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81562A -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81562A
CN107181562A CN201610140800.2A CN201610140800A CN107181562A CN 107181562 A CN107181562 A CN 107181562A CN 201610140800 A CN201610140800 A CN 201610140800A CN 107181562 A CN107181562 A CN 107181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coding matrix
sub
subband
band
column v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408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文洪
陈润华
高秋彬
拉盖施
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61014080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81562A/zh
Priority to US16/084,219 priority patent/US10505614B2/en
Priority to EP17762433.5A priority patent/EP342910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7/074170 priority patent/WO2017152747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181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81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本发明中,终端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后,根据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及其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然后根据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SI。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得到不同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二预编码矩阵在不同物理资源上使用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CSI测量。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使每个数据流在传输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列向量进行预编码,从而提高传输方案的鲁棒性,获得更为稳定的预编码增益。

Description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和宽带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致力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作为3G系统的演进,目标是发展3GPP无线接入技术向着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和优化分组数据应用方向演进。物理层的多天线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多天线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利用多天线的空分复用增加系统容量,利用多天线的复用增益来扩大系统的吞吐量等。
由于信道矩阵中信道的相关性,容量的增加使得干扰也相应的增大,如果基站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一定的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可以是瞬时值,也可以是短期或中长期统计信息),就可以通过一定的预处理方式对各个数据流加载的功率、速率乃至发射方向进行优化,并有可能通过预处理在终端预先消除数据流之间的部分或全部干扰,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因此,如何提高终端反馈的CSI与信道状态的匹配程度,是业界所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CSI与信道状态的匹配程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CSI反馈方法,包括:
终端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终端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优选地,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其中,一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根据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优选地,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优选地,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
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优选地,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
优选地,所述物理资源为资源单元RE、子载波、物理资源块PRB或PRB集合;或者,所述物理资源为用于传输数据符号的RE、子载波、PRB或PRB集合。
优选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是所述终端和基站约定的;或者,
所述终端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RI,并从所述RI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所述CSI中还包括: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出的RI,和/或,所述确定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指示信息PMI。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扩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测量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反馈模块,用于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优选地,所述测量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其中,一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优选地,所述扩展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优选地,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优选地,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
优选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是所述终端和基站约定的;或者,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RI,并从所述RI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机以及总线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终端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后,根据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及其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然后根据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SI。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得到不同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CSI测量,与现有技术中仅基于一个预编码矩阵进行CSI测量相比,可以提高CSI与信道状态的匹配程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编码方法,包括:
基站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所述基站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优选地,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优选地,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
优选地,所述基站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终端反馈的CSI中的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所述物理资源为资源单元RE、子载波、物理资源块PRB或PRB集合;或者,所述物理资源为用于传输数据符号的RE、子载波、PRB或PRB集合。
优选地,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
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扩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优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终端反馈的CSI中的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所述扩展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优选地,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
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本发明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机以及总线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反馈CSI的方法,基站进行预编码处理时,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二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得到不同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二预编码矩阵对不同物理资源进行预编码处理,与现有技术中仅基于一个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处理相比,可以使得预编码后的数据更好地与信道状态匹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以单用户为例的MIMO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基于码本方式的预编码技术的一种传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CSI反馈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提供的预编码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LTE网络中采用MIMO技术增加系统容量,提升吞吐率。图1示出了以单用户为例的MIMO系统结构框图,发射端(比如基站)和接收端(比如终端)均有多根天线。在发射端,输入的串行码流通过一系列预处理(比如调制、编码、加权、映射)转换成几路并行的独立子码流,通过不同的发射天线发送出去。在接收端,利用不少于发送天线数目的天线组进行接收,并利用估计出的信道传输特性与发送子码流间一定的编码关系对多路接收信号进行空域与时间域上的处理,从而分离出几路发送子码流,再转换成串行数据输出。
但是由于信道矩阵中信道的相关性,容量的增加使得干扰也相应的增大,为了降低终端消除信道间影响实现的复杂度,同时减少系统开销,最大提升MIMO的系统容量,现有技术中引入预编码技术。
LTE Rel-8系统引入了闭环预编码技术提高频谱效率。闭环预编码要求基站和终端保存同一个预编码矩阵集合,称为码本。终端根据小区公共导频估计出信道信息后,按一定准则从码本中选出一个预编码矩阵,并将该预编码矩阵在码本中的索引通过上行信道反馈到基站,该索引记为PMI(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基站根据收到的PMI确定出对该终端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终端在上报PMI的同时,还要上报相应的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和CQI(Chartered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以使基站确定下行传输的码字数量、传输层数量以及各个码字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图2示出了目前采用基于码本方式的预编码技术的一种无线网结构,其中包括基站201与终端202以及无线链路203。终端202与基站201均有多根天线。终端202与基站201上配置有相同的预编码矩阵集合(码本)。终端202在测量下行信道并确定出预编码矩阵后,通过无线链路203项基站201反馈CSI,其中包括指示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信道质量的CQI,指示用于将传送信号整形的优选预编码矩阵的PMI以及指示终端优选的数据信道的有用传输层的数量的RI,以及信道系数的估计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反馈的CSI使得基站201能够自适应的配置适合的传输方案来改善覆盖,或用户数据传输速率,或更精确的预测信道质量用于将来对终端202的传输。
由于目前MIMO反馈机制中CSI的反馈时延严重,终端反馈的CSI无法与当前的信道匹配,导致性能下降明显,无法保证传输效率,尤其在高速移动场景下该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提高终端反馈的CSI与实际信道状态的匹配程度,是业界所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终端反馈的CSI与信道状态的匹配程度,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CSI反馈方案。该方案可应用于下行MIMO传输场景。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针对预编码矩阵,基于不同的列向量排列方式进行重新排列后得到第二预编码矩阵,作为不同物理资源上的预编码矩阵用来进行CSI测量,得到相应的RI、PMI、CQI等信息,能够使反馈的CSI与信道状态更加匹配,并可以进一步地使各数据流之间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更为平衡,还够保证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CSI反馈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可由终端实现。
终端和基站之间可预先约定相同的码本,该码本中,不同数据流数量(rank),也即RI的取值,对应有相应的预编码矩阵集合。rank或RI与预编码矩阵集合的对应关系可由终端与基站预先约定,比如预先存储在终端侧和基站侧。其中,RI对应的rank与预编码矩阵集合中的预编码矩阵的列数相等。
如图3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终端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第一子带中可包含一个或多个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第一子带的宽度也可以是系统带宽的宽度。
针对码本中的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终端与基站可以预先约定与该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第一子带,这样,在进行CSI测量时,终端可以基于在该子带上使用该预编码矩阵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方式,进行CQI的计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是终端和基站约定的,这样终端可以根据该约定,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RI,并从该RI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其中,RI的取值表示数据流数量。终端在从RI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第一预编码矩阵时,可基于一定准则进行选取,选取的准则可以是最大化互信息量、最大化输出信干噪比等,比如终端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第一预编码矩阵计算得到的信道容量、传输块大小、SINR等物理量来选择最优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本发明实施例对所采用的准则不作限制。
步骤302:终端根据步骤301中确定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列向量排列方式可以理解为数据传输层采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列向量排列方式,或者码字到数据传输层的映射方式,或者各数据传输层的排列顺序。
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的物理资源可以是不同的时频资源,也可以是不同的频域资源,或者是不同的时频资源组合。具体地,第一子带和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可以是RE(Resource Eliment,资源单元)、子载波、PRB或PRB集合,也可以是用于传输数据符号的RE、子载波、PRB或PRB集合,即不包括用于导频信号等其他非数据符号传输的物理资源。例如,第一子带内的不同PRB对应不同列向量排列顺序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或者第一子带内用于传输数据的不同RE对应不同列向量排列顺序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根据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一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对可以得到对应的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看出,通过对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进行上述扩展,可以得到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这里列向量排列方式可以用列交换矩阵的形式表示。相应的,获得第二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可以是用列向量排列方式对列向量进行重新排列。
例如,假设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有2个列向量,且初始列向量排列顺序为{1,2}。其中,大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列向量的索引。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可包括2个,分别表示为:{1,2}和{2,1},终端可基于这两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两个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再例如,假设第一预编码矩阵W0有4个列向量,该预编码矩阵W0表示为W0=[V1 V2 V3 V4],其初始列向量排列顺序为{1,2,3,4}。该预编码矩阵W0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可包括4个,分别表示为:{1,2,3,4}、{2,3,4,1}、{3,4,1,2}、{4,1,2,3},终端可基于这4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以下4个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1,2,3,4}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1=[V1 V2 V3 V4];
{2,3,4,1}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V2 V3 V4 V1];
{3,4,1,2}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3=[V3 V4 V1 V2];
{4,1,2,3}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4=[V4 V1 V2 V3]。
其中,V1表示预编码矩阵W0的第一个列向量,其索引值为1;V2表示预编码矩阵W0的第二个列向量,其索引值为2;V3表示预编码矩阵W0的第三个列向量,其索引值为3;V4表示预编码矩阵W0的第四个列向量,其索引值为4。
针对预编码矩阵W0,除上述给出的4个列向量排列方式以外,还可以有如下4个列向量排列方式:{1,2,3,4}、{2,1,4,3}、{3,4,1,2}、{4,3,2,1}。以上给出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仅为示例,针对包含4个列向量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不仅限于上述所举的例子。
针对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W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仅为一个的情况,优选地,根据该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与该第一预编码矩阵W相同。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获得第二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也可以是:将第一预编码矩阵乘以列向量排列方式对应的列交换矩阵,从而得到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以下给出了两种列交换矩阵的例子:
rank=2时采用的交换矩阵包括:
将包含2个列向量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分别乘以上述两个列交换矩阵,可以得到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2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rank=4时采用的交换矩阵包括:
将包含4个列向量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分别乘以上述四个列交换矩阵,可以得到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4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在LTE系统中,目前最多支持下行两个码字的传输,每个码字可以有各自的调制编码方式,采用独立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如果下行传输的层数大于2,则一个码字可以映射到多个数据流(一个数据流为一层)。码字和传输层之间的映射关系是预先约定好的:如果层数L为偶数,则每个码字映射的传输层数为L/2;如果传输层数L为奇数,则两个码字映射的传输层数分别为(L-1)/2和(L+1)/2。例如,下行传输层数为4时,每个码字映射到两个数据流,这两个数据流采用相同的调制编码方式。在进行下行预编码时,每个数据流采用的预编码向量是不同的,第k个数据流采用预编码矩阵的第k个列向量进行预编码,这样在经过信道以后,每个数据流的检测SINR也各不相同。终端在进行CQI估计时,一般会对映射到同一码字的所有数据流的SINR进行处理后,得到该码字的等效SINR,从而计算CQI。常见的处理方法比如将所有对应数据流的SINR进行平均后,得到该码字的等效SINR。
优选地,为了更好地均衡各个数据流之间的SINR,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针对一个预编码矩阵设置其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时,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也就是说,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应能够保证每个数据流所用的预编码向量遍历预编码矩阵的各个列向量。可以看出,由于每个数据流都遍历了预编码矩阵中的不同列向量,因此各个流的信道增益基本相当,SINR差别很小,从而避免了一个码字对应的不同数据流SINR不均衡的问题。
举例来说,如上面的例子,一个包含4个列向量的第一预编码矩阵W0对应4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分别为:{1,2,3,4}、{2,3,4,1}、{3,4,1,2}、{4,1,2,3},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分别为:W1、W2、W3、W4
W1=[V1 V2 V3 V4];
W2=[V2 V3 V4 V1];
W3=[V3 V4 V1 V2];
W4=[V4 V1 V2 V3]。
数据流与列向量的对应关系为:第一数据流对应第一个列向量,第二数据流对应第二个列向量,第三数据流对应第三个列向量,第四数据流对应第四个列向量。这样,对于第一数据流,其在第二预编码矩阵W1中对应的列向量为V1,其在第二预编码矩阵W2中对应的列向量为V2,其在第二预编码矩阵W3中对应的列向量为V3,其在第二预编码矩阵W4中对应的列向量为V4,可以看出,第一数据流在上述4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对应的列向量不同,且在不同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对应的4个列向量包含了预编码矩阵W0的4个列向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根据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针对步骤301中确定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子带上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终端与基站预先约定的,也可以是由基站配置给终端的,比如基站可通过下行信令将该对应关系通知给终端。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针对步骤301确定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终端可根据下行信道信息从第一子带上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多个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中选一个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从而得到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一个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列向量排列方式。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终端与基站预先约定的,也可以是由基站配置给终端的,比如基站可通过下行信令将该对应关系通知给终端。
举例来说,针对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终端与基站可以约定多种不同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由终端选择最佳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例如,针对步骤301中确定出的一个包含4个列向量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终端和基站可以约定以下两组列向量排列顺序组合:
组合1:{1,2,3,4}、{2,3,4,1}、{3,4,1,2}、{4,1,2,3}
组合2:{1,2,3,4}、{2,1,4,3}、{3,4,1,2}、{4,3,2,1}
终端可根据下行信道信息从上述组合1和组合2中一个组合,该组合中包含4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根据这4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可得到4个第二预编码矩阵。进一步地,终端还可将选择出的组合的索引上报给基站,优选地,该组合的索引可以与预编码矩阵的PMI一起上报。
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优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表现为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数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可预先设置列向量的数量(即列数)与列向量排列方式的对应关系,终端可根据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数,确定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比如上述例子中,如果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向量数量等于4,则可以根据该数量确定列向量排列方式包括{1,2,3,4}、{2,1,4,3}、{3,4,1,2}、{4,3,2,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对应关系也可表现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RI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可以预先设置RI与列向量排列方式的对应关系,终端可根据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RI确定该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
优选地,可以预先设置第一子带内各物理资源各自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这样,终端可以根据物理资源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针对步骤301中确定出的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当然,也可以预先设置第二子带内各个物理资源各自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物理资源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终端与基站预先约定的,也可以是由基站通知给终端的。
作为一个物理资源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例子,在第一子带内,每K个(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连续的物理资源对应K个不同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K为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
例如,在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这样,终端可以在第i个物理资源上使用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其中,k=i mod K,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个数,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即,以K个物理资源为单位进行不同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被循环使用。在一种替代的方案中,k=ceil(i/v)mod K,其中ceil(a)表示不小于a的最小整数,v是正整数,v=RI,或者v=天线端口数目,或者其他取值。
进一步地,如果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数目大于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目,则可以将不同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在该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上循环使用。
步骤303:终端根据步骤302中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其中,优选地,第二子带的带宽大于或等于第一子带的带宽。
所述第二子带中可包含一个或多个PRB,第二子带的宽度也可以是系统带宽的宽度。第二子带可以与第一子带相同,第二子带也可以包含多个第一子带,或者由多个第一子带构成。例如,第二子带的宽度是系统带宽,在该系统带宽内包含子带A、子带B、子带C,其中,子带A、子带B和子带C分别为3个第一子带,这3个第一子带为互不相同的子带,即在频域上没有重叠。
优选地,步骤303中,终端可根据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根据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其中,一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具体实施时,终端根据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的过程可以是:终端假设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传输数据时采用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从而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具体地,上述过程可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1:第二子带内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该情况下,终端可首先确定第二子带包含的各个第一子带内的每个物理资源所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从而确定第二子带内的每个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之后根据第二子带内的每个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情况2:第一子带与第二子带相同
该情况下,终端直接根据第一子带(即第二子带)内的每个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在具体实现时,终端可采用以下方式得到第二子带上的CQI:可首先根据第二子带内的每个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及第二子带对应的下行信道信息,计算第二子带内每个物理资源对应的SINR。基于所述SINR进行EESM映射,从而确定出第二子带的等效SINR,再依据等效SINR和CQI指示信息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步骤304:终端反馈CSI,该CSI中包含步骤303得到的CQI。
其中,终端反馈的CSI中还可进一步包括: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出的RI,和/或,步骤301中确定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PMI。具体实施时,基站可配置终端对上述CSI中的哪些信息进行反馈,终端可根据基站的配置,将需要反馈的信息通过CSI反馈。比如,基站可以配置终端只上报CQI,或者只上报RI和CQI,或者上报RI、PMI和CQI。
根据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终端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后,根据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及其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然后根据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SI。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得到不同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基于不同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CSI测量。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基于扩展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CSI测量,与现有技术中仅基于一个预编码矩阵进行CSI测量相比,可以提高CSI与信道状态的匹配程度。
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编码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可由基站实现。
终端和基站之间可预先约定相同的码本,该码本中,不同数据流数量(rank),也即RI的取值,对应有相应的预编码矩阵集合。rank或RI与预编码矩阵集合的对应关系可由终端与基站预先约定,比如预先存储在终端侧和基站侧。其中,RI对应的rank与预编码矩阵集合中的预编码矩阵的列数相等。
如图4所示,该流程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基站接收终端反馈的CSI。
其中,终端上报的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CQI。具体地,终端根据第二预编码矩阵测量和上报CSI的方法可同前述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详述。当然终端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CQI的测量和反馈。
其中,第一子带、第二子带的定义,列向量排列方式的定义和设置,同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详述。
步骤402:基站根据步骤401中接收到的CSI中的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具体地,基站可在系统带宽范围内根据该CQI确定下行传输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
步骤403:基站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是所述基站和终端约定的。作为另一个例子,基站可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根据步骤401中接收到的CSI中包含的PMI,从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步骤404:基站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其中,第二预编码矩阵是基于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的,具体方法与终端侧根据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相同。
具体地,基站可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其中,基站确定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方法可包括以下两种:
-基站根据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所述基站与终端预先约定的,或者所述基站将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知给终端;
-基站根据终端上报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从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多个列量排列方式组合中选一个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一个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所述基站与终端预先约定的,或者所述基站将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列向量排列方式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通知给终端。
该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与前述实施例中终端侧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对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进行扩展,得到第一子带上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过程基本类似。并且,第一子带内,物理资源与列向量排列方式的对应关系、物理资源的定义,也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终端侧的流程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详述。
步骤405:基站根据步骤404中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该步骤中,基站可根据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其中,一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如果第一子带的数量为多个,则针对每个第一子带,均可按照上述方式对第一子带内的不同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使用不同的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进一步地,如果终端上报的CSI中包含RI,则基站可基于该RI确定下行的传输流数。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流程的步骤顺序并不限于以上给出的实施例,比如,根据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步骤也可发生在确定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之后或者对预编码矩阵进行扩展的步骤之后,或者也可以与上述确定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的步骤或者对预编码矩阵进行扩展的步骤同时进行,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基站进行预编码处理时,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一预编码矩阵和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得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二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得到不同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基于第二预编码矩阵对不同物理资源进行预编码处理。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了扩展,基于扩展得到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对不同物理资源进行预编码处理,与现有技术中仅基于一个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处理相比,可以使得预编码后的数据更好地与信道状态匹配。
现有技术中,终端进行CSI反馈时只反馈一个预编码矩阵的PMI,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由于CSI(比如PMI和CQI)与瞬时信道不匹配,性能下降严重。而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通过根据列向量排列方式对预编码矩阵进行扩展,并在不同的物理资源上使用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从而使得在高速场景下,预编码后的数据与实际信道更加匹配。进一步地,在设置列向量排列方式时,保证每个数据流都遍历了各个预编码列向量,使每个数据流在传输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列向量进行预编码,从而提高传输方案的鲁棒性,获得更为稳定的预编码增益。尤其在高速场景下即使信道剧烈变化,也能够保证较为稳定的预编码增益。相对于传统MIMO传输方案能够提高性能。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
参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可以实现前述终端侧的CSI反馈流程。该终端,可包括:确定模块501、扩展模块502、测量模块503以及反馈模块504,其中:
确定模块501,用于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扩展模块5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测量模块503,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反馈模块504,用于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优选地,测量模块503可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其中,一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优选地,扩展模块502可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
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优选地,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优选地,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
优选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是所述终端和基站约定的;或者,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RI,并从所述RI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
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可以实现前述基站侧的预编码流程。该基站可包括:接收模块601、第一确定模块602、第二确定模块603、扩展模块604、预编码模块605,其中:
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第一确定模块602,用于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确定模块603,用于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扩展模块60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模块605,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优选地,第二确定模块603可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终端反馈的CSI中的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扩展模块604可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优选地,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
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可实现前述终端侧的CSI反馈流程。
参见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可实现上述终端侧的CSI反馈流程。如图所示,该终端可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收发机703以及总线接口。
处理器7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702可以存储处理器7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收发机703用于在处理器701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7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702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处理器7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702可以存储处理器7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流程,可以应用于处理器701中,或者由处理器701实现。在实现过程中,信号处理流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7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处理器7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702,处理器701读取存储器7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信号处理流程的步骤。
具体地,处理器701,用于读取存储器702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于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上述CSI反馈流程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详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可实现前述基站侧的预编码流程。
参见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可实现上述基站侧预编码流程。如图所示,该基站可包括:处理器801、存储器802、收发机803以及总线接口。
处理器8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802可以存储处理器8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收发机803用于在处理器801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8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802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处理器8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802可以存储处理器8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流程,可以应用于处理器801中,或者由处理器801实现。在实现过程中,信号处理流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8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处理器8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802,处理器801读取存储器8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信号处理流程的步骤。
具体地,处理器801,用于读取存储器802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CQI;
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上述预编码流程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详述。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0)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终端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其中,一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根据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
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资源为资源单元RE、子载波、物理资源块PRB或PRB集合;或者,所述物理资源为用于传输数据符号的RE、子载波、PRB或PRB集合。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是所述终端和基站约定的;或者,
所述终端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RI,并从所述RI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SI中还包括: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出的RI,和/或,所述确定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指示信息PMI。
10.一种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所述基站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终端反馈的CSI中的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资源为资源单元RE、子载波、物理资源块PRB或PRB集合;或者,所述物理资源为用于传输数据符号的RE、子载波、PRB或PRB集合。
16.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
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1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扩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测量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反馈模块,用于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其中,一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第二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CQI。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对于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所得到的K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同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个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包含该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列向量。
23.如权利要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是所述终端和基站约定的;或者,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下行信道信息确定RI,并从所述RI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择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24.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扩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终端反馈的CSI中的第一子带上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带内,第i个物理资源对应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第k个列向量排列方式,其中:
k=i mod K,其中,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或者,
k=ceil(i/v)mod K,其中,ceil(i/v)表示不小于i/v的最小整数,v=RI或v为天线端口数目,i=0,1,2…N,k=0,1,2,3,…,K-1,K为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的数量,N为第一子带中的物理资源数量。
28.如权利要求24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第一子带包含一个或多个PRB;
第二子带与第一子带相同;或者,第二子带中包含多个第一子带。
2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机以及总线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反馈CSI,所述CSI中包含所述CQI。
3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机以及总线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接收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中包含第二子带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
根据所述CQI确定下行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
确定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子带上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列向量排列方式,确定第一子带内的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对第一子带上的物理资源上传输的数据采用与该物理资源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CN201610140800.2A 2016-03-11 2016-03-11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Pending CN1071815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40800.2A CN107181562A (zh) 2016-03-11 2016-03-11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US16/084,219 US10505614B2 (en) 2016-03-11 2017-02-20 CSI feedback method, pr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17762433.5A EP3429108A4 (en) 2016-03-11 2017-02-20 CSI FEEDBACK METHOD, PRE-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17/074170 WO2017152747A1 (zh) 2016-03-11 2017-02-20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40800.2A CN107181562A (zh) 2016-03-11 2016-03-11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81562A true CN107181562A (zh) 2017-09-19

Family

ID=59790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40800.2A Pending CN107181562A (zh) 2016-03-11 2016-03-11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5614B2 (zh)
EP (1) EP3429108A4 (zh)
CN (1) CN107181562A (zh)
WO (1) WO201715274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8005A (zh) * 2019-01-22 2020-06-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能力信息上报方法、预编码矩阵指示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1431679A (zh) * 2019-01-09 2020-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1087844A1 (en) * 2019-11-07 2021-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pressed csi feedback without full csi-rs presence
WO2024108385A1 (zh) * 2022-11-22 2024-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通信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程序产品及通信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1272B2 (en) * 2018-03-21 2022-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ding patterns for shared channel transmission repetition
US10461821B1 (en) * 2018-08-09 2019-10-2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beamforming gains for fronthaul links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2010616B2 (en) * 2018-09-25 2024-06-11 Apple Inc. Controlling MIMO layers for UE power saving
CN110535509B (zh) * 2019-08-16 2024-09-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2671505B (zh) * 2019-10-16 2023-04-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及设备
US11464017B1 (en) 2021-03-25 2022-10-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beamforming utilizing interpola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6207A (zh) * 2007-04-28 2008-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以及终端
US20090122857A1 (en) * 2007-11-09 2009-05-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ank overriding in long term evolution networks
US20150016577A1 (en) * 2006-09-07 2015-01-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ntenna grouping and group-based enhancements for mimo systems
CN104967496A (zh) * 2010-08-24 2015-10-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lte-a 上行链路的开环mimo 模式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40543A (ko) * 2006-11-02 2008-05-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위상천이 기반 프리코딩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이를 지원하는 송수신기
US8509338B2 (en) * 2010-05-05 2013-08-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precoder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687727B2 (en) * 2010-11-05 2014-04-01 Intel Corporatio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using interference feedback
CN103580785A (zh) * 2012-07-27 2014-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mimo模式下的上行控制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4048445A1 (en) * 2012-09-25 2014-04-03 Universität Bremen Inter-cell-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scheme for improved lte system performance
CN103957086B (zh) 2014-04-11 2017-03-29 电子科技大学 Mu‑mimo预编码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16577A1 (en) * 2006-09-07 2015-01-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ntenna grouping and group-based enhancements for mimo systems
CN101296207A (zh) * 2007-04-28 2008-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以及终端
US20090122857A1 (en) * 2007-11-09 2009-05-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ank overriding in long term evolution networks
CN104967496A (zh) * 2010-08-24 2015-10-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lte-a 上行链路的开环mimo 模式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1679A (zh) * 2019-01-09 2020-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533295A (zh) * 2019-01-09 2021-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533295B (zh) * 2019-01-09 2021-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431679B (zh) * 2019-01-09 2024-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278005A (zh) * 2019-01-22 2020-06-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能力信息上报方法、预编码矩阵指示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1278005B (zh) * 2019-01-22 2021-09-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能力信息上报方法、预编码矩阵指示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
US12015455B2 (en) 2019-01-22 2024-06-18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Capability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feedback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21087844A1 (en) * 2019-11-07 2021-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pressed csi feedback without full csi-rs presence
WO2024108385A1 (zh) * 2022-11-22 2024-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通信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程序产品及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29108A4 (en) 2019-03-27
WO2017152747A1 (zh) 2017-09-14
US20190074885A1 (en) 2019-03-07
EP3429108A1 (en) 2019-01-16
US10505614B2 (en)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4794B (zh) 一种csi反馈方法及装置
US10897291B2 (en) Method for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feedback and apparatus
CN107181514B (zh)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7181562A (zh)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及装置
US10574409B2 (en) Information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process execution method
CN109391305B (zh) 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7167156A1 (zh) Dmrs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288987B (zh) 一种发射分集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WO2017076220A1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6936486B (zh) 一种csi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7733495A (zh) 信道状态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终端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