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59803B - 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359803B CN107359803B CN201710767122.7A CN201710767122A CN107359803B CN 107359803 B CN107359803 B CN 107359803B CN 201710767122 A CN201710767122 A CN 201710767122A CN 107359803 B CN107359803 B CN 1073598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witch
- switch tube
- diode
- cathode
- an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having a high frequency intermediate AC stag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该逆变器由依次连接的输入直流电源、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高频隔离变压器、周波变换器、输出滤波器和输出交流负载构成;输入直流电源单元输入直流电源,首先经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调制成双极性、多电平的高频脉冲电压,然后经高频变压器进行电压匹配和电气隔离,接着经周波变换器解调成单极性低频脉冲电压,经输出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后输出所需的低频脉冲电压,最后经输出交流负载输出稳定或可调的电压。本发明具有功率变换级数少,双向功率流,输出滤波器前端电压频谱特性好的优点,提高了变换效率和功率密度,减小了体积和重量,降低了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实现了交流负载与直流电源的高频电气隔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背景技术
直-交(DC-AC)变换技术是指应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将直流电能转换成恒压恒频交流电能的一种变流技术,简称逆变技术,其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逆变技术在新能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迄今为止,国内外电力电子研究人员对于直-交变换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电气隔离式、低频和高频电气隔离式等两电平直-交变换器;对于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电平直-直、直-交和交-直变换器,而对于多电平直-交变换器的研究则非常少,且仅仅局限于非隔离式、低频或中频隔离式直-交型多电平直-交变换器、而对高频隔离式多电平两级功率变换的逆变器研究却比较少。
多电平逆变器主要有三类拓扑结构:(1)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2)电容箝位型逆变器、(3)具有独立直流电源的级联型逆变器。二极管箝位型、电容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具有适用与高输入电压大功率场合的优点;具有独立直流电源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具有适用于低输入、高输出电压大功率场合的优点。但是二极管箝位型、电容箝位型多电平逆变技术存在拓扑形式单一、无电气隔离的缺陷;具有独立直流电源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技术存在电路拓扑复杂输入侧功率因数低、变换效率偏低、功率密度低的缺陷。
高频环节逆变技术用高频变压器代替了低频环节逆变技术中的工频变压器,克服了低频逆变技术的缺点,显著提高了逆变器的特性,必将取代低频环节逆变器,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航空科技和航空电子的快速发展,飞机二次电源必须向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模块化方向发展;另外在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适用于太阳能阵列与电网并联的逆变场合、燃料电池逆变场合以及不间断电源等逆变场合,高频环节逆变器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对逆变器的体积、重量有较高要求的逆变场合有更重要的应用前景。
进十年来,围绕高频环节逆变技术,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990年S.R.Narayana Prakask等人提出的“单向Buck型高频环节逆变器”,由高频电气隔离的DC/DC变换器和buck型逆变桥级联而成,具有单向功率流、三级功率变换(DC—HFAC—DC—LFAC)、变换效率高、采用传统PWM技术时功率器件开关损耗大、成本高等特点。I.Yamato等人于1988年提出了“双向Buck型高频环节逆变器”,该逆变器由高频电气隔离逆变器与Buck型周波变换器级联而成,由四象限功率开关构成的周波变换器在任何导通周期均有两个或四个功率器件同时导通,导通损耗较大,具有双向功率流、直流—高频脉冲交流—低频交流的两级结构、效率较高、导通损耗大的特点,但是这种“双向Buck型高频环节逆变器”在滤波电感前端产生的电压为±Ui两电平或为±Ui、0三电平,考虑到在高压输入场合下扩大功率器件的选择范围,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要低,所以这一固有缺陷制约了这种“双向Buck型高频环节逆变器”在高输入电压大功率逆变器场合的应用。
而目前所研究的高频隔离型式多电平拓扑结构大多数集中在中间带有直流环节的单向Buck型高频环节逆变器,在高频电气隔离的DC/DC变换器中加入了多电平技术,只是减小了高频电气隔离的DC/DC变换器中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而在输出滤波电感前端并没有真正实现多电平,没有减小Buck型逆变桥的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输出滤波电感电容值都没有得到减小。而且这种多电平拓扑是在单向Buck型高频环节逆变器的基础上提出的,由于单向Buck型高频环节逆变器的固有缺陷,所以这一系列的高频隔离型式多电平拓扑应用场合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两级功率变换(直流DC-高频交流HFAC-低频交流LFAC)、双向功率流、输出滤波器前端电压频谱特性好、高功率密度、降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能够实现交流负载与直流电源高频电气隔离的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正激式三电平逆变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由依次连接的输入直流电源单元、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高频隔离式变压器、周波变换器、输出滤波器和输出交流负载构成,其中:
输入直流电源单元用于输入直流电源;
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用于将输入直流电源单元产生的电平调制成双极性、多电平的高频脉冲电压;
高频隔离式变压器用于实现电压匹配和电气隔离;
周波变换器用于将双极性高频脉冲电压解调成单极性低频脉冲电压;
输出滤波器用于对周波变换器输出的低频脉冲进行滤波处理;
输出交流负载用于输出稳定或可调的电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实现了输入侧与负载侧的电气隔离,实现了变换器的小型化、轻量化,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2)在输出滤波电感前端能够得到三电平,从而减小了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应力,拓宽了功率开关管的选择范围,滤波电感电容值都得以减小;(3)高频隔离变压器磁芯能够在每个开关周期被双向磁化,提高了变压器磁芯的利用率;(4)具有功率变换级数少,双向功率流,输出滤波器前端电压频谱特性好的优点,提高了变换效率和功率密度、减小了体积和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中半波整流正激式cuk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半波整流正激式sepic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中半波整流正激式zeta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中全波整流正激式cuk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中全波整流正激式sepic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中全波整流正激式zeta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7,本发明的一种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由依次连接的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周波变换器4、输出滤波器5和输出交流负载6构成,其中:
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用于输入直流电源;
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用于将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产生的电平调制成双极性、多电平的高频脉冲电压;
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用于实现电压匹配和电气隔离;
周波变换器4用于将双极性高频脉冲电压解调成单极性低频脉冲电压;
输出滤波器5用于对周波变换器4输出的低频脉冲进行滤波处理;
输出交流负载6用于输出稳定或可调的电压。
示例1,所述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包括储能电感L、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一二极管D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四二极管D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五二极管D5、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储能电容C1、储能电容C2;所述储能电感L正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连接,储能电感L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即第一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即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阳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与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即第三二极管D3阴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与第一原边绕组N1同名端、第七二极管D7阳极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非同名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即第四二极管D4阴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正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即第五二极管D5阴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阳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与第二原边绕组N2非同名端连接,第二原边绕组N2同名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第八二极管D8阴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反并联于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即第六二极管D6阴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阳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阴极与第八二极管D8阳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相连接。
示例2,所述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包括储能电感L1、储能电感L2、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一二极管D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四二极管D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五二极管D5、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储能电容C1、储能电容C2;所述储能电感L1的正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相连接,储能电感L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即第一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即第二二极管D2阴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阳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负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正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相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即第三二极管D3阴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与第一原边绕组N1的同名端、第七二极管D7阴极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的非同名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即第四二极管D4阴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即第五二极管D5阴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阳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与第二原边绕组N2的非同名端连接,第二原边绕组N2同名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第八二极管D8阳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反并联于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即第六二极管D6阴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阳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阳极与第八二极管D8阴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相连接。
示例3,所述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包括储能电感L、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一二极管D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四二极管D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储能电容C1、储能电容C2;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即第一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与储能电感L正极、第六二极管D6阴极、第一储能电容C1正极相连接,储能电感L负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第七二极管D7阳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相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即第三二极管D3阴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与第一原边绕组N1的同名端、第七二极管D7阴极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的非同名端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即第二二极管D2阴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阳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正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即第五二极管D5阴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阳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与第二原边绕组N2非同名端连接,第二原边绕组N2的同名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第八二极管D8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即第四二极管D4阴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
上述示例1、2或3中,所述的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包括第一原边绕组N1、第二原边绕组N2和副边绕组,所述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中的副边绕组为第一副边绕组N3;
所述周波变换器4包括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其中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包括第七功率开关管Sa、第九二极管Da、第八功率开关管Sb、第十二极管Db,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包括第九功率开关管Sc、第十一二极管Dc、第十功率开关管Sd、第十二二极管Dd;第七功率开关管Sa漏极与第九二极管Da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同名端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b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另一端,与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一端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a源极、第八功率开关管Sb源极、第九二极管Da阳极、第十二极管Db阳极连接在一起;第九功率开关管Sc漏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c的阴极同时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b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阴极相连,第十功率开关管Sd漏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d阴极相连作为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另一端,与的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c源极、第九功率开关管Sd源极、第十一二极管Dc阳极、第十二二极管Dd阳极连接在一起;
所述输出滤波器5包括输出滤波电感Lf和输出滤波电容Cf;输出滤波电感Lf的一端同时与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包括输入直流电源Ui,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储能电感L正极连接,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开关管S2源极、储能电容C2负极连接;
所述输出交流负载6包括交流负载ZL,交流负载ZL的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连接,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连接。
上述示例1、2或3中,所述的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包括第一原边绕组N1、第二原边绕组N2和副边绕组,所述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中的副边绕组包括第一副边绕组N3和第二副边绕组N4,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与第二副边绕组N4的同名端连接;
所述周波变换器4包括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其中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包括第七功率开关管Sa、第九二极管Da、第八功率开关管Sb、第十二极管Db,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包括第九功率开关管Sc、第十一二极管Dc、第十功率开关管Sd、第十二二极管Dd;第七功率开关管Sa的漏极与第九二极管Da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同名端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b的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另一端,与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a的源极、第八功率开关管Sb的源极、第九二极管Da的阳极、第十二极管Db的阳极连接在一起;第九功率开关管Sc的漏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c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另一端,与第二副边绕组N4的非同名端连接,第十功率开关管Sd的漏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d的阴极相连,同时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b的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的阴极相连,第九功率开关管Sc的源极、第十功率开关管Sd的源极、第十一二极管Dc的阳极、第十二二极管Dd的阳极连接在一起;
所述输出滤波器5包括输出滤波电感Lf和输出滤波电容Cf;输出滤波电感Lf的一端同时与周波变换器4中的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第二副边绕组N4的同名端连接;所述输出交流负载6包括交流负载ZL,交流负载ZL的一端同时与输出滤波电容Cf和输出滤波电感Lf的一端连接,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包括输入直流电源Ui,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储能电感L正极连接,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开关管S2源极、储能电容C2负极连接;
所述输出交流负载6包括交流负载ZL,交流负载ZL的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连接,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连接。
本发明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本逆变器可以采用SPWM控制方式。输入电压经过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将其调制成双极性、多电平(+Ui、+Ui/2、0、-Ui/2、-Ui)的高频脉冲电压u1和u2,经高频隔离变压器的隔离、传递后,周波变换器将其解调成单极性、多电平(+UiN3/N1、+UiN3/2N1、0、-UiN3/2N2、-UiN3/N2)的低频脉冲电压再经输出滤波器进行输出滤波后得到稳定或可调的正弦交流电压uo,此逆变器具有四象限工作能力,因此可以带感性、容性、阻性和整流性负载,此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可根据交流负载的性质进行调整,从而在输出端得到稳定或可调的电压。
Claims (5)
1.一种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周波变换器(4)、输出滤波器(5)和输出交流负载(6)构成,其中:
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用于输入直流电源;
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用于将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产生的电平调制成双极性、多电平的高频脉冲电压;
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用于实现电压匹配和电气隔离;
周波变换器(4)用于将双极性高频脉冲电压解调成单极性低频脉冲电压;
输出滤波器(5)用于对周波变换器(4)输出的低频脉冲进行滤波处理;
输出交流负载(6)用于输出稳定或可调的电压;
所述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包括以下三种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所述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包括储能电感(L)、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一二极管(D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四二极管(D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五二极管(D5)、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所述储能电感(L)正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连接,储能电感(L)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即第一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即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阳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与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即第三二极管(D3)阴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与第一原边绕组(N1)同名端、第七二极管(D7)阳极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非同名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即第四二极管(D4)阴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正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即第五二极管(D5)阴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阳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与第二原边绕组(N2)非同名端连接,第二原边绕组(N2)同名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第八二极管(D8)阴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反并联于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即第六二极管(D6)阴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阳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阴极与第八二极管(D8)阳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相连接;
第二种结构:所述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包括第一储能电感(L1)、第二储能电感(L2)、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一二极管(D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四二极管(D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五二极管(D5)、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所述第一储能电感(L1)的正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感(L1)负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即第一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即第二二极管(D2)阴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阳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与第二储能电感(L2)正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相连接,第二储能电感(L2)负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正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相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即第三二极管(D3)阴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与第一原边绕组(N1)的同名端、第七二极管(D7)阴极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的非同名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即第四二极管(D4)阴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正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即第五二极管(D5)阴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阳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与第二原边绕组(N2)的非同名端连接,第二原边绕组(N2)同名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第八二极管(D8)阳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反并联于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即第六二极管(D6)阴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漏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阳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源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阳极与第八二极管(D8)阴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相连接;
第三种结构,所述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包括储能电感(L)、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一二极管(D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四二极管(D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即第一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源极与储能电感(L)正极、第六二极管(D6)阴极、第一储能电容(C1)正极相连接,储能电感(L)负极与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第七二极管(D7)阳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相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相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即第三二极管(D3)阴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源极与第一原边绕组(N1)的同名端、第七二极管(D7)阴极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的非同名端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即第二二极管(D2)阴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阳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与第二储能电容(C2)正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1)负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即第五二极管(D5)阴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漏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阳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源极与第二原边绕组(N2)非同名端连接,第二原边绕组(N2)的同名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第六二极管(D6)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即第四二极管(D4)阴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源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包括第一原边绕组(N1)、第二原边绕组(N2)和副边绕组,所述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中的副边绕组为第一副边绕组(N3);
所述周波变换器(4)包括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其中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包括第七功率开关管(Sa)、第九二极管(Da)、第八功率开关管(Sb)、第十二极管(Db),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包括第九功率开关管(Sc)、第十一二极管(Dc)、第十功率开关管(Sd)、第十二二极管(Dd);第七功率开关管(Sa)漏极与第九二极管(Da)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同名端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b)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另一端,与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一端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a)源极、第八功率开关管(Sb)源极、第九二极管(Da)阳极、第十二极管(Db)阳极连接在一起;第九功率开关管(Sc)漏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c)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一端,同时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b)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阴极相连,第十功率开关管(Sd)漏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d)阴极相连作为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另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连接,第九功率开关管(Sc)源极、第十功率开关管(Sd)源极、第十一二极管(Dc)阳极、第十二二极管(Dd)阳极连接在一起;
所述输出滤波器(5)包括输出滤波电感(Lf)和输出滤波电容(Cf);输出滤波电感(Lf)的一端同时与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另一端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另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包括第一原边绕组(N1)、第二原边绕组(N2)和副边绕组,所述高频隔离式变压器(3)中的副边绕组包括第一副边绕组(N3)和第二副边绕组(N4),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与第二副边绕组(N4)的同名端连接;
所述周波变换器(4)包括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其中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包括第七功率开关管(Sa)、第九二极管(Da)、第八功率开关管(Sb)、第十二极管(Db),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包括第九功率开关管(Sc)、第十一二极管(Dc)、第十功率开关管(Sd)、第十二二极管(Dd);第七功率开关管(Sa)的漏极与第九二极管(Da)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同名端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b)的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另一端,与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a)的源极、第八功率开关管(Sb)的源极、第九二极管(Da)的阳极、第十二极管(Db)的阳极连接在一起;第九功率开关管(Sc)的漏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c)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另一端,与第二副边绕组(N4)的非同名端连接,第十功率开关管(Sd)的漏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d)的阴极相连,作为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一端,同时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b)的漏极与第十二极管(Db)的阴极相连,第九功率开关管(Sc)的源极、第十功率开关管(Sd)的源极、第十一二极管(Dc)的阳极、第十二二极管(Dd)的阳极连接在一起;
所述输出滤波器(5)包括输出滤波电感(Lf)和输出滤波电容(Cf);输出滤波电感(Lf)的一端同时与周波变换器(4)中的第一双向功率开关管(SA)的另一端和第二双向功率开关管(SB)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N3)的非同名端、第二副边绕组(N4)的同名端连接;所述输出交流负载(6)包括交流负载(ZL),交流负载(ZL)的一端同时与输出滤波电容(Cf)和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连接,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包括输入直流电源(Ui),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储能电感(L)正极连接,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连接;
所述输出交流负载(6)包括交流负载(ZL),交流负载(ZL)的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连接,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包括输入直流电源(Ui),输入直流电源(Ui)正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储能电感(L)正极连接,输入直流电源(Ui)负极与正激式三电平变换单元(2)的第二功率开关管(S2)源极、第二储能电容(C2)负极连接;
所述输出交流负载(6)包括交流负载(ZL),交流负载(ZL)的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连接,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67122.7A CN107359803B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67122.7A CN107359803B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59803A CN107359803A (zh) | 2017-11-17 |
CN107359803B true CN107359803B (zh) | 2019-09-13 |
Family
ID=60289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6712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359803B (zh) | 2017-08-31 | 2017-08-31 | 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35980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89338A (zh) * | 2021-07-28 | 2021-10-08 | 重庆星座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正激tc升降压电路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696572A5 (de) * | 2003-04-02 | 2007-07-31 | Eidgenoess Tech Hochschule | Vorrichtung zur Potentialtrennung und ausgangssignalabhängigen Führung der Versorgungsspannungen eines Linear-Leistungsverstärkers. |
CN101150286A (zh) * | 2007-04-04 | 2008-03-26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交-交型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
CN100490289C (zh) * | 2007-01-30 | 2009-05-20 | 南京理工大学 | 非隔离式交-交型三电平ac-ac变换器 |
CN102025281A (zh) * | 2009-09-15 | 2011-04-20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Cuk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
CN103259433A (zh) * | 2013-05-20 | 2013-08-21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CN105958828A (zh) * | 2016-04-22 | 2016-09-21 | 深圳启雅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dc-dc变换电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761292U (zh) * | 2014-03-26 | 2014-08-06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高频隔离式五电平逆变器 |
CN106899203B (zh) * | 2017-03-24 | 2023-05-30 | 南京理工大学 | 正激式五电平逆变器 |
-
2017
- 2017-08-31 CN CN201710767122.7A patent/CN10735980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696572A5 (de) * | 2003-04-02 | 2007-07-31 | Eidgenoess Tech Hochschule | Vorrichtung zur Potentialtrennung und ausgangssignalabhängigen Führung der Versorgungsspannungen eines Linear-Leistungsverstärkers. |
CN100490289C (zh) * | 2007-01-30 | 2009-05-20 | 南京理工大学 | 非隔离式交-交型三电平ac-ac变换器 |
CN101150286A (zh) * | 2007-04-04 | 2008-03-26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交-交型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
CN102025281A (zh) * | 2009-09-15 | 2011-04-20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Cuk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
CN103259433A (zh) * | 2013-05-20 | 2013-08-21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CN105958828A (zh) * | 2016-04-22 | 2016-09-21 | 深圳启雅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dc-dc变换电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59803A (zh) | 2017-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136576A1 (zh) | 串联同时供电正激直流斩波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 | |
WO2019136577A1 (zh) | 多绕组同时/分时供电电流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 | |
WO2019136574A1 (zh) | 外置并联分时选择开关电压型单级多输入低频环节逆变器 | |
CN103259433B (zh) |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3780115A (zh) | 基于反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3036397B (zh) | 单级单相大升压比级联电压型准阻抗源变换器 | |
CN103166495A (zh) |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 |
CN103023366A (zh) | 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高频隔离式半桥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2946209A (zh) | 单级三相大升压比串联电压型准阻抗源逆变器 | |
CN112019080B (zh) | 一种含lc有源升压缓冲网络的单相电流型逆变器 | |
CN204046455U (zh) | 反激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3888013B (zh) | 基于高频交流降压理论的微型逆变器及其数字控制装置 | |
CN109039116A (zh) | 一种交错并联式高频隔离型三相pwm整流器 | |
CN104065289A (zh) | 反激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3888010A (zh) | 基于推挽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CN203675000U (zh) |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 |
CN103036398B (zh) | 单级单相大升压比串联电压型准阻抗源变换器 | |
CN106899203B (zh) | 正激式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6452144A (zh) | 一种基于Zeta的升降压型三电平逆变器 | |
CN107769599B (zh) | 基于开关电容式的正激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9818494A (zh) | 一种高增益电压型准y源直流-直流变换器 | |
CN203761292U (zh) | 一种高频隔离式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5553271A (zh) | 一种三相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 |
CN206743105U (zh) | 正激式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7359803B (zh) | 正激式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