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4716B - 船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4716B
CN107264716B CN201710258960.1A CN201710258960A CN107264716B CN 107264716 B CN107264716 B CN 107264716B CN 201710258960 A CN201710258960 A CN 201710258960A CN 107264716 B CN107264716 B CN 1072647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ll
auxiliary
hinged
main hull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589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4716A (zh
Inventor
何春旺
陈李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PANS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Pans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Pans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Pans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5896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647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64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7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47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7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02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 B63B1/1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with multiple hu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16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additional lift from hydrodynamic forces
    • B63B1/24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additional lift from hydrodynamic forces of hydrofoil type
    • B63B1/28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additional lift from hydrodynamic forces of hydrofoil type with movable hydrofoils
    • B63B1/3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additional lift from hydrodynamic forces of hydrofoil type with movable hydrofoils retracting or fold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包括位于中间的主船体和位于两侧对称设置的辅助船体,辅助船体与主船体之间设置有连接臂和缓冲装置,以连接主船体和辅助船体。主船体上设置有驱动装置和滑轨,连接臂的一侧连接在滑块上,连接臂的另一侧连接在辅助船体上。驱动装置驱动滑块沿主船体长度方向滑动,进而带动连接臂及辅助船体沿主船体长度方向前后移动。当辅助船体位于主船体前侧时,高速航行阻力较小,利于高速行驶;当辅助船体位于主船体后侧时,低速航行阻力较小,同时有利于保证船桨吃水深度,适合重载低速航行,同时还具有行驶平稳的优点,操纵性能较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变形的船。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船舶技术也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性能船只。三体船是一种新颖的船型,其中间为主船体,尺度约占排水体积的90%,两侧并肩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辅助船体,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船舶的稳定性和耐波性,而且每个船体都可以做的比较细长,这样可以得到有较大的长宽比,利于降低高速航行时的兴波阻力。当然,主船体尺度约占排水体积的90%,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低于90%的,具体根据船体设计需求而定。三体船型是英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中高速阻力性能优于单体船和双体船,适航性优于单体船,稳定性好。由于两个辅助船体展开在主船体的两侧,从而三体船的整体宽度较大,在航行时,两侧的辅助船体可能会因为大浪、高航速产生较大的颠簸,导致震动和船体倾斜,甚至剧烈的震动会迫使辅助船体脱离水面,造成三体船航行的不稳定,从而使三体船的操纵性差。
公开号AT517381A1、US2013081565A1和US2014109820A1提到一种可变形的船,具有主船体和位于两侧的辅助船体,主船体和辅助船体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置动器,通过调节该置动器的长度控制辅助船体的横向距离,从而实现两辅助船体的分开和合并,分别等效为双浮体体船和单浮体船。以便在双浮体船的平稳和单浮体船的灵活之间进行切换。
然而,对于多浮体船,尤其是三体船,两侧的辅助船体的横向距离并不是影响行驶阻力的主要因素。辅助船体后置的三体船高速行驶时仍然面临较大的阻力,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利于降低航行阻力,节能的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船包括主船体和辅助船体,其中辅助船体包含沿主船体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主船体两侧的第一辅助船体和第二辅助船体;滑轨,包括沿主船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主船体两侧的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滑块,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滑轨上的第一滑块和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滑轨上的第二滑块;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其中,第一连接臂的靠近主船体的一侧连接在第一滑块上,靠近第一辅助船体的一侧连接在第一辅助船体上,第二连接臂的靠近主船体的一侧连接在第二滑块上,靠近第二辅助船体的一侧连接在第二辅助船体上;驱动装置,安装在主船体上,驱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沿主船体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一辅助船体和第二辅助船体能够在靠近主船体的船头的第一位置和靠近主船体的船尾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主船体和辅助船体均会产生开尔文波。高速行驶时,若辅助船体后置,主船体产生的强大的开尔文波克服辅助船体产生的开尔文波撞击辅助船体而产生较大的附加阻力,使得整体阻力较大;若辅助船体前置,减少主船体产生的强大的开尔文波对辅助船体的撞击,从而减少辅助船体受到的附加阻力,可以显著减少整体阻力,利于高速行驶。中低速行驶时,主船体的开尔文波减弱,若前置辅助船体,主船体反而容易受到辅助船体的开尔文波干扰,使得整体阻力增加;若后置辅助船体,减弱辅助船体开尔文波对主船体的干扰,反而会减少整体阻力,利于低速行驶。同时,当辅助船体位于主船体后侧时,有利于保证船桨吃水深度,适合重载航行。可前后移动的辅助船体使得可以根据航速近似调整辅助船体相对主船体的前后位置,时刻保持最小阻力航行,从而实现节能长航。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臂与第一滑块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一连接臂与第一辅助船体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二连接臂与第二滑块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二连接臂与第二辅助船体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主船体与第一辅助船体之间并连接主船体与第一辅助船体的第一缓冲装置和设置在主船体与第二辅助船体之间并连接主船体与第二辅助船体的第二缓冲装置。
由以上方案可见,主船体与辅助船体通过与二者铰接的连接臂连接,主船体与辅助船体之间的水平位置可以灵活调节,船体可以随波起伏,减少主船体的倾摆角度,进一步提高船的可操纵性和舒适性。
进一步的,第一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器、第一三角状悬架和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辅助船体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一三角状悬架的第一个角铰接;第一减震器的第一端与主船体铰接,第一减震器的第二端与第一三角状悬架的第二个角铰接;第一三角状悬架的第三个角与主船体铰接;第二缓冲装置包括第二减震器、第二三角状悬架和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辅助船体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三角状悬架的第一个角铰接;第二减震器的第一端与主船体铰接,第二减震器的第二端与第二三角状悬架的第二个角铰接;第二三角状悬架的第三个角与主船体铰接。以便将减震器安装在主船体上,避免水体浸泡,这样有利于降低减震器被水体腐蚀的几率。
进一步的,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的长度方向沿主船体的长度方向布置。有利于节约减震器安装空间,降低船重。
进一步的,连接臂的两端的铰接轴沿主船体的长度方向设置。连接臂便于安装和小型化,降低船重。
进一步的,连接臂包括相互独立的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分别通过其铰接轴与主船体及辅助船体连接。有利于增加连接臂的支承强度。
进一步的,上连接臂为板状结构,下连接臂包括两个以上的连接杆,上连接臂上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相对于上连接臂的主平面可倾斜。结构强度高,可倾斜的导流板可在高速行驶时作为气流辅助调整机构,利于稳定船体。
进一步的:主船体的推进装置安装在主船体的尾部的左右两侧,尾部设置有倾斜轨道,推进装置沿倾斜轨道滑动时,推进装置的吃水深度发生变化。推进装置半浸时,利于高速航行;推进装置全浸时,利于低速重载航行。通过改变推进装置的吃水深度可以使船在空载高速航行与满载低速航行之间进行切换,节能节时。
进一步的,辅助船体的底部邻近设置有外翼板,外翼板的两端固定在辅助船体上,中间部分与辅助船体之间具有沿船行进方向设置的间隙。外翼板可以扣水滑行,防止辅助船体突然抖动脱离睡眠,降低船体倾覆几率。
进一步的,每个辅助船体上设置有两对外翼板,第一对设置与每个辅助船体的中部的两侧,第二对设置在每个辅助船体的后部的两侧。辅助船体中部和后部均分布有一对的外翼板,可以有效增加防倾覆阻力;尤其设置在后部的一对外翼板,其可在辅助船体脱离水面前的最后时刻仍产生防倾覆阻力。
进一步地,船,包括主船体和辅助船体,辅助船体包含沿主船体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主船体两侧的第一辅助船体和第二辅助船体。第一前臂,内侧铰接在主船体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的前侧;第二前臂,内侧铰接在主船体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的前侧;第一后臂,内侧铰接在主船体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的后侧;第二后臂,内侧铰接在主船体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的后侧;驱动装置,驱动辅助船体相对主船体前后移动。由以上方案可见,辅助船体与主船体之间通过前臂及后臂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起来,因此,辅助船体相对主船体可以移动,但是移动范围有限,极限角度受前臂和后臂的张度限制。
进一步地,辅助船体始终平行于主船体。辅助船体相对主船体移动的同时保持平行,有力于船的平稳航行。
进一步地,主船体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倾转板和第二倾转板;第一倾转板和第二倾转板分别通过铰轴铰接在主船体上,铰轴沿主船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前臂和第一后臂的内侧分别铰接在第一倾转板上;第二前臂和第二后臂的内侧分别铰接在第二倾转板上;第一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第一倾转板的远离铰轴的一侧,第二端铰接在主船体上;第二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第二倾转板的远离铰轴的一侧,第二端铰接在主船体上。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安装在主船体上,与第一前臂和第二前臂中的最少一个连接,与第一后臂和第二后臂的中的最少一个连接。前臂和/或后臂在驱动装置的控制下做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辅助船体包括第一转接板、第一上辅臂和第一下辅臂;第二辅助船体包括第二转接板、第二上辅臂和第二下辅臂;第一上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的上侧;第二上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上侧;第一下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的下侧;第二下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下侧;第一前臂的外侧铰接在第一转接板的前侧;第二前臂的外侧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前侧;第一后臂的外侧铰接在第一转接板的后侧;第二后臂的外侧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后侧。第一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转接板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上,所述第一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第二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转接板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船体上,所述第二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安装在主船体上,与第一前臂和第二前臂中的最少一个连接,与第一后臂和第二后臂中的最少一个连接。驱动装置优选地连接前臂和后臂能更平稳的传递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辅助船体后下极限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辅助船体后下极限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辅助船体前上极限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辅助船体前上极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船的前后方向即船的长度方向,也是主船体的长度方向,也是辅助船体的长度方向;船的宽度方向是主船体的宽度方向,也是辅助船体的宽度方向;船的高度方向是主船体的高度方向,也是辅助船体的高度方向。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船10包括主船体1和辅助船体2,辅助船体2包括位于主船体1两侧与其平行且对称设置的位于主船体1的左侧的第一辅助船体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辅助船体,其中两辅助船体2细长,横截面的底部呈尖角形,在航行时阻力小,进而使船整体上具有较大的长宽比,利于降低高速航行时的兴波阻力。主船体的两侧设置有滑轨11,滑轨11包括位于主船体1左侧的第一滑轨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滑轨,滑块3包括位于主船体1左侧的第一滑块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滑块,滑块3可滑动地设置在滑轨11上,控制滑块3在滑轨11上滑动及固定的控制装置设置在主船体1上。主船体1与辅助船体2之间通过连接臂而相连接,连接臂包括位于主船体1左侧的第一连接臂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连接臂,连接臂包括上方的上连接臂4和下方的下连接臂7。连接臂与主船体1相连的一端设置在滑块3上,上连接臂4的一端通过铰接轴43与滑块3铰接,下连接臂7通过铰接轴71与滑块3铰接。上连接臂4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44与辅助船体2铰接,下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72与辅助船体2铰接。各铰接轴43、44、71、72基本平行于主船体的长度方向,且各铰接轴之间相互平行,优选地,各连接臂的长度及其两端的铰接轴之间的距离设置为相同,且位于主船体1的铰接轴43、71之间的距离与位于辅助船体2的铰接轴44、7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相同。
每个上连接臂4都可设置为板状,具有主平面,其上设置有两个导流板41、42,两个导流板可相对主表面倾斜,在船10航行时,可根据需要调节导流板41、42相对主表面的倾斜角度,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每个下连接臂7都可包括两根连接杆。主船体1尾部的底面对称设置有倾斜面,推进装置6可沿倾斜面滑动,推进装置6沿倾斜面滑动时,推进装置6的吃水深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推进装置6全浸水与半浸水之间的转换,以适应不同状态下的船的航行需求。在船10载重较少需要快速行进时,可使推进装置6处于半浸水状态,而在船10载重较多需要平稳行进时,可使推进装置6处于全浸水状态。
主船体1与辅助船体2之间还设置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位于主船体1左侧的第一缓冲装置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缓冲装置,缓冲装置的一端与主船体1铰接,另一端与辅助船体2铰接,缓冲装置的主体部分设置在滑块3内,并通过连杆5与辅助船体2连接,以减小辅助船体2的振动,防止在船10行进过程中辅助船体2脱离水面。
如图4所示,缓冲装置包括减震器9、三角状悬架8和连杆5,减震器9包括位于主船体1左侧的第一减震器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减震器,三角状悬架8包括位于主船体1左侧的第一三角状悬架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三角状悬架,连杆5包括位于主船体1左侧的第一连杆和位于主船体1右侧的第二连杆;连杆5的一端与辅助船体2铰接,另一端与三角状悬架8的一个角铰接,减震器9的一端与主船体1铰接,另一端与三角状悬架的另一个角铰接,三角状悬架8的第三个角与主船体铰接。减震器9的长度方向沿主船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在船10航行时,一般会保持连接臂从主船体1向辅助船体2倾斜向下的方式,从而在船10行进时,保持对辅助船体2倾斜向下的压力,以保持船10的平稳行进。
当船10行至狭窄地带或进坞时,辅助船体2可相对主船体1向上向内移动,而收至主船体1的上方,以保证船10的通行顺畅。
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装置可为其他已知类型的缓冲装置,主船体1与辅助船体2之间可只设置上连接臂或下连接臂,辅助船体相对主船体的移动可采用其他方式,等等。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基本相同。
如图5所示,船20包括主船体1和位于主船体1两侧与其平行且对称设置的辅助船体2,其中两辅助船体2细长,横截面的底部呈尖角形,主船体1尾部的底面对称设置有推进装置6,其中每个推进装置6可为两个或多个推进机构相并联而成。其中辅助船体2的底部邻近设置有外翼板。如图6所示,外翼板21邻近辅助船体2尖底优选地对称设置在船体两侧,外翼板21的两端固定在辅助船体2上,中间部分与辅助船体2之间具有沿船20行进方向设置的间隙,从而在船20行进时,外翼板21不会影响行进速度,由于外翼板21与辅助船体2之间具有水流,当辅助船体2上下振动时需向该水流部分施加剪切力,从而有利于船体的稳定。图7中示出的辅助船体的单个侧面设置有两个外翼板2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为任意数量,优选地两辅助船体上的外翼板设置的数量及位置相同。
主船体1和每个辅助船体之间的缓冲装置不限于一个,还可以是两个甚至更多。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基本相同。
如图8和图9所示,船100包括主船体104和对称分布在主船体两侧的第一辅助船体101和第二辅助船体102。主船体104包括铰接在其两侧的第一倾转板107和第二倾转板108。第一前臂109内侧通过第一倾转板107铰接在主船体104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101的前侧,第二前臂110内侧通过第二倾转板108铰接在主船体104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102的前侧;第一后臂103内侧通过第一倾转板107铰接在主船体104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的后侧,第二后臂113内侧通过第二倾转板108铰接在主船体104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102的后侧。驱动装置(未示出)安装在主船体104上并优选通过第一前臂109和第二前臂110分别驱动第一辅助船体101和第二辅助船体102相对主船体前后移动,辅助船体始终平行于主船体。具体地,第一倾转板107和第二倾转板108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在主船体104上,铰接轴沿主船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前臂109和第一后臂103的内侧分别铰接在第一倾转板107上,第二前臂110和第二后臂113的内侧分别铰接在第二倾转板上。可见,辅助船体可以相对主船体前后移动。当船高速航行时,可优选地将辅助船体移动到主船体前端,当船低速航行时,相反操作即可。
进一步的,第一缓冲装置105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一倾转板107的远离铰轴的一侧,第二端铰接在主船体104上。第二缓冲装置106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倾转板108的远离铰轴的一侧,第二端铰接在主船体104上。可见,缓冲装置使得主船体与辅助船体之间的震动更小,利于船的平稳航行。
驱动装置安装在主船体104上,且与第一前臂109和第二前臂110的最少一个连接,与第一后臂103和第二后臂113中的最少一个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船的另一种结构形式。船200包括主船体204及辅助船体,辅助船体包括沿主船体204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主船体的两侧的第一辅助船体201和第二辅助船体207。第一辅助船体201包括第一转接板214、第一上辅臂202和第一下辅臂208,第二辅助船体207包括第二转接板215、第二上辅臂206和第二下辅臂211。第一上辅臂202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201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214的上侧,第二上辅臂206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215的上侧。第一下辅臂208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的下侧,第二下辅臂211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下侧。第一前臂212的内侧铰接在主船体204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转接板214的前侧,第二前臂213的内侧铰接在主船体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转接板215的前侧,第一后臂203的内侧铰接在主船体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转接板214的后侧,第二后臂205的内侧铰接在主船体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转接板215的后侧。
第一缓冲装置209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214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上,第一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第二缓冲装置210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上,第二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船在航行过程中辅助船体的高度相对主船体的高度较低,因此,缓冲装置靠近主船体的一端要高于其靠近辅助船体的一端,这样缓冲装置处于压缩状态,更有利于船的抗震性能。
驱动装置安装在主船体上,与第一前臂212和第一后臂203中的最少一个连接,且与第二前臂213和第二后臂205中的最少一个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辅助船体相对主船体上下移动,进而适应船在航行时的不同需求。当船低速航行时,此时需要大推力,因此将辅助船体移动至主船体最下处,加大辅助船体的吃水深度;当船高速航行时,此时需要的推力相对较小,因此将辅助船体移动至主船体最上处,这样减小辅助船体的吃水深度,进而减小整个船航行时的阻力。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基本一致。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为船的另一种结构形式。船300包括主船体304及辅助船体,辅助船体包括沿主船体304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主船体的两侧的第一辅助船体301和第二辅助船体307。主船体304包括第一转接板310、第一上辅臂303和第一下辅臂311,还包括第二转接板313、第二上辅臂305和第二下辅臂312。第一上辅臂303的第一端铰接在主船体304左侧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310的上侧,第二上辅臂305的第一端铰接在主船体304右侧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313的上侧。第一下辅臂311的第一端铰接在主船体左侧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的下侧,第二下辅臂312的第一端铰接在主船体右侧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下侧。第一前臂314的内侧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301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转接板310的前侧,第二前臂315的内侧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307的前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转接板313的前侧,第一后臂302的内侧铰接在第一辅助船体301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一转接板310的后侧,第二后臂306的内侧铰接在第二辅助船体307的后侧,外侧铰接在第二转接板313的后侧。
第一缓冲装置308的第一端铰接在主船体上,第二端铰接在第一转接板310的上侧,第一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第二缓冲装置309的第一端铰接在主船体上,第二端铰接在第二转接板的上侧,第二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船在航行过程中辅助船体的高度相对主船体的高度较低,因此,缓冲装置靠近主船体的一端要高于其靠近辅助船体的一端,这样缓冲装置处于压缩状态,更有利于船的抗震性能。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为船400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为船400的后视图,船400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同时具有船200和船300的优点。即,第一辅助船体402和第二辅助船体403相对主船体可前后移动兼上下移动。如图16所示为船500的俯视图,如图17所示为船500的后视图,第一辅助船体502和第二辅助船体503相对主船体501向后移动并向下移动的极限状态。如图18所示为船600的俯视图,如图19所示为船600的后视图,第一辅助船体602和第二辅助船体603相对主船体601向前移动并向上移动的极限状态。
以上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6)

1.船,包括主船体和辅助船体,所述辅助船体包含沿所述主船体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主船体两侧的第一辅助船体和第二辅助船体,其特征在于:
滑轨,包括沿所述主船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主船体两侧的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
滑块,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滑轨上的第一滑块和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滑轨上的第二滑块;
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靠近所述主船体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上,靠近所述第一辅助船体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上;
所述第二连接臂的靠近所述主船体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二滑块上,靠近所述第二辅助船体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船体上;
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主船体上,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主船体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和所述第二辅助船体能够在靠近所述主船体的船头的第一位置和靠近所述主船体的船尾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滑块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辅助船体通过铰接方式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二滑块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辅助船体通过铰接方式连接;
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船体与所述第一辅助船体之间并连接所述主船体与所述第一辅助船体的第一缓冲装置和设置在所述主船体与所述第二辅助船体之间并连接所述主船体与所述第二辅助船体的第二缓冲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器、第一三角状悬架和第一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辅助船体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角状悬架的第一个角铰接;
所述第一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主船体铰接,所述第一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角状悬架的第二个角铰接;
所述第一三角状悬架的第三个角与所述主船体铰接;
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包括第二减震器、第二三角状悬架和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船体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角状悬架的第一个角铰接;
所述第二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主船体铰接,所述第二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角状悬架的第二个角铰接;
所述第二三角状悬架的第三个角与所述主船体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震器和所述第二减震器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主船体的长度方向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臂的两端的铰接轴沿所述主船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臂包括相互独立的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下连接臂分别通过其铰接轴与所述主船体及所述辅助船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连接臂为板状结构,所述下连接臂包括两个以上的连接杆;
所述上连接臂上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上连接臂的主平面可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船体的推进装置安装在所述主船体的尾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尾部设置有倾斜轨道,所述推进装置沿所述倾斜轨道滑动时,所述推进装置的吃水深度发生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顶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船体的底部邻近设置有外翼板,所述外翼板的两端固定在所述辅助船体上,中间部分与所述辅助船体之间具有沿所述船行进方向设置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个辅助船体上设置有两对外翼板,第一对设置在所述每个辅助船体的中部的两侧,第二对设置在所述每个辅助船体的后部的两侧。
11.船,包括主船体和辅助船体,所述辅助船体包含沿所述主船体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主船体两侧的第一辅助船体和第二辅助船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前臂,内侧铰接在所述主船体的前侧,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的前侧;
第二前臂,内侧铰接在所述主船体的前侧,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船体的前侧;
第一后臂,内侧铰接在所述主船体的后侧,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的后侧;
第二后臂,内侧铰接在所述主船体的后侧,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船体的后侧;
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辅助船体相对所述主船体前后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船体始终平行于所述主船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船体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倾转板和第二倾转板;
所述第一倾转板和所述第二倾转板分别通过铰轴铰接在所述主船体上,所述铰轴沿所述主船体的长度方向布置;
所述第一前臂和所述第一后臂的内侧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倾转板上;
所述第二前臂和所述第二后臂的内侧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二倾转板上;
第一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倾转板的远离所述铰轴的一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主船体上;
第二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倾转板的远离所述铰轴的一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主船体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主船体上,与所述第一前臂和所述第二前臂中的最少一个连接,与所述第一后臂和所述第二后臂中的最少一个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船体包括第一转接板、第一上辅臂和第一下辅臂;
所述第二辅助船体包括第二转接板、第二上辅臂和第二下辅臂;
所述第一上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转接板的上侧;
所述第二上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船体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转接板的上侧;
所述第一下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转接板的下侧;
所述第二下辅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船体的下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转接板的下侧;
所述第一前臂的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一转接板的前侧;
所述第二前臂的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二转接板的前侧;
所述第一后臂的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一转接板的后侧;
所述第二后臂的外侧铰接在所述第二转接板的后侧;
第一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转接板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船体上,所述第一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
第二缓冲装置,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转接板的上侧,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船体上,所述第二缓冲装置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船,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主船体上,与所述第一前臂和所述第二前臂中的最少一个连接,与所述第一后臂和所述第二后臂中的最少一个连接。
CN201710258960.1A 2017-04-19 2017-04-19 Active CN1072647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58960.1A CN107264716B (zh) 2017-04-19 2017-04-19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58960.1A CN107264716B (zh) 2017-04-19 2017-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716A CN107264716A (zh) 2017-10-20
CN107264716B true CN107264716B (zh) 2019-04-19

Family

ID=60074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58960.1A Active CN107264716B (zh) 2017-04-19 2017-04-19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647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9834B (zh) * 2017-11-03 2019-04-05 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五体船
CN108177723A (zh) * 2018-02-08 2018-06-19 武汉理工大学 三体船侧体智能调节装置及调节方法
KR102654606B1 (ko) * 2021-11-30 2024-04-04 권지영 가변형 삼동선 반잠수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1637B2 (ja) * 2005-12-23 2013-03-27 トーマス ウィルモット マイヤー 荒波条件に適した高速船艇
CN201999173U (zh) * 2010-12-26 2011-10-05 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双体船结构
CN202358279U (zh) * 2011-08-24 2012-08-01 大丰宏运船舶有限公司 一种内河大型化船舶安全高效的挠性联接装置
WO2013055300A1 (en) * 2011-10-10 2013-04-18 Gokhan Vargin Gok Wave damping system for marine vehicles
CN105314062A (zh) * 2014-07-28 2016-02-10 鲁一南 可折叠式三体船侧片体
CN204077981U (zh) * 2014-09-03 2015-01-07 西安工程大学 组合式多体船
CN204527541U (zh) * 2014-12-29 2015-08-05 何洪刚 船艇用减震结构
CN204507154U (zh) * 2015-01-20 2015-07-29 柏森 一种三体式小型家用船
CN104787275B (zh) * 2015-04-09 2017-01-18 潘亦鹏 可变体式三体水翼复合潜水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716A (zh)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64716B (zh)
US8220404B2 (en) Boat suspension
US5522333A (en) Catamaran boat with planing pontoons
US3157146A (en) Boat with hydrofoil and wings
CN107226167B (zh)
US20130340666A1 (en) Planing hull extensions for watercraft
US20080047476A1 (en) Twin hull boat suspension system
EP0545878B1 (en) Multi-hull vessel
US7316193B1 (en) Vessel for water travel
CN106516109B (zh) 一种微喷溅高性能双体水陆两栖飞机
CN107187542B (zh)
CN114771717A (zh) 一种小水线面三体翼船
US6805068B1 (en) Hydrofoil system for lifting a boat partially out of water an amount sufficient to reduce drag
US10953955B1 (en) Pontoon-style vessel having motor pod providing extreme turning radius and performance handling
US8783200B1 (en) Transformable hull vessel
AU640570B2 (en) Vessel with improved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US10059405B2 (en) High stability low drag boat hull keel having inverted foil configuration
CN103596835A (zh) 侧壁式滑行船
CN2467396Y (zh) 超低阻航行型体
CN114408086A (zh) 一种双模式变结构水面航行装置及其变结构方法
CN107226168B (zh)
RU2165865C1 (ru) Глиссирующее судно
RU100036U1 (ru) Самостабилизирующийся экраноплан
CN115230862A (zh) 三体岛际交通艇及航行吃水调节方法
JP2003285790A (ja) 船体の推進抵抗減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20

Address after: 519000 B District, Shop 2-1, Xianlie Road,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UHAI PANS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5-14724, No. 6 Baohua Road, Hengqin New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uhai pan L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