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7176B - 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和清洁器具 - Google Patents

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和清洁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7176B
CN107427176B CN201580077419.XA CN201580077419A CN107427176B CN 107427176 B CN107427176 B CN 107427176B CN 201580077419 A CN201580077419 A CN 201580077419A CN 107427176 B CN107427176 B CN 107427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device
pipe
tube
lock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74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7176A (zh
Inventor
斯特凡·西格尔
马蒂亚斯·赫尔曼
朱莉娅·鲍姆加特
马蒂亚斯·科罗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fred Kaercher SE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Alfred Kaercher SE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fred Kaercher SE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Alfred Kaercher SE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7427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7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7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7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4Hoses or pipes; Hose or pipe couplings
    • A47L9/242Hose or pipe couplings
    • A47L9/244Hose or pipe couplings for telescopic or extensible hoses or p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清洁器具的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和一种清洁器具。该管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管件、第二管件、第三管件;第一锁定装置,该第一锁定装置作用在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之间,其中,在第一锁定装置的能松开的锁定位置中,第一管件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第二管件上;第二锁定装置,该第二锁定装置作用在第二管件与第三管件之间,其中,在第二锁定装置的能松开的锁定位置中,第二管件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第三管件上;第三锁定装置,该第三锁定装置作用到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和第三管件上,其中,第三锁定装置具有能松开的锁定位置,并且第三锁定装置具有解锁位置。

Description

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和清洁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清洁器具的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
本发明此外还涉及一种清洁器具和尤其是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例如由WO 2013/080508 A1、EP 0 708 613 B1、US 4,610,048和EP 1 228732 B1公知。
由EP 1 365 676 B1公知了一种用于家用电器的延长管件系统。
由EP 1 192 891 A1公知了一种用于吸尘器的伸缩式的集尘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开头提到的类型的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其能以简单的方式操作,并且尤其是能够通过唯一的操纵元件操作。
该任务在开头提到的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管件,设置有第二管件,设置有第三管件,其中,第一管件在第二管件中能纵向移动地引导,并且第二管件在第三管件中能纵向移动地引导,设置有第一锁定装置,其作用在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之间,其中,在第一锁定装置的能松开的锁定位置中,第一管件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第二管件上,设置有第二锁定装置,其作用在第二管件与第三管件之间,其中,在第二锁定装置的能松开的锁定位置中,第二管件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第三管件上;并且设置有第三锁定装置,其作用到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和第三管件上,其中,第三锁定装置具有能松开的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中,第二管件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第三管件上,并且第三锁定装置具有解锁位置,在该解锁位置中,第二管件相对第三管件的纵向移动被释放,其中,第三锁定装置关于从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过渡通过第一管件相对于第二管件的定位来控制并且/或者通过力来控制,利用该力,第三锁定装置作用到第二管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级联式地构建。第一管件相对于第二管件是能移动的,其中,第一锁定装置在其锁定位置中将第一管件紧固在第二管件上。
第二管件在第三管件中是能移动的。但只有当第三锁定装置释放可移动性时才能够实现该可移动性。因为从第三锁定装置的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过渡通过第一管件的定位来控制或通过力来控制,也就是说受定位控制或受力控制,所以当实现第一管件相对于第二管件的特定的定位时,该过渡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得到。不需要单独的操纵元件。
当之后第三锁定装置位于解锁位置中时,可以经由第二锁定装置调整第二管件相对于第三管件的相对定位。
在简单的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得到针对管件装置的较大的长度调整范围。
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在此具有高的操作舒适性。
有利的是,第一锁定装置和第三锁定装置如下这样地相互联接,即,在第三锁定装置的解锁位置中,使第一锁定装置位于其锁定位置中。由此总是仅能够同时出现一个管件相对于其他的管件的运动。当第一管件相对第二管件运动时,于是第二管件不能够相对第三管件运动。当第二管件相对第三管件运动时,于是第一管件不能够相对第二管件运动。由此得到简单的可调整性和高的操作舒适性。
此外有利的是,第一锁定装置和第二锁定装置如下这样地相互联接,即,在第三锁定装置的锁定位置中,使第一锁定装置和第二锁定装置能够共同地从其各自的锁定位置被带到解锁位置中,或者共同地位于其各自的解锁位置中。由此能够用共同的操纵元件作用到第一锁定装置上和第二锁定装置上。尤其是可以经由第二锁定装置的相应的阻止元件调解地作用到第一锁定装置上,而不用在此取消第二管件(通过第三锁定装置)相对第三管件的锁定。即使当第二锁定装置位于解锁位置中时,经由在其锁定位置中的第三锁定装置也使第二管件紧固在第三管件上。
此外有利的是,在第三锁定装置的解锁位置中,第一锁定装置和第二锁定装置脱联接,其中,第二锁定装置能被带到锁定位置中,并且第二管件相对第三管件的定位通过第二锁定装置能明确地调整。由此得到针对长度可调整性的很大的长度范围。在第三锁定装置的解锁位置中不必再作用到第一锁定装置上,这是因为该第一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中。在简单的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得到紧凑的结构。
在实施例中,第一锁定装置具有第一沉入元件,其尤其是球体或滚子,其在锁定位置中沉入到第一管件的第一凹部中,并且其为了解锁而能够从第一凹部中沉出。尤其是在锁定位置中,沉入元件也沉入到第二管件的相应的凹部中。由此实现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之间的形状锁合(Formschluss),并且第一管件关于其长度可移动性地紧固在第二管件上。当相应的第一沉入元件至少从第一凹部沉出时,取消了形状锁合并且能够实现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之间的相对的可移动性。
第一管件尤其具有多个沿第一管件的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凹部。由此可以分级地调整和锁定第一管件相对第二管件的多个不同的长度定位。
此外有利的是,第一锁定装置具有能运动的第一阻止元件,其在锁定位置中阻止第一沉入元件从第一凹部中沉出,并且在解锁位置中释放脱出。能运动的第一阻止元件的定位确定了是否能够实现脱出。由此得到简单的锁定可能性,其又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取消。
尤其是在第一阻止元件上布置有针对第一沉入元件的第一容纳部,第一沉入元件在解锁位置中可以沉入到第一容纳部中。由此能够实现从第一管件的第一凹部沉出,以便取消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之间的形状锁合,并且能够实现长度可移动性。
有利的是,第一阻止元件平行于管件装置的纵向方向是能移动的。由此能够实现针对第一移动装置和第二移动装置的通过唯一的操纵元件进行的移动运动。
此外有利的是,设置了复位装置和尤其是弹簧装置,其在没有外力作用到第一阻止元件上的情况下力求将该第一阻止元件带到针对第一沉入元件的阻止位置中。由此得到简单的可操作性。通过复位装置的复位力,在相应定位第一凹部的情况下可以以自动方式实现锁定。
出于和上面结合第一锁定装置所提到的那样相同的原因而有利的是,第二锁定装置具有第二沉入元件,其在锁定位置中沉入到第二管件的第二凹部中,并且其为了解锁而能够从第二凹部中沉出。
此外,出于结合上面提到的第一锁定装置所阐述的原因而有利的是,第二管件具有多个沿第二管件的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第二凹部。
此外,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而有利的是,第二锁定装置具有能运动的第二阻止元件,其在锁定位置中阻止第二沉入元件从第二凹部中沉出,并且在解锁位置中释放脱出。
此外,出于和上面所提到的那样相同的原因而有利的是,在第二阻止元件上布置有针对第二沉入元件的第二容纳部,第二沉入元件在解锁位置中可以沉入到第二容纳部中。
此外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而有利的是,第二阻止元件平行于管件装置的纵向方向是能移动的。
此外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而有利的是,为第二锁定装置设置复位装置和尤其是弹簧装置,其在没有外力作用到第二阻止元件上的情况下力求将该第二阻止装置带到针对第二沉入元件的阻止位置中。
此外有利的是,第三锁定装置具有第三沉入元件,并且第二管件和第三管件具有相对应的容纳部,第三沉入元件在锁定位置中定位在容纳部中,并且第二管件紧固在第三管件上。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借助第三沉入元件的形状锁合实现第二管件在第三管件上的紧固。
更特别有利的是,第一管件具有配属于第三锁定装置的凹部,第三沉入元件在第三锁定装置的解锁位置中沉入到容纳部中,并且在此,至少从第三管件的容纳部中沉出。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经由第一管件相对第二管件的定位控制地将第三锁定装置从锁定位置带到解锁位置中,以便能够实现第二管件与第三管件之间的可运动性。
有利地,第二管件在第三锁定装置的锁定位置上形成针对第三沉入元件的阻止器壁,其使第三沉入元件保持在第二管件的和第三管件的容纳部中,并且因此能够实现第二管件和第三管件的形状锁合,用以阻止相应的可运动性。
第三锁定装置的第三沉入元件或第三锁定装置的力加载元件尤其是沿管件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在第一锁定装置的第一沉入元件与第二锁定装置的第二沉入元件之间。由此得到具有大的长度调整范围的紧凑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力加载元件,其尤其是被弹簧加载,并且其在第三锁定装置的锁定位置中使第二管件力锁合地(kraftschlüssig)紧固在第三管件上,其中,在第三锁定装置的解锁位置中取消了力锁合的紧固。在该实施方式中,没有在第三管件与第二管件之间设置形状锁合紧固,而是设置力锁合紧固。力加载元件提供了针对力锁合的固定的必要的力。该固定可以通过第一管件相对第二管件的相应的定位来取消。该固定也可以通过用户在力加载元件上的直接介入来取消。
当设置了滑动件时,得到尤其是通过唯一的操纵元件实现的简单的可操作性,滑动件关于管件装置是能纵向移动的,并且其与第一锁定装置的第一阻止元件和第二锁定装置的第二阻止元件联接。在第三锁定装置的锁定位置中尤其是可以通过滑动件同步移动第一阻止元件和第二阻止元件。由此得到简单的可操作性。即使当第二锁定装置的阻止元件移动至解锁位置时,如果第三锁定装置在锁定位置中,那么第二管件仍保持紧固在第三管件上。
有利地,滑动件能纵向移动地布置在管件装置或壳体上,管件装置装配在壳体上。由此得到具有最佳的可操作性的节省空间的安装。
在此有利的是,滑动件永久地与第二阻止元件连接。由此,当第三锁定装置位于解锁位置中时,可以借助操纵滑动件以简单的方式调整第二管件相对第三管件的相对定位。
此外有利的是,第一阻止元件并不永久地与滑动件连接,并且沿移动方向的移动运动通过滑动件通过移动实现。由此可以经由滑动件在第三锁定装置的锁定位置中作用到第一阻止元件上,而不必设置附加的操纵元件。
滑动件与第一阻止元件之间的联接尤其是在第三锁定装置的锁定位置中存在,并且在第三锁定装置的解锁位置中,滑动件与第一阻止元件脱联接并且尤其是间隔开。由此得到设计结构上简单的结构。只需要设置一个操纵元件,也就是滑动件,以便能够实现在大的长度范围内的长度可调整性。
在实施例中,针对清洁工具和尤其是抽吸吸嘴的第一接口设置在管件装置上,其中,第一接口尤其是布置在第一管件上。由此得到简单的长度可调整性。
此外可以设置的是,针对与抽吸机组流体有效连接的第二接口布置在管件装置上,并且在此尤其是布置在第三管件上。于是,抽吸流可以引导穿过管件装置。
根据本发明设置了清洁器具和尤其是吸尘器,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管件装置。
清洁器具有利地具有壳体,在壳体上布置有管件装置。由此得到紧凑的结构。管件装置尤其是布置在壳体的外侧。
有利地,在壳体上或在管件装置上布置有能纵向移动的滑动件,经由滑动件可以作用到第一锁定装置和第二锁定装置上,用以建立各自的解锁位置。由此得到简单的可操作性,其中,只需要设置一个操纵元件(也就是滑动件),以便能够实现针对长度可调整性的较大的长度范围。
管件装置尤其是与抽吸机组流体有效地连接,并且在运行状态下,抽吸流被引导穿过管件装置。
在实施例中,在管件装置上固定或能固定有清洁工具和尤其是抽吸吸嘴。管件装置可以以有效的方式尤其用于抽吸器。
在实施例中设置有具有管件装置的吸尘器,其包括壳体、用于产生抽吸流的抽吸机组、分离器装置和管件装置,壳体在第一壳体侧与第二壳体侧之间沿第一延伸轴线延伸,抽吸机组布置在壳体中,分离器装置布置在壳体中,管件装置布置在壳体上或布置在其中并且沿第二延伸轴线至少大致平行于第一延伸轴线地延伸,其中,在管件装置上布置有针对抽吸吸嘴的吸嘴接口,并且吸嘴接口与第二壳体侧相比更靠近第一壳体侧。
管件装置沿第二延伸轴线长度能调整地构造,并且吸嘴接口与第一壳体侧的间距能明确地调整。
通过吸嘴接口与第一壳体侧的间距的可调整性可以实现针对吸尘器的直立功能,在其中,尤其是能够实现对具有抽吸吸嘴和尤其是地面吸嘴的吸嘴侧的固定。
管件装置为了长度可调整性例如可以包括多个能插塞的管件或者例如包括能相互移动地布置的管件的伸缩装置。
由此,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刻直立地停放吸尘器。吸尘器占据很小的空间需求。
通过吸嘴接口相对第一壳体侧的定位,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从站立位置起实现抽吸功能,其中,根据应用目的和用户预设可以调整管件装置上的长度。
由此,吸尘器例如可以用作地面吸尘器,在其中,其经由地面吸嘴被放置在待清洁的表面上,并且其可以用作手持式抽吸器,其是可手持的。
吸尘器可以有效地用于在家具或类似物下方进行抽吸。通过吸嘴接口与壳体之间的距离的可延长性,使得壳体可以停留在家具下方的空间以外,并且只需要将具有管件装置的相应的管件区域的抽吸吸嘴沉入到该空间中。
得到广泛的使用可能性和操作可能性,其中,可以实现吸尘器的紧凑的结构。
第二延伸轴线至少大致平行于第一延伸轴线。其平行于第一延伸轴线或呈最多20°的锐角度。
尤其地,在抽吸吸嘴固定在吸嘴接口上时,抽吸吸嘴与第一壳体侧的间距能明确地调整。由此得到可变的使用可能性。站立位置可以得到固定。
更特别有利的是,设置有地面吸嘴,在其上布置有第一固定装置,其中,在第一壳体侧上布置有用于与第一固定装置协作的第二固定装置,并且其中,在第一固定装置作用到第二固定装置上时,壳体固定在地面吸嘴上,并且吸尘器位于站立位置中。站立位置由此可以得到锁固。吸尘器可以随时节省空间地别带到站立位置中。
从该站立位置起,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延长管件装置实现抽吸位置。
在站立位置中,第二延伸轴线尤其是至少大致垂直于(垂直于垂线地或与垂线呈最多20°的锐角度地)基部定向,地面吸嘴以下侧竖立在底座上。站立位置由此可以实现有很好的倾斜稳定性。
在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肋状凸起和针对至少一个肋状凸起的至少一个嵌入凹部。至少一个肋状凸起例如布置在第一壳体侧,并且至少一个嵌入凹部布置在地面吸嘴上。相应的元件可以相互嵌入,以便例如实现锁固站立位置的形状锁合。
替选或附加地可行的是,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体元件和针对至少一个磁体元件的至少一个配合元件,其中,在至少一个磁体元件与至少一个配合元件之间,有磁性的保持力在站立位置下起作用。由此可以锁固站立位置。尤其是当设置了至少一个磁体元件和至少一个配合元件作为附加元件时,在抬起其上固定有地面吸嘴的吸尘器时可以防止地面吸嘴相对于壳体的倾出。
更特别有利的是,吸尘器的重心位于壳体内,并且在设有地面吸嘴作为抽吸吸嘴的吸尘器的站立位置中,当吸尘器以地面吸嘴竖立在水平的地面上时,重心的投影沿竖直方向参照重心方向位于地面吸嘴上。由此,能够实现具有高的防倾斜性的站立位置。
当管件装置定位在壳体的外侧时得到紧凑的结构。此外,由此可以在没有很明显的功率限制的情况下实现长的流路,由此可以实现对噪音排放的有效的减弱。
在实施例中,管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刚性的管件,并且尤其是被构造为具有至少两个刚性的管件的伸缩装置。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管件装置的长度可调整性并且尤其能够实现吸嘴接口相对壳体的第一壳体侧的间距的可调整性。
有利的是,管件装置超过第二壳体侧探伸出来。由此,吸尘器可以紧凑地利用相对较小的壳体来实现。可以实现相对长的流路。由此又可以实现有效的降噪。
有利的是,第二壳体侧具有针对联入抽吸流的壳体接口,并且管件装置具有如下接口,该接口尤其是关于壳体紧固在其定位中,并且该接口尤其是与第二壳体侧间隔开,并且其中,连接管件布置在该接口与壳体接口之间。经由连接管件可以实现流动转向。得到具有尤其是紧凑的壳体尺寸的吸尘器的紧凑结构。连接管件也可以用作弓形把手。
在实施方式中,在连接管件上布置有能打开的盖。可以由此实现补加空气(Falschluft)的联入,以便例如可以松开被牢固吸住的抽吸吸嘴。
更特别有利的是,连接管件被构造为用于握住吸尘器的弓形把手。由此,连接管件也用作保持元件。于是不必设置附加的弓形把手,并且可以使吸尘器的质量保持得很小。通过将连接管件布置在壳体上方也得到例如用于抽吸地面或在用作手持式抽吸器时的最佳的保持功能。
此外有利的是,分离器装置与第一壳体侧相比更靠近第二壳体侧地定位,并且尤其是布置在第二壳体侧上。由此得到壳体和进而吸尘器的紧凑的结构。
出于相同的原因而有利的是,抽吸机组与第二壳体侧相比更靠近第一壳体侧地定位,并且尤其地,分离器装置和抽吸机组沿第一延伸轴线上下相叠地定位。因此得到紧凑的结构。
更特别有利的是,针对抽吸机组的抽吸流或抽吸机组的从已清洁的抽吸流出现的排气的流路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布置在管件装置中,并且具有沿第二延伸轴线的主流动方向,第二区域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具有沿第一延伸轴线的与第一区域中的主流动方向相反的主流动方向。由此在没有明显减小效率或抽吸功率的情况下得到很长的流路,其导致有效的降噪。
出于相同的原因而有利的是,流路包括第三区域,其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具有沿第一延伸轴线的与第二区域中的主流动方向相反的主流动方向。
在此有利的是,针对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流动的转向区域通过管件装置与壳体和尤其是第二壳体侧之间的连接管件形成。由此得到紧凑的结构。连接管件可以例如也用作弓形把手。
此外有利的是,针对在壳体中的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流动的转向区域尤其是在抽吸机组与第一壳体侧之间形成。由此得到具有最佳的空间利用的紧凑的结构。在实施方式中,在转向区域中布置有多孔的材料,例如泡沫材料用于降噪。
此外有利的是,壳体中的第三区域形成在壳体器壁与分离器装置和抽吸机组之间,其中,分离器装置和抽吸机组尤其是参照第一延伸轴线上下相叠地布置。由此,抽吸机组的已清洁的排气可以经由相对较大的区域排出到周围环境中。
有利地,在壳体器壁上布置有至少一个逸出开口,其与第三区域流体有效地连接。由此可以高效地排出已清洁的排气。排出可以降低噪音地执行。
有利的是,在壳体上,在其上固定有管件装置的第三壳体侧上布置有针对抽吸机组的排气的至少一个逸出开口,其中,第三壳体侧尤其是布置在第一壳体侧与第二壳体侧之间。由此在壳体的紧凑的结构的情况下得到最佳的流动引导。
尤其是设置了多个逸出开口,其中,逸出开口在沿第一延伸轴线的方向上布置在壳体上。由此,可以经由相对较大的面积排出抽吸机组的排气。可以实现噪音最小化的排气排出。
为了降噪而此外有利的是,在至少一个逸出开口上布置有开放式多孔的结构,例如泡沫元件,排气必须穿流过泡沫元件。
在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上布置有能打开的门,经由门可以接近壳体的内部空间中的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上布置有分离器装置。门可以与分离器装置分离,或者布置在其上。在最后一种情况下,随着将分离器装置从壳体取出而去除门(并且在此打开)。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去除收集到的脏物。
在实施例中,分离器装置构造为过滤器-分离器装置,其尤其是包括(针对粗尘的)预分离器和针对灰尘(细尘)的过滤器装置,其中,针对灰尘的过滤器装置尤其是构造为筒式过滤器。由此得到对附着有脏物的抽吸流的有效的清洁(过滤)。通过预分离器,根据预分离器的构造例如收集大于200μm的、大于150μm的或大于100μm的灰尘颗粒。针对(细)灰尘的过滤器装置于是收集更细小的灰尘颗粒。可以实现吸尘器和尤其是壳体的紧凑的结构。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执行脏物排空。此外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执行过滤器更换。
在实施例中,抽吸机组包括风扇马达,给风扇马达配属尤其是形式为罩的流动转向元件,其中,在风扇马达上提供至少一个第一流动区域和具有相反的主流动方向的第二流动区域。通过壳体中的这样的“子流动区域”可以实现有效的降噪,也就是说可以基于壳体中的噪音反射实现噪音排放的减小。
此外有利的是,设置有排气过滤器,其关于流动后置于风扇马达,或者布置在风扇马达与流动转向元件之间。通过这样的排气过滤器例如可以过滤出风扇马达的细磨粒(Abrieb)。
有利的是,在第一流动区域与第二流动区域之间的过渡部上布置有由具有噪音反射率为至少94%的对噪音有抵抗力的材料构成的尤其是呈环形的元件。由此得到噪音排放的减小。在过渡部上例如也布置有泡沫物元件。
此外有利的是,在风扇马达上,在流路中布置有多孔的材料和尤其是泡沫材料,用以反射噪音。由此得到噪音排放的减小。
吸尘器不仅可以当地面吸嘴固定在吸嘴接口上并且吸尘器以地面吸嘴放置在待清洁的表面上时用作地面抽吸器,而且也可以用作手持式抽吸器,其中,于是吸尘器尤其是经由弓形把手自由握住。由此得到广泛的使用可能性。
在实施例中设置了分离器装置,其包括具有容纳笼的预分离器,容纳笼具有容纳空间,其中,在分离器装置运行时,载有脏物的抽吸流引导通过容纳空间。
给容纳笼尤其配属有盖,在盖上安置有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销形的作用元件在盖闭合时探伸到容纳空间中,并且销形的作用元件在盖相对于容纳笼运动时可以作用到容纳空间中的脏物上。
在吸尘器运行时,在容纳笼的容纳空间中收集有脏物。当盖打开时,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在容纳空间中运动,并且销形的作用元件可以作用到被收集的脏物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搅动脏物。
由此,结块的污物例如被松动。使得排空容纳笼由此得到简化,这是因为在打开盖时针对排空过程而作用到脏物上,并且使该脏物松动。
尤其是也可行的是,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相应地构造有相应大的表面,从而使脏物或脏物的一部分挂在销形的作用元件上,并且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从容纳笼拉出。
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作为旗标尤其被安置在盖上。由此,盖进而也是预分离器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构造。
更特别有利的是,在对盖进行松开运动的情况下,当盖被固定在容纳笼上时,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在容纳空间中运动。由此,使盖的反正是必要的松开运动被用于作用到容纳空间中的收集的脏物上。
在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作用元件呈楔形地和/或尖端多分叉地构造。由此可以有效地作用到脏物上。
有利地,在盖上布置有针对抽吸流管路的接口。由此可以实现高的功能整合。反正是必要的接口被整合到盖中。
此外有利的是,盖具有下侧,其在盖闭合时面对容纳空间,并且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在下侧上横向于该下侧地定向。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销形的作用元件,其固定在盖上,并且在盖闭合时探伸到容纳空间中。
有利的是,容纳笼作为网格笼尤其是构造有底部器壁的和布置在底部器壁上的侧器壁的网格结构。由此,(载有脏物的)抽吸流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被导引穿过预分离器。网眼结构,例如织物尤其是布置在网格笼的开口(底部器壁和侧器壁)上。网眼结构的网眼宽度于是确定了在容纳笼中收集哪些颗粒大小并且哪些颗粒大小能够穿透。
在实施例中,盖可以完全从容纳笼松开。由此可以实现简单地排空容纳笼。
在实施例中,盖作为翻转盖被安置在容纳笼上。通过如下方式打开盖,即,其相对于容纳笼翻起。盖在此可以持久地被安置在容纳笼上或者其是能松开的。通过翻起,使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在容纳空间中运动,并且盖的相应的枢转运动导致作用到所收集的脏物上。
在此有利的是,盖具有中间轴线或中间平面,并且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布置在中间轴线与翻转铰链之间,并且尤其是与中间轴线或中间平面相比更靠近翻转铰链地被安置在盖上。由此可以在相对较大的空间区域内作用到容纳空间中的脏物上。
在替选的或组合的实施方式中,盖被构造为转动盖。原则上可以实现的是,盖被构造为纯粹的转动盖,或者构造为转动和翻转盖。例如在构造为转动/翻转盖时,为了打开盖首先需要转动运动,其中,然后盖可以通过翻起而打开,并且例如通过转动运动,使盖联接在翻转铰链上。
在设计结构上是简单的实施方式中,盖可以通过卡口装置固定在容纳笼上。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达到固定位置,并且盖可以从固定位置起以简单的方式打开。
更特别有利的是,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在盖转动时在轨道的轨迹上运动。由此可以实现有效地作用到容纳空间中的所收集的脏物上。尤其是当设置有多个销形的作用元件时得到有效的混搅。
在实施例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对置的销形的作用元件。其彼此间隔开。由此可以在盖转动时实现大的作用面积。
在此有利的是,至少一个销形的作用元件刚性地构造,以便实现有效地作用和尤其是对在容纳空间中收集的脏物的松动。
在实施例中,分离器装置构造为过滤器-分离器装置,其不仅具有针对粗脏物的分离器功能,而且还具有针对细脏物的过滤器功能。分离器装置尤其是多级地构造,并且例如具有针对(细)灰尘的过滤器装置,该过滤器装置后置于预分离器(作为针对粗尘的过滤器和收集器)。分离器装置可以由此节省空间地构造。
例如,针对(细)灰尘的过滤器装置被构造为筒式过滤器。其可以由此在紧凑的空间尺寸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清洁。
在实施例中设置了过滤器盒,其包括过滤器-分离器装置并且可以作为单元运用。例如,过滤器盒于是可以作为单元从吸尘器去除,以便执行排空过程。容纳笼尤其是能松开地(或牢固地)布置在过滤器盒上。容纳笼可以从过滤器盒取出。在松开盖后,可以排空容纳笼。
有利的是,过滤器盒具有用于与抽吸机组流体有效连接的接口。由此可以实现紧凑的构造,并且在置入过滤器盒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与抽吸机组的联接。用于流体有效地联入附着有脏物的抽吸流的接口尤其是在盖上形成。
在吸尘器的壳体中尤其是布置有具有分离器装置的能取出的过滤器盒。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执行灰尘排空。此外,过滤器更换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执行。
壳体尤其是包括能打开的门,其中,经由门开口,过滤器盒可以从壳体中取出。由此得到简单的排空可能性和再置入可能性。
附图说明
对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随后的描述结合附图用于详细阐述本发明。
其中:
图1示出在站立位置下的根据本发明的吸尘器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示出根据图1的吸尘器的另外的立体图,其中,指示了流路;
图3示出根据图1的吸尘器的前视图;
图4示出沿根据图3的线4-4的剖视图;
图5示出地面吸嘴和壳体共同作用来固定根据图1的站立位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用于固定站立位置的替选的或能组合的变型方案;
图7示出用于根据图1的吸尘器的过滤器盒的实施例的视图;
图8示出根据图7的过滤器盒的分解图;
图9示出沿根据图7的过滤器盒的线9-9的剖视图;
图10示出具有打开的盖的预分离器的实施例;
图11示出具有闭合的盖的预分离器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示出根据图11的预分离器的侧视图;
图13示出沿根据图12的线13-13的剖视图;
图14示出根据图11的预分离器的分解图;
图15(a)示出吸尘器的和在图3中类似的视图,其不具有地面吸嘴,其中,与根据图3的图示相比,管件装置在延长定位中;
图15(b)示出和在图3中类似的图示,其具有地面吸嘴,其中,管件装置在另外的延长定位中;
图16示出沿根据图15(b)的线16-16的剖视图;
图17示出与根据图16的视图类似的剖视图,其中,管件装置位于另外的延长定位中;
图18示出在管件装置的相应于根据图15(a)的视图的延长位置中的和图16类似的局部截面图;
图19示出具有锁定装置的管件装置的区域的放大图,其中,所示的位置相应于非延长位置;
图20示出长度能调节的、在具有最小长度的总位置中的管件装置的实施例;
图21示出和图20类似的视图,其中,现在达到延长位置,在该延长位置中,第一管件相对于第三管件从根据图20的初始定位出发移动;
图22示出管件装置的另外的延长位置,在该另外的延长位置中,第二管件现在相对于第三管件移动;
图23示出根据图20的管件装置的第三管件的剖视图;
图24示出根据图20的管件装置的第二管件的剖视图;
图25示出根据图20的管件装置的第一管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4中整体示出的并且在那里用10标记的(作为清洁器具的示例的)吸尘器的实施例包括壳体12和管件装置14。
壳体12具有第一壳体侧16。与第一壳体侧16对置地,壳体具有第二壳体侧18。壳体在第一壳体侧16与第二壳体侧18之间沿第一延伸轴线20延伸。
在图1至4中示出了处于站立位置22中的吸尘器10。在该站立位置22中,在管件装置14上,在吸嘴接口24上固定有作为抽吸吸嘴的地面吸嘴26。地面吸嘴26直立在表面28(图4)上。第一壳体侧16面对地面吸嘴26,而第二壳体侧18背对地面吸嘴26。
在壳体12中,沿第一延伸轴线20上下相叠地布置有分离器装置30和抽吸机组32。
参照流动引导地,抽吸机组32后置于分离器装置30。分离器装置30位于第二壳体侧18上。抽吸机组32与第二壳体侧18相比更靠近第一壳体侧16。
抽吸机组32包括风扇马达34和风扇36,风扇通过风扇马达34旋转地驱动。
壳体具有壳体器壁38,在壳体器壁上形成第三壳体侧40。第三壳体侧40沿第一延伸轴线20地在第一壳体侧16与第二壳体侧18之间延伸。壳体器壁38在实施例中至少大致平坦地构造。
壳体经由另外的壳体器壁42闭合,另外的壳体器壁与壳体器壁38连接并且横向于第一壳体侧16和第二壳体侧18。另外的壳体器壁42尤其是具有弯曲的形状。
管件装置14沿第二延伸轴线44延伸。第二延伸轴线44平行于第一延伸轴线20。
管件装置14在壳体12的外侧上固定或装配在壳体器壁38上。
管件装置是长度能调整的。它在第一管件46上具有吸嘴接口24。第一管件46在第二管件48中能长度移动地沿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的移动方向50能移动地引导。
第二管件48在移动方向50旁能移动地在第三管件52中引导。
管件装置14构造为伸缩管件装置,以便实现长度能调整性。这在下面还将详细阐述。
吸嘴接口24布置在第一管件46上。第三管件52与壳体12牢固地连接,并且在此固定在壳体器壁38。
管件装置14具有另外的接口54。该接口54关于壳体12牢固地(不能移动地)定位。该接口超过第二壳体侧18探伸出来。
在第二壳体侧18上布置有壳体接口56。在管件装置14的被安置在第三管件52上的接口54与壳体接口56之间布置有连接管件58。连接管件提供了管件装置14(在此是管件装置14经由接口54的输出侧)与分离器装置30之间的流体有效的连接。
管件装置14的第一管件46、第二管件48和第三管件52构造为刚性的管件,它们尤其是由金属的材料制成。这些管件也可以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
连接管件48同样作为刚性的管件制成,并且尤其是由金属的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
连接管件58被构造为弓形把手60,用户可以在弓形把手上握住吸尘器10,并且例如也可以作为手持式抽吸器使用。
在管件装置14的区域62(管件装置以该区域超过第二壳体侧18探伸出来)、第二壳体侧18和连接管件58之间形成自由空间64。在握住弓形把手16时,用户的手或手指探穿过自由空间64。
在连接管件58上,尤其是靠近接口54地设置有盖110并且尤其是能翻转的盖110。盖110覆盖了连接管件58上的开口。
通过打开盖110建立起吸尘器10周围的外部空间与连接管件58的内部之间的流体有效的连接。
通过打开盖110可以提供补加空气开口,其例如可以用于当抽吸吸嘴被牢固吸住时将固定在管件装置14上的抽吸吸嘴与表面28松开。
替选或附加地,在打开盖110后,管件装置14或连接管件58上的污物可以经由开口去除。
吸嘴接口24与第二壳体侧18相比更靠近第一壳体侧16。吸嘴接口24的定位和进而也是保持在吸嘴接口上的抽吸吸嘴的定位可以相对于第二壳体侧18进行调整;吸嘴接口24与第二壳体侧18的间距可以经由管件装置14能明确地调整。
在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方位和通过调整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的方位来实现调整吸嘴接口24相对第二壳体侧18的定位。这在下面还将详细阐述。
地面吸嘴26具有壳体66。壳体66在实施例中具有大致呈方形的造型。壳体66具有前侧68、后侧70、对置的在侧面的侧72a、72b和上侧74。
在实施例中,在侧面的侧72a、72b垂直于前侧68地布置。在侧面的侧具有朝后侧70的区域76,在侧面的侧在该区域上被斜切。
在壳体66外部,在后侧70上定位有滚动装置78。该滚动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能转动的滚子。经由滚动装置78,地面吸嘴26可以支撑在表面28上。
在壳体66中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支撑元件80,经由支撑元件,地面吸嘴26可以与滚动装置78间隔开地支撑在表面28上。支撑元件80例如构造为用于表面28的滑动元件或滚动元件。
地面吸嘴26具有吸口82。吸口82在地面吸嘴26经由滚动装置78和经由支撑元件80支撑在表面28上时面对表面28。经由可以多件式地或一件式地构造的吸口,可以向待吸净的表面28加载以抽吸流。
地面吸嘴26具有接口84。经由该接口84,地面吸嘴26可以与管件装置14并且在此是第一管件46流体有效地连接,并且也可以与管件装置14机械连接。
在吸口82与接口84之间布置有管路86,经由管路,接口84和吸口82相互流体有效地连接。
接口84与吸嘴接口24协作地如下这样构造,即,使管件装置14经由第一管件46能够插入在地面吸嘴26的接口区域88上。插入方向(参考在其中管件装置14已经插入在接口区域88上的位置)在此尤其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
地面吸嘴26的壳体66的上侧74具有平坦的区域90(图4)。
在上侧74并且尤其是平坦的区域90上布置有第一固定装置92。在壳体12上并且在此是第一壳体侧16上布置有第二固定装置94,第二固定装置用于和地面吸嘴26的第一固定装置92协作。
在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装置92包括一个或多个嵌入凹部96。第二固定装置94包括一个或多个肋状凸起98,其中,肋状凸起如下这样地布置在第二壳体侧18上,即,使肋状凸起在站立位置22下嵌入到所配属的嵌入凹部96中,并且在此锁固站立位置22。
在站立位置22中,管件装置14处于基本位置中,在基本位置中,管件装置14尤其具有沿第二延伸轴线44最小化的长度,并且其中,管件装置14的相应的位置于是得到锁固。这在下面还将详细描述。尤其地,肋状凸起98和所配属的嵌入凹部96如下这样地构造,即,通过肋状凸起98和嵌入凹部96的相互嵌接产生形状锁合。
通过第一固定装置92和第二固定装置74的协作防止了吸尘器10在站立位置22中发生倾斜。
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固定装置92和第二固定装置94的共同作用。
吸尘器10具有重心100(图4)。整个机器的重心100位于壳体12内部,并且例如位于抽吸机组32的高度中。
当吸尘器10被竖立在关于重心方向g是水平的表面28上时,重心100的投影线沿竖直的方向(平行于重心方向g地)穿过地面吸嘴26,并且例如穿过地面吸嘴26的平坦的区域90。
在站立位置22中,重心100位于地面吸嘴26上方。由此实现稳定的位置并且锁固站立位置22。
第一固定装置92和第二固定装置94相互匹配地构造,并且尤其地,一个肋状凸起或多个肋状凸起98和所配属的嵌入凹部96或相应的多个嵌入凹部96如下这样地构造,即,斜置10°(尤其是至少10°)不会松开固定,也就是说第一固定装置92与第二固定装置94之间的相应的连接即使在斜度为10°的情况下沿所有方向也都可以承受住。
只有当像上面提到的那样,管件装置14被移入时(图1至4),第一固定装置92才与第二固定装置94共同作用。
当从此出发,在吸嘴接口24与第一壳体侧16之间的间距增大时,则第二固定装置94和第一固定装置92可以不再相互作用。
在替选的或组合的实施方式中(图6),在地面吸嘴26的上侧74并且尤其是在平坦的区域90上布置有(至少一个)配合元件102。在壳体12的第一壳体侧16布置有(至少一个)相对应的磁体元件104。
在站立位置22中,配合元件102和磁体元件104如下这样紧密地靠近在一起,即,锁固地面吸嘴26相对壳体12的定位的磁保持力起作用。
当吸尘器10处于站立位置22中,并且从待清洁的表面28抬起时,这例如可以用于使地面吸嘴26不会倾离壳体12。
原则上,由配合元件102和磁体元件104构成的组合也可以用于通过如下方式力锁合地固定站立位置22,即,使地面吸嘴26的壳体66能松开地固定在吸尘器10的壳体12上。
在实施例中设置的是,地面吸嘴26为了在硬表面或地毯表面上运行是能切换的,其中,一个或多个支撑元件80不管在针对硬表面使用的情况下是滚子106(图4),还是在地毯表面上使用的情况下是滑动元件都尤其是能转换的。
设置有相应的切换机构108。
在壳体12上布置有能打开的门112。该门112例如能翻转地保持在其余的壳体12上,或者整体上能取下。门112覆盖门开口114,分离器装置30在壳体12中定位在门开口后面。
在实施例(也参见图8)中,门112牢固地固定在分离器装置30上。当分离器装置30被正确地定位在壳体12中时,则门112“自动”封闭门开口。
在实施例中设置有过滤器盒116(图7和8),分离器装置30布置在其中。
过滤器盒116形成如下单元,其整体上能被定位在吸尘器10的壳体12中,并且能够从吸尘器10的壳体12取出。
门112固定在过滤器盒116上。
过滤器盒116具有输入接口118,其在将过滤器盒116定位在壳体12中时与壳体接口56流体有效地连接。载有脏物的抽吸流118穿过输入接口118进入到过滤器盒116中。
此外,过滤器盒116具有输出接口120。已过滤的抽吸流从输出接口120逸出,已过滤的抽吸流的脏物载量明显小于在输入接口118处进入的抽吸流。
输出接口120与抽吸机组32流体有效地连接。
在壳体12中设置有相应的固定器件,其用于将过滤器盒116固定(牢固地定位)在壳体12中。相应地,过滤器盒116具有相对应的器件。
在实施例中,分离器装置构造为过滤器-分离器装置,并且是多级的。相应的级部布置在过滤器盒116中。
过滤器-分离器装置30尤其包括针对“粗尘的”预分离器112和针对灰尘的过滤器装置124。参照针对附着有脏物的抽吸流的流动引导地,预分离器122前置于针对(细)灰尘的过滤器装置124。
预分离器122包括容纳笼126,其尤其是构造为网格笼。容纳笼126例如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容纳笼126例如具有截锥体的造型,该截锥体具有通过网格结构预定的开口128。在开口128上布置有例如形式为织物的网眼结构129(参见图8;网眼结构位于所有开口128上,但仅针对一个进行了绘制)。
网眼结构129经由网眼宽度限定了灰尘颗粒关于其大小哪些被收集在容纳笼126中,并且哪些可以透过到过滤器装置124上。针对网眼结构的网眼宽度的典型的值在(包含)100μm与200μm之间的范围内。预分离器122收集的粗尘于是由具有大于网眼宽度的平均直径的颗粒构成,而过滤器装置124收集的细尘由具有小于网眼宽度的平均直径的颗粒构成。
容纳笼126具有容纳空间130。在吸尘器10运行时,附着脏物的抽吸流引导通过容纳空间130。网格笼的网眼结构129的网眼提供可穿流性。
给容纳笼126配属有盖132。盖132被用于朝背对输出接口120的侧134遮盖容纳笼126。
盖132具有针对抽吸流管路的接口136。接口136与过滤器盒116的输入接口118流体有效连接或者构造出该输入接口。
在替选的实施方式中,接口布置在容纳笼126上。
在容纳笼126上,在侧134(上侧)上定位有环圈138。环圈138在此可以是与其余的容纳笼126分离的被固定的部分,或者可以与容纳笼126一体式地连接。
环圈138用于将容纳笼126固定在过滤器盒116上,并且尤其是环绕地构造。
过滤器盒116为此包括具有器壁142的壳体140。在器壁142的内侧上布置有接片元件144,其离开器壁142地探伸到壳体140的内部空间中。
环圈138具有环绕的凸缘146,其在容纳笼126定位在过滤器盒116上时的贴靠区域中贴靠在接片元件144上。通过凸缘146在接片元件144上的贴靠阻止了容纳笼126的“向下掉落”。
此外,环圈138具有弓形部148,其在针对接片元件144的贴靠区域之外地被安置在凸缘146上。在弓形部148与容纳笼126之间形成自由空间150。弓形部148朝容纳笼126的底部152的方向离开侧134地探伸。
通过弓形部148,环圈138和进而是容纳笼126可以倒扣到器壁142上;当容纳笼126被固定在过滤器盒116上时,器壁142的区域154沉入到自由空间150中。通向弓形部148的过渡区域贴靠在器壁的端侧156上。
经由环圈138,容纳笼126挂入过滤器盒116的壳体140中。通过凸缘146和弓形部148阻止向下的可运动性。经由弓形部148阻止了沿横向的方向(具有一定的间隙)的可运动性。
容纳笼126可以经由环圈138以简单的且尤其是无工具的方式通过在壳体140上挂入而固定在过滤器盒116上,并且相应地以简单的方式无工具地取出。
凸缘146的针对接片元件144的贴靠区域尤其是与弓形部148在直径上对置地布置。
在实施例(图8至10)中,盖132构造为翻转盖。在环圈138上布置有翻转铰链158。翻转铰链158尤其是与弓形部148对置地布置。在该区域中,环圈138基于弓形部148而被加强,并且翻转铰链158可以由此以简单的方式在该区域中被整合到环圈138中。
销形的作用元件160被安置在盖上。盖132具有下侧162,其在盖闭合时面对容纳空间130并且在此面对底部152。
销形的作用元件160被安置在下侧162上,横向地超过该下侧探伸出来。在盖132闭合时,销形的作用元件160沉入容纳空间130中。
盖132具有中间线164和中间平面166。销形的作用元件160被安置在中间线164或中间平面166与翻转铰链158之间。销形的作用元件尤其是与中间线164相比更靠近翻转铰链158。
销形的作用元件160如下这样地构造,即,在打开盖132时,通过翻起使销形的作用元件运动穿过容纳空间130(参见图8和10),并且在此不擦碰容纳笼126的器壁,或者说盖132的运动没有由于销形的作用元件160与这样的器壁的发生碰撞而受到限制。
销形的作用元件160尤其呈楔形地构成(参见图10),其具有第一侧168a和对置的第二侧168b,它们彼此呈锐角度定向。
在吸尘器10运行时,脏物被收集在预分离器122的容纳空间130中。
具有预分离器122的过滤器盒116可以从壳体12中取出。
具有盖132的容纳笼126是能取出的。容纳笼可以能松开地固定在过滤器盒116上。
在替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没有直接固定在容纳笼126上,而是在容纳笼126之外地固定在过滤器盒116上。容纳笼可以由此在没有盖的情况下取出。
当盖132通过翻起而打开时,销形的作用元件160运动穿过容纳空间130。当容纳空间130在相应的范围内被填充以脏物时,销形的作用元件160运动通过脏物。该脏物被弄松。由此使排空容纳笼126变得容易。
此外,销形的作用元件160也可以按照铲的类型还携带有脏物,以便同样使排空变得容易。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容纳笼126’设置有盖170(图11至14)。容纳笼126’原则上和容纳笼126构造相同,其中,容纳笼126’具有环圈172。
盖170构造为转动盖,其可以经由卡扣锁闭与容纳笼126’固定。
布置于容纳笼126’的环圈172包括角舌板17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四个角舌板以90°的角度间距设置。
角舌板174具有凹部176,盖170以边缘区域178沉入在其中。只要该边缘区域178沉入凹部176中,那么角舌板174就防止了盖170向上离开容纳笼126’的底部152’地取下。
盖170本身设有与角舌板174相对应的凹部18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四个凹部180以90°的角度间距设置。
当凹部180位于角舌板174的凹部176中时,相应的角舌板174不再阻止盖170向上的可抬起性,也就是是说,当凹部180与角舌板174相对应时,盖170可以向上被抬起。
在盖170的锁定位置中,其如下这样地被定位,即,使边缘区域178相应地位于角舌板174里面。
在实施例中,盖170如下这样地构造,即,它在盖170上具有侧向的止挡部182,侧向的止挡部能够止挡到角舌板174上。由此阻止盖170相对于环圈172的进一步转动。从角舌板174贴靠在侧向的止挡部182上起,盖170可以如下这样地转动,即,使凹部180与角舌板174的凹部176相对应。盖170于是可以被抬起。
在盖170上,在下侧184上被安置有多个销形的的作用元件186。这些销形的作用元件尤其是作为旗标被安置在盖170上。
在盖170闭合时,销形的作用元件186沉到容纳空间130中。
销形的作用元件在此可以够到底部152’。
尤其是在直径上对置地设置有多个销形的作用元件186。
销形的作用元件186在此可以尖端多分叉地构造,或者可以为了增大表面例如作为成束的多个间隔开的或彼此连接的细管件制成。
根据针对抽吸流管路的接口136,在盖170上设置有接口188。
为了排空填充有脏物的容纳笼126’而去除盖170。为此,盖170转动。通过将销形的作用元件186转动到容纳空间130中,使脏物松动并且/或者使脏物保留附着在销形的作用元件186上。
当盖170被取下时,容纳笼126’于是可以轻易被排空,或者可以使附着在销形的作用元件186上的脏物被抖落。
通过在盖132或盖170中的销形的作用元件186或160,预分离器122的容纳笼126或126’可以在从壳体12取出后以简单的方式被排空。通过在打开盖132时或在打开盖170时销形的作用元件160或销形的作用元件186的相对运动,“搅铲”在容纳笼126或126’中的脏物,并且由此使脏物结块松动。
像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销形的作用元件186也可以用作针对脏物的附着元件。
针对灰尘的过滤器装置124被定位在过滤器盒116的壳体140中,过滤器装置作为过滤器-分离器装置的第二级部(“细级部”)后置于预分离器122(“粗级部”)。过滤器装置尤其是能松开地定位在壳体140中。
在实施例中,在器壁142上布置有相应的针对过滤器装置124的舌形的嵌入器件190,以便能够实现清洁壳体140中的过滤器装置124。
在实施例中,过滤器装置124构造为筒式过滤器192。
过滤器装置124包括过滤器元件194,其例如呈管形地构成,并且具有过滤器褶皱部198。过滤器褶皱部198被安置在底部196上,经由底部,过滤器装置124又例如经由卡口式连接而固定在壳体上。
过滤器元件194中的被过滤器褶皱部198的过滤材料包围的开口和底部196中的开口与过滤器盒116的输出接口120相对应。例如,输出接口120于是经由过滤器装置124形成在底部196上。
过滤器元件194关于其内部空间朝预分离器122闭合。过滤器褶皱部198之间的空间朝预分离器122敞开。
抽吸流(在图9中用附图标记200指示)于是进入过滤器装置124中,并且在那里在过滤器褶皱部198之间经过过滤器元件194的端侧202。
抽吸流穿流过过滤器褶皱部198的过滤材料,其中,灰尘颗粒没有穿透过过滤器元件194,也就是说基本上被挂留在过滤器元件194上。
在输出接口120上提供如下抽吸流,其灰尘载量与联入到输入接口118中的抽吸流相比所载灰尘少了很多。
在过滤器元件194在壳体140中转动时,嵌入器件190作用到过滤器褶皱部198上,并且使过滤器褶皱部“抖动”,由此,使附着的灰尘颗粒松动。由此,在排空过滤器盒116时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灰尘负载。
当过滤器盒116从吸尘器10的壳体12去除时,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容纳笼126或126’可以被取下并且排空。
在需要时,尤其经由底部196卡入壳体140中的过滤器装置124(尤其是在作为筒式过滤器192的构造中)可以取下并且更换或抖出,其中,灰尘于是可以经由端侧202从过滤器装置排空。
抽吸机组32具有抽吸接套204。过滤器盒116的输出接口120与该抽吸接套104流体有效地连接。
在吸尘器10的壳体12中,在抽吸机组32后面布置有排气过滤器206。排气过滤器206尤其被用于过滤出马达细磨粒。
给风扇马达34配属流动转向元件208。流动转向元件208尤其是构造为罩。
在实施例中,流动转向元件208围绕风扇马达34定位在过滤器盒116与排气过滤器206之间。
原则上也可行的是,相应的流动转向元件后置于排气过滤器206。
流动转向元件具有相应的器壁,其限定了第一流动区域210和具有相反的主流动方向的第二流动区域212。例如,第二流动区域212呈环形地包围第一流动区域210。
在第一流动区域210与第二流动区域212之间的过渡部214上布置有对噪音有抵抗力的壁,其由对噪音有抵抗力的材料制成,其具有至少94%的噪音反射率。
在过渡部上的壁尤其是呈环形的。
过渡部在此形成在围绕风扇马达34的区域中。
在实施例中,在过渡部214上布置有泡沫物环。
壳体12在排气过滤器206的区域中具有能封闭的盖216,以便能够实现接近排气过滤器214,用以更换排气过滤器。
盖216例如与第一壳体侧16相邻地布置。
在壳体12中,在壳体器壁38与过滤器盒116和抽吸机组32之间形成空间218,其沿第一延伸轴线20延伸,并且基本上占据排气过滤器206与第二壳体侧18之间的总壳体高度。
在排气过滤器206后,在壳体12中形成空间220,然后,该空间过渡为空间218。在第一壳体侧16与排气过滤器206之间的空间220被用作用于流动转向到空间218中的转向区域。
在壳体器壁38上布置有多个开口222,其中,开口沿平行于第一延伸轴线20的方向间隔开地布置。
开口222与外部空间流体有效地连接。抽吸机组32的是已清洁的空气的排气可以经由开口222从空间218逸出进入到外部空间中。
在开口222上,尤其是在壳体里面分别是开放式多孔的结构224,例如形式为泡沫元件。
在实施例中,在空间220中布置有开放式多孔的结构,其例如通过泡沫形成。
在吸尘器10运行时,针对抽吸流的在吸尘器10上的流路226包括第一区域228,其位于管件装置14中。载有脏物的抽吸流通过管件装置14中的第一区域228流向连接管件58。
在该第一区域228中流动的主流动方向在此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
在壳体12中,在壳体接口56与排气过滤器206之间形成流路226的第二区域230。
在连接管件58上实现从第一区域228到第二区域230的流动的转向。
在第二区域230中,主流动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延伸轴线20,并且与第一区域228中的主流动方向相反。
在风扇马达34上的流动转向元件208在此在第二区域230内实现流动换向,其尤其是用于减小噪音排放。
第三区域232通过空间218形成。抽吸机组32的是已清洁的空气的排气在第三区域232中流动。在第三区域232中,主流动方向至少大致平行于第一延伸轴线20,并且该主流动方向平行于第一区域228中的主流动方向,或与第二区域230中的主流动方向相反。
空间220用作用于使从第二区域230到第三区域232的流动转向的转向区域。
在图2中示出了流路。
穿行过流路236的路程在量纲中是壳体12的高度大约三倍,也就是附着有脏物的抽吸流首先流过第二区域228,随后流过第二区域230,在其中进行清洁,并且然后,更干净的排气流穿流过第三区域232并且排出到周围环境中。
通过该较大的流路,基于相应的流动行程可以实现低的噪音排放。
流动转向元件208利用过渡部214的相应的构造同样提供了低的噪音排放。
空气流通过流动转向元件208效率适中地转向,尤其是用来降低噪音排放。
管件装置14是能伸缩的(图15至25)。管件装置14为此包括第三管件52,其牢固地装配在壳体器壁38上。第三管件52具有沿第二延伸轴线44的延伸度。第三管件52尤其是刚性地构造。
在第三管件中布置有第二管件48,并且在此沿第二延伸轴线44的方向能纵向移动地引导。第二管件48同样刚性地构造。其尤其是以圆筒的形式构造。相应地,第三管件52的内部空间是(空心)圆柱形的。
第一管件46在第二延伸轴线44上能纵向移动地布置在第二管件48中。第一管件46圆筒状地构造。第二管件48相应地具有(空心)圆柱形的内部空间。
吸嘴接口24布置在第一管件46上。
第二管件48相对于第三管件52的相应的相对定位可以能明确地调整。相应地,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进而也是相对第三管件52)的定位可以能明确地调整。
给管件装置14配属第一锁定装置240(参见例如图19),第一锁定装置作用在第一管件46与第二管件48之间,并且在锁定位置中,第一管件46紧固在第二管件48上。该锁定位置是能松开的。
此外,给管件装置14配属第二锁定装置242,其作用在第三管件52与第二管件48之间。第二锁定装置242在锁定位置中将第二管件48紧固在第三管件52上。第二锁定装置242的该锁定位置是能松开的。
此外,给管件装置配属第三锁定装置244。该第三锁定装置244作用在第一管件46、第二管件48与第三管件52之间。在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能松开的锁定位置中,该第三锁定装置将第二管件48紧固在第三管件52上。该锁定位置能松开到解锁位置。在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第二管件相对第三管件52的能移动性得到释放,但其中,通过第二锁定位置242可以使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的特定的定位能被紧固。
从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过渡经由第一管件46预定。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定位确定了从第三锁定装置244的从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过渡。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力作用确定了该过渡。
第一锁定装置240包括第一沉入元件246。第一沉入元件246例如是球体或滚子。
在第一管件46上,间隔开地沿第二延伸轴线44的方向布置有第一凹部248,也参见图15(a)、15(b)和16。
在实施例中,在第一管件46上布置有三个间隔开的第一凹部248。
与吸嘴接口24最接近的第一凹部248a在此限定了第一管件46相对壳体12的定位,并且进而限定了针对站立位置22的吸嘴接口24的定位。当第一沉入元件246沉入第一凹部248a中,并且第一锁定装置240被锁定时,则实现了吸嘴接口24相对第一壳体侧16的定位,在其中,第一固定装置92和第二固定装置94可以相互协作,以便固定站立位置22。
该状态在图1至4中示出。
第一锁定装置240此外还具有能运动的第一阻止元件250(参见例如图19)。该能运动的第一阻止元件250具有针对第一沉入元件246的贴靠区域252。当该贴靠区域252位于第一沉入元件246上方时,第一沉入元件246由此保持在相应的第一凹部248中,并且建立锁定位置。
在图19中示出了第一锁定装置240的锁定位置。
与贴靠区域252相邻地,第一阻止元件250具有第一容纳部254。第一容纳部254面对贴靠区域252地具有斜切的器壁256。
当第一容纳部254位于第一沉入元件246上方时,第一沉入元件246可以从相应的第一凹部248沉出,并且沉入到第一容纳部254中。
在第二管件48上形成贯通的凹部258。当第二沉入元件246位于凹部258中和相应的第一凹部248中时,那么就阻止了第一管件46与第二管件48之间的纵向可移动性。当通过相应定位第一阻止元件250使第一容纳部254位于凹部258上方时,那么第一沉入元件246可以完全从第一容纳部254沉出,并且相应地释放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一管件46的可运动性。
第一阻止元件250布置在引导部260上,并且能纵向移动地沿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的方向引导。
在第一阻止元件250上布置有第一复位装置262,其尤其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弹簧形成。第一复位装置定位在引导部260上。当第一阻止元件250如下这样地移动,即,使第一容纳部254位于凹部258上方时,则必须克服第一复位装置262的力。在没有外力作用到第一阻止元件250上时,该第一阻止元件复位,并且贴靠区域252遮盖凹部258,并且在此将第一沉入元件246保持在第一容纳部254中,并且由此又阻止了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纵向可移动性。
第二锁定装置242具有第二沉入元件246,其例如呈球形的或呈滚子形的。在第二管件48上沿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的方向间隔开地布置有第二凹部266。在第三管件52上布置有贯通的凹部268。在锁定位置中,第二沉入元件264被安置在第二凹部266和凹部268中,也就是说沉入其中。
第二锁定装置242此外还具有第二阻止元件270,其包括贴靠区域272。贴靠区域272原则上具有和第一阻止元件252的贴靠区域252相同的功能。第二阻止元件270相应地具有第二容纳部274。
在第二锁定装置242的锁定位置中,第二沉入元件246沉入到相应的第二凹部266和凹部268中,并且贴靠区域272位于第二沉入元件264上方并且锁固该定位。
通过移动第二阻止元件270,第二容纳部274被带到第二沉入元件264上方,也就是说凹部268上方,并且第二沉入元件264可以沉出并且在此沉入到第二容纳部274中。由此取消了第二管件48与第三管件52之间的形状锁合,并且针对第二锁定装置242取消锁定位置。
第二阻止元件270在引导部276上能纵向移动地引导。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
给第二阻止元件270配属了第二复位装置278,其尤其是通过弹簧形成。
为了第二阻止元件270的运动以便将第二容纳部274带到第二沉入元件264上方,必须克服第二复位装置278的力。为此需要相应的外力。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第二复位装置278提供第二阻止元件270的回移,以便将贴靠区域272带到第二沉入元件264上方,并且将该第二沉入元件挤压到相应的第二凹部266中。
在第二管件48上布置有许多相应的第二容纳部274,以便能够实现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的定位的相应的可变的调整和紧固。
在吸尘器10的壳体12上布置有滑动件280(例如图4)。该滑动件280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地能纵向移动地引导。该滑动件280的上侧超过第二壳体侧18探伸出来,以便能够实现可操作性和尤其是能够实现按压可操作性。
滑动件280沿壳体器壁38延伸,并且在此沿第三管件52延伸至第二阻止元件270。第二阻止元件270力传递有效地与滑动件280连接。连接例如是牢固的。
在实施例中,第二阻止元件270大约被安置在风扇马达34的上方的区域的高度中。
针对滑动件280的纵向可移动性的相应的引导部设置在壳体器壁38上。
原则上也可行的是,滑动件280能纵向移动地布置在管件装置14上。
第一阻止元件250与滑动件280联接,但没有持续地与其连接。
第二阻止元件270(图19)在贴靠区域252的延续部中具有端侧的端部282。利用该端侧的端部282,使第二阻止元件270可以作用到第一阻止元件250上,并且经由移动滑动件280进而是第二阻止元件270,使第一阻止元件250可以原则上沿相同的方向移动,只要第二管件48没有相对于第三管件52移动。
针对第一阻止元件250的引导部260牢固地与第二管件48连接。针对第二阻止元件270的引导部276牢固地与第三管件52连接。
第三锁定装置244包括第三沉入元件284,其尤其是构造为滚子或球体。第三沉入元件284在此参照沿第二延伸轴线44的方向地被定位在第一沉入元件246与第二沉入元件264之间。
在第三管件52上形成有针对第三沉入元件284的第三容纳部286。与之相对应地,在第二管件48上形成有针对第三沉入元件284的第四容纳部288。在第三沉入元件284被安置在第三容纳部286和第四容纳部288中时,则第三管件52与第二管件48之间建立起形状锁合的联接,并且由此使第二管件46关于其可运动性地被紧固在第三管件52上。即使是当第二锁定装置242没有被锁定,也就是说在解锁位置中时,当第三锁定装置244在其锁定位置中(在该锁定位置中,第三沉入元件284被安置在第三容纳部286和第四容纳部288中)时,第二管件48也不能够在第三管件52中移动。
第二管件48中的第四容纳部288朝第一管件246敞开。第一管件的器壁290在此阻止了可运动性,进而是阻止了第三沉入元件284从第三容纳部286和第四容纳部288的可脱出性。
第一管件46与远离吸嘴接口24的端部292相邻地具有针对第三沉入元件284的凹部294(参见例如图20或图25)。该凹部294被安置在与第一凹部248不同的侧上。例如,凹部294和第一凹部248在直径上对置地布置。
第一沉入元件284例如与第二沉入元件264在直径上对置地布置(其中,其能够定位在关于第二延伸轴线44不同的高度定位上)。
凹部294配属于第三沉入元件284。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当第三沉入元件284没有沉入到凹部294中时出现。
当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位于特定的定位上,也就是说位于凹部294与第三沉入元件284对置的定位中时,第三沉入元件284可以从第三管件52的第三容纳部286沉出。由此取消了第二管件48与第三管件52之间的形状锁合,并且达到解锁位置,在解锁位置中,第三锁定装置244释放了第三管件52在第二管件48中的锁定。在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该解锁位置中,关于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的定位的紧固,仅有第二锁定装置242起作用。
从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过渡通过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定位来确定,也就是当凹部294与第三沉入元件284对置地定位,并且第三沉入元件284沉入到凹部294中时。在该定位中达到了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最大伸缩位置。
凹部294在此如下这样地布置,即,只有当第一锁定装置240位于锁定位置中时,第三沉入元件284才可以沉入。凹部294与相应的最高的第一凹部248(在图25中用248b标记)之间的高度间距相应于第一沉入元件246与第三沉入元件284之间的间距。
沿第二延伸轴线44的在第一沉入元件246与第三沉入元件284之间的相对高度间距与第一管件46相对第三管件52的或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的定位无关地保持恒定;当第三沉入元件284从第三管件52的第三容纳部286沉出并且沉入凹部294中时,其通过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的运动与第二管件48同步。因为引导部260牢固地布置在第二管件48上并且第三沉入元件284沿平行于第二延伸轴线44的方向相对于第二管件48是牢固的的,所以实现了所描述的同步。
替选地可行的是,从第三解锁装置244的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过渡是受力控制的。
在同样在图19中以虚线作为替选方案示出的实施例中,没有设置相应于第三沉入元件284的沉入元件。
力加载(代替经由沉入元件实现的形状锁合的连接地)提供了第三管件52与第二管件48之间的力锁合的联接,用以相应地紧固相对定位。当例如通过相应定位第一管件46于是使加载力不再存在有力锁合的联接时,则达到解锁位置。
为了进行力加载,设置了力加载元件296,例如被弹簧加载的杠杆元件。
在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在其中,第二管件48和第一管件46一起通过第一锁定装置240锁定),由第二管件48和第一管件46构成的组合作为整体相对于第三管件52能移动。由此,第一阻止元件250与第二阻止元件270脱联接,并且松开了第一阻止元件在端侧的端部282上的接触,并且因此松开了滑动件280。滑动件280不再作用到第一锁定装置240上。
管件装置14利用锁定装置240、242、244工作如下:
在吸尘器10的站立位置22下(参见图1至4),第二管件48完全地在其运动行程内完全沉入到第三管件52中。第一管件46在其运动行程内完全沉入到第二管件48中。第二管件48相对于第三管件52的定位通过第二锁定装置242和第三锁定装置244紧固。
吸嘴接口24超过第一壳体侧16如下程度地探伸出来,即,能够固定地面吸嘴76,并且在站立位置下,能够使第一固定装置92作用在第二固定装置94上。
管件装置14的长度为了抽吸运行相对于站立位置22得到提高。
为此,第一管件46首先从第二管件48移出。
为此,滑动件280被操纵并且向下移动,也就是说朝吸嘴接口24的方向移动。滑动件在此移动第二阻止元件270并且经由端侧的端部282的止挡也移动第一阻止元件250。当第一容纳部254位于凹部258上方时,第一沉入元件246脱出,其中于是,取消了第一管件46与第二管件48之间的形状锁合,并且第一管件46相对于第二管件48是能移动的。
相应的移动定位通过结束作用到滑动件280上的力,在沉入元件246没有相应沉入到凹部248中的情况下并且根据期望的纵向定位和经由贴靠区域252的保持来锁定。
在操纵滑动件280时,第二锁定装置242也与第一锁定装置240同时锁定。然而基于第三锁定装置244,使第二管件48保持紧固在第三管件52上,只要第三沉入元件248没有沉入到凹部294中。
在图15(a)、15(b)和16中示出了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不同的定位,其中,第二管件48经由第三锁定装置244紧固在第三管件52上。
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在图15(a)、15(b)中指示的定位是具有锁定位置的定位。根据图15(a)的定位相应于针对手持式抽吸器运行的定位。根据图15(b)的定位相应于针对很矮的操作人员的针对地面抽吸器运行的定位。
吸嘴接口24进而还有抽吸吸嘴相对于第一壳体侧16的定位因此在预定的路程内是能调整的。
在图20中示出了针对第一锁定装置240的、第二锁定装置242的和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该锁定位置相应于站立位置22,也就是说在其中,管件装置14具有最小长度。
在图21中示出了管件装置14的相应于根据图16的位置的位置。
当第一管件46如下程度地从第二管件48拉出,即,使第三沉入元件284可以在端部292的区域中侵入到凹部294中时,也达到了第一锁定装置240的锁定位置。第三锁定装置244现在位于解锁位置中,并且原则上,第二管件48相对于第三管件52是能纵向移动的,并且第二锁定装置242现在确定了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的可移动性,并且通过调整第二锁定装置242的相应的锁定位置紧固移动位置。在图17、18和22中示出了针对第二管件48相对于第三管件52的被锁定的位置的相应的不同的定位。
当第二管件48相对第三管件52从第三锁定装置244被锁定的基本位置起移动时,第一阻止元件250与滑动件280进而与第二阻止元件270脱联接。为此参见例如图22。第一阻止元件250与第二阻止元件270间隔开。
当从拉出的位置起,第二管件48又通过锁定第二锁定装置242在其相应的行程内移回到第三管件52中时,则当第一阻止元件250止挡到第二阻止元件270的端侧的端部282上时达到最终位置。然后通过操纵滑动件280可以达到第一锁定装置240的锁定位置,并且第三沉入元件284可以沉入到第三容纳部286中。由此,第二管件48又紧固在第三管件52上,并且第一管件46可以在第二管件48中移动。于是又可以达到站立位置22。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管件装置,可以经由(至少是)三个管件元件46、48、52在大的长度范围内调整管件装置14的长度。在此仅需要设置一个操作元件,即滑动件280。由此得到高的操作舒适性。
滑动件280的定位从站立位置22起确定第二锁定装置242(和第一锁定装置240)是否位于锁定位置中。当第一锁定装置240没有位于锁定位置中时,第一管件46可以相对于第二管件48运动。第二管件48相对于第三管件52的可移动性通过第一管件46相对第二管件48的定位预定,而不必设置附加的操作元件。
管件装置14的长度调整具有很高的操作舒适性。
原则上,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应用到具有多于三个管件的管件装置上。具有三个管件46、48、52和相应的锁定装置240、242、244的管件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用于具有多于三个管件的结构的基本单元。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广泛的使用功能的吸尘器10。
该吸尘器通过如下方式可以用作地面吸尘器,即,地面吸嘴26通过移动吸嘴接口24离开站立位置22。
可以调整出对于用户来说最佳的定位。用户可以在连接管件58的弓形把手60上握住吸尘器10并且执行抽吸运动。
吸尘器10可以在站立位置22中节省空间地保管。
吸尘器10也可以用作手持式抽吸器,其是可自由握持的并且例如不支撑在地面上。地面吸嘴26于是通过相应的抽吸吸嘴代替。所需的长度可以经由管件装置14借助操作滑动件280来以简单的方式调整。
可以实现具有直立功能的“立式抽吸器”,但其中,吸尘器也可以用作手持式抽吸器。
吸尘器10可以以紧凑的、节省空间的方式实现。其可以以相对小的质量构造并且可以快速使用。吸尘器可以根据用户的愿望基于直立功能在站立位置22下节省空间地停放,而不需要用于倚靠的壁或类似物。
通过紧凑的结构方式例如可以在家具下方进行抽吸。
通过流路226和流动区域210、212,在很小的流动损耗的情况下得到噪音排放的减小,其中,用于降噪的器件不会明显损害吸尘器10关于其抽吸功能的性能。
通过预分离器122上的一个或多个销形的作用元件116、186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执行脏物排空。
附图标记列表
10 吸尘器
12 壳体
14 管件装置
16 第一壳体侧
18 第二壳体侧
20 第一延伸轴线
22 站立位置
24 吸嘴接口
26 地面吸嘴
28 表面
30 分离器装置
32 抽吸机组
34 风扇马达
36 风扇
38 壳体器壁
40 第三壳体侧
42 另外的壳体器壁
44 第二延伸轴线
46 第一管件
48 第二管件
50 移动方向
52 第三管件
54 接口
56 壳体接口
58 连接管件
60 弓形把手
62 区域
64 自由空间
66 壳体
68 前侧
70 后侧
72a 在侧面的侧
72b 在侧面的侧
74 上侧
76 宽度
78 滚动装置
80 安置元件
82 吸口
84 接口
86 通风部
88 接口区域
90 上方的区域
92 第一固定装置
94 第二固定装置
96 嵌入凹部
98 肋状凸起
100 重心
102 配合元件
104 磁体元件
106 滚子
108 切换机构
110 盖
112 门
114 门开口
116 过滤器盒
118 输入接口
120 输出接口
122 预分离器
124 用于灰尘的过滤器装置
126 容纳笼
126’ 容纳笼
128 开口
129 网眼结构
130 容纳空间
132 盖
134 侧
136 接口
138 环圈
140 壳体
142 器壁
144 接片元件
146 凸缘
148 弓形部
150 自由空间
152 底部
152’ 底部
154 区域
156 端侧
158 翻转铰链
160 销形的作用元件
162 下侧
164 中间线
166 中间平面
168a 第一侧
168b 第二侧
170 盖
172 环圈
174 角舌板
176 凹部
178 边缘区域
180 凹部
182 侧向的止挡部
184 下侧
186 销形的作用元件
188 接口
190 嵌入元件
192 筒式过滤器
194 过滤器元件
196 底部
198 过滤器褶皱部
200 抽吸流
202 端侧
204 抽吸接套
206 排气过滤器
208 流动转向元件
210 第一流动区域
212 第二流动区域
214 过渡部
216 盖
218 空间
220 空间
222 接口开口
224 开放式多孔的结构
226 流路
228 第一区域
230 第二区域
232 第三区域
240 第一锁定装置
242 第二锁定装置
244 第三锁定装置
246 第一沉入元件
248 第一凹部
248a 第一凹部
248b 第一凹部
250 第一阻止元件
252 贴靠区域
254 第一容纳部
256 斜切的器壁
258 凹部
260 引导部
262 第一复位装置
264 第二沉入元件
266 第二凹部
268 凹部
270 第二阻止元件
272 贴靠区域
274 第二容纳部
276 引导部
278 第二复位装置
280 滑动件
282 端侧的端部
284 第三沉入元件
286 第三容纳部
288 第四容纳部
290 器壁
292 端部
294 凹部
296 力加载元件

Claims (41)

1.一种用于清洁器具(10)的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所述管件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管件(46)、第二管件(48)、第三管件(52),其中,所述第一管件(46)在所述第二管件(48)中能纵向移动地引导,并且所述第二管件(48)在所述第三管件(52)中能纵向移动地引导;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件装置还包括:
第一锁定装置(240),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作用在所述第一管件(46)与所述第二管件(48)之间,其中,在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的能松开的锁定位置中,所述第一管件(46)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所述第二管件(48)上;
第二锁定装置(242),所述第二锁定装置作用在所述第二管件(48)与所述第三管件(52)之间,其中,在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的能松开的锁定位置中,所述第二管件(48)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所述第三管件(52)上;
第三锁定装置(244),所述第三锁定装置作用到所述第一管件(46)、所述第二管件(48)和所述第三管件(52)上,其中,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具有能松开的锁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二管件(48)关于纵向可移动性地紧固在所述第三管件(52)上,所述第三锁定装置具有解锁位置,在所述解锁位置中,所述第二管件(48)相对所述第三管件(52)的纵向移动能被释放,其中,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关于从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过渡通过所述第一管件(46)相对所述第二管件(48)的定位来控制并且/或者通过力来控制,利用所述力,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作用到所述第二管件(4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和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如下这样地相互联接,即,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位于其锁定位置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和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如下这样地相互联接,即,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中,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和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能够共同地从其各自的锁定位置被带到解锁位置中或者共同地位于其各自的解锁位置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和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脱联接,其中,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能够被带到锁定位置中,并且所述第二管件(48)相对所述第三管件(52)的定位通过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能固定地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具有第一沉入元件(246),所述第一沉入元件在锁定位置中沉入到所述第一管件(46)的第一凹部(248)中,并且所述第一沉入元件为了解锁能够从所述第一凹部(248)中脱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件(46)具有多个沿第一管件(46)的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凹部(248)。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具有能运动的第一阻止元件(250),所述第一阻止元件在锁定位置中阻止所述第一沉入元件(246)从所述第一凹部(248)中脱出,并且在解锁位置中释放脱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阻止元件(250)上布置有针对所述第一沉入元件(246)的第一容纳部(254),所述第一沉入元件(246)在解锁位置中能够沉入到所述第一容纳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止元件(250)平行于所述管件装置(14)的纵向方向是能移动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复位装置(262),所述第一复位装置在没有外力作用到所述第一阻止元件(250)上的情况下力求将所述第一阻止元件带到针对所述第一沉入元件(246)的阻止位置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具有第二沉入元件(264),所述第二沉入元件在锁定位置中沉入到所述第二管件(48)的第二凹部(266)中,并且所述第二沉入元件为了解锁能够从所述第二凹部(266)中脱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件(48)具有多个沿第二管件(48)的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第二凹部(266)。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具有能运动的第二阻止元件(270),所述第二阻止元件在锁定位置中阻止所述第二沉入元件(264)从所述第二凹部(266)中脱出,并且在解锁位置中释放脱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阻止元件(270)上布置有针对所述第二沉入元件(264)的第二容纳部(274),所述第二沉入元件(264)在解锁位置中能够沉入到所述第二容纳部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止元件(270)平行于所述管件装置(14)的纵向方向是能移动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复位装置(278),所述第二复位装置在没有外力作用到所述第二阻止元件(270)上的情况下力求将所述第二阻止元件带到针对所述第二沉入元件(264)的阻止位置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具有第三沉入元件(284),并且所述第二管件(48)具有第四容纳部(288)并且所述第三管件(52)具有第三容纳部(286),所述第三沉入元件(284)在锁定位置中定位在所述第四容纳部和第三容纳部中,并且所述第二管件(48)紧固在所述第三管件(52)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件(46)具有配属于第三锁定装置(244)的凹部(294),所述第三沉入元件(284)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沉入到所述配属于第三锁定装置的凹部中,并且在此至少从所述第三管件(52)的第三容纳部(286)中脱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件(46)在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中形成针对所述第三沉入元件(284)的阻止器壁,所述阻止器壁将所述第三沉入元件(284)保持在所述第二管件(48)的第四容纳部(288)和所述第三管件(52)的第三容纳部(286)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第三沉入元件(284)或第三锁定装置(244)的力加载元件(296)沿所述管件装置(14)的纵向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的第一沉入元件(246)与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4)的第二沉入元件(264)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力加载元件(296),所述力加载元件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中使所述第二管件(48)力锁合地紧固在所述第三管件(52)上,其中,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取消力锁合的紧固。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滑动件(280),所述滑动件关于所述管件装置(14)是能纵向移动的,并且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240)的第一阻止元件(250)和所述第二锁定装置(242)的第二阻止元件(270)联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280)能纵向移动地布置在所述管件装置(14)或装配有所述管件装置(14)的壳体(12)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280)永久地与所述第二阻止元件(270)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止元件(250)并不永久地与所述滑动件(280)连接,并且沿移动方向的移动运动通过所述滑动件(280)通过移动实现。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280)与第一阻止元件(250)之间的联接在第三锁定装置(244)的锁定位置中存在,并且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所述滑动件(280)与所述第一阻止元件(250)脱联接。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针对清洁工具的第一接口(24)。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与抽吸机组(32)流体有效连接的第二接口(54)。
2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弹簧装置,所述第一弹簧装置在没有外力作用到所述第一阻止元件(250)上的情况下力求将所述第一阻止元件带到针对所述第一沉入元件(246)的阻止位置中。
3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弹簧装置,所述第二弹簧装置在没有外力作用到所述第二阻止元件(270)上的情况下力求将所述第二阻止元件带到针对所述第二沉入元件(264)的阻止位置中。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锁定装置(244)的解锁位置中,所述滑动件(280)与所述第一阻止元件(250)间隔开。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24)布置在第一管件(46)上。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针对抽吸吸嘴(26)的第一接口(24)。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管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54)布置在第三管件(52)上。
35.一种清洁器具,其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件装置(14)。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清洁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12),所述管件装置(14)布置在所述壳体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清洁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2)上或在所述管件装置(14)上布置有能纵向移动的滑动件(280),经由滑动件能够作用到第一锁定装置(240)和第二锁定装置(242)上,用以建立各自的解锁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5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装置(14)与抽吸机组(32)流体有效连接,并且在运行状态中,抽吸流被导引过所述管件装置(14)。
39.根据权利要求35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件装置(14)上固定或能固定有清洁工具。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清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器具是吸尘器。
41.根据权利要求35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件装置(14)上固定或能固定有抽吸吸嘴(26)。
CN201580077419.XA 2015-03-06 2015-03-06 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和清洁器具 Active CN107427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5/054749 WO2016141957A1 (de) 2015-03-06 2015-03-06 Längeneinstellbare rohreinrichtung und reinigungsgerä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7176A CN107427176A (zh) 2017-12-01
CN107427176B true CN107427176B (zh) 2020-06-05

Family

ID=52627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7419.XA Active CN107427176B (zh) 2015-03-06 2015-03-06 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和清洁器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264963B1 (zh)
CN (1) CN107427176B (zh)
WO (1) WO20161419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9233B (zh) * 2018-10-12 2021-09-07 苏州爱普电器有限公司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吸管组件以及多用途真空吸尘装置
CN111358339B (zh) * 2018-12-25 2021-07-30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8225A (en) * 1987-08-28 1989-03-06 Tokyo Electric Co Ltd Pipe for cleaner
CN1291462A (zh) * 1999-10-11 2001-04-18 奥麦克股份公司 用于家用电器的伸缩式延伸件
CN1494394A (zh) * 2001-03-08 2004-05-05 �������ɭ 家用电器的棒状组件
JP2006167340A (ja) * 2004-12-20 2006-06-29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の延長管
CN1843281A (zh) * 2006-04-25 2006-10-11 邬永龙 吸尘器用多节伸缩管
DE202005019308U1 (de) * 2005-12-08 2007-04-19 Roxxan Gmbh Teleskopierbares Staubsauger-Saugrohr
CN101204309A (zh) * 2006-12-22 2008-06-25 Seb公司 吸尘器用的可伸缩式管体
CN103054521A (zh) * 2011-10-18 2013-04-24 费希尔罗尔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吸尘器吸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6016571U1 (de) * 2006-10-26 2007-12-13 Roxxan Gmbh Teleskopierbares Staubsauger-Saugrohr
SE531274C2 (sv) * 2007-05-07 2009-02-10 Electrolux Ab Tredelat rör
GB2452044A (en) * 2007-08-21 2009-02-2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wand for an applian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8225A (en) * 1987-08-28 1989-03-06 Tokyo Electric Co Ltd Pipe for cleaner
CN1291462A (zh) * 1999-10-11 2001-04-18 奥麦克股份公司 用于家用电器的伸缩式延伸件
CN1494394A (zh) * 2001-03-08 2004-05-05 �������ɭ 家用电器的棒状组件
JP2006167340A (ja) * 2004-12-20 2006-06-29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の延長管
DE202005019308U1 (de) * 2005-12-08 2007-04-19 Roxxan Gmbh Teleskopierbares Staubsauger-Saugrohr
CN1843281A (zh) * 2006-04-25 2006-10-11 邬永龙 吸尘器用多节伸缩管
CN101204309A (zh) * 2006-12-22 2008-06-25 Seb公司 吸尘器用的可伸缩式管体
CN103054521A (zh) * 2011-10-18 2013-04-24 费希尔罗尔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吸尘器吸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7176A (zh) 2017-12-01
WO2016141957A1 (de) 2016-09-15
EP3264963A1 (de) 2018-01-10
EP3264963B1 (de) 2019-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5032B (zh) 用于吸尘器的分离器装置和吸尘器
US20210052118A1 (en) Vacuum cleaner
RU2557743C2 (ru) Пылесос цилиндрического типа
RU2531263C2 (ru) Чистя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20100175217A1 (en) Cycloni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with externally positioned dirt chamber
US8657899B2 (en) Dust collector comprising a handle unit and intended for a vacuum cleaner
RU2210971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становки фильтра в пылесосе
CA2907308C (en) Configuration of a hand vacuum cleaner
RU2534916C2 (ru) Чистя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8640304B2 (en) Cyclone construction for a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EP0607059A1 (en) Vacuum cleaner
US11903548B2 (en) Hand carriable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20060130447A1 (en) Dust-collecting apparatus of a vacuum cleaner
KR102409218B1 (ko)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진공 청소기
CN101444403A (zh) 表面处理设备
US20220400920A1 (en) Dirt separation device
KR20060018017A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유니트
KR20060119587A (ko) 진공 청소기
US11445874B2 (en) Hand carryable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CN107427176B (zh) 长度能调整的管件装置和清洁器具
JP2003210370A (ja) 電気掃除機
CN209953473U (zh) 清洁设备和清洁设备总成
US7665182B2 (en) Vacuum cleaner and dampe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thereof
JP2015204929A (ja) 電気掃除機
US20240138634A1 (en) Hand carryable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German Wen Nendeng

Applicant after: Alfred Kahn Europe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German Wen Nendeng

Applicant before: Kaercher GmbH & Co. KG Alfre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