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6127A -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6127A
CN107426127A CN201710322915.8A CN201710322915A CN107426127A CN 107426127 A CN107426127 A CN 107426127A CN 201710322915 A CN201710322915 A CN 201710322915A CN 107426127 A CN107426127 A CN 107426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eak
carrier
sub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229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6127B (zh
Inventor
吕辉
张文
欧秀平
辛旭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229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261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26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6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6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6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1Reduction thereof using phase offsets between sub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3Reduction thereof by cli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载波系统对峰均比的抑制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该调整方法包括:接收与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第二峰均比小于第一峰均比。

Description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业务的发展,通信频谱资源越来越宝贵,为了满足人们对传输速率和高速移动性日益增长的要求,频谱利用率较高的调制方式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相对于单载波系统而言,多载波系统由于有多个载波信号在时域上叠加,使得叠加后的载波信号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简称为峰均比)值过高,较高的PAPR始终是该应用领域上的主要瓶颈。
目前,抑制PAPR的方法大致有信号预畸变类技术、编码类技术等。其中,信号预畸变类技术主要是直接对信号的峰值进行非线性操作,这种技术简单、直接,但是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带内噪声和带外干扰;编码类技术主要是利用不同编码所产生不同的码组而选择PAPR较小的码组作为OFDM符号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该方法虽然不会使得信号发生畸变,但是其计算复杂度较高,编解码都较为复杂。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多载波系统对峰均比的抑制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载波系统对峰均比的抑制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应用于第一端机,该方法包括:
接收与所述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对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峰均比小于所述第一峰均比。
可选的,在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变频处理,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处的频段由第一频段调整至第二频段;其中,所述第一频段中的频率最大值小于所述第二频段中的频率最小值;所述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包括:将经变频处理后的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
可选的,在对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记录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将所述第二峰均比与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确定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为所述第一端机在预设时间段内产生的多载波削峰信号,所述至少一个峰均比中每个峰均比为所述第一端机产生相应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时记录的峰均比,所述预设时间段为产生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一时刻之前的时间段;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其中,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机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可选的,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为经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之前的载波信号;将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确定为所述调整因子。
可选的,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包括:通过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传输协议中的控制字的形式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端机,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与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合路单元,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削峰单元,用于对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峰均比小于所述第一峰均比。
可选的,所述端机还包括:变频单元,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变频处理,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处的频段由第一频段调整至第二频段;其中,所述第一频段中的频率最大值小于所述第二频段中的频率最小值;所述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包括:所述合路单元还用于将经变频处理后的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
可选的,所述端机还包括:记录单元,用于记录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峰均比与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确定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为所述第一端机在预设时间段内产生的多载波削峰信号,所述至少一个峰均比中每个峰均比为所述第一端机产生相应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时记录的峰均比,所述预设时间段为产生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一时刻之前的时间段;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其中,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机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为经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之前的载波信号;及将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确定为所述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传输协议中的控制字的形式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应用于第一端机,该方法包括接收与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第二峰均比小于第一峰均比。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端机接收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是经由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后的载波信号,即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故在合路时不会出现多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在同一相位出现的情况,降低了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得到的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值,从而减小多载波合路信号的第一峰均比;在此之后,继续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进一步降低多载波合路后的峰值,得到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载波系统对峰均比的抑制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二、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获得多载波削峰信号后,还将记录的该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与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来确定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然后根据该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与其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将对该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确定为调整因子,最后将该调整因子向第二端机发送,以使得后续第二端机可以根据该调整因子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以降低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得到的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值,从而降低了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均比,确保第二端机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保障了整个多载波系统的通信效率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峰均比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第一端机接收的是未经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时,第一端机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的第一峰均比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第一端机接收到的是经过第二端机调相处理后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第一端机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的第一峰均比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端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峰均比调整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端机,其中第一端机和后续的第二端机均可以属于宽带混合制式的分布式接入系统或直放站系统等多载波系统中。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端机可以是多载波系统中的远端机,而第二端机可以是多载波系统中的近端机等。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调整方法可以应用于但不仅限于上述多载波系统中,该调整方法针对其他系统也同样适用;并且,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同一对象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字样仅是便于区分对象,并不是用作任何的限定。
其中,多载波系统通常包括远端和近端,或者也可称为发送端与接收端。发送端通常会在独立的对各路信号进行模数或者数模转换、调制等处理后,将各路信号发送给接收端,而接收端通常会将各路信号进行叠加,在叠加时若各个信号的相位相同或者相近时,叠加信号会受到相同初始相位的调制,使得在叠加时产生较大的瞬时功率峰值,在平均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叠加信号的峰均比较高。因此,会要求多载波系统内的一些部件,如功率放大器、A/D、D/A转换器等需要有很大的线性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端机中。其中,峰均比可以定义为一定时间内信号包络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之比,其一般用来描述信号波动的幅度并以此来衡量信号的质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调整方法的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S100:接收与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子载波信号可以是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信号、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信号等信号;调相处理可以是对子载波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的过程,而调相处理的过程可以采用但不仅限于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可以是在同一数学直角坐标系下,将子载波信号的相位按照一定大小的相位间隔沿X轴的负半轴进行调整,如该相位间隔可以为π/2、π/4等,或者,将子载波信号的相位按照一定大小的相位间隔沿X轴的正半轴进行调整等;经过调相处理后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相同。
举例来说,初始相位相同的两个子载波信号(如:信号A和信号B),其中,信号A和信号B的数学表达均为正弦信号,其幅度值的范围均为[-1,1],并且信号A和信号B的峰值为1时所处的相位可以是“……-π/2、π/2……”。
因此,在将信号A的相位沿X轴的负半轴平移π/2个单位,同时将信号B的相位沿X轴的负半轴平移π/4个单位后,信号A在坐标原点的幅度值由0变为1,且信号A峰值为1时所处的相位由“……-π/2、π/2……”调整为“……-π、0、π、2π……”;而信号B在坐标原点处的幅度值由0变为1/2,且信号B峰值为1时所处的相位由“……-π/2、π/2……”调整为“……-3π/4、π/4……”。显然地,对信号A和信号B进行调相处理后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
或者,将信号A的相位沿X轴的正半轴平移π/2个单位,同时将信号B的相位沿X轴的正半轴平移π/4个单位,使得信号A在坐标原点的幅度值由0变为-1,且信号A峰值为1时所处的相位由“……-π/2、π/2……”调整为“……-π、0、π、2π……”;而信号B在坐标原点的幅度值由0变为-1/2,且信号B峰值为1时所处的相位由“……-π/2、π/2……”调整为“……-π/4、3π/4……”。显然,调相处理后的信号A的峰值和信号B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相同。
方式二、可以按照相位序列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中的每个子载波分配不同的相位角,其中,该相位序列可以是SR相位序列,即通过将子载波的相位设为0或者π;或者,该相位序列也可以是Newman相位序列;或者该相位序列也可以是S.N T.N相位序列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子载波信号的实际信号类型及其在数学模型中的表达式来对该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
S200: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
其中,信号合路可以是指多载波系统将接收的来自不同载波通道的传输信号进行叠加,并通过相同载波通道对叠加后的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合路器等部件来实现信号合路;而多载波合路信号可以包括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具有不同频点的载波信号、宽带信号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在多载波系统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进行信号合路时,也就避免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在信号合路的同一时刻,不会产生较高的瞬时峰值;或者,避免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在信号合路的一定时间内,如30s内,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不会同时出现。从而降低了信号合路后获得的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均比。
比如,为了表示OFDM等系统中峰均比的统计特性,图2及后续的图3中引入了峰均比的互补累计分布函数(Complementary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CDF)曲线。其中,图2为当第一端机接收的是未经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时,第一端机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的第一峰均比的示意图。
图3为当第一端机接收到的是经过第二端机调相处理后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第一端机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的第一峰均比的示意图。
因此,从对比图2和图3中峰均比的CCDF曲线可以看出,第二端机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调相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第一端机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的峰均比。
由于经第二端机调相处理后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在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时,在信号合路时的相位处,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不会同时出现,这时图3中的峰均比显然低于图2中的峰均比,从而降低了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均比。
可选的,在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变频处理,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处的频段由第一频段调整至第二频段;其中,第一频段中的频率最大值小于第二频段中的频率最小值;将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包括:将经变频处理后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多载波合路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变频处理可以包括上变频处理和下变频处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其中,上变频处理是将具有一定频率的输入信号,改换成具有更高频率的输出信号的过程;而相应的,下变频处理是将具有一定频率的输入信号,改换成具有更低频率的输出信号的过程。一般地,无论是在上变频处理还是下变频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改变信号的信息内容和调制方式,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变频器等部件来实现上变频处理或者下变频处理。
比如,若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的变频处理可以为上变频处理。如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在的第一频段为[2MHZ,6MHZ]。分别对该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上变频处理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在的第二频段为[7MHZ,9MHZ],其中,第一频段中的频率最大值小于第二频段中的频率最小值。
或者,第一频段与第二频段有部分频段重叠,如分别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上变频处理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在的频段由[2MHZ,6MHZ]调整为[5MHZ,9MHZ]等。
然后,将经变频处理后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多载波合路信号。由于在信号合路之前,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了变频处理,使得合路后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可以更加符合多载波系统的传输性能,便于后续系统对信号的输出,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效率。
S300: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第二峰均比小于第一峰均比。
本发明实施例中,会对信号合路后得到的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该削峰处理可以是硬削峰,即可以通过窗函数削峰(Window Crest Factor Reduction,WCFR)算法、波峰削减-波峰系数削减(Peak Cancellation-Crest Factor Reduction,PC-CFR)算法等算法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其中,WCFR算法具有结构简单、应用时不需要知道载波配置、同时延时小适合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DAS)系统和直放站系统等优点;PC-CFR需要知道载波配置,需要近端实现载波跟踪并告知远端PC-CFR模块。对上述算法的使用可以参见现有技术中的处理过程,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端机接收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是经由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后的载波信号,即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有效的降低了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得到的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均比;在此之后,继续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得到了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进一步降低了多载波合路后的峰均比。
可选的,在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之后,该调整方法还包括:记录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将第二峰均比与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确定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为第一端机在预设时间段内产生的多载波削峰信号,至少一个峰均比中每个峰均比为第一端机产生相应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时记录的峰均比,预设时间段为产生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一时刻之前的时间段;基于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其中,调整因子用于指示第二端机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向第二端机发送调整因子。
在实际应用中,在记录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的第一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第一端机会在该预设时间段内记录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中每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峰均比,其中,预设时间段可以根据多载波系统的传输性能进行设定或者也可以用户自定义,如预设时间段设置为60s、120s等。或者,该预设时间段也可以是多载波开站前的一段时间,如80s等。
然后,将第二峰均比与历史记录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并确定出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
最后,根据该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用于指示第二端机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的调整因子,向第二端机发送该调整因子,以使得后续第二端机可以根据该调整因子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降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的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均比,从而确保了第二端机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进一步保障了整个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与可靠性。
比如,第一端机在当前时刻之前的30s内记录了3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分别对应的峰均比,分别为6dB、8dB、7dB,而当前时刻记录的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为6.5dB,然后将当前时刻的第二峰均比与历史的三个峰均比进行比较,显然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是峰均比为6dB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然后,根据该峰均比为6dB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出调整因子。
可选的,基于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可以包括:基于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与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目标子载波信号为经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之前的载波信号;将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确定为调整因子。
比如,继续上述实施例,若上述峰均比为6dB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的数学表达可以为y=Asin(Bx+BD+C),其中,A、B、C、D、H均为常数。根据该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出的与其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的数学表达为y=Hsin(Bx+C)。即将目标子载波信号在直角坐标中的波形沿x坐标轴的负半轴方向平移D个单位,再经过削峰处理后,可以得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在此过程中,对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为D,即D为调整因子。后续第二端机可以根据该调整因子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降低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的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均比。
可选的,向第二端机发送调整因子,包括:通过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传输协议中的控制字的形式向第二端机发送调整因子。
其中,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采用数字的方式来传输基带信号,其数字接口有两种,标准的CPRI接口和开放式基站结构同盟(Open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OBSAI)接口。CPRI定义了基站数据处理控制单元(Radio Equipment Control,REC)与基站收发单元(Radio Equipment,RE)之间的接口关系,它的数据结构可以直接用于直放站的数据进行远端传输,成为基站的一种拉远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端机接收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是经由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后的载波信号,即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有效的降低了对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后得到的多载波合路信号的峰均比;在此之后,继续对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得到了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进一步降低了多载波合路后的峰均比,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抑制峰均比的方法存在的抑制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请参见图4,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可以运用上述峰均比调整方法的端机,该端机包括接收单元10、合路单元20和削峰单元30。
其中,接收单元10用于接收与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合路单元20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削峰单元30用于对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峰均比小于所述第一峰均比。
可选的,第一端机还包括:变频单元,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变频处理,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处的频段由第一频段调整至第二频段;其中,所述第一频段中的频率最大值小于所述第二频段中的频率最小值;所述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包括:所述合路单元20还用于将经变频处理后的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机还包括:记录单元,用于记录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峰均比与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确定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为所述第一端机在预设时间段内产生的多载波削峰信号,所述至少一个峰均比中每个峰均比为所述第一端机产生相应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时记录的峰均比,所述预设时间段为产生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一时刻之前的时间段;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其中,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机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为经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之前的载波信号;及将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确定为所述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传输协议中的控制字的形式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在实际应用中,端机可以是多载波系统中的接收机、发送机等设备。
以上所述,以上的所有实施例仅用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的详细的介绍,且以上实施例的说明仅仅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以轻易的想到的变化或者替换,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的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应用于第一端机,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与所述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
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
对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峰均比小于所述第一峰均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变频处理,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处的频段由第一频段调整至第二频段;其中,所述第一频段中的频率最大值小于所述第二频段中的频率最小值;
所述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包括:
将经变频处理后的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记录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
将所述第二峰均比与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确定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为所述第一端机在预设时间段内产生的多载波削峰信号,所述至少一个峰均比中每个峰均比为所述第一端机产生相应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时记录的峰均比,所述预设时间段为产生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一时刻之前的时间段;
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其中,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机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
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为经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之前的载波信号;
将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确定为所述调整因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包括:
通过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传输协议中的控制字的形式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6.一种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机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与第一端机具有通信连接的第二端机发送的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为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的载波信号,且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任意两个子载波信号的峰值所处的相位不同;
合路单元,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其中,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具有第一峰均比;
削峰单元,用于对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进行削峰处理,获得具有第二峰均比的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峰均比小于所述第一峰均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机还包括:
变频单元,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变频处理,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的频率所处的频段由第一频段调整至第二频段;其中,所述第一频段中的频率最大值小于所述第二频段中的频率最小值;
所述将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与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对应的多载波合路信号,包括:
所述合路单元还用于将经变频处理后的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进行信号合路,获得所述多载波合路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机还包括:
记录单元,用于记录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二峰均比;
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峰均比与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的至少一个峰均比进行比较,确定峰均比最小的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为所述第一端机在预设时间段内产生的多载波削峰信号,所述至少一个峰均比中每个峰均比为所述第一端机产生相应的历史多载波削峰信号时记录的峰均比,所述预设时间段为产生所述多载波削峰信号的第一时刻之前的时间段;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调整因子;其中,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机对所述至少两个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确定与所述目标多载波削峰信号对应的目标子载波信号,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为经所述第二端机进行调相处理之前的载波信号;及
将所述目标子载波信号进行调相处理时对应的相位差确定为所述调整因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传输协议中的控制字的形式向所述第二端机发送所述调整因子。
CN201710322915.8A 2017-05-09 2017-05-09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Active CN1074261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22915.8A CN107426127B (zh) 2017-05-09 2017-05-09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22915.8A CN107426127B (zh) 2017-05-09 2017-05-09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6127A true CN107426127A (zh) 2017-12-01
CN107426127B CN107426127B (zh) 2020-08-28

Family

ID=60425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22915.8A Active CN107426127B (zh) 2017-05-09 2017-05-09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612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8071A (zh) * 2006-02-08 2007-08-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削除峰值功率的方法
CN102271105A (zh) * 2010-06-04 2011-12-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宽频的中频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02299882A (zh) * 2010-06-22 201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初始相位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US20120099580A1 (en) * 1999-06-02 2012-04-26 Cimini Jr Leonard Joseph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tion of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of transmission signals comprising overlapping waveforms
CN104283833A (zh) * 2014-09-29 2015-01-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叠加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99580A1 (en) * 1999-06-02 2012-04-26 Cimini Jr Leonard Joseph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tion of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of transmission signals comprising overlapping waveforms
CN101018071A (zh) * 2006-02-08 2007-08-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削除峰值功率的方法
CN102271105A (zh) * 2010-06-04 2011-12-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宽频的中频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02299882A (zh) * 2010-06-22 201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初始相位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4283833A (zh) * 2014-09-29 2015-01-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叠加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6127B (zh) 2020-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35344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方法及びデータ送信装置並びに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CN101232488B (zh) 能降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峰均功率比的通信方法
JP4440934B2 (ja) 複数搬送波通信システム向けのピーク対平均電力比を低減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EP220024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AU2010321603B2 (en) Improv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US20110135035A1 (en) Efficient outphasing transmitter
US20120182948A1 (en)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WO2011103767A1 (zh) 一种数字预失真处理方法及设备
US20130308587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ncelling 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US8422579B1 (en)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via modified-square signal point constellation
US20080253479A1 (en) Single and multiple sinewav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technique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1753500A (zh) 一种基于压扩的有效抑制ofdm系统大峰均功率比的方法和系统
CN104823421B (zh) 用于多载波信号传输的方法、及对应传输设备
CN103607265A (zh) 基于选择性映射方式的载波上行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301751A (zh) 一种用于物联网终端降低上行信号峰均比的频域计算方法
CN102047597A (zh) 无线通信系统
US20060222105A1 (en) Single and multiple sinewav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technique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78085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frequency point multiple access
CN101350646A (zh) 一种用于智能天线系统降低峰值功率的装置与方法
CN101610235A (zh) 一种发射端及数据发射方法
CN1968237B (zh) 一种降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CN109347779B (zh) 基于阈值矢量圆ofdm信号直接限幅技术的fpga实现方法
US20120195395A1 (en) EVM Pooling for Multi-Standard and Multi-Carrier Systems
CN107426127A (zh) 一种峰均比调整方法和端机
US20220182277A1 (en) Signal modul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27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No. 10

Applicant after: Comba Telecom System (China) Co., Ltd.

Applicant after: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after: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nbi Road No. 6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7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No. 10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No. 10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663 No.10,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No.10,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 (China)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