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08614B -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08614B
CN107508614B CN201710818889.8A CN201710818889A CN107508614B CN 107508614 B CN107508614 B CN 107508614B CN 201710818889 A CN201710818889 A CN 201710818889A CN 107508614 B CN107508614 B CN 107508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dance matching
module
matching
wifi
radio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188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08614A (zh
Inventor
谢卓
郭志跃
江惠秋
朱余浩
董浩
黄焕彬
刘计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ngto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ngto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ngto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ngto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188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08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08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08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08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08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5Performance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9Performance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0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B17/104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of other parameters, e.g. DC offset, delay or propagation ti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04Methods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s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2203/5425Methods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s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improving S/N by matching impedance, noise reduction, gain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通过阻抗匹配模块对WIFI射频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以及主控模块根据反馈信号调节阻抗匹配模块的阻抗参数以进行阻抗校正,最后通过输出端口对阻抗匹配后的射频信号进行输出。由此降低了输出损耗,提高了发射功率,间接提升用户对WIFI产品的使用满意度;并且降低了匹配调试难度,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因此解决了现有的WIFI产品匹配技术存在着因依靠人工进行调试,导致精度低及成本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WIFI产品匹配都是依靠人工进行调试的,然后匹配及判断结果会因人而异,因此会使得WIFI产品存在参差不齐的缺陷;同时随着WIFI频率越来越高,则所需的电容越来越小,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器件工艺要求也变高,从而间接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由于上述现有技术由硬件工程师主观上判断调试产品是否达标,在样机阶段比较容易通过,而批量产品性能的差异却往往较大,这一直困扰着WIFI生产厂家。
因此,现有的WIFI产品匹配技术存在着因依靠人工进行调试,导致精度低及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WIFI产品匹配技术存在着因依靠人工进行调试,导致精度低及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与天线相连接的输出端口;
用于提供射频信号的WIFI射频模块;
与所述WIFI射频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并将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输出至所述输出端口的阻抗匹配模块;
与所述WIFI射频模块以及所述输出端口相连接,用于采集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并反馈的采集模块;以及
用于根据反馈信号调节所述阻抗匹配模块的阻抗参数的主控模块。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控制电路。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通过阻抗匹配模块对WIFI射频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以及主控模块输出根据反馈信号调节阻抗匹配模块的阻抗参数以进行阻抗校正,最后通过输出端口对阻抗匹配后的射频信号进行输出。由此降低了输出损耗,提高了发射功率,间接提升用户对WIFI产品的使用满意度;并且降低了匹配调试难度,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因此解决了现有的WIFI产品匹配技术存在着因依靠人工进行调试,导致精度低及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的示例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该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输出端口、WIFI射频模块、采集模块以及阻抗匹配模块,通过主控模块输出相应的脉冲信号至阻抗匹配模块进行阻抗校正,以及阻抗匹配模块对WIFI射频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最后通过输出端口对阻抗匹配后的射频信号进行输出。由此降低了输出损耗,提高了发射功率,间接提升用户对WIFI产品的使用满意度;并且降低了匹配调试难度,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上述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102、输出端口105、WIFI射频模块101、采集模块201以及阻抗匹配模块104。
输出端口105与天线202相连接,主控模块102的第一输出端接WIFI射频模块101的输入端,WIFI射频模块101的输出端接阻抗匹配模块104的第一输入端,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出端接输出端口105,采集模块201与WIFI射频模块101以及输出端口105相连接。
主控模块102用于提供脉冲信号;WIFI射频模块101用于提供射频信号;阻抗匹配模块104用于对所述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并将阻抗匹配后的射频信号输出至输出端口105;采集模块201用于采集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并反馈;以及主控模块102根据反馈信号调节阻抗匹配模块104的阻抗参数以进行阻抗校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采集模块201可将采集到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反馈给WIFI射频模块104,由于WIFI射频模块101与主控模块102进行通信连接,因此,主控模块102可根据反馈信号调节阻抗匹配模块104的阻抗参数;或者采集模块201将采集到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直接反馈给主控模块102,以使主控模块102根据反馈信号调节阻抗匹配模块104的阻抗参数。并且,主控模块102输出相应的脉冲信号,以调节阻抗匹配模块104的阻抗参数并进行阻抗校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与主控模块102的第二输出端以及阻抗匹配模块104相连接,用于对所述脉冲信号进行滤波的滤波模块103。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采集模块201将检测到的信号反馈给WIFI射频模块101,以使主控模块102相应的输出脉冲信号通过滤波模块103进行滤波后传输至阻抗匹配模块104进行阻抗校正。该采集模块201用于对阻抗匹配模块104输出的信号进行检测及显示,有利于工作人员实时对阻抗匹配模块104输出的信号进行监测。上述采集模块201包括频谱仪、显示器、视频播放器以及网络分析仪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图2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主控模块102包括主控芯片U1,主控芯片U1的第一输出端GPIO1与第二输出端GPIO2分别为主控模块102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在本实施例中,主控芯片U1采用了型号为RS-232/RS-485的控制芯片,当然,主控芯片U1的型号不做限定,只要能达到与本实施例主控芯片U1所述的功能作用亦可。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WIFI射频模块101包括WIFI射频芯片U2,WIFI射频芯片U2的输入端IN与输出端OUT分别为WIFI射频模块101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在本实施例中,WIFI射频芯片U2采用了型号为RF112的WIFI射频芯片,当然,WIFI射频芯片的型号不做限定,只要能达到与本实施例WIFI射频芯片U2所述的功能作用亦可。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输出端口105与天线202(图2采用ANT表示)相连接,天线202用于将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辐射到空中。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滤波模块103包括滤波芯片U3,滤波芯片U3的输入端REC和输出端SEND分别为滤波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在本实施例中,滤波芯片U3采用了型号为LM324的滤波芯片,当然,滤波芯片的型号不做限定,只要能达到与本实施例滤波芯片U3所述的功能作用亦可。当然,主控芯片可以通过多个端口分别输出脉冲信号,并通过多个滤波芯片对上述多个脉冲信号一一进行滤波。
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上述阻抗匹配模块104包括第一可调电阻R1、第二可调电阻R2以及第三可调电阻R3;
第一可调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二可调电阻R2的第一端共接并作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入端,第二可调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三可调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并作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出端,第一可调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三可调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
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上述阻抗匹配模块104包括第一低通滤波电路、第二低通滤波电路、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三个匹配单元,三个所述匹配单元包括第一匹配单元、第二匹配单元以及第三匹配单元;
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入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一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匹配单元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匹配单元的第一端共接;第二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匹配单元的第二端、第三匹配单元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共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出端,第一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匹配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三匹配单元的第二端接地;
其中,每个所述匹配单元都包括并联的多个阻性支路以及多个分别与各个所述阻性支路连接的串口,各个该串口用于控制与其连接的所述阻性支路是否参与阻抗匹配。每个阻性支路都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一电阻;
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为所述匹配单元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共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为所述匹配单元的第二端。
例如:第一匹配单元包括并联的n个阻性支路以及n个分别与各个所述阻性支路连接的串口,当n为3时,即第一匹配单元包括并联的三个阻性支路与三个串口,第一阻性支路包括二极管D111、二极管D112以及电阻RH_1;第二阻性支路包括二极管D121、二极管D122以及电阻RH_2;第三阻性支路包括二极管D131、二极管D132以及电阻RH_3;三个串口包括:串口GPIO_H1、串口GPIO_H2以及串口GPIO_H3。
其中,所述二极管D111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121的阴极以及所述二极管D131的阴极共接并作为所述第一匹配单元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D111的阳极与所述电阻RH_1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串口GPIO_H1相连接,所述电阻RH_1的第二端接所述二极管D112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D121的阳极与所述电阻RH_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串口GPIO_H2相连接,所述电阻RH_2的第二端接所述二极管D122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D131的阳极与所述电阻RH_3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串口GPIO_H3相连接,所述电阻RH_3的第二端接所述二极管D132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D112的阴极与所述二极管D122的阴极以及所述二极管D132的阴极共接并作为所述第一匹配单元的第二端。当然,上述的n个阻性支路也可采用串联的形式或者串并联的形式,只要能达到与上述并联的形式相同的效果(即起到阻抗匹配的作用)即可。并且第二匹配单元以及第三匹配单元的连接结构都与第一匹配单元一致,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由此通过采用GPIO口控制电阻的并联或者串联,或者串并联来调整电阻。由电容隔离直流并耦合交流信号,低通滤波电路和二极管以及GPIO口来控制,由于GPIO口需求量大,可以通过译码器来设置,可解决GPIO口的需求,低通滤波电路只用于通直流信号,避免高频耦合信号产生吸收及衰减损失。其工作原理如下:
RH的电阻取决于GPIO_H1…..H2….Hn的并联方式,当GPIO_H1为高电平时,对应RH电阻的前后二极管将导通,直流信号通过低通电路到地形成流经回路,RH_1阻值参与电路匹配;当GPIO_H2为高电平时,GPIO_H2对应的前后二极管导通,RH_2阻值参与电路匹配,并且与Rh_1是并联关系,若阻值一样,那总阻值为R/2,同理当GPIO_Hn被拉高时,如选型一样,RH的阻值为:R/n。
同理,控制逻辑一样,RL的阻值选型一样,那么RL的阻值调节范围RL/n,
同理,控制逻辑一样,RR的阻值选型一样,那么RR的阻值调节范围RR/n,
由于RH,RL,RR获得了变化的阻值,那么可获得动态的添足匹配,调整合适的衰减补偿。
当然,同样的连接方式也可用来控制T型滤波器。
图5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上述阻抗匹配模块104包括电源、第一低通电路、第二低通电路、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感L1以及第一变容二极管D1;
电源的输出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第一低通电路的输入端共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入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低通电路的输出端以及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阴极共接,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低通电路的输入端以及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共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出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低通电路的输出端以及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接地。
该实施例利用变容二极管(即第一变容二极管D1)进行调整,其中,电源提供高低电平信号或者PMW波形信号,通过改变占空比,积分后得到平滑的电压,从而控制变容二极管的反向电压,以及改变容值,从而调整π型电路,通过第一电容C1,第一变容二极管D1以及第一电感L1的阻抗特性,使输入输出的阻抗达到匹配。该改变可以是T型,可以是π型,可以是混合型。第一低通电路用于使电源输出的直流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二低通电路用于使第一变容二极管D1上的直流电信号产生回路。
图6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上述阻抗匹配模块104包括电源VCC、信号源(图6采用PWM表示)、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一三极管Q1、第一低通滤波器D1以及第二低通滤波器D2;
电源VCC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信号源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以及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共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第一低通滤波器D1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入端,第一低通滤波器D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共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二低通滤波器D2的输入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共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出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以及第二低通滤波器D2的输出端接地。其中,信号源PWM和第一电容C1组成的部分可类比为主控模块102输出的脉冲信号经过滤波模块103进行滤波。
该实施例利用改变电感饱和电流来调整电感感量。首先根据以下公式可以看出:
感量公式:L=(N*Φ)/I
其中,L为感量,N为线圈匝数,Φ为磁通,I为电流。
设定N和Φ为固定常量,当I最小时,L最大;当I最大时,L最小。对I进行调节就可以获得L感量的调节。而I的调节可以通过三极管电流可控器件以及配合适当的低通电路完成阻抗匹配控制,并且不影响电路特性。
第一三极管Q1是电流控制器件,当然也可以是MOS或者是NPN又或者是晶闸管,电源VCC可以是正电压也可以是负电压,上述的电容与电感都是无极性,无电流反向性要求,由信号源控制占空比,通过第一电容C1积分得到平滑的电平,来控制第一三极管Q1的电流大小,当电流最大时,第一电感L1饱和,感量最低;当第一三极管Q1电流最小时,第一电感L1的感量最大。通过信号源改变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来改变第一电感L1静态工作电流,从而改变第一电感L1电感感量,进而改变π型电路的阻抗特性,使得输入输出达到最佳主抗匹配。该调整方式可以是T型电路,可以是π型电路,可以是复合型电路。
图7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中阻抗匹配模块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上述阻抗匹配模块104包括第一电源VCC、第二电源VDD、第三电源Vdd、第一信号源(图7采用PWM1表示)、第二信号源(图7采用PWM2表示)、第三信号源(图7采用PWM3表示)、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一低通滤波器D1、第二低通滤波器D2、第三低通滤波器D3、第四低通滤波器D4、第一变容二极管TD1、第二变容二极管TD2以及第一电感L1;
第一电源VCC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信号源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共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第一低通滤波器D1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入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一低通滤波器D1的第二端、第一变容二极管TD1的阴极以及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共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二低通滤波器的第一端、第二变容二极管TD2的阴极以及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共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为阻抗匹配模块104的输出端,第二电源VDD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信号源的输出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共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第三低通滤波器D3的第一端,第三低通滤波器D3的第二端接第一变容二极管TD1的阳极,第三电源Vdd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信号源的输出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共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四低通滤波器D4的第一端,第四低通滤波器D4的第二端接第二变容二极管TD2的阳极,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以及第二低通滤波器D2的第二端接地。其中,第一信号源PWM1和第一电容C1,第二信号源PWM2和第三电容C3,以及第三信号源PWM3和第四电容C4组成的部分可类比为主控模块102输出的脉冲信号经过滤波模块103进行滤波。
该实施例是一种混合型改变模式,即改变电感饱和电流来调整电感感量,又改变变容二极管的容值来调整电路阻抗匹配。
第一电源VCC和第二电源VDD的电压相反,当第一电源VCC为正时,第二电源VDD为负,此时第一变容二极管TD1和第二变容二极管TD2的极性要求是正极对第二电源VDD的负极,满足截止改动变容二极管容值的条件。当第一电源VCC为负时,第二电源VDD为正,此时第一变容二极管TD1和第二变容二极管TD2的极性要求是正极对第一电源VCC的负极,满足截止改动变容二极管容值的条件。第一三极管Q1的电流大小的改变是改变第一电感L1感量大小。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也可以是MOS管,目的是通过信号源进行调节第一变容二极管TD1和第二变容二极管TD2负压的大小,其一,由于变容二极管的隔离作用,不改变也不影响第一电感L1静态工作电流的大小,其二,负压的高低只影响变容二极管容值的大小,达到第一电感L1、第一变容二极管TD1以及第二变容二极管TD2组成的π型匹配电路的阻抗大小。而这个电路可以是π型,也可以是T型,也可以是复合型。电路中的低通电路只是满足静态工作电流的导入,不满足高频信号的传入和传出条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控制电路。
以下结合图1和图2对上述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
当射频芯片U2发射wifi射频信号时,先经过阻抗匹配模块104,得到的输出主抗,经过频谱仪或者网络分析仪采集后,得到实部+虚部(R+J)的阻抗,接着通过RJ45串口反馈给射频芯片U2,如果这个部+虚部(R+J)的阻抗,R不等于我们需要调整的值,这个值为通用的50欧姆或75欧姆或300欧姆,或者是自定义的欧姆值。然后由射频芯片U2通过内部通讯接口通知主控芯片U1,以使主控芯片U1输出PWM信号调整电感感量以及调整电容容值进行修正,使得实部阻抗更接近R,虚部阻抗J保持最小,趋向于0,那么匹配的结果是最佳的。该种方式匹配精度高,无零件误差需求,硬件要求低以及易产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通过阻抗匹配模块对WIFI射频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以及主控模块根据反馈信号调节阻抗匹配模块的阻抗参数以进行阻抗校正,最后通过输出端口对阻抗匹配后的射频信号进行输出。由此降低了输出损耗,提高了发射功率,间接提升用户对WIFI产品的使用满意度;并且降低了匹配调试难度,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因此解决了现有的WIFI产品匹配技术存在着因依靠人工进行调试,导致精度低及成本高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与天线相连接的输出端口;
用于提供射频信号的WIFI射频模块;
与所述WIFI射频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射频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并将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输出至所述输出端口的阻抗匹配模块;
与所述WIFI射频模块以及所述输出端口相连接,用于采集阻抗匹配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并反馈的采集模块;以及
用于根据反馈信号调节所述阻抗匹配模块的阻抗参数的主控模块;
所述阻抗匹配模块包括:
第一低通滤波电路、第二低通滤波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三个匹配单元,三个所述匹配单元包括第一匹配单元、第二匹配单元以及第三匹配单元;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为所述阻抗匹配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匹配单元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匹配单元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匹配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匹配单元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阻抗匹配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低通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二匹配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匹配单元的第二端接地;
其中,每个所述匹配单元都包括并联的多个阻性支路以及多个分别与各个所述阻性支路连接的串口,各个该串口用于控制与其连接的所述阻性支路是否参与阻抗匹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模块包括频谱仪、显示器、视频播放器以及网络分析仪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性支路包括:
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为所述匹配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为所述匹配单元的第二端。
4.一种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电路。
CN201710818889.8A 2017-09-12 2017-09-12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Active CN107508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18889.8A CN107508614B (zh) 2017-09-12 2017-09-12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18889.8A CN107508614B (zh) 2017-09-12 2017-09-12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08614A CN107508614A (zh) 2017-12-22
CN107508614B true CN107508614B (zh) 2020-01-24

Family

ID=60695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18889.8A Active CN107508614B (zh) 2017-09-12 2017-09-12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08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3886A (zh) * 2018-03-12 2018-06-29 锐石创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宽频阻抗匹配模块及包含其的装置
CN113078915B (zh) * 2019-12-18 2023-04-14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及其可控阻抗匹配电路
CN113237592B (zh) * 2021-05-28 2023-04-28 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轴扭矩测试系统
CN116418309B (zh) * 2021-12-29 2024-02-02 上海微创惟美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阻抗匹配电路的阻抗匹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09282B2 (en) * 2006-05-12 2010-10-05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Dispersion compensating circuits for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2098243B (zh) * 2010-12-29 2016-04-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阻抗匹配装置及方法
CN103931051B (zh) * 2011-05-16 2016-10-26 黑莓有限公司 用于调谐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US8787773B2 (en) * 2012-05-09 2014-07-22 Motorola Mobility Llc Electronic dispersion correction circuit for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9270249B2 (en) * 2012-08-20 2016-02-23 Htc Corporation Tunable impedance matching circu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08614A (zh) 2017-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8614B (zh) 用于wifi阻抗匹配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CN106710531B (zh) 背光控制电路及电子装置
TWI489244B (zh) 利用低突波預調節來產生和絕對溫度成比例的電壓及/或帶隙電壓之電路和方法
WO2016127537A1 (zh) 一种后端、前端的处理电路、及同轴供电电路
CN110161348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故障检测系统
CN106873690B (zh) 针对于接口电路的方法及设备
CN204190934U (zh) 一种输出功率大范围可调的音频电路及声学产品
CN207652424U (zh) 发射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07370468A (zh) 一种用于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的功放源
JP2014112350A (ja) 電流出力回路、および同回路を有する広帯域2線式伝送器
CN1678134B (zh) 电容式麦克风
CN101499783A (zh) 增益自动调节电路及使用其的电子产品
CN110266291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工业控制系统
CN108377595B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的低成本背光电路和显示设备
CN112135390B (zh) 调光电路及电源芯片
CN108347102A (zh) 无线电源发送电路及其控制电路与控制方法
CN105786071A (zh) 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和低压差线性稳压装置
CN103780223B (zh) 中心频率线性可调的窄带滤波器
CN106776419A (zh) 用于发射信号的具有可配置可变供电电压的接口电路
CN203573130U (zh) 数字旋钮开关复用装置及采用所述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6650641U (zh) 一种可调电压控制温补衰减器
CN205657827U (zh) 一种智能型高集成度有源音箱
CN212137615U (zh) 一种电压电流双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器和耳机
CN209659279U (zh) 电子通讯系统
CN208369546U (zh) 脉冲波发生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