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42841A -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42841A
CN107342841A CN201610282301.7A CN201610282301A CN107342841A CN 107342841 A CN107342841 A CN 107342841A CN 201610282301 A CN201610282301 A CN 201610282301A CN 107342841 A CN107342841 A CN 107342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shroud
modulation
link
receiving node
f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823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楚浩
谭源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nwei Telecom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nwei Telecom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nwei Telecom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nwei Telecom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61028230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42841A/zh
Publication of CN107342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28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发送节点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业务组包含至少一个接收节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使发送节点在后续为业务组内的接收节点传输数据时能够采用适宜的调制和编码方式,能够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业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环境下的业务种类,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业务的发展空间还会更大。目前,移动业务主要分为点到点业务(例如单播业务)和点到多点业务(例如广播组播业务、组呼业务)。
对于点到多点业务,3GPP有3种传输机制来解决点到多点业务,分别为增强型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enhanc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eMBMS)、单小区点到多点(Single Cell Point to Multipoint,SC-PTM)和单播(Unicast)。
其中,链路自适应技术即自适应调制与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Coding,AMC)是自适应动态的调整信息数据速率,以匹配每个终端的无线信道容量。AMC能够非常有效的实现分组数据在无线空口中的传输。
而对于eMBMS和SC-PTM,还没有物理层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机制,为了满足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发送节点可能只能选择比较保守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向终端下发的业务,使数据业务传输效率非常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以提高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包括:
发送节点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业务组包含至少一个接收节点。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装置,包括:
数量确定模块,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业务组包含至少一个接收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使发送节点在后续为业务组内的接收节点传输数据时能够采用适宜的调制和编码方式,能够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中的CQI与调制和编码方式的映射表示意图;
图1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中的CQI、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2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中的上行资源占用情况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中的HARQ反馈资源占用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接收节点与发送节点进行数据通信的情况,例如,点对多点业务,该方法可以由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链路自适应调整来执行,该装置可采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集成于发送节点中,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集成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发送节点,如图1A所示,具体包括:
S101、发送节点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其中,所述发送节点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终端或发送节点,所述接收节点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终端。所述发送节点可以为但不限于2G、3G、4G网络中的发送节点。其中,终端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移动终端、平板电脑和固定终端。这里的接收节点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发送节点为一个。
当所述接收节点为多个时,为进一步减少后续发送节点的检测负担,接收同一业务的多个接收节点可共用一个上行资源组,即多个接收节点均通过该共用的上行资源组中的上行资源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用于向发送节点进行信息反馈的资源,优选为上行同步资源,例如伪噪声(Pseudo-Noise,PN)序列或啁啾(Zadoff-Chu,ZC)序列。例如,对于点对多点业务,该业务组中的所有接收节点共用一个上行资源组,发送节点在检测时在同一个上行资源组中进行检测即可,可以有效减少接收节点的负担。
其中,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plus Noise Ratio,SINR)、调制和编码方式和信道空间信息。所述信道空间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秩指示(Rank Indicator,RI)、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和高度指示(Altitude Indicator,AI)。
具体的,所述发送节点在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所述发送节点通过检测业务组内的接收节点反馈信息时所使用的上行资源组,获取所述上行资源组内各上行资源的总接收功率,所述反馈信息包含链路状态信息。所述发送节点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根据所述总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确定通过所述上行资源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第一种方式,所述发送节点采用如下公式一计算得到通过所述上行资源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其中,N为接收节点的数量,ceil()为取整,Prx为总接收功率,Ptarget为目标接收功率;
第二种方式,所述发送节点采用如下公式二计算得到通过所述上行资源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N=ceil[Prx(W)/Ptarget(W)]
其中,N为接收节点的数量,ceil()为取整,Prx为总接收功率,Ptarget为目标接收功率。
此外,当同一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上行资源为多个时,将每个上行资源上反馈链路状态信息对应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加和作为最终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S102、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业务组包含至少一个接收节点。
具体的,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和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满足覆盖率要求的接收节点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例如,所述链路状态信息为CQI,若在TTI=N时刻,业务组R1内有20个用户设备UE通过上行资源组内的上行资源反馈CQI,若发送节点通过对上行资源组内各个上行资源进行检测得到如下结果:有1个UE反馈CQI=2;有8个UE反馈CQI=3;有6个UE反馈CQI=4;有5个UE反馈CQI=10。发送节点根据95%的覆盖率要求,根据CQI值的大小除去5%的CQI较差(CQI值越小说明对应的UE的通信质量越差)的UE,即将CQI值为2的那1个UE排除在外,在剩余的UE中选择满足覆盖率要求的CQI作为最终用于确定调制和编码方式所使用的CQI,这里可标记为CQIfeedback,且CQIfeedback=3时能够满足95%的覆盖率要求,则使用该CQIfeedback查询如图1B所示的CQI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之间的映射表,可确定与CQIfeedback=3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将该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作为所述业务组的调制方式即调制方式为QPSK和码率2/3。或者查询如图1C所示的CQI、表征调制和编码方式的相对值MCS和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可确定与CQIfeedback=3对应的MCS为3,则进一步根据MCS=3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方式为QPSK和码率2/3。
此外,所述链路状态信息还可以为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所述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秩指示(RankIndicator,RI)因子、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因子和高度指示(Altitude Indicator,AI)因子。当链路状态信息为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时,采用与为CQI时相类似的方法在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使发送节点在后续为业务组内的接收节点传输数据时能够采用适宜的调制和编码方式,能够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满足在某一覆盖率条件下同时接收某一业务的一组用户设备的目标块差错率(Target Block ErrorRate,TargetBLER)需求,其中TargetBLER为同时接收某一业务的组内的用户设备的BLER要求。具体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目标块差错率TargetBLER确定外环因子;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调整所述外环因子,或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反馈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调整所述外环因子;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当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和反馈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调整所述外环因子时,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发送节点未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如果所述发送节点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则进一步根据HARQ反馈信息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是否满足覆盖率要求,若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不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少一个外环下降步长;若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其中,所述外环上升步长与所述外环下降步长之比为TargetBLER:(1-TargetBLER)。所述外环上升步长的取值范围优选为但不限于[0.01,1];和/或,所述外环下降步长的取值范围优选为但不限于[0.01,5]。
具体的,在确定是否满足覆盖率要求时,可采用如下方法:例如,满足覆盖率要求为95%,所述发送节点可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中包含的确认字符ACK进行确定,当反馈ACK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大于所有反馈的接收节点总数乘以95%,则认为是满足覆盖率要求,否则,不满足覆盖率要求。或者,所述发送节点可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中包含的非确认字符NACK进行确定,当反馈NACK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大于所有反馈的接收节点总数乘以(1-95%),则认为是不满足覆盖率要求,否则,满足覆盖率要求。
当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调整所述外环因子时,具体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确认字符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或者,
所述发送节点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非确认字符N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外环下降步长。
其中,所述外环上升步长与所述外环下降步长之比为TargetBLER:(1-TargetBLER)。所述外环上升步长的取值范围优选为但不限于[0.01,1];和/或,所述外环下降步长的取值范围优选为但不限于[0.01,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表征调制和编码方式的相对值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具体的,所述发送节点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与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匹配的MCS;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匹配的MCS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此外,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所述发送节点预先建立链路状态信息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之间的映射表,将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作为初始的链路状态信息,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外环因子和初始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以所述链路状态信息为CQI为例,参见如图1B所示的映射表,当确定初始的CQIinit后,在初始的CQIinit基础上,参考调整后的外环因子,此时所述外环因子可采用detalCQI表示,最终确定的CQI即为CQIinit+detalCQI。根据最终确定的CQI查询如图1B所示的映射表即可确定所述业务组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当所述链路状态信息为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时,例如RI、PMI或AI,也采用类似CQI的方式实现。
实施例二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实际点对多点业务的通信场景为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链路状态信息优选为CQI,覆盖率要求为95%,业务组内的用户设备UE通过如图2B所示的上行资源组内的上行资源进行信息反馈,结合图2A,具体包括:
S201、基站根据CQI为业务组R1内的UE分配上行资源组。
S202、在TTI=N时刻,业务组R1内有20个UE使用上行资源组内的上行资源反馈测量得到的CQI。
例如,有的1个用户{UEk}在上行资源组内的上行资源2上反馈CQI=2;有8个用户{UEm}在上行资源组内的上行资源3上反馈CQI=3;有6个用户{UEm}在上行资源组内的上行资源4上反馈CQI=4;有5个用户{UEn}在上行资源组内的上行资源10上反馈CQI=10。
S203、基站对上资源组内的各个上行资源进行检测,获取不同CQI分别对应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例如,基站通过测量每个上行资源的总接收功率得到如下结果:有1个UE反馈CQI=2;有8个UE反馈CQI=3;有6个UE反馈CQI=4;有5个UE反馈CQI=10。
S204、基站根据95%的覆盖率要求,对CQI值由小到大排序,得到满足覆盖率要求的CQIfeedback=3,并使用该CQIfeedback对应的MCS=3指示的调制方式QPSK和码率2/3传输点到多点业务。
实施例三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外环因子对调制和编码方式的影响,具体包括:
S301、业务组R1内的20个UE在指定的HARQ反馈资源池内反馈HARQ信息。
S302、在TTI=N时刻,基站在HARQ反馈资源池内检测各反馈资源上的HARQ反馈信息,获取HARQ反馈信息对应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例如,如图3B所示,基站在反馈资源S0上测量接收功率获知有7个UE反馈HARQ NACK,基站在反馈资源S1上测量接收功率获知,有8个UE反馈HARQ NACK。
S303、基站根据HARQ反馈信息及HARQ反馈信息对应的接收节点的数量调整外环因子。
在本实施例中,令targetBLER=10%,初始detlaMCS=0,外环上升步长UpStep=0.01,外环下降步长DownStep=-0.09,覆盖率要求为95%。
确定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是否满足覆盖率要求,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可知(7+8)>20*(1-0.95),不满足覆盖率要求,则采用如下公式对外环因子进行调整:
detlaMCS(N)=detlaMCShistory+(-0.09)
其中,detlaMCShistory为从初始时刻TTI=0到前一个时刻TTI=N-1维护的detlaMCS的值。
S304、基站根据调整后的外环因子,对TTI=N时反馈得到的CQI对应的MCS进行更新。
具体的,对于上述S303中的例子,基站根据调整后的detlaMCS,结合TTI=N时反馈得到的CQIfeedback对应的MCSfeedback采用如下公式更新MCS的值:
MCS(N)=round(MCSfeedback(N)+detlaMCS(N))
S305、基站采用更新后的MCS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实施例四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采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集成于发送节点中,如图4所示,该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数量确定模块41和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42。
所述数量确定模块41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42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业务组包含至少一个接收节点。
本实施例所述的链路自适应调整装置用于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其技术原理和产生的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4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和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满足覆盖率要求的接收节点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外环因子确定模块43。
所述外环因子确定模块43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根据目标块差错率TargetBLER确定外环因子;
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42包括:外环因子调整单元421和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单元422。
所述外环因子调整单元421用于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调整所述外环因子,或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反馈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调整所述外环因子;
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单元422用于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单元422具体用于当未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时,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当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时,若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不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少一个外环下降步长;若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环因子调整单元421具体用于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确认字符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或者,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非确认字符N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外环下降步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环上升步长与所述外环下降步长之比为TargetBLER:(1-TargetBLER)。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42具体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表征调制和编码方式的相对值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42具体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与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匹配的MCS;根据所述匹配的MCS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数量确定模块41包括:接收功率获取单元411和数量确定单元412。
所述接收功率获取单元411用于通过检测业务组内的接收节点反馈链路状态信息时所使用的上行资源组,获取上行资源组内各上行资源的总接收功率;
所述数量确定单元412用于根据所述总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确定所述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数量确定单元412具体用于当同一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上行资源为多个时,将每个上行资源上反馈链路状态信息对应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加和作为最终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链路状态信息信道质量指示因子CQI和/或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秩指示因子RI、预编码矩阵指示因子PMI和高度指示因子AI。
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链路自适应调整装置用于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其技术原理和产生的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4)

1.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节点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业务组包含至少一个接收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和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满足覆盖率要求的接收节点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目标块差错率TargetBLER确定外环因子;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调整所述外环因子,或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和反馈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调整所述外环因子;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和反馈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调整所述外环因子,包括:
当所述发送节点未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时,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当所述发送节点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时,若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不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少一个外环下降步长;若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调整所述外环因子,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确认字符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或者,
所述发送节点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非确认字符N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外环下降步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上升步长与所述外环下降步长之比为TargetBLER:(1-TargetBLER)。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表征调制和编码方式的相对值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节点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与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匹配的MCS;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匹配的MCS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1~6和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节点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包括:
所述发送节点通过检测业务组内的接收节点反馈链路状态信息时所使用的上行资源组,获取上行资源组内各上行资源的总接收功率;
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总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确定所述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节点根据所述总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包括:
当同一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上行资源为多个时,将每个上行资源上反馈链路状态信息对应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加和作为最终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6、8和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状态信息信道质量指示因子CQI和/或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秩指示因子RI、预编码矩阵指示因子PMI和高度指示因子AI。
13.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量确定模块,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确定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根据所述链路状态信息和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确定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业务组包含至少一个接收节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节点的数量和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满足覆盖率要求的接收节点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环因子确定模块,配置于发送节点中,用于根据目标块差错率TargetBLER确定外环因子;
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包括:
外环因子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调整所述外环因子,或根据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反馈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调整所述外环因子;
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当未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时,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当接收到所述接收节点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时,若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不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少一个外环下降步长;若根据所述HARQ反馈信息确定接收节点的数量满足覆盖率要求,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因子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确认字符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环上升步长;或者,确定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非确认字符NACK,则在所述外环因子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外环下降步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上升步长与所述外环下降步长之比为TargetBLER:(1-TargetBLER)。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表征调制和编码方式的相对值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和编码方式具体用于:
根据预先建立的链路状态信息、MCS与调制和编码方式三者之间的映射表确定与所述对应的链路状态信息匹配的MCS;根据所述匹配的MCS和调整后的外环因子确定所述业务组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21.根据权利要求13~18和2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量确定模块包括:
接收功率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检测业务组内的接收节点反馈链路状态信息时所使用的上行资源组,获取上行资源组内各上行资源的总接收功率;
数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总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确定所述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量确定单元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同一反馈链路状态信息的上行资源为多个时,将每个上行资源上反馈链路状态信息对应的接收节点的数量加和作为最终的接收节点的数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3~18、20和2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状态信息信道质量指示因子CQI和/或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征信道空间信息的指示因子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秩指示因子RI、预编码矩阵指示因子PMI和高度指示因子AI。
CN201610282301.7A 2016-04-29 2016-04-29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73428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82301.7A CN107342841A (zh) 2016-04-29 2016-04-29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82301.7A CN107342841A (zh) 2016-04-29 2016-04-29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2841A true CN107342841A (zh) 2017-11-10

Family

ID=60222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82301.7A Pending CN107342841A (zh) 2016-04-29 2016-04-29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4284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0020A (zh) * 2019-08-07 2019-11-08 北京运安智维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cqi统计信息的自适应计算集群调度mcs的方法
CN111698066A (zh) * 2019-03-15 2020-09-2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信息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11835460A (zh) * 2019-08-30 2020-10-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mcs值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6919A1 (en) * 2002-07-31 2004-10-07 Mehta Neelesh B. Space time transmit diversity with subgroup rate control and subgroup antenna selection in multi-input multi-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3516463A (zh) * 2012-06-20 2014-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外环自适应调制与编码调整的方法和基站
CN104243099A (zh) * 2014-09-24 2014-12-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确定发送方式的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6919A1 (en) * 2002-07-31 2004-10-07 Mehta Neelesh B. Space time transmit diversity with subgroup rate control and subgroup antenna selection in multi-input multi-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3516463A (zh) * 2012-06-20 2014-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外环自适应调制与编码调整的方法和基站
CN104243099A (zh) * 2014-09-24 2014-12-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确定发送方式的方法和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TONIOS ALEXIOU ET AL: "《Access Environments and Quality of Service Provisioning: Solutions and Applications》", 31 December 2012, IGI GLOBAL *
林延 等: "LTE网络CQI优化方法研究", 《电信快报》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8066A (zh) * 2019-03-15 2020-09-2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信息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10430020A (zh) * 2019-08-07 2019-11-08 北京运安智维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cqi统计信息的自适应计算集群调度mcs的方法
CN111835460A (zh) * 2019-08-30 2020-10-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mcs值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835460B (zh) * 2019-08-30 2023-12-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mcs值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21758B2 (ja) ユーザ装置、フィードバック制御方法、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CN105227266B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KR10091876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서비스를 위한 이득인자 설정 방법
CN101675702B (zh) 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RU248568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обменом информацией по обратн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CN102468950B (zh)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基站和通信系统
EP2469748B1 (en)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device
CN105556884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的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3517967B (zh) 信道状态信息csi报告的确定方法和通信设备
US824960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555313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1682912A (zh) 用于无线分组数据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传输的半持久性资源分配方法
CN105991235A (zh) 一种调整编码调制方案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3283276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1031078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WO2011014033A2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P3958633B1 (en) Method for feedback i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8809484A (zh) 一种信道状态的指示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5991248A (zh) 一种实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信息发送的方法及数据接收端
CN102469599B (zh) Ack/nack反馈信息的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10121901A (zh) 免授权数据传输的确认方法和装置
CN102315916B (zh) 下行分配指示的发送方法及装置、应答信道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7342841A (zh) 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2468945B (zh) 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0384099C (zh) 上行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