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13826A -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13826A
CN107313826A CN201710207269.0A CN201710207269A CN107313826A CN 107313826 A CN107313826 A CN 107313826A CN 201710207269 A CN201710207269 A CN 201710207269A CN 107313826 A CN107313826 A CN 107313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noumenon
engine
valve
stop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72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13826B (zh
Inventor
李尚律
黄秀铉
朴钟雄
金仁中
李东亨
金度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t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ot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0514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67551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0924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716321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Mot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Mot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313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3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13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3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6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bra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3/00Lift-valve,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Parts or accessories thereof
    • F01L3/10Connecting springs to 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12Transmitting gear between valve drive and valve
    • F01L1/18Rocking arms or levers
    • F01L2001/186Split rocking arms, e.g. rocker arms having two articulated parts and means for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se parts or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parts to move in unis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包括:第一本体,通过与凸轮轴相结合的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来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相连接或分离,当与第一本体相连接时,通过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进行旋转运动,当与第一本体分离时,通过分别形成于高速凸轮的两侧的低速凸轮的旋转运动的进行旋转运动来调节阀的升程量;锁定销,以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接或分离的方式能够经过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本体进行进出动作;驱动模块,用于使锁定销进行进出动作;旋转轴,配置于阀的上部,以使第一本体进行旋转运动的方式横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两侧壁;以及回位弹簧,设置于旋转轴上。

Description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更详细地,根据车辆的驾驶条件,控制阀的升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背景技术
适用于汽车引擎的阀机构根据引擎的行程向燃烧室供给混合气体并排出燃烧气体。
最近,开发出引擎的运转条件,即,根据由引擎的转速和负荷区分的引擎的运转区域,改变阀的开度率或开闭时期来使流入量和燃烧气体的排出效率最优化的可变阀机构并将其适用于引擎。
由此,汽车引擎用可变阀机构可提高引擎燃油经济性或扭矩、输出等的引擎的性能并减少排气的量。
上述汽车引擎用可变阀机构包括用于改变阀的开闭时期的可变阀定时机构、用于改变阀的开度量的可变阀升程机构及用于改变阀的工作角度的可变阀工作角机构。
其中,可变阀升程机构用于在中低速模式中提高输出及燃油经济性,并分为摇杆(rocker arm)方式、枢轴(pivot)方式、梃杆(tappet)方式、工具(bucket)方式等。
本申请人员将与可变阀升程机构相关的技术公开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等多个来进行了申请。
但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可变阀升程机构与车辆的负荷无关地,吸气阀的位移抑制很定,发挥出最有效率的引擎速度被限定。
另一方面,以往,为了停止阀而使用了液压,但是,这会使可变阀的升程机构的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导致作业性降低的问题。
并且,在利用液压的情况下,工作油的粘度敏感地受到温度的影响,随着工作液压的变化,会发生可变阀升程机构的失灵,当调节阀升程量时,精密度也会降低。
为了解决上海苏问题,本申请人员在以下的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等公开了如下内容并得到了授权,在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停止一部分气缸,在高速、高负荷状态下,激活整个气缸的停止控制动作及执行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的2段可变控制动作来提高引擎的效率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授权号第10-1084739号(2011年11月22日公告)
(专利文献2)韩国授权号第10-1084741号(2011年11月22日公告)
(专利文献3)韩国专利公开号第10-2012-0088363号(2012年8月8日公开)
(专利文献4)韩国专利授权号第10-1465635号(2014年11月27日公开)
(专利文献5)韩国专利授权号第10-1465636号(2014年11月27日公告)
但是,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随着包括使第一本体的旋转运动复原的压缩弹簧,第一本体需要进行额外的头部加工作业。
因此,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因额外的头部加工作业而将制作作业的作业性,且很难适用于实际车辆的引擎。
但是,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将凸轮的旋转运动传递至滑动类型的第一本体来调节阀的升程量,在第一本体和凸轮之间发生因摩擦所引起的动力损失,从而降低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并且,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中,作为随着第一本体的旋转中心的枢轴点形成于驱动模块侧,重量及惯性力会增加,从而存在降低独特性的问题。
并且,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中,随着为了向锁定销提供复原力而设置额外的锁定弹簧,部件的数量增加并降低作业性,并存在制作陈本上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根据车辆的运行条件来控制阀的升程量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在低负荷状态下,可停止一部分气缸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当进行制作作业时提高作业性,并减少重量及惯性力来提高独特性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通过与凸轮轴相结合的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来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本体,与上述第一本体相连接或分离,当与上述第一本体相连接时,通过上述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进行旋转运动,当与上述第一本体分离时,通过分别形成于上述高速凸轮的两侧的低速凸轮的旋转运动的进行旋转运动来调节阀的升程量;锁定销,以与上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接或分离的方式能够经过上述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本体进行进出动作;驱动模块,用于使上述锁定销进行进出动作;旋转轴,配置于上述阀的上部,以使上述第一本体进行旋转运动的方式横穿上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两侧壁;以及回位弹簧,设置于上述旋转轴上,以使通过高速凸轮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本体向原来位置复原的方式提供复原力,以引擎的运转条件为基础,按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两级来以可变的方式控制阀的升程量,在仅在上述凸轮轴设置高速凸轮的情况下,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使上述锁定销工作来分离上述第一本体和上述第二本体,以此执行使气缸的阀停止的停止控制动作,上述第二本体包括:前面壁、内侧壁及外侧壁,以配置于上述第一本体的前部面和两侧面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前部面和两侧;以及支撑板,设置于上述内侧壁和外侧壁后端部之间,与枢轴支撑机构上端相接触并被支撑,上述回位弹簧的中央部以向形成于上述第二本体的前面壁的插入孔插入并被支撑的方式突出,上述回位弹簧的两端被形成于上述第一本体的两侧壁的支撑部支撑。
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可执行停止一部分气缸的阀的停止控制动作及按高度模式和低速模式的两端可变控制动作。
即,根据本发明,利用锁定销来选择性连接或分离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并体现阀的开闭动作的停止控制动作,由此,可在引擎的低速、低俗和状态下,停止一部分气缸。
由此,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是燃料消耗量最小化来提高引擎的效率,并使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极大化。
而且,根据本发明,随着在第一本体的内侧分别设置时第一本体回到原来位置的回位弹簧,可阙处在以往,在第一本体的下部接触设置压缩弹簧的情况下所需要的第一本体的头部加工作业。
由此,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去除因适用以往的压缩弹簧而导致的第一本体的头部加工作业来提高作业性,并简化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结构,由此,可简单适用于实际车辆的引擎。
与此同时,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锁定销的后侧设置挡圈来限制锁定销的后方移动距离,由此可防止锁定销从第二本体的移动空间脱离。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随着向阀侧移动作为第一本体的旋转中心的枢轴点来减少重量及惯性力矩,可提高阀的独特性及工作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随着使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的旋转轴和阀直接面接触来升程阀,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第二本体的两侧形成半圆桶形状的加压片并使加压片和阀上端接触来增加接触面积,由此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通过使与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相结合的旋转轴的长度最小化来减少产品的重量,并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尤其,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去除锁定销和驱动销的结合结构,并使驱动销的长度来减少重量,并可提高工作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随着在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分别形成辊,并使其与凸轮相接触来接收旋转力,使因作用于凸轮之间的摩擦力所导致的动力损失最小化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锁定销形成提供复原力的锁定弹簧,当驱动销复原时,分离第一本体和固定销,由此,当进行锁定动作时,改善工作性,并可顺畅地转换动作模式。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利用相同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根据凸轮的结构,实现阀的两端控制动作和停止控制动作。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随着代替以往的直接式,以摆臂式结构来将辊和摇杆与第二本体形成为一体,可实现成本节减,通过改变第二本体的前面壁形状增强刚性,并使锁定性变得简单。
结果,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利用液压的气缸停止机构及两端可变阀升程机构中,可解决因油加工所引起的作业性降低和油温度(粘度)的限制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为设置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头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及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图7及图8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1为设置图9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头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及图13为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图15及图16为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符号说明
10-凸轮轴,11-凸轮,12-高速凸轮,13-低速凸轮,14-阀,15-回位弹簧,16-枢轴支撑机构,20-第一本体,21-旋转轴,211-接触面,22-旋转辊,23-结合孔,24-辊轴,25-设置孔,26-支撑部,27-卡定部,30-第二本体,31-前面壁,311-插入孔,32-内侧壁,33-外侧壁,34-开口部,341-接触面,35-支撑板,36-设置部,37-移动空间,38-第一辊,39-第二辊,40-锁定销,41-锁定弹簧,42-安装空间,43-环形支撑部,44-挡圈,50-驱动模块,51-驱动销,60-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本发明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可执行根据车辆的运行条件来激活或停止气缸(Cylinder Deactivation)的停止控制动作和按高速和低速两端控制阀的升程来女国的两端可变控制动作。
在本说明书中,通过第一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说明体现阀的停止控制动作的结构,通过第二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说明两端可变控制基于第一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的阀的结构。
为此,在引擎的凸轮轴形成体现阀的停止控制动作的情况下的一个凸轮,在体现阀的两端可变控制动作的情况下,可在高速凸轮和高速凸轮的两侧分别形成低速凸轮。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为设置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头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以下,如“左侧”、“右侧”、“前方”、“后方”、“上方”及“下方”的指示方向的术语以在附图中示出的状态为基准指示各个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包括:第一本体20,通过与凸轮轴10相结合的凸轮11的旋转运动来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本体30,以与第一本体20的连接与否为基础来维持开闭或密封阀14的状态;锁定销40,以使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相连接或分离的方式朝向第一本体20的前方进行进出动作;以及驱动模块50,用于使锁定销40进行进出动作。
如图3所示,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引擎的各个气缸设置对应数量,并可按预先设定的角度倾斜地设置于头部60的上部。
与此同时,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还可包括回位弹簧15,上述回位弹簧设置于第一本体20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轴21上,用于提供使通过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本体20回到原来位置的复原力。
回位弹簧15可包括中央部朝向前方突出的扭力弹簧。
例如,向回位弹簧15的中央部插入形成于以下说明的第二本体30的前面壁31的插入孔311并向前方突出,从而无法向上下流动的方式被支撑,回位弹簧15的两端可分别被形成于以下说明的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的支撑部26支撑。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第一本体的旋转轴上设置用于使第一本体复原到原来位置的回位弹簧,从而可去除在以往,在第一本体的下部接触设置压缩弹簧的情况下所需要的第一本体的头部加工作业。
由此,本发明通过去除在以往,因适用压缩弹簧而导致的第一本体的头部加工作业来提高作业性,并简化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驱动,由此可简单适用于实际车辆的引擎。
当从上部观察第一本体20时,第一本体20以使剖面的开放处于开口状态,并呈大致“U”形状的方式包括两侧壁和后面壁。
而且,在第一本体20的内部可设置旋转辊22,当第一本体20与凸轮11相接触时,上述旋转辊22以使摩擦最小化的方式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进行旋转。
在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前端分别形成于旋转轴21相结合的结合孔23,在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中央部可分别形成设置有旋转辊22的辊轴24的设置孔25。
旋转轴21横穿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和第二本体30的两侧壁来贯通结合,在旋转轴21的中央部外周面设置回位弹簧15。
由此,第一本体20能够以旋转轴21为中心进行旋转。
辊轴24可横穿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的一对设置孔25来贯通结合,在辊轴24和旋转辊22之间可形成用于使旋转辊22顺畅旋转的轴承。
上述辊轴24按与以下说明的第二本体30的一对外侧壁33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长度延伸而成,如图2所示,可被分割成多个。
另一方面,在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内部面可形成用于支撑回位弹簧15的两端的支撑部26。
而且,在第一本体20的后面壁可形成卡住锁定销40的卡定部27,当锁定销40进行前进动作时,上述卡定部27可通过凸轮11的旋转与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一同旋转。
第二本体30配置于第一本体20的前部面和两侧面,当从上部观察第二本体30时,以使后部面处于开口状态并大致呈“U”形状的方式包括前面壁31和两侧壁。
第二本体30的两侧壁可分别由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形成。
在第二本体30的前面壁31两侧可形成开口部34,以使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之间与旋转轴21的下端和阀21的上端相接触。
由此,旋转轴21通过第二本体30的旋转运动对阀14的上端向下方施加压力来使其升程,由此可开闭阀14。
为此,在旋转轴21的两端部下部面可形成为了增加与阀14的上端的接触面积而被加工成平面形状的接触面211。
即,在利用圆筒形状的旋转轴21来对阀14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旋转轴21和阀14上端相互线接触,接触面积会减少,从而可降低阀14的动作特性。
因此,本发明在圆筒形状的旋转轴两端下部面形成接触面来使旋转轴和阀上端面接触,以此增加接触面积,由此,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第二本体30的后端部可被枢轴支撑机构16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枢轴支撑机构16可以为利用液压来自动调节阀14的间隔的液压间隙调节器(Hydraulic Lash Adjuster)。
例如,上述液压间隙调节器在向内部时刻供给油的状态下,根据油的压力变化进行伸缩动作来微细调节阀14的间隔。
即,若油的压力小于预先设定的压力,则随着设置于液压间隙调节器内部的止回阀维持封闭状态,维持收缩状态。
相反,若油的压力为预先设定的设压力以上,则随着在液压间隙调节器内部的止回阀开放并开发油的移动路径,液压间隙调节器进行伸长动作,来使第二本体30的后端向商贩移动来调节阀14的间隔。
为此,在第二本体30的一对内侧壁32的外侧分别形成与枢轴支撑机构16上端相接触阿里被支撑的支撑板35。
由此,第二本体30以枢轴支撑机构16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
另一方面,在第二本体30的下端部可形成可使锁定销40朝向前方滑动的设置部36,在设置部36的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可形成移动空间37。
上述设置部36可新城域第二本体30的一对内侧壁32的后端部之间。
而且,在第二本体30的两侧可分别形成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与通过以下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说明的低速凸轮13相接触来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
为此,第二本体30两侧的外侧壁33分别按与内侧壁32的长度相对应的长度延伸而成,在各个外侧壁33和内侧壁之间可分别形成开口部34和支撑板35。
而且,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分别与第二本体30的两侧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贯通结合的辊轴24。
锁定销40与驱动模块50的驱动销51相结合,随着驱动销51的前后方向移动,可前进或后退。
而且,在锁定销40的外周面可设置用于向锁定销40提供复原力的锁定弹簧41。上述锁定弹簧40可配置于在第二本体20的设置部36形成的移动空间37的内部。
其中,锁定销40的剖面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状,在锁定销40的内部可形成安装空间42,上述安装空间42与大致呈圆形杆形状的驱动销51的前端部相对应。
在锁定销40的后端部外周面可形成用于支撑锁定弹簧41的后端部的环形支撑部43。
因此,锁定弹簧40的前端被形成于移动空间37的前端部内周面的卡定部支撑,锁定销41的后端可被环形支撑部43支撑。
由此,本发明适用锁定弹簧来当驱动销的复原动作时分离第一本体和锁定销,由此可顺畅地转换为动作模式。
驱动模块50可以为根据控制引擎的动作的电子控制单元(为示出)的控制信号来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销51的电磁阀。
例如,在驱动销51的前端安装于锁定销40的状态下,若通过上述控制信号施加电源,则在卷绕于上述电磁阀的线圈发生电磁场来使驱动销51向前方移动。由此,锁定销40受到驱动销51的压力来向前方移动。
而且,若通过上述控制信号断开电源,则随着在上述电磁阀的内部发生的磁场被去除,箱后方移动驱动销51来使锁定销40向本来的位置复原。
即,本发明适用圆形杆形状的驱动销来以使锁定销进出的推杆(push load)类型构成驱动销和锁定销,来提高锁定销和驱动销的刚性。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使锁定销进出的驱动模块为电磁阀,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不仅可适用电磁阀,而且可适用通过如马达的供电驱动的多种形态的工作单元。
之后,参照图4及图5,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工作方法。
图4及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4示出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通过凸轮的旋转运动开发阀的动作状态,图5示出对阀进行停止控制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运动来开发阀14的情况下,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驱动驱动模块50来向前方移动锁定销40。
因此,随着第一锁定销40的前端部贯通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来向前方突出并卡在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后面壁的卡定部27,连接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
由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运动,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进行旋转运动并通过升程阀14来进行开闭。
此时,设置于旋转轴21的回位弹簧15的中央部在插入于在第二本体30的前面壁31形成的插入孔311的状态下,以不向上下方向流动的方式被支撑,回位弹簧15的两端处于被分别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的支撑部26支撑的状态。
由此,回位弹簧15箱第一本体20提供复原力来使通过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复原到原来的位置。
相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为了停止一部分气缸,而体现阀14的停止控制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断开向驱动模块50施加的电源。
因此,如图5所示,随着驱动模块50的驱动销51箱后方移动,锁定销40借助锁定弹簧41的复原力向后方移动并复原到原来位置。
此时,锁定销40向后方移动,并随着收容于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的内部,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分离。
因此,第二本体3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以与发14的上端和枢轴支撑机构16的上端相接触的状态下被固定。
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即使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与阀14的上端相接触的第二本体30处于固定状态,因此可体现阀14的停止控制动作。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锁定销来选择性连接或分离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并体现阀的开闭动作的停止控制动作,由此,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停止一部分气缸。
由此,本发明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来使燃料消耗量最小化来提高引擎的效率,并可使车辆的燃料经济性极大化。
通过上述过程,本发明可执行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来停止一部分气缸的阀的停止控制动作。
而且,本发明将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向阀侧面移动来减少惯性向量,并随着直接接触旋转轴和阀来升程阀,可提高阀的独特性及工作性。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称执行阀的停止控制动作,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即,本发明仅可通过改变凸轮的结构,并利用相同结构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来根据凸轮的结构,与发的两级控制动作一同体现停止控制动作。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6,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结构。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类似,只是,为了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按高速或低速模式两级可变控制阀的升程量而追加一部分结构。
即,凸轮轴10可包括:高速凸轮12,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用于最大程度控制阀14的升程量;以及低速凸轮13,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用于最少控制阀14的升程量。
高速凸轮12可呈与第一实施例的凸轮11相对应的形状。
低速凸轮13以分别与第二本体30的两侧相接触的方式形成一对,并可分别设置于高速凸轮12的两侧。
上述低速凸轮13直径小于高速凸轮12的最大直径。
其中,与辊轴24相结合的旋转辊22与高速凸轮12相接触,第一辊38及第二管39分别与一对低速凸轮13相接触。
之后,参照图7及图8,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工作方法。
图7及图8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7示出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以高速模式动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图8示出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以低速模式动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式的动作状态。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如图7所示,通过驱动驱动模块50来向前方移动锁定销40。
因此,第一锁定销40的前端部贯通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来向前方突出,并随着卡在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后面壁的卡定部27,连接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
此时,第一本体20与设置于凸轮轴10的高速凸轮12相接触来与第二本体30一同进行旋转运动。
由此,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高速凸轮12的旋转运动,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并升程阀14来进行开闭。
此时,基于高速凸轮12的阀14的升程量H变得比基于低速凸轮13的阀14的升程量h(参照图8)更大,向引擎的气缸供给的空气的流量会增加。
相反,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如图9锁死,锁定销40维持收容于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的颞部的状态来在分离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的状态下动作。
此时,设置于第二本体30的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与设置于凸轮轴10的一对低速凸轮13相接触来进行旋转运动。
因此,第二本体30通过低速凸轮13的旋转运动来以枢轴支撑机构16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来开闭阀14。
此时,随着基于低速凸轮13的阀14的升程量h变得比基于高速凸轮12的阀14的升程量H(参照图7)更小,向引擎的气缸供给的空气的流量减少。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锁定销来连接或分离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来通过高速凸轮或低速凸轮的旋转运动来按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两级控制阀的升程量。
实施例3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图10为图9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1为设置图9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头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包括:第一本体20,通过与凸轮轴10相结合的凸轮11的旋转运动来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本体30,以与第一本体20的连接与否为基础来维持开闭或密封阀14的状态;锁定销40,以使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相连接或分离的方式朝向第一本体20的前方进行进出动作;以及驱动模块50,用于使锁定销40进行进出动作。
如图11所示,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引擎的各个气缸设置对应数量,并可按预先设定的角度倾斜地设置于头部60的上部。
与此同时,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还可包括回位弹簧15,上述回位弹簧设置于第一本体20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轴21上,用于提供使通过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本体20回到原来位置的复原力。
回位弹簧15可包括中央部朝向前方突出的扭力弹簧。
例如,向回位弹簧15的中央部插入形成于以下说明的第二本体30的前面壁31的插入孔311并向前方突出,从而无法向上下流动的方式被支撑,回位弹簧15的两端可分别被形成于以下说明的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的支撑部26支撑。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第一本体的旋转轴上设置用于使第一本体复原到原来位置的回位弹簧,从而可去除在以往,在第一本体的下部接触设置压缩弹簧的情况下所需要的第一本体的头部加工作业。
由此,本发明通过去除在以往,因适用压缩弹簧而导致的第一本体的头部加工作业来提高作业性,并简化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驱动,由此可简单适用于实际车辆的引擎。
当从上部观察第一本体20时,第一本体20以使剖面的开放处于开口状态,并呈大致“U”形状的方式包括两侧壁和后面壁。
而且,在第一本体20的内部可设置旋转辊22,当第一本体20与凸轮11相接触时,上述旋转辊22以使摩擦最小化的方式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进行旋转。
在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前端分别形成于旋转轴21相结合的结合孔23,在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中央部可分别形成设置有旋转辊22的辊轴24的设置孔25。
旋转轴21横穿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和第二本体30的两侧壁来贯通结合,在旋转轴21的中央部外周面设置回位弹簧15。
由此,第一本体20能够以旋转轴21为中心进行旋转。
辊轴24可横穿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的一对设置孔25来贯通结合,在辊轴24和旋转辊22之间可形成用于使旋转辊22顺畅旋转的轴承。
上述辊轴24按与以下说明的第二本体30的一对外侧壁33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长度延伸而成,如图10所示,可被分割成多个。
另一方面,在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内部面可形成用于支撑回位弹簧15的两端的支撑部26。
而且,在第一本体20的后面壁可形成卡住锁定销40的卡定部27,当锁定销40进行前进动作时,上述卡定部27可通过凸轮11的旋转与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一同旋转。
第二本体30配置于第一本体20的前部面和两侧面,当从上部观察第二本体30时,以使后部面处于开口状态并大致呈“U”形状的方式包括前面壁31和两侧壁。
第二本体30的两侧壁可分别由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形成。
在第二本体30的前面壁31的两侧可形成加压片341,在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之间,上述加压片341与发14的上端相接触,以使阀14升程的方式对阀14施加压力。
加压片341在通过凸轮11的旋转动作,使第二本体30进行旋转运动的过程中,以顺畅地对阀14的上端施加压力的方式剖面向下方呈凸出的半圆桶形状。
由此,加压片341通过第二本体30的旋转运动来对阀14的上端向下方施加压力来进行升程动作,由此可开闭阀14。
因此,本发明在圆筒形状的旋转轴两端下部面形成接触面来使旋转轴和阀上端面接触,以此增加接触面积,由此,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第二本体30的后端部可被枢轴支撑机构16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枢轴支撑机构16可以为利用液压来自动调节阀14的间隔的液压间隙调节器。
例如,上述液压间隙调节器在向内部时刻供给油的状态下,根据油的压力变化进行伸缩动作来微细调节阀14的间隔。
即,若油的压力小于预先设定的压力,则随着设置于液压间隙调节器内部的止回阀维持封闭状态,维持收缩状态。
相反,若油的压力为预先设定的设压力以上,则随着在液压间隙调节器内部的止回阀开放并开发油的移动路径,液压间隙调节器进行伸长动作,来使第二本体30的后端向商贩移动来调节阀14的间隔。
为此,在第二本体30的一对内侧壁32的外侧分别形成与枢轴支撑机构16上端相接触阿里被支撑的支撑板35。
由此,第二本体30亿枢轴支撑机构16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
另一方面,在第二本体30的下端部可形成可使锁定销40朝向前方滑动的设置部36,在设置部36的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可形成移动空间37。
上述设置部36可新城域第二本体30的一对内侧壁32的后端部之间。
而且,在第二本体30的两侧可分别形成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与通过以下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说明的低速凸轮13相接触来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
为此,第二本体30两侧的外侧壁33分别按与内侧壁32的长度相对应的长度延伸而成,在各个外侧壁33和内侧壁之间可分别形成开口部34和支撑板35。
而且,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分别与第二本体30的两侧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贯通结合的辊轴24。
锁定销40与驱动模块50的驱动销51相结合,随着驱动销51的前后方向移动,可前进或后退。
而且,在锁定销40的外周面可设置用于向锁定销40提供复原力的锁定弹簧41。上述锁定弹簧40可配置于在第二本体20的设置部36形成的移动空间37的内部。
其中,锁定销40的剖面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状,在锁定销40的内部可形成安装空间42,上述安装空间42与大致呈圆形杆形状的驱动销51的前端部相对应。
在锁定销40的后端部外周面可形成用于支撑锁定弹簧41的后端部的环形支撑部43,滑行支撑部43通过设置于移动空间37的挡圈44限制向后方的移动距离。
而且,锁定弹簧40的前端被形成于移动空间37的前端部内周面的卡定部支撑,锁定销41的后端可被环形支撑部43支撑。
由此,本发明适用锁定弹簧来当驱动销的复原动作时分离第一本体和锁定销,由此可顺畅地转换为动作模式,向阀的侧面移动枢轴点来减少惯性相向。
而且,本发明在锁定销的后侧设置挡圈来限制锁定销的后方移动距离,由此可防止锁定销从第二本体的移动空间脱离。
驱动模块50可以为根据控制引擎的动作的电子控制单元(为示出)的控制信号来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销51的电磁阀。
例如,在驱动销51的前端安装于锁定销40的状态下,若通过上述控制信号施加电源,则在卷绕于上述电磁阀的线圈发生电磁场来使驱动销51向前方移动。由此,锁定销40受到驱动销51的压力来向前方移动。
而且,若通过上述控制信号断开电源,则随着在上述电磁阀的内部发生的磁场被去除,箱后方移动驱动销51来使锁定销40向本来的位置复原。
即,本发明适用圆形杆形状的驱动销来以使锁定销进出的推杆(push load)类型构成驱动销和锁定销,来提高锁定销和驱动销的刚性。
尤其,本发明去除锁定销和驱动销的结合结构并使锁定销的长度最小化来减少重量,并可提高工作性。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使锁定销进出的驱动模块为电磁阀,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不仅可适用电磁阀,而且可适用通过如马达的供电驱动的多种形态的工作单元。
之后,参照图12及图13,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工作方法。
图12及图13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12示出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通过凸轮的旋转运动开发阀的动作状态,图13示出对阀进行停止控制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在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运动来开发阀14的情况下,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驱动驱动模块50来向前方移动锁定销40。
因此,随着第一锁定销40的前端部贯通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来向前方突出并卡在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后面壁的卡定部27,连接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
由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运动,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进行旋转运动并通过升程阀14来进行开闭。
此时,设置于旋转轴21的回位弹簧15的中央部在插入于在第二本体30的前面壁31形成的插入孔311的状态下,以不向上下方向流动的方式被支撑,回位弹簧15的两端处于被分别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两侧壁的支撑部26支撑的状态。
由此,回位弹簧15向第一本体20提供复原力来使通过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复原到原来的位置。
相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为了停止一部分气缸,而体现阀14的停止控制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断开向驱动模块50施加的电源。
因此,如图13所示,随着驱动模块50的驱动销51箱后方移动,锁定销40借助锁定弹簧41的复原力向后方移动并复原到原来位置。
此时,锁定销40向后方移动,并随着收容于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的内部,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分离。
如上所述,锁定销40向后方移动,并随着收容于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的内部,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分离。
因此,第二本体3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以与发14的上端和枢轴支撑机构16的上端相接触的状态下被固定。
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即使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与阀14的上端相接触的第二本体30处于固定状态,因此可体现阀14的停止控制动作。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锁定销来选择性连接或分离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并体现阀的开闭动作的停止控制动作,由此,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停止一部分气缸。
由此,本发明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来使燃料消耗量最小化来提高引擎的效率,并可使车辆的燃料经济性极大化。
通过上述过程,本发明可执行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来停止一部分气缸的阀的停止控制动作。
而且,本发明将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向阀侧面移动来减少惯性向量,并随着直接接触旋转轴和阀来升程阀,可提高阀的独特性及工作性。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称执行阀的停止控制动作,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即,本发明仅可通过改变凸轮的结构,并利用相同结构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来根据凸轮的结构,与发的两级控制动作一同体现停止控制动作。
第四实施例
之后,参照图14,详细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结构。
图1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类似,只是,为了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按高速或低速模式两级可变控制阀的升程量而可追加一部分结构。
即,凸轮轴10可包括:高速凸轮12,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用于最大程度控制阀14的升程量;以及低速凸轮13,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用于最少控制阀14的升程量。
高速凸轮12可呈与第三实施例的凸轮11相对应的形状。
低速凸轮13以分别与第二本体30的两侧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一对,且可分别设置于高速凸轮12的两端。
上述低速凸轮13的直径小于高速凸轮12的最大直径。
其中,与辊轴24相结合的旋转辊22与高速凸轮12相接触,第一辊38及第二管39分别与一对低速凸轮13相接触。
之后,参照图15及图16,详细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办发升程装置的工作方法。
图15及图16为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15示出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以高速模式动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图16示出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以低速模式动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式的动作状态。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如图15所示,通过驱动驱动模块50来向前方移动锁定销40。
因此,第一锁定销40的前端部贯通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来向前方突出,并随着卡在形成于第一本体20的后面壁的卡定部27,连接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
此时,第一本体20与设置于凸轮轴10的高速凸轮12相接触来与第二本体30一同进行旋转运动。
由此,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高速凸轮12的旋转运动,第一本体20及第二本体30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并升程阀14来进行开闭。
此时,基于高速凸轮12的阀14的升程量H变得比基于低速凸轮13的阀14的升程量h(参照图16)更大,向引擎的气缸供给的空气的流量会增加。
相反,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如图9锁死,锁定销40维持收容于第二本体30的设置部36的颞部的状态来在分离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30的状态下动作。
此时,设置于第二本体30的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与设置于凸轮轴10的一对低速凸轮13相接触来进行旋转运动。
因此,第二本体30通过低速凸轮13的旋转运动来以枢轴支撑机构16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来开闭阀14。
此时,随着基于低速凸轮13的阀14的升程量h变得比基于高速凸轮12的阀14的升程量H(参照图15)更小,向引擎的气缸供给的空气的流量减少。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锁定销来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连接或分离,并通过高速凸轮或低速凸轮的旋转运动来按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两级控制阀的升程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仅通过改变凸轮的结构,并利用相同结构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来根据凸轮的结构,一同实现阀的两端控制动作和停止控制动作。
以上,通过上述实施例,具体说明了本发明人员所提出的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来停止一部分气缸的阀的停止控制动作及执行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的两端可变控制动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技术。

Claims (6)

1.一种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本体,通过与凸轮轴相结合的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来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
第二本体,与上述第一本体相连接或分离,当与上述第一本体相连接时,通过上述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进行旋转运动,当与上述第一本体分离时,通过分别形成于上述高速凸轮的两侧的低速凸轮的旋转运动而进行旋转运动来调节阀的升程量;
锁定销,以与上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接或分离的方式能够经过上述第二本体来朝向第一本体进行进出动作;
驱动模块,用于使上述锁定销进行进出动作;
旋转轴,配置于上述阀的上部,以使上述第一本体进行旋转运动的方式横穿上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两侧壁;以及
回位弹簧,设置于上述旋转轴上,用于提供以使通过高速凸轮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本体向原来位置复原的复原力,
以引擎的运转条件为基础,按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两级来以可变的方式控制阀的升程量,
在仅在上述凸轮轴设置高速凸轮的情况下,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使上述锁定销工作来分离上述第一本体和上述第二本体,以此执行使气缸停止的阀的停止控制动作,
上述第二本体包括:
前面壁、内侧壁及外侧壁,以配置于上述第一本体的前部面和两侧面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前部面和两侧;以及
支撑板,设置于上述内侧壁和外侧壁后端部之间,与枢轴支撑机构上端相接触并被支撑,
上述回位弹簧的中央部以插入于形成于上述第二本体的前面壁的插入孔并被支撑的方式突出,
上述回位弹簧的两端被形成于上述第一本体的两侧壁的支撑部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形成开口部,以使上述旋转轴的两端下部面和阀的上端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轴的两端下部面形成与各个阀的上端面接触的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形成开口部,以使上述旋转轴的两端下部面与阀的上端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个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分别设置通过上述低速凸轮的旋转进行旋转的第一辊及第二辊,以便当与上述低速凸轮相接触时减少摩擦,
在上述第一本体设置通过上述高速凸轮极性旋转的旋转辊,以便当与上述高速凸轮接触时减少摩擦,
在上述第一本体的后端部形成用于卡住上述锁定销的卡定部,以便当上述锁定销进行前进动作时,上述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与上述高速凸轮的旋转一同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本体形成设置面,以使上述锁定销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贯通设置于上述设置面,
在上述设置面形成上述锁定销进行移动的移动空间,
在上述设置部的内部形成用于向上述锁定销提供复原力的锁定弹簧,
上述锁定销与上述驱动模块的驱动销相结合,
上述驱动销呈圆形杆形状,
在上述锁定销的后端部形成与上述驱动销相结合的安装空间,
在上述锁定销的后端部外周面形成用于支撑上述锁定弹簧的后端的环形支撑部。
CN201710207269.0A 2016-04-27 2017-03-31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Active CN107313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51448 2016-04-27
KR1020160051448A KR101675511B1 (ko) 2016-04-27 2016-04-27 엔진의 가변밸브 리프트 장치
KR10-2016-0092459 2016-07-21
KR1020160092459A KR101716321B1 (ko) 2016-07-21 2016-07-21 엔진의 가변밸브 리프트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13826A true CN107313826A (zh) 2017-11-03
CN107313826B CN107313826B (zh) 2019-09-13

Family

ID=60185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7269.0A Active CN107313826B (zh) 2016-04-27 2017-03-31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138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391A (zh) * 2022-05-06 2022-07-0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停缸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2925A (ja) * 1993-01-22 1994-08-02 Unisia Jecs Corp エンジンの弁作動装置
US20100139589A1 (en) * 2008-12-05 2010-06-10 Hyundai Motor Company Variable Valve Lift Apparatus
CN103711538A (zh) * 2013-12-17 2014-04-09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气门连续可变摇臂系统
CN104321503A (zh) * 2011-12-09 2015-01-28 克莱斯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提供停缸的摇臂
CN105179039A (zh) * 2014-06-19 2015-12-23 摩托尼科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可变阀提升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2925A (ja) * 1993-01-22 1994-08-02 Unisia Jecs Corp エンジンの弁作動装置
US20100139589A1 (en) * 2008-12-05 2010-06-10 Hyundai Motor Company Variable Valve Lift Apparatus
CN104321503A (zh) * 2011-12-09 2015-01-28 克莱斯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提供停缸的摇臂
CN103711538A (zh) * 2013-12-17 2014-04-09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气门连续可变摇臂系统
CN105179039A (zh) * 2014-06-19 2015-12-23 摩托尼科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可变阀提升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391A (zh) * 2022-05-06 2022-07-0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停缸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13826B (zh) 2019-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6244A (zh) 内燃机的气门系统
CN101457665B (zh) 连续可变气门升程系统
CN101903620A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CN103161543A (zh) 驱动装置、具有该驱动装置的内燃机和使用该内燃机的车辆
CN101634239B (zh) 滑动型连续可变的气门升程装置
CN100422513C (zh) 可切换的指状随动件组件
JP3378737B2 (ja) 可変動弁機構
CN107313826A (zh)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CN100396889C (zh)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装置
JP4417260B2 (ja) 内燃エンジンのガス交換バルブの可変バルブ制御用のバルブリフト装置
KR20090043283A (ko) 자동차용 롤러 스윙암 타입의 2단 가변 밸브 구동장치
US7444967B2 (en) Variable valve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457660A (zh) 连续可变的阀门升程装置
KR101080796B1 (ko) 연속 가변 밸브 리프트 장치
CN105179039B (zh) 发动机的可变阀提升装置
CN109404085A (zh)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KR100974122B1 (ko) 내연 기관의 밸브 구동 장치
CN101713305B (zh) 用于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CN101779006A (zh) 可变气门装置
US9097145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lift actuator of engine
CN101358550B (zh) 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
CN205445713U (zh) 发动机气门运动转换机构
JP4941028B2 (ja) 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CN109386338A (zh)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JP2023011129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