表面积几乎相同且接触电阻(在浸水的状态下裸露表面积与水接触时的电阻)通常也都几乎相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浸水时并不会产生泄漏电流。但是,如果因为裸露端子的裸露表面积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接触电阻的不同,则会导致产生与接触电阻的差异成正比的泄漏电流的问题,而本发明的课题正在于解决上述现有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对漏电所导致的两个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差异进行补偿,从而防止因为泄漏电流而导致的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以及触电事故的发生。
因此,适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对因为电气设备的裸露端子之间的表面积差异而导致的接触电阻的差异进行补偿,从而防止泄漏电流的产生。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对漏电所导致的两个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差异进行补偿,从而防止因为泄漏电流而导致的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以及触电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上面所提及的目的,接下来的说明有助于理解未被提及的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以及优点,且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得到进一步明确。此外,非常明确的是,本发明的目的以及优点能够通过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手段及其组合轻易实现。
适用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装置,是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包括:变压器,用于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供应电压;漏电断路器,连接到从所述变压器输出的电源;电流测定部,用于对通过所述漏电断路器的电流量进行测定;控制部,用于根据所述电流测定部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及接触电阻补偿部,用于根据所述控制部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
此外,适用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是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方法,包括:由漏电断路器接收“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所供应的电压的步骤;由电流测定部对通过所述漏电断路器的电流量进行测定的步骤;由控制部根据所述电流测定部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由接触电阻补偿部根据所述控制部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的步骤。
此外,适用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的装置,包括:变压器,适用由单相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次级线圈的中性点与接地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通过漏电断路器、第一电源线路、以及第二电源线路向负载供应电源;漏电断路器,当输入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或在出现漏电现象时对其进行监测,并断开供应到所述负载中的电源;漏电传感器部,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中所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一漏电监测信号、第二漏电监测信号;微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一漏电监测信号、所述第二漏电监测信号,输出用于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平衡状态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以及平衡开关部,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执行开关动作,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或所述第二电源线路的电流量进行控制,从而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平衡状态。
此外,适用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的方法,包括:适用由单相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次级线圈的中性点与接地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通过漏电断路器、第一电源线路、以及第二电源线路向负载供应电源的步骤;由漏电传感器部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中所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一漏电监测信号、第二漏电监测信号的步骤;由微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一漏电监测信号、所述第二漏电监测信号,输出用于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平衡状态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由平衡开关部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执行开关动作,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或所述第二电源线路的电流量进行控制,从而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平衡状态的步骤。
在适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对因为电气设备的裸露端子之间的表面积差异而导致的接触电阻的差异进行补偿,能够防止泄漏电流的产生并借此从源头上防止触电现象的发生。
在适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对漏电所导致的两个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差异进行补偿,能够防止因为泄漏电流而导致的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以及触电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对现有的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对现有的单相三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下的插座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a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对浸水时的泄漏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示意图。
图4b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利用电流计对浸水时的泄漏电流进行测定的状态示意图。
图4c是图4b的等价回路图。
图4d是图4c的等价回路图中的瞬时电流示意图。
图5是用于对现有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及其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a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时对浸水时的泄漏电压进行测定的结果示意图。
图6b是在现有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时利用电流计对浸水时的泄漏电流进行测定的状态示意图。
图6c是图6b的等价回路图。
图6d是图6c的等价回路图中的瞬时电流示意图。
图7是用于对防止现有的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动作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对适用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对适用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对适用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对适用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定对与本发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有可能导致本发明的要旨变得不清晰,则将省略其详细说明。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于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之一般知识的人员能够轻易地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如果记载为某个部分“连接”到其他部分,则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况,还包括在两者之间通过其他元件实现“电气连接”的情况。此外,如果记载为某个部分“包括”或“配置”某个构成要素,除非有明确的相反记载,否则并不代表排除其他构成要素的存在,而是代表还能够包括或配置其他构成要素。此外,在整个说明书的记载内容中,即使是一部分构成要素被记载为单数型,也并不表示本发明被限定于此,相应的构成要素也能够由多个构成。
图8是用于对适用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适用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通过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能够对因为电气设备的裸露端子721、722之间的表面积差异而导致的接触电阻的差异进行补偿。
即,适用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在因为两个裸露端子721、722之间存在表面积差异而有可能导致泄漏电流产生时,能够在漏电断路器710工作之前利用电流测定部810所测定出的电流测定值对泄漏电流进行监测,并通过接触电阻补偿部830对因为裸露端子721、722之间的表面积差异而导致的接触电阻的差异进行补偿,使得两个裸露端子721、722的接触电阻具有几乎相同的值,从而防止泄漏电流的发生并借此从源头上防止触电现象的发生。
为此,适用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包括:变压器50,用于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供应电压;漏电断路器710,连接到从变压器50输出的电源;电流测定部810,用于对通过漏电断路器710的电流量进行测定;控制部820,用于根据电流测定部810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及接触电阻补偿部830,用于根据控制部820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
其中,变压器50在由单相(1P)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采用将次级线圈(输出侧的线圈)的中性点51(次级线圈的中间位置)与接地52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此外,漏电断路器710是一种通过预先对输入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或在电气设备中发生漏电的状态进行监测而自动断开电路的布线设备。
此外,电流测定部810对通过漏电断路器820的两个电流量(分别为流过正极电线和流过负极电线的电流量)进行测定并将其结果传送到控制部820。或者,电流测定部810也能够采用对所测定出的两个电流量之间的差异值进行计算并将其结果传送到控制部820的方式。此时,电流测定部810能够由一对一连接到正极电线和负极电线中的两个电流计构成,如图8所示,能够配置在漏电断路器710的后端,或配置在漏电断路器710的前端(即,变压器50和漏电断路器710之间),或配置在漏电断路器710的内部。
此外,控制部820根据电流测定部810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通过接触电阻补偿部830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将与所计算出的接触电阻对应的控制信号发送到接触电阻补偿部830中。此时,控制部820能够采用从电流测定部810接收两个电流量并计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值之后再对“需要通过接触电阻补偿部830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进行计算的方式,或采用从电流测定部810接收两个电流量之间的差异值之后再对“需要通过接触电阻补偿部830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进行计算的方式。其中,控制信号是指用于对裸露端子721、722中接触电阻较大一侧的接触电阻进行补偿的信号。此外,控制部820如图8所示,能够配置在变压器50的内部,或配置在漏电断路器710的内部,较佳地,配置在电流测定部810的内部或独立的外部位置等中为宜。
此外,接触电阻补偿部830根据控制部820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裸露端子721、722中接触电阻较大一侧的接触电阻进行补偿。此时,接触电阻补偿部830包括:接触电阻调节器831、833,用于根据控制部820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电阻值进行变更,从而对其接触电阻进行调节;以及接触电阻补偿端子832、834,连接到接触电阻调节器831、833中,用于对接触电阻(裸露面积)进行补偿。其中,作为接触电阻调节器831、833的一个实例能够采用可变电阻,而接触电阻补偿端子832、834配置在需要应对浸水现象的裸露端子721、722的下端为宜。
此外,图9是用于对适用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因为其具体的实施例已经在上述如图8所示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相关的内容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所以在此将仅对其工作过程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S910中,由漏电断路器710接收“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50”所供应的电压。
接下来,在步骤S920中,由电流测定部810对通过漏电断路器710的电流量进行测定。
接下来,在步骤S930中,由控制部820根据电流测定部810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接下来,在步骤S940中,由接触电阻补偿部830根据控制部820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
此外,图10是适用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的块图。如图所示,防触电装置1000包括:变压器1010、漏电断路器1020、负载1030、漏电传感器部1040、微处理器1050以及平衡开关部1060。
变压器1010是一种由单相(1P)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的变压器,适用次级线圈的中性点(次级线圈的中间位置)与接地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从所述变压器1010输出的电源将通过漏电断路器1020以及电源线路L1、L2供应到负载1030中。其中,所述电源线路L1、L2能够分别包括与自身连接的连接端子。
当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或第二电源线路L2中没有发生漏电现象或仅发生预先设定的标准值以下的漏电现象时,微处理器1050将处于待机状态。即,在一般状态下,第一电源线路L1与连接到所述中性点中的中性线之间的泄漏电阻VR1的电阻值以及第二电源线路L2与中性线之间的泄漏电阻VR2的电阻值将维持在高于特定值的相同高值,从而处于待机状态。其中,所述泄漏电阻VR1、VR2并不是指人为添加的电阻,而是指在电源线路L1、L2与中性线之间自然存在的电阻。
但是,当因为某种原因而在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或第二电源线路L2中发生高于标准值的漏电现象时,举例来讲,当在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中发生高于标准值的漏电现象时,将通过对第二电源线路L2的泄漏电流量进行调整而使漏电断路器1020的释放动作被延迟,下面将对如上所述的处理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漏电断路器1020用于在防触电装置1000的输入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或在出现漏电现象时对其进行监测,并断开从所述变压器1010通过所述电源线路L1、L2供应到负载1030中的电源。
漏电传感器部1040对所述电源线路L1、L2中所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漏电监测信号SEN1、SEN2。为此,所述漏电传感器部1040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中的第一电流传感器1041、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路L2中的第二电流传感器1042、以及漏电监测信号处理部1043。第一电流传感器1041对在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中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一漏电监测信号SEN1。同理,第二电流传感器1042对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路L2中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二漏电监测信号SEN2。漏电监测信号处理部1043用于将所述第一漏电监测信号SEN1、所述第二漏电监测信号SEN2处理成适合于在下一阶段的微处理器1050中进行处理的适当形态的信号并进行输出。
微处理器1050根据通过如上所述的路径输入的漏电监测信号SEN1、SEN2,识别出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或所述第二电源线路L2上是否发生漏电现象,并对所述电源线路L1、L2上的电流平衡动作进行控制。例如,如上所述,当在第一线路L1中发生高于标准值的漏电现象时,微处理器1050将识别为在第一电源线路L1上流动的电流量小于在第二电源线路L2上流动的电流量,而两者之间的电流量差异值即为在第一电源线路L1上产生的泄漏电流的量。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所述微处理器1050将输出与所述泄漏点流量对应的第二控制信号CTL2。
平衡开关部1060根据所述微处理器1050所供应的第一控制信号CTL1或第二控制信号CTL2执行开关动作,对第一电源线路L1或第二电源线路L2的电流量进行控制,从而维持两条电源线路L1、L2之间的电流量平衡状态。为此,所述平衡开关部1060包括第一平衡开关回路1061以及第二平衡开关回路1062。如上述实例所述,当因为在第一电源线路L1上发生漏电现象而由所述微处理器1050输出第二控制信号CTL2时,第二平衡开关回路1062将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CTL2对内部的能动元件如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IAC)的导通时间进行调节,使得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的泄漏电流量相同的电流从第二电源线路L2向中性线流动。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CTL1、所述第二控制信号CTL2能够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M)的形态。
借此,在如上所述的情况即当在第一电源线路L1上发生高于标准值的漏电现象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平衡开关回路1062在漏电断路器1020达到动作点之前对第二电源线路L2的泄漏电流量进行调整,从而维持两条电源线路L1、L2之间的电流平衡状态。借此,漏电断路器1020的释放动作将被延迟。
作为另一实例,当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路L2上发生高于标准值的漏电现象时,通过如上所述的处理过程,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平衡开关回路1061在漏电断路器1020达到动作点之前对第一电源线路L1的泄漏电流量进行调整,从而维持两条电源线路L1、L2之间的电流平衡状态。借此,漏电断路器1020的释放动作将被延迟。
为了确保在防触电装置1000发生浸水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完成如上所述的电流平衡动作,上述两条电源线路L1、L2位于所述漏电传感器部1040的下部为宜。
此外,图11是适用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的浸水时的防触电方法的流程图,下面将结合所述防触电装置1000的作用说明内容对其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10中,适用由单相(1P)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次级线圈中的中性点(次级线圈的中间位置)与接地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将通过漏电断路器以及第一电源线路、第二电源线路向负载供应所需要的电源。
在步骤S1120中,由漏电传感器部对在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中发生的漏电现象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一漏电监测信号或第二漏电监测信号。
在步骤S1130中,由微处理器根据所述漏电监测信号SEN1、SEN2识别出在所述第一电源线路L1或所述第二电源线路L2上发生的漏电现象,并输出用于对所述电源线路L1、L2上的电流平衡动作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
在步骤S1140中,由平衡开关部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开关动作,从而对从所述第一电源线路向所述中性点流动的电流量进行控制,或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执行开关动作,从而对从所述第二电源线路向所述中性点流动的电流量进行控制,最终实现上述两条电源线路L1、L2之间的电流平衡。
借此,即使是因为在第一电源线路或第二电源线路上发生漏电现象而导致一定值以上的泄漏电流的产生,也能够自动延迟漏电断路器的释放动作并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在上述内容中结合限定的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之一般知识的人员能够通过上述记载在不超出本发明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各种置换、变形以及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局限在所说明的实施例,应由后续的权利要求范围以及与上述权利要求范围均等的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压器,用于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供应电压;
漏电断路器,连接到从所述变压器输出的电源;
电流测定部,用于对通过所述漏电断路器的电流量进行测定;
控制部,用于根据所述电流测定部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及
接触电阻补偿部,用于根据所述控制部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接触电阻补偿部,包括:
接触电阻调节器,用于根据所述控制部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电阻值进行变更,从而对其接触电阻进行调节;以及
接触电阻补偿端子,连接到所述接触电阻调节器中,用于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
3.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漏电断路器接收“在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中使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所供应的电压的步骤;
由电流测定部对通过所述漏电断路器的电流量进行测定的步骤;
由控制部根据所述电流测定部所测定出的电流量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偿的接触电阻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
由接触电阻补偿部根据所述控制部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接触电阻进行补偿的步骤。
4.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压器,适用由单相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次级线圈的中性点与接地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通过漏电断路器、第一电源线路、以及第二电源线路向负载供应电源;
漏电断路器,当输入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或在出现漏电现象时对其进行监测,并断开供应到所述负载中的电源;
漏电传感器部,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中所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一漏电监测信号、第二漏电监测信号;
微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一漏电监测信号、所述第二漏电监测信号,输出用于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平衡状态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以及
平衡开关部,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执行开关动作,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或所述第二电源线路的电流量进行控制,从而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平衡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电传感器部,包括:
第一电流传感器,对在所述第一电源线路中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一漏电监测信号;
第二电流传感器,对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中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二漏电监测信号;以及
漏电监测信号处理部,将所述第一漏电监测信号、所述第二漏电监测信号转换成适合于在微处理器中进行处理的适当形态的信号并进行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开关部,包括:
第一平衡开关回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对内部的第一开关元件进行控制,使得与所述第二电源线的泄漏电流量相同的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向连接到所述中心点的中心线流动;以及
第二平衡开关回路,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对内部的第二开关元件进行控制,使得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泄漏电流量相同的电流从所述第二电源线向连接到所述中心点的中心线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为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IAC)。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分别包括与自身连接的连接端子。
10.一种浸水时的防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适用由单相输入侧和双线输出侧构成的单相双线式低压配电方式以及次级线圈的中性点与接地连接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变压器通过漏电断路器、第一电源线路、以及第二电源线路向负载供应电源的步骤;
(b)由漏电传感器部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中所流过的电流量进行监测,并输出与其对应的第一漏电监测信号、第二漏电监测信号的步骤;
(c)由微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一漏电监测信号、所述第二漏电监测信号,输出用于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平衡状态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
(d)由平衡开关部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执行开关动作,对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或所述第二电源线路的电流量进行控制,从而维持所述第一电源线路、所述第二电源线路之间的电流量平衡状态的步骤。
CN201680016851.2A 2015-03-20 2016-03-15 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 Pending CN1075093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39061 2015-03-20
KR1020150039061A KR102212609B1 (ko) 2015-03-20 2015-03-20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20160017780A KR101726340B1 (ko) 2016-02-16 2016-02-16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및 방법
KR10-2016-0017780 2016-02-16
PCT/KR2016/002587 WO2016153210A2 (ko) 2015-03-20 2016-03-15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및 그 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09389A true CN107509389A (zh) 2017-12-22

Family

ID=56977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6851.2A Pending CN107509389A (zh) 2015-03-20 2016-03-15 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1164B2 (zh)
EP (1) EP3273559A4 (zh)
CN (1) CN107509389A (zh)
WO (1) WO2016153210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9393B (zh) * 2018-12-29 2024-03-12 王翰凌 用于家庭电路的接地电阻测试仪
CN110912097B (zh) * 2019-11-11 2021-01-19 西安交通大学 低压用户端防触电监测与保护方法与装置
US11368014B2 (en) * 2020-05-18 2022-06-21 Littelfuse, Inc. Ground fault protection circuit and techniqu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7441A (zh) * 2008-05-07 2009-1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来控制功率的设备和方法
KR101396414B1 (ko) * 2014-01-15 2014-05-19 서미숙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KR20140108384A (ko) * 2013-02-25 2014-09-11 주식회사 피엠그로우 펄스폭변조를 이용한 배터리 셀 밸런싱 기능을 가지는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925156A (en) * 1970-10-06 1973-04-24 C. Sircom Richard 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ical shock
US4156884A (en) * 1977-11-07 1979-05-2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round fault protection system for industrial power circuits
CA2203454C (en) * 1997-04-23 2010-07-20 Ipc Resistors Inc. Fault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JP2004219328A (ja) * 2003-01-16 2004-08-05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イオンマイグレーション評価方法及び試験方法
JP2006308422A (ja) * 2005-04-28 2006-11-09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車載用半導体センサ
US7626396B2 (en) * 2006-12-27 2009-12-01 Caterpill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lectrical leakage detection and compensation
KR101029577B1 (ko) * 2009-06-24 2011-04-21 주연숙 중성선 결상관리모듈이 장착된 회로차단기
US9722408B2 (en) * 2014-05-09 2017-08-01 Intermountain Electronics, Inc. ARC-free capacitor trip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7441A (zh) * 2008-05-07 2009-1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来控制功率的设备和方法
KR20140108384A (ko) * 2013-02-25 2014-09-11 주식회사 피엠그로우 펄스폭변조를 이용한 배터리 셀 밸런싱 기능을 가지는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101396414B1 (ko) * 2014-01-15 2014-05-19 서미숙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09104A1 (en) 2018-04-19
EP3273559A2 (en) 2018-01-24
WO2016153210A3 (ko) 2016-11-17
US10511164B2 (en) 2019-12-17
WO2016153210A2 (ko) 2016-09-29
EP3273559A4 (en) 2018-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24097B2 (en) Polarity correcting device
AU2016289494B2 (en) Method and testing device for testing wiring of transformers
CN103338970B (zh) 用于保护充电缆线的方法和充电装置
CN102780206B (zh) 漏电检测保护电路
CN107509389A (zh) 浸水时的防触电装置及其方法
EP2963429B1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insulation impedance of power grid connected with photovoltaic inverter against ground
MX2015015811A (es) Método para detectar fallas de formación de arco eléctrico que utiliza elementos conmutados en tomacorriente.
KR101396414B1 (ko)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WO2008060781A3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 electrical power branch circuit
CN104364114A (zh) 用于测量接地电阻的装置以及用于装备有这样的装置的车辆的车载充电器
CN105116181A (zh) 电压阶跃装置及矿用直流电源检测装置
CN105067890B (zh) 使用零磁通法测量变压器直流电阻的方法及其测量系统
CN101542855B (zh) 过电压保护装置
CN1036839A (zh) 断路器试验设备
KR102212609B1 (ko)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9514024U (zh) 备自投切换测试仪
KR20150088504A (ko) 중성점 접지 방식의 변압기 및 그 방법과 그를 이용한 침수 시 감전 방지 장치
CN206505107U (zh) 电压电流双施加电源系统
CN201504087U (zh) 一种热水器漏电电压检测电路
CN205015427U (zh) 基于高精度检测电流的中性点多点接地检测装置
CN201129874Y (zh) 电热水器用电子防电墙装置
CN209086424U (zh) 用于电能计量装置性能检测的单相接地故障试验平台
CN107121619B (zh) 一种变电所线路保护不停电检修装置及检修方法
CN203690912U (zh) 接地系统
CN206977030U (zh) 一种交流电机剩余电流保护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