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97469A - 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97469A
CN107197469A CN201610943669.3A CN201610943669A CN107197469A CN 107197469 A CN107197469 A CN 107197469A CN 201610943669 A CN201610943669 A CN 201610943669A CN 107197469 A CN107197469 A CN 107197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or
user equipment
unbalancedness
maximum degree
upwar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436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建明
包晓瑜
孙国平
刘涛
梁昌裕
张增杰
王正辛
霍燚
余擎旗
苑伟涛
蒲迎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97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974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涉及通信领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基站下行功率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Description

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在实际的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和WCDMA(WidebandCDMA,宽带码分多址)商用网络中,常常会采用多个RRU(Radio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扇区合并为一个逻辑小区来部署网络,从而可以减少扇区间的切换或者减少扰码资源规划工作量,节省基带单板配置。
由于合并为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采用相同的下行扰码加扰,用户设备无法区分不同的扇区信号。基站对于分扇区调度方案一般都是采用上行信号的强弱来判断和决策使用哪个扇区的基带资源和功率资源来为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这在扇区上行负载均衡的情况下可以较为合理地进行扇区调度。
然而,如果同一个逻辑小区内相邻的两个RRU扇区上行负载不均衡,也就是两个RRU扇区的上行信号边界与下行信号覆盖边界不同,具有较大差距,则这种用上行信号的强弱来决策上行和下行资源分配就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使基站下行功率受限,或用户设备的下行性能下降,大大降低了下行功率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站下行功率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包括: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可选的,所述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包括: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根据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之差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可选的,所述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包括: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根据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包括: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还包括: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小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下行通信服务。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估算单元,用于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可选的,所述估算单元包括:噪声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噪声估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噪声检测模块检测出的噪声增量之差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可选的,所述估算单元包括:负载检测模块,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负载估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负载检测模块检测出的上行负载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小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下行通信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能够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然后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这样,即使用户设备所在的逻辑小区的上下行不平衡,也能通过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对扇区调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扇区调度更为合理,有效提高了基站的资源和功率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在多扇区合并场景下的一种通信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在多扇区合并场景下的另一种通信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包括:
S11,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S12,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能够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然后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这样,即使用户设备所在的逻辑小区的上下行不平衡,也能通过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对扇区调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扇区调度更为合理,有效提高了基站的资源和功率利用率。
具体而言,多个宏扇区合并为一个逻辑小区后,该逻辑小区具有相应的基带子系统和射频子系统。用户设备在该逻辑小区内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跨越不同的扇区,因此会涉及到不同扇区的通信资源调动,即,当用户设备处于两个扇区交界处时,需要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该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具体的,上下行链路的不平衡通常表现为上行链路的覆盖范围与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不一致。基站可以估算出这种不一致的最大范围,即上下行链路的最大不平衡度。
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在一个逻辑小区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扇区为对象,来说明如何进行相应的扇区调度。
可选的,在步骤S11中,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具体可包括:
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
根据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之差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举例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UE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基站可以对两个扇区的噪声增量RoT(Rise over Thermal noise)进行检测,假如基站检测到第一扇区和第二扇区的RoT分别为RoT1和RoT2,则第一扇区与第二扇区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DU=|RoT1-RoT2|。
当然,除了通过噪声增量来估算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对相邻小区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进行估算。例如,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可具体包括:
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
根据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具体而言,当UE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基站可以对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L进行检测,假如基站检测到第一扇区和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分别为L1和L2,则第一扇区与第二扇区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DU=|1/(1-L1)-1/(1-L2)|。
在估算出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之后,在步骤S12中即可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DU、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具体的,当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移动时,基站可以分别检测每个扇区的上行SIR,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DU,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则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虽然也检测每个扇区的上行SIR,但却并不是在两个扇区的上行SIR之差发生正负变化时为用户设备切换服务扇区,而是考虑到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的负载不平衡所导致的覆盖边界的差异,只有在两个扇区的上行SIR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时,才确定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可选的,这里的通信服务既包括上行通信服务,也包括下行通信服务,从而使提供下行通信服务扇区正好覆盖了用户设备所在位置,使扇区调度更为合理,也有效提高了基站的资源和功率利用率。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基站的BBU(Building Baseband Unit,室内基带处理单元)通过检测第一扇区(RRU1)和第二扇区(RRU2)的上行SIR,发现二者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此时用户设备所在位置处于第二扇区的上行覆盖范围和下行覆盖范围之中,因此,可以使用第二扇区为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和下行通信服务。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步骤S12中,如果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则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小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下行通信服务。也就是说,当用户设备位于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下行链路处于第一扇区覆盖范围,上行链路处于第二扇区覆盖范围,为了充分利用基站的无线资源,可以使用第一扇区为用户设备提供下行通信服务,而使用第二扇区为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噪声增量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时,也可以使用噪声增量代替上行负载情况来确定,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此不限。
相应的,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估算单元41,用于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确定单元42,用于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估算单元41能够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确定单元42能够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这样,即使用户设备所在的逻辑小区的上下行不平衡,也能通过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对扇区调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扇区调度更为合理,有效提高了基站的资源和功率利用率。
可选的,估算单元41可包括:
噪声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
噪声估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噪声检测模块检测出的噪声增量之差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可选的,估算单元41可包括:
负载检测模块,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
负载估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负载检测模块检测出的上行负载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可选的,确定单元42,可具体用于:
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可选的,确定单元42,还可用于: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小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下行通信服务。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各种改进、增加和取代也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当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包括:
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
根据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之差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包括:
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
根据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还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小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下行通信服务。
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估算单元,用于估算用户设备在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负载情况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的上行信号干扰比,确定使用哪个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估算单元包括:
噪声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噪声增量;
噪声估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噪声检测模块检测出的噪声增量之差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估算单元包括:
负载检测模块,在所述用户设备从第一扇区向第二扇区移动的过程中,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扇区和所述第二扇区的上行负载;
负载估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负载检测模块检测出的上行负载估算所述第一扇区与所述第二扇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相邻两个扇区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上下行链路最大不平衡度,并且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其中上行负载较小的扇区,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大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上行通信服务,使用上行信号干扰比较小的扇区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下行通信服务。
CN201610943669.3A 2016-03-15 2016-10-26 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 Pending CN1071974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46814 2016-03-15
CN2016101468145 2016-03-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97469A true CN107197469A (zh) 2017-09-22

Family

ID=59851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43669.3A Pending CN107197469A (zh) 2016-03-15 2016-10-26 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97469A (zh)
WO (1) WO201715701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3240A (zh) * 2019-07-16 2021-01-1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小区调整方法、装置及无线智能控制器
CN114513813A (zh) * 2021-12-10 2022-05-1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评估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1506B1 (en) * 1999-01-21 2003-08-2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Enhanced channel allocation among multiple carriers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09002241A1 (en) * 2007-06-25 2008-12-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handover in a cellular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CN101951664A (zh) * 2010-09-14 2011-01-19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负载不平衡的无线网络中用户接入与切换的方法
US9398595B2 (en) * 2011-03-08 2016-07-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carrier selection
CN104581826B (zh) * 2013-10-24 2018-10-1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CN103781120B (zh) * 2014-02-25 2017-01-25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结合分级动态分配资源的移动负载均衡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3240A (zh) * 2019-07-16 2021-01-1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小区调整方法、装置及无线智能控制器
CN112243240B (zh) * 2019-07-16 2022-12-27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小区调整方法、装置及无线智能控制器
CN114513813A (zh) * 2021-12-10 2022-05-1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评估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57013A1 (zh)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95251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节能方法
CN101702635A (zh) 一种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频谱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JP2010109980A (ja) 無線セルラー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スペクトル使用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WO20131168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multi-cell data efficiency in link adaptive wireless networks
CN107113639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接入点操作的方法
CN103491553A (zh) 一种波束调整方法和设备
US9924433B2 (en) Hub apparatus of heterogeneous network and method of offloading the same
CN102111883A (zh) 家庭基站分配无线资源的方法及家庭基站
CN102088726A (zh) 一种频率复用的方法及装置
CN102572950A (zh) 小区重选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167557A (zh) Lte-a系统中基于虚拟小区呼吸的负载均衡方法
CN101778408B (zh) 一种基于家庭基站的干扰抑制方法及装置
CN102316561B (zh) 一种异构网络中的节电方法及其基站
CN102378243B (zh) 重选偏移量获取及处理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7197469A (zh) 一种多扇区合并的通信方法及基站
CN103379647B (zh) 一种异构网的小区载波调整方法和异构网
CN103945466B (zh) 一种确定切换候选小区集合的方法及设备
CN106912071A (zh) 一种基于lte相对负荷差值触发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10816A (zh)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CN105517085B (zh) 一种小区重选方法及装置
US8938243B2 (en) Radio receiver apparatus of a cellular radio network
CN107182059B (zh) 一种精细化分配资源的方法、装置及基带处理单元
CN103931236B (zh) Hsdpa辅小区切换方法、网络设备及移动终端
CN107135513A (zh) 基于射频拉远单元小区合并的导频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3959662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机之间进行选择的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