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92686A -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92686A
CN107492686A CN201710491968.2A CN201710491968A CN107492686A CN 107492686 A CN107492686 A CN 107492686A CN 201710491968 A CN201710491968 A CN 201710491968A CN 107492686 A CN107492686 A CN 107492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electrokinetic cell
humidity
coolant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919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92686B (zh
Inventor
陆群
孙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9196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926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92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92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92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92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85Testing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及系统。其是将动力电池置于恒温恒湿室中,并将恒温恒湿室的温度和湿度设定为针对所述动力电池能够正常工作的极端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不必将动力电池置于极端温度下相当长的时间后再进行试验,即能够准确获知动力电池内部各处的实时温度,使得动力电池的温度处于一种对观察者的透明状态,又不必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再进行试验,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试验的效率,也节省了为保持极端温况条件的能耗以及人力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测试领域,主要涉及动力电池极端温况下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循环寿命以及无记忆性等优点,逐渐成为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的首选。电动汽车采用的动力电池系统是由成百上千或是上万个方形软包锂离子电池串并联而成,即单体电池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方式组合成动力电池模块,一辆汽车可能有1个或几个动力电池模块再次采用串联并联的形式组成动力电池系统,并且动力电池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管理模块及其线束、高低压模块及其线束等。
由于电动汽车使用环境变化多样,电动汽车所处的温况范围远大于动力电池所能适应的温况范围,进而,对于动力电池适应极端温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提供一套完善的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以调节动力电池的温度,当动力电池温度过低时(往往由于环境温度过低导致)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当动力电池温度过高时(可能由于环境温度过高和/或动力电池本身瞬时发热量变大导致)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度,进而使得动力电池能够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的工作温度区间。
因此,在电动汽车研发阶段,就需要对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进行大量试验以确定优秀的温控系统参数。
但显然的是,对于动力电池而言,其充电、放电以及热平衡的过程均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而导致了试验周期的延长,有损于于汽车研发的进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以缩短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时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包括:
将动力电池置于恒温恒湿室中,并将恒温恒湿室的温度和湿度设定为针对所述动力电池能够正常工作的极端温度和湿度;
实时监测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
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
进一步,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通过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传感器采集。
进一步,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包括:
所述动力电池不进行充放电操作时,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以及,
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操作时,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
进一步,所述热管理试验包括:
通入冷却液后,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的变化速率≤0.1%时,确定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工况下的平衡温度。
进一步,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包括:温度0℃湿度15%、温度-10℃湿度15%、温度-20℃湿度15%、温度-30℃湿度15%、温度-35℃湿度15%、温度35℃湿度40%、温度40℃湿度4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包括:
恒温恒湿室,所述恒温恒湿室中放置动力电池;
温度采集装置,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中的各个测试点;以及
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连接于所述温度采集装置,以监测和记录所述动力电池中的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
进一步,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包括:
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以采集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
进一步,所述动力电池具有冷却液循环管路;
所述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还包括:
冷却液供应装置,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连接于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以向所述动力电池提供设定温度和设定流量的冷却液;
充放电装置,所述充放电装置电连接于所述动力电池;
其中,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包括:
所述充放电装置不向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操作时,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向所述动力电池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以及,
所述充放电装置向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操作时,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向所述动力电池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
进一步,所述热管理试验包括:
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向所述动力电池通入冷却液后,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的变化速率≤0.1%时,确定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工况下的平衡温度。
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通过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确定了动力电池整体的温度状况,进而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便可保证所述动力电池内部整体温度均达到了试验要求温度,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从而,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不必将动力电池置于极端温度下相当长的时间后再进行试验,一方面能够准确获知动力电池内部各处的实时温度,使得动力电池的温度处于一种对观察者的透明状态,使得观察者能够准确把握动力电池温度状况,另一方面不必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再进行试验,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试验的效率,也节省了为保持极端温况条件的能耗以及人力成本,为缩短汽车研发周期提供了帮助。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1、恒温恒湿室
102、监控设备
103、检测线
104、冷却液供应装置
105、水管
2、动力电池
201、冷却液循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动力电池置于恒温恒湿室中,并将恒温恒湿室的温度和湿度设定为针对所述动力电池能够正常工作的极端温度和湿度;
步骤2、实时监测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
步骤3、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
其中,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通过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传感器采集。
在步骤3中,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包括:
所述动力电池不进行充放电操作时,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以及,
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操作时,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
其中,所述热管理试验包括:
通入冷却液后,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的变化速率≤0.1%时,确定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工况下的平衡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包括:温度0℃湿度15%、温度-10℃湿度15%、温度-20℃湿度15%、温度-30℃湿度15%、温度-35℃湿度15%、温度35℃湿度40%、温度40℃湿度4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恒温恒湿室101、温度采集装置(图中未示出)和监控设备102。其中,所述恒温恒湿室101中放置动力电池2。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2中的各个测试点。所述监控设备102通过检测线103连接于所述温度采集装置,以监测和记录所述动力电池2中的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当所述动力电池2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2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
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2中各个测试点,以采集所述动力电池2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利用冷却液控制动力电池温度的温控系统。继续参见图2所示,所述动力电池2具有冷却液循环管路201。所述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还包括冷却液供应装置104和充放电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通过水管105连接于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201,以向所述动力电池2提供设定温度和设定流量的冷却液。所述充放电装置电连接于所述动力电池2的正负极极耳,以对所述动力电池2进行充放电操作。其中,所述动力电池2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包括:
(1)所述充放电装置不向所述动力电池2进行充放电操作时,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向所述动力电池2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以及,
(2)所述充放电装置向所述动力电池2进行充放电操作时,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向所述动力电池2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
其中,所述热管理试验包括: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向所述动力电池2通入冷却液后,当所述动力电池2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的变化速率≤0.1%时,确定所述动力电池2在所述极端工况下的平衡温度。而确定所述动力电池2在所述极端工况下的平衡温度是由各个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进而通过监控设备102确定的。
对于所述监控设备102,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监控设备102例如安装有实现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的软件的电脑,该软件至少具有接收、记录并显示各个温度传感器所采集温度值的功能。
以下结合一个具体实验过程对本发明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进行说明。
作为对比试验,首先是将动力电池静置在恒温恒湿箱中12小时(一般就是一晚上),然后待动力电池已经维持在极端工况环境后,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控制研究。动力电池在恒温恒湿箱中静止12小时,然后再进行热管理动作,这种做法能够达到试验目的,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恒温恒湿箱功率较大,夜晚12小时的工作需要有试验工作人员在现场监督且至少有两名试验人员,以免出现意外。而需要经过科学试验方法得到的动力电池包的极端工况情况较复杂,试验组数很多,这就势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样的试验设计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增加试验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
本试验中,动力电池成组过程中预埋有126个温度传感器,实时感知动力电池内每个截面中的温度,试验过程中,监控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设定记录温度采集的时间间隔,由于一组试验的时间较长,一般取5s为一个周期进行温度采集。
本例中,需要通过试验完成的极端工况动力电池平衡温度的工况,如表1、续表1所示。
表1动力电池极端工况平衡温度试验设计表
续表1动力电池极端工况平衡温度试验设计表
本例中,具体的试验方法是,将恒温恒湿室依次按照表1、续表1中设定环境温度与湿度,并按照表1中的序号进行各项试验,通过动力电池中的126个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采集,并通过安装有温度测试软件的PC终端机(即监控设备)进行温度记录与分析。
具体地:
首先,按照表1中1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恒温恒湿室中的动力电池中126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当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均达到0℃时,随即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温度1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由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升速率≤0.1%后,说明动力电池内温度达到平衡,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冷却液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之后,按照表1中2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恒温恒湿室中的动力电池中126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当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均达到0℃时,随即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温度2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升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
之后,按照表1中19号中的40℃/40%,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恒温恒湿室中的动力电池中126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当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均达到40℃时,随即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温度20℃低于动力电池温度4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降低,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降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40℃、湿度为40%的极端工况下、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之后,按照续表1中1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恒温恒湿室中的动力电池中126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当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均达到0℃时,随即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放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1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升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放电、冷却液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再按照续表1中1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恒温恒湿室中的动力电池中126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当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均达到0℃时,随即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充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1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升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充电、冷却液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
最后,按照续表1中19号中的40℃/40%,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恒温恒湿室中的动力电池中126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当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均达到40℃时,随即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放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20℃低于动力电池温度4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降低,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降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40℃、湿度为40%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放电、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再按照续表1中1号中的40℃/40%,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测恒温恒湿室中的动力电池中126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当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均达到40℃时,随即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充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20℃低于动力电池温度4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降低,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降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40℃、湿度为40%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充电、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作为一对比试验,传统的试验方式是将恒温恒湿室按照表1设定环境温度与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进而确保动力电池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时,再进行试验。
具体地:
首先,按照表1中1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温度1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由该126个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升速率≤0.1%后,说明动力电池内温度达到平衡,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冷却液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之后,按照表1中2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温度2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升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
之后,按照表1中19号中的40℃/40%,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温度20℃低于动力电池温度4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降低,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降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40℃、湿度为40%的极端工况下、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之后,按照续表1中1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放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1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升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放电、冷却液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再按照续表1中1号中的0℃/15%,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充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10℃高于动力电池温度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升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0℃、湿度为15%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充电、冷却液温度为1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
最后,按照续表1中19号中的40℃/40%,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放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20℃低于动力电池温度4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降低,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降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40℃、湿度为40%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放电、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再按照续表1中1号中的40℃/40%,设定恒温恒湿室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动力电池静置于恒温恒湿箱中12h后,向动力电池通入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的冷却液,与此同时对动力电池执行0.5C充电操作,由于冷却液温度20℃低于动力电池温度40℃,动力电池温度不断降低,直到动力电池温度的温降速率≤0.1%后,将此时动力电池的温度记为动力电池在环境温度为40℃、湿度为40%的极端工况下执行0.5C充电、冷却液温度为20℃、流量为1L/min时的平衡温度。
通过上述对比试验可以看出,对比试验中,每次进行试验之前,均需要等待动力电池与环境温度之间的热平衡,每次需要等待12小时才能进行一次试验,按照上述表1、续表1的试验来看,需要进行至少57次试验,每次等待12小时,则在等待过程中花费至少684个小时,而这684个小时中,既需要消耗用来维持恒温恒湿室中温度和湿度的大量能量,又必须投入人力以实时监控管理,防止实验设备出现故障。可见,可见,对比试验中动力电池在恒温恒湿箱中静止12小时,然后再进行热管理动作,这种做法能够达到试验目的,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恒温恒湿箱功率较大,夜晚12小时的工作需要有试验工作人员在现场监督且至少有两名试验人员,以免出现意外。而需要经过科学试验方法得到的动力电池包的极端工况情况较复杂,试验组数很多,这就势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样的试验设计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增加试验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
而本发明技术方案,是将恒温恒湿箱设定环境温度后,观察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将原先静置12h的时间改为根据是在低温环境的试验还是高温环境的试验情况而定。该方法可以达到获取动力电池极端工况下平衡温度的试验目的的同时,可有效减少夜晚开12h恒温箱的耗电、耗工以及耗时方法。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包括:
将动力电池置于恒温恒湿室中,并将恒温恒湿室的温度和湿度设定为针对所述动力电池能够正常工作的极端温度和湿度;
实时监测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
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通过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传感器采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包括:
所述动力电池不进行充放电操作时,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以及,
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操作时,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试验包括:
通入冷却液后,当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的变化速率≤0.1%时,确定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极端工况下的平衡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包括:温度0℃湿度15%、温度-10℃湿度15%、温度-20℃湿度15%、温度-30℃湿度15%、温度-35℃湿度15%、温度35℃湿度40%、温度40℃湿度40%。
6.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恒温恒湿室(101),所述恒温恒湿室(101)中放置动力电池(2);
温度采集装置,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2)中的各个测试点;以及
监控设备(102),所述监控设备(102)连接于所述温度采集装置,以监测和记录所述动力电池(2)中的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当所述动力电池(2)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均达到所述极端温度时,随即开启所述动力电池(2)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包括:
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2)中各个测试点,以采集所述动力电池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电池具有冷却液循环管路(201);
所述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还包括:
冷却液供应装置(104),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连接于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201),以向所述动力电池(2)提供设定温度和设定流量的冷却液;
充放电装置,所述充放电装置电连接于所述动力电池(2);
其中,所述动力电池(2)在所述极端温度和湿度情况下的试验包括:
所述充放电装置不向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操作时,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向所述动力电池(2)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以及,
所述充放电装置向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操作时,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向所述动力电池(2)通入冷却液的热管理试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试验包括:
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104)向所述动力电池(2)通入冷却液后,当所述动力电池(2)中各个测试点的温度的变化速率≤0.1%时,确定所述动力电池(2)在所述极端工况下的平衡温度。
CN201710491968.2A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74926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91968.2A CN107492686B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91968.2A CN107492686B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92686A true CN107492686A (zh) 2017-12-19
CN107492686B CN107492686B (zh) 2019-12-27

Family

ID=6064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91968.2A Active CN107492686B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926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0544A (zh) * 2018-11-30 2019-03-2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验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能力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6912A (ja) * 1997-09-08 1999-03-30 Sanden Corp 低温貯蔵庫の蓄電池寿命判定方法及び低温貯蔵庫
CN102298120A (zh) * 2011-07-21 2011-12-28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测试极限状态下的钠硫电池模块的技术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54020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杭州市电力局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风冷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03529402A (zh) * 2013-10-31 2014-01-22 国家电网公司 高寒地区功率型动力锂离子电池低温充放电性能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5514509A (zh) * 2016-01-08 2016-04-2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内部导热能力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5548888A (zh) * 2014-10-22 2016-05-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监测机动车辆内电池状态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6912A (ja) * 1997-09-08 1999-03-30 Sanden Corp 低温貯蔵庫の蓄電池寿命判定方法及び低温貯蔵庫
CN102854020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杭州市电力局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风冷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02298120A (zh) * 2011-07-21 2011-12-28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测试极限状态下的钠硫电池模块的技术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3529402A (zh) * 2013-10-31 2014-01-22 国家电网公司 高寒地区功率型动力锂离子电池低温充放电性能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5548888A (zh) * 2014-10-22 2016-05-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监测机动车辆内电池状态的方法
CN105514509A (zh) * 2016-01-08 2016-04-2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内部导热能力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0544A (zh) * 2018-11-30 2019-03-2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验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能力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92686B (zh) 2019-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2736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5700587B (zh) 一种锂电池性能测试用恒温控制系统
CN105929316A (zh) 多路igbt结温及热疲劳实时监控系统
CN102681529B (zh) 一种适应参数特征的航天器自主延时遥测方法
CN107192952A (zh) 一种电池内部温度检测方法和装置
US20220357407A1 (en) Durability test method and system and data table generation method for battery pulsed heating
CN109738801A (zh) 电池系统发热功率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6646060B (zh) 超级电容可靠性测试系统及温度不均衡测试方法
CN208298966U (zh)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的标定装置
CN100461039C (zh) 多工位高低温循环试验自动控制系统与方法
CN1963553A (zh) 电池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CN113555939A (zh) 一种分布式bms电池主动均衡管理系统
CN107492686A (zh) 一种动力电池极端温况的试验方法和装置
CN106766656A (zh) 一种药品冷藏箱的智能控制系统
CN102411012B (zh) 基于多因素影响分析的岩土热物性测试评价系统和方法
CN104655955B (zh) 一种母线接头寿命预测方法与实验装置
CN110873840A (zh) 一种空气冷却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性能的实验研究系统及方法
CN104155019B (zh) 测温装置及测温方法
CN110265740A (zh) 液态全浸式锂电池热管理实验平台
CN104458305A (zh) 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寿命试验装置
CN208939665U (zh) 低温环境下输电线路传感器的恒温控制装置
CN203837818U (zh) 一种红外测温系统定标装置
CN206639070U (zh) 核电站用油面温控器自动检定装置
CN103869259A (zh) 一种钠硫电池批量检测用保温箱
CN207249508U (zh) 一种用于大棚的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