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75000U -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75000U
CN203675000U CN201320789086.1U CN201320789086U CN203675000U CN 203675000 U CN203675000 U CN 203675000U CN 201320789086 U CN201320789086 U CN 201320789086U CN 203675000 U CN203675000 U CN 203675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inverter
circuit
decoupling
decoupling ze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890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时斌
杨露露
王旭
杨林
王海潜
谢珍建
祁万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207890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75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75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750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包括反激变换电路,逆变电路,输出滤波电路。该反激变换电路的第一个优点是可对每个微型逆变器进行单独控制,分别确定并联微型逆变器并网电流。反激变换电路的另一个优点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功率解耦电路,以消除出现在直流输入母线上的低频功率脉动,并实现采用薄膜电容代替原有技术中直流输入母线侧的电解电容。薄膜电容使得逆变器的寿命延长,稳定性提高,并有利于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系统所采用的解耦电路还可抑制变压器漏感对电路的影响,因此电路中可不附加漏感吸收电路,从而实现功率级紧凑,工作效率高,体积小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逆变器及其控制领域,涉及一种太阳能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功率解耦功能的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具有储量的“无限性”、存在普遍性、开发利用清洁性及逐渐显露的经济性等优势,它的开发利用是最终解决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
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光伏并网逆变器是连接光伏模块与电网的桥梁,它不仅要实时控制光伏模块的输出以保证系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同时还要向电网提供高品质的入网电流,因此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结构将直接影响系统光电转换的效率及其他设备的容量选择与合理配置。
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光伏组件在每一光照和稳定条件下都会产生特定的功率,而传输到电网的瞬时功率却含有两倍工频的功率脉动。光伏板输出功率与电网输入功率瞬时值不匹配是单相并网逆变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解决输入输出功率瞬时值不匹配问题,以往技术通常采用将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并联在光伏组件两侧,用于平抑逆变器输入电压和平衡逆变器的瞬时输入输出功率,即所谓的功率解耦。然而,电解电容的寿命远远低于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缩短了逆变器系统的整体寿命,也降低了光伏并网系统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光伏并网逆变器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通过采用功率解耦技术实现薄膜电容代替电解电容,从而延长微逆变器的寿命,提高光伏并网逆变器运行效率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包括功率解耦电路、反激变换器、逆变电路和输出滤波电路,功率解耦电路包括解耦开关管、第一解耦二极管、第二解耦二极管和解耦电容,解耦开关管的源极同时与第二解耦二极管的阴极和解耦电容的一端连接,解耦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解耦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解耦开关管的漏极与第一解耦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解耦二极管的阳极与反激变换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中,反激变换器包括反激变压器、原边开关管、第一副边二极管、第二副边二极管;反激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同时与输入二极管的阴极和解耦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反激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非同名端同时与原边开关管的漏极和第二解耦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原边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一解耦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同时通过解耦电容与第二解耦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反激变压器的第一副边绕组的非同名端与第一副边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反激变压器的第一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二副边绕组的非同名端连接,同时还与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反激变压器的第二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二副边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一副边二极管的阴极与逆变电路连接,第二副边二极管的阳极与逆变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中,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反激变压器二次侧相连;逆变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开关管和第二逆变开关管,第一逆变开关管的漏极与第一副边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二逆变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二副边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逆变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二逆变开关管的漏极,均同时与输出滤波电路的输出滤波电容和输出滤波电感相连;逆变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由驱动信号控制,以工频为周期交替导通。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功率解耦功能的微逆变器,结合反激变换器的特点,采用光伏组件输出侧的解耦方式。通过具有功率解耦功能的电路拓扑,采用薄膜电容代替电解电容来实现功率解耦技术,从而提高逆变器使用寿命及稳定性。采用高频变压器来实现电气隔离,并采用高频软开关技术在不增加开关损耗的前提下提高开关频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新型的功率解耦电路,以消除出现在直流输入母线上的低频功率脉动,实现光伏阵列输出功率与逆变器输出并网功率的解耦,并实现直流输入母线和功率解电路都采用薄膜电容。由于薄膜电容具有比电解电容器更长的的寿命,使得逆变器的在高温条件下的寿命能够延长,提高了稳定性,有利于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同时变压器中的漏感可以由解耦电路本身的处理,实现元件数量少,功率级紧凑,工作效率高,体积小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解耦电路的控制,即可实现元件数量少,功率级紧凑,工作效率高,体积小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反激变压器采用断续电流模式(DCM)对励磁电流进行控制,实现原边开关管零电流开通(ZCS),同时避免第一副边二极管和第二副边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解耦电容作为储能元件以及缓冲电容回收变压器的漏感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工作在第一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工作在第二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
图中有:功率解耦电路10、反激变换器20、逆变电路30和输出滤波电路40,包括,太阳能光伏阵列VPV,输入滤波电容Cdc,解耦开关管S2、第一解耦二极管D1、第二解耦二极管D2、解耦电容CX,输入二极管D3,反激变压器T、原边开关管S1、第一副边二极管D4、第二副边二极管D5,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输出滤波电容Cf、输出滤波电感Lf;太阳能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Pdc,并网逆变器的输出功率Pac,电网电压Uac,电网电流iac,反激变压器T的励磁电流iL1,副边电流i2,原边开关管S1的占空比DS1、解耦开关管S2的占空比DS2、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的占空比DSac1、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的占空比DSac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功率解耦功能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它包括一个功率解耦电路10,反激变换器20,逆变电路30,输出滤波电路40;太阳能光伏阵列Vpv通过一并联在太阳能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上的输入滤波电容Cdc并经过一输入二极管D3与功率解耦电路10的输入端相连接;反激变压器20的输出端与逆变电路30相连接,逆变电路30与输出滤波电路40相连接;功率解耦电路10的输出端与反激变换器20的原边相连接。
功率解耦电路10包括一个解耦开关管S2、第一解耦二极管D1、第二解耦二极管D2、一个解耦电容CX;第一解耦二极管D1的阴极经输入二极管D3与太阳能光伏阵列VPV的输出电压的正极性端以及输入滤波电容Cdc的一端连接;第一解耦二极管D1的阳极与太阳能光伏阵列VPV的输出电压的负极性端以及输入滤波电容Cdc的另一端连接;解耦开关管S2的漏极经输入二极管D3与光伏阵列VPV的输出电压的正极性端和输入滤波电容Cdc连接,解耦开关管S2的源极同时与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阴极和解耦电容CX的一端连接;解耦电容CX的另一端与太阳能光伏阵列VPV的输出电压的负极性端和输入滤波电容Cdc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阴极与解耦电容CX的一端相连接;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阳极与反激变换器20的原边开关管S1的漏极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中,反激变换器20包括反激变压器T、原边开关管S1、第一副边二极管D4、第二副边二极管D5;反激变压器T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经输入二极管D3与太阳能光伏阵列VPV的输出电压的正极性端和输入滤波电容Cdc的一端连接,原边绕组T的非同名端同时与原边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原边开关管S1的源极同时与输入滤波电容Cdc的另一端好太阳能光伏阵列VPV的输出电压的负极性端连接;反激变压器T的第一副边绕组的非同名端与第一副边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反激变压器T的第一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反激变压器T的第二副边绕组的非同名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反激变压器T的第二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二副边二极管D5的阴极相连接;第一副边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的漏极连接;第二副边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的源极相连接。
逆变电路30是由两个开关管构成的工频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的源极和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的漏极,均同时与输出滤波电路40的输出滤波电容Cf和输出滤波电感Lf相连;两个开关管由驱动信号控制,以工频为周期交替驱动。
输出滤波电路40包括输出滤波电容Cf和输出滤波电感Lf;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与滤波电感Lf的一端相连接,并同时与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的源极和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的漏极连接;输出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与电网的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与电网Ugrid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中,解耦电容CX作为储能元件以及缓冲电容回收变压器的漏感能量;在太阳能光伏阵列VPV的输出电压的正极性端增加输入二极管D3以防止解耦电容CX中的反向电流流入光伏阵列。第一副边二极管D4和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相串联来实现:(1)阻止任一副边绕组在每半个工频周期中输出功率;(2)输出平均电流调制为正弦波形输入电网。输入滤波电容Cdc、解耦电容CX及输出滤波电容Cf为非电解电容。

Claims (3)

1.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该逆变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功率解耦电路(10)、反激变换器(20)、逆变电路(30)和输出滤波电路(40),所述功率解耦电路(10)包括解耦开关管(S2)、第一解耦二极管(D1)、第二解耦二极管(D2)和解耦电容(CX),所述解耦开关管(S2)的源极同时与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阴极和解耦电容(CX)的一端连接,解耦电容(CX)的另一端与第一解耦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解耦开关管(S2)的漏极与第一解耦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阳极与反激变换器(2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激变换器(20)包括反激变压器(T)、原边开关管(S1)、第一副边二极管(D4)、第二副边二极管(D5);所述反激变压器(T)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同时与输入二极管(D3)的阴极和解耦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反激变压器(T)原边绕组的非同名端同时与原边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原边开关管(S1)的源极与第一解耦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同时通过所述解耦电容(CX)与第二解耦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反激变压器(T)的第一副边绕组的非同名端与所述第一副边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反激变压器(T)的第一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二副边绕组的非同名端连接,同时还与输出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所述反激变压器(T)的第二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二副边二极管(D5)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副边二极管(D4)的阴极与逆变电路(30)连接,所述第二副边二极管(D5)的阳极与逆变电路(3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30)包括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和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的漏极与第一副边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的源极与第二副边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的源极和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的漏极,均同时与输出滤波电路(40)的输出滤波电容(Cf)和输出滤波电感(Lf)相连;所述第一逆变开关管(Sac1)和第二逆变开关管(Sac2)由驱动信号控制,以工频为周期交替导通。
CN201320789086.1U 2013-12-03 2013-12-03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5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9086.1U CN203675000U (zh) 2013-12-03 2013-12-03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9086.1U CN203675000U (zh) 2013-12-03 2013-12-03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75000U true CN203675000U (zh) 2014-06-25

Family

ID=50971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8908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5000U (zh) 2013-12-03 2013-12-03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75000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8470A (zh) * 2013-12-03 2014-03-05 东南大学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及功率解耦控制方法
CN104619076A (zh) * 2014-12-11 2015-05-13 江苏大学 一种无电解电容交错并联反激led驱动电源
WO2016015330A1 (zh) * 2014-08-01 2016-02-04 冷再兴 多绕组反激式dc/ac变换电路
CN107070272A (zh) * 2017-06-16 2017-08-18 江苏集能易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路光伏微型逆变器电路
CN110783951A (zh) * 2019-10-29 2020-02-11 陈仲 一种具有低频纹波抑制功能的反激式并网逆变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8470A (zh) * 2013-12-03 2014-03-05 东南大学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及功率解耦控制方法
CN103618470B (zh) * 2013-12-03 2015-10-0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方法
WO2016015330A1 (zh) * 2014-08-01 2016-02-04 冷再兴 多绕组反激式dc/ac变换电路
CN104619076A (zh) * 2014-12-11 2015-05-13 江苏大学 一种无电解电容交错并联反激led驱动电源
CN104619076B (zh) * 2014-12-11 2017-06-27 江苏大学 一种无电解电容交错并联反激led驱动电源
CN107070272A (zh) * 2017-06-16 2017-08-18 江苏集能易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路光伏微型逆变器电路
CN110783951A (zh) * 2019-10-29 2020-02-11 陈仲 一种具有低频纹波抑制功能的反激式并网逆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8470B (zh) 一种基于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方法
CN100433525C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的软开关反激逆变器
CN101841252B (zh) 一种主动能量解耦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522766B (zh) 一种带有功率解耦电路的反激式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17133B (zh)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
CN103532420B (zh) 双三电平在线拓扑可切换型逆变器
CN102005954B (zh)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CN103051233A (zh) 一种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203675000U (zh) 一种光伏并网微逆变器
CN102163852A (zh) 一种中点箝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10138250A (zh) 一种开关电容n电平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02361408A (zh)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105281361B (zh) 一种五电平双降压式并网逆变器
CN105186912B (zh) 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全桥并网逆变器
CN102684530A (zh) 一种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无变压器型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5577013A (zh) 一种宽输入电压低损耗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6712523B (zh) 一种升压三电平全桥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2403920B (zh)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5186919A (zh) 非隔离并网变换器、空调系统及变换器控制方法
CN103986185A (zh) 一种具有主动功率解耦功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5099248A (zh) 双输入单相逆变器
CN106899203B (zh) 正激式五电平逆变器
CN204681289U (zh) 太阳能供电装置
CN203691279U (zh) 一种微型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电路
CN203562977U (zh) Buck-Boost型拓扑结构的光伏逆变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5120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