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10366A -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 Google Patents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10366A
CN107310366A CN201710613274.1A CN201710613274A CN107310366A CN 107310366 A CN107310366 A CN 107310366A CN 201710613274 A CN201710613274 A CN 201710613274A CN 107310366 A CN107310366 A CN 107310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rake
motor
single speed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132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10366B (zh
Inventor
段福海
王豫
陈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1327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103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10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0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10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0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electric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electric gea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包括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多个第一制动器、多个第二制动器和多个第三制动器;所述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同轴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制动器均布与单速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用于控制单速行星模块的输出;所述多个第二制动器、多个第三制动器均布分别与双速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用于控制双速行星模块的输出;所述单速行星模块用于控制总成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的切换。本发明有效提高了驱动电机效率,降低了电机体积、转动惯量、重量,提高了制动能量回收,有效改善和提高了车辆驱动总成的性能。

Description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驱动总成领域,特别涉及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纯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升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成为噬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电动汽车采用单电机与单速比减速器作为驱动总成;采用这种驱动方式存在低速启动时,驱动电机效率极其低下,峰值转矩极高;在低速驱动运行时,难以发挥驱动电机高效区的特性;在高速区驱动时,驱动电机极限转速要求极高,驱动效率下降很快。同时,存在驱动电机体积大、转动惯量大、重量大以及对电池包冲击性高,这样降低了制动能量回收和增加了机械刹车制动系统的负担。综上,单电机与单速比减速器组成的驱动总成已难以适应现代纯电动汽车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低区采用第一电机配置双速行星模块和中高区采用第二电机配置双速行星模块、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之间采用单速行星模块进行切换,有效提高驱动电机效率,降低电机体积、转动惯量、重量,提高制动能量回收和降低制动系统负担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包括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多个第一制动器、多个第二制动器和多个第三制动器;
所述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同轴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制动器均布与单速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用于控制单速行星模块的输出;所述多个第二制动器、多个第三制动器均布分别与双速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用于控制双速行星模块的输出;所述单速行星模块用于控制总成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的切换;
通过控制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的驱动或断电,以及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和第三制动器的制动或释放,使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实现低速启动、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高速区制动能量回收、中低速区制动能量回收其中任一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依次同轴连接;所述双速行星模块与输出法兰连接。
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中可采用第二种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双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依次同轴连接;还包括差速器模块、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
所述差速器模块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差速器,所述第一齿轮与双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第一齿轮外啮合、差速器输入轴固定连接;
所述差速器模块左输出端与左输出半轴连接,所述差速器模块右输出端与右输出半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单速行星模块包括单速太阳轮、单速行星轮、单速转臂、单速齿圈;
所述单速行星轮通过行星轮轴与单速转臂连接,所述单速太阳轮与单速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单速行星轮与单速齿圈内啮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单速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单速转臂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器包括制动装置、第一制动盘、第一制动轴、第一制动齿轮、单速齿圈连接齿轮;
所述第一制动盘与制动装置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制动盘、第一制动齿轮连接;
所述第一制动齿轮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外啮合连接;所述单速齿圈连接齿轮与单速齿圈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双速行星模块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齿圈、第一转臂、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转臂、第二齿圈;
所述第一行星轮与第一转臂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与第一齿圈内啮合连接;
所述第二行星轮与第二转臂连接,所述第二太阳轮与第二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与第二齿圈内啮合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分别与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臂与第二内齿圈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转臂与输出法兰或与第一齿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制动器包括第二制动装置、第二制动轴、第二制动盘、第二制动齿轮;
所述第一内齿圈外侧还设置有外齿,所述第二制动齿轮与第一内齿圈的外齿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二制动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制动盘、第二制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二制动盘与第二制动装置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制动器包括第三制动装置、第三制动轴、第三制动盘、第三制动齿轮;
所述第二内齿圈外侧还设置有外齿,所述第三制动齿轮与第二内齿圈的外齿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三制动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制动盘、第三制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三制动盘与第三制动装置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多个第一制动器、多个第二制动器和多个第三制动器等技术特征。通过将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同轴连接。通过第一制动器控制单速行星模块的输出;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控制双速行星模块的输出;单速行星模块控制总成中低速区驱动向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的切换。以及通过控制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的驱动或断电,以及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和第三制动器的制动或释放,使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实现低速启动、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高速区制动能量回收、中低速区制动能量回等多种工作模式。本发明具有总成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洁、驱动高效区宽、全制动器结构和动力强劲等特点,适用于各种纯电动车辆用驱动总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主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附图1所示,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包括第一电机1、单速行星模块2、第二电机3、双速行星模块4、多个第一制动器5、多个第二制动器6和多个第三制动器7。
第一电机1、单速行星模块2、第二电机3、双速行星模块4同轴连接;将多个第一制动器5均布与单速行星模块2连接,第一制动器5用于控制单速行星模块2的输出;将多个第二制动器6、多个第三制动器7均布分别与双速行星模块4连接,第二制动器6、第三制动器7用于控制双速行星模块4的输出;单速行星模块2用于控制总成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的切换。
通过控制第一电机1、第二电机3的驱动或断电,以及第一制动器5、第二制动器6和第三制动器7的制动或释放,使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实现低速启动、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高速区制动能量回收、中低速区制动能量回收等多种工作模式。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单速行星模块2控制总成工作在中低速区驱动或中速区驱动或高速区驱动;有效提高了总成的驱动电机效率,降低电机体积、转动惯量、重量。同时,通过控制第一电机1、第二电机3、以及第一制动器5、第二制动器6和第三制动器7的工作状态,使总成实现低速启动、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高速区制动能量回收、中低速区制动能量回收等多种功能。有效减小了总成体积,降低了总成重量;总成具有结构简洁、驱动高效区宽、全制动器结构和动力强劲等特点。
实施方式一:第一电机1、单速行星模块2、第二电机3、双速行星模块4依次同轴连接;双速行星模块4与输出法兰8连接。具体实施中,单速行星模块2包括单速太阳轮9、单速行星轮10、单速转臂11、单速齿圈12。
单速行星轮10通过行星轮轴与单速转臂11连接,单速太阳轮9与单速行星轮10外啮合连接,单速行星轮10与单速齿圈12内啮合连接;第一电机1的输出轴与单速太阳轮9连接;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与单速转臂11固定连接。
第一制动器5包括制动装置13、第一制动盘14、第一制动轴15、第一制动齿轮16、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第一制动盘14与制动装置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第一制动轴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制动盘14、第一制动齿轮16连接。第一制动齿轮16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外啮合连接;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与单速齿圈12固定连接。
双速行星模块4包括第一太阳轮18、第一行星轮19、第一齿圈20、第一转臂21、第二太阳轮22、第二行星轮23、第二转臂24、第二齿圈25。第一行星轮19与第一转臂21连接,第一太阳轮18与第一行星轮19外啮合连接,第一行星轮19与第一齿圈20内啮合连接;第二行星轮23与第二转臂24连接,第二太阳轮22与第二行星轮23外啮合连接,第二行星轮23与第二齿圈25内啮合连接。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分别与第一太阳轮18、第二太阳轮22固定连接;第一转臂21与第二内齿圈25固定连接;第二转臂24与输出法兰8连接。
第二制动器6包括第二制动装置27、第二制动轴28、第二制动盘29、第二制动齿轮30。第一内齿圈20外侧还设置有外齿,第二制动齿轮30与第一内齿圈20的外齿外啮合连接,第二制动轴28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制动盘29、第二制动齿轮30连接;第二制动盘29与第二制动装置27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
第三制动器7包括第三制动装置31、第三制动轴32、第三制动盘33、第三制动齿轮34,第二内齿圈25外侧还设置有外齿,第三制动齿轮34与第二内齿圈25的外齿外啮合连接,第三制动轴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制动盘33、第三制动齿轮34连接;第三制动盘33与第三制动装置31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
实施方式二:
如附图2所示,具体实施中将第一电机1、单速行星模块2、双速行星模块4、第二电机3依次同轴连接;还包括差速器模块35、左输出半轴36、右输出半轴37。差速器模块35包括第一齿轮38、第二齿轮39、差速器40,第一齿轮38与双行星模块4的第二转臂24连接。第二齿轮39分别与第一齿轮38外啮合、差速器40输入轴固定连接;差速器模块35左输出端与左输出半轴36连接,差速器模块35右输出端与右输出半轴37连接。其余部分的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本发明主要控制策略和工作模式如下。
(1)第一电机低速启动驱动模式
当整车低速启动时,第一电机1处于驱动电机模式,第二电机3处于断电传动轴模式;第一制动器5通过摩擦块将第一制动盘14进行制动,进而第一制动齿轮16被制动;由于第一制动齿轮16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外啮合,因此,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被制动,进而,单速齿圈12被制动;第二制动器6处于释放状态,第二制动盘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制动齿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一齿圈20与第二制动齿轮30外啮合,因此,第一齿圈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7通过摩擦块将第三制动盘33进行制动,进而第三制动齿轮34被制动;由于第三制动齿轮34与第二齿圈25外啮合,因此,第二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1将动力由第一电机输出轴传递给单速太阳轮9,单速太阳轮9通过外啮合将动力传递给单速行星轮10,由于单速齿圈12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电机1的动力传递给单速转臂11;单速转臂1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输出轴,第二电机输出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由于第一转臂21处于制动状态,第一太阳轮18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19,第一行星轮19将动力传递第一齿圈20;由于第一齿圈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太阳轮18处于无动力传递状态;第二太阳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3,由于第二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2的动力传递给第二转臂24输出;对于方案二而言,第二转臂24将动力由第一齿轮38传递给第二齿轮39,第二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40,差速器40将动力传递给右输出半轴37和左输出半轴36。
方案一:该模式下,第二转臂24输出转速与第一电机1转速关系:
方案二:该模式下,差速器40的转速与第一电机1转速关系:
其中:Z1表示单速太阳轮9齿数;Z2表示单速齿圈12齿数;Z3表示第一太阳轮18齿数;Z4表示第一齿圈20齿数;Z5表示第二太阳轮22齿数;Z6表示第二齿圈25齿数;Z7表示第一齿轮38齿数;Z8表示第二齿轮39齿数;n1表示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转速;n2表示第二电机输出轴的转速;n3表示第二转臂24的转速;n4表示差速器40的转速。(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下列出现的字母均按上述表述意思代表构件参数)
(2)第一电机中低速驱动模式
当整车中低速驱动时,第一电机1处于驱动电机模式,第二电机3处于断电传动轴模式;第一制动器5通过摩擦块将第一制动盘14进行制动,进而第一制动齿轮16被制动;由于第一制动齿轮16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外啮合,因此,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被制动,进而,单速齿圈12被制动;第二制动器6处于制动状态,第二制动盘29处于被制动状态,进而,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制动齿轮30处于制动状态;由于第一齿圈20与第二制动齿轮30外啮合,因此,第一齿圈20处于制动状态;第三制动器7处于释放状态,进而第三制动盘3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三制动盘33与第三制动齿轮34固定连接,因此,第三制动齿轮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第二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1将动力由第一电机输出轴传递给单速太阳轮9,单速太阳轮9通过外啮合将动力传递给单速行星轮10,由于单速齿圈12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电机1的动力传递给单速转臂11;单速转臂1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输出轴,第二电机输出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由于第一齿圈2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太阳轮18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19,第一行星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转臂21;第二太阳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3,由于第二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由第二转臂24叠加后输出;对于方案二而言,第二转臂24将动力由第一齿轮38传递给第二齿轮39,第二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40,差速器40将动力传递给右输出半轴37和左输出半轴36。
方案一:该模式下,第二转臂24输出转速与第一电机1转速关系:
方案二:该模式下,差速器40的转速与第一电机1转速关系:
(3)第二电机中速驱动模式
当整车中速驱动时,第一电机1处于断电传动轴模式,第二电机3处于驱动电机模式;第一制动器5处于释放状态,第一制动盘1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第一制动齿轮16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一制动齿轮16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外啮合,因此,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单速齿圈12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6处于释放状态,第二制动盘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制动齿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一齿圈20与第二制动齿轮30外啮合,因此,第一齿圈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7通过摩擦块将第三制动盘33进行制动,进而第三制动齿轮34被制动;由于第三制动齿轮34与第二齿圈25外啮合,因此,第二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第二电机3将动力由第二电机输出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由于第一转臂21处于制动状态,第一太阳轮18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19,第一行星轮19将动力传递第一齿圈20;由于第一齿圈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太阳轮18处于无动力传递状态;第二太阳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3,由于第二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2的动力传递给第二转臂24输出;对于方案二而言,第二转臂24将动力由第一齿轮38传递给第二齿轮39,第二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40,差速器40将动力传递给右输出半轴37和左输出半轴36。
方案一:该模式下,第二转臂24输出转速与第二电机3转速关系:
方案二:该模式下,差速器40的转速与第二电机3转速关系:
(4)第二电机高速驱动模式
当整车高速驱动时,第一电机1处于断电传动轴模式,第二电机3处于驱动电机模式;第一制动器5处于释放状态,第一制动盘1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第一制动齿轮16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一制动齿轮16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外啮合,因此,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单速齿圈12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6处于制动状态,第二制动盘29处于被制动状态,进而,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制动齿轮30处于制动状态;由于第一齿圈20与第二制动齿轮30外啮合,因此,第一齿圈20处于制动状态;第三制动器7处于释放状态,进而第三制动盘3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三制动盘33与第三制动齿轮34固定连接,因此,第三制动齿轮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第二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电机3将动力由第二电机输出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由于第一齿圈2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太阳轮18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19,第一行星轮19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转臂21;第二太阳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3,由于第二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由第二转臂24叠加后输出;对于方案二而言,第二转臂24将动力由第一齿轮38传递给第二齿轮39,第二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40,差速器40将动力传递给右输出半轴37和左输出半轴36。
方案一:该模式下,第二转臂24输出转速与第二电机3转速关系:
方案二:该模式下,差速器40的转速与第二电机3转速关系:
(5)第二电机高速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当整车高速行驶进行制动时,第一电机1处于断电传动轴模式,第二电机3处于发电机模式;第一制动器5处于释放状态,第一制动盘1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第一制动齿轮16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一制动齿轮16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外啮合,因此,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单速齿圈12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6处于制动状态,第二制动盘29处于被制动状态,进而,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制动齿轮30处于制动状态;由于第一齿圈20与第二制动齿轮30外啮合,因此,第一齿圈20处于制动状态;第三制动器7处于释放状态,进而第三制动盘3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三制动盘33与第三制动齿轮34固定连接,因此,第三制动齿轮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第二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车辆动能由车轮传递给差速器总成后经第二转臂24输入给双速行星模块;第二转臂24将动能由第二齿圈25、第一转臂21和第二行星轮23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第一太阳轮18和第二太阳轮22将动能由第二电机输入轴13传递给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3将所发电能存储到车辆储能装置中;
(6)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中低速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当整车中低速行驶进行制动时,第一电机1处于发电机模式,第二电机3处于发电机模式;第一制动器5通过摩擦块将第一制动盘14进行制动,进而第一制动齿轮16被制动;由于第一制动齿轮16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外啮合,因此,单速齿圈连接齿轮17被制动,进而,单速齿圈12被制动;第二制动器6处于释放状态,第二制动盘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进而,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制动齿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由于第一齿圈20与第二制动齿轮30外啮合,因此,第一齿圈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7通过摩擦块将第三制动盘33进行制动,进而第三制动齿轮34被制动;由于第三制动齿轮34与第二齿圈25外啮合,因此,第二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车辆动能由车轮传递给差速器总成后经第二转臂24输入给双速行星模块;第二转臂24将动能由第二行星轮23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2;第二太阳轮22将动能由第二电机输入轴13传递给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输出轴将一部分动能由单速转臂11传递给单速太阳轮9,单速太阳轮9将动能由第一电机输出轴传递给第一电机1,第一电机1和第二电机3将所发电能存储到车辆储能装置中。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多个第一制动器、多个第二制动器和多个第三制动器;
所述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同轴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制动器均布与单速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用于控制单速行星模块的输出;所述多个第二制动器、多个第三制动器均布分别与双速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用于控制双速行星模块的输出;所述单速行星模块用于控制总成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的切换;
通过控制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的驱动或断电,以及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和第三制动器的制动或释放,使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实现低速启动、中低速区驱动、中速区驱动、高速区驱动、高速区制动能量回收、中低速区制动能量回收其中任一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双速行星模块依次同轴连接;所述双速行星模块与输出法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单速行星模块、双速行星模块、第二电机依次同轴连接;还包括差速器模块、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
所述差速器模块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差速器,所述第一齿轮与双行星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第一齿轮外啮合、差速器输入轴固定连接;
所述差速器模块左输出端与左输出半轴连接,所述差速器模块右输出端与右输出半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所2或3述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单速行星模块包括单速太阳轮、单速行星轮、单速转臂、单速齿圈;
所述单速行星轮通过行星轮轴与单速转臂连接,所述单速太阳轮与单速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单速行星轮与单速齿圈内啮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单速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单速转臂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器包括制动装置、第一制动盘、第一制动轴、第一制动齿轮、单速齿圈连接齿轮;
所述第一制动盘与制动装置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制动盘、第一制动齿轮连接;
所述第一制动齿轮与单速齿圈连接齿轮外啮合连接;所述单速齿圈连接齿轮与单速齿圈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速行星模块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齿圈、第一转臂、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转臂、第二齿圈;
所述第一行星轮与第一转臂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与第一齿圈内啮合连接;
所述第二行星轮与第二转臂连接,所述第二太阳轮与第二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与第二齿圈内啮合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分别与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臂与第二内齿圈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转臂与输出法兰或与第一齿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动器包括第二制动装置、第二制动轴、第二制动盘、第二制动齿轮;
所述第一内齿圈外侧还设置有外齿,所述第二制动齿轮与第一内齿圈的外齿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二制动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制动盘、第二制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二制动盘与第二制动装置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制动器包括第三制动装置、第三制动轴、第三制动盘、第三制动齿轮;
所述第二内齿圈外侧还设置有外齿,所述第三制动齿轮与第二内齿圈的外齿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三制动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制动盘、第三制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三制动盘与第三制动装置的摩擦盘间隙配合连接。
CN201710613274.1A 2017-07-25 2017-07-25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Active CN1073103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3274.1A CN107310366B (zh) 2017-07-25 2017-07-25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3274.1A CN107310366B (zh) 2017-07-25 2017-07-25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10366A true CN107310366A (zh) 2017-11-03
CN107310366B CN107310366B (zh) 2023-08-29

Family

ID=60178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13274.1A Active CN107310366B (zh) 2017-07-25 2017-07-25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1036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0427A (zh) * 2018-09-21 2018-12-25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双电机混合发动机多模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CN109842239A (zh) * 2017-12-11 2019-06-04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两端集成钳盘式两速行星传动装置的驱动电机
CN109835182A (zh) * 2017-12-28 2019-06-04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两端集成钳盘式三速行星传动装置的电驱动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3487A (ja) * 2006-02-24 2007-09-06 Toyota Motor Corp 作動モード切替式複合遊星歯車装置による変速装置
US20080093137A1 (en) * 2006-10-23 2008-04-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starting device and engine starting method for hybrid motor vehicle
US20100261565A1 (en) * 2007-12-04 2010-10-14 Xiaolin Ai Dual-mode electromechanical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
CN105346410A (zh) * 2015-10-27 2016-02-24 重庆大学 双电机动力驱动总成
CN106627095A (zh) * 2017-01-06 2017-05-10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六盘制动式多模插电式混合动力装置
CN106956580A (zh) * 2017-04-10 2017-07-18 深圳市万维博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多核纯电动模块动力装置
CN207120639U (zh) * 2017-07-25 2018-03-20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3487A (ja) * 2006-02-24 2007-09-06 Toyota Motor Corp 作動モード切替式複合遊星歯車装置による変速装置
US20080093137A1 (en) * 2006-10-23 2008-04-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starting device and engine starting method for hybrid motor vehicle
US20100261565A1 (en) * 2007-12-04 2010-10-14 Xiaolin Ai Dual-mode electromechanical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
CN105346410A (zh) * 2015-10-27 2016-02-24 重庆大学 双电机动力驱动总成
CN106627095A (zh) * 2017-01-06 2017-05-10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六盘制动式多模插电式混合动力装置
CN106956580A (zh) * 2017-04-10 2017-07-18 深圳市万维博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多核纯电动模块动力装置
CN207120639U (zh) * 2017-07-25 2018-03-20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2239A (zh) * 2017-12-11 2019-06-04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两端集成钳盘式两速行星传动装置的驱动电机
CN109835182A (zh) * 2017-12-28 2019-06-04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两端集成钳盘式三速行星传动装置的电驱动系统
CN109835182B (zh) * 2017-12-28 2024-03-08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两端集成钳盘式三速行星传动装置的电驱动系统
CN109080427A (zh) * 2018-09-21 2018-12-25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双电机混合发动机多模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10366B (zh)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7396B (zh) 一种电动汽车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
CN106560336B (zh)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CN207809033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4742730B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多模耦合动力传动系统
CN102133856A (zh) 一种双电机转速耦合驱动总成
CN102767594B (zh) 基于电机可控增速的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及方法
CN205632081U (zh) 一种纯电动车用动力总成
CN208290960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7809032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6926509U (zh) 一种多挡位电驱动传动装置
CN206884714U (zh)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包括该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
CN103754099A (zh) 一种双电机多模式动力耦合驱动总成
CN203780292U (zh) 一种双电机多模式动力耦合驱动结构
CN207809038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7020943A (zh) 一种无级变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
CN109080428A (zh) 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包括该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
CN107310366A (zh) 双电机高低速区复合双速驱动总成
CN206351629U (zh) 六盘制动式多模插电式混合动力装置
CN206718951U (zh) 一种车辆及其混合动力系统
CN207809039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6494216B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前驱动力系统
CN106627095A (zh) 六盘制动式多模插电式混合动力装置
CN207416539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6551858U (zh)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
CN203221880U (zh) 一种双电机多模式耦合驱动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